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八年级语文课件 >

八年级语文课件(汇集4篇)

八年级语文课件(汇集4篇)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今天要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八年级语文课件”的文章。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充足的备课时间能够帮助教师制定更好的教案。想获取更多信息吗请查看我们的官方网站!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1

八年级语文课件的制作

八年级是中学阶段的重要年级之一,不仅知识点繁多,而且形式多样。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许多老师都会使用语文课件来辅助教学。那么,八年级语文课件的制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确定教学目标

任何一次教学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课件制作也是一样,需要在开始制作之前明确教学目标。比如,教授定语从句的知识点,则课件制作应该以此为中心,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协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同时,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和课件设计。

二、统一风格

为了使课件整体风格清晰明了,需要统一风格。比如,字体、大小、颜色等,都需要统一。这样,学生在使用课件时,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所呈现的内容。同时,在设置动画时也应该统一,避免动画过于夸张或繁琐,让学生无法看清内容。

三、注重视觉效果

课件的视觉效果对学生的接受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应该注重视觉效果的设计。比如,文本内容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字体、大小的字体和加粗的字体来突出重点。同时,图表和图片的使用也可以增强视觉效果,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点。

四、注意简洁

课件应该保持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不要一分多钟讲解一个知识点,否则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简洁地讲解知识点,避免冗长或过于复杂的内容。

五、加强互动

课件的互动性也是学生喜欢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添加一些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比如,添加小测验或填空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此外,可以增加一些视频或音频资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感触和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八年级语文课件的制作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统一风格、注重视觉效果、注意简洁以及加强互动等各个方面,以提高教学效果,推进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2

八年级语文课件 - 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到。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必备的能力。因此,八年级的语文课程不仅仅是阅读和写作的应用,更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技巧,为未来的学业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阅读能力是八年级语文课程的重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提升阅读速度和准确度。为此,语文课件提供了多种方式,如语音朗读、文字高亮、词汇提示等工具,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同时,语文课件还能提供听力、朗读等综合训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而提升写作水平同样是八年级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在写作课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技巧,如指导学生如何选取话题、认识写作意图、梳理写作结构等等。语文课件可以提供多种写作范例,并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和创造力。

八年级语文课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加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文课件的互动学习环节,学生可以更加自然地运用语言,提升语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度,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语文课件可以让学生更快地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奠定语言学习的基础。

综上所述,八年级语文课件是如今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改善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3

人教版八年级的语文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了解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 分析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培养分析能力。

课型及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事理说明文。学习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握文章要点,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人类当今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大家看了上面的图表和文字大家有什么感想?得出了什么结论?

贝类、虾类、藻类等,每年为 6亿吨,而现在全世界的捕捞量仅为9000万吨左右。海产品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来源,目前海产品提供的蛋白质约占人类食用蛋白质的22%。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海洋每年可以产出的水产品足够300亿人食用,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所有耕地提供农产品的1000倍。

二、三分钟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3.这篇文章阐释了什么道理?

三、动动脑筋思考:   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本文的内容的?   全文共7自然段,按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指出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部分(3~6),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3),总说海洋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粮仓的原因。   第二层(4~6),分说:藻类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4);   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5);   海洋鱼虾还有捕捞潜力挖掘(6)。   第三部分(7),总结全文,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四、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课文在阐释事理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   在提出说明重点“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前,先以议论的方式强调: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将直接关系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2)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重视,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再如,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所述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人们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这议论性的结论照应了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

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列数字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   分说部分(第4~6段)逐一说明。   第4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一公顷水面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作比较,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   第5段主要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强调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也是人类丰富的“食品”源。   第6段举了南极磷虾的例子,列数字说明磷虾产量高,再将其与全世界的捕鱼量作比较,说明磷虾资源的丰富。

五、过渡衔接 :

段与段之间过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时一两个字便使上下文连接得天衣无缝。如:第总结写作方法: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表达的准确性。   ①世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②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③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明确:   严密   4.过渡自然。

七、考考你:

判断下列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多佛尔海峡等处,修建海底隧道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3.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 卧虹 ”“ 飞虹 ” 等。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5.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   6.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八、课外拓展: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现今人们保护环境的主题,大家能明白国家的“禁渔”的目的吗?   2. 大家想一想,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为了让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该怎么办?

八年级语文课件 篇4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让语文学习更生动,更多元

作为中学的一个重要科目,语文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了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更易于掌握语文知识,各地学校纷纷开始采用“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来替代传统的教材教法,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家长的认可。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的优点更为突出。首先,它不仅具有教学功能,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互动体验。采用诸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媒介来展示语文知识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其中的知识点,让学生迅速理解复杂概念。其次,这种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从而更加愉悦地学习语文。除了常见的选择题、填空题以外,它还会运用一些更为灵活、创造性的知识点应用题和探究题,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通过语文课件学习,学生除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以外,也能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能力,更能适应科技发展和信息时代的需求。

那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的内容又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地方呢?

