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京华烟云读后感 >

京华烟云读后感14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14篇

趣祝福作文作文是用文字记录时光,作文,通俗来讲就是撰写文章。好的作文是你好文笔的显现,写好一篇作文需要我们做哪些准备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京华烟云读后感14篇,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京华烟云》这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他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京华烟云》这本**是林语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900页45章。将近代中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风貌。

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推荐林语堂做为本书的候选人。

《京华烟云》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层层烟云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历史。在我的认识中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曼延着腐败转向最终膨胀**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

姚木兰出生在北京一个富裕的家庭,她没有金枝绿叶的傲慢和细腻,也没有传统的刻板印象。她是阳光下的玉兰,优雅但不纯洁;聪明但不贤惠。一个刚柔相济的女子!

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

各种各样的人物和社会阶层为北京增添了数千种风格。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怕牺牲的爱国青年,奢侈奢侈的政治家,海外归来的学者,还有一些富商、僧侣、道士、日本官妓。读来颇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欢的也是《京华烟云》本书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

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庄子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幽然而止。

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人梦也。演绎了一场如梦般无涯的人生。

《京华烟云》书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声”引用庄子的话是“臭腐化为神气,神气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

故描写战争用这个道理便为旧中国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的曲拍”等语。

还有一段论人生的永生与宝石的永生的。宝石的永生是单纯的,它无情无感。而人的永生是种族的,他们是热血的动物。

这其中的道理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神秘与伟大深邃。

《京华烟云》作品的最后一部分“秋季歌声”描绘了战争中的中国,那悲惨的场景犹如就在目前,不禁让人有种“触目伤怀”的冲动。中华民族是从屈辱中获得重生的,书中提到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坚韧的中华儿女宁愿选择流离失所的日子也不愿当亡国奴,战斗就一定会有牺牲,但年轻的炎黄子孙仍然为了保卫国家民族这个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献,这样洪峰般壮烈的场面,使我这个另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自豪。我的心在震动。

同样是在这样一片美丽的苍穹下时空隧道的那一头的同胞竟遭受着不一样的苦难。日本对中国的罪行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们要立下亘古不变的誓言:

强盛我们的民族,让光荣和繁荣包围它,不要让它神圣的名字被外人亵渎!因为我们身上留着同种的血液。

花两个星期读完了《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知道,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么用凤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么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引入知识一根天然的弦,而更大的成功在于个性。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好事物,喜欢奇思妙想,却又讲理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

这两姐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闺房,真的很可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亡,因政变而惊慌失措。正是因为那个时候,故事变得更加现实。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

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写,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起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写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直在你身边。

这真是一本好书,它所包含的知识比一般的**还要丰富,也许有些内容我现在还不能深刻理解,n年后,也许我想到了某一页,某一段,我会感觉到的!

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人物;有感天动地的凄美爱情;有繁华如梦的京城往事;有美若天堂的苏杭韵味;有质朴诚挚的人间实感;有千年文明的精彩记录;有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有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这就是《京华烟云》带给我们的一场文学盛宴;这就是《京华烟云》展示给我们的文学宝藏;这就是《京华烟云》送给我们的人生哲学。而林语堂先生就是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文学造诣;他就是有这种能力让你沉醉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流连忘返;他就是有这种天赋让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懂得生活的真谛,了解爱情的悲喜,感受**的风情,体会爱国的精神,传承古老的文明。

林语堂先生曾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但是在我看来,牢牢的紧贴现实,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因为这能让我们设身处地去感受到当时那个年代的生活,能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能让我们更好的从中吸收一些东西。

而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莫过于“木兰”这个奇女子了。无傲气有傲骨,天资聪颖,“清烟竹韵,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木兰了。在她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勇气和骨气;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和内情;兼容着不同的善良和宽容;也融合着深厚的情怀和才华。

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颜之美,聪慧之美,贤德之美,豁达包容之美,难怪人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呢!

木兰的才华令人钦佩与折服。木兰会吹口哨,会唱京戏,还认识甲骨。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不是一个伟大的人。木兰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父亲的淳淳教育深深地烙印在她身上和一生中。

姚思安曾对木兰说过“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邪气不能入侵。”这些话是木兰生活中的准则,总是能让木兰从中获得无限勇气,总是能让她找到人生的方向。木兰除了在文学等传统文化上有颇高的造诣外,还认识甲骨与金文,她还喜欢唱京戏,收集古玩,有着颇深的文化文学修养。

她总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还有落落大方、贤淑端庄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女人,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这样一个开朗无畏的女人,怎么会不被人喜欢和钦佩呢?木兰真不愧为新时期的奇女子也!

木兰的爱情令人感到心疼与惋惜。木兰十岁的时候与家人失散被拐,最后阴差阳错的被曾家所救,而这也就预示着她的人生注定不平凡。果然命运的齿轮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就这样无情地卡住了,为了不懂事的妹妹,为了爹娘的脸面,为了家族的信誉,她听从父命毅然决然地嫁到曾家,心甘情愿地委屈自己,但这并不代表她是愚昧与软弱的,相反这是她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事实也确实证明这段婚姻是非常圆满的。

当然木兰的婚姻并不是那么的平顺,她的丈夫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那就是他有了婚外情。荪亚与曹丽华厮混在了一起,这样的侮辱与难堪是任何一个女子都难以接受的吧?可是木兰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理性地选择与曹丽华见面,大度地会见自己的情敌,无畏地去面对丈夫的出轨,勇敢的去捍卫自己的婚姻,她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宽容大度和对事情的机智灵活巧妙地化解了这场感情危机;她用她的隐忍与宽容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情敌,掳获了丈夫的心。

不得不说木兰是一个高情商与高智商兼容的独特女性。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木兰,她是个有理想的人,她将美好的心灵寓于世俗的智慧中,在现实与理想中自由穿梭,在世俗的困境与考验中,坚守内心的洒脱与傲世。这个奇特的女子,她的生命总是闪耀着光芒,她的故事总是打动着人心,她的才情总是绽放着光辉,她的一生总是带着传奇。最后我想说:

木兰真不愧为一奇女子也!

