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 >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推荐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推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是整合资讯化数字化科技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趣祝福的编辑为您精心挑选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这些资料供你参考和使用希望它们对你有所帮助!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最新检讨书关于车(范本十一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一)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二)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三)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四)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五)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2

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图片欣赏及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二、作家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三、分析课文

(一)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前标上序号)

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3-13: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4-19: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20: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二)探究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1、个体建筑构成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诠释)

2、群体建筑构成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举例子 打比方)

3、结构方法

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4、斗拱

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列图表 举例子 摹状貌 下定义)

举架

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下定义 摹状貌)

6、屋顶的装饰作用

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作比较 引用)

7、颜色的选择——朱红

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举例子 作比较)

8、部件的装饰作用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举例子)

9、建筑材料的装饰

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作诠释)

(三)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四、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

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所谓类比,即是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5、理解 “文法” “词汇” “可译性”

(1)用简要的话概括它们各自的意思

中国建筑“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定规,有“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可译性”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分析这些比喻的表达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建筑的特点:

A. 规则性;

B. 独创性;

C. 情感性

五、布置作业

预习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3

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潜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但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资料具有必须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必须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资料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必须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建立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耳: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正脊: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

(1)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探究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解放后,在教课的同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被邀请参加北京城的建设规划。

梁思成曾以诗一样的语言向周总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壮的城墙,城门上巍峨高大的城楼,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以及美丽的街市牌楼……他不遗余力地推荐保护北京城墙。他是那么钟情于它们。关于它们,他有那么美妙的构想:城墙上能够绿化,供市民游乐;壮丽宽广的城门楼能够改造成图书馆;护城河能够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然而,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浪漫梦想而已。随之而来的一切现实却非他所愿,北海团城被拆了,天安门东西两侧三座门被拆了,古城墙被拆了……

如今残留也是仅存的一段城墙,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角,而绵延数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墙都被拆光了。对于深谙其文物价值的梁思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痛苦迷惑的了。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以前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

思考:当你觉得不合理的事情发生在你身边时,你能像梁思成那样站出来说话吗?你觉得怎样样做才是最适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教学难点:

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现在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同学们从中找出中国的建筑(图片展示),同学们为什么能从这组图片中一眼看出属于中国的建筑呢?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能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课文分析

1.解题:课文的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哪一个词是关键词?

明确:特征

2.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几点基本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点基本特征,想一想,这九点基本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展开的。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3.在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作者用了三点来具体介绍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下面我们分成3组结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一下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

问题:

1.中国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的?

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

举架是怎样构成的,它作用是什么?

明确:

檩连接。

2).斗拱是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的。而正因为在斗拱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美学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举架的作用是形成屋顶的坡度。

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那么,中国建筑体系中是如何把这一间间房子联系在一起的呢?我们来看《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段描写(幻灯片展示: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体会一下,中国的一所房子在平面布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往往左右均匀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从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可以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中规中矩和阶级分明的特点。

5.我们的房子建造完成,但是智慧的中国建筑工匠们在讲求建筑的实用性的同时,也不会忽略它的美观性的特点的。同学们能不能结合我们学过的古诗文,想想,在我们的诗文中,对中国建筑的装饰特点都有过什么样的描写?

明确:“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等等。从这样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中,我们喜欢运用色彩鲜艳的颜色,而这些鲜艳的颜色中,寄托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的期盼。

四、小结

同学们,对于中国建筑的特征也许以前我们不太熟悉,不过今天通过对梁思成先生这篇课文的学习后,相信大家对我们祖国的建筑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在论述时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知道作者在介绍时采用了先总后分的顺序,那么,这九大特征有没有详略安排呢?作者着重说明九大特征的哪几项?

明确: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有:平面布置,结构方法,斗拱,屋顶,色彩。

二、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然后,作者提出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中国建筑的文法

1.在学习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所有的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被中国的匠师们所遵守,为中国的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做中国建筑的“文法”,(比喻)下面我们结合课文57页最后一个自然段,找一找,作者究竟是怎样具体解释中国建筑的“文法”和中国建筑的“词汇”的。

提示: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明确: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我们说它是中国建筑的“文法”;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

2.中国建筑的文法要求我们在建造房屋是遵守一定的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但同时,中国建筑的文法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怎样理解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呢?我们结合课文58页第二自然段来理解。

明确:中国建筑的文法在命题上可以有灵活性。具体体现在运用中国建筑的文法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思考:如何理解“可译性”

明确:“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也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喻,是指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三、在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特征及各民族“可译性”问题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家能不能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并谈谈你们的理解?

明确: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答案]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系,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让大家更容易接受这一说法。也为后面的各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下一个伏笔。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答案]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使读者更能直观的理解墙壁的作用。

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答案]把各种类型的建筑和多种体裁的文章相比,并将建筑划分为“大文章”或“小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因为“命题不同”而产生的风格的不同。

小结:文章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读者生动、形象、深刻的体会到中国建筑的风格,所以我们在阅读一篇说明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形象性。

四、总结

中国的建筑,在经历了千年的洗礼后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建筑特征,而每一个民族在自己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风格虽然不同,但解决的本质问题却是相同的,作者把它称作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我们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体现出的中国的文化,是为了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去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建筑的美,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今天所体会到的一切的美,源于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结构和运用的揣摩和体会。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5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忙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透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资料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潜力。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透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潜力。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忙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透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资料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潜力。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忙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建立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4月20日生于日本,19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

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推荐,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礼貌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个性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适宜但是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状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构成了”,并“一向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能够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构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超多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必须之规,“有必须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 一律”的一面;又能够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向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能够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能够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构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必须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此刻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能够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6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必须的了解,明白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资料,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资料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潜力。

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潜力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②透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资料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潜力。

情感培养目标:透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潜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㈠教学方式:

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资料,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潜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到达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透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㈡学习方法:

精读研究法:学生透过仔细阅读揣摩课文,深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认识。

比较学习法: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多媒体课件。

视频。一段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㈠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资料。

1、导入:

利用视频《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唐代木亭模型》来引入全文,并且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感知“斗拱”这一概念,以及明确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以及现代的传承。

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建筑导入本文,揭示课题,并交代文体,指出其与记叙文的不同。而且简要地介绍作者。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和直观感受,对学习说明文有极大的好处。

这一个步骤所需时间不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学习本文与过去学习记叙性文字有了区别,明确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全文思路。速读之前,老师予以指导:这其实就是给文章分段,然后总结段意。明确本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之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快速、独立解决。

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却还扑朔迷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务必分析每一段的具体资料。鉴于此,我给大家出了两道思考题,透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第一组研究第一题,第二组研究第二题,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这两道题是:

1、请把梁思成先生所总结的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再从3个角度高度概括一下。并据此,复述中国建筑的特征。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巡视教室,透过询问了解状况,给予点拨。在学生回答的时候,遇到分类归纳不准确的状况时,能够人物为例来类比指导;在学生复述的时候,大屏幕出现故宫图片,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多表现为表述嗦、拖沓,这就需要老师提前明确方法;

关于文法问题,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方法指导:那里运用了比喻手法,那么只需找出对应的本体,就解决问题了。学生的问题更多表此刻不够全面,表述比较混乱,逻辑性不强,我就事先强调学生用笔写出来。从而,在与同桌的讨论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书面的调整中加强语言的严谨性。透过这两道题的设置,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加工潜力,不仅仅让学生明确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加强了文化厚度;而且锻炼了学生对使用类文本的归纳概括潜力,提高了做题技巧。至此,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这篇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除观点确实、叙说严谨之外,文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

【设计过程及目的】:

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掌握的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性,那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流畅性。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答题模式。(老师首先板书答题模式:即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个过程旨在引导学生透过对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赏析,让学生体会本文叙述说明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

5、比较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西方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分析它们不同的建筑特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的认识,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中的兼收并蓄问题。

本着考察学生对文本资料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潜力的学习目标,制定以下检测题目。

2、阅读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思考: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7、课外拓展:

关注家乡的建筑,能够选取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也能够选取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介绍这些建筑的特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7

《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深圳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深圳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浓郁,难觅古迹;熟悉的是“世界之窗”“民俗村”等景点近在咫尺,间接感受还是有的。因此在本节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以激发兴趣,主动参与为主要设计理念,让课堂成为学会的舞台。

