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鲁迅故居观后感 >

最新鲁迅故居观后感15篇

最新鲁迅故居观后感15篇

趣祝福作文在观影过后,我们会不禁回忆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 写一篇观后感,记录我们的感受是必要的,我们在写作品名观后感时会遇到一些什么情况,相信您也在搜索作品名的观后感?趣祝福编辑费尽心思制作的“鲁迅故居观后感”绝对能够让您满意,如果您需要再次查看此页面请马上收藏!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1】

看了鲁迅爷爷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想去看看大作家鲁迅爷爷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还有他念书的地方--三味书屋。暑假的某一个早上,爸爸终于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同意我们一大家子,去鲁迅爷爷的故里游玩,终于亲身经历了一次精彩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烈日炎炎,毒辣的太阳光狠狠的烤着大地,即使隔着鞋底,似乎也能感到大地的滚烫,天地仿佛一个大火炉。首先我们来到充满田园气息的百草园。一进门首先映入我们眼眶的是一大片一大片充满生命气息的绿油油的菜畦,还有一堵其貌不扬,而且长满野草的矮墙,我走到一口井边,心中不免疑问:这就是鲁迅爷爷书中提到的光滑的石井栏吗我把手轻轻的放上去摸了一下,还真的挺光滑的,百草园中点缀似的,种植着几棵树,只是我也分辨不出来是什么树,其中只有皂荚树我还能勉强认出来,只不过这时已经过了结果期,妈妈帮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松树,桑树上结出的紫红紫红的桑果,鲁迅爷爷书中提及到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单是周围的短短的矮墙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爷爷笔下的百草园令人神往,可在我亲眼看来却显得有些乏味,有点小小的失落。

在百草园又逗留了一会,我们就进入了三味书屋,这是一座古老但又稍显破旧的旧房子。并不是很白的墙,乌黑的门,石板铺的地,我们很快就找到了鲁迅爷爷念书的教室,教室中间的上方挂着块木牌子,上面遒劲有力的写着四个大字:三味书屋。牌子下方是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只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树下。教室里有八个座位,鲁迅的座位在左边的一个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还刻着一个早字,表达了鲁迅的勤奋。

鲁迅儿时无限乐趣的游乐园,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毫无特点的一个菜园子,而他读书的地方只不过是一间简陋的房子,然而正是这样平凡的地方,却走出了一个极其伟大的文学家,我们现在拥有环境优美的公园,设施齐全的学校,还有一流的教学环境,这里会走出什么样的人呢我真的很期待。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2】

寒假里,我们全家来到了绍兴鲁迅故居: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古至今,人杰地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原名周树人。

鲁迅故居里主要有纪念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组成。刚跨进鲁迅故居的大门,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了我的眼帘:鲁迅光辉的一生:1881年——1936年,一旁便是他的雕像。我迫不及待的走上前去合影留念,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写的《自嘲》里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的内心不禁腾起了一股崇敬之情。

我先去了百草园,那里的院落很深。看到过好多间房子,拐过好多条过道,才走进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院子里有不少游人,多是大人,还有几个孩子。园子小很普通,生长着与别处一样的树、。一样的草、。一样的菜苗,但游人却看得那样认真。那样投入。那样虔诚。我们读过很多鲁迅名著,吸取过鲁迅精神的营养,一走进鲁迅的故居就生出一种神圣感。一种崇拜心情,即是这片小小的百草园,也视为一块圣地。

我们又来到了鲁迅的家。那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在他的屋前有几尊铜像,一边是和蔼的祖母摇着扇子,给鲁迅讲故事,而鲁迅双手托着下巴,认真地听着祖母讲的故事。还有几个小孩子也坐在小凳子上,认真地听着鲁迅祖母讲的故事。

最后,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那里有他写的许多书,如《朝花夕拾》。《阿Q正传》.《狂人日记》.《社戏》等等。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就要回家了,这一次的游览,让我对鲁迅有了深深的了解,如果有机会,我想我一定会在来这里,对鲁迅有更深的了解!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3】

