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汉武大帝观后感 >

汉武大帝观后感9篇

汉武大帝观后感9篇

【#作文# #汉武大帝观后感9篇#】一般来说作文对于语文考试的重要性是很高的。写作文可以一定程度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写作文时,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松散甚至没有主题。相信一些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武大帝观后感9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汉武大帝观后感【篇1】

汉武大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统治能力、勇武的军事才能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的观察中,汉武大帝的一生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汉武大帝的早年生活经历对其后的统治才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还是个年轻的皇帝时,他曾经历过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危机,这些危机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进而努力学习和实践,成为一位出色的领袖。在此阶段,我观察到汉武大帝对其统治范围内的各种社会问题都非常关注,他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让贫富之间的差距缩小,不仅使得百姓得到了实质的好处,也使得他本人得到了民心的支持。

其次,汉武大帝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谋略。他率领大军北伐,征服了东胡等诸多的异族,将疆土扩大了许多倍,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此阶段,我发现汉武大帝非常懂得如何运用军事实力,同时也善于利用外交手段,使得中国成为了邻国之中最为出色和崇高的一个。

第三,汉武大帝的文化背景和对于文化的关注,为其统治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他的庇护下,孔子的教义得以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汉武大帝在编纂离经叛道等经典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正是这种对于文化的重视,使得汉朝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在后来的数千年时间里仍然对中华文化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综合上述,我观察到,汉武大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皇帝,其统治所展现出来的多方面能力,不仅为其所在时代的中国带来了巨变,也对后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感谢这些千年来各位历代人士为汉武大帝和汉朝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汉武大帝观后感【篇2】

《汉武大帝》这部片子非常好,于是从电脑上连续2周左右的时间,看完了这部64集的巨著,这部历史剧,堪称史诗般的作品,虽然做不到尽善尽美,可相比时下泛滥的那些粗制滥造的所谓宫廷戏、历史戏,不知道好上多少倍。

一、皇家的执着、自信

汉武帝刘彻用他超我的自信,向我们彰显了一个伟大皇帝的气魄。似乎是一夜之间,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孩子,成为老谋深算的皇帝的。这应该和他的母亲王美人和舅舅田蚡的影响有关。只是刘彻没有忘记最根本的一点,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个天下是我刘彻的!”他用一系列的手段,把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摆脱了任何人的干扰。魏其侯临死前曾说,先皇料想到了一切,就是没想到当今的皇上根本不需要人辅佐,他是500年才出一个的圣君!

二、善于学习、用人

我最钦佩的就是汉武帝的学习能力。国之大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像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汉武帝学的东西应该说挺多的,关键是他能够真正的吸收,融汇贯通,并时常加以实践,而不流于纸上谈兵。比如看人,这是帝王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他就能时常明察秋毫。他时常大胆启用新人,都是以他的眼力为基础的。像卫青,霍去病等都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名将。而像打仗这种实践性更强的事,他从视察军队,到驰骋狩猎,这些简单的事情做起,最后在对匈奴作战时的战略决策,都恰到好处,着实不简单。能够学以致用,而不流于纸上谈兵,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岂不也是如此?

三、最后的反思、改进

当然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是他到自己晚年的时候还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经过几十年的战争,国库日虚,百姓生活也困苦之极。贤臣多次上奏劝告汉武帝不要再打仗了,他都不理睬,汉武帝也犯了这个错误。值得钦佩的事,他后来出巡,看到了民不聊生,经过艰苦的自我反思后,明白了自己错了,决定不再打仗,并颁发了一道罪己诏,坦陈自己的错误,向天下人道歉,这是难能可贵的。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并不是每次都那么成功和值得别人钦佩的,有时也会出现错误,我们能否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向汉武帝一样成为一代明君呢?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很是让人心潮澎湃。而在激动之余,我们更需要思考。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亦是如此,构建和谐社会,促使教育教学科学发展,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就是我们的重任。

汉武大帝观后感【篇3】

《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54年的统治历程。同时,汉武帝又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痴情而多变的情种,他与阿娇,李夫人,卫子夫之间的故事,小编整理了连续剧汉武大帝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新年伊始,央视推出巨资打造的58集历史剧《汉武大帝》,(以下简称《武》剧)为表明不同于目前流行的戏说类历史剧,片头特别注明“根据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改编创作”,剧作者也说“历史原来就是存在的,我们不是编造,只不过是在向观众报告我们寻找的结果而已”。

众所周知,《史记》《汉书》不是小说,历史事实改编了就不能算是历史,戏剧可以凭空想象,历史必须具备严谨的科学性,说“根据”就不能再“创作”,“改编创作”就不能说“根据”。该剧导演对媒体说要“普及中华民族古典的历史文化知识”,“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出历史的原貌”,(以上见《北京青年报》05年1月4日a22版)但《武》剧刚刚播出十几集,剧情设计及布景道具等就暴露出剧作者不了解汉代历史、欠缺历史学养造成的诸多硬伤,展现给观众的是剧作者本人臆想出的汉史,借剧中人物传达的更不是司马迁、班固两位史学大师对景帝武帝朝历史的认识与评价。剧作者甚至搞不清楚武帝刘彻名字中“彻”字的词义,把彻底的彻与清澈的澈字词义相混,解释彻字意为“清彻透明”,主流媒体出现如此低级错误,实在是让中学语文教师们扼腕叹息。该剧号称“弘扬民族精神”,却极力宣扬皇权至上的封建专制主义糟粕和宫闱权术政治,把有着两千年丰富法律制度组织内容的中国古代政治状况简单化、庸俗化。这种把戏剧和正史捆绑销售的臆说历史剧危害极大,戏说历史,观众不会将戏剧当历史看,而面对打着正史旗号却混杂大量剧作者一己私见的臆说历史剧,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会以为剧作者展示给他们的就是中华民族真实的历史,以为中国古代国家的政治运作就是《武》剧表现的尔虞我诈、宫闱权术、皇权独尊。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有责任告诉观众被《武》剧歪曲的汉代史的真相,特别是告诉青少年观众真正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正确的历史文化知识,防止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误解,防止民族虚无主义情绪,帮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史学传统。

一、不懂传统政治文化评价帝王善恶的标准,弃善扬恶

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汉书》记载了许多景帝减轻人民赋税负担的政令,如将国家征收的田租减少一半,民众开始为国家提供无偿劳动的年龄从20岁提高到23岁,一生少服役三年。为惩治迂腐,下令如官吏与下级的交往中有吃请不付钱、*买贵卖物品的行为,一律按盗窃罪处罚,没收非法所得,免职罢官。继承文帝以来的轻刑政策,废除酷刑“磔”,大赦刑徒,官吏判决刑事案件拿不准时必须上报复审,将用竹板打犯人的次数从五百下减为二百下。提倡以农为本,奖励农业生产、推广植树。反对奢侈之风,禁止官吏雇人开采黄金珠玉。