《京华烟云》这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给我留下了太过深刻的映象,让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迪与感悟。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所说:“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波涛,然后觉得幽默、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

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是啊,浮生如梦,忙忙碌碌走过这一生,像做了一场梦一样,那么虚无缥缈,那么可望不可即。所以说世间万物都有其一定之规,善恶、美丑、荣辱、贵贱、死生、祸福,如朝去夕来、梦碎但醒,皆为轮回转换,不可强求,亦难以回避。因此在不幸面前,我们要勇敢承受命运之苦,在宽怀中获得坚韧,在顺应中求得把握,在承受中懂得释然,在困境中找到真理。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虽是英文,但语言典雅平和,浓浓的中国韵味丝毫未减。其中通过人物性格渗透出的庄家和道家思想,读后令人思绪悠长。林语堂先生在全书前面的献词是:

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与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谁是神州自由民。描写中华儿女抗日之情,更升华了**主题,使气概更为波澜壮阔。

《京华烟云》主要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悲欢情仇。姚家长女姚木兰才华横溢,富有智慧,年少时与进步青年孔立夫暗生情愫,青年时嫁给曾家三公子曾荪亚。曾家长子曾平亚身患重病,为冲喜娶了贤惠美丽的曼妮,但第二天就去世了。

曾家二公子曾襟亚为人懦弱,却娶了刁蛮自私的牛家大小姐牛素云。婚后曼妮守寡,终生未改嫁。姚木兰发现丈夫和女学生曹丽华相爱,用智慧化解了家庭危机。

牛素云与曾襟亚日益隔阂最终离婚。随后日本侵华,曼妮被辱自缢,牛素云和其兄成为汉奸,木兰逃往四川,举国上下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因有感于《红楼梦》而著的**,**中隐约有《红楼梦》的影子。但不似《红楼梦》的国破家亡,《京华烟云》给了读者一个更加开放和圆满的结局,让读者在“泪涔涔”的同时也颇感欣慰。下卷“秋季歌声”意指秋日结束,春日轮回的庄周思想,也暗示了旧中国灭亡,新中国的建立。

《京华烟云》的女主角叫做姚木兰。她的名字注定了她柔韧的性格,也使她生活坎坷而幸福。她是一位值得所有女性敬佩的女人。

如果只是天妇德话,历史上很多有天妇德女性或许可以与她竞争。最受赞赏和赞赏的是传统女性美德与进步思想的融合,儒、道、庄子的融合,大度、温柔、果断的融合。她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组合。她不仅有薛宝钗的美德、现实主义,还有林黛玉温柔、深情、浪漫的精神。她会读甲骨文,会喝茶赏月,会种花种草,会做菜。她是女人中最完美的模特。

她是一位出身富裕家庭的女士,但最后山村的农妇们过得很愉快。她对生活具有理想化的追求,但从不过分苛求,奉行着中庸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她的聪慧也挽救了她的婚姻和家庭危机,当已过不惑之年的丈夫爱上情窦初开的曹丽华时,她满怀同情写与曹丽华的规劝信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清理交融,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木兰的精明、豁达、智慧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悔悟,终“挥利剑、斩情网、断青丝”。

木兰的父亲更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半在尘世半为仙”的智者。林语堂先生成功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东西方儒学的一种实践自由的人生智慧。

他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教育出的女儿具有传统女性的优秀道德;又“去其糟粕”,不让女儿裹脚。他的人生一半入世,一半超脱,所以他的性格中既有儒家“人定胜天”的乐观人生态度,又融合了道家“顺应天命”的无为心态。他的两个女儿也有道教的自由和儒学的忠孝,但木兰更注重道教,莫愁更注重儒学,二者的融合才是最理想的人生。

林语堂向西方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道家儒学兼备的中国社会。也许这两种文化有各自的交融点,相互补充,形成最理想的哲学文化。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京华烟云》这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他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京华烟云》这本小说是林语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900页45章。将近代中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风貌。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就是以这本书热烈的推荐林语堂做候选人的。

《京华烟云》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层层烟云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历史。在我的认识中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曼延着腐败转向最终膨胀爆炸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姚木兰,一个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没有金枝绿叶的傲慢与娇贵,更没有传统的陈腐观念。她完全是朝阳下的一朵玉兰花,高雅却不失单纯;聪颖却不失贤淑。一个刚柔相济的女子!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欢的也是《京华烟云》本书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庄子的哲学在书中影响了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幽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人梦也。演绎了一场如梦般无涯的人生。

《京华烟云》书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声”引用庄子的话是“臭腐化为神气,神气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故描写战争用这个道理便为旧中国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的曲拍”等语。

还有一段论人生的永生与宝石的永生的。宝石的永生是单纯的,它无情无感。而人的永生是种族的,他们是热血的动物。这其中的道理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神秘与伟大深邃。

《京华烟云》作品的最后一部分“秋季歌声”描绘了战争中的中国,那悲惨的场景犹如就在目前,不禁让人有种“触目伤怀”的冲动。中华民族是从屈辱中获得重生的,书中提到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坚韧的中华儿女宁愿选择流离失所的日子也不愿当亡国奴,战斗就一定会有牺牲,但年轻的炎黄子孙仍然为了保卫国家民族这个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献,这样洪峰般壮烈的场面,使我这个另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自豪。我的心在震动。同样是在这样一片美丽的苍穹下时空隧道的那一头的同胞竟遭受着不一样的苦难。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将永远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们要立下亘古不变的誓言:强大我们的民族,让光荣与繁荣环绕着它,不要再让它神圣的名字受到外人的亵渎!因为我们身上留着同种的血液。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她聪明勇敢,拥有自己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面对生活的变迁,面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面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命运早有天注定,哪由强弩硬上弓.书中虽未提及命运,但命运的造化随处可见。银屏硬碰硬的抗争,最终葬送了自己。而姚太太的强硬,也没有给她换回什么好下场,最后她的小儿子竟然还是娶了个丫鬟,何其讽刺!红玉的死,是听从了命运还是听从了自己呢?莫愁是个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运,可能有时候,真的,有薄厚之分每一个人,不论生于安乐还是忧患,谁都不足矣改变整个生活。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京华烟云的时代,就是要齐心抗日保家国。一个民族的人只要有觉醒意识,只要团结一致,什么样的强敌都可以战胜!海明威说的好:“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永远都是好样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5

前天刚把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看完,感觉很过瘾,一本好书啊!记得最早知道 >还是在念初中的时候,是看电视剧,赵雅芝演的那个版本。大部分的剧情都已经不记得了,只是记得曼娘最后的惨死,这使得我一直很排斥这本书,我对抗日期间的悲惨故事,一直是没勇气看的。可近来因为一直在看清末民初的故事,传记之类,所以想起要看这本书,果然,一本好书!