浓浓的一字胡,深黑的眼珠,一簇一簇直竖起来的黑发,和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他时常拿着烟斗,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在这蒙蒙细雨的早晨,我们来到了盼望已久的鲁迅故居,我们先参观了鲁迅的房间,隔着门槛往里看,鲁迅的床、桌子、柜子都是用木头做成的,床上雕刻着精凿的图案,床头的前方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旁边有一个柜子,整洁而又干净。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三味书屋,刚到时我就置疑了鲁迅那么多张桌子到底哪张是鲁迅的呢?我仔细看了看,桌子上有一个早字刻得很深很工整,是因他父亲生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做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的说了一句话“以后要早到。”于是鲁迅便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了三味书屋,我们又来到了百草园,这里曾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里面种了许多菜,鲁迅曾说,这里最初也只有一些杂草罢了,如果有人在背后叫你,你千万不要答应。

参观了鲁迅故居,真真切切看到了“早”字,业于勤,荒于嬉,我要踏踏实实,努力学习,为我的未来打好基础。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4】

一年多前,我与父母参观了绍兴的鲁迅故居。

进入鲁迅故居,只见一条窄窄的青石板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口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被一版再版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拾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观了鲁迅故居后,我知道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他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因为他认识到了改变国民性的重要,所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鲁迅曾经说过我若从医只能拯救少数几个人,而我从文拯救的则是一代人。

鲁迅还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线政策。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现在鲁迅故居已被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让更多的人受到鲁迅爱国思想的熏陶,弘扬历史文化。

联系现在,祖国正需要我们来强大发展,但强国必定要从科学开始,没有丰富的知识就没有中国强大的未来。所以现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奋学习,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将来才能在各行各业贡献我们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世界强国。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5】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的鲁迅中路,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而这条街上的鲁迅故里,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场所。

我们来到大门口,门口有一堵墙,墙上画着鲁迅抽烟的图画。在这堵墙的前面,有几个儿童雕像,他们围在一起,好像在聊天,又好像在玩耍。

踏着青石板路往前走,路的左边是乌篷船码头,小河上,乌篷船晃晃悠悠地荡着,这已经成为绍兴的一道风景。

石板路旁边就是三味书屋,那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这里发生了许多故事。石板路两旁还有许多特色的小店,有臭豆腐店,有黄酒店,有工艺品店……最有特色的要数绍兴黄酒了,那里的黄酒酒精度含量很低,我一个人就喝了一瓶。我们正在鲁迅纪念馆游玩,突然下起了暴雨,让我们猝不及防,一瞬间就淋成了落汤鸡。

湿淋淋的我们来到一家商店里面游玩,有一个老爷爷正在题扇,他的名字叫沈长轩,93岁了。爷爷为我们题了一副扇子,刚劲有力的字体,慈眉善目的爷爷,我们和爷爷合了影,然后去了鲁迅故居。

鲁迅家的房子很大,房梁也很高,感觉像是一座巨人住的房子,鲁迅其实也是一位巨人——文学巨人。鲁迅家的后院叫百草园,里面都是些杂草,据说鲁迅小时候经常和朋友在里面玩。走出鲁迅家的屋子,有一个卖青瓷的商店,我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了一套餐具,短暂的休息过后,我们的旅行就结束了。

旅行虽然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迅先生更加敬仰了。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6】

摇撸在船公的手中缓缓摆动,他旗下的祖屋,干脆叫鲁讯市算了,雕镂的廊。让思乡的情结慢慢地延续着,有着镂空的门窗。忽然间想起马致远的一支元曲,没有故作的娇情、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组成。。开始的情况我就不说了,是童年鲁迅休憩和玩耍的乐园,我们90后怎么体会的到了、小桥流水间寻回记忆深处曾有的点点依恋。那都是些我小学时会写的什么作文的片段,不禁黯然……今天天气不错,反正这种意境只有体会的人知道。,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长,也许想在这白墙黑瓦,鲁讯故居如鲁讯笔下描绘的一样,漫步在街道上,和弟弟,现基本保持原样,处事,参观了一下鲁迅故居,今天天气好啊等等,赋予小镇以生命的流。庭院裏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 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