剧作者不懂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评判君王善恶的标准,一方面称赞景帝是“旷古罕见的明君”,却根本不表现历史上给予景帝很高评价的反腐倡廉、减轻民众负担和宽刑政策,反而着力在情节设计上表现景帝重用酷吏郅都,宫室辉煌壮丽,皇帝举办盛大酒宴,后宫嫔妃个个珠光宝气,皇帝与宦官商谈朝政,外戚干政等传统政治文化否定的劣行。

《史记》说文帝身穿黑色粗缯,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推崇文帝的节俭,《武》剧中却数次出现景帝后宫长长的衣裾由宫女举着行走的场面。“羊车”在上古指由人抬的“祥车”,不常使用,广为人知的是历史上批评晋武帝恶政的著名故事。晋武帝因后宫众多,不知到哪儿过夜好,就坐上羊拉的车,羊拉到谁门前停下,就在那过夜。剧作者让宦官问景帝是否坐羊车,把臭名昭著的骄奢淫逸故事放在景帝身上。在剧作者笔下,景帝活脱一个好色乡下土财东,每天忙于处理家务事,到温泉泡澡,妻妾争宠、母子不和、兄弟阋墙、疾病缠身,如此形象,不仅与《史》《汉》中对景帝的记载相距甚远,更不符合传统政治文化中“好皇帝”的标准。

二、不懂汉朝皇帝制度,混淆君臣身份,把政府文书作成舞台道具

自秦朝以后,皇帝制度成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础,剧作者对汉朝皇帝制度缺乏基本的了解,混淆皇帝与平民的本质性不同。封建社会里皇帝名字那个字不能写也不能念,必须换个相同意思的`字表示,叫“避讳”,如高祖名邦,碰到邦字就要换成国,剧作者不具备基础的历史知识,看到颜师古注《汉书》引了荀悦注文“讳彻之字曰通”,想当然臆说为“命字曰通”,在两千年后给武帝创作出个字。其实荀悦注文的意思是说,避讳“彻”这个字不能使用,碰到彻字就改成通。剧中宫女宦官大臣对皇子刘荣、梁王刘武等直呼其名,称同姓诸侯为刘姓诸侯,大臣在皇帝面前称自己姓氏,皇帝车过闹市民众就在车边走等情节都违反汉朝制度。

皇帝制度必须配合一系列具体的执政程序和机构,以保证皇帝政令能切实执行,最基本的有玺印、虎符、诏书制度。先说玺印,剧中景帝在周亚夫细柳营门前被守卫士兵拦住,景帝派晁错拿着传国玺去说明皇帝身份的情节不是史实。史书记载汉代皇帝有七枚玺印,一是剧中出现的传国玺,原来是秦始皇的玺印,秦末起义时,刘邦率军到霸上,秦子婴投降,把始皇玺印献给刘邦。高祖刘邦即位时曾把这颗玺印挂在身上,后来汉朝皇帝世代相传,新皇帝在即位大典时佩带,称汉传国玺。因为印文不是汉皇帝刻的,在现实政治运作中并不使用。传国玺平时由少府属官符节令掌管,在皇宫中有两名叫尚符玺郎的官吏专门负责保管,代表皇帝权力的节、右虎符也由他们掌管,绝不是剧作者臆想的那样,皇帝象土财主一样把传国玺随时揣在怀里,走到哪儿带到哪。史书记载汉朝皇帝在行政事务中使用的是六玺,分别刻着“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汉朝皇帝的用玺制度规定:一般的行政事务诏书盖皇帝行玺;给诸侯王的诏书和发兵诏书盖皇帝之玺;任命三公大臣盖皇帝信玺。外交文书盖天子行玺;给匈奴等周边部族首领的诏书盖天子之玺;征发外国军队和祭祀天地鬼神盖天子信玺。六玺都用白玉雕成,螭龙纽,用今甘肃武都产的紫色印泥盖印,而不是剧中使用的红色印泥。汉朝这套完整的用玺制度是为了防止有人伪造诏书,保证皇帝诏书的真实性。剧作者不懂汉朝皇帝用玺的制度,剧中也不表现秦朝以后中国古代政府文书行政的高度制度化内涵,皇帝诏书都是一个模样,又想当然把秦玺当作汉玺,紫泥变成朱泥。

剧中景帝派周亚夫带兵讨伐吴楚时,手里拿着分成两半的虎符,给了周亚夫一半,另一半留在自己手里。虎符是皇帝把地方军队交给将领调动的凭证,在西安曾出土过两件秦的错金铜虎符,都是中分为两半,左右各有内容相同、用金丝嵌成的铭文,统一前铸造的杜虎符铭文是:“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无会符,行也。”统一后铸造的阳陵虎符铭文是:“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汉初景帝父亲汉文帝也曾将虎符发给各地的郡太守。汉代“兵农合一”,士兵绝大部分是农民,平时生产,战时由地方官按户籍征兵,皇帝从中央派将领到某地调兵时,就把嵌着该地地名的右边一半交给将领,将领把右虎符拿给地方官,地方官把两半合在一起,就是“会符”、也称“合符”。只有当两半虎符形状一样,铭文也一样时,地方官才能在该地征集士兵交给中央来的将领统领。剧中梁王从周亚夫手里接过虎符时只说了一句“这个也给他?”没有合符的动作,也没有梁王把军队交给周亚夫的剧情,根本看不出虎符的作用。此外,有多少郡国,就有多少个虎符。周亚夫从关中(今陕西)一路到洛阳、又到前线,景帝交给他的虎符应该不止一个。剧中窦太后说虎符的另一半在北营中尉手里,按照史书记载,长安城北驻扎的是北军,由大将军直接统领兵卒,领兵时用皇帝给的节,不另用虎符为凭。

中国古代自战国变法以后就建立了整套文书行政制度,政策法令和国家的行政命令都必须写成文件,有固定的形制,按照规定的程序层层下达到地方各级政府,政府所有的文件都有专门机构管理,最后存档保管。编剧只要读一下《汉书》就会知道,汉代官方文书中官吏只称名不称姓,不是剧中表现的把自己的姓也写上。汉代奏疏结尾称“昧死”,而不是剧中的“谨奏”。《史》、《汉》记载的汉代皇帝诏书结尾是“制曰:可”,剧中却是“钦此”。纸发明前汉代人在竹片、木片上写字,根据书写内容的不同,竹片、木片的长短也不同,一般是1厘米宽、23厘米长,即汉尺一尺长。皇帝诏书用一尺一寸长的简,叫“尺一之诏”,长方形的木版叫牍,上计文书就写在木牍上。《武》剧中所有的简长短都一样,不用木牍,窦婴在编成册的数片简上写一个字,都不合汉制。剧中皇帝诏书写在黄地红边的两色丝绸上,更是近乎舞台戏中的道具,不是史实。汉朝任用官吏有规定的上报批准程序,必须有各级政府、丞相府签署的任命文件,皇帝任命官吏有诏书,编剧把汉代任命官吏的严格程序设计成景帝当面口头提拔李广为骁骑都尉,对卫绾说,“他(武帝)叫你老师,你就是太子太傅了”,这都是戏剧中常见的情节,不是汉代历史。