为激发学生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设想了三种导入方式:图片、学生介绍物品、问知名大学建筑系,后来觉得用图片导入较符合公开课的教学模式,所以我展示了六组世界各地域建筑风格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哪个地域的建筑,重点是最后一组韩国、日本、中国建筑的区别,接着让学生说说他印象中中国建筑的特征,由此自然联系到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中国建筑的体系问题。

然后简介梁思成,让学生比较同学对中国建筑特征的归纳与梁思成的总结有何不同,再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要把握阅读的详略,重点是九大特征,要精读,那么前两自然段由老师引导学生跳读。我着重抓了四个关键词,第一段的“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强调地域之广,“弟兄”能否换成兄弟,从而说明谁是兄谁是弟;第二自然段主要抓“3500年来”说明历史悠久,“不断在技术上和艺术上”能否说成“艺术上和技术上”引导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文章的结构,进而交代第一课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对九大特征的归纳。

为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竟读,看哪个小组概括的准确。为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此之前,我先以第二特征为例加以方法指导,示范怎样概括要点。五分钟内后各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部分写了什么,怎样安排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详略。然后反问,只写到这里,只是一篇说明文,而本文是科普小品文,由此进入下一部分对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的说明。这一部分是难点,所以设置了两个问题: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建筑具有“可译性”?然后总结这两个部分的说明方法,接着联系课后练习三,总结本文比喻的方法说明问题的好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最后学以致用,我打算采取两种拓展方法,一是以实用为目的,联系2005年重庆高考作文“筷子”让学生说说该怎样写,然后展示当年的两篇满分作文,让学生总结得高分的秘笈,强调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另一种是课堂表演,激发兴趣和参与意识,让学生介绍某种物品,看看对说明顺序的把握。最后推介与梁思成、林徽因有关的徐志摩、金岳霖、泰戈尔等事迹或书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由于在上课之前把激趣作为主要目标,导致上课时的某些环节处理有了变化。一是本打算五分钟完成导入,结果用时十五分钟。主要是展示图片阶段,课前设想以自己展示为主,上课时却发现学生有点兴趣,由于是初次接触学生,所以想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于是在有学生准确辨认图片所在地域,尤其是一位女生能辨析出韩国和日本建筑风格的不同,并回答我接着问的依据时说出日本受唐朝影响、韩国受明朝影响较大时,我适时由衷的赞美,顿时激发其他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顿时活跃,最初的目的达到了。

二是介绍梁思成时,本打算投影出他的经历、成就、专著,但由于上一环节学生的兴奋点还未平息,于是我临时改为让学生抢答他所了解的梁思成,不完全的部分,我再展示补充说明。至此学生已完全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然后水到渠成的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

由于以上两项拖延了十分钟,所以原计划感知中国建筑文化特征这一部分只好放到第二课时着重处理,还剩下五分钟,于是我灵机一动,把第二课时的实践拓展部分移到这一刻进行。于是我用“学习了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我们能不能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说明能力?”勾连了两个教学环节,于是因地制宜,让一位学生(后来知道叫杨光宇)上讲台介绍他的手机,台下顿时活跃起来,台上的同学略显紧张,因而没有很好地组织自己的说明顺序,且有些同学们很关注的内容也没有加以说明,我及时跟进,问同学们最想了解他手机的什么特点,同学们边说我边在黑板上板书,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要求这位同学重新组织说明内容,下节课给同学们一个完美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掌声感谢杨光宇的表演。

这三个临时变动的处理环节,却让这节本可能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教学轻松而又充满乐趣,下课后,老师们反馈说最后一个环节处理得很好,学生们也认为这节课很有趣。我想,教学设计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思路,但具体怎样教,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状况灵活调整思路。教师不必随着预设亦步亦趋,学生也就不必随着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没有了束缚,就拥有了自由,师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相互交流,相互欣赏。教师心中只有学生,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机调控,灵感迭出。学生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感受到自身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但教学是一项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由于太强调取激发兴趣,全员参与,因而在文本的深度挖掘,文化的涵咏上自感略显不足,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8

基本信息 名称 中国建筑的特征 执教者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必修5 教材分析 梁思成家学渊源,学贯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探究这篇小论文的语言运用,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味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到高二阶段,对于科普文章的了解相对匮乏,写作缺乏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行文方法,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激发学生对悠久的古代建筑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艺术特色,学习其科学严谨的论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中国建筑的美感,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难点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向学生展现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使其明确中国建筑的美感,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从中仔细品味作者的构思和写作的巧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2分钟

1.导入:

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同学们思考一下,有哪些成语呢?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三部分(14—19):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20):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4.问题探讨。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9

一、 内容及其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 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定位:

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

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

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 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解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整体感知

问题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科普说明文)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了哪些课文?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说明文与议论文、记叙文的不同点,以掌握其思维规律,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作准备。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说明)内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建筑特征)起什么作用?(介绍)语言特点如何?(平实、准确)属何文体?(说明文)

2、《说“木叶”》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议论)内容是哪方面的?(文学方面的看法:诗人们爱用“木叶”入诗的原因)起什么作用?(找理由分析,通过感悟谈看法)语言特点如何?(平实、稳健)属何文体?(议论性随笔)

问题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掌握论文写作的逻辑顺序,正确划分段落,借鉴于作文中学会谋篇布局。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问题3: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问题4: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问题5: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三、疑难问题探析

问题6: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问题7: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

作者在文章中说的“词汇”是指建筑的材料。这是比喻的说法。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问题8: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四、课文总结

本文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件来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体部分采取先分后合的说明顺序。先分说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再合说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使是一个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结构。因而,整篇文章显出谨严的结构美。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10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4月20日生于日本,19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

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

(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第一幅:岳阳楼。(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

请学生仿照教师解说来叙述下面一幅图片,②第二幅:滕王阁。(绿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有雕梁画栋,房顶还有动物雕塑。)

③第三幅:蓬莱阁。(有雕梁画栋,柱子上有楹联。)师:看到楹联了,其实这也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个特点,下一个学生,严妍。④第四幅:黄鹤楼。(黄顶,红木支撑,每一层还都有回廊。)导引:接下来看一个四合院,听着解说看大屏幕。

解说: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

老式中国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时,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

导引: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四、探究课文检测学生理解程度?

1、导引:梁思成先生向我们讲了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请把这9大特征概括为三个角度。(大屏幕出现问题)?概括需要注意全面、准确、精炼。(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2、导引:时间到,我请两组代表回答问题,男生代表一组,女生代表一组。虽然总说“女士优先”,但冲锋陷阵的时候当然是男子汉大丈夫挺身而出了。

(男生:①②③是中国建筑的构成,④⑤⑥中国建筑的结构,⑦⑧⑨是中国建筑的装饰

女生:①②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③④⑤属于结构特征,⑥⑦⑧⑨属于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11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构成年代和历史好处,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学汇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仅涉及到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到建筑美学领域。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此刻:

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

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

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

以辨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梁思成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认真品读课文,不仅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梁思成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染,且学贯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探究这篇小论文的语言运用,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味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逐渐构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对提高阅读和写作小论文的潜力,是十分有益的。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资料。

【提示】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提示】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向保留到了近代”、“35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提示】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提示】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务必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况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提示】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做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提示】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透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12

1.发展独立阅读的潜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资料,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潜力、思辨潜力和批判潜力。

3.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本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相关特征。

2.熟读课文,积累字词句,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3.透过阅读文章,了解建筑领域的相关知识,体会中国的建筑美。

4.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效果。

1.通读文章,扫清字词,完成预习案习题。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网络资源了解文中相关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再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总结归纳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

3.三读文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征,品析比喻手法的运用。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推荐,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帷幕(wéi)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ónglóng)斗拱(gǒng)

埋怨(mán)翘首以盼(qiáo)辍学(chuò)蚂蚱(màzh唬

凤毛麟角(jiǎo)主角(jué)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能否调换位置?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逻辑顺序:①由整体到局部;②由主(结构)到次(装饰)。所以不能调换位置。

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并完成下面表格。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构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必须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此刻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例如,中国建筑怎样砍削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和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割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和图案形的装饰物等等。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能够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3.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代建筑的特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古代建筑的特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思考)继承我们古代建筑上的特点,来构建我们新中国的建筑。

梁思成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做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A.接榫(shǔn)点缀(zhuì)辍学(chuò)砖石墁地(màn)

B.穹窿(qión)门槛(kǎn)哺育(bǔ)洗洗涮涮(shuàn)