首先,它采用了可视化的设计方式,呈现内容更加清晰、直观。在每个小节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很清楚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难点。

其次,课件内还有配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小窗的小说人物”,“茅盾文学”等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文明,同时也会阅读一些现代文学的精品作品,对文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此外,课件还涵盖了受欢迎的课文内容,例如《草房子》、《盗墓笔记》等知名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透过作品了解当下社会文化以及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而且也能够启迪学生的文学灵感,更加容易上手,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氛围。

最后,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也十分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性地设计了许多任务和练习,例如口语表达、写作辅导等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更自信地应对语言交流的各种场合。

总之,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的出现,让语文学习更加多样化、生动化。学校通过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真正实现了“让学习更快乐”这项教育理念。希望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越来越得到各个学校的推广和普及,让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这种更为愉悦、有效的学习方式。

小编推荐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汇编4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跟随编辑的脚步探索“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的故事吧,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1】

教材简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是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留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字生字词,注意嚼字的不同读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毡、卸、咀3个生字,会写寞、漠、袄等9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描写了童年的哪几个片段。

3、重点品味学骆驼咀嚼这个片段。

一、导入课题,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城南旧事》的书名与封面,然后在书旁慢慢出现林海音的照片与简介:林海音,台湾著名女作家,小名英子。五岁随父母亲从台湾来到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学生默读。

师:25年后林海音全家离开北京又去了台湾,但她是多么怀念童年在北京城南度过的时光啊!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就叫《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2、板书课题,齐读。说说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3、请同学们看着题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图片)你们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走来,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林海音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她在结尾处写道(出示):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齐读句子。师: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思考题:

(1)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件往事,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学生带着思考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以下带生字的词语:

毡帽卸下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事咀嚼慢慢地嚼

指名认读,注意嚼的不同读音。齐读。

说说嚼与卸的笔顺,各抄写一次。

3、再次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儿?分别在哪些自然段中,请生回答并朗读相关的段落,教师随机正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

4、齐读小标题。思考: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按季节的推移顺序)

三、细读课文,感悟童趣

1、我们先来学习学咀嚼这一片段,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汇报。

(1)重点聚焦这句话: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看呆了,看到的骆驼是怎样的?指名说。是啊,小海音观察得多细致啊,她写了骆驼的脸、牙、安静的态度、上牙、下牙、大鼻孔,连嘴里吐出的一点点白沫子都注意到了(齐读描写骆驼咀嚼样子的句子)。说说,她是怎样地看骆驼?

(2)现在老师来读句子,你们就是林海音,来好好地看骆驼。师读生做动作。

师:看看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她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看到了怎样的骆驼和看到了怎样的林海音两方面来说)

师:看就看呗,为什么她的牙齿会跟着动起来了?(看得太入迷了,完全忘记了自己,把自己当成了一匹骆驼)

指导朗读。

3、前几天在电视上老师也见到了骆驼,可是我才不会跟着骆驼学咀嚼呢?知道为什么吗?

师:是啊,承认是无法理解儿童的世界的,林海音写下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她还会像小时候那样去学咀嚼吗?(不会)

正如她在倒数第二段写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齐读

4、下节课,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趣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恋。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品读交流,感受童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小海音的天真、可爱、有趣的样子也吸引了我,齐读第四自然段。

3、总结第一个片段的学法:反复读、品味划词句写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按照学法自由选择一个片段来学习(这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地感悟文本)

4、交流、汇报(可打乱顺序):

(1)谈驼铃

当我看到骆驼队伍过来时,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想,小小的脑袋里冒出问题来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爸爸的回答是什么?

那我认为呢?

要是有人问你同样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师总结:爸爸的回答是理性的,而小海音的想法很有童趣。赞成爸爸的同学,说明你们已经长大了,能理性地思考问题了。而同意海音想法的或者有其他独特的想法的同学,老师羡慕你们,因为你们始终保持着一颗难得的童心,有一份童真童趣。请男女生分角色读句子。

爸爸听了我的想法后,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爸爸在想什么?

(2)剪驼毛

指名读第十自然段,读完后说感受。

因为太不整齐了,林海音就在心里想什么?

谁来讲讲这个有趣的事儿?练读,推荐读,师生评议。

(3)念骆驼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林海音对骆驼的思念?

分角色读,老师当妈妈,学生当海音。读完了,联系上下文,想想林海音小时候还会问哪些有关骆驼的问题呢?(生问)师:为什么海音要问这么多关于骆驼的问题呢?(对骆驼的思念)

师:这个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总有问不完的问题,难怪妈妈说(生读):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二、链接拓展,读文悟情

1、时间是如此地匆匆,转眼间林海音已经长大了,她不会再去学咀嚼、谈骆铃、剪驼毛、念骆驼了。读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觉得前面太罗嗦了,改成一年年过去了,好吗?说理由,再读句子。

2、拿起课本,课件中放出有点忧伤的古筝曲,学生在古筝曲中静静地默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从中能读懂林海音怎样的情感?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怀念童年。

配古筝曲,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3、同学们,虽然林海音早已身居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

交流。

师:是的,她怀恋这个留下了她最美好时光的故土,怀恋那里的点点滴滴,有她的文章为证。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4、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生读):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同学们,这本书里记录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

5、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试着背下来。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谈驼铃怀念童年

剪驼毛苦恋北平

念骆驼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在朗读中体会课文。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鲜花和星星》这篇课文。

(1)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还记得吗?让我们两列火车一起开。(生开火车读生字词)