三、 不懂汉代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望文生义,剧中人屡屡犯法

上计是汉代地方郡守每年一次向皇帝报告自己管辖区内的土地亩数、男女分别统计的人口数、赋税收入与支出、刑狱、水旱蝗灾等情况的汇报制度,上计是上报计簿的简称,计簿就是帐本。剧作者看到史书中有上计,就设计了长公主求见景帝,宦官春陀回答说皇帝在御书房看上计,不许任何人进去的情节,显然编剧把制度名称当具体名词了,正确的说法应是看计簿。汉代地方郡守每年都上报计簿,朝廷据此了解地方治理的情况,在全国排列顺序,排在前边的表扬升官、政绩排在后几名的降职免官。全国有数十个郡国,先是与本地前些年的数字比较,再排列全国各郡的政绩顺序,这种统计数字的事务性工作皇帝无法一个人关在御书房里独自完成,因为最后要公布结果,也没有对臣下保密的必要。史实是汉代郡国上报的计簿分别交到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由小吏整理计算出结果后上报皇帝,据此奖惩地方官。

《史记》记载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司马迁强调这一细节是隐晦地批评景帝在七国之乱爆发时未经正式的司法审判程序,在本人毫不知情还穿着官服时,匆匆忙忙把他骗到长安城的东市场立即处死了晁错。汉代对中央官吏执行砍头判决程序是先由官吏劾奏、下吏,即拘押,诣廷尉、即正式逮捕,嫌犯入狱后穿赭色囚服、手脚戴刑具,对狱,即审讯,最后判决罪名、执行砍头。编剧不懂《史记》原文是批评景帝,设计了使者到吴楚军前线传递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的消息,剧作者一面在剧中说“衣朝衣”,又设计了景帝在晁错临刑前与他见面喝酒,有廷尉判决,晁错死前还脱去朝服改穿白衣的情节。

《汉书》记载御史大夫晁错控告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舍,请诛之”。剧作者看到“私*”,想当然从字面理解为”,剧中给楚王戊定的罪名是“私*{*}{*}{*}{*}”。其实汉王朝不禁止男女贵族随意与人同居,男性贵族家里有多少歌伎女仆也不犯法,历朝历代从来没有把“私*{*}{*}{*}{*}”的人判处砍头的法律。晁错起诉楚王戊要求朝廷处死他的罪名是“不孝”,汉王朝“以孝治天下”,如果子女在为亲生父母服丧期间有性行为,就是犯了“不孝”罪,汉律规定:“不孝者弃市”,晁错告楚王戊“私*舍”,是说他在薄太后死而未葬的服丧期内、穿着丧服就在孝棚里与人发生性行为,是想借“不孝”的罪名将他处死。但汉律规定处罚*罪必须是当场“按之校上”,就是今日民间说的“捉*捉双”,薄太后已经死了一年多,当时也没有人曾经现场捉住楚王戊,所以晁错说他“私*”的意思是私下与人发生了性行为却未被抓获。按《汉律》来说,这项控罪并不能成立,第一、薄太后不是楚王戊的生母,只是他的伯祖母。第二、不是当场抓获,也没有任何证据。景帝觉得此案真要以“不孝”罪处罚难以服众,所以含含糊糊地下了道赦令,只削了楚王戊的东海郡。后来吴王的中大夫应高对胶西王说景帝“任用邪臣,侵削诸侯,诛罚良重”,指的就是这类事。

《汉书》记载景帝5年“遣公主嫁匈奴单于”,剧作者以为公主就是景帝女,而平阳与隆虑的事迹在景帝5年后都有记载,想当然把王美人三个女儿中的南宫当成嫁给匈奴的那个公主。其实南宫事迹附在《汉书.文帝功臣表》其夫名下,她嫁给了汉朝的芒侯申,在和亲匈奴事件之后又过了27年,因丈夫对她“不敬”,二人分手。剧中旁白说景帝“不得不让南宫公主嫁给匈奴大单于,换来近十年的和平局面”,又说景帝是唯一把女儿送去和亲的皇帝,剧作者自己感动得不得了,其实都是剧作者读不懂史书得出的错误结论。历史上没有一个汉朝皇帝将亲生女儿嫁给匈奴,被派遣和亲的都是与皇帝关系疏远的宗室女,就是刘姓诸侯王的女儿翁主,史书中直接以父王国名或女子名字称呼,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嫁给乌孙王昆莫,称江都公主、细君公主,又把楚王戊的女儿解忧再嫁乌孙王,称楚公主解忧、解忧公主。显然剧作者不知道汉朝公主封号是所封地的县名,如武帝姊平阳公主封地在今山西临汾西南,南宫公主封地在今河北南宫县,隆虑公主封地在今河南林县,想当然接着隆虑编造了一个史书中没有的“假公主”隆庆,这一创作就出了两处错误:一是分不清和亲的公主其实是低一等的翁主,二是汉代没有隆庆这个县名。

剧作者不了解汉朝的法律令,《武》剧中许多情节设计违法。《汉律》禁止赌博钱财,参赌和设赌的人都要被夺去一级爵位,并处罚守卫边境两年。剧中窦太后为前方筹款,坐庄与后宫夫人们赌博,田 `在蹋鞠球场公开下注赌博等情节均是违法行为。剧作者改编《史记.货殖列传》中长安“子钱家”无盐氏在吴楚叛乱时放贷一夜暴富的故事,把借钱一方由出征打仗的列侯改成了国家贴告示向民众借金谷,“取倍为息”,把放债的无盐氏改成郎官田 `向商人借金,再贷给国家发了大财。这一改一编就不是汉代历史了,汉朝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是晁错提出的入粟拜爵,民众用粮食换爵位,因为爵位由国家掌握,要多少有多少。汉代法律禁止六百石以上官吏和在皇帝身边服务的官吏放债生息谋利,一经发现就免职。剧中王美人告诉栗妃自己作郎官的弟弟放贷,等于告诉别人自家亲属犯法。汉朝为维护社会治安,法令规定“不得夜行”,禁止所有人夜间外出行走,剧中晁错父亲夜晚在桥上走,梁王夜晚赶路等情节都属违法行为。汉代国家十分注意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法令《四时月令》规定,从春季到农历的11月底禁止捕鱼,剧中窦婴闲居家中在夏季用竹竿插鱼,也属违法。