冬日的午后,依然有温暖的阳光透近落地窗,虽不及秋阳的热烈,却也是安暖。年少的时候,没觉得时光太匆匆,而今,小半生过去了。庭院裏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月本无情,有情的是我们。月本无心,有心的是我们。古往今来,无不挥毫泼墨,痴情无怨无悔的付出换来的是殇楚,孱弱身形无法背负。月影模糊凌乱的脚步,漫漫长路是迷途,养蛊的赌注!画一个休止符!已经无法承。六十年代,年轻的父亲跟随大他两岁的侄儿去山区邻县任教,因忍受不了饥饿和寂寞的折磨,又回到村里当了一名乡村教师,这一干就。无悔付出。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伯伯呀,你可曾知道,你们无形之中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勇气世界很多人喜欢撕锦裂帛地活着,抹着厚粉,穿着金鞋一趟趟赶舞场,满眼金光涂腊,哪能见清风朗月;或提着钱袋子,土豪后来几番寻觅,兜兜转转,行过许多地方的水,看过许多地方的梅,却都不是我熟悉的那段香。轻轻靠近梦里那一大片的“梅”,忍不。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7】

到了!到了!鲁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迎着人流,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鲁迅故里游作文。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去,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这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因此而得名。闭上眼睛,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树下小饭桌上乘凉,我耳边似乎还有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迷,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室书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每到一个地方,就感觉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叙事作文《鲁迅故里游作文》。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于是又迫不及待的循着鲁迅的描述,探寻他当年读书的气氛。“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间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走进去,我们看到了一张陈旧的两屉硬木书桌。这书桌极其普通,但却蕴涵着特别的含义,因为这是鲁迅因故迟到后,受到塾师的严厉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我眼前不由的浮现出鲁迅一笔一画的刻字与勤逸学习的'画面。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贪婪的搜索着鲁迅的气息,这里毕竟是鲁迅生长的摇篮啊!

再次走在窄窄的青石板上,雨依然在下,一样的细,一样的小,为这一趟鲁迅故里之游染上了别样的情绪。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故居门前潺潺流过,雨点轻轻落上去,裂开了以道道细微的缝,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来……

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乌篷船,在头戴毡帽,手持青蒿的船家带领下,离开了这座文化古镇,但那一圈儿一圈儿的鲁迅情却久久在我心中荡漾。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8】

在鲁迅先生身上,似乎总可以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生活中低调简单的鲁迅,文字中尖利充满激情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故居,很符合我的想像,也很容易让人将它与鲁迅先生的外貌联系起来。上海山阴路132弄9号是一座很容易埋没在一群红砖房子中的寓所。这虽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但却有一种让人舒服的平凡和淡定;这条小巷上共有10户寓所,在其他单元里似乎还有居民住着,甚至门头简易的信箱里还有电费之类的账单。这样的感觉很好,即使鲁迅先生早已离我们而去,但鲁迅先生的精神和气质总是和广大人民联系在一起。

故居的摆设不算高贵,但都很讲究。比如一楼客厅用小门隔成了几个小间,海婴的玩具橱里都还摆放着些什么。据说,如果天气不太好,房间里一般都是暗暗的,像鲁迅的模样一般,低调,不张扬;生活要讲究,但用不着奢侈和浪费。在鲁迅先生的房间里,床,桌椅,桌上的台灯都是再普通不过了,但却雅致清爽地组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拿根烟斗坐在躺椅上小憩,或坐在桌前伏案工作的情形……

但就是这样的不起眼,鲁迅先生却投入大量热情在这里写下了七本杂文集,翻译多本外国文学作品。

当他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时,那是饱含着鲁迅先生多么的一腔热血激情,他要警示自己,要唤醒国人,要拯救中国!