姚木兰想来是林语堂先生的理想女子,他把太多的完美都赋予在这个角色身上。从性格上说,木兰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博学多才,可谓是当时女子的典范,同时由于重道逍遥的父亲的道家自由思想影响,木兰能脱离于礼数的束缚而自由、健康的生活、成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从命运上说,木兰也有着太多的幸运,天生丽质,生活富有,婚姻幸福,公婆疼爱,对木兰而言最大的打击应该是女儿阿满的意外死亡,可这并未改变木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即使在最后的抗日流亡生活中,她依然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温暖。

在感情上,对木兰而言最珍贵的应该算是她和孔立夫之间的爱情,虽然木兰和荪亚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深厚,他们俩的婚姻无论从两个家庭,还是从他们两个人来说都堪称完美,可孔立夫始终都是木兰心之所想,情之所系之人,她不是不爱荪亚,但她更欣赏立夫。孔立夫就想木兰心里的秘密花园,她在不经意的时候就会想起,回味,遐想,只属于她自己的秘密,她从来不对人提起,隐藏在内心深处。木兰十六岁情窦初开之时,就钟情于立夫,可她从来没表示或争取过什么,她深知自己终是要嫁给荪亚的,因为曾家对她有救命之恩,她和荪亚的婚姻是两个家庭的希望。而她妹妹莫愁却是和立夫能白头偕老之人,她羡慕莫愁但并不嫉恨,她努力经营自己的婚姻家庭,同时对妹妹的婚姻也是鼎力相助,和妹妹一家和睦相处,共同进退。如果不是立夫被捕,木兰在情急之下,不顾一切只身犯险,恐怕谁也不会去猜想木兰对立夫的情谊。立夫被捕事件不但证明了立夫对木兰的重要,同时也让木兰了解到立夫对她也有着同样的情谊。事后,两人都再无提起当日之事,仍然一如既往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只是两个人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意,所以木兰和立夫之间也可以说再无遗憾了。

姚木兰和孔立夫让我想到了林徽茵和金岳霖,后者也是一对情投意合的爱人,只可惜"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金岳林认识林徽茵之时,她已是梁思成的妻子了,且他们夫妻恩爱,婚姻幸福,金岳霖一生守侯着林徽茵终生未娶。梁思成,林徽茵,金岳霖他们三人都是品格高尚且拥有大智慧的人,虽然关系尴尬,但三人却是一生的好友,且大半辈子都是比邻而居相处和睦,亲如一家,不得不佩服这三人的情商之高啊。可是我想林徽茵心里终是有所愧疚,有所遗憾的吧,尤其是对金岳霖。与其如此,还不如象姚木兰和孔立夫那样,各自幸福生活,只是情谊两心知而已,来得美好和满足。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6

看此书的缘由是因为对改编版电视剧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语堂本就在心中是一个头戴光环般的存在,扪心自问总觉得不看原作着实是一件对不起作品的举动,若是别人问起来“你有没有读过《京华烟云》”我却开始褒贬赵薇的演技,委实不妥。细细咀嚼这本书的过程正伴随着我考前复习雅思的十几天,于是在网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资料,作为“一箭双雕”的补课。

此书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则为《Moment in Peking》。细细品来中文的译名虽着眼于短暂的时光,却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似乎仅是看这名字,便能回想起几十年的一切,那么庞杂繁复,却又那么简洁明快,亘古消失于一瞬,再大的痛苦与欢乐也被滞留于地面,借以后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态,曼娘,红玉,阿满,素云,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犹在。三家之主曾文璞,牛思道,姚思安各自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不同注脚。林语堂讲,小说本就是个“小故事”,但就是这样平实而谦卑的态度,将这作品写成了一本哲学著作,一本人物品鉴,一本宗教浮图,一本历史凝结。

有人说《京华烟云》是《红楼梦》的投影,此言甚是。传说当初林语堂是欲译《红楼梦》之于西方人品读却不成,转而写就此本小说,以达成初衷。然而,当初读巴金先生的《家》的时候,听说过甚者将其归为一本抄袭之作,后人盲目的比较和浮躁地贬低,也就略显偏颇。但我确实认为,林语堂是想以《红楼梦》的形式,以几大家族的浮尘隐喻社会变迁和历史改革,“形”的借鉴却并非“神”的抄袭,过多的对比甚至是人物间的对号入座便大可不必。林语堂的一生都在作为一个“搭桥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补东西方沟通间的障碍,写出《京华烟云》,也像是以一个亲民的故事,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让西方民众可以直观而深刻地品味到这异域特色,以及浓浓亘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

《京华烟云》的历史时期大概是在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十年间。本书从一个战争起笔,写姚家举家南迁,又以另一个战争收尾,写木兰携家眷北上。其间穿插了多个历史事件,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系奉系战争,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等等。旧式人物慢慢隐去,新式人物渐渐崛起,西洋文化浸润到中国文化的侧面,新旧的交锋实为残忍却也好看。小说中还不免穿插了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画家齐白石,一生主张旧思想的学者辜鸿铭,他们的出现都让读者心觉饶有趣味。

此书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较之《红楼梦》几百号人浩浩荡荡),也并无过多强烈的戏剧冲突。电视剧版的改变商业化十足,赚足了观众的兴趣点,若是从电视转战书本,不少人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了。但是书籍本就是个慢热品,当你发现性格特征鲜明的每个人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不同写照之时,电视直观却又不需大脑思考的弱智游戏,就远远不敌这引人丰富联想的书海畅游了。

接下来就说说书中的几个代表人物。

姚家两个小姐姚木兰,姚莫愁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但性格相异。木兰一生以“妙想家”著称,她不拘泥于死板的条条框框,勇于写就个性化的规则。而莫愁则隐忍慎重,贤惠持家,她没有姐姐较强烈的情感起伏,但是大智慧也在平静的外表现显露无疑。

立夫和木兰都是彼此一生的挚爱,无需过多言语,只是走在一起就能心灵相通。但木兰却嫁作荪亚之妻,立夫则成为莫愁之夫。木兰对莫愁一句“妹妹,你比我有福”则成了彼此一生的心底最痛处。可敬的是这样的爱情却如此内敛地深藏于四个人的内心,彼此明知,却也彼此隐晦。甚至木兰面对丈夫的外遇竟然处理得灵巧聪明,毫不失自己大小姐的风度高雅。莫愁和立夫相敬如宾,把爱情演绎成了最臻美的调理磨合。两家人的生活安安稳稳,从最初的富庶千金小姐,到最后归隐田园成为了朴实的农村人,甘于化为朴实人民大海中的一滴水,木兰的大境界和莫愁的大隐忍,成为了书中最让人啧啧称奇的精华。人也可以至美如此,便真是让众人心生敬佩,却也面上无光。