后宫嫔妃都相邻而居,宫闱禁地男性不得随意出入,剧中陪武帝读书的韩嫣,《史记》记载武帝特许他可以随意出入后宫永巷,后来“以*闻”,被王太后下令处死。剧中王美人异父弟田 `多次出入后宫,栗妃与窦婴单独见面商量事情等都是犯大罪之举,媒婆进后宫卖珠宝也不可能,更不会有朝廷官吏闯进王皇后寝宫向景帝报告的事情。皇后是后宫嫔妃之首,也出席国家重大典礼,但制度规定皇后的权力只在后宫,不能随意出宫,不能到皇帝办公地点、更不能离开皇宫到官员的办公地点去直接与官吏交涉。剧中王皇后到中尉府监狱探望栗妃、向郅都要刘荣的遗嘱等情节在中国古代社会绝不会发生,而且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认为后妃干政“吹枕边风”是朝政败坏的表现,《武》剧为吹捧武帝母亲王皇后,编造了许多她参与朝政的情节,恰恰是传统政治文化严厉批评的恶劣现象。如果皇帝幼小,太后可与小皇帝一起临朝,但剧中景帝早已成年,编剧安排窦太后亲临朝廷干涉朝政,在众官员面前逼迫景帝,又代替景帝当场批准官员上奏诛杀晁错,在汉朝制度下都不可能发生,窦太后干涉朝政只能在幕后。

汉武大帝观后感【篇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题记

历史长河滚滚而逝,风云变幻,一切那个时代的东西,随浪远去,皆归尘土。不逝的,便是波浪冲刷后留下的一道道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董仲舒独尊儒术,天人三策;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

怀着对历史的崇敬与好奇,我在家里观看了《百家讲坛》之王立群讲《史记》。说起《史记》,不能不提这位伟大的作者。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太史令,但因李陵事件,司马迁受到牵连,自愿受了宫刑(死刑的替代),又耗时十余年完成《史记》。《史记》不仅是二十四史之首,中国史书的典范,更是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如此辉煌,司马迁背后的痛苦又有何人理解?“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王立群讲《史记》之汉武帝从刘彻出生讲起。刘彻原本不是太子,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太子的位子八竿子都打不着他。但是经过长公主、栗姬、窦太后、王娡、薄皇后的有意无意的帮衬,再加上景帝的决策,刘彻成为了太子,又顺利地在十六岁那年当上了皇帝。之后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天人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罢黜百家,是除了法家的,自古以来,没一个朝代皇族不钟爱法家,无法不成国嘛。之后汉武帝任用尊儒的窦婴为相,成就了大汉王朝的鼎盛时代。

我们都知道,汉朝对匈奴的关系在武帝之前都是以和为贵的,但到了武帝,他一改过去的和善面孔,派飞将军李广、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大军,经过几次大战,将匈奴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哭爹喊娘,大快人心。两位大将大家都熟悉,不用介绍。

武帝时期风云变幻,无数人出出入入历史舞台,出演属于自己的那一幕戏剧。不论舞台上的剧情如何,评委都是公正的,观众都是公正的,无数双雪亮的眼睛盯着舞台,无数颗心在胸腔里衡量,最终给出自己的答案。

哪个朝代不是这样的?无论如何黑暗,如何清明,当尘埃落定时,一切都会原原本本的浮现于眼前。历史是公正的,是非成败自有后人评说。

汉武大帝观后感【篇5】

他是一个缔造大汉巅峰的男子,他是一个可以与秦皇唐宗一同站在历史舞台中央的人,也正是他给予一个国家永世的尊严,他的年号赋予了一个民族的名字。

目标远大,持续专注

年少时的他便立誓收复失地,击败匈奴,保边疆子民永世安宁,即位开始,便开始报复,可他并无军权,只得小规模发动战斗,当他亲政后,太皇太后交出军权,他识得战略,训练上林苑,派张骞出使西域,慧眼寻得将帅之才,发展国内经济,这步步只为最后杀掉伊雉斜,击垮匈奴,保皇姐之恨,了前辈之悔,圆儿时之愿,终立下万事荣名,为我华夏多年来受北方匈奴侵扰而出了一口气。

爱才养才惜才

汉武帝之所以使国家强大,正是他会用人才,当人们不相信卫青时,他使卫青一战成名,从而使卫青多年来的学习得到用武之地,也正是他,使汉武帝坚定推翻匈奴的决心,汲黯为人耿直,多得罪人,哪怕皇帝也不放过,常公开提出教育,可他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皇帝从未重罚他过一次,董仲舒发扬儒学,使武帝儒家思想得以发扬,也正因此国力才日渐强大,当霍去病杀了李敢后,汉武帝责骂霍去病却未杀他,因他用兵灵活,会打仗,能打仗,是位将才,足可见武帝的爱才。

他是一个奇才,懂得该应使谁在一个怎样的条件下发挥最大的能力,也正因群臣的鞭策,才使他的宏图霸业得以实现。

为人心狠,大义灭亲

在舅舅田蚡贪污占地之上,他一再容忍,可田蚡的屡教不改使他无法忍下去,从而杀了他,不仅如此,处理窦婴,杀死太子,处死钩弋夫人,这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政治中,不可存有妇人只仁,心软者无法治国,出现任何一个漏洞,或许会满盘皆输,前功尽弃,心软的人在政治斗争中早晚会因它而倒。

罪己悔过

万年的武帝,悔过自己的一生,沙场征战,杀戮无数,使国家经济衰弱,反思自己听胡虏去巫之策,使太子遭恶人陷害,晚年反思自己罪过,发出“轮台罪己诏”,正视错误,反省自己多年来的罪过。

一国之君尚敢面对错误,而不毁掉史书来除去污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更应该如此吗?

这就是汉武大帝,一个敢作敢当,敢爱敢恨,铁血柔肠的男子汉!

汉武大帝观后感【篇6】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其中一个名人就是汉武大帝。汉武大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皇帝,他不仅治理了国家,而且也重视文化、教育、科技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汉武大帝,我去参观了一次汉武大帝的展览,下面是我的观后感。

展览非常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展示了很多关于汉武大帝的文物,而且也让我们了解了更多汉武大帝的生活、治理方式等信息。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汉武大帝对文化的重视,他在治理国家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文化。他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大力推崇儒家经典的研读和学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汉武大帝的这种思想让整个国家都进入了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此外,汉武大帝也十分注重教育。他在教育方面采取了很多先进的措施,不仅仅在教育机构的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还推广了繁体字的使用。这些措施都为中国的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展览中还展示了很多文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汉武大帝的宝剑。这把宝剑非常漂亮,剑身铭刻着“汉武帝建元元年”,被誉为国宝重器。据史料记载,汉武大帝曾经亲自试剑,他的实力非常强大,这也说明了汉武大帝不仅仅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科技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勇敢、善于战斗的人。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感受到了汉武大帝的杰出成就以及他对文化、教育、科技的重视。他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并为后代人们树立了儒家思想、忠诚、勇敢等优良品质的榜样。同时,这次参观也让我更加了解了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汉武大帝观后感【篇7】