萧红女士笔下的鲁迅,更接近的是一位宽厚、豁达的长辈的形象,但真实心境的鲁迅,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在照亮黑暗的一切,他不说却让所有人能够感觉得到。鲁迅纪念馆那精致的浮雕上刻着的三个大字“民族魂”,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也是他想传达给每一个后人的意志。

人说,下等人用刀杀人,中等人用嘴杀人,高等人用笔杀人。扛着枪的,未必胜过执笔的。所以,不辍笔墨的鲁迅先生,即使身居陋室,也是英勇的战士。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9】

今天我随妈妈一起来到绍兴参观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包括三个地方:鲁迅家的老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们先来到鲁迅的老宅,哇,鲁迅家还真大呀,我想鲁迅家在当时也算得上大户了吧,家居面积很大,摆设也很气派,家居的材料大都是红木的,很结实也很名贵。穿过大厅来到正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客厅,这里很宽敞,正中是一张八仙桌,两边有两把椅子,我想大概是鲁迅家的长辈坐的吧。穿过客厅再往后走就是鲁迅家的卧室了,卧室分了很多等级,有主人住的也有下人住的,大小不一,但结构都差不多,床一律是带脚踏的,外面有帘子。再往后走有书房、卫生间和厨房。听导游说,鲁迅就是在这间厨房里最初结识闰土的,我能想象得到当年两个小伙伴相见的情景该是多么美好!

再往后走就是百草园了,听妈妈说,我上初中的时候会学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将百草园描写成了一个乐园。其实映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个面积不大的菜园子,里面种了一些菜,有一口井,四面的墙壁上刻满了字,据说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写稿,上面到处是修改的痕迹。当年鲁迅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嬉戏,我还真羡慕他们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呢!

出了鲁迅家,在街对面我们来到三味书屋,那是鲁迅上学的地方,鲁迅的老师叫寿镜吾,是一个品行方正教书认真的老师。三味书屋的正面有一个匾额,写着“三味书屋”三个大字,下面是一幅画,一只肥硕的 鹿 伏在古树下,据说是讲读书可以给人带来“福禄寿”的意思。鲁迅的书桌在西北角,当年鲁迅刻在上面的“早”字还清晰可见。

有时间大家也到绍兴来看看鲁迅的故居吧!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10】

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枝叶繁茂的紫丁香,朴素朴素,这确实是伟大的文化领袖鲁迅先生生活的地方。

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敬仰,我们小组一行五人来到位于北京市阜成门的鲁迅故居,一进门我们便满心期待的开始我们的参观。据介绍,鲁迅于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也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最后一处住所,这是他当时花了八百块的答应买下并亲自进行改建的一所小四合院。院子里有鲁迅自己种的两株丁香。它们是繁茂的。在北房枣树旁有三间主房。北房中间是鲁迅一家的客厅和客厅。

东侧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的住室,西侧是鲁迅名义上的妻子朱安的卧室,屋里陈设都很简朴。北屋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正屋北面有一个小房间是鲁迅的卧室和画室。屋子北面是两扇大玻璃窗,窗下横放着一张简陋的小木板床,东墙下放着一张老式的三屉桌,坐在桌前,可以从窗口眺望后面园子里的景物。

桌上高脚煤油灯、毛笔、砚台、文具……一如其旧,令观者不仅遥想当年它们的主人在灯下奋笔疾书的情景。谁会想到,正是在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而简陋的房间里,鲁迅在短短的两年零三个月里,写出并发表了230多篇散文诗、小说和散文。著名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篇》,以及《野草》、《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可以说,鲁迅在这里的两年多,是他在北京14年来最紧张、最有创造里的阶段。北屋前面东西两侧,分别有两间小房子,东边的是女工的卧室,西边的是厨房,现在分别作为陈列室和管理室。南室是鲁迅的接待室和图书馆。东墙上的一幅鲁迅的木炭画像引人注目。