C.埋怨(mán)屋脊(jí)帷幕(wéi)凤毛麟角(jiǎo)

D.翘起(qiào)翘首(qiáo)抱厦(xià)言简意赅(括i)

(1)没有什么比这幅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______了,在那里,竹摒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给观赏者留下的唯有人间风骨。

(2)放,放弃、放怀、放达……“放”蕴涵着千般哲理,运用得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______,浮躁的心态回归淡然。

(3)红的、黄的、粉的,各色玫瑰,相继绽放,惹得人眼里一亮,美丽的花朵______了生活,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此刻说到砖石建筑物,那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能够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能够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之后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之后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堵坡”而构成的。

A.佛塔就应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中国之后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堵坡”而构成的。

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佛教带来了“@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形象。

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建筑。

A.在阶级社会里,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也就应有很多精品。

B.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着较完美的宗教艺术品。

C.凡有佛教传入的国家,都必须会有塔这种建筑。

D.由“塔”这个概念的产生能够明白,透过对佛教中一些音译术语的研究,能够发现汉语语音的一些发展演变规律。

1.B解析:A项“榫”读“sǔn”;C项“脊”读“jǐ”;D项“厦”读“shà”。

2.D解析:A项“婉”为“惋”;B项“粱”为“梁”;C项“防”为“妨”。

3.C解析:情调: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情韵:情调韵味。明晰:清

4.C解析:文章第二段末“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证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并非中国固有。

扩展阅读

中国建筑教案合集13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进行授课的关键环节,现在正是我们为其进行筹备的时刻。记住,优秀的教学功底可以从教师制定的教案课件中反映出来。为了呼应今日的主题,趣祝福的编辑已将“中国建筑教案”做了详细整理,希望这些资讯能够引发你新的思考和见解!

中国建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教学难点:

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现在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同学们从中找出中国的建筑(图片展示),同学们为什么能从这组图片中一眼看出属于中国的建筑呢?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能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课文分析

1.解题:课文的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哪一个词是关键词?

明确:特征

2.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几点基本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点基本特征,想一想,这九点基本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展开的。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3.在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作者用了三点来具体介绍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下面我们分成3组结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一下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

问题:

中国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的?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3.举折、举架是怎样构成的,它作用是什么?

明确:

1).依靠木材承重。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间用枋、檩连接。

2).斗拱是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的。而正因为在斗拱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美学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举折、举架的作用是形成屋顶的坡度。

4.从作者介绍的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的介绍顺序中我们发现,一间房子由下而上可以分成三部分: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那么,中国建筑体系中是如何把这一间间房子联系在一起的呢?我们来看《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段描写(幻灯片展示: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体会一下,中国的一所房子在平面布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往往左右均匀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从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可以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中规中矩和阶级分明的特点。

5.我们的房子建造完成,但是智慧的中国建筑工匠们在讲求建筑的实用性的同时,也不会忽略它的美观性的特点的。同学们能不能结合我们学过的古诗文,想想,在我们的诗文中,对中国建筑的装饰特点都有过什么样的描写?

明确:“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等等。从这样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中,我们喜欢运用色彩鲜艳的颜色,而这些鲜艳的颜色中,寄托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的期盼。

(图片展示)

四、小结

同学们,对于中国建筑的特征也许以前我们不太熟悉,不过今天通过对梁思成先生这篇课文的学习后,相信大家对我们祖国的建筑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在论述时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知道作者在介绍时采用了先总后分的顺序,那么,这九大特征有没有详略安排呢?作者着重说明九大特征的哪几项?

明确: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有:平面布置,结构方法,斗拱,屋顶,色彩。

二、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然后,作者提出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中国建筑的文法

1.在学习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所有的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被中国的匠师们所遵守,为中国的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做中国建筑的“文法”,(比喻)下面我们结合课文57页最后一个自然段,找一找,作者究竟是怎样具体解释中国建筑的“文法”和中国建筑的“词汇”的。

提示: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明确: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我们说它是中国建筑的“文法”;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

2.中国建筑的文法要求我们在建造房屋是遵守一定的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但同时,中国建筑的文法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怎样理解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呢?我们结合课文58页第二自然段来理解。

明确:中国建筑的文法在命题上可以有灵活性。具体体现在运用中国建筑的文法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思考:如何理解“可译性”

明确:“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也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喻,是指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三、在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特征及各民族“可译性”问题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家能不能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并谈谈你们的理解?

明确: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答案]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系,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让大家更容易接受这一说法。也为后面的各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下一个伏笔。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答案]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使读者更能直观的理解墙壁的作用。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答案]把各种类型的建筑和多种体裁的文章相比,并将建筑划分为“大文章”或“小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因为“命题不同”而产生的风格的不同。

小结:文章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读者生动、形象、深刻的体会到中国建筑的风格,所以我们在阅读一篇说明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形象性。

四、总结

中国的建筑,在经历了千年的洗礼后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建筑特征,而每一个民族在自己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风格虽然不同,但解决的本质问题却是相同的,作者把它称作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我们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体现出的中国的文化,是为了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去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建筑的美,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今天所体会到的一切的美,源于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结构和运用的揣摩和体会.

中国建筑教案 篇2

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潜力。【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学习方法】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但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1)科普作品所述资料具有必须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2)科普作品具有必须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资料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必须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2.作家介绍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广东省新会县人。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但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1)科普作品所述资料具有必须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2)科普作品具有必须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资料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必须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2.作家介绍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广东省新会县人。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

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建立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1.识读字音帷幕屋脊()接榫()穹窿()埋怨()埋葬()翘起()翘首以盼()点缀()辍学()厦门()高楼大厦()主角()凤毛麟角()门槛()直栏横槛()哺育()2.辨析词语妨碍和妨害独特和独到题材和体裁发掘和发现3.整体感知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总体特征: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结构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装饰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课内探究】一.作者概况的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来写的?(提示:说明文的顺序主要取决于对象的特点。由于说明对象特点各异,顺序则不同。说明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由整体到局部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二、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构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必须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此刻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例如,中国建筑怎样砍削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和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割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和图案形的装饰物等等。

三、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能够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中国建筑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 “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体特点,尝试小论文的创作。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层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梁思成先生的生平。

2、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幻灯片显示垂花门图片)这仅仅是一扇门,可它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浓郁的中国味。今天就让我们推开这扇门,去看看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我们要从这篇文章中学习什么呢?(这堂课要达成的目标)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中国建筑”这个概念的外延太大了,文中作者有没有从时间上限制它的范围?

(2)本文用分条陈述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里有四幅图片,想用它们作本文的插图,你觉得它们分别用来说明中国建筑的什么特征好呢?

(3)这九点特征应该是并列关系,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打乱它们的顺序?

(4)在第14段里,作者有一个很新鲜的说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就是“语法”,我们知道汉语有语法,英语也有语法,中国建筑的“语法”是什么呢?

(5)文章写到这里,我们看到作者对中国建筑的范畴做了界定,特征作了介绍,成因作了阐释,结构非常完整了,作为说明文,对于写作对象已经解说的非常清楚了,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又谈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这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呢?首先弄清楚什么叫“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呢?

(6)作者谈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个问题,最终要表达什么意思?

(7)作者用了“若想”这个词,可见他是在呼吁,我们先来看一看当时的情况。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小结:梁实秋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梁启超先生,说他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梁思成先生同他的父亲一样,也是“有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就是我国知识分子最大的优点。

(8)最后一部分是不是画蛇添足?

