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范文大全#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有关“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的内容是趣祝福为您带来的。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如果你觉得这个网站不错请分享给你的同事和领导们!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1、已知任意RtΔABC,∠C = 90,再画RtΔABC,使∠C=∠C=90,AB=AB,BC=BC。把画好的RtΔABC剪下来,放到RtΔABC上,它们全等吗?

通过作图,发现这样所做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完全重合在一起,由此可以得到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_______,简写成“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

2、用数学语言表示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在RtΔABC与RtΔABC中

AB=AB

BC= ____

∴RtΔABC≌_________( )

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有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直角三角形特殊的判定方法 _________。

3、例题学习

如图,AC⊥BC,BD⊥AD,AC=BD。求证:BC=AD

1、两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是根据两三角形全等的“_______________”条件。

2、两直角三角形,斜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是根据两三角形全等的“_______________”条件。

3、两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是根据两三角形全等的“_______________”条件。

4、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对应相等。

5、(1)如图,∠ACB=∠ADB=90,要使ΔABC≌ΔBAD,还需增加一个什么条件?把增加的条件填在横线上,并在后面的括号填上判定全等的理由。

①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 )

(2)如图所示,AC=AD,∠C=∠D=90,你能说明BC=BD吗?

6、如图,两根长度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的两个木桩上,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1、如图所示,有两个长度相等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两滑梯倾斜角∠ABC与∠DFE有什么关系?

2、如图1,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点,BF⊥AC于F点,

若AB=CD,AF=CE,BD交AC于M点。(1)求证:MB=MD,ME=MF;(2)当E、F两点移动至图2所示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给予证明。

四、

课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三角形作为几何学中的基础形状之一,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三角形时,我们除了掌握其定义和性质外,还需要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篇文章将围绕八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三角形的稳定性展开,具体介绍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步骤。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能够根据给定条件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

b. 掌握使用平面几何知识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c. 理解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2. 能力目标:

a.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 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计算过程;

c. 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进行证明和解释。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c.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a.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

b. 掌握判断三角形稳定性的方法;

c. 掌握计算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a. 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进行复杂计算;

b. 推理和证明三角形稳定性的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a.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b. 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判断方法;

c. 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d. 特殊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2. 教学方法:

a.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分析的方法;

b. 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

c. 组织小组讨论、展示和评价的方法。

第四部分:教学步骤与设计

1. 引入活动:

a.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几个三角形,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b.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三角形在折叠后能保持形状,而有些则不能。

2. 知识讲解:

a. 教师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入稳定性的概念;

b. 教师结合示例分析,讲解判断三角形稳定性的方法;

c. 教师讲解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d. 教师介绍特殊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3. 小组探究:

a.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给予几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模型;

b. 学生在小组内探究如何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

c. 学生小组将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设计练习:

a. 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等;

b.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将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与小组成员讨论。

第五部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反馈

1. 检测学习成果:

a. 教师设置综合性评价性任务,要求学生整理一份关于三角形稳定性和计算的思维导图;

b.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提交给教师进行评价。

2. 反馈和讨论:

a. 教师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及时反馈;

b. 教师安排学生就教学过程及效果提供反馈和建议;

c.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六部分:教学总结和延伸

1. 教学

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b. 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进步;

c.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2. 教学延伸:

a. 教师布置相关的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b.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计算方法,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通过探究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步骤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15.2分式的运算教案

1.理解同分母分式与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体会类比思想.

2.能运用同分母分式和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法则进行运算,体会化归思想.

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分数是如何进行加减法运算的吗?(找同学叙述)

现在我们看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1: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要n天,乙工程队要比甲队多用3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问题2:2011年、2012年、2013年某地的森林面积(单位:公顷)分别是1S、2S、3S,2013年与2012年相比,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多少?

请按两个问题的要求列出代数式,请观察两个代数式有何特征,如何对这类代数式进行运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1.自学教材第139至140页.

2.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分式加减法运算法则及应用

活动一:

1.让学生观察课本P140页思考,并让学生叙述分数加减法法则.

2.类似分数加减法运算法则,推广可得分式的加减法法则,你能叙述吗?

展示点评: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________,把分子相________.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________,变为________分式,再加减.

《15.2分式的运算》同步练习试题

16.有甲、乙两筐水果,甲筐水果重(x-1)2千克,乙筐水果重(x2-1)千克(其中x>1),售完后,两筐水果都卖了50元.

(1)哪筐水果的单价卖得低?

(2)高的单价是低的单价的多少倍?

15.2.2分式的加减:精选练习

8.甲、乙两人3次都同时到某个体米店买米 ,甲每次买m(m为正整数)千克米,乙每次买米用去2m元.由于市场方面的原因,虽然这3次米店出售的是一样的米,但单价却分 别为每千克1.8元、2.2元、2元,那么比较甲3次买米的平均单价与乙3次买米的平均单价,结果是()

A.甲比乙便宜 B.乙比甲便宜 C.甲与乙相同 D .由m的值确定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6、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n(n?3)条。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2

发能引(n-3)条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1)若一直线过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

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 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 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全等三角形:三角形是特殊的多边形,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同样,如果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相等,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也都相等。

这里要注意:

(1)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

2.一个正方形的侧面展开图有()个全等的正方形.

