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物理浮力课件 >

物理浮力课件

物理浮力课件

【#范文大全# #物理浮力课件#】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案和课件中得到准确的表达,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经过趣祝福小编的不懈努力我们最终推出了最新的“物理浮力课件”,相信你会找到正确的东西!

物理浮力课件 篇1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8月17日,美韩“乙支自由卫士”演习第三天,据说,为防患于未然,中

国094级战略潜水艇从长江某基地赴黄海执行任务,在此过程中

【 】

A.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大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

B.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等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

C.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小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

D.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等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

2、某物体重为0.5N,把它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溢出0.3N的水,

则它受到的浮力【 】

A一定为0.3N B可能为0.2N C一定为0.5N D可能为0.4N

3、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

A、和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有关 B、和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C、和物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D、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4、下列情形中,浮力增大的是【 】

A.游泳者从海水中走上沙滩 B.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

C.海面下的潜艇在下潜 D.“微山湖”号补给舰在码头装载货物

5、将重为4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一装有适量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300g.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体上浮,F浮= 6 N B.物体悬

浮,F浮= 4 N

C.物体漂浮,F浮= 4 N D.物体沉

在水底,F浮= 63N

A.ρ甲ρ乙

C.F甲F乙

7、将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如图2所示。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仍然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则【 】

A.大块沉入杯底,小块飘在水面上 B.大块、小块都沉入杯底

C.大块、小块都飘在水面上 D.大块、小块都悬浮在水中

8、如图3所示,把一个苹果放入浓盐水中,苹果处于漂浮状态。如果把水面以上的部分切去,则余下的部分【 】

A.沉入水底 B.仍然漂浮 C.刚好悬浮

D.无法判断

9、一艘轮船在海上遭遇风暴沉没,它从开始下沉到完全没入水中前,所受到的浮力变化情况是【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无法判断

10、把重8N、体积为1.0×10-3m3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的状态和所受浮力是【 】

A.漂浮,F浮=10N B.悬浮,F浮=8N C.漂浮,F浮=8N D.沉在水底,F浮=10N

11、研究发现,同一物体在地球的不同纬度所受的重力不同,物体越靠近赤道,所受重力越小;越靠近地球两极,所受重力越大。一艘军舰从我国青岛港出发,前往位于赤道附近的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若海水密度及舰艇质量不变,比较两地,则该舰艇【 】

A.在亚丁湾所受浮力较小 B.在亚丁湾所受浮力较大

C.在两处所受浮力相等 D.在亚丁湾所排开海水的重力较大

13、甲、乙、丙三个体积相同的实心小球,静止在液体中如图5所示,关于三个小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个球受到的浮力关系为F甲=F乙>F丙

B. 三个球受到的浮力关系为F甲

C. 三个球受到的浮力关系为F甲

D.不能确定

14、物理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模型如图6所示。通过胶管A从烧瓶中吸气或向烧瓶中吹气,就可使烧瓶下沉、上浮或悬浮。当烧瓶处于如图所示的悬浮状态时,若从A管吸气,烧瓶将会【 】

A.上浮,它受到的浮力增大 B.下沉,它受到的浮力减小 C.下沉,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D. 上浮,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15、甲溢水杯盛满密度为1的液体,乙溢水杯盛满密度为2的液体。将密度为的小球A轻轻放入甲溢水杯,小球A浸没在液体中,甲溢水杯溢出液体的质量是32g。将小球B轻轻放入乙溢水杯,小球B漂浮,且有1/6的体积露出液面,乙溢水杯溢出液体的质量是40g。已知小球A与小球B完全相同,大于1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小球A的质量为32g B.小球B的质量为8g

C.1与2之比为23 D.1与2之比为2425

物理浮力课件 篇2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整个过程。

2.学习从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师生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形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优良作用。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氢气球、大烧杯、红毛线、演示小桌、水p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铁块、细线。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氢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为什么船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现象,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发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新课教学

认识浮力。

1: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

2:浮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找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部,将水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被在竖直方向拉直。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发现红毛线仍旧被在竖直方向拉直。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练习

一个盛水的杯中悬浮着一个小球,杯子放在斜面上,画出小球受到的浮力方向

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1:提出问题。

首先让学生将石块p木块p曲别针p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块p乒乓球在水面漂浮(用手下按体会浮力),而石块p曲别针却沉入烧杯的底部。

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性认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2:猜想和假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到底哪种猜想正确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实验设计。

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绳。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

进行交流。

实验方案:将石块用线拴好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

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

注意事项:不要将石块放在容器底部,否则容器底部

对石块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会影响实验结果。

4:进行实验。

(1)你观察到的现象?

