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七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七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1)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环境知识。

2、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3、重点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了解科学的引进生物物种。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1、了解生态环境知识。

2、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教学难点:

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及其危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讲几个生物入侵的例子来作为导入。

(一)文章整体把握:

文章主旨和结构

本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以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全文一共8个自然段。

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解释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文章首先从日常生活人手,引出本文话题,接着为“生物入侵者”下定义,并用一个递进复句,点出其严重危害:“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1、根据第①段内容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生物。

2、第一自然段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答:解释说明。

3、为什么把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入侵者”?

答:因为他们不仅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第二部分(第,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偷袭”、“吞食”等动词来说明棕树蛇对其他物种的严重威胁,并用“不仅如此”一词指出其已造成的破坏。下文说其潜在的威胁更大。

4、根据第②段内容,试推断“生物入侵”是怎样造成的?

答:交通工具的发达导致。

5、第二自然段中的“凡此种种”指代哪些内容?在文中用“”线标出。

答: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安家落户……

6、第③段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答: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7、第③段举“斑贝”的例子是要说明什么?

答:说明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若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给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失。

8、“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够,如果删去,说明人们在清理和更换管道上只花了十亿元,与实际情况不符,反之,更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9、第④段中““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④段举出棕树蛇的例子是要说明什么?

答:说明“生物入侵者”会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

阅读第四自然段,概括出“生物人侵者”有哪些危害?

答:①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联系整个选文,说说第①段中“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领起下文。

针对“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一条或几条防范措施。

答:①加大宣传人们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

②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

第三部分(第,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作者通过对“生物入侵者”的详细介绍,并举出恰当的事例加以说明,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它的严重危害,自然会联想到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是什么.因此作者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本段要说明的问题。这样巧妙地安排,把读者的认识引向深入,电的确引人人胜: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应当“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途径是它们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虽然海关“严加防范”,但“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侵入防不胜防,也使每位读者在头脑中画出了问号:对待“生物入侵者”应当怎么办?

第四部分(第,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这两段写人们的认识,有同有异;其中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更多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段尾处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并运用反问句,鲜明有力地表明大多数人的观点。

第五部分(第,写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举出美国对此采取措施的事例,以说明人类已开始采取相应措施,使读者形成较完整的认识过程。

1、面对“生物入侵”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两种态度,他们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一种依据是生态平衡的原则;另一种则是认为自然调节的过程太漫长,人类社会会损失惨重。

2、“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答:一种是某些本土物种灭绝,一种是耗费大量钱财。

3、生物学与生态学有什么区别?

答: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等。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4、文中提到的生物物种的迁移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完全一致吗?

答:不完全一致。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常态下的物种迁移是纯自然的,不依赖外界的力量,而文中提到的这种生物物种迁移则是被人为力量造成的不符合正常的自然界物种繁衍的法则与规律。

5、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谈“生物入侵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的?

答:举例子与列数字。

6、调查一下你的身边,看看有没有生物入侵的现象?

7、通过本文的学习,请你想想如何在利用生物资源的同时,避免产生生物入侵的危害?

文章结构思路:

《生物入侵者》

(一)引出话题:什么是“生物人侵者”(

(二)介绍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一层:(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迁移、繁衍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二层:(以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为例,说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会造成人侵现象及其危害。

(三)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四)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五)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8自然段

(二)写作特点:

1、整体逻辑顺序

第一步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这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文中第2段排除了古代生物的“自然途径迁移”,使概念的外延更明确。第二步,说明“生物入侵者”两大危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对某个地区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这是“入侵者”这一贬义词语的自然延伸。第三步由害及因——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引导读者由表及里,由物及人,由自然而社会地深化认识。第四步,介绍学者对“生物入侵者”的基本认识和对策,使读者的认识进入“改造世界”的层次,从而使整个认识过程体现出逻辑性。

2、局部逻辑顺序

第4段中“尤令生物学家们担心”一句体现出程度差异,这正是安排述说两种危害的顺序的逻辑依据;第5段举例说明“生物入侵者”日益猖獗的原因,作者先说“新鲜水果和蔬菜”,因为它们数量大,危害重;次说“跨国宠物贸易”,因为这是“近年来”发生的,数量和程度都居次位。这种根据不同程度安排材料的写法,是常见的逻辑顺序法。文章结尾介绍美国的两条对策,先写加强对交通部门的监控,再写制定跨部门的监控计划,也体现了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

3、事例安排有详有略

本文举例子安排详略有别,举二战期间棕树蛇落户关岛的例子十分详细,因为这个例子非常典型,而又是多数读者不了解的。而对“地中海果蝇”则一提而过,因为有段时间对地中海果蝇的报道充斥着媒体,人们已知之较多。看来.说明文详略的安排,既要考虑说明对象的特点,又要兼顾读者的知识背景。

(三)重点语句:

(四)指点迷津

①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的小事”?