代表“旧”的,男性之于牛思道,曾文璞,女性之于曼妮,红玉。前两者作为家中掌权,甚至是政界名流,却一生碍于自己不敢放开的眼观,接受西洋文化如切腹止痛。牛大人痛在自己作恶太多,却被这涌动的新思想和奋起的新青年打倒。曾大人则痛在自己一辈子珍如爱物的“古典文化”竟先是被子女视若无物,又是被民众慢慢淡忘。后两者则是切切实实的传统女性代表。曼妮一辈子守寡,认为这是自己表达爱情的唯一方式。矜持谨慎,不关心政事,但最后却发出了“这仗不可不打”的疾呼,这样的字句从曼妮嘴里说来,便甚显严重。最后可怜地死于日本人刀下,甚至死后还被糟蹋,一家的惨状让人不忍直视。红玉自幼多病,喜爱写诗,一身的闺怨气,一脸的苦命相,最后也只是听信了一纸签文,为爱的人投江自尽。这几位无一例外的悲剧结果也隐隐暗示着拘泥的旧思想是无法立于当世之道。

代表“新”的,环儿,陈三,黛云。其种种作为大家一想便知。

木兰,莫愁,立夫,荪亚则处于过渡期,敢于接受新思想,却也拥有固守的一套原则。比如莫愁致死不愿意立夫参与政事,明哲保身。木兰也因为长女的死亡拒绝了儿子的参军。立夫政治欲望强烈,但也被妻儿所限,最后看到在军队的儿子不免留下热泪。荪亚为人老实本分,自觉生平的最大成功就是娶了木兰为妻,也并无其他作为。

我始终觉得,《京华烟云》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快乐和灵性。姚老先生敢作敢为,竟然抛下儿女只身云游,归来时一身禅悟。姚家新买王府花园,家人趁着兴致齐写对联,诗兴大发。齐登泰山,杭州夜游,立夫证婚,木兰求情,种种事件有欢快,有沉重,却只好感慨这浮生若梦。恍恍惚一生已尽,恍恍惚家人作古,恍恍惚昔日重现,如梦方醒,虽是横尸遍野,但是木兰还是曾经的妙想家,带着无涯的人生,带着无尽的希望融入山野。

“她们渐渐和别人的影子混溶在一处,消失在尘土飞扬下走向灵山的人群里——走向中国伟大的内地的人群里。”

于是感慨人生真如一场大梦,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7

1939年,林语堂先生在法国巴黎时模仿《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了长篇章回体小说《京华烟云》,这部小说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这本小说透露着太多的惊叹和思考,当我我再次翻看《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而是仔细翻阅了一遍,又读出了些许味道……姚木兰14岁那年,全家逃难去杭州。姚木兰担心那些古玩被别人挖走,问父亲留下的宝物如何处置,父亲说:“听着,孩子,要知道,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

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如果我们掘起来,那玉器还是玉器,铜器还是铜器。”我从姚思安这一番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的话中得到一个教训,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在人的一生中,得与失、祸与福,很多时候都是命中注定的。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么都强求不来的。这个世界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永久保存、永久的拥有。既来之则安之。

去年夏天去山东泰安游览了泰山,脑子里众多画面跳了出来。姚木兰与孔立夫也登过泰山,他俩单独站在泰山顶上的秦始皇的无字碑前时,她感慨了一代王朝虽然能建功立业,有无限的荣耀功勋,但终究有一天被更替,被淘汰,灰飞烟灭。

有幸,我也找到了那块无字碑,的确无字碑说出了无限的话。当天我们冒雨登泰山,在我登上泰山之巅的一瞬间,我的心在不停地翻滚着。时间是在一分分一秒秒的流逝着,触不着也摸不到,人世间的万物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更替消亡着,就好比难得一遇的流星,唰的一下从天空中飞过,一瞬间什么也没有了,所有的一切一定都会变成荒岗上长满青苔的无字的石碑,那是最终的归宿。这一刻“只是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物我的泯灭,有情无情的辩证统一,瞬间与永恒的二而二,一而一”,秦始皇的无字碑让我深有感触。石头淡泊,却能永恒,因而人只有从物欲中彻底解放出来,精神才能想快乐的鸟儿在蓝天里任意高飞。所以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你不要首先想着自己要有多大的成就。你要想的是如何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一点一滴的累积,我们都不能懈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自己的工作生涯没有遗憾就足矣。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闪光点,让我深深感动,那就是姚木兰的宽容。在姚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她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宽容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美德,那都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

心理学中说: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迁就,我们也要因事而论,选择合理的方法去处理每一件事。这部小说讲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通过阅读一个个文字,我认识了那个时代,了解了那种文化,回忆了那段历史,也接受了那种精神!相信有一天我的工作、生活也会褪尽铅华,拥有更多朴素与坚韧的内涵。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8

古老的中国不可能永远安睡,再平静的长河也不可能永无风浪,不久,西方的铁蹄就踏乱了整个中国,北平陷入混乱,曾姚两家无限风光已是过眼云烟,立夫**,阿满遇害,中年丧女的木兰遭到了第一个巨大的人生打击,高贵的姚家大女儿也不过是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难民。也许这个改变还不够彻底。木兰的儿子艾顿长大后,毅然走上前线。这个显赫家族的独子,代表着他的家族,决心加入抗日的洪流。

全书进入了新的篇章,姚老先生临终前,木兰曾问他中日是否会真打起来,姚老先生给了她一个谜一般地答案“去问曼娘”。曼娘,这个最柔美,又最懦弱的闺中女子坚定回答“中国是非打不可了”。整个国家从上至下,上至战场上舍生忘死的战士,下至一辈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曼娘,没有一人没体会到国家危亡的痛苦,没有一个人没做好破釜沉舟,决一死战的准备。

忘掉了以前虚华的一切,他们不分主仆贵贱,只有共同的身份——中国人。“...使她这样激动的,不只是那些士兵,还有那广大的移动中的人群,连她自己都在内的广大的人群。

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站在上坡上望着迁徙的人群,木兰失去了自己的个体感,感到自己是伟大的老百姓中的一分子了。她终于实现了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愿望,无数中国人的力量终于汇聚在一起,太好了!