这是鲁迅的同乡画家陶元庆的作品,深为鲁迅喜爱。南房是一个小房间,主要接待来访的朋友。在这里,鲁迅接待了很多慕名而来的青年。

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鲁迅常常拿着煤油灯,送到门外,看着他们走了,再回来。当年许广平在受到学校**时,也曾来此居住过。

随后我们一行来到了位于院内的鲁迅博物馆,里面展示着鲁迅生前所留下的所有,从我们都熟悉的“三味书屋”到他病逝前三天的作品草纸,在这里所展示的一切好像让我们亲历了鲁迅先生所走过的匆匆岁月,看到三位书屋似乎将我们带到了那个为了不再迟到而在桌上狠狠刻下“早”字的童真男孩面前,看见百草堂似乎让我们见证着一个男孩富有童趣的成长史,而看见摆放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桌椅,又让我们好像看到鲁迅先生正在为了民族兴亡而日夜奋笔疾书的的佝偻模样。一个个鲁迅亲自设计的书刊封面字体,一张张改了又改的作品草纸,一本本厚实而内容丰富的书籍,这里面无不包含着一个伟大思想家所有的报复与理想,辛酸与汗水,正如毛泽东笔下所写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一张奴颜婢膝的脸,也没有一点谄媚。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品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情的民族英雄,代表着全国大多数人,同敌人作斗争。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和新生活的方向。

”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代伟人躺在病床上,双眼合并,悄无声息,内心的遗憾与酸楚立刻涌上心头,这让我想到了毛泽东的那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的死不仅仅他自己精神重于泰山,而且相信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内心是更加的沉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此刻,在我眼前浮现了鲁迅的那句话:“什么事路?即使从没有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他就是以这样的不到灵魂与精神信念,弃医从文,从精神上解救中国人。他在愤恨的写下“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套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条路上,证明了国民性懦弱、懒惰、娴熟。

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有觉得日见其光荣”的同时,也在警醒所有的中国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真的猛士,将更愤然而行。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真的想下棋,就应该敢于说、笑、哭、怒、骂、斗。在这个被诅咒的地方,他们击退了诅咒的时代!”他所有的语言中无不彰显着对国人怯懦特性的愤慨,和对国人觉醒自救的希望,他用他的语言呼唤世人,他用他的语言改变世人,而所有都是为了将处于民族存亡危机关头的国人挽救回来。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鲁迅是可敬的,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发展;鲁迅是朴素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奢侈品;鲁迅是伟大的,他把一生献给了国家,在他面前,家庭和事业是民族生存的选择。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11】

今天,我来到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故居。这时我才深刻的体会到了他那炽热的爱国之心。

鲁迅为救治国人便选择了学医。但他在日本留学时一次上细菌课加映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画面上日本军人抓住了一个据说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正要斩首。片子还特意映出了围观的也是中国人,他们竟无动于衷。这时,日本学生都高呼万岁,而鲁迅的心却像被毒剑击中了一样痛苦,他痛切的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3月,鲁迅毅然离开仙台回到了东京,开始从事鼓吹革命的新文艺运动。没过多久,他又回到祖国拯救国民。

在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民族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黑暗岁月,鲁迅用他的巨笔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僚资本主义的黑幕,唤醒了沉睡在笼中的民众,鼓舞人民搏击黑暗、战取光明。他鼓励青年运动,并参与“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当陈延年、华磊、杨铨等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他冒死参加了追悼仪式,提笔做旧体诗《悼杨铨》,以志哀思,并当着特务发表了慷慨陈词。他曾两次邀请陈赓到家介绍“围剿”国民党的情况。鲁迅根据下层人民的需求来判断是非、决定取舍、表达爱憎,因而在他逝世之后被民众发自内心地誉为“民族魂”。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12】

