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活着观后感 >

活着观后感九篇

活着观后感九篇

趣祝福作文以下是我们整理的“活着观后感”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观影是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写一篇观后感最能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悟。此时可以将观看时内心的诸多想法写成观后感,写观后感时能不断加深我们对作品的印象。最近你是不是有写作品名观后感的想法呢?别忘了来查看或许这正好是你需要的!

活着观后感 篇1

热情地活着

读《活着》有感

刚刚加入教师队伍,在讲解食指写的《相信未来》这篇课文时,看到“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突然想起大学时候读的余华作品——《活着》。仔细讲解之后,才发现他们那一代人在写作之中有很多共通之处,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都让我为之感叹。

一直很喜欢余华作品,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许三观卖血记》,从《活着》再到《兄弟》,那种深入骨髓的剖析,那种对生命的独特认识,那种对人性血淋淋的揭露,都让我前所未有强烈的震撼。尤其是在表达手法上,余华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揭示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作者在《活着》这本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变得一贫如洗。贫富二人因母亲病去就医,半路被国民党军抓获。等他再回到家时候,他的女儿却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

造化就是这样爱作弄人,这样的事情令人无法猜测,无法琢磨,而人们只好尴尬的无奈着、悲愤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和动乱使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挣扎。新中国成立,本以为生活会好一点,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批斗,尤其是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使徐福贵的妻子家珍弯了腰、驼了背;本来友好的邻居,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徐福贵的儿子徐友庆,为救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血抽死了。

悲剧总是伴随着主人的痛苦,让他无法逃脱魔鬼的手掌。每当我看几页,我都会泪流满面。厄运总是落在徐福贵的头上。在中国共产党的末期,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我呛了很多次,眼睛也湿了很多次。有时候我想大声告诉余华,为什么我写的那么血腥和悲惨?是不是因为我的才华,我这磨读者,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忠实读者?

为什么不为我们考虑一下。我渴望完整,渴望团聚,渴望报答善恶,渴望真善美,渴望在全世界过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但余华没有给我机会在痛苦中折磨我,让我在那些残酷的岁月里慢慢品味。

美国短篇**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余华的《活着》这样评价:“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她对《》活着那未曾雕饰的魅力及**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

书的结尾写道:“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袤的大地裸露着一个坚强的胸膛,那是呼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呼唤自己的孩子,大地呼唤着黑夜的来临。

”就像《白鹿原》那种对生命的尊重一样,都是在呼唤回归本性,回归大自然。

我认为,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就像张洁的《我的四季》里提到的“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是我”一样,活过,努力过,经历过,奋斗过,问心无愧,足矣!

青云学府汪广录

活着观后感 篇2

文 / 杨晓琴

我是在冬天一间阴冷的教室读完这本书的,那时对活着的意义充满了迷茫,像溺水的人想努力抓住些什么,好安抚心头的恐惧和低落情绪。

原本以为全书通篇贯穿着鼓励,结果触目所及是接连不断的苦难、心酸和死亡,境遇每况愈下,让人不忍卒读。我知道福贵最终会孑然一身,但依旧会被牵动情绪。

福贵的儿子有庆被医院抽干血而死,我感到无比愤恨,冲进书里帮着福贵打死抽血的人和庸医的想法灌满了我全身热血。一名为校长献血的13岁儿童脸色苍白,嘴唇发青,身体抽搐。仅仅因为校长需要的血液不够,采血的人是不会罢休的。即使在当今社会,未成年人也不能献血!有庆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回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

‘你真是胡闹。’就跑进产房去救县长的女人了。”

县长女人的生命就是生命。一个贫农的儿子的生活不是吗?还反问人家受害者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难道多了几个儿子就可以把他的生命当儿戏吗?这孩子是多么真诚、善良,他真爱他的小羊,哪怕后来属于公社所有时,仍旧为它们无条件付出,在上学前后一天跑上五十多里路给它割草,自己饥饱不定也要喂得它们肥肥的。

我为这个善良魂魄的陨落而感到无比痛惜,哪怕明知他只是死在文字之间。

从前不太理解“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直到福贵父女两个和王四为了一个地瓜差点用锄头挖死对方,那场景实在过于震撼。“王四那人其实也不坏,我被抓了壮丁去打仗那阵子,王四和他爹还常帮家珍干些重活。人一饿就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道理都懂,但此时已被带入到情节中去,感受又有很大不同。