——“这就是人类精神的胜利。再大的灾难,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越,由于精神的坚强弘毅,能将之改变而成为伟大荣耀,光辉万丈。”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9

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当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

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我去看也是怎样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此刻还是读到哪里。

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感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那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可是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可是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我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读书真是一件86.能够让人平复心境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可是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我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此刻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大师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现代版《红楼梦》,三大家族半个世纪的中国往事。一部全景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0

看京华烟云的时候,脑子里冒出两部作品。

一个当然是红楼梦了。林语堂自己的初衷都是想写一部类似红楼梦的书。不过在我而言,两者更接近的是我的阅读经历。小时候舅舅借给我红楼梦看,我是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看了几段就看不下去了,一部上中下三本的书,上就看了不知道多少回。但是,不知道在哪年哪月的哪一天,突然一根筋就别过来了。一看起来爱不释手,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在外婆家吃饭后,然后在饭厅里的某个凳子上急着看书的场景。当然一气呵成了,这么看完了我的第一遍红楼梦。京华烟云也是非常类似的过程,第一次看,当然没有红那么小了,不过也是很多年前了,看了一小段便毫无味道,后来是不是又翻了几次我也忘了。因为这次没有舅舅在旁强烈推荐,所以一放就n年了。直到今年春节前,去图书馆找几本书过年的时候看,不知怎么地就走到这本书前面,想了一下就顺手捞回来了。没想到这次筋也别过来了。就这么一气呵成看完了。

就书的内容而言,我不禁深深感叹,居然有这么一个人,用这么深切的感情来写旧式中国的家庭社会伦理和生活方式,写的很美。我向来对所谓“吃人的礼教”的说法是有一点警惕的,但是警惕也仅仅停留对其所谓的糟糕程度,要说到那种方式的美,确实也完全没有感觉。究其原因,其实我真的没有机会接触到那个时候的生活伦理和方式,家长制,旧式婚姻,女性的个性,裹小脚,纳妾,等等等等。电视剧不谈了,要不丑化的厉害,要不美化的不真实。书也是没有碰到一本,用那时人的心态来写那时人怎么过,怎么爱,怎么吵,怎么享乐的,而林语堂就是这么写这本书的,而且由于与西方伦理的碰撞,以及中国的势弱,更有一种凄凉的体会来写旧时的美,从这点意义上来说,京华烟云的价值真是不得了。

这里就要引出我说的另一个作品来了。那就是唐顿庄园。看的时候我心里就想着,这简直就是一部唐顿庄园嘛,或者说,唐顿庄园简直就是一部京华烟云嘛!为什么这么说?红楼梦虽然也写生活方式,但是毕竟距离比较远,对人的触动比较少,你要调动很大的想象力,才能体会林黛玉在贾府那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情,当然更谈不上感受到贾府生活的美。而京华和唐顿则都是非常近代的了,几乎就是现代生活的上一代版本,而且现代生活的很多方面还有其遗留作用,人们的记忆中也没有忘记。所以读起来就会有更多切身的体会。而且能检视自己现在的生活。

当然这两部作品也是不同命的,唐顿利用了电视技术,影响力自然大出许多。而且英伦的生活方式现在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魅力,相比中国旧式的生活方式可能就只能呆在书架上了。

虽然从我看来,京华中的生活方式有更大的魅力!

随便写几个感受吧。

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之前对旧式家庭社会伦理和方式是感觉到不可理喻的,没有温情的,木讷死板的。而京华中的世界则是顺其自然的,温情存在于含蓄中而更显温情的,细腻的。每个人都能看到其中的美,都领会了使其美的奥秘,当然更欣欣然的享受其中。

纳妾居然有这样的justification。妻子想有一个得力的帮手来管理家庭和协助丈夫,妾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地位,而这一切与女子受到的教育甚至裹脚都是分不开的。一切都显得很自然和得体。

这种体系下的女子被写得多么美,曼娘,木兰,莫愁。每一个都是得体,恰当。不会过,也不会钝。甚至木兰的做法让我大吃一惊,从小就知道自己女人的角色,以及欣然接受洗衣做饭做女红的训练;在被卖又遇到曾家时惊恐喜悦之下但又极适当的掌握着礼节和风度;与老一辈的生活有如此的乐趣,一碗花生羹表示,谁说生活没有乐趣惊喜,顺便问一下,什么是代沟?她是有个性,但是与女子礼教毫不冲突,以至于很容易的说服自己放弃爱情而接受父母指派婚姻;订婚之后的谨慎和结婚之后的理家;而对待小三那一节真是让人又惊又喜。一切都那么自然,得体。莫愁对立夫的,已经不是照顾了,而是mentor了。女子不再是一个社会装饰品,或者说她们的智慧掩盖在一个社会装饰品的外表之下,而他们清楚的知道这一切,并且乐此不疲。

社会不同的阶层也是自然流动,富裕的姚家居然为与贫穷的孔立夫攀亲而喜,是因为他的品格和才气。立夫为环儿选择更贫穷的陈三因为他是一个孝子。富人就是有钱,毫不避讳也尽享其中。中国虽然早已没了世代为富的贵族,但是社会的伦理,让每个人的尊严都在。

当然,无论是京华还是唐顿都是挑选好的主人公来描述当时的生活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两者的描写是否就是当时的社会呢?这样的美的生活究竟是美在那一家人还是美在社会呢?

从林语堂的立意来看,他是要描写整个社会的,所以不能仅仅找出一个顶好的特例来写。或者说在他的心中,旧时中国就是姚家,曽家这个样子的。在没看到别的评论之前,我想,或者我希望,先信他。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1

初读《京华烟云》,宛若亲眼目睹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庭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那时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个故事去读。再读《京华烟云》,深刻的感受到在民族在国家危难之时牺牲自我、舍家为国的大义,也时刻流露一种道家思想,流露出老庄哲学思想。

道家女儿

《京华烟云》里,林语堂老先生着力塑造了几个中国妇女的形象。才华横溢如莫愁,对爱情追求凄婉动人如红玉,坚强勇敢如黛云,遵守封建礼教守节一生如曼娘。当然,这个中西方文化结合的近乎完美的姚木兰,这个道家的女儿,给我极大的震撼。木兰不仅美丽善良,而且聪慧过人,她既痴迷于金石、甲骨文,对中国诗词绘画有极高的天赋,又手工女红、烹饪厨艺样样精通。在国家遭遇外来侵略,个人生活遭受挫折时,她心甘情愿的由姚家大小姐成为粗布衣农家妇,安心悠然的过着幽静的山村生活,甚至成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她深明大义,在国家危难之时,即使大女儿在一次游行中牺牲,仍鼓励儿女参加抗日,加入全民抗日的滚滚洪流中,“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她们每个人都善良、勤劳,遵守礼教,她们承载着中国传统妇女的优秀品质,在遭受外来侵略者的羞辱时,她们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表示反抗,维护自己的尊严。