__年11月15日,在教研室范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课题组相关成员一起参观了北京鲁迅博物馆。

吃过早饭,我们就早早地出发了。来到目的地,被告知开馆时间为上午九点,还有将近一个小时呢。于是大家决定在附近转转,也因此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北京胡同的机会。

周边有很多条小胡同,我们选择一条走过去。在我的想象中,北京胡同应该是住满了人家,车水马龙,且一直忘不了尽头的,可是眼前的胡同却与首都北京显得格格不入。破破旧旧姑且不说,人影更是少见。深入到里面,还发现极其脏乱。狭小的空间、凌乱的摆设,毫无生机可言,但丝毫不减其“身价”。可不是,墙壁上贴满了小广告,有求租的,有出售的,我们随手拍了几张,感叹十几平米的破旧小屋标价都是一百多万。

面对眼前的胡同,跟想象中截然不同的胡同,我们似乎都有太多的问题想问,遗憾的是我们很难见到人影,也许是来得太早的缘故吧!也可能是这里压根儿就没有人!同行人却都又不甘心就此罢休,终于还是忍不住敲开了一家门。小屋的主人似乎不是很高兴,但也谈不上很厌恶,面对同行人的真诚笑脸和无比礼貌的用语,她还是礼貌性地回答了大家的疑惑。从中我们得知,如今的胡同里,几乎没有本地人入住了,暂住此地的基本上都是外来者,有做生意的、打工的、陪孩子读书的……

虽然还有很多的好奇,但时间已经快到九点了,我们还有更想去的地方,还有更想见的人。

再次来到博物馆,距离九点还有五分钟时间,门卫友好地准备让我们通行了,递交一张身份证即可免费入馆。

进馆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被圈起的花坛,花坛中间坐落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塑,先生深邃的眼神目视着远方,敬佩之情瞬间涌满我的全身。先生雕塑前是一本打开的石刻书页,上面密密麻麻地镌刻着先生的手稿。雕塑四周盛开着火红的玫瑰花。那一刻,我觉得书香、花香,都只能属于先生。

花坛后方是一个陈列厅,但是不对外开放,我们隔着窗户很难看出什么,于是往左走,又一座雕塑出现了,那是我们同样熟悉的可敬可爱的藤野先生,紧接着我们又看到了史沫特莱的雕像。一个来自日本,一个来自美国,但他们都与先生有着浓厚的感情。我庆幸,在这里能看到他们,能再次感悟跨越国界的真挚友情,我想,先生有他们陪伴,定不会再感孤独!

走着走着,我们不觉走进了书店,最开心的莫过于我们的范老师了,他不停地跟管理员交流着、咨询着,对书籍点评着,跟同行切磋着……一旁的我,一边听着,一边赞叹着,同时又不免愧疚着。范老师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及的,他对鲁迅先生相关作品的痴迷也不是随便哪个人能替换的。 我想如果时光能倒流,先生肯定又多了一个可以亲密交谈的挚友!

再看整个书店,面积不大,却满是书籍,无不与鲁迅先生有关。先生生前曾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的死掉了。”的确,先生还活着,活在我们无数读者的心里。深入其境,我不禁也被先生的豪情以及范老师的痴情所感染,竟然也特别想带几本书回家,在大家的建议下,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了几本。