(2)生字大家都已经都会了,那会写吗?打开练习本,听写。

(3)同桌之间相互批改。

(4)板书指导学生书写不规范的字并练习书写。

2.复习课文

看来小朋友们的生字掌握得不错,那课文你能不能读得既准确又流利呢?(指名读)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课文中从哪到哪是描写鲜花的(指名答)

2.指名读课文中描写鲜花的部分,其他同学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感受鲜花的多并能从朗读上表现出来

4出示鲜花图片,让学生感受鲜花的美与自己看到鲜花时喜欢、高兴的心情。

5.自由练习朗读,读出自己喜欢夏天鲜花的心情。

6.夏天的鲜花不仅多,而且更美,谁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自由读、指名读/评、齐读)

三、细读第二段

1.到了晚上,花儿睡了,一颗颗小星星们眨着眼睛从天边跑了出来了!(出示图)

2.哇!这么多可爱的小星星啊!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3.天空中星星是那么的多,我们数也数不清。现在同学们自由读文,快速找出课文中哪些词语是表示星星多的。

4.指名读文感受星星的多。

5.指导学生把数星星时有趣,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6.白天,各种鲜花争相开放,晚上,星星静静的挂在夜空,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出示全文),能不加上动作、表情把这首诗歌表演一下。

7.背诵

四、迁移练习

学过了《鲜花和星星》,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也当一回小小诗人。(看图说话)

出示:

我最喜欢():

这里(),

那里(),

真比()。

1.自由讨论;

2.指名;

3.齐读。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美丽的鲜花,闪烁的星星,并且还当了一回小诗人呢!课后,请小朋友们搜集一些儿童诗,并且把诗中的内容用画笔画下来,下节课交流好吗?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3】

认知目标:

1、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

[课件出示]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生字,请认读生字词。

二、合作探究课文。(28分)

(一)学习18自然段(3分)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13-17自然段,知道了渔民的儿子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块琥珀,现在让我们看看这块琥珀是怎样的?[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学生观察汇报、板书)

2、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对这块琥珀的真实描写?[课件出示第18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块琥珀的?请大家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汇报、板书)

这一段除了介绍琥珀的样子还介绍了什么?(琥珀的科学价值,想象、推测一万年前的事)

(二)学习松脂球形成的部分(1-10自然段)。(18分)

1、到底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科学家根据这些事实是怎样推测的?

(1)[课件出示有声动画](4分)请听课文第1-12自然段的录音,边听边看课文,想一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阶段?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松脂球的形成(2--10)、化石的形成(11--12))

(2)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请默读课文(2--10),边读边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提示:根据事实)

(3)小组讨论,合作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帮助。(要求:根据......(事实)推测......)

(4)全班汇报交流。学生读出相关句子,归纳松脂球形成的相关条件。

(根据汇报情况:根据......(事实)推测......板书)

(5)[课件出示有声动画--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动画。(1分)

(6)看了松脂球形成的动画,我觉得真是太奇妙了!那一大滴松脂非常巧合地把苍蝇和蜘蛛包住了。其实课文里也把这个过程写得很生动,很形象。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10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片段,读一读,用心体会。在旁边写一写为什么喜欢?

(7)品读句子并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

(a)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太阳光热辣辣的,这会对松脂球的形成起到什么作用呢?指名读相关句子。(暖暖--火热--热辣辣,阳光热度的变化说明天气很炎热)

(b)蜘蛛想吃苍蝇的情景。

(c)课文中哪一句话说苍蝇、蜘蛛同时巧遇松脂球呢?在这里刚好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读相关句子。(刚好--说明极少见、非常巧合。)

朗读提示:①天气环境,小苍蝇出现的语段要读得轻快些,心情是愉悦的。

②蜘蛛爬过去一节读的语调要轻,语速放慢。渲染出紧张气氛。

③蜘蛛扑上去一节速度加快,注意读出重音。

2、根据朗读提示让我们一齐读读1-10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个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三)学习形成化石部分(11-12自然段)(7分)

1、过渡:松脂球的形成我们都了解得很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下面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由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2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松脂球成了化石的条件。

3、学生汇报并归纳松脂球成为化石的条件,板书:被淹没、时间长

指名读相关句子体会漫长的变化过程: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

4、[课件出示动画--松脂球成为化石的形成过程]

(1)我们知道松脂球变成化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展开想象,看看整个形成过程是如何变化的?

(2)出示松脂球成为化石的形成过程的课件,(1分)激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3)小结:原来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地壳运动、沧海桑田巨变的结果。我们读读这一部分的课文,再来感受一下这一过程。

5、全班齐读11-12自然段。

6、小结: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拓展(9分)

1、我要求大家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现在请你展示一下,你收集到哪些资料?

2、[课件出示]欣赏琥珀图片。

导语:老师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琥珀的图片,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下。

3、看到这么美丽的琥珀,我想大家也有点心动,想知道这些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现在请你们来当一回科学家,推测下面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件](5分)

4、先展示一两名学生的习作,集体评价推测得合不合理。然后同桌互评,写点评。

5、在这篇课文里,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吗?