姚父思安

《京华烟云》中,我最欣赏的一个角色便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他是天马行空思想自由的道家,是在乱世中倡导老庄学说的代表人物。姚思安之前也是一个浪荡公子,但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幡然醒悟及时回头,进入了道家的世界。他潜心研读道家书籍,收集古玩,修心养性,如一个悠然自得的哲人,将世间万物淡然的化于胸怀。他很喜爱木兰这个女儿,虽然他仍旧难以摆脱时代的局限,因循守旧囿于旧观念,但在他的思想中没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他愿意让儿女接受新事物,尤其是对女儿的态度,唱戏、识字、认甲骨。不阻止后代人的进步,是一种更超脱的姿态。他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同时,他总是接受新事物,提倡新思想,其程度令许多年青人都惊叹不已。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把自己的长辫率先剪下来,以支持这场运动。他漠视金钱、权力、地位,只醉心于得道,寻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净化自己的心灵。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选择云游四海。他的老庄哲学思想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使木兰成为一个淡然、逍遥、自由,善于在平淡生活中获得乐趣的人。同时,也影响着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为一个爱国勇士,用他手中的笔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更改变了牛素云的命运。姚先生在临终前劝告她:“在打仗时,你要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感染着素云,最终使素云不顾危险,拒绝做汉奸,选择在日本做特务间谍,为中国办事,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秋季歌声

庄子《知北游》中这样写道: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姚思安和姚木兰恰好处在中国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里,经历了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军阀大战、五四运动、“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参加到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中去。“封建王朝,官僚政治,吃人礼教腐朽没落,民主要求不断高涨,民主意识迅速觉醒”,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不畏强暴,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如黛云、陈三、阿通,使我们看到了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在新年喜气洋洋的早晨,在美丽的原野上有几千人,男的、女的、儿童,如洪流般向前移动,军队的歌声再次传来: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这是一个民族,由于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这是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经历千年万载而不倒。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在这一程木兰征服了自我,她的父亲姚思安是通过静坐沉思而获得的,而她是在这样一个队伍里,感觉到自己是伟大的一般老百姓中的一分子,成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在深爱的中国土壤里,走向伟大的内地的人群里。

全书读罢泪涔涔,献与歼倭抗日人。 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晚秋落叶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曲拍”,旧中国的衰老,正是新中国的萌芽,在先辈们开创的盛世和平里,愿我们永葆青春活力,愿祖国更强大。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2

“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如此雄浑壮阔的笔调出自《京华烟云》——林语堂先生于巴黎所著的一本全景式描述中国近代社会风云变幻的长篇**。林先生原欲翻译《红楼梦》,因故未能译成,于是仿照《红楼梦》的模式,描写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一九零一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原著以英语作成,名为《moment in peking》,译为《京华烟云》,亦有《瞬息京华》之称。

该书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一、作者概述

作者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龙溪,早年曾赴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求学,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归国后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任教,后于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身兼数职。曾创办《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于香港逝世

二、典型人物分析

《京华烟云》树立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姚木兰,曾荪亚,孔立夫,牛素云等。以姚木兰为例分析:

她美丽大方,聪明聪明。因为她父亲受过启蒙教育,她从小就自由了。使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这一章节:《追随**携稚小木兰入蜀全民抗战汇洪流国力西迁》,此时战争已经打响,蒋介石宣布抗战到底的国策,木兰的儿子阿通道:

“我愿给他做个船夫。”作为母亲的木兰自然是痛苦与不舍的:“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

她突然的感觉就像战争爆发时全世界的父母一样。战争已经来到门前。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

中国现在向她来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儿子。”但是深明大义的木兰同样痛恨日本人,日本使我们国家残败、民不聊生,作为一名中国人,她的儿子、她的生命、她的灵魂,是注定要奉献给这一片她所钟情的国土:“木兰脸上流着眼泪,抬头看了看儿子,她说:

‘好,去吧!’”——如此悲壮而崇高,那时的木兰也别无选择,她儿时所受的教育,父亲的叮嘱,曼娘的决心,都使她深切地明白只有全民抗战,才能彻底将日本赶出中国,才能真正建立独立自主的新政权。木兰的坚韧不拔、远见卓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这里可见一斑。

因战争破坏,木兰一家决定西迁,路途中,木兰收养了许多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她不仅仅是某个孩子的母亲,而是整个中国血脉延续的看护人:“她就对荪亚说:‘你记得咱们告诉阿通的话吗?

中国人的血统必须传承下去,不管是我们家族的还是别人的!’”母性的光辉熠熠闪耀,中国新生的力量从此茁壮成长。除了木兰,孔立夫也是一个才华横溢、性格刚毅的人:

少时与傅先生关于爬山时废墟之美的争论,以及关于用愤慨和讽刺拯救国家的文章。。。无一不显露出立夫的博学与刚傲。

三、人生哲学之感悟

本书以描写三大家族的爱恨兴衰为线索,以**时期北平地区为历史地理背景,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除去书中曲折精彩的情节,林先生的许多感悟借人物之口说明、借人物之心感悟,也颇具深意与哲理。木兰的父亲姚西安曾对木兰说:

“一个人不怕跌倒,也不怕认输,但你得明白,是哪块石头绊倒了你,又是怎么输的,等明白过来才能赢。。。别轻易认输,别总是对自己说没有办法。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苦,痛,才能真正理解。

”是啊,人总会遇到困难,人总会失意失败,但是当我们振作起来,努力去寻找原因,避免下一次的失败时,我们才有可能最终成功。一个人也只有经历过,切切实实体会过,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大道。古语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们历经失败,我们重试信心,我们穷尽一生去体会去挣扎,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品味真正的人生。除了这段关于人生输赢起落的谈话,还有另一段木兰的感悟使我深深不能忘怀:“秋叶的歌声之内,就含有来春的催眠曲,也含有来夏的曲调。

在升降的循环的交替中,道的盛衰盈亏两个力量,也是如此。其实,夏初不是春分,而是冬至,天长了,阴的力量开始衰退;冬天的开始在夏至,那时白昼渐短,阳的力量开始衰退,阴气渐盛。所以人生也有青春,成长,衰老按照这个周期。。。

她觉得中国也是如此。老的叶子一片一片的掉了,新的蓓蕾已然长起来,精力足,希望大。”生命的循环往复,社会的更替发展,道的相反相成,木兰对于哲学的感悟在这一次西迁中得到完全的释放与迸发。

事实也正是如此。《老子》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的。它们相互运动、相互发展、相互制约。

恰如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世间万物的生逝消长,无尽变化,皆逝如东水,但却没有真正消亡,盈虚变幻也总有定数,消长相衡,盈虚相称。文学、历史、社会相似映射,木兰的明悟恰如苏子的恣意潇洒一般,万物的轮回与发展,都在这“道”中,无穷无尽。。。

四、结篇

《京华烟云》不仅在整部书的建架结构上恢弘巨大,在细节安排与描写上也可足见作者功力。作为一部描述中国近代社会的**,《京华烟云》当真无愧是一部值得用心品读的佳作。中华北平,风烟云袅;木兰的远眺透过琉璃宫砖,穿过战火,在京城一角焕然一新地走进了中国人民的心中,镌刻着这段历史。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3

那早已逝去的点点

——读《京华烟云》有感

我是一个爱读武侠,奇幻等休闲型文学作品的普通青年,对像林语堂这样的国学大师并不是十分了解!他名下的作品,自然也是知之甚少!!