很多人看过武汉大学正门的牌坊,上书六个大字“国立武汉大学”,却不知从左向右有另外一种念法:学大汉,武立国。

直到今天,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两个朝代始终被华夏子孙铭记。否则,我们又何以自称汉族,而海外华人聚居之处叫做唐人街?而提到汉朝,除了开国皇帝刘邦,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汉武帝刘彻。“学大汉,武立国”取的便是这层意思。每个武大学子在向他人介绍此句时也就免不了一股由内而外的自豪感。

早先《汉武大帝》热播时,我还是初三的学生,每每晚自习下便自觉留下来看一会儿再回家。那时候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完全理解里面的些许片段。一晃六七年过了,大学也快毕业了,论文暂时不想写,自然空出闲暇,慢慢欣赏。

当然为了剧情的需要,电视剧里有不少细节作出了修改,与历史的记载存在出入。但如果细细看过一遍,也许会有类似于我的感受。

1.少时经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总是喜欢将人成年之后的行为与早期童年经历联系起来,有其可取之处。刘彘是汉景帝的幼子,兄弟十几个。无论立长立贤,立太子都轮不到他。更何况梁王刘武在一旁虎视眈眈,情况自然何其危险。

好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王夫人上有窦太后压着,又得照顾好患有肺痨的景帝,对阿彘的管教也就没有那么严。从小嬉笑打闹、恶作剧,到处捉弄人,但奇怪的是大他7岁的哥哥刘荣却像是他的跟班,由此可见其少时心智便异于常人。

但在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妃与刘彘母亲王美人之间的较量中,栗妃完败。败在了气量太小,容不下别人,心胸狭窄,有小阴谋而缺乏大智慧。王美人处处谦卑和蔼,识大体顾大局,顺着窦太后汉景帝的脾气说话,再加上刘彘少时常常语出惊人,显示出与年龄不相配的聪颖,也就在这场竞争中完胜。与长公主家陈阿娇的联姻也为其加了不少分。

至于他的小名“彘”,意思是小猪。据说他小时候的长相极像高祖刘邦,眉眼更是像极了他的父亲。在缺乏成熟科学技术作为支持的古代,面相手相尤为重要。而“猪就是龙”的论断更是参杂了神话传说的影响。

当上太子的话,自然不能再用“阿彘”这样的小名,景帝亲自给他取名为“刘彻”,取通透明彻之意。此时皇位的最大威胁梁王已死,景帝病故后十七岁开始即位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景帝时期发生的两件大事对之后的汉武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周亚夫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扫除了一大内患,为之后的中央集权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二是刘彻姐姐南宫公主年仅十五岁便远嫁匈奴,若国力强盛得可与匈奴一战又何以至此?

2.掌权之前

刘彻初登皇位后便开始推崇儒家思想,这与先前几代皇帝追随的黄老学术背道相驰,思想上的冲突自会引发政治上的纠纷。窦太后的铁腕下,刘彻的新政胎死腹中,甚至面临被废除的险境。在这种情况下,刘彻采取了老师卫绾的建议,无为而治。

读读书,打打猎,不也是很快乐嘛。很多时候这种韬光养晦的时光对于一个志存高远的、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也是不可或缺的经历。只有将自己摆放在一个很低很低的位置,才能看清楚周围的环境,才能看到自己致命的缺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道家讲究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很有意味的。若不潜龙在渊,何以飞龙在天?

当然读读书打打猎并不是什么坏事。敌人面前,纨绔子弟整天无所事事,自会降低戒心。而对于自己,如果不能博采众家之长伪存真,形成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一以贯之,对以后的执政是非常危险的。说东便向东,说西便向西,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又如何成为千古一帝?

上林苑的打猎在刘彻的眼中是一种对抗匈奴的军事演习。他把自己的亲卫羽林军比作汉朝官员学院,是意义深远影响极大的。这些羽林郎大都是前方抗击匈奴的烈士遗孤,一来缺少父母光环庇佑,必须自己长大成人;二来对匈奴有着痛彻心扉的仇恨,将来一旦走向战场,其意志之坚决行为之果敢非常人可比;三来之后的功名利禄都直接与军功挂钩,正强化的力量无可匹敌啊。

而刘彻在最艰难的六年里暗自积蓄能量,不仅学会一身武艺,强壮健康,还为将来抗击匈奴培养了大批可用之才,确实极具眼光。

3.准备初期

窦太后的死对于汉王朝而言是巨大的损失。经历了五朝三皇的她早就被看作是大汉精神的象征,她适时地倒下了,却为刘彻清除了不少障碍,得以迅速全权接管。老太后将一个人对于汉室刘家的忠诚当作选拔官员的最根本的标准,确实影响了汉武帝。

大权在握的汉武帝发现当皇帝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一件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为了国富民强抗击匈奴,不再卑躬屈膝,为了一扫持续多年的颓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这也就是历史书上学到的只言片语:文化上,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外儒内法的精神控制,设立太学,鼓励民间推选贤良之士入朝为官;政治上,继“削藩令”后施行“推恩令”,设立十三刺史制,加强对地方郡王的控制,设立内朝架空传统的三公九卿,直接对外发号施令;经济上,劝课农桑,使用新式铁制农具,鼓励优良马种的饲养,疏通河道修建水利设施,使钱财粮食得以迅速积累;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虽遭遇挫折,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很多时候,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着。无论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目的都只有一个:中央集权。而中央的权力空前集中的好处便是无论他做什么都不会遇到太大的阻挠,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如果帝王足够聪明,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会作出正确的决策,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太聪明了,就会陷入完全的自我中心,听不得半点旁人的建议。

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军事上的抗击匈奴作准备。

没有人会预料到这个人有着超凡的眼光、准确的判断、长远的打算、过人的智慧,这是因为他有着切骨的仇恨,这种仇恨可以转变成为一种可怕的力量。而掌握这股力量的人就是汉武帝刘彻。

一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是元帅,其下是将领,再往下便是士兵。为兵者,奋勇杀敌,忠心不二,也就够了;为将者,身先士卒,赏功罚过,令行禁止,就是高手;而为帅者,无须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能够从一群人中挑出领头羊,坐镇中央,从容不迫举止若定谈笑自如,确实需要遗传的领袖基因。古人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我认为,一帅才更是难得,这种帅,必须具备横跨古今的战略眼光。毫无疑问,刘彻就是这样的人。

形象一点说来,冲锋在前的士兵好比利剑上的锋刃,指挥士兵的良将就是一柄柄不世出的龙泉泰阿,而最终控制宝剑指点江山的手才是最稀罕的帅。

4.抗击匈奴

汉武帝最华丽的篇章慢慢铺陈开来。

马邑伏击战可以说是以失败收场的。这回的阴谋诡计按照常规思维来看算是及格的,但他明显低估了大单于与生俱来的警觉性。加之人马过多走漏了风声,否则即使匈奴大单于能够逃走,其部族也会元气大伤。