家珍到母亲家要了一小袋米。所有的村民都在外面垂涎欲滴。船长低下头祈祷,只是为了吃粥。饥饿而死的人不胜枚举,后来福贵的外孙小苦根也因为饿久了难得吃上一次豆子而撑死,我真心为自己浪费粮食的行为感到羞愧自责。我奶奶也曾经经历过艰苦挨饿,扒树皮厥草根吃的年月。

她向我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孩子,总觉得有虚构的成分,饱汉不知饿汉饥,长大后,在文学作品和历史教材中见多了,自己也在挫折和痛苦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人生阅历不断丰富,对这些不能眼见的事实真相,也能更多的以包容心态来看待,越能理解他们当时的苦楚,越能珍惜眼前容易误以为是理所应当得到的幸福。

虽然名为“活着”,但**一直在描写死亡,福贵爹,老全,富贵娘,龙二,有庆,春生,凤霞,一个个接连着由不同的原因被推向死亡,或许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生和死本来就是相对的,没有生便不存在着死,生下来便时时刻刻向死亡进发。到家珍死的时候我也就跟着麻木了,不再感觉到悲伤,反而松了一口气。家珍活着简直受累,瘦得皮包骨头,连一根针都握不住了,但她却死撑着不离去,一是放心不下自己的一双儿女,二是舍不得自己的丈夫,直到死时还紧紧抓住他的手。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我只能说是部分赞同,赞同他对活着的鼓励与赞同。

活在世上难免有牵挂和眷恋,不管从时间或生存本身的角度来讲,人都有为他人而活着的部分,也常常因为他人的牵扯和影响而对活着更为向往。如果真做到了无牵挂,那反而让人疑惑活着的意义所在,如同以“活着”这个名词的名义在形式上活着。蝼蚁尚且偷生,这话不错的,但人类正因为蝼蚁缺乏或目前我们的研究中认为蝼蚁尚且缺乏意识而定义人类自己比蝼蚁更为高等,若真的只为活着而活着,那便成为无意识的存活,苟活。

许多哲学家一生都找不到答案。他们试图用一句话概括生命的意义,这将失去它的意义。

家珍死的时候说的那番话让人感慨很深,她得是怎样宽容豁达的女人!福贵曾经在她辛苦怀胎时拳脚相加,还去青楼找妓女背着自己满城逛游,她跟着福贵辛劳了一辈子,临了却满足地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白发人送黑发人,她却欣慰于“两个孩子活着时都孝顺我,做人能这样我该知足了。

”或许是由于这话出自福贵的描述,福贵对家珍深怀愧疚,同时满含感激,便在自叙与回忆中将她美化了。这和《茶花女》阿尔芒以及《伤逝》中涓生的自叙效果同出一辙。若是从上帝视角描述,反倒显得虚假,对有庆的描写想必也是如此。

除了对生命的思考,心中还有其他的波折。

原以为自由恋爱才有爱情,相亲而来的结合都是为了传宗接代,我鄙视那样的婚姻。但看到凤霞和二喜的状态,我竟然感觉十分羡慕。“看到二喜和凤霞像是两口子,一个烧火,一个做饭炒菜。

两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看过后都咧着嘴笑了。”朴实的描写,平淡的场景,不知怎么就能嚼出这般滋味。这是昙花一现还是乡村爱情的缩影?

福贵和他爹赌博,败光了家里的两百亩田,导致一家人从房子搬到破茅草屋,从锦衣玉食的少爷小姐沦落为穷苦地位低下的佃农,但不到四年,赢了他家一百亩田地和房子的龙二不仅被没收了田地房产,还因为是大地主而被枪毙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谁能说得清是福还是祸呢?