(9)结合本文谈谈自然科学小论文有什么特点?(小结)

四、布置练习,学以致用

练习题(任选一题):

1、家乡的老房子

2、探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气息

要求:课外查阅资料,长短不限,重要的是记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同学:北京清华大学附中高三年级的朱若辰,一位写出硕士论文的高中生。(幻灯片显示相关材料)只要同学们能做有心人,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认真钻研,也能学有所成。

中国建筑教案 篇4

(二)探究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诠释)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举例子 打比方)

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列图表 举例子 摹状貌 下定义)

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下定义 摹状貌)

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作比较 引用)

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举例子 作比较)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举例子)

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作诠释)

(三)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

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所谓类比,即是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5、理解 “文法” “词汇” “可译性”

中国建筑“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定规,有“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可译性”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中国建筑教案 篇5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逐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难点: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一、“特征”的限定范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特征”概念的引入

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四、“特征”的形象表述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五、“特征”的外延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

中国建筑教案 篇6

一、 内容及其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 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定位:

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

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

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 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解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整体感知

问题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科普说明文)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了哪些课文?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说明文与议论文、记叙文的不同点,以掌握其思维规律,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作准备。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说明)内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建筑特征)起什么作用?(介绍)语言特点如何?(平实、准确)属何文体?(说明文)

2、《说“木叶”》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议论)内容是哪方面的?(文学方面的看法:诗人们爱用“木叶”入诗的原因)起什么作用?(找理由分析,通过感悟谈看法)语言特点如何?(平实、稳健)属何文体?(议论性随笔)

问题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掌握论文写作的逻辑顺序,正确划分段落,借鉴于作文中学会谋篇布局。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问题3: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问题4: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问题5: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三、疑难问题探析

问题6: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问题7: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

作者在文章中说的“词汇”是指建筑的材料。这是比喻的说法。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问题8: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四、课文总结

本文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件来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体部分采取先分后合的说明顺序。先分说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再合说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使是一个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结构。因而,整篇文章显出谨严的结构美。

中国建筑教案 篇7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①.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潜力。

③.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问题设置】课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么是中国建筑?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文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状况来看,公元前15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构成了”,并“一向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自读梳理理清结构

【问题设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特征?请分别找出来。

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能够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构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介绍屋顶。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者写中国建筑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说明文的顺序主要取决于对象的特点。由于说明对象特点各异,顺序则不同。说明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每组找一个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构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必须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此刻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能够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中国建筑的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文章资料十分的丰富,但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学生活动】再读全文,思考交流。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不得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采用科学的说明顺序这一写法,对我们写作论说文带给了启示。

本节课透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不仅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学习到科学的说明顺序和合理的说明方法对文章的重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理解,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先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那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能够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资料”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7.简要分析选段第四段是如何使用说明方法的。

8.怎样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的形式和资料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用语言和文学打比方。

E.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7.“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能够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类比说明“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举例说明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资料'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在举例说明中作比较

8.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9.解析:A项,“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由此可知“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与某一个建筑大师没有必然的关系。C项,“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可见两种建筑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E项,“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资料'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可见尽管形式不同,但资料是相同的。

附:宋老师您好:据我理解,写成学案一文,有不当之处,请指教。

中国建筑教案 篇8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忙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透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资料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潜力。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透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潜力。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忙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透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资料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潜力。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忙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建立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4月20日生于日本,19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

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推荐,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礼貌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个性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适宜但是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状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构成了”,并“一向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能够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构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超多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必须之规,“有必须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 一律”的一面;又能够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向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能够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能够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构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必须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此刻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能够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中国建筑教案 篇9

【知识目标】

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培养对民族建筑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学会对古建筑的审美,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

1、【导入】

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一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请结合闽南古建筑的特色,说说你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初步印象。

2、【初读】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像这样的文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首先概括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从地域和历史(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其影响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一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板书】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影响深远——民族文化瑰宝

3、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试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第一层次】(1-2段)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建筑自下而上——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建筑群落组成

左右呈轴对称

主要房屋朝南

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

有“户外的空间”

【第二层次】(第3-5段)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中国建筑的整体结构方法

“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力学原理——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一样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下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作解释——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装饰作用(最显著特征之一)。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第三层次】(第6至9段)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屋顶四面坡——屋角翘一起——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作比较:与其他建筑体系比较——翘一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中国建筑的着色特征

使用颜色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

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中国建筑装饰部件

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中国建筑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4、作者在具体准确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各方面特征之后,还有打大段的文字,试概括这些文字的内容。

【第二部分】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这种风格——“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单调”的一面;

又可以“有多样性的创作”——“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

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建筑的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二、探究品味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启发】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启发】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启发】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可译性——即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三、拓展迁移、培养能力

你一定很熟悉家乡的房屋建筑吧,说说这些建筑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在哪些方面又表现出现代风格。写一篇短文,介绍你熟悉的一幢古建筑。

中国建筑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潜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但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资料具有必须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必须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资料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必须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建立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耳: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正脊: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

(1)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探究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解放后,在教课的同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被邀请参加北京城的建设规划。

梁思成曾以诗一样的语言向周总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壮的城墙,城门上巍峨高大的城楼,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以及美丽的街市牌楼……他不遗余力地推荐保护北京城墙。他是那么钟情于它们。关于它们,他有那么美妙的构想:城墙上能够绿化,供市民游乐;壮丽宽广的城门楼能够改造成图书馆;护城河能够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然而,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浪漫梦想而已。随之而来的一切现实却非他所愿,北海团城被拆了,天安门东西两侧三座门被拆了,古城墙被拆了……

如今残留也是仅存的一段城墙,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角,而绵延数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墙都被拆光了。对于深谙其文物价值的梁思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痛苦迷惑的了。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以前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

思考:当你觉得不合理的事情发生在你身边时,你能像梁思成那样站出来说话吗?你觉得怎样样做才是最适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建筑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

中国建筑教案 篇12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学汇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到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到建筑美学领域。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

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

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

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

以辨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梁思成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教学设计】

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

【意图】

梁思成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染,且学贯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探究这篇小论文的语言运用,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味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对提高阅读和写作小论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切入点】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

中国建筑教案 篇13

1.发展独立阅读的潜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资料,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潜力、思辨潜力和批判潜力。

3.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本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相关特征。

2.熟读课文,积累字词句,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3.透过阅读文章,了解建筑领域的相关知识,体会中国的建筑美。

4.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效果。

1.通读文章,扫清字词,完成预习案习题。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网络资源了解文中相关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再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总结归纳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

3.三读文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征,品析比喻手法的运用。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推荐,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帷幕(wéi)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ónglóng)斗拱(gǒng)

埋怨(mán)翘首以盼(qiáo)辍学(chuò)蚂蚱(màzh唬

凤毛麟角(jiǎo)主角(jué)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能否调换位置?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逻辑顺序:①由整体到局部;②由主(结构)到次(装饰)。所以不能调换位置。

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并完成下面表格。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构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必须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此刻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例如,中国建筑怎样砍削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和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割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和图案形的装饰物等等。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能够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3.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代建筑的特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古代建筑的特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思考)继承我们古代建筑上的特点,来构建我们新中国的建筑。

梁思成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做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A.接榫(shǔn)点缀(zhuì)辍学(chuò)砖石墁地(màn)

B.穹窿(qión)门槛(kǎn)哺育(bǔ)洗洗涮涮(shuàn)

C.埋怨(mán)屋脊(jí)帷幕(wéi)凤毛麟角(jiǎo)

D.翘起(qiào)翘首(qiáo)抱厦(xià)言简意赅(括i)

(1)没有什么比这幅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______了,在那里,竹摒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给观赏者留下的唯有人间风骨。

(2)放,放弃、放怀、放达……“放”蕴涵着千般哲理,运用得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______,浮躁的心态回归淡然。

(3)红的、黄的、粉的,各色玫瑰,相继绽放,惹得人眼里一亮,美丽的花朵______了生活,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此刻说到砖石建筑物,那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能够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能够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之后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之后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堵坡”而构成的。

A.佛塔就应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中国之后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堵坡”而构成的。

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佛教带来了“@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形象。

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建筑。

A.在阶级社会里,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也就应有很多精品。

B.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着较完美的宗教艺术品。

C.凡有佛教传入的国家,都必须会有塔这种建筑。

D.由“塔”这个概念的产生能够明白,透过对佛教中一些音译术语的研究,能够发现汉语语音的一些发展演变规律。

1.B解析:A项“榫”读“sǔn”;C项“脊”读“jǐ”;D项“厦”读“shà”。

2.D解析:A项“婉”为“惋”;B项“粱”为“梁”;C项“防”为“妨”。

3.C解析:情调: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情韵:情调韵味。明晰:清

4.C解析:文章第二段末“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证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并非中国固有。

中国建筑教案锦集8篇


这是我为你推荐的“中国建筑教案”。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让优秀的教案为教师的授课注入新的灵感和力量。我们希望这些技巧能够让您更好地完成任务!