②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③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2)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生物分类

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

生物分类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学生通过猜物游戏,体验分类的方法。

学生发表观点。

学生看书81页。小组讨论,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看图讨论,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小组合作对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图片上的动物,进行分析,得出多种分类方法:知道动物分类除了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1、脊椎动物分为: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学生完成表1.

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演示课件示各种书,设疑:有一张非常漂亮的滇金丝猴图片,藏在其中的一本书里。请你猜猜,最有可能在哪本书中?

提问:你根据什么选择这本书?

演示图片。

全世界生物种类繁多,要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看书81页。观察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出示讨论题:

1、菜豆、玉米种子的子叶片数一样吗?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如何区别?

2、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吗?

3、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4、假根有什么作用?

5、平行脉和网状脉有什么特点?

6、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

组织学生讨论,看图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完成填空。

在分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是如何解决的?

除了这些分类方法和依据,还有根据其他的方法分类的吗?

出示思考题:

1、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2、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

3、能否把这些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4、把种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据是什么?

5、通过分类活动,你认为植物分类应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

演示图片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看起来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目前生物学家普遍采用的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生物归入不同的类群,即通常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出示思考题:

1、对动物进行分类。

将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2、弹涂鱼、蝾螈和蜥蜴都是外型相似的生物,可是弹涂鱼是鱼类、蝾螈是两栖类、蜥蜴是爬行类。请用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学家是根据哪些特征把弹涂鱼归为鱼类;蝾螈归为两栖类而蜥蜴归为爬行类?

小结:科学家们按照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已经发现和命名的动物有150万种。

作业:下节课室外观察植物,进行分类。要求认真观察,作好记录。科代表分组。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然后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性和练习的准确程度来反馈信息进行评价与调节,针对反馈不理想的信息,教师再做启发性指导。

总之,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启发、诱导、点拔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分析和说明,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3)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教学过程

引 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提问:很好。请同学们阅读书123页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有机物是怎样构成细胞和植物体的?

(板书)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从细胞水平看: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

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

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

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讲述:实际上,包括“花”在内,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机物”,以上我们讨论了有机物是怎样构建植物体的。那么,为什么又说“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放热,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

1.甲暖水瓶的温度为什么高出很多?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种子萌发时,它所含有的有机物发生了分解,释放出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能量变化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点燃枝条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发。说明:枝条中含有的有机物在燃烧中释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发。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组同学认真观察。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的是什么气体?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于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或列举事例),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处一段时间后,检验袋中的气体。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这是因为甲瓶里缺少氧气。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还需要氧的参与。甲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演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简单过程,以活的植物为背景,指明细胞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述: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萌发的种子当中,而且发生在所有植物细胞的内部。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提问:你能说出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吗?

(回答:线粒体)

提问:你能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吗?

(回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板书: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展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某食物链中有机物的传递,并由点到面展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提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回答: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些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与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讲述:请阅读书126页“技能训练”,并回答下面问题: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请将推理过程有顺序地写下来,并相互交流。

(回答: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因为:

1.甜瓜的品种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生物体内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4.因为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复述一下“演示实验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请一位同学谈谈“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要适当做出相应归纳。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4)

知识目标

1、复述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

1、课上结合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途径(见板书设计 )。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 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测量前让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在兴奋和剧烈运动后会使血压升高,从而使测量的数值不真实。 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否则听不清动脉的声音。每次测量血压在半分钟内完成,第二次测时相隔1--2分钟,以免被测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被测量者心理紧张,应暂时停止测量,等他恢复正常后再测,否则测量的血压不准确。冬季测量血压时脱下棉衣,如果把长袖卷起来会压紧上臂,影响听音。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每人重复测量三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血压计用毕后,让学生立刻将其右倾45℃,把水银放回壶中,然后关闭贮汞阀,以防水银泄漏。

测量后对全班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本班是否有高血压和低血压?计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较男女血压是否有差异?