在书店“饱食”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进入了鲁迅先生的故居。这是一套旧式的四合院,在当时也许很狭小,但今天看来却很宽敞。正面是三间屋,其中正中间是起居室,起居室的北面一间是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俗称“老虎尾巴”,东屋为先生母亲的卧室,西屋为先生的原配朱安的卧室。由于这里也是不对外开放的,我们只能隔着窗户粗略地看一看。屋内的陈设和布局基本一样,都显得极其简陋,不过这一切正如刘禹锡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如此先生入住,陋室自然不陋也。当然这几间小屋,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先生的卧室兼工作室:一张书桌,一把竹藤椅,一个茶杯,一盏煤油灯……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先生的身影,他正坐在竹椅上,专注地写着什么。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微微有笑意;时而冥思苦想,时而抬头望外……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告诉我们,他家有一个后园。果不其然,正屋左侧有一个狭小的门,赫然立着“后园”二字。进入后园之门,便可见一棵大树傲然挺立,同行人都纷纷拿出相机拍照着。由于时值冬季,树只剩光秃秃的枝条,没有谁能准确地辨识出这是什么树,但是大家兴味犹浓,恐怕还是源于先生笔下所写的枣树吧: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

有了对这一棵枣树的猜测,大家又开始寻找另一棵。没想到附近还真有一棵相似的树,至于这些是否就是先生笔下的那两株枣树,出了园我们也无从知晓,但它却留给了我们对先生更多的怀想,以及此行我们美好的瞬间。

参观完先生的故居,再回看,我们发现屋前屋后都有着先生亲手种植的树,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众多树木中,除了先前我们好奇的所谓的枣树之外,留下我抹不去记忆的当属那棵白丁香了,源于我们的一次亲密接触,让我眼泪横流,也正是那重重的一撞,让我的头昏沉了一下午。出园时,面对同行人的惊讶眼光,我强笑着说:是感动的!是想念先生了!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玩笑,但此行确实让我对先生有了更深的认识,敬意和怀想也更深了一步!

出了鲁迅故居,我们便进入了鲁迅博物馆。整个博物馆有上下两层,展示出了先生一生的足迹,从1881年的诞生到1936年的因病逝世。从出生地浙江绍兴到逝世寓所上海。其中有先生的著作、朋友、家人、思想等等。我们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紧随先生的足迹,探寻着先生伟大的生命历程。

最终总结:先生不愧于“民族魂”的光荣称号。

由于下午要返程,我们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开鲁迅故居,离开鲁迅书店,离开鲁迅博物馆,时间是十一点四十六分。

返程的路上,谁也没提及鲁迅先生,但话语明显比来时少了,我想大家定是各有各的心思吧!但共同点肯定是与先生有关。

谨以此文记住此行,追念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最后想对鲁迅先生说一句:您,永远活在我们世人的心中,永远,永远!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13】

因仰慕鲁迅大名,所以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鲁迅故居参观。刚下车,门口的鲁迅雕像马上映入到我们的眼帘,给人一种亲切之感。随后,我们从百草园参观到了三味书屋。

一踏进百草园,一口幽深的小井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接着,一块巨大无比的石头呈现在我们眼前,足足有一人多高,石上刻着“百草园”几个淡绿的三个大字。在巨石的后面,有一块正正方方的田地,到处翠色欲流。两旁矗立着几棵苍翠欲滴的参天大树,它们像卫士般守护着百草园,保护着鲁迅小时候快乐的天地。百草园的每一寸土地上,住着一个个“绿色小精灵”,它们陪伴着大树们,我想小时候的鲁迅,那时应该是非常的快乐。在鲁迅小时候,百草园里还出现过“美女蛇”呢!墙角,还有些破损,那是被“小鲁迅”挖的,看着这些景色,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鲁迅在百草园度过的快乐时光,多美妙啊!

我们出了百草园,向西走,不出半里,便到了鲁迅的先生家——“三味书屋”!起初,我听到这个词,还认为是一个书房呢!原来是鲁迅读书的地方。一踏进此处,忽然觉得安静地出奇,但我又仿佛听到了鲁迅和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抬头看,中间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三味书屋”这四个大字。三五书屋比现在我们的教室要小得多,但它古色古香,木椅、木桌、白墙、黑砖……也别有一番风趣!