中国建筑教案(篇1)

1.发展独立阅读的潜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资料,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潜力、思辨潜力和批判潜力。

3.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本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相关特征。

2.熟读课文,积累字词句,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3.透过阅读文章,了解建筑领域的相关知识,体会中国的建筑美。

4.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效果。

1.通读文章,扫清字词,完成预习案习题。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网络资源了解文中相关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再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总结归纳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

3.三读文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征,品析比喻手法的运用。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推荐,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帷幕(wéi)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ónglóng)斗拱(gǒng)

埋怨(mán)翘首以盼(qiáo)辍学(chuò)蚂蚱(màzh唬

凤毛麟角(jiǎo)主角(jué)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能否调换位置?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逻辑顺序:①由整体到局部;②由主(结构)到次(装饰)。所以不能调换位置。

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并完成下面表格。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构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必须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此刻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例如,中国建筑怎样砍削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和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割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和图案形的装饰物等等。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能够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3.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代建筑的特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古代建筑的特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思考)继承我们古代建筑上的特点,来构建我们新中国的建筑。

梁思成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做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A.接榫(shǔn)点缀(zhuì)辍学(chuò)砖石墁地(màn)

B.穹窿(qión)门槛(kǎn)哺育(bǔ)洗洗涮涮(shuàn)

C.埋怨(mán)屋脊(jí)帷幕(wéi)凤毛麟角(jiǎo)

D.翘起(qiào)翘首(qiáo)抱厦(xià)言简意赅(括i)

(1)没有什么比这幅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______了,在那里,竹摒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给观赏者留下的唯有人间风骨。

(2)放,放弃、放怀、放达……“放”蕴涵着千般哲理,运用得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______,浮躁的心态回归淡然。

(3)红的、黄的、粉的,各色玫瑰,相继绽放,惹得人眼里一亮,美丽的花朵______了生活,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此刻说到砖石建筑物,那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能够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能够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之后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之后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堵坡”而构成的。

A.佛塔就应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中国之后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堵坡”而构成的。

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佛教带来了“@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形象。

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建筑。

A.在阶级社会里,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也就应有很多精品。

B.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着较完美的宗教艺术品。

C.凡有佛教传入的国家,都必须会有塔这种建筑。

D.由“塔”这个概念的产生能够明白,透过对佛教中一些音译术语的研究,能够发现汉语语音的一些发展演变规律。

1.B解析:A项“榫”读“sǔn”;C项“脊”读“jǐ”;D项“厦”读“shà”。

2.D解析:A项“婉”为“惋”;B项“粱”为“梁”;C项“防”为“妨”。

3.C解析:情调: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情韵:情调韵味。明晰:清

4.C解析:文章第二段末“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证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并非中国固有。

中国建筑教案(篇2)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必须的了解,明白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资料,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资料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潜力。

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潜力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②透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资料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潜力。

情感培养目标:透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潜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㈠教学方式:

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资料,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潜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到达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透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㈡学习方法:

精读研究法:学生透过仔细阅读揣摩课文,深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认识。

比较学习法: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多媒体课件。

视频。一段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㈠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资料。

1、导入:

利用视频《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唐代木亭模型》来引入全文,并且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感知“斗拱”这一概念,以及明确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以及现代的传承。

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建筑导入本文,揭示课题,并交代文体,指出其与记叙文的不同。而且简要地介绍作者。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和直观感受,对学习说明文有极大的好处。

这一个步骤所需时间不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学习本文与过去学习记叙性文字有了区别,明确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全文思路。速读之前,老师予以指导:这其实就是给文章分段,然后总结段意。明确本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之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快速、独立解决。

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却还扑朔迷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务必分析每一段的具体资料。鉴于此,我给大家出了两道思考题,透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第一组研究第一题,第二组研究第二题,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这两道题是:

1、请把梁思成先生所总结的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再从3个角度高度概括一下。并据此,复述中国建筑的特征。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巡视教室,透过询问了解状况,给予点拨。在学生回答的时候,遇到分类归纳不准确的状况时,能够人物为例来类比指导;在学生复述的时候,大屏幕出现故宫图片,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多表现为表述嗦、拖沓,这就需要老师提前明确方法;

关于文法问题,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方法指导:那里运用了比喻手法,那么只需找出对应的本体,就解决问题了。学生的问题更多表此刻不够全面,表述比较混乱,逻辑性不强,我就事先强调学生用笔写出来。从而,在与同桌的讨论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书面的调整中加强语言的严谨性。透过这两道题的设置,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加工潜力,不仅仅让学生明确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加强了文化厚度;而且锻炼了学生对使用类文本的归纳概括潜力,提高了做题技巧。至此,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这篇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除观点确实、叙说严谨之外,文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

【设计过程及目的】:

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掌握的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性,那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流畅性。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答题模式。(老师首先板书答题模式:即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个过程旨在引导学生透过对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赏析,让学生体会本文叙述说明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

5、比较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西方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分析它们不同的建筑特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的认识,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中的兼收并蓄问题。

本着考察学生对文本资料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潜力的学习目标,制定以下检测题目。

2、阅读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思考: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7、课外拓展:

关注家乡的建筑,能够选取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也能够选取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介绍这些建筑的特点。

中国建筑教案(篇3)

(二)探究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诠释)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举例子 打比方)

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列图表 举例子 摹状貌 下定义)

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下定义 摹状貌)

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作比较 引用)

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举例子 作比较)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举例子)

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作诠释)

(三)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

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所谓类比,即是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5、理解 “文法” “词汇” “可译性”

中国建筑“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定规,有“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可译性”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中国建筑教案(篇4)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①.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潜力。

③.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问题设置】课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么是中国建筑?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文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状况来看,公元前15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构成了”,并“一向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自读梳理理清结构

【问题设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特征?请分别找出来。

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能够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构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介绍屋顶。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者写中国建筑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说明文的顺序主要取决于对象的特点。由于说明对象特点各异,顺序则不同。说明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每组找一个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构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必须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此刻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能够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中国建筑的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文章资料十分的丰富,但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学生活动】再读全文,思考交流。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不得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采用科学的说明顺序这一写法,对我们写作论说文带给了启示。

本节课透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不仅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学习到科学的说明顺序和合理的说明方法对文章的重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理解,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先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那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能够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资料”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7.简要分析选段第四段是如何使用说明方法的。

8.怎样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的形式和资料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用语言和文学打比方。

E.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7.“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能够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类比说明“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举例说明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资料'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在举例说明中作比较

8.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9.解析:A项,“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由此可知“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与某一个建筑大师没有必然的关系。C项,“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可见两种建筑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E项,“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资料'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可见尽管形式不同,但资料是相同的。

附:宋老师您好:据我理解,写成学案一文,有不当之处,请指教。

中国建筑教案(篇5)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中国建筑的特征 姓名 安秀平工作单位 永清县第一中学 年级学科 高二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第五册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5教材中第十一课,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本文的文脉:首先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其次,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梁思成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建筑家,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按照作者叙述的详略,文章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本文掌握的重点。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 “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能力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

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 : 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

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 “文 法”。

教学难点: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三、分析课文 (本节目标:1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展开顺序 )

第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20段: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诠释)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举例子 打比方)

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出示斗拱图片。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列图表 举例子 摹状貌 下定义)

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下定义 摹状貌)

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作比较 引用)

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举例子 作比较)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举例子)

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作诠释)

(三)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中国建筑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一)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二)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三)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四)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五)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中国建筑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难点:

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教学过程]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一、“特征”的限定范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特征”概念的引入

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四、“特征”的形象表述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五、“特征”的外延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六、“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中国建筑教案(篇8)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定位: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

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

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教学过程

六、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解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七、整体感知

问题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科普说明文)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了哪些课文?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说明文与议论文、记叙文的不同点,以掌握其思维规律,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作准备。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说明)内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建筑特征)起什么作用?(介绍)语言特点如何?(平实、准确)属何文体?(说明文)

2、《说“木叶”》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议论)内容是哪方面的?(文学方面的看法:诗人们爱用“木叶”入诗的原因)起什么作用?(找理由分析,通过感悟谈看法)语言特点如何?(平实、稳健)属何文体?(议论性随笔)

问题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掌握论文写作的逻辑顺序,正确划分段落,借鉴于作文中学会谋篇布局。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问题3: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八、课文总结

本文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件来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体部分采取先分后合的说明顺序。先分说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再合说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使是一个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结构。因而,整篇文章显出谨严的结构美。