(2)你观察到的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3)通过实验,你能找到一种用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4)表格一

5:交流评估。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实验发现当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教师可以用手托住石块,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更深刻领悟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说明有一个力量向上托起了石块,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块,因此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

6:练习

(1)漂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水对它的___________,沉入水底的铁块也会受到水对它的_________。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________。

(2)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时,示数为 27牛 ,把它浸没在水中称时,示数为17牛,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

探究二: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1:提出问题。

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了浸在水中的石块、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测出一艘潜水艇潜入水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我们有没有办法求出潜水艇所受浮力的大小?

2:猜想和假设。

演示,将空易拉罐按入水中体会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

有关? 猜想“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

力的关系”。

3:实验设计。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注意:向溢水杯加水至水从溢水口处流出,用小烧杯接住流出

的水,直到水恰好不向外流为止。小烧杯中的水应倒掉后再测G

实验过程中注意“慢”,不要把多余的水带出?

4:进行实验。

明确实验方案之后,分小组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并进行分析。

表二:

5:交流评估。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汇总全班的数据,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浮

=G排。适用范围:液体、气浮力教学设计体。讲解阿基米德鉴别

王冠的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6:练习

1.一个石块放入装水容器中,它排开9.8N的水,小石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大?

2.一个小石块放入装水容器中,它排开1dm3的水,小石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大?

3.水底下的辩论

【小结】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布置作业】动手实验,并分析乒乓球从水中上浮到水面的过程中,所受浮力大小如何变化?

【板书设计】

§13-5 浮力

【课后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测量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分开(要注意提示学生保证V排相同,在两次实验中采取让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样

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但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才会受到浮力的错误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完整理解。

3.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

物理浮力课件 篇3

浮力的知识在力学中对学生来说是较难的一个知识点。

浮力知识点的考查变化类型很多,但考查的内容主要就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浮力的计算,二是关于浮力大小的判断。

浮力大小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两个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可别说不知道浮沉条件哦)。因此对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熟练掌握,是做这种类型题的基础。在考试中我们要尽量将两种方法对比,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题 1

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把它们都浸没到水中,同时松开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受到浮力大的是( )

A.小木块 B.大石块 C.一样大 D.不能确定

分析

很多学生在做这题时,都会这么思考:因为木块上浮,所以木块受到的浮力比它自身的重力大,而石块下沉,石块受到的浮力比它自身的重力小,所以木块的浮力比石块的浮力大。在这里其实学生就不知不觉地用到了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判断,但是这里木块的重力和石块的重力我们却是不知道的,因此这样理解这道题就错了。这题应该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断:小木块、大石块其实已经隐含了一个体积大小的关系,而且小木块还在上浮,大石块下沉,所以大石块排开水的体积要比小木块多,所以是大石块受到的浮力大。

例题 2

一艘轮船在海上遭遇风暴沉没,它从开始下沉到完全没入水中前,所受到的浮力变化情况是(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无法判断

分析

这道题的判断就需要用到阿基米德原理,轮船下沉的过程中,其排开水的体积是在增大的,所以根据F浮=ρV排g可知,受到浮力变大。很多同学在做题的过程中,都认为轮船是漂浮的,所以浮力应该不变。这里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判断浮力的大小显然就错了。

例题 3

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比较轮船在长江与东海里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轮船始终浮在水面上,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B.由于海水的密度大,所以轮船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C.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小

D.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大,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分析

同样是轮船浮在水面上的问题,这道题很明显是轮船始终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前后两次浮力都和轮船的重力相等,答案是A。这道题就不能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断,而应该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判断浮力的大小。

例题 4

“远征号”潜水艇从长江某基地赴东海执行任务过程中( )

A.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大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

B.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等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

C.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小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

D.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等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