关于《脉搏》

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假设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如: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使脉搏增加得越多

设计实验要考虑:①运动量递进的关系,②实验可操作性,且一节课内能完成。

具体教学过程 :

1.指导学生测脉搏,先找准桡动脉的位置(位于桡骨的内侧),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在教室内进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个人测3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可以测30秒钟,把测得的脉搏数值乘以2得每分脉搏次数。

2.测运动后的心率: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每一个运动完成后,要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

3.运动地点:若到操场去测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学生带好笔和纸做记录,注意:因体质差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考虑运动项目。如果学校条件有困难,可在教室测量,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

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

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 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 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

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

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

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导入 :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 第三节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板书:(二)途径

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途径有几条?哪几条?

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途径。

2.演示录像了解人的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

(1)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 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

(3) 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途径

4.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途径(见板书设计 )

5.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将详细介绍)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 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3) 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5)

一、说教材

《生物入侵者》这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本文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首先引出话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这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 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对于本文的教学,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我结合本文课型和单元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学习筛选信息。

3、多种方式读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赏析文中形象化的语言和严谨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保护家园而努力。

2、培养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作用上。另外还有理清的说明顺序;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也是教学中要关注的。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多单元阅读说明文的经验,对说明文有了一定了解和知识积累。大部分学生明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及说明文语言科学准确的特点。如何结合本文内容,准确的表述,灵活的应用,还需要教师课堂指导。此外,学习说明文比较枯燥乏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投入到本文的学习中来,适时激趣显得很重要。

三、说教学与学法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我设计了学生大声读文,感知课文内容;默读文,梳理课文脉络;浏览文,筛选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及弄清主旨;跳读文,赏析批注,品读;齐读有文字疑惑的段落,思考完善。

我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科普作品的窗。“知识之窗”“科学之窗”“语言之窗”板块活动,教给学生学习科普作品的方法。

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态度。在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生物学界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倾向于哪一种?你又赞同哪一种呢?

4、生物入侵能有效避免吗?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能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过渡到结合文有自已的思考。学生心浮气躁,总不愿静下心来读文,给点台阶,留点思考,制点波折,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引导学生细致地读文。课外“生物入侵者”的举例,旨在培养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和品味语言后学以致用的习惯。值得商榷的文字的品析,无外乎是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质疑。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演示,谈话引入

水葫芦入侵历程引入课题,穿插“侵”字教学。

(二)初读感知,梳理文脉

1、学生大声读文。

谈读后初步感受,引导积累基础知识。

2、梳理脉络。

3、理清的说明顺序。

(三)理解课文,阐释主题

思考、讨论问题。

了解生态环境和生物入侵知识。

2、明确作者写文意图。

(四)赏析语言,适时拓展

生动的语言、严谨的语言品味表达效果。

2、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3、你觉得文中解释生物入侵者的语句严密吗?

五、说教学预期

我希望我的课堂轻松、民主、和谐,教学环节中“知识之窗”“科学之窗”“语言之窗”,总有调动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窗口”。《生物入侵者》的教学,可以没有议论文的犀利,却也有严谨;可以没有抒情散文的激情,却也有独特的体验。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学生归心似箭,有些躁动不安,我在这节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够,本可上得更流畅一些。学生在结合课文谈如何避免生物入侵、赏析“逃出藩篱,啸聚山林”时,有精彩的发言,是课堂的亮点。遗憾的是课堂后一段时间把握不够好,从严谨的角度来评判文中第一段解释生物入侵者的语句,本期待着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可惜这一环节没能有效完成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食物链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2)通过模型的构建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3)通过定量分析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学会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生命系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二、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应用

三、教学设计:

【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生产力低下等方面的原因,农产品的产出十分有限,假设你是国家领导人,在不违反营养学规律的情况下,该如何分配有限的农产品养活更多的人?

A、粮食全部供应给人吃。

B、一部分粮食供应给人吃,同时用一部分粮食喂猪,人吃猪肉。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给出确切答案,引导学生从获得能量维持生存的角度分析,进而引入课题。

【设置问题,引导思考】

问题1:能量对生命系统的意义?

讲述: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序性将增加。生命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可以通过获取能量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对于个体来说没有能量的输入就意味着死亡;对生态系统来说,如果在较长的时间没有能量输入,必定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问题2:能量如何输入到生命系统?

讲述: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他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利用光能,从摄入的有机物中获取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

问题3:输入生物体内的能量有哪些用途?