活着观后感 篇3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阖上书本,心情感觉沉重至极,一为故事中现实的残酷,二则是作者那近乎冷漠绝情的叙述笔调。

书中讲述了福贵悲惨的一生。年轻时,这位地主家的宝贝阔少爷娶了妻,生活本是无忧无虑。但他的的滥赌,最终赌光了家业,使他变得一贫如洗。他的父亲上茅厕时死了,而母亲后来也病了。为了帮母亲抓药,他进了城里,却没想到半路上被国_党部队拉去当兵。战场上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幸运的是他在战乱中还能保住自己的一条命。可当他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而后来,福贵的儿子也意外身亡;还有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紧接着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连相依为命的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只剩下一头老牛伴着他,度过余生。

一次又一次地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与那头不会说话的老牛——两个“老_死”在人间苦苦挣扎着。

余华的残忍之处在于他总是在让人以为大悲过后,生活已经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时候又一次狠狠地划下一刀,让人促不及防。让我们这群局外人不忍,同时又无能为力。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福贵苦难的一生,就像那贫瘠的田,只能苦苦的耕耘着,直到无法支撑。

痛苦一波接着一波,让人毫无还手的能力。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尽管到风烛残年之时,做伴过日子的,只有老牛福贵。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是因为活着让死去的人安心。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有人说,那样子的“活着”只有肉体的“活着”而没有灵魂的求索。确实如此,但在那个时代的旧中国,活着就已经是一种可贵的胜利。而另一方面,谁又能断定我们对“活着”以外的追求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非虚妄呢?

同时,书中,作者叙述口吻之冷漠,笔调之绝情,让我心惊,可叙述能力之强,让人心之所向。

没有煽情的话语,有的只是平静的叙述,完全地以局外人身份客观地叙述着,却让我们这群人看着惊心动魄。

而正是在这近乎冷漠的叙述中,完成了对“活着”意义的探究,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或者,正如人们所理解的那样,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观后感 篇4

《活着》读后感陈慷达一个从小在富贵中的少爷,一个不把别人放在眼中的风流人物——福贵,他因为好赌被骗去了家财父亲也被气死了,但他却因祸得福最最后绞幸的活了下来,他的老婆家珍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慢慢的用爱和自己的信念感化他,最终福贵终于被感化了,但是为时以晚,害得自己的家人受到苦日子。当我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家珍没有怨言,是那样慈祥那样平静,我看到她无邪的纯洁的心灵,她仿佛在净化着一些“丑恶”的事物。福贵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去世,连女婿也死在钢板下。苦根因家庭贫困而饿死。

看到福贵的亲人相继去世,留下了眼泪,我很感动。但是福贵也是可怜的上帝对他如此不公平,让他的亲人死去,只让自己潦倒的一个走向生命的尽头,也许这是他的“素命”吧!亲人的相继离去使福贵变得不在是很新痛了,是他渐渐明白了,亲人一只活在自己的心中,要让自己好好的活下去,他买的老牛也是给予自己的自我安慰。

我很欣赏福贵的精神。他有坚定的信念,背负着祖辈留给他的一句话,让自己活下去。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让自己的路走的更长更远。

活着观后感 篇5

清早醒来,在20xx年第二期《读者》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人靠什么活着》。心里很是温暖。

是的,是什么力量让人珍惜生命,让人不管历经怎样的磨难,都有生存的欲望?老列夫用的是一个神话故事诠释他的观点,想他是信仰上帝的。而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同样与他有共鸣。

人靠什么活着?靠爱!施爱与被爱。想想如果没有父母的相亲相爱,哪里会有我们的生命存在,如果出生后没有父母亲人的爱心呵护,我们如何能立命于天地?如果成家后没有另一个人的疼爱关心,我们怎么会愿意孕育生命,传承生命?孩子没有我们的关注与培养,如何能长大成人?

即使有人不幸自小父母双失,终生未娶(嫁),也至少会有朋友,亲人的照顾。就算这些都没有,那么他总能遇到社会以及陌生人的帮助,因为如果真的不幸到这些都没有,那么这个生命将无法存活。

而有时候,我们因为获得的爱太多,往往忽视了她的重要性,以为理所当然。世间哪有好运永远是你的?

父母终会老去,亲人也有失去的一天,儿女也有离开你的日子。而我们要做的是,珍惜所有,珍惜眼前,接受被爱的同时,也付出自己的爱。这样轮回中才尽是美好。

不要等到失去父母才想到还没有尽孝,不要等到爱人远去,才想到没有好好珍惜他(她),不要等到孩子长大,才想起对他的教育不够。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能彩排,没有往复。

所以不管怎样的人生都精彩!不管怎么的经历都值得拥有!