从这场失利中汉武帝发现了战术思想中的三个不足:汉朝队伍笨重的战车与匈奴轻装骑兵相比,少了灵活性,追击速度也无法相比;精装部队就像一只握紧的拳头,能在瞬间于一点释放出巨大的力量;队伍将领需要进行革新,得大胆启用年轻的将军,这样不仅用着趁手,转变传统的作战观念也比较容易。

于是汉武帝时期最杰出的两个将军就这么诞生了:卫青与霍病。

这两个人是汉武帝一手提拔的亲信,有着很多共同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爱马如命、出身卑微、武艺非凡、知人善任。

对于一个新手而言,最重要的便是信心。因此,自身散发的锐气才是不可多得的。这种锐气能够粉碎一切条条框框的限制,能够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战场上捕捉到一丝一毫的战机,能够激励手下的战士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卫青先前是平阳公主府的一名骑奴,霍病则是私生子,社会地位较低,因此对于建功立业有着特殊的欲望。当然,如果自身没有两把刷子,在队伍里是镇不住手下的士兵的。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话,应该明白优质良种马对于骑兵军团的重要性。

那么在拥有两把绝世好剑的情况下,汉武帝又该使用何种旷世剑法一展才华?

答案很简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换句话说,骑兵兵团长途奔袭突击匈奴缺乏有效防守的大后方。这一招,卫青擅长,他的外甥霍病更擅长。

“李广难封”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作为匈奴人眼里的飞将军,箭术超群的李广是很头疼的问题,所以时常集结优势兵力对付他;卫青则不一样,他初出茅庐时完全被看扁了,于是长途奔袭闪电战大破匈奴王庭(相当于汉朝国都长安),对付一帮老弱妇孺自然不费吹灰之力,也因此而斩获颇丰,封侯拜将也是迟早的事。

伴随着卫青的大获全胜,最高兴的是汉武帝刘彻。因为他知道能发掘卫青,那也能挖掘霍病。赵信的叛乱使得卫青的习惯性打法失了作用,加之卫青此时已位居人臣之极,封无可封,年龄大到不适合长时间马上作战。那么匈奴人完全陌生的霍病面对着建功立业的绝佳时机,又岂会手软?

其实在汉武帝刘彻心中,更亲霍病。他的身上兼具刘彻和卫青年轻时的影子,打法更加富于变化,加上手上都是精兵强将,有点像特种部队,装备也是最好的,所以斩杀过万如同家常便饭一般轻松又惬意。霍病身上的豪气也是卫青身上难寻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成了千古名句,酒泉一事更是最好的表现。

我个人是有点偏心的,假如霍病不死,李陵或许就不会投敌了,李广利也许就不会成为一个笑话,司马迁也就不会遭到宫刑,匈奴的消灭自然是板上钉钉,最重要的,他的表兄弟卫太子也就不会冤死。但历史没有如果,我只能说天妒英才。

霍病的死是一道分水岭,此后的各种将军比之卫青霍病,实在是暗淡了好多。

5.总结评论

汉武帝之所以谥号“武”,最大的原因便在于其抗击匈奴的伟大功绩,简单点说:他是个男人。

虽然匈奴在他执政时期没有完全消失,但其元气已伤,根本构不成威胁了。

但借用杜工部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你就能很清楚我的意思。穷兵黩武、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来形容汉武帝,一点也不夸张。一个聪明的皇帝会作出正确的决策,但也很难听取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

好在发展心理学里有提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四五十岁,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会逐渐转向对内心世界的关注。晚年的汉武帝也在反省自己连年征战对国家的伤害,写出了轮台罪己诏。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

“犯天汉者,虽远必诛”喊出了现代中国人少有的气魄,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我想,以古为镜,应该不仅能“知兴替”,更能“明得失”。

汉武大帝观后感【篇8】

似乎还是学生时代的时候被老师要求着才会去写什么观后感呐读后感,那时候为了完成任务总是被动地去思考,许多的不情愿,现在想来,很多事看似没有意义,其实不尽然的。

很多年以来,再也没有去怎么看书,也没怎么发现好的影片。现在出的书实在太多了,好的作品却非常的少,所以,我也很少再去淘好书,反而更乐意去看一些经典。影片也是,好多新影片开映以前把广告做得挺足的,全是热情洋溢的赞美,以前还是会被吸引,经历了无数次失望以后,再也不对现在的作品有任何期待。即便是打发时间,我也不想浪费在那些垃圾作品上。于是最近,我总爱找一些以前的片子看,那时候的影视演员们对作品真的.很负责,也很认真朴实,即便是很多效果没有现在好,可是,看着觉得心里暖暖的,看见那些现在已经故去或者已经年迈的多在一起演戏,不像现在的分崩离析。

看《汉武大帝》,一是因为觉得历史写材的影视作品多半不会很糟糕,而是因为曾经的室友李冰,记得她说很喜欢汉武帝,所以也对这位皇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部影片,虽然有些细节处理的不是那么严谨,可是,总的来说是很好的,值得一观。

-------啰嗦在前面

《汉武大帝》以汉朝与匈奴的纠葛为背景,写了汉武帝成长成熟的一生。汉武帝生而多情,人性本真善,因为出生在帝王之家,就必须要学会冷血,承受寻常人家孩子不用承受的危险,要学会小心谨慎。小孩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所以当面对匈奴的肆掠和强大蛮横时,不得不妥协施行和亲政策而看着姐姐南宫公主被迫远嫁他乡的时候,汉武帝的心里充满了愤怒和忧伤,影片中中年的汉武帝跟大臣说起南宫公主出嫁前一晚一边哭一边编送给父皇的风铃并告诉他编制风铃是因为希望父亲长寿他们一家人能在有相聚之日,此时已经有着坚强之心的刘彻,仍然忍不住悲痛落泪。原来,在刘彻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痛击匈奴的决心,这是不甘一直懦弱受欺负,发奋要崛起的决心。