建党周年征文推荐


建党周年征文推荐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节点之一,这个严肃而庄严的纪念日不仅关乎着全中国人民的命运,更关乎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从一百年前的那场著名的南昌起义,到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迈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一路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建党的初衷是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打破国民党的统治,迎接新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当时,中国正处于乱世之中,社会举步维艰,每天都有无数人民为了生计和生命而挣扎。如果说当时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那么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正因为那个时候有了无数的革命先驱,才让中国逐渐地稳步前行。

中国共产党的党规党章,能够使党员、干部们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核心要求,能够使党温暖而坚定地胜任自己的义务。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人民性、群众性质等方面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可和评价,是中国成功崛起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支持。

在党的100年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成功的成果,这源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及中国共产党为全国人民保障基本的合法权利和人权的决心。面对国内外的不同困难,党组织以其坚强、组织有序的特点,神功盖世,受人之尊重。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都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思想,注重发掘和积累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推动中国的现代进程。从中国的人口政策到科技实现,从发展国民教育到提高国民医疗的标准,这些人民利益触动了中国共产党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自始至终,这是党的精神和力量。现在的中国是经济持续发展,国防强国建设全面推行,这可能不是中国共产党力量所躲藏的全部,但它们是中国走向富强和复兴的核心支撑和底层支持。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党员、干部们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上都做出了不懈努力和贡献。如今的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亿万国民的健康生活和最好的教育,还有大量的民生工程和所携带的各种创新活动。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庆祝,这是世界认识到和赞赏人民观念,也是中国人民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温馨拥抱。

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是继续走向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新获得国家的威严所必经之路。全体党员、干部们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坚定不移地为党的事业奋斗,构建一个更加稳定性和富足的社会形态,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福利和幸福生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谓:“实事求是地探讨问题、自觉地探究真理,就是我们的最高的革命理想。”让我们共同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给中国共产党写下神圣而又壮观的历史和力量!

大班大中国教案推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可以在不同学科与不同层次上应用落实素质教育,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要找优质文章您可以考虑看看“大班大中国教案”,希望我的分享能够让您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大班大中国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中国地大物博,有许多了不起的地方,我们中国人勤劳、勇敢、聪明。

2、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PPT课件,收集各种质地、材质的纸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不起的中国运动员

出示PPT,请幼儿说说认识的运动员有什么值得赞扬的本领。

小结:他们为中国而努力,是中国人的骄傲。

二、主题讨论了不起的四大发明

1、有趣的造纸术。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纸?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有的纸厚,有的纸薄,有的纸光滑,有的纸粗糙,有的纸硬,有的纸软,有的纸颜色和光亮度也不一样等多种特征。

纸是怎么来的?(介绍中国人发明造纸过程和方法)

纸可以做什么用?

小结:纸可以用来书写、印刷、包装、装饰、做纸盒、做信封、折纸、做纸浆玩具等。

2、神奇的火药。你米看过放烟花吗?

小结:美丽的烟花需要火药才能点燃。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火药,请教师介绍火药的演变。

3、指南针

出示指南针,我们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指南针,并从我国传到欧洲,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4、印刷术

小结:我国有四大发明,还有很多发明也是世界瞩目的,现在,中国在世界上还是很棒,很多科学家都是中国人,我们长大后也是为中国人争光。

大班大中国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祖国地域之辽阔广大,并理解词汇:辽阔、广大。

2、感受音乐作品气势雄壮、欢快热烈、音域宽广的特点,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3、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课件、歌曲《大中国》《我爱北京天安门》。

2、经验准备:事先了解中国及福建省在地球上的位置。

3、环境创设:活动室周围张贴地图、排放地球仪。

过程指导:

1、展示地球仪引入,激发幼儿寻找中国及家乡的欲望。

(1)通过谈话让幼儿知道全世界的国家都在地球上,

(2)引导幼儿自由在地图及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及福建省的位置。

2、通过幻灯片了解祖国地域之辽阔广大。

(1)提升经验:请小朋友在地图上指出我们中国及福建省的位置。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版图,得出结论:中国在世界上是很大的国家。

3、通过课件感受祖国地域之辽阔广大,并学习词汇:辽阔、广大。

(1)引导幼儿边观看课件边听故事《月亮船》,让幼儿感受祖国地域之辽阔。

(2)边提问边演示课件:中国有哪些地方是世界最大

4、欣赏歌曲《大中国》,感受音乐作品气势雄壮、欢快热烈、音域宽广的特点,并让幼儿知道,这是一首赞美祖国的歌曲。文章.出自教案网.从而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5、全体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表达爱国之情。

大班大中国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围着他们的不仅是两个人,而是四个人,甚至是六个人,他们享受着大家给予的爱,却很少去关心、帮助他人,尤其是老人,而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从小培养幼儿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很重要,因此,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 帮助幼儿了解重阳节。     2.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要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做个懂礼貌的孩子。     3. 教育幼儿关爱自己的父母,长辈和身边的老人。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观察爷爷、奶奶的劳动,帮助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     物质材料准备: 音乐《好娃娃》,《生日快乐》。 公益广告视频。

四组不同的材料: ?  1.白纸 、彩笔 。?  2.橡皮泥 。    3.化妆品、服装道具。 ?  4.乐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     1、播放《好娃娃》歌曲,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     2、谈话:歌曲里的好娃娃做了什么事?你们觉得还有什么样的孩子也是好娃娃呢?你们都是这样的好娃娃吗?     二、观看公益广告,,扩散幼儿思维。     1、看看广告里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2、小朋友们为什么要帮妈妈洗脚?奶奶为什么需要妈妈帮忙洗脚?     3、“人的年纪大了,身体会变差,行动会越来越不方便,更需要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你们想怎样帮助爷爷、奶奶呢?”    三、认识重阳节,激发幼儿关爱身边的老人。     1、我们中国人一直都很尊敬老人,我们的老人也有传统的节日,是什么节呢?     2、教师小结“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这一天老人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四、情景表演与游戏活动。     1、我们不尽要关心,帮助自己的爷爷、奶奶,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不少的老人也需要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你们愿意吗?     2、带幼儿散步。     3、情景:a 一位老奶奶拎着很重的包;b 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     引导小朋友主动去献爱心,老师询问第二位奶奶的姓、年纪。(并耳语) 教师:“李奶奶为什么住进养老院?”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我对李奶奶说什么悄悄话?李奶奶回家了,我们也回活动室吧!”     为李奶奶开生日patty。     介绍准备的材料,幼儿自主选择,准备。     4、请来李奶奶,幼儿表演。 活动延伸     带幼儿去敬老院慰问老人。

大班大中国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雄壮有力的曲风,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风格。

2、了解、喜欢中国工夫,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二、活动重点:

在对音乐风格、歌词内容进行体验感受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表现。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活动前幼儿已了解了一些有关中国功夫的知识。

2、有关中国工夫的图片和媒体资料。

3、邀请叔叔现场表演。

4、人手一份红绸带。

四、活动过程:

一、复习律动、交流有关中国功夫的信息。

A、听音乐,引出律动《我们跟着音乐走》,在律动结束时,用“最后我们一起亮个像”引出主题:中国功夫。

B、欣赏交流中国功夫

师:今天我带来了好多中国功夫的图片,小朋友一起看看,图片上有哪些中国功夫的动作,去学一学、做一做。(幼儿模仿交流各自看到的动作,激励幼儿大胆学做)。

二、初步欣赏歌曲、体验乐曲的风格。

1.教师:刚才我们都练习了好多中国功夫的动作,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下,听一首很好听的歌曲。(第一遍欣赏)

听完后提问:你听了这首歌,心里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出歌曲雄壮有力的曲风)。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请几位幼儿回答后,教师告诉幼儿歌名 “中国功夫”)

三、进一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意境

1、教师:歌曲《中国功夫》真好听,。我为这首好听的歌配上了美丽的图画,我们再来听一遍(多媒体)你们听到歌里唱了些什么?(可让幼儿园尝试学唱最基本的几句歌词)。你们喜欢中国功夫吗?为什么?那么你们说说学中国功夫有什么用呢?

(中国功夫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体育运动,它能锻炼身体还能防身自卫。中国功夫有很多种,主要有武术和气功。我们常见的武术散打、太极拳、猴拳、螳螂拳、醉拳、少林拳等等,有的武术要用器具武器来练习,拿宝剑的`就叫剑术、拿到的就叫刀术、还有棍术、枪术等等,现在中国功夫传到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还有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中国功夫。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中国功夫也已经成为一个比赛项目,这样,会有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功夫,了解中国)

2、中国功夫棒不棒?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们幼儿园的叔叔也会中国功夫,我们一起欢迎叔叔来给我们的表演中国功夫(第三遍欣赏歌曲,配合表演帮助幼儿感受)。提问:叔叔的功夫真厉害,你刚才看见叔叔做了哪些动作?我们来问问叔叔这是什么动作,我们一起学好不好?