3.对于两个图形,给出下列结论,其中能获得这两个图形全等的结论共有()

①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②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④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简称“ASA”,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简称“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或“SSS”)。

(4)“角角边”简称“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角边”或“AAS”)。

利用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都能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或“HL”).

注意:两边一对角(SSA)和三角(AAA)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已知AB=AD,∠BAE=∠DAC,要使△ABC≌△ADE,可补充的条件是______

2、王师傅在做完门框后,常常在门框上斜钉两根木条,这样做的数学原理是______

3、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旋转,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______

1.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2.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3.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

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且懂得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平方差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了解。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关键: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猜想,然后得出结论来突破;抓住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是正确应用公式来计算的关键。

教学过程

情境设置:教师请一位学生讲一讲《狗熊掰棒子》的故事

学生活动:1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着《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听着,不时补充。

教师归纳:听了这则故事之后,同学们应该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学习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前面学,后面忘,那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师激发: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呢?还是早扔掉了呢?和小狗熊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下面我们就来做这几道题,看看你是否掌握了以前的知识。

计算:

(1)(x+2)(x—2);(2)(1+3a)(1—3a);

(2)(x+5y)(x—5y);(4)(y+3z)(y—3z)。

做完之后,观察以上算式及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以下结果:

(1)(x+2)(x—2)=x2—4;

(2)(1+3a)(1—3a)=1—9a2;

(3)(x+5y)(x—5y)=x2—25y2;

(4)(y+3z)(y—3z)=y2—9z2。

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寻找规律。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析纸,画图等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及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等都交于一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难点:

1.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

2.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不同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把下面图表投影出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72的课文.

2.仔细观察投影表中的内容,并回答下面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垂线有何区别和联系? 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而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这条垂线是直线.

(2)什么叫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两点的线段与过两点的直线有何区别和联系?

三角形的中线是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 而过两点的直线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代表的是线段,另一个却是直线.

(3)什么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有何区别和联系?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 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而角平分线指的是一条射线.

3.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代表线段还是代表射线或直线?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都代表线段, 这些线段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上.

二、做一做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三角形,并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高.( 如果他们所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接着提出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哪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那里?)观察这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位置有何关系?

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三条高交点在直角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线交点在直角三角形顶点,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三角形,并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中线.( 如果他们所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接着让他们画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看看这些三角形的中线在哪里)?观察这三条中线的位置有何关系?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它们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在三角形内.

3.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这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观察这三条角平分线的位置有何关系?

无论是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它们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并且交于一点.

三、议一议

通过以上观察和操作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并加以总结且与同伴交流.

四、练习

1.课本P5,练习1.2.

2.画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五、作业

1.P8-P9习题11.1第 3.4.8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无理数,并能说出理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无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力。

(3)借助计算器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钻研精神,借助计算器进行估算。

(3)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半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是否不是有理数。

3用计算器进行无理数的估算。

教学难点

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2无理数概念的建立及估算。

3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剪刀,短绳。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章节引入(2分钟,学生阅读感受)

内容:.小红是刚升入八年级的新生,一个周末的上午,当工程师的爸爸给小红出了两个数学题:

(1)两个数3.252525……与3.252252225……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2)一个边长为6cm的正方形木板,按如图的痕迹锯掉四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请计算剩下的正方形木板的面积是多少?剩下的正方形木板的边长又是多少厘米呢?你能帮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

b.你能求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吗?你知道圆周率的精确值吗?它们能用整数或分数(即有理数)来表示吗?

第二环节:复习引入(3分钟,学生口答)

内容:阅读下面的资料,在数学中,有理数的定义为:形如的数(p、q为互质的整数,且p≠0)叫做有理数,当p=1,q为任意整数时,有理数就是指所有的整数,如:=-2等,当p≠1时,由p、q互质可知,有理数就是指所有的分数,如,-,-等,综上所述,有理数就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

请用上述材料中所涉及的知识证明下面的问题:

a.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不是有理数?

b.复习前面学过的数,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范围是否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呢?

第三环节:活动探究(15分钟,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一)发现新数

内容:将课前已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中一种剪拼过程,并抛出下面的议一议:

(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应满足什么条件?

(2)满足:2=2的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可能是整数吗?说明你的理由?

(3)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引出课题《数怎么又不够用了》

(二)感受新数的广泛性

内容:面积为5的正方形,它的边长b可能是有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验证,应用拓展

内容:aB,C是一个生活小区的两个路口,BC长为2千米,A处是一个花园,从A到B,C两路口的距离都是2千米,现要从花园到生活小区修一条最短的路,这条路的长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说明理由。

b如图(1)是由1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试从连接这些

小正方形的两个顶点所得的线段中,分别找出两条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两条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第四环节:介绍历史,开阔视野(3分钟,学生阅读)

内容:早在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也就是一切现象都可用有理数去描述。后来,这个学派中的一个叫希伯索斯的成员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示,这个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据说,为此希伯斯被投进了大海,他为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后来,古希腊人终于正视了希伯索斯的发现。

第五环节:课时小结(2分钟,全班交流)

内容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有哪些困难需要别人帮你解决?

b感受数不够用了,会确定一个数是有理数或不是有理数。

c本节课用到基本方法: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等过程,获取数学知识。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28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