分析

这道题在解题时,很多的学生就用到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因为潜水艇在长江水面下和东海海面下都是悬浮的,所以浮力和重力相等,而潜水艇的重力是不会变的,所以浮力也应该相等。浮力和重力相等,这个判断是不错的,但得出浮力相等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因为潜水艇的原理和轮船是不同的,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也就是说潜水艇的重力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这道题应该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定:潜水艇在两种液体中都处于悬浮状态,所以排开液体的体积是相等的,而海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在海面下时受到的浮力更大。

例题 5

把质量相等的实心木球和实心铝球浸没于某种液体中,放手后,木球悬浮而铝球下沉,静止后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

A.F木=F铝 B.F木F铝 D.无法确定

分析

木球和铝球的质量是相等的,所以首先应想到的是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木球是悬浮的,所以F木=G木,而铝球是下沉的,所以F铝F铝。

通过对这些关于浮力大小判断题目的分析,不难发现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做这种题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难,那么容易出错

初二物理学习心得

死记硬背

要得!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独立做作业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要过程作图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不管是理论过程,还是实践过程,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本次整理就到这里啦,祝大家在考试中能金榜题名!

物理浮力课件 篇4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本节是初二物理第九章“力和运动”的第二节,是在学习力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同时也是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以后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

本节教材特点是:

首先,是从抽象的“惯性”概念建立入手,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分析、推理和演绎,得出惯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几个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惯性事例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同时学会应用惯性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这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惯性现象的兴趣,培养其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其次,特别安排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这部分内容主要联系了跟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交通事故问题,还介绍了汽车安全带的作用,注意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这样的编排突出了《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注意在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重“STS”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既提高了对物理问题的认知水平,又让学生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另外,本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于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后面“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本节需要达成“三个方面目标”:

l 知识与技能目标:即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物体的惯性,且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性质。

l 过程与方法目标:即知道惯性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会利用特定的思维程序解释生活中惯性现象。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惯性现象的兴趣,积极参与惯性现象的讨论,并对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引起关注。

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因为学生常常把惯性跟受力情况、运动情况相联系,对理解惯性产生了一定的思维障碍,教学中要强调“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跟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以及怎样运动都无关。

难点是: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因为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同步,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知识的单向传授和接受式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为欠缺,同时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相对贫乏,导致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本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精心教给学生分析和解释“惯性”现象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多列举和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执教的对象是初二(2)班。该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参次不齐,客观上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分化”现象较为明显,既有学习能力强,思维反映快的学生,约20%,又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约30%。总体而言,该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较高,能感觉物理有趣,有学习物理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惯性现象又比较抽象,若一味采用简单的讲授和单向灌输,本课的达标会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本节课应当有所调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切入口,逐步展开教学。

本课的课堂教学策略是:采用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实施“课内分层递进,分类指导”。

教学方法是:将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演示实验相结合,讨论和说理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打算下发“导学提纲”,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惯性,惯性有何特点;同时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一些与交通事故有关的报道和图片资料。

五、教学程序与过程:

本节“惯性”概念是从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推理和演绎得出的,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熟悉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惯性观念的建立。因此,在本课的开始,就设计和安排了与 “牛顿第一定律”有关的几个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

利用电脑播放一幅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动画,告诉学生地球自转的速度为360m/s,这个速度非常大,紧接着提出一个设想:站立在地球上的圣诞老人能否迅速跳离地面,地球此刻一定转过一段很大的距离,等圣诞老人落回地面,就不会留在原处,这样圣诞老人通过不断的上跳,不就可以周游世界了吗?

让学生充分讨论上述情况是否可行?能否解释原因?

接着再演示一个实验:

先将一个鸡蛋放在一块硬纸板上,缓慢的拉动硬纸板,会发现鸡蛋与纸板共同运动;再将硬纸板放在一个空茶杯上,把一个鸡蛋放在硬纸板上,试问学生:若用手将硬纸板用力弹飞出去,鸡蛋与硬纸板一同飞离茶杯呢,还是留在原处后落在杯中?操作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由牛顿第一定律得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上,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由于“惯性”概念是由牛顿第一定律推理得出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学生此时对惯性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辨析两个问题: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还是一种力;物体的惯性跟物体是静止或还是运动是否有关?