不过,随着电视剧版《京华烟云》的热播,我对这部作品有了几分期待,无论是文雅的赵雅芝,还是清新的赵薇,都能让我对这样一部反映特殊时代背景,描绘几个年轻人波澜人生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而,电视剧的成功并不能完全代表小说本身的价值,就像庄园的大门,永远不能代表庄园里的奇光异彩!!好,既然这样,希望大家能够跟随我的语言,感应我的感受,来窥探一下,“这处庄园”,不一样的神采吧!!

《京华烟云》是部充满女性光辉的作品,最直观的便是主角,木兰,木兰是整部作品的灵魂,他的性格,他的思想,都在不停地辐射着她身边的所有人!

除了木兰,马芒和莫愁无疑都充满了魅力,因为她们的贤惠,她们的知性,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整本书中,曼宁是我最喜欢也是最担心的角色,不仅因为她温柔,更因为她是一个如此完美的情人,符合中国传统男人择偶的标准!

从我第一次从曾家三少爷那里得知马芒的存在,我就清楚地感觉到,这是一个与木兰相对应的人物,更可能是一辈子相对应的人物。果然,我的感觉是对的!

很多人会问,曼娘爱平亚吗?

其实,作为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我觉得他们的爱情是毋庸置疑的!!他俩是娃娃亲,所以,他俩的命运从出生就是定好的!曼宁相信生活,所以她坚信只要她做得好,命运就会安排他;曼宁懂得礼节,所以她不会想到除了平亚以外的任何人,加上平亚也是个诚实的任,所以曼宁成了平亚生活的羁绊!

这创造了一个传统的命题。曼宁是典型的被动情人,这与木兰作为被动婚姻的代表不谋而合!!

平亚和曼宁在很多时候都相处得很好。很多细节也表明他们一直像恋人一样调情!就像曼娘的父亲刚死不久的时候,他们两个的那种情侣之间才会有的小默契,引得广大读者牵肠挂肚!!

所以,被动恋爱也不是总是不好的,主要看恋人双方是否“来电”,是否懂得知足!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数人也在重复这种被动的爱情。没关系。爱没有主动性和被动性。时代可以带来人,所以我们应该全力以赴!!

木兰在第一次见到曼娘的时候,充满羡慕之情,曼娘那种卓尔不群的古典美是万中无一的,而当时的木兰是个得益于自己开化的父亲,能够对古典艺术和新生事物兼收并蓄的好女子,于是,二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辈子的知心人!!

曼宁的古典美,不仅在外表上,更在内心深处,这更是让木兰感动!!曼娘懂礼,对孔子笔下那些繁文缛节倒背如流,且奉若神明,一切一切地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都是那么规整,都是那么平静!!

后来,马娘嫁入曾家,却死在平遥,这是人间的悲剧。到目前为止,马娘的悲剧人生是注定的!!她毫无半点迟疑嫁给了病入膏肓的平亚,她毫无半点迟疑地选择以处子之身守寡,她毫无半点迟疑地选择了深入简出,毫无半点迟疑地把自己的命运锁定在了高墙之内!

直到这时,我才真正明白,曼娘生命中的这个“囚”字的第一层含义!!

后来的二十年,曼娘的戏份逐渐减少,但绝不是打酱油的角色,她在很多场合均已古典美人的姿态惊艳于众人之中,引人羡慕!!

时过境迁,随着民族斗争的愈演愈烈,木兰,莫愁,立夫,乃至曼娘也受到极大影响,从视觉上到思想上!

后来,姚老先生在临死之前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问曼娘,曼娘若说,中国非打不可,中国就会赢。曼娘若说中国不要打,中国就会输!”

姚老先生为什么一口咬定,曼娘的态度会决定中国战胜还是战败呢??可能是老人认为曼宁是一个很懦弱的人,一个懦弱的人,如果他愿意战斗,中国会有希望的!不过,我想,更有可能是,曼娘身上凝聚着中国五千年优良传统,她的思考方式,做事态度,都是最标准化的传统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代表中华大地上的芸芸众生,再加上,她是个女人,对于战争不免会没有男人们坚强,所以,她的态度,很重要,也很直观!!!

然而,命中从来不缺少转折的曼娘,在经历了三十年的稳定期之后,随着日本兵的入侵,她又一次陷入磨难,这次,她选择了用生命去维护自己的尊严,用自尽捍卫了礼教!!

我感受到莫名的悲伤,曼娘啊!妈咪,我一直希望你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却毫不犹豫地找到你!!

曼娘的人生充满着阴霾,这股阴霾的根源便是,她命中的“囚”——封建礼教的禁锢,从第一次的婚姻,到最后一次的捍卫,无不透露着她那根深蒂固的礼教思想!我不想批评这种想法,也不想谴责我的梦中情人曼宁。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故事诞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

木兰是整部作品的女主角,但我把她放在第二段,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不过,我真的对马芒有特殊的感情。不过,我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男同胞一定更喜欢木兰这个知性女人!!

木兰,出身豪门,善解人意,聪慧可人,浑然天成,就连包括识文断字,做菜,打扫卫生在内的综合能力也是超级强,总而言之,就是无限趋近于完美!

初识木兰,我就把她当做妹妹一样看待了,一个那么机灵,又那么善良的小姑娘,真是惹人疼爱,虽然后来,她的形象在不断改变,那份灵气,却是永远不变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那个“放”字吧!