四、总结(1分)

今天我们学习了《琥珀》这篇课文,课文先写科学家对琥珀的假想,再写发现琥珀,最后写琥珀的样子。而在科学家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中,是根据琥珀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想象。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特别是想象作文,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展开合理想象。

板书:

琥珀

以事实为依据展开合理想象

1、在海滩发现时间一万年夏天

2、透明的琥珀地点海边松树林

3、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1、苍蝇和蜘蛛巧遇

好好地躺在里面2、松脂不断滴下来

经过形成松脂球

4、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3、被淹没、时间长

《琥珀》教学反思

广州市荔湾区鸿图苑小学黄杏嫦

在教学时,我首先从观察琥珀的图片入手,让学生观察这块琥珀是怎样?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对这块琥珀的真实描写?(第18自然段)请学生快速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块琥珀的,画出关键词语或句子,与自己所观察的做一个对比。然后提出这一段除了介绍琥珀的样子还介绍了什么?让学生知道琥珀的科学价值是可以想象、推测一万年前的事。接着顺理成章提出本节的学习重点:到底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科学家根据这些事实是怎样推测的?

在教学琥珀的成过程,先让学生看课文有声动画的录音,弄清琥珀的形成需要两个阶段: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接着教学松脂球形成这一部分,通过先让学生个人学习再小组合作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全班归纳松脂球形成的条件,再看松脂球形成过程的动画。把松脂球形成的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理解课文重点部分。然后把学生引入文本,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片段,用心体会,运用多种方式(师生、生生比赛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品读精彩片段。

在学习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找出条件,接着用课件展示这一个漫长的过程,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最后通过读这一部分的课文再感受一下这一过程。

在拓展部分,先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再欣赏老师收集的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请学生当一回科学家,推测其他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激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讲完这一课后,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琥珀》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设计的课件巧妙。随着生动的课文录音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时间比较紧,拓展部分没能按计划让学生进行写作与点评。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4、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

②16米多长?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

③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4、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

读课文画出中心句--读课文质疑,讨论--朗读体会直至背诵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第3-4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3-4自然段,深化理解

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①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②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③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对照插图4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④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

图文对照,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自然段的第四句。

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

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4、小结。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抽查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第一、三段

学习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骄傲的感受。

学习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蜂窝似的说明了什么?

3、对照插图想像莫高窟的全貌。

听课文,让学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

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

四、小练笔

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

(提示: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最好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

2023六年级课件锦集4篇


教师会在上课前,精心准备教案和课件,以确保课程的高质量教学。教案的制作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使这份“六年级课件”更加出色,本人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希望您能够感到满意,欢迎您收藏和阅读!

六年级课件【篇1】

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在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说学法

1、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学生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讲授新知

1、(1)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首先,学生带着如下三个问题自学课文,(电脑出示):(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练习:

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六年级课件【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月光曲》。具体程序如下: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本组教材是以“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和教材的,《月光曲》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德国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作者借这个优美感人的故事,既体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怜悯和热爱,又体现了他富厚的想象力和杰出才气。课文语言优美、情感富厚、意境优雅,相宜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质料。依照本课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环境,我确定了以下的讲授目的:

1、学会“茵、蜡、陌”等生字

正确读准“谱写、幽静、入场券”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为:

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为:贝多芬喜遇知音,寄情乐曲,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基础。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教具准备为课件。

二、以学定教,说教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以读代讲,读中求悟,悟后品读的教学方法。

三、因人而异,选学法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四、人文统一,展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伊始播放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同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引出贝多芬。进而,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贝多芬。然后总结: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穷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课件出示)

(二)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一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重点指导“券”的读音和蜡烛中“蜡”的写法。

(三)、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通读文章,小组讨论文章的大意。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读中求悟,悟后品读,解决问题

1、引出问题:同学们,音乐的旋律是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的,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使得心情平静的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呢?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拿起笔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2、围绕第三自然段来讲解。

就是兄妹俩的谈话,我会这样引导: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有句俗语叫“弹琴知音,谈话知心”那么贝多芬从这段话里听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并写上批注。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热爱音乐。我会抓住“那有多好啊”这五个字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家境贫寒,此时,抓住两个“太”子品读家境贫寒,并从课文中找出其他表现家境贫寒的句子,进行品读感悟。

听到这里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向往和热爱,他的心被这穷兄妹俩触动了!(同时板书“触动”)

学生还可能体会出妹妹的懂事、善解人意。然后我会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盲姑娘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对,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是多么体谅哥哥,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板书“感动”)。

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究竟是什么又一次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又弹一首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3、出示语段二:“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从这段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盲姑娘激动、难以置信的心情以及什么叫知音,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朗读,我重点指导两个您的读法,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声音要拉长,第二个您表示肯定,要读出激动、肯定的语气。一曲弹完盲姑娘万分激动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飞扬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喜出望外地说

让学生深情的、反复的读这一句话。

有句话叫知音难求,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却遇到了懂得他音乐、懂得他情感的知音。他又何尝不是喜出望外,激动万分呢?他怎能不又一次被深深打动呢?(同时板书“打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让学生再一次感情朗读。

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要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的回答。

贝多芬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学生接着一齐读第八自然段。

月光普照大地,沐浴一切,却照不进盲姑娘的心田,盲姑娘爱贝多芬的音乐,懂得他的音乐中的情感,却很难欣赏到他的演奏。面对这知音,面对这如水的月光。此情此景触动了贝多芬的情思,触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这情思、这灵感、这激情由指端流露到琴键上。

让我们一起来听,课件播放音乐,老师读。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此时,贝多芬究竟在想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体会贝多芬的想法。

(五)、展开联想,学习写法。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英华的表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开导性。我的板书以贝多芬的情绪变革为主线,表现了大音乐家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六年级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课时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5-12自然段。领悟写作手法。

1、自由读课文5-12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摆”。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3、为什么说“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四、总结全文。

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六年级课件【篇4】

教学内容:欣赏童声合唱《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目标:

1.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能够区分歌曲的段落,记忆歌曲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2.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歌曲。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欣赏第一圆舞曲,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歌曲。

教学难点: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录像片段:画面是春天来临的景色,背景音乐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提问:这是什么季节?表现了什么?背景音乐有谁听过?