重视“惯性”概念内涵的挖掘,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逐步揭示出: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无论物体是运动或静止,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为了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正确理解,在充分揭示和归纳“惯性”的内涵以后,安排一道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反馈练习,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此时注意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努力引导学习程度较弱的学生发表看法,从他们的回答中反馈是否全班已掌握了惯性的概念。

简答题:

匀速行驶的轮船甲板上,有一个船员竖直向上跳起,当脚落地时,人落在何处?是原处,还是起跳点的后方?

(1)为了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教师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锤打象棋子

将几个象棋子叠放在一起,在锤击打底部棋子之前,引导学生思考:象棋子是否全部飞出去?

(2)一辆平板小车载一个直立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若使小车在水平面上突然运动,观察小车上直立的木块倾倒方向;

再拉载着直立的木块小车,在水平面匀速做运动,若突然遇到障碍物时,让学生注意观察障车上木块倾倒方向,并向学生提出生活中什么现象与此类似?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其逐步联想到生活中机动车突然启动和刹车的情景。

让学生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请一个中等学生回答汽车突然启动人或司机后倒的原因?若能解释完整,可再一个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试试。

若不能,就用电脑课件模拟汽车突然启动的情景,并反复几次,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人与车的运动状态的不同。

由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可以做一次示范,较为细致地对惯性现象做出解释,并归纳出解释“惯性现象”的一般表达程序。而后再请学生仿照老师指导的表达方法,进行尝试,解释汽车刹车时人为什么前倾。

继续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

l 用铁锹挖煤向锅炉中送煤,手和锹停止运动,煤为什么能飞进炉膛??

l 人行走中,被石头绊到,为什么向前跌倒?

l 电脑模拟轰炸机投掷炸弹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机要在目标前方提前投弹?

讨论结束,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指导的方法和程序来解释惯性现象,并分组向全班汇报,其他组同学及时纠正和补充。

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课前收集和查阅的有关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哪些?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为了避免高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人前倒,公安部门都要求系司机和前排乘客使用安全带,通过收集资料和交流体会,使学生感受到惯性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在理解了惯性,学会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知识,问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主小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物理目标与测试》,进行形成性练习,教师应注意进行分类指导,注意及时的反馈矫正。

最后结束本课,分层布置作业。

物理浮力课件 篇5

课本解析:浮力是学生熟悉的一种力量,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浮力的学习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前几节所学的知识。由于浮力比较普遍,学生往往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浮力。其中一些理解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并加以纠正。那些错误的认知。

设计思路:新课改提出物理教育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物理教育的根本宗旨,走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物理”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们从围绕学生的例子开始提问。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感到熟悉却无法回答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创造探究的情境,为后续的探究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示范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动动手、动脑、动口。以教师为灵感,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保证实验过程合理有序,让学生在脑海中清晰地理解如何进行实验以及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在实验前留出足够的时间设计和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通过相互启发和交流形成共识。在分组实验之前,确保学生清楚实验应该如何进行。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减少学生实验的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题第十四章五、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浮力。

2.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了解浮力。

2.体验探索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善于观察和思考的阿基米德精神。

【教学要点及难点】

教学要点:

1.探索和了解浮力,能够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索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题目介绍:如果把气球和铁块扔进水里会怎样?但是,钢制的船为什么不会沉没呢?潜水艇还能自由上下浮动,为什么?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引入新的课程。九年级的学生对浮力有一定的了解,并激活学生的思想通过情境收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学生可以发散思维。通过列出的现象,他们可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教学新课1.研究什么是浮力

[学生研究]:将乒乓球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漂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感觉如何?

(设计意图:不仅自然引入浮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垂直向上的,对浮力的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推测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后排出的液体量有关液体。)

过渡:物体漂浮在水中,显然是由于浮力。但是,当石头这样的东西沉入水中时,它也会受到浮力的影响吗?

【学生研究】:沉没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浮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得到。

(设计意图:任何物理定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本次示范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增强了感性知识。使学生消除“只有漂浮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没有浮力”的错误观点。通过实验学习一种测量和计算浮力的方法,重新找出浮力的大小和浮力的多少。水被观察所取代。相关,为后面的探索铺路。)

过渡:水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浮力,那么空气也会对其中的物体有浮力吗?