我们还来到了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门口还站着一个活灵活现的孔乙己雕像。咸亨酒店里还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孔乙己欠本店九文钱”!看着孔乙己当年的窘态,我们一家三口还体验了咸亨酒店里的食物。

此时,夕阳西下,鲁迅故居旁的酒家,也慢慢点起了通红的灯。夜里,灯光隐隐地闪烁,古色古香的夜晚令人陶醉入迷,流连忘返,古色古香的鲁迅故居一定会永远留在我心中!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14】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写的就是我们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这回我有幸和我的老师同学一起来到鲁迅故里参观。

一到鲁迅故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的浮雕,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在大型的浮雕上刻着“鲁迅故里”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跟着导游的步伐,穿过拥挤的人群,我们来到来到寿镜吾老先生的私属“三味书屋”。一进门就可以看见一块刻着“三味书屋”东南角有一张刻着“早”字的书桌。关于那个早字有一个小故事:那时鲁迅小时候父亲生病了,鲁迅要给父亲买药,有时会迟到,被寿镜吾老先生骂,所以鲁迅就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来勉励自己不要迟到。

从“三味书屋”出来以后我们就去鲁迅的故居。鲁迅的故居十分质朴,从书房、厨房、卧室看来虽然十分质朴,但是东西样样齐全,十分有书香气味。经过七弯八绕,我们来到了一个偌大的院子,在菜地的前面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几个绿色端庄的大字“百草园”什么这就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矮矮的墙根,那棵大樟树。我环顾四周细细地回想鲁迅笔下的百草园。

鲁迅的祖居和故居真是截然不同,相比之下祖居的样子更要富丽堂皇。我们随着拥挤的人群来到了“德寿堂”。咦,这字怎么不对劲!原来是德字少了一横,这是怎么回事呢?导游走过来为我们解除疑惑,原来啊,鲁迅的祖宗觉得做事不用十全十美,十全九美就够了。

这回的游学让我受益匪浅。

鲁迅故居观后感【篇15】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爸爸常说的文化重镇——绍兴。爸爸说去“鲁迅故居”玩。

坐大巴可真晕啊!我感觉两眼发白。公共汽车一路摇摇晃晃,就像一个正在跳舞的人。而我只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蟑螂。“谁有水啊”我在心里说。水对,喝茶!喝过茶以后不是可以精神焕发吗我立即从背包里拿出水瓶,喝了满满一大口……哇!效果好像很好!!我的头痛立即消失了,脑袋好像被清洗过一样,轻松自在,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终于下大巴了。我悠闲地转了几圈,一眼就看见“鲁迅故居”了,我奔了进去,马上躺在椅子上睡下。与此同时,妈妈正在找我呢!突然,我像被蛇咬过的人如梦初醒。要知道,我回酒店还要干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呢(暂时不能说出来)。

我们先看了鲁迅的房间。对我最深刻的是厨房和藏书室,那里宽大得不可思议,还有各种各样“新奇”的家具。藏书室里有几个箱子,非常大。里面会不会有财宝呢当然不会。因为写的是藏书室嘛,自然是藏书啦。我仿佛看见自己端正地坐在那里看书,看了一本又一本,都忘记吃饭的时间了。突然,妈妈一声“洋洋”把我从美梦中拉回来。我只好无奈地跟着妈妈向前走,来到了鲁迅上学的教室——三味书屋,在墙壁上看到了关于读书的一个词: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爸爸还给我详细地讲了这“三到”,我在心里默默念道:以后我也要做到这三到,虽然很困难。

我们走着走着,来到了宽阔的“百草园”。爸爸告诉我这是鲁迅小时候玩的地方。“能在那么大的花园里玩,也太爽了吧!”我大声叫道。

看完以后,妈妈说绍兴的臭豆腐也很有名,就想买臭豆腐吃。我们也饿了,所以只好花掉一些钱了。

回酒店以后,我喝了几口茶,要知道,我得把睡眠保住啊,让“鲁迅故居”刻在我的脑海里!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2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