木兰性格随和,而且,不愿意受拘束,这和她的父亲姚思安,向往道家思想有着直接关系,这种性格便是典型的“放”,如果,我说的还不够直观的话,请看下面一段摘录:

“若是木兰的投石头,吹口哨,唱京戏这些事使立夫感到意外,在他们走回庙去的路上,立夫说了一句话,也使木兰感到意外。”

这句话看似平静,但实际上却透露了很多信息。首先,木兰会扔石头、吹口哨、唱京剧。这些技能对普通女孩来说无疑是不可获得的。很明显,木兰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是其他女孩无法比拟的!广泛的爱好便是源自开朗的性格和那毫不拘泥于男女差异的先进思想!!

再者,这句话是有逻辑顺序的,立夫和木兰两人都是非常惊讶于对方的表现,换言之,在他们两人之间,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男尊女卑的道理存在的!

所以,木兰的确是一奇女子,性情奔放,不逊男儿!!

木兰在爱情方面,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确实不是很成功,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木兰是个被动婚姻者!他真正爱的人是立夫!!!

不过,我却不这么认为!!

木兰小的时候就和荪亚有过一段共同的生活经历,两个人还算投缘,再加上两家人上一辈的那种关系,他们俩的婚姻,似乎又犹如曼娘和平亚那样命中注定!

不过,就在这时,温文尔雅,博览群书的立夫出现了,他和木兰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慢慢地,两个年轻人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感情!

随后的发展,却令很多人不解,为什么木兰仍然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嫁给明显不如立夫的荪亚呢??难道只是因为家族关系??

那便是木兰生命中,那个“放”字的,第二重含义,懂得舍弃!!

立夫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木兰所向往的那种科学,那种名主,那种现代化的东西,然而,并不是心向往之,便能得到,木兰深知自己是这个时代的人,肩负着家族的压力,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之身,于是乎,他索性放下这份情感,进入第二个并不算亏损的选项——荪亚!!

她放下的又何止是立夫,她从女孩到夫人这段历程中,放下的东西就更多了,这就不需要我来赘述!!

她真的放得下吗??

对立夫的感情,显然,放下的不够彻底,从后来的几次后面时候的悄悄话,再到后来的夜探大帅府,每一件事都可以深深传达出,木兰心中是有立夫的位置的!!当然,我必须解释一下,木兰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精神上出轨,而且是在肉体和精神上绝对忠于荪亚的基础上出的轨,是值得理解的,俗话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独一无二的幻想!

在木兰的人生里,总是伴随着刚强和智慧,这便是“放”的第三层含义,释放,即向身边的人释放刚强,用智慧帮大家渡过难关!!

整个工作,木兰很少哭,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勇敢面对!!例子数不胜数,我在这就不举了吧!!

莫愁之“收’

本来,我并没有打算用较大的篇幅来讲述莫愁,因为她就像是木兰和曼娘的结合体,那么迷离,又那么真实!不过,后来我改主意了,因为,我的室友们,很多都在默默挺莫愁!木兰太刚,曼娘太柔,莫愁刚柔并济,才是真正的现代人心中的大众情人!!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莫愁还只是木兰身边的一个小跟班的角色,一切性情和神采都还不曾显露!但是,到了后半部分,莫愁的戏份明显加重,气场也逐渐强到可以和木兰一较高下!这是为什么呢??

一来,莫愁年纪小,一开始还不懂事;再者,莫愁可不像红玉,木兰那样张扬,她的美源自沉静!!

莫愁不愿意失去任何东西,从她对银屏的那种态度就可以看出!任何曾经对她好过的人,和她有过美好回忆的东西,她都不想失去,这就直接导致,莫愁是三个女主人中,收获的最多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她收获了美满的爱情,也就是温文尔雅,博览群书的立夫!她对立夫可谓无微不至,是真正的全身心的爱,这当然也就换来立夫,对这位美丽夫人的深深依恋!!

剩下的收获,我就不多说了吧!!大家自己去体会吧!!

三个女人,都是那样活生生地在这部作品中存在着,关联着,曼娘会教大家怎么做,才能更符合礼仪;木兰会用阳光般的笑容,向大家传达前途的光明;莫愁会向大家嘘寒问暖,流露真情以后,期待着大家的拥抱,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三个女人给我们演绎的,可真是一台五味杂陈的大戏!!

中华动荡演绎传奇故事

《京华烟云》是一部充满时代感的作品,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赋予了这部作品很多新的意义!!

就在这段国家由和平到动荡,人民由安宁到颠簸的历程中,三个不同的大家族,演绎了三段相互交织的爱恨情仇!!也许是时势造就了这些故事,亦或是这些故事反映了时代潮流,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都是不可复制的!!!

先说说姚家吧!!

商业之家,论财产,在北京城占有一席之地,家里算是人丁兴旺吧!!家长老姚,崇拜老庄哲学,天性无为而治!!

姚家是三大家族最稳定,最安定的了,除了体仁和银屏的人间悲剧之外,其他方面还算是相安无事!!另外两个女儿和一个小儿子,都非常孝顺,且治家有方,都非常幸福地生活着!!

再说说曾家!!

曾家是官宦之家,家长老曾是做了一辈子官,教育三个儿子也是以做官为荣,这便造就了三个儿子,谨小慎微的个性!!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4

如果木兰是一团永不熄灭的活,那么她的妹妹姚莫愁就是一条流淌的小溪。她更擅于默默地改变一个人和一件事。木兰未嫁时便对孔立夫芳心暗许,只是后来在诸多压力下不得已掩藏了真心嫁给了荪亚,但立夫于她而言就是青春,就是自己的整个少女时代。

至于立佛对木兰的感情,文章中并没有多余的表现,但姚莫愁对此事的态度也与此有关。姚莫愁并没有死守,而是像水一样包裹着孔立夫,给了他空间和自由,却让他从来没有自由的思考。她不说也不知道。她会像水一样融入孔立夫的生活,逐渐取代木兰。

所以她才不会生气。她变成了他的空气,阳光,他再也不能离开她了。

除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蕴含着深厚的道家精神。**开篇即为"道家女儿。"**中姚木兰与曾荪亚,姚莫愁与孔立夫的结合处处透着道家阴阳五行的思想,林语堂先生一直在用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处理故事的发展,该发生什么就发生什么,不会出现刻意的,虚假的改变。

也正是因为这种处理方式,巴克女士称赞这部电影“现实而不为真相感到羞耻”。"

读到最后深深的为林语堂先生的文学素养折服,几处伏笔,几处暗喻安排的十分精彩。借军人之口诉尽自己的衷肠,"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远离家乡,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他乡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让更多的西方世界的人了解中国古老而高雅的文化,用他的笔与侵略的敌人作斗争。读过这部现代版《红楼梦》我从中不仅学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学到了坚韧不拔之礼,更学到了一种为祖国献身的大义精神。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30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