当看到李广将军战死沙场的时候,我心里一阵悲痛,一代名将就这样去世了。他久经沙场,杀人无数,如果说一命偿一命,那么他是赚的不能再赚了,不知道为什么似乎觉得虾兵蟹将死了并不觉得可惜,而李将军的死就是壮烈,就是会因为他的死觉得悲痛,难过。看着他将死都还要再杀一个群敌人,我的泪在眼里打转。想想他憨厚地为皇帝打渔烤鱼,在听到皇帝说要论功行赏时失落的背影,一直请命要做前锋,却总是不得意,岁月不饶人,银丝斑白了两鬓,得到皇帝赏赐的利剑的时候的高兴,那么淳朴,可爱……他终于还是做了一次前锋,率领三千人与两三万人厮杀。他领命前看到了皇帝并不信任他的诏命,我想,他心里的难过和悲痛应该犹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他是忠烈之士,所以,即便心里悲痛,即便知道自己不过是做诱饵,此番领命就是有去无回,但是因为国家需要他,皇帝需要他,战场需要他,他还是领命了,无怨无悔,毫不犹豫。他冲锋时高喊:兄弟们,我终于做前锋了……写到这里,眼泪又控制不住了,呵呵呵,好的作品就是这样,看的时候会落泪,回味的时候依然难以控制情绪,甚至动情更甚!这曾是唯一让匈奴人认可的将军,匈奴人说,在他们心中汉朝就只有一个将军,那就是飞将军李广。呵呵呵,这是多么好的赞扬。不过更好的赞扬便是,汉武帝派了四支队伍进攻匈奴,匈奴单于对其他三人的队伍都不放心上,唯一把重心放在了李广的队伍上,尽然派了三支主力对付他,李广队伍除他本人活着回来全部战死了,我觉得,看上去他是战败了,其实并没有!起初我以为李将军是傲慢的,并不是很喜欢他,后来才知道,他不是傲慢,而是豪爽,不会遮掩自己的情绪而已。

另一个场景让我泪如滚珠,那就是年老病重的卫青为了太子刘据去见皇上的一幕。曾年轻英俊神武的卫青,画面一转竟是重病缠身,不能受车载之苦的年老神衰随时都会归西的状态,这样的场景,让我突然忧伤时间的流逝,还有每个人都逃不出的宿命。那时候的汉武帝也是白发苍苍,但是精神还是很好的,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吧。曾经鞍前马后的,天天在一起的人呐。还记得他才得到卫青这一将才时,对他是多么依赖和信任啊。刘彻说他很信任卫青,却总觉得卫青对他总是若即若离,像是隔着什么似的,跟他不亲近。卫青始终是忠心于他的,他却越来越防着卫青,害怕他坐拥兵权有朝一日会反了,于是借故收回了虎符,将他的权力巧妙了分了一部分给霍去病。我不知道在上了年纪以后,他们有多久没有见面,当听说卫青前来觐见的时候,他要求穿正装,并前去迎接,情绪激动不能自已,卫青也是一样,即便是爬也要亲自前去跪拜皇帝,那是多么心酸的一幕啊,卫青起初是步履蹒跚艰难的上石梯,后来不得不四肢并用爬梯了,皇帝起初还等着他上去,最后也是不能控制地冲下石梯去接他。他们是君臣,亦是朋友,即便是不见面,心里也是想念的。他们有太多共同的回忆,卫青因为皇帝的赏识从而不再是骑奴,凭借一身才艺受万千将士爱戴和想念。而皇帝因为卫青的尽忠尽力,走过了人生里艰难的旅程,实现了击退匈奴的梦想。在人生的尽头,刘彻问钩弋夫人多少岁了,钩弋夫人说不多久就22岁了。刘彻便开始回忆自己的22岁,他说,22岁时候的他还成天和卫青在一起,在上林苑狩猎玩乐。看呐,这两个人,到死的时候记挂着的都是彼此。

最后说说对刘彻的感想吧,如果不是因为他最后的反省,我对他应该没什么好说的。影片确实很好地演出了他在不同阶段的成熟程度,青年时叛逆,中年时的豪气,万年的多疑。看见晚年多心让很多悲剧发生的他,我突然很想念窦老太太,他的奶奶。总觉得他不如他的奶奶,窦老太太到死心都是明的,提醒了他的三件事,也让他防对了人。可是老年的刘彻冤死了自己的儿子,逼死了心爱的卫子夫。固执多心的他,竟是那么下得了手。一生仁儒的太子刘据,被迫杀了奸人江充等,最后虽然没能在有生之年等到自己被昭雪,没能有幸逃过一劫,但是天下还是有清醒的人的,比如田千秋。汉武帝其实是了解儿子刘据的,所以当听说太子杀了江充时便问是不是江充逼人太甚,那一刻我觉得汉武帝心里是高兴的,因为一向在他眼里软弱的太子,终于站起来,终于有些像他了。同样的,卫子夫也是高兴的,当刘据失魂落魄地说:母后,我们失败了。卫子夫说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刘彻是老了,最终还是奸人的谗言,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事后不多久,其实他也应该察觉了自己的失误和过错,只是傲执如他,怎愿意承认错了?是啊,不说其他,单凭他说高高在上的君王,要这样一个人承认自己决策错了,怎么可能呢?不过,伤痛总是让智者反省、思索!他还是一个智者,所以他会反思,去觉悟,去弄明白这一切究竟怎么了。去忠烈之乡探望子民,眼前一幕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残肢断臂的一群人,激动开心地欢迎他,那是早年参加漠北之战的战士们,那曾是健康威武的一群青年,现在都成什么样了,残手断脚,家徒四壁。曾为了他的江山安宁奋血浴战,现在却过的这么贫苦不堪,面黄肌瘦。但是依然对他热情洋溢,没有怨言,还说愿随他再打匈奴。看见这些,骄傲自负的他,再也忍不住流泪了。

回宫后,他更加深刻反省自己,为自己没有为百姓谋来幸福的日子感到痛心不已!也认识到自己一味征战是多错误的决策,我想此刻的他一定开始认可刘据,终于开始觉得刘据说的那句:应该以德治天下,不应该以暴治天下是对的了吧?不愧是汉武帝,最终还是清醒了, 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他下令颁布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决心改过。他的此种举动,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位坦荡荡的勇敢的君王,他有志气有理想,自信勇敢。高贵如他,最后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勇气站出来向天下人认错告罪,这是十分十分难得的啊!!!人无完人,刘彻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做了自己该做的,做了别人都想不到的,确实是千古一帝!

他最后跟司马迁说的那句话,我感触很深“你又以为你真的了解朕吗?许多事,只有天知道!”

是的,只有天知道,谁也没有资格说定什么。我再次也只是说说自己的感想罢了!

另外,试问,你有没有宁愿舍弃性命也不愿舍弃的东西呢?

汉武大帝观后感【篇9】

一个娃娃呱呱坠地后,你能看见他那稚气的脸庞,那么天真那么无邪,看到他你一切的烦恼的抛到九宵云外!很难想象一个洋娃娃能成为一个改变他的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君主!生命可谓是一个奇迹啊!

创造生命,给它光明和黑暗一切!汉武帝刘彻就是这个君主,就是这个奇迹!都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既然我付出了时间那就容我这等后生小辈肤浅的来评一评这个朝代的人和事吧!

虽然古代王朝是**集权制,但君主是国家的主人!汉武帝刘彻也不例外,按理说他可以为所欲为,爱杀谁就杀谁!其实不然!