请珍惜你有限的生命,珍惜爱着你和被你爱着的人!

活着观后感 篇6

今天我在《读者》杂志上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伟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内容是穷人如何处于同情心救快要死亡的人。鞋匠救了一位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实际上是上帝派到人间来取人的灵魂的。其次,是一对夫妇救了一对刚生下来的女孩,并把她俩抚养长大。上帝让年轻人明白:人心里有什么,什么是人无能为力的,人靠什么活着。通过一件一件的事,年轻人明白了这三个问题。即人心里有爱,这是最重要的。当人走向死亡时,这是任何人也无能为力的。那么人靠什么活下去呢?两个孩子没爹没妈,最后还是活下来了,她们是靠什么呢?他们靠爱活下来,并长大成人。文章的最后写到:“我完全明白了,人们活着完全是靠爱。谁生活在爱中,谁的生活里就有上帝,谁心中就有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

美国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谈到: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里的爱的需要包括给别人的爱和接受别人的爱。说起“爱”是比较抽象的,也是分层次的。那么究竟什么是爱?很难准确地回答。爱情中的爱,是两性中的爱慕,吸引,尊重和了解。一般的爱,是指关切、责任感、尊重和了解。说到这里,你会明白人为什么靠爱才能活下去的道理了吧。

我们平时,爱别人是能做到的。爱别人的同时,要求别人回爱,这是每个人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回报,爱心就会减弱,这不是真爱。真爱是不求回报的。

这篇文章太好了,它告诉我们,爱是生命,爱是阳光,爱是人类的灵魂。

活着观后感 篇7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他通过福贵的一生,展示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全貌,在那段艰难的时期里社会的动荡,家庭的悲剧。

第一遍看完《活着》,感觉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一个老人,父母死了,妻子死了,女儿女婿死了,外孙死了,朋友死了,还有被枪毙的龙二,被炸死的战友,上吊的春生,这本书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整本书就是一个沉重的悲剧,一个苦难的旋涡,让你喘不过气来。

第二遍再读,也许是有了心理准备,我开始关注故事之外的东西。让我有几点思考的,都是跟活着这个词有关的。

一、活着的含义

从字面意思来看,活着就是生活,余华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了福贵的一生。这本书就是福贵的生活,是他面对生活的勇气。活着就是一个人,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与生存。福贵的一生是一场悲剧,这场悲剧有很复杂的成因:比如,因为社会动乱,福贵被抓去当兵,差点死在战场上,这是时代造成的悲剧;为了给县长媳妇输血,有庆死了,这是人为的悲剧;为了生孩子,凤霞死了,这是自然的悲剧;吃多了豆子被撑死的苦根,是富贵造成的悲剧。这本书,就是把人生所有的悲剧集中在一起,毁灭给读者看。到最后,只有一头牛被救了,他其实就是象征着福贵自己。

这本书最后活着的只有福贵,得到救赎的也是福贵。他因为赌博,输光了自己的田地、房屋、身份,一夜之间,一个富贵少爷变成了贫穷的农民。生活很苦,在这种时候,福贵并没有被生活打到,一蹶不振,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勤劳工作,是生活的苦难拯救了一个纨绔子弟。在我当少爷的时候,吃喝嫖赌,天天不回家,甚至对家珍拳打脚踢。只有当落难了,才看到家珍的好,开始真的体会到一家人只要能够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生活的苦难,让福贵感受到家人的温暖。

人只要能活着,其他的都不重要。可是,这些小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亲人一个一个离去,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他终于明白了活着的意义,光宗耀祖、金钱地位这些都不重要,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这样,他救了一头差点被宰杀的牛,一人一牛相依为命。看到采歌人,他还能云淡风轻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二、活着的精神

如果说只能看到富贵苦难的人生,那么就太肤浅了。这本书真正写的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生活总是苦难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苦难是人生真正的磨刀石。他把一个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吃苦耐劳的劳动人民。生活也是艰难的,我常常想需要多的的勇气,福贵才能活下去。当他在_看见春生的时候,他反复只有句话,春生,你要答应我活着。苦难,总是会发生,关键是你有没有勇气面对。