2.新授内容。

(1)初听: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2)打开书看欣赏曲目的曲名:《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3)复听:歌曲是几拍子的?

(4)分段欣赏

①听赏第一圆舞曲

A、第一圆舞曲的速度、旋律有什么特点?(节奏规整、旋律上行)记忆第一圆舞曲主题。

B、学生模唱主题旋律。

C、用竖笛演奏第一圆舞曲主题。

D、复听第一圆舞曲

②听赏第二圆舞曲

A、速度、旋律有什么变化?(速度稍快、节奏跳跃)

B、这段圆舞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小鸟圆舞曲》《快乐的舞蹈》等)

③听赏第三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音区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姑娘们的歌唱》《河水的歌唱》等)

④听赏第四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节奏与第三圆舞曲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自由的天空》《湛蓝的河水》等)

⑤听赏第五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勤劳的人民》《歌唱幸福的生活》等)

3.教师介绍曲作者。

被称为“圆舞曲”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主要曲目。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百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的头衔。

4.对比欣赏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谈谈你的感受?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

5.对比欣赏民族管弦乐版、动画与管弦乐版《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谈谈你的感受?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

6.音乐拓展。

我们以前还听过哪些圆舞曲?(《溜冰圆舞曲》《杜鹃圆舞曲》等)

7、教师小结:

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被誉为“圆舞曲”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其它圆舞曲,去欣赏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结束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九篇


我为了打造这份“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倾尽了全部心力。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况灵活运用这些信息!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1)

 课题

10、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重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

2、难点: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导入 我国古代有很多写景名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

2、翻译课文。

检测

预习 看拼音写词语(对子互改、汇报检测结果)。

邃(suì)  篁(huáng) 珮(pèi) 坻(chí) 嵁(kan)

佁(yǐ) 蔓(wàn) 俶(chù) 翕(xī) 悄怆(qiǎo chuàng)

自学 自学指导 小组合学(15分钟内完成)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

学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

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2、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联系课文,理解含义。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展示 先组内展示,后师抽签小组展示,师引导学纠错

2、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联系课文,理解含义。(生汇报、生纠错,师总结、点评)

古今异义词

展示  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闻:古义:听到。今义:用嗅气味。

以为: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青年男子。

活用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

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心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生汇报、生纠错,师总结、点评)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的声音, 好像人身上所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心里喜欢这种声音。(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道来,往下走,(面前)呈现出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在靠近池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了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

青青的树木,翠绿的藤蔓,互相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联结者,参差不齐,随风漂浮。

小潭中有鱼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什么依靠

展示 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方游去了,来来往往非常轻快敏捷。好像是在与游客相欢乐。

顺着小潭相西南望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围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冷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凄凉。因为它的环境太凄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待下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离开 了。

同游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是恕己,一是奉壹。

检测 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对子互背,汇报互背结果,师抽查。

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背诵课下注释。

要求:独立完成、字体工整、书面整洁、按时上交

反思

附:板书设计小石潭记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掌握文中所讲为人治学的重要准则,学会时时处处内省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及他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所讲为人治学的重要准则,学会时时处处内省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及他人。

清代文学家钱大昕凭观棋所得的一番感悟写下了耐人寻味的散文《弈喻》,这种缘事悟理的写法,便于表达我们在生活中的思想收获,大家通过研读此文一定会在成长中得到难得的启示。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生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逝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18世纪中国的杰出学者,乾嘉时代的史学大师。青少年时代成长在文化氛围浓郁的江南地区,就学于苏州紫阳书院,与王鸣盛(钱之妻兄)、王昶(chǎng)、曹仁虎等同学,诗名甚著,号称“江左七子”。著有《潜研堂集》。

1.听范读。明确字音。

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1.解题:

“弈”就是下棋,“弈喻”意思是用下棋来打比方。从题目可知这篇短文是用下棋来讲道理的。

2.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3.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代替他下棋,认为他不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但是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够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只默默地坐着看。

现在的读书人读古人的书,常常诋毁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能够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客观地衡量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知道别人的过失却不能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闲暇,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下错了一步棋,人们都看得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1.识记书下重点实词。

1.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作者如何描述自己下棋的一番经历?叙述了自己怎样的经历?

明确:

文章十分简要地叙述了作者自己在友人寓所的一次下棋经过。

写了自己嗤笑别人不如自己,结果却吃了轻视他人的苦头,以致“不能出一言”。

2.作者在写完下棋的事以后,本已 水 到渠成,可以直接即事言理,点明题旨,但是,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却写起读书事来生发议论,一句也没有涉及与下棋有关的事,这是为什么?