刘启死后,汉景帝虽然母亲窦太后还活着,但她死后强子强母的政治格局很难停止!刘启在位期间听从晁错的意见颁布削藩令,削去国内各诸侯国的实力,为刘彻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减轻在位期间的内忧。但从宫廷内的局势来看,这内忧却又成了外忧!

刘彻说过,朝廷熙熙皆为名来,后宫攘攘皆为利往!??皇宫本就是一个追逐名利的地方!

窦太后临死前对刘鹤说,以后要注意照顾母亲王志和舅舅田竺,因为他们肯定会干涉国家行政!虽然刘鹤为王后有许多改革的想法,但正如老人所说,他们两人干涉了皇帝的许多重要决定,使改革无法顺利进行。匈奴更加猖狂!

也迫使刘彻不得不杀掉许多不利王志和田丞相的大臣,其中有灌夫和窦婴!窦婴是三朝元老,曾在汉景帝时期平乱吴楚七国之乱中立有大功,且在后来国内外重大决策上给予刘彻重要的建议!而刘彻杀死的正是自己的亲舅舅一个忠臣长辈!

汉景帝也曾因为窦太后杀了致都!致都在汉景帝时期是一个残暴的**。他为汉景帝朝廷查处刘王子,得罪了窦太后。窦皇后想杀了他。汉景帝把致都背到太守府。

太守县时汉代抵抗匈奴的重要边界。在致都守郡期间匈奴不敢来犯,可见他治兵的厉害,可恨的是匈奴人把致都没死的消息传到窦太后的耳边,使得汉景帝刘启不得不杀掉这位被他封号苍鹰的忠臣啊!试问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呢?

可见太后对皇帝权利的干涉是巨大的,也可见武则天的无奈!我有一个想法,如果皇帝杀了他的母亲而不是忠诚的**,那么一切都将畅通无阻!汉武帝时期,匈奴的君主大单是怎么来的?

是杀了他的父亲得来的,甚至把他父亲的老婆占为己有。匈奴人可以刘彻为什么不行呢?其实不然,中国人有句俗话,百善孝为先!

要是皇帝都可以杀自己的母亲,那做人臣子百姓的为什么就不能杀自己的母亲呢,如果刘彻真那么干了那么国将不成国,家将不成家.天下都打乱了,更不用谈刘彻消灭匈奴的志向!可见孝道有多重要,也体现了古人对长辈的孝道!

现在呢?我们应该好好想想。如果父母让你整天吃饭,也许你会对他感到厌烦,更不用说孝顺了!总而言之,为人君主要有忍辱负重的气魄!

在刘启死之前他并没有除掉王志。这也导致了汉武帝时期许多忠臣蒙冤而死!而且死的不只是一个有的诛三族有的甚至诛九族!

伴君如伴虎啊!其言不假啊!为了防止重蹈子幼母壮的政治格局的覆辙,刘彻把仅有22岁的皇后,太子刘博的母亲勾弋给杀了!

可见汉武帝的武爆!但在江山社稷和儿女私情之间总要有所抉择!

攘外必先安内,在皇太后王志死后,刘彻独揽大权,开始设立自己的革命内阁,大胆启用飞将军李广,新人卫青,霍去病!对内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拙百家,独尊儒术!改革货币!

鼓励百姓喂养马匹,等一系列措施。同时,张骞被派往西部地区,探索战略外援,寻找建设好**的方法和材料!一切安内措施都是为以后作战做准备!

不打则已,一打就是几十年!当时的战争靠得的将领和士兵,运输工具是马,**是箭、枪、剑。纵然有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指挥作战!

试想当时没有卫星没有**通信。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寻找敌人其结果也是**惨重的,在最大的一次战役朔北之战后,汉朝虽得到胜利,并使匈奴在以后的数十年没再进犯汉朝,但俗话说的好啊,杀人一万自损八千!汉朝的人口缩减了近半!

国力大大下降了。在汉朝的许多大将之中我最尊爱的是卫青,在朔北之战后,霍去病部队获得了皇上的大赏而立了大功的卫青及其所有将士们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回家后,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向皇帝讨债呢?”卫青回答说:“你为什么总是说这些话?”。

难得卫青大将军有如此淡薄名利的胸怀啊,以往卫青受了奖赏总是把所有奖赏分给他的将士们,在最后一次带病入朝的时候皇宫的士兵们挣着抬他的轿子,每一个士兵在他经过时都低头,以表示对他的尊敬之情,可见卫青多么深受士兵的爱戴!都说大起必有大落,卫青立功受封的大起,却没有被革职被灭族的打落。也许正是因为他低调微薄的名利,我们才应该向他学习!

战争永远是政治的延续。这一代帝王争相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环境!至于这下一代是指广大老板姓还是君王的后代我就无从谈起了!

电视剧里有一个片段。卫青因病入朝。皇帝站在殿前,看着卫青一步一步走向他!然后歌声响起

当时你给我一个笑脸,让我心跳一辈子。

使我的目光永远溶进了你的背影

。我老了就不能爱了。我转过身,往事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重复你的目光,也再难串起我的记忆.

夜深深,梦缠绵人沉醉,

既然人生难免今生何必相会,今生何必相会.

流星闪过,莫需伤悲.

千百年之后谁又还记得谁谁又还记得记得谁.

当时你给我一个笑脸,让我心跳一辈子。

使我的目光永远溶进了你的背影。

我老了就不能爱了。我转过身,往事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重复你的目光,也再难串起我的记忆.

夜深深,梦缠绵人沉醉.

既然人生难免今生何必相会,今生何必相会.

流星闪过,莫需伤悲.

千百年之后谁又还记得谁谁又还记得记得谁.

夜深深,梦缠绵人憔悴.

既然人生难免今生何必相会,今生何必相会.

流星闪过,莫需伤悲.

千百年之后谁又还记得谁谁又还记得记得谁.

千般愁伤尽在此歌声中,当年轻狂不可一世的汉武帝,当年皇帝身边意气风发驰骋沙场的卫青大将军,如今已双鬓斑白。曾经的辉煌已过去,留下的仅是一具必将经历生老病死的躯体!这电视剧中汉武帝在和司马迁的谈话中说过,你真的了解朕吗?

许多事最终只有天知道,已经发生的,没有发生的,朕来不及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了!这是汉武帝对自己过错的悔过?还是对生命之短暂的感叹?

正如《最后的倾诉》唱的一样,在滔滔的长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

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成为灰烬,让一缕缕火焰翩翩起舞那就是你最后的倾诉,在滔滔的长河中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成为灰烬,让一缕缕火焰翩翩起舞那就是你最后的倾诉倾诉。!我并没有资格去评价!

也没有评价历史的必要。但我觉得应该要有认识历史知道历史的必要!都说自己是中国人,也许抓一个美国人来跟一个中国人比比,中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也许还不如外国人深,那就闹笑话了!

好,大功告成,收笔!!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3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