三、活着的意义

看完《活着》,我一直觉得福贵的一生太苦了,换成我,不一定能活下去。我一直认为作者就是为了书写这种活着的勇气和乐观。等我看完书的序言,却给我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段话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我看来深重的苦难,也许对富贵来说,那是他幸福的一生。他有最好的妻子孩子朋友,他因为赌博输光了家产,也因此逃过一劫,福祸相依。因为家庭的变故,他对待周围的人,妻子丈人都发生了很大的态度改变。最大的改变是,他对自己人生开始反省,得到了人生的救赎。这些人虽然离开,但是他们一起快乐的生活过,凤霞嫁人,有庆上学,他是真正体会过生活的快乐。生活是一道难解的题,在没有死之前,谁也不能盖棺定论。但是过程是真实的,是快乐的。福贵自己说,他一辈子平平淡淡,没有光宗耀祖,可是却活到最后,送走了所有那些一时风光的人。

活着的意义也许仅仅是活着。也许正是作者这句话比较形象,生活是属于每一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观后感 篇8

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因为我不相信书有令人掉泪的力量,直到出现了这本书.当时的朋友告诉我余华的《活着》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不大相信,因为我看过太多为了骗取感情泛滥的读者的感情和金钱的所谓感人的佳作了,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失去女儿的日子全家都很难过,可世事的无奈逼着你去做不得以之事,这是我们的悲哀吗凤霞偷跑回来了,在送凤霞回去的途中,福贵不敢看凤霞的脸,因为不舍。父女之情哪这么容易断绝,福贵回头了,带着他的女儿。他对凤霞说“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在窘迫的生活中,福贵能够说出这句话,可见他终究爱着女儿凤霞。无论她是否残疾。

如果文章最终辄止于福贵老人一个人的继续生存,将失色不少,而作者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为老人福贵找了个伴:老牛福贵。从此,两个“老不死”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继续耕耘,本书的境界也在此中进一步得到提升,在给了人们更多哲思空间的同时,更深层次揭示了活着的本质意义,也暗示了人生在经历困苦艰辛,尝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后终将归于平静,就像大海在汹涌过后终会变成一个安睡的孩子。

想起凤霞,一个失聪而纯净的孩子!一场疾病夺取了她的言语,却夺不去她那颗天使般的心。优越的童年的背后是无穷的灾难,而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支撑着一个破碎家庭的重担。

也许有人会说,简单的活着会很平庸。平庸你们觉得福贵平庸吗不!他不平庸!因为他承受住了所有难以忍受的苦难,他还有强烈的活着的信念,他有着一股子与命运抗争不屈的精神。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注定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他是平凡中的伟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铸就了他的伟大,他的坚忍与抗争升华了他的价值。活着,是他对命运抗争取得胜利的最好证明。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期望,他们就是我们自我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夕阳下的两个“福贵”漫步在自我的土地上,悠然享受着“老不死”的幸福……

活着观后感 篇9

心简单,活着才简单;心自由,活着才自由。

活着不在于享受,不在于索取,而在于付出。《活着》是一种归零的教育方式,感觉义工们找回了人性的本善,懂得了知足,学会感恩。什么是快乐?当我们能够使别人快乐,我们才是最快乐的。当我们能让父母家人幸福的时候,自己才是最幸福的,一个人懂得知足,懂得感恩,那还用担心不幸福吗?

我们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因为每天都在想那些不能得到的东西。

现在的人为什么卑微了、低下了、贫贱了?当我们的生活富裕之后,就会有一种不良风气,就是攀比,盲目的攀比;就是挥霍和腐败。人们越来越傲慢了,傲慢招来的都是损害、灾难。

我们这一代人被污染的太久了,我们的价值观、生活观念颠倒的太久了。我们之所以不能脚踏实地,就是没有归零,没有知足的心态。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我们之所以活的累,就是想太多。

老实、听话、真干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需要的精神!《活着》让我看淡了得失,失去是为了更好的拥有!

往事浓淡,色如清,已轻;经年悲喜,净如镜,已静。心宽了,世界就大了。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2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