明确:作者由下棋想到生活中诸多现象,揭示了“吾能知人之失而 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这样使内容更加有意蕴、有深度,引发读者深思。

3.“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中“吾求吾失”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吾求吾失”是 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永远处于不自满的境界。 从这个角度说,自己的“失”一旦自觉发现乃是一大“得”,失与得的辩证关系,为下文预伏脉理。

4.本文借下棋为喻,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本文提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1)作者是以自己切身感受“ 现身说法”,叙述为后文说理议论服务,先讲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为人接受。

(2)本文通过作者观棋、下棋的独特体验的叙述,并结合现实中那些喜称人过、爱吹毛求疵的人的行为,说明了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警戒主观臆断、骄傲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正确道理。

明确:作者以自己下棋的切身体会设喻,现身说法,借做事来讲道理,不仅容易把道理说清楚,读者也会感到亲切而乐于接受。论述的范围由小到大,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呈现出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结尾“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又照应开头,使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

明确: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也不能没有一点过失,因此,只要“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较公允的评价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反之,就会导致无休止的争论,也就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2.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在于警戒那 些主观臆断、盲目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道理。

1.你一定对生活的某一现象有自己的感悟,请写下你的思考或启示。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3)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散文诗集

三、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

1、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思考:

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江南的雪(

1、2、3)和朔方的雪(4、5、6),第四自然段的开头用了一个“但是”来转折。

3、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 如粉如沙 孤独

四、同学再次有感情朗读1——3自然段思考:

1、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江南的雪具有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但不能持久的特点。文章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① 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② 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③ 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白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④ 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瞬间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蜜蜂在花丛中纷飞与喧腾,用记不真说明仿佛看见,以记忆的模糊反衬眼前景物的鲜明,表现的自然、真切,使整个画面因这想象中的蜜蜂的存在充满了生机。使一幅美丽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江南雪景图跃然于纸上!

2、写雪,为什么要写塑雪罗汉,写它的消释用意何在?

①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生活气息浓厚,写出了江南雪的可爱可亲,扩展了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是美的象征。它的消释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的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3、写江南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喜爱、怀念——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遗憾、惋惜——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五、诵读最后三段

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1、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斗争的激情和献身的精神。

2、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3、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具体描绘朔方飞雪的?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 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4、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六、品味语言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对于散文诗诗化的语言之美要靠反复诵读去体会。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本文,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之美美在何处?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三个修饰语,从温度、硬度和颜色三个不同角度写出雪花“冷”“硬”“白”的特点,显示了雪花不向严寒屈服的品格。

2、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说明在春天还没有到的季节里,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极健壮”说明充满生命的活力,“处子”表现青春的美丽。这些修饰语,表现了江南的雪中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3、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无边”突出“旷野”的“旷”,“凛冽”突出天气寒冷,前两个短语突出北方雪花环境的险恶,“闪闪”既是对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情形的描摹,也是对雪花抗争精神的表现,而且符合雪花的特点。这些修饰语,充分表现了雪花同严寒战斗的品格。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七、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朔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八、拓展训练

①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片段文字描述出来。

②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写300字的片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巧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磬口( )②塑罗汉( )③脂粉奁( )④灼灼( )⑤朔方()⑥凛冽(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博识 ②美艳 ③灼灼 ④蓬勃

⑤凛冽 ⑥天宇 ⑦精魂 ⑧升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

(一)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②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扑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

3.感读。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需视之以目,感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于口,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四)层次疏理内容概括

1.根据听读和感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雪。

2.合作探究:同桌交流概括两幅图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五)美读品味

精力专注,走入散文诗的意境,体悟诗中良好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提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进入情境,读出特点。

学生自由地大声动情朗诵。

(六)展读评价

找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全文或某一段落)师生评价。

评价参照:

①发音准确,节奏合理。

②读出诗意,感情充沛。

③“江南雪”语调要温润,赞美的,充满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独不屈充满战斗性的语调。

三、小结

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蓬勃奋飞,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陶醉。所以同学们课下加强朗诵,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并有感情地背诵。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了解端午的习俗,探究端午的鸭蛋,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诵读课文,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句子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现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对儿时的回忆难忘和对家乡的热爱赞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你们猜猜这首句写的是哪一节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2.端午节是每年的哪一天?我们这里是怎么过端午节的?有哪些习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你想知道上虞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吗?

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4.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谈谈端午的习俗

1.那么作者家乡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提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请同学们欣赏作者家乡风俗的图片。)

2.其中与我们这里一样的是什么?可能与我们一样的是什么?与我们不一样的是什么?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三、品品端午鸭蛋

1.端午有那么多的习俗,作者为什么不写一写,反而写端午的鸭蛋呢?(是端午的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端午和鸭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如果我们在端午和鸭蛋两个词之间用一个字来连接,可以用上哪些字来表示他们的联系?请联系文章内容来完成。

如:端午挑鸭蛋端午玩鸭蛋端午吃鸭蛋(端午赞鸭蛋?)

2.咱们就一起来跟着作者来“挑,玩,吃”鸭蛋,来开展一场“品嚼大餐”,我们既要跟着作者来品味出端午鸭蛋的独特风味,还要来品味出作者的独特的语言风味。

汪曾祺先生曾说:“探索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来品读先生的语言特色。

3.我们先一起来跟着汪先生来挑一挑鸭蛋,怎么挑呢?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4.鸭蛋挑好了,有什么好玩的呢?