讲述:生物体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在此过程中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积累,一部分能量储存在了这些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同时产生了大量热能,热能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散失到无机环境中。

问题4: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群体可以是一个种群或者营养级上的所有生物,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94,思考下列问题:

1、输送到地球的太阳能被全部吸收了吗?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都有哪些去路?

3、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全部都被吸收了吗?

4、初级消费者的能量都有那些去路?

【师生互动,构建体系】

投影能量流经第一、二营养级图解,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补充和完善相关答案。

强调:A、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B、粪便量归属上一营养级

师生共同完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图解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师生总结:

能量流动的起点: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能量的输入)

能量流动的渠道: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传递);

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去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能量的最终去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合作探究,深入分析】

讲述:为了研究能量流动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时,每一级的能量变化数据和能量转移效率,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做了定量分析。1942年,林德曼发表了《生态学的营养动态概说》,他的这项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奠定了现代生态学的基础,

投影赛达博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问题: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引导学生用林德曼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输出值进行分析。师生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林德曼从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得到启发:要从食物链的角度对能量流动进行研究。投影赛达博格湖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图解。

问题:2、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1、单向流动;2、逐级递减。

引导学生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得出结论:大约是10%—20%。

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高到低绘制成图形,呈现出金字塔形状,成为能量金字塔。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再回到“农产品分配”的问题上,现在你会再选择哪种策略?

2、让学生从能量流动特点的角度解释如下两个现象:

(1)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一山不容二虎”。

思考: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举例:绘制一个有树木、白蚁和啄木鸟组成的食物链中个体数量关系图形。观察它们和能量金字塔的区别。总结:能量金字塔是普遍的规律,而数量金字塔则不是,跟生物个体的体型大小有机物含量有关。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B、能量流动可以循环流动

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把能量从无机环境带到生物群落

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

2、假设下图食物网中的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为()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等于10—1NB、等于10—2NC、少于10—1ND、少于10—2N

3、在一个高产的人工鱼塘中同时存在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c+dB、a=b+cC、a>b+c+dD、a

4、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200gB、250gC、500gD、1000g

四、板书设计: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7)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书中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外观

先从外部形态开始观察。

1:你们观察鸟的形态是怎样的?这与他们的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空气产生的阻力。2:鸟类的体表被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

被覆羽毛,起到保温保护,而且前肢变成了翼,可以扇动空气,使鸟类可以飞行。

3: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他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

内部

由此看出鸟的外部形态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鸟类的内部结构如何呢?请大家根据家鸽的内部结构彩图来进行探究。

4:请大家回忆一下,吃鸡肉时哪部分鸡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观看家鸽的骨骼模型,特别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点?胸肌最发达,可以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鸟的胸肌重量是体重的五分之一,人的胸肌是体重的120分之一。这么多的胸肌需要一个可以附着的结构---龙骨突。

胸部的骨骼突出来,成为龙骨突,有利于增加胸肌的附着面积。除此之外,鸟的骨骼占体重的5%~6%,人的骨骼占体重的18%,可见骨骼的特点是: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减轻体重

5:鸟类在空中飞行是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你们认为能量从食物中获取,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巨大的耗能需求

一只小乌鸦每天要吃下超过它体重的食物;一只体重约二公斤的肉食鸟类在一天内能把二公斤的鱼吃得精光!杜鹃幼鸟的食量更是大得惊人,它竟能在一天中吃掉18条小蜥蜴、39只蚱蜢、3只凤蝶蛹、43只甘蓝蛆、5条金龟子幼虫、4只圆蛛、50只黄粉虫及大量蚂蚁卵。

有喙无齿,直肠短,随时排便———减轻体重

完成探究,总结鸟类适合飞行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环节四:继续探究鸟类的其他与飞行有关的特点。

鸟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的氧气量很大,大约是静止时的'20多倍,那么它的呼吸系统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满足这么多氧气的需求量呢?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有的还突入到骨的空腔里观察鸟体内的气囊分布示意图。

双重呼吸:呼吸一次,氧气两次经过肺,进行两次气体交换。(鸟类独一无二)

气囊作用大

辅助肺进行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要?减轻身体比重

减少内脏器官间的磨擦?散发体内热量

除此以外,鸟的心跳频率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功能强,可快速产能以补充飞行时能量消耗。

小结:鸟的主要特征:

(1)体表覆羽;

(2)前肢变成翼;

(3)有喙无齿;

(4)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3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