播放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跟叔叔学中国功夫的动作(鼓励幼儿动作有力,表现中国武术的特点。

四、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创编与表演

1、配上漂亮的红绸,把我们学的中国功夫表演一下。我们一起做一个神气的中国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幼儿人手一根红稠带,播放音乐,自由表演,激励幼儿编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

3、想不想知道,刚才谁最棒最神气的?我们等会儿一起去看看我们表演的录象吧!

延伸活动:

将幼儿创编、表演时的录象回放,欣赏自己与同伴的表演,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中国功夫的无穷魅力。

大班大中国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并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2、了解中秋节的风俗,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汤圆再一同分享,同时体会到劳动与分享的乐趣。

3、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感受体验传统文化。

收获的喜悦,同时培养孩子们爱劳动的.好习惯。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情,进一步促进亲子同乐、家园共育。

吃汤圆,感受浓浓的家庭亲情。

活动时间:

20xx年9月30日下午3:00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

操场与教室

道具准备:

月饼、盘子、塑料刀,手套,面粉。凳子、大桌子、家长签到本等。

活动过程:

一、(记录月亮变化,知道月亮时缺时圆,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

(2)引出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让孩子们知道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强调中秋节是丰收节,团圆节。

(3)谈谈"中秋节"一些习俗,议一议:"我家怎样过中秋"。

(5)小结小朋友的讨论,引出今天"包汤圆"的活动。

(6)结束谈话,让小朋友做好包汤圆的准备。

(二)、家长洗手、老师组织幼儿排队如厕、洗手,布置好场地准备和家长一起包汤圆,教师安排好家长和幼儿分成

(三)、家园同乐——包汤圆。

,在手上搓成丸状。再压成饼状,在其中包上馅搓成丸状,一个个圆溜溜的汤圆就制作完成了。包好的汤圆放在预先准备洒上糯米粉的盆上,汤圆之间空开些,以防粘住。)

2、教师时刻提醒幼儿在包汤圆的时候手要保持干净,不可以东摸西摸,也要注意安全。

3、组织幼儿参观每组家庭的汤圆作品。

。(要煮汤圆时,先要烧开水。把汤圆慢慢放入锅内。放进去之后就要轻轻的搅开。要在同一个方向搅动。让汤圆顺着水流动。这样就不会粘住。水开了待汤圆浮起后。就用小火煮,汤圆浮出水面代表已经煮熟。)

(四)、家园同乐——吃汤圆,共同分享汤圆。

(五)、活动结束,老师清理活动场地。

大班大中国教案 篇6

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在我国,茶的品种繁多,制茶的工艺各种各样,“饮茶”的方式各不相同,可以说“茶”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活动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茶饮料,收集有关茶的知识并将其分类整理,使幼儿在为祖国文化自豪的同时,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2、通过品茶,初步认识到茶叶是一种解渴的好饮料。

3、引发制作“茶饮料”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对茶文化的了解,激发幼儿对祖国文化的自豪和热爱。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品尝家长泡的茶叶,并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了解各种茶的名称并从家里带自己喜欢喝的茶叶到幼儿园。

红茶等:茉莉花、菊花、玫瑰花****分别放在小盘子里,每个小盘子一把小勺、孩子自己的喝水杯一个。

3、有关茶知识的课件。

4、《茶叶的聚会》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师:“上星期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朋友回家品尝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泡的茶,并了解茶的名称,有谁能把自己品茶的经过和了解到的有关茶的事情,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2)请幼儿讲述,鼓励幼儿讲述的越多越好,每位幼儿讲述完,教师要用一句概述性语言小结。

2、介绍有关茶的知识

(形状、颜色以及味道。

(2)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茶叶是怎么生长?人们是怎么进行采摘?如何加工?以及如何冲泡?

(3)听故事《茶叶的'聚会》进一步了解有关茶的文化。

3、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茶饮料。

(。

(2)请幼儿将讨论的结果和小朋友分享。

(3)幼儿动手动脑发明制作“茶饮料”。

教师要给予幼儿帮助,并提醒幼儿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闻闻气味、并一边品尝一边向同伴介绍推荐自己的茶饮料也可请同伴品尝自己制作的茶饮料并根据品尝者的建议改进配制方法。

【活动延伸】

引发幼儿继续探究“茶”知识的兴趣。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哪个国家最先发明喝茶的?(幼儿肯定回答不知道)“如果”我们想了解一种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应该怎么做呢?(让幼儿讨论)最后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方法去搜集有关茶知识的信息。

大班大中国教案 篇7

第xx个国庆节来临之际,为了让孩子们在节前感受节日的气氛,我们围绕:庆祝祖国xx岁生日,开展了以“大中国我的家”为主题的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活动。我们通过认识国旗、国徽、唱国歌,分享交流自己对我们国家的认识和了解以及老师的介绍,孩子们对祖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有关祖国的知识,这些可从孩子的日常交谈中发现。通过一系列的情景创设将文化古迹,风景名胜,民族风貌等人文地理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启迪幼儿无限遐思,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品德。

其中《中国地图》是活动之一,通过认识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引导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组成的土地辽阔富饶的国家。

第一环节认识地图,孩子们对于地图有很多都不是很熟悉,所以在一开始,我设计了找找自己的家在地图上的位置环节,初步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地图,知道自己家在地图上的哪个位置。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了浙江,也找到了平湖,孩子们惊讶的发现,在地图上我们的城市只有那么小小的一个点,中国真大呀!

第二环节通过回忆去过的地方,为幼儿了解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提供方便,知道还有许多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激发孩子们有了解祖国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到祖国的各个城市去看看,知道更多的知识。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了五角星的位置,知道了祖国的首都是北京。孩子们在今天的活动中了解到了许多关于祖国的知识。

《大中国》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一段时间的电视机里都在播放这首歌,有许多的孩子也能哼唱。但是这首毕竟是大人的`歌曲,其中的歌词都过于成人化。

大班大中国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今年我们的祖国妈妈将迎来她的60华诞,这是值得全庆祝、纪念的一年。我园大班开展了《我是人》的主题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幼儿对祖国的热爱,对伟大人的敬佩。让他们了解了许多祖国的历史,爱国情感已经在他们的心里萌芽。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选择上一节歌曲欣赏课,让幼儿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的祖国。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作为人的骄傲、自豪感。发自内心的祝福祖国、歌颂祖国。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的主要内容。

2、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为自己是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祖国各地图片、MTV《大》;

2、各种乐器。

活动过程:

(一)引导部分

导入:小朋友们上午好!今天,黄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看看这是什么?

这是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面国旗下的人。小朋友,你们了解自己的祖国吗?

(二)基本部分

1、“大之最”竞答赛

那我们来一个智力竞答赛,主题是“大之最”,你们接受挑战吗?“大之最”竞答赛现在开始。

(1)有多少个民族?(56个)

祖国是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建设着我们的大。

(2)最长的江叫什么?(长江)

长江是最长的江,长江流过很多个城市,它就像一条巨龙一样,环绕在我们大的南部。

(3)最大的河流叫什么?(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大的母亲河。

(4)最高的山峰叫什么?(珠穆朗玛峰)

这就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千多米,是大最高的山峰。

(5)世界上最雄伟、最长的建筑,是我们的什么?(万里长城)

这是一张在高空拍摄的长城照片,这仅仅是长城的一部分。万里长城就像在云中穿梭,是我们大最伟大的建筑。

(6)最高的高原叫什么?(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在的西部,那里地域宽广,感觉它比天空还辽阔。

“大”智力问答赛结束。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这么了解自己的祖国。刚才我们回答了这么多大之最,黄老师感觉到真的是好大的一个家。我为自己是一名人而感到骄傲自豪,小朋友,你们有这种感觉吗?黄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歌曲《大》请小朋友欣赏,仔细听,想想这首歌为什么叫《大》,在这首歌的歌词里,你最喜欢那一句?

2、幼儿欣赏歌曲.

(1)幼儿第一遍欣赏歌曲,教师提问:

A、为什么这首歌名叫《大》?