A.挂鸭蛋络子: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B.装萤火虫: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5.我想最激动人心的最令人难忘的当属吃鸭蛋了吧。有哪些吃法呢?

A.带壳切开吃: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B.空头挖开吃: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C.结合炒菜吃: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D.白嘴随时吃: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品味:A.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B.“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C.“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6.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一个小小咸鸭蛋让我们品尝到了汪先生在语言上的这种追求:

(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现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7.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

四、悟悟鸭蛋情节

1.我们刚才在“挑,玩,吃”中品尝到了作者儿时的快乐,童年的有趣,你还能品出了端午的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或特别之味吗?

(赞鸭蛋) (忆鸭蛋? )

2.你从哪些地方可以品尝出来呢?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⑥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3.作者津津乐道谈鸭蛋,仅仅是在赞美鸭蛋吗?

在前面的品尝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身上分明地有一种“鸭蛋情结”,他究竟要借此表达什么?

(不仅有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还有对故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板书:故乡情结)

5.我们再来具体品味一下作者的这种鸭蛋情节吧。

材料连接:

(一).材料介入:1981年初秋,受高邮市政府的邀请,爸回到了他魂牵梦萦、阔别了42年的故乡高邮。出发前他掩饰不住的那股子欣喜劲儿,真如一个赤子将投进母亲的怀抱。

江苏电视台为爸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我记得那次周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这部片子的录像带给我们看。汪嘲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几遍才算够?看片子的时候,我们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诨,说爸“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可是没有像以往一样听到他反抗的声音。我回头看,一下子惊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是饱含着泪,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

(二).材料介入:细想来,汪曾祺的文字,和高邮咸鸭蛋是很相似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会冒出来了”。鸭蛋只有腌到好处,才能冒红油;同理,只有胸藏丘壑,才能做出一等一的文章来。汪曾祺一生,写过的小说散文虽为数不多,却无不老到,都可算极品……那个老笑话在脑袋里上了年份,便失了真,这会儿只觉得高邮当真是有咸鸭子的,这咸鸭子,叫做汪曾祺;而他的文字,正是那冒红油的咸鸭蛋。(路建华《汪曾祺传》)

(三).材料介入:爸去世以后,我们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写些什么呢?想来想去,决定了,就写:…… (《老头儿汪曾祺》汪明)

面对材料中的省略号,学生可能回答“高邮咸鸭蛋——汪曾祺”,或“高邮咸鸭子——汪曾祺”,在会意的笑声中出示“高邮——汪曾祺”,为整节课画上意味深长的最后一笔。

五、课堂小结

实际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六、课后作业

1.回视我们的生活,请介绍你在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2、推荐阅读

汪曾淇的《炒米和焦屑》《咸菜茨菇汤》

附: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⑴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⑵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⑶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⑷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⑸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⑹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⑺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⑻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⑼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5)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共同探究及讲解,疏通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层次多变、灵活巧妙的多层朗读、朗读语气探讨、动画故事、自述故事、模拟采访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实现学生对文本的透彻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明确“开卷有益”的道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并努力读书。

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准备,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将学生分为六组,分组布置预习任务,准备上课时交流展示。第一组:作家、作品介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收集勤学有成的例子。第二组:找出重要的词语句子解释,口述全文大意。第三四五组揣摩人物对话,读出人物的语气神态,解读文本内涵。第六组:模拟记者招待会。

同学们:你们喜欢《三国演义》吗?(喜欢)那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点击画面播放)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虎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曾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一)简介作家作品:

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七嘴八舌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的意思。

2、互相提问,落实重点词句。

3、教师提问,查漏补缺,强化重点。

参考问题:

1、通假字: “涂”通“途”,道路    “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三、悟“劝学”理:精读品析,领悟主旨

(一)导入:孙权为什么劝吕蒙读书?孙权又是怎样劝吕蒙读书的?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一组问题来展开探讨:

(二)说明:探讨的大致方法为:先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关重点语句来回答某一问题,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说说这一句应该怎么读,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围绕导入的问题找出相关重点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话回说,或以读带品,或以品促读,读品结合,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重点语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如今执掌大权,管理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读品:这一句应该读出什么语气?从中可以体会当时孙权对吕蒙什么样的情感?(读出了坚决严厉的语气。孙权是一国之君,吕蒙是他的爱将,他用这种坚决的语气要求吕蒙,既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可见关心、厚望。)

2、孙权又是怎样劝吕蒙读书的?