【Demo 1】:一个会飞的气球(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明确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支撑力。)

p>

[演示2]:放置一个对象t在水中并称重 可以得到测量浮力的方法

Ffloat=G–F'(多媒体显示,增强可视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掌握称重和测量浮力的方法)

2.阿基米德原理

过渡:小物体可以用称重的方法求浮力,那么大个子应该怎么喜欢船舶测量浮力?

【示范3】:阿基米德原理(结合课件展示,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这个重要的原理,同时结合新的和旧教科书和两种实验方法,突破学生理解障碍。)

【课堂练习】

1.将物体放在弹簧测力计上,称重100 牛顿。将其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读数为 80 牛顿。那么物体所受的浮力为 ()

A,100牛顿; B,80 牛顿; C,20 牛顿; D、120牛顿

2. 球浸入水中,放手后,从刚从水面浮出到最后浮在水面上()

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 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识,把握重点。)

【总结】

最后,让同学们分享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什么遗憾。通过交流和复习巩固本课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肯定学生的意见。老师终于画龙点睛,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

[作业]

1. P97 Manual Brain Physics 3, 4, 5.

2. 课后检查材料,了解浮力的使用。

[黑板书写设计]

5.浮力

1.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的向上支撑力称为浮力。

2. 衡量浮力大小的称重方法:F float = G–F'

3.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F float = G row = ρliquid gv row

物理浮力课件 篇6

《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体验浮力的存在,知道浮力的方向

(2)       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探究,定性地认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体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具: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教学设计gzzj/jxsj/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演示实验器材:演示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

学生实验器材:大小钩码、同体积的铜柱铝柱、弹簧测力计(12)、溢水杯(12)、塑料袋(12)、烧杯(12)、水、橡皮泥(1盒)

教学程序

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教师讲述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当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有的用手掏,用棍子捅,也没能把皮球取出来,树洞又深又曲,文彦博很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想的办法是什么呢?

学生:说出取球的办法,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

教师讲述:文彦博从小热爱学习,爱动脑筋,后来做了宰相,成了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在他想的办法中应用了什么物理知识?引入浮力课题。(板书浮力)

设计说明 :讲述学生熟知的故事,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人们很早就会利用浮力,知道学习浮力的意义,自然引入浮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体验浮力的存在,寻找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1] [2] [3] 下一页

物理浮力课件 篇7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浮力”,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说学法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做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我说课的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篇七:《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陈训毅,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五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以及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展开本次说课,其中,将教学过程和教法与学法综述为设计思想。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过质量、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研究浮力的。《浮力》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对浮力的研究为浮力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内容较抽象,综合性强。本节含三个知识板块即认识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课时安排为1课时。

其次是学生分析。从学生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学习障碍上来看,一方面由于前概念会干扰学生的认识,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为抽象,不便于理解,所以要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习理解和掌握。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②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③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②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体会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

③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阿基米德原理。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由三个部分组成:新课的引入、新课的教学、总结和布置作业。

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新课的引入。在新课的引入上,我没有选择课本上的提问引课,而是选择了创设情境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创设情景,并用实验模型进行模拟,同时通过实验进行分析,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到出现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为后一部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放在水中会浮在水面,哪些物

体放在水中会沉在水底,说明生活中的浮力随处可见,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课的引入后,就进入了新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部分:认识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

第一部分,认识浮力。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接着,由教师完成以下的演示实验,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由学生讨论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得出浮力的方向。接下来,请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浮力的大小。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课本94页“想想做做”中的第三个实验,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实验结束之后,各小组学生派代表交流实验现象,紧接着启发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来得出浮力的测量方法。

第二部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老师让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能够回答出多种因素。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由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来验证其中的某一个猜想,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由各个小组讨论之后,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步骤,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实验。这里是学生能够想到的比较好的实验方案。最后得出的结论即为:浮力与排开水的体积和浸入液体的密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课本上的探究内容为探究阿基米德原理,而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多个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使学生真正抓住阿基米德原理的实质,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通过探究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

第三部分,阿基米德原理。由以上的探究性实验,总结出相关规律,直接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接着就给学生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让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接着让学生再次思考在引课时所提出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最后是总结和布置作业。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行从知识和方法上进行总结。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学习物理方法的培养,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作业的布置上,考虑到个体差异,我分别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而选做题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STS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为下节课做准备。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明清晰地展现了本堂课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与课件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29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