重点语句(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读品:这两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从中可以感受到孙权怎样的心情?这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学的?(先请一个同学读,再请一个同学评析。这句的前半部分是个反问句。孙权作为君主劝将军吕蒙学习,吕蒙找借口不学,孙权不高兴了,于是用一个反问句来责备吕蒙。读这句的前部分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责备的意味,表现出孙权的不高兴。后半部分用了“但当……耳”即“只不过……罢了“这样的句子,语气比前半部分有所减轻,这句是说读书的目的并不要求太高,要吕蒙不要怕读书,带有鼓励期待吕蒙读书的意味。)教师小结(责备之后马上鼓励,可见孙权多么善劝,多么会做部下的思想工作。当然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也得益于读书。下一句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重点语句(2)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读品:这句应该怎么读?应该读出一种什么语气?从中可以感受到孙权什么样的神态心情?(“卿言多务,孰若孤?”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语气又不能太重,要能表现出一种亲切的口吻。“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要读得恳切,注意“常”、“大有”要读得重些。这句要表现出孙权种庄重又语重心长的神态。)教师点拨:孙权以切身经验劝吕蒙读书。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读品:这句应怎样读?读出人物的什么神情?(非常吃惊的神情,要体现出鲁肃以前瞧不起“吴下阿蒙”,现在非常佩服才略非凡的吕蒙将军的意味。)

重点语句:(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品:请学生先读该句,并说说应读出什么神情?(自豪的神情,调侃的语气。吕蒙为自己学有所成而高兴、自豪,对鲁肃以前说自己是“吴下阿蒙”有点小情绪,就用调侃的语气,说鲁肃要刮目相待,“大兄”不要见事太晚了!)

(四)小结:

文中写鲁肃过寻阳,不仅赞叹吕蒙的才略,还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友而别,文中写鲁肃的这些言行有什么作用?(文中写鲁肃的言行说明吕蒙通过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一介武夫变成了文武双全的将军,说明读书能健全人格,也证明了上文“常读书”“大有所益”。)

1、提出问题:历史上,勤奋学习,学有所成的例子很多,你能讲一个吗?

2、学生讲述:如,毛泽东冬天读书的时候,为了御寒,经常边吃生辣椒,边手拿书本读书;战国苏秦锥刺股;西汉孙敬头悬梁;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孙康映雪;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3、教师小结:本文描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说明了“开卷有益”的道理。

1、展示背景::东吴英雄答记者问(PPT展示模拟记者招待会背景)

2、有关说明:①先由第六小组的同学扮演名人并示范采访,然后其他组的同学向他们提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②问题提示:如果你是记者,你准备向谁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吴侯孙权、将军吕蒙、将军鲁肃,你要预先考虑记者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你将如何回答。

记者:吴侯,您好!请问:您觉得吕蒙将军通过学习有了惊人的变化,靠的是什么?

吴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靠吕蒙将军自身的努力,当然也有我的功劳,如果不是我善劝,

他可能还是不学习,还是一介武夫呢!

记者:吕将军,刚开始,孙侯劝您读书学习,您以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后来主要是因

为什么原因使您开始读书学习的?

吕蒙:主要是因为孙侯以切身经验说服了我。他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话时常

提醒我坚持读书学习。

记者:鲁将军,您是吴国的名将,文韬舞略非常人所比。吕将军虽然也是吴国的名将,但他

只是一介武夫。后来您怎么与他结为朋友了呢?

鲁肃:正如吕将军所言:“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吕将军通过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已由一介武夫变成了一名儒将。

4、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劝学”篇、悟“劝学”理、说“劝学”事、访“劝学”人,懂得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明白了“开卷有益”的道理。

结束语:同学们: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在此,我把冰心奶奶的“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名言赠给大家,希望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健康成长!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6)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八、布置作业。

1. 完成练习一、二题.

2. 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浯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能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  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       教师落实重要词句。

主、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孙权劝学”。

L  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学习。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8)

3、通过背诵,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

2、养成良好的朗诵读诗歌的习惯 。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有人说中国的月亮“一片冰心”,她寄托古往今来诸多文人雅士的美好情感。也有人说,随意拾起一本古诗文的书,轻轻摇晃,哐哐当当地能掉下好几轮的明月。今天我们一起拾起苏轼那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明月”。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宫阙     琼楼    绮户    婵娟    不胜寒    丙辰 (板书)

请一名同学朗读,强调读准字音的要求。

2.幻灯片展示节奏划分。听名家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3..师生共同探究词人的情感变化。

由此引出小序内容并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打出幻灯片)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①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②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明确:上阙主要写:把酒问月。对宫阙(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师范读,并请学生在老师范读后,再次朗读。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明确:下阙主要写:对月怀人。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这首词通过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生共同体悟苏轼的豁达。集体诵读本首词。

从这首词中,你在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总结:

同学们啊,请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逆境以平常心去面对逆境。如果我们能好好的对待逆境,那么他将会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八 结束语:

音乐很美,词也很美,明月不老,经典永垂不朽,今天我们以月开头,在课的结束,我也借着苏轼的这一轮圆月,祝愿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们花常开,月长圆,幸福常在。

2、你能举出哪些有关“月”的诗词?

3、人生有太多不如意,学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谈谈自己看法。(200字左右)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浪之歌》说课稿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浪之歌》说课稿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浪之歌》说课稿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说学生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浪之歌》说课稿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浪之歌》说课稿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

(本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3分钟

读准字音和解释词义

(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6分钟

学生听配乐朗读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海浪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通过听读,将作者笔下的海浪与自己心中的海浪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浪之歌》说课稿四)

(四)深入探究:13分钟

1、 作者对海浪赋予怎样的感情?

2、 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种情感《浪之歌》说课稿?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更准《浪之歌》说课稿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协作质疑:10分钟

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但诗歌的语言有时难以理解,对这首《浪之歌》说课稿诗,你还有什么疑惑呢?

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钟

引导学生《浪之歌》说课稿仿写课文中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小结:2分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 仿写诗句。

2、 预习《雨之歌》文。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31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