B、在歌曲中,你最喜欢哪句歌词?

黄老师还发现了,这首歌曲分两段,前一段歌词是写之最,的大和好。第二段是表达自己爱,祝福。你们发现了吗?

(2)第二次欣赏歌曲。

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听听是不是你们说的这些歌词,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一起唱。

提问:“现在你们有什么感受?心里有什么想法?”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朋友分享了这么多心情,老师能强烈的感觉到小朋友都很爱自己的祖国,你们想不想用一些道具来抒发你们对祖国的爱呢?在旁边有老师帮你们拿来的一些道具,小朋友排好队自由的选择。

跟着音乐,拿着手上的道具,边唱边舞。

大班大中国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歌词内容,感受说唱的特点,能够有节奏的说唱。

2.用连贯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领略汉字的源远流长及歌曲所表达的自豪之情。

活动准备:

有关中国汉字演变的视频

教师教学资源《中国字》

活动建议:

一、组织幼儿谈话并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了解中国汉字的魅力,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歌曲,熟悉旋律。说一说歌曲里唱的什么。

三、欣赏歌曲念白部分,并初步学习歌曲中的念白。

(1)请幼儿说说歌曲中突出了哪些字?你们都认识哪些字?

(2)再次欣赏歌曲念白部分,教师边听歌曲念白部分边出示相应图片(汉字处出示汉字卡片,上、中、下••••••)幼儿根据教师提示跟随音乐说念白。

(3)再次熟悉歌曲,跟说念白部分。

四、初步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欢快优美的风格。

(1)欣赏歌曲演唱部分,并初步学唱歌曲。

(2)运用跟唱、轻声唱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演唱歌曲。

(3)引导幼儿用自然整齐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教师和幼儿完整演唱中教师要逐步退出。

五.教师和幼儿共同演唱,感受歌曲活泼轻松快乐的情绪。

(1)师幼一起演唱

(2)自由表演唱

(3)领唱与合唱

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我们喜欢和认识的汉字,并尝试进行汉字创意画。

建筑工程年工作计划推荐


工作计划指导着后续工作的发展方向,在写工作计划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哪些内容呢?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建筑工程年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参阅本文!

建筑工程年工作计划(篇1)

结合院团委的总方针及我系特点,我系四月工作计划如下:

1、马列研习会开展党课培训,对我系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再一次的思想理论学习培训,建筑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四月份工作计划。继续整理学生党建材料,不断完善党的'内部建设。

2、编辑部做好征文大赛的后期宣传工作,并出版第二期《团学通讯》,促进我系团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心理部开展“心理周”。举办一次较大型的心理健康演讲比赛,举办“心理图标设计大赛”让学习融于生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组织部继续开展团干培训,进一步提高团员干部素质,工作计划《建筑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四月份工作计划》。对大三的团员档案进行整理存档。颁布和实施新的干部考核制度,对学生干部进行严格考评。

5、体育部着手准备“湖工杯”篮球比赛,开始球队的训练。

6、文艺部继续有计划的训练欢送毕业生晚会。

7、外联部扩广资金来源,继续为我系大小活动拉赞助,解决活动经费不足问题。

8、生活部举办“安全、卫生有奖知识竞赛”,让安全和卫生走入建工的每一个宿舍。

9、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清明期间去烈士陵园举行扫墓活动,以缅怀先烈,发扬革命传统精神。

以上是我系4月的工作计划,我系将结合院团委具体工作精神,将工作落实到实处,更好的与院团委衔接工作,更好的为同学服务。

建筑工程年工作计划(篇2)

在XX年度里,建筑与艺术学部团总支学生会将会在总结去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的优良传统坚持“团结、务实、创新”的工作精神,紧密围绕学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针,加强内部建设,激发自身活力;维护学生权益,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继续用我们的创意和努力为同学们服务,为老师服务。

我认为,新学年学生会工作,我们应该在原有的体育文娱活动、板报宣传等传统学生会活动之上建立一些既不误正常学习工作和学校工作的创新性的活动和企划,这样才能让学生会工作的形式有所创新,学生会的工作更受注目,更受欢迎。以下是我对具体工作的几方面重点策划。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一位优秀的学生干部,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奉献中去。每个人至少寻找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每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见证成长让自己感到充满力量;如:观看学习历史人物爱心事迹,义务卖报增长社会经验,慰问孤寡老人和残障儿童为社会献爱心,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家长,圆满完成学业。

二、“新颖活动,创新学习”

鉴于去年的工作实践,我发现我学部缺少一些学生的活动,但是过于文娱性质的活动又费时间又费经历,倒不如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我们可以定时开展原创征文大赛,限定主题和期限,让学生自由发挥,需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某些方面也就不言而喻了。同时,不仅是语文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这样又可以锻炼除语文方面的其他能力了。而英语方面,我认为配合英语专业举办英语演讲比赛就很不错。这样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活动,锻炼多方面的学习素养能力,必定能取得超凡的效果。

三、“树立形象,明确职责”

在管理中,我认为我们学部团总支学生会应该有一种标志来使他们时刻明确自己的责任,这种标志应该是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个方面是学生会应该有自己的标志,这种标志就像是军人的勋章,来使别人在普通的生活中也可以知道“这就是学生会的成员,学生的领导者”,从而使我们能够随时明确自己的责任,使他人的自觉性提高,也更方便我们的管理。另一方面,我认为最为重要,那就是心理上的标志,它表现在对待突发事件的冷静分析,对待恶x事件的正义与公正,对待学习工作的认真,对待伦理心理的超前,对待考验的从容以及对待成败的坦然等。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团章》和《学生会成员工作准则》等基础领导纲要来培养的,也是我们应该高度留意到的。

四、“一周两小事,两周一大事”

在同学中难免有对学校某些方面的举措和质疑,更有同学们大胆的想法和创新的思想,这些想法和看法是对学校工作前进的指南和方向,如果得到改善和实施,其中的一些创意必定能成为我们的亮点。而且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这样把源源不断的点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以克服我们以前的工作中没有目的的管理,没有意识地去空想等这些缺点,使管理中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时间、方式、效率等。把解决的问题汇总分档,还可以在以后的学生会工作中作为档案,便于针对各种问题,采取不同措施。

五、“构思奇妙,精美宣传”

对于我学院的宣传板问题,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平庸浅薄陈旧俗气;

2、内容覆盖性不强,呈现出应付现象;

3、做好辩论赛的安排工作,及时掌握社会和学科动向,以便为为辩论赛做好准备工作。

4、在学生会网上开辟“大学生论坛”,紧跟时事热点、校园热点,开设不同专题,并倡导学习第一,其他第二;

1、更高质高效传达学生会工作和活动,做好学生会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包括迎新纳新、迎新晚会、活动、趣运动会、院系招聘会、双评等等系列宣传任务;

2、做好系学生会网站的更新工作。

3、举行书法培训课,提高宣传部干事的书法水平,并在培训过程中加强沟通。

1、做好院系各大事情的新闻纪录,好的事迹,及时在学院网站发表。

2、继续做好宣传栏管理工作,包括宣传栏规范使用、借用条例、检查登记以及宣传维护工作;

3、追踪报道学生会系统活动,搞好网站宣传工作。

1、举办好系篮球赛相关工作,把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登记,为校篮球赛做准备。

2、好运动员的选拔与培训。

1、做好学生会的外联工作,并加强实践,深入到社会,为同学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2、举办大型联仪活动,让学生们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

3、收集并统计出各院系学生会拥有的音像器材的种类及数量,并编制成表,方便学生会系统开展活动时租借音像器材。

4、做好与个系外联部几公关部的沟通几交流。

1、做好新生团员的登记工作,并及时的掌握各班团支书的联系方式并与以存挡。

2、组织并协调外联部组织好系学生会各种活动。

3、做好团费的收缴工作,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各团员证件及档案的管理。

1、不断突破、创新,组织开展一系列具有时代女性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今年,我们将会大力提倡男女生共同参与,增进男女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2、继续关注全校女生的情况,并充分利用学生会网站这一资源,在学生会网站上开设女生信箱,鼓励广大女生以上网投稿等方式倾诉心声,我们会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广大女生的实际意愿和需要,维护广大女生的权益。

1、部长例会(每周一次);

2、各部门扩大会议(每月一至两次);

3、加强对学生会外围机构的管理。

建筑工程年工作计划(篇3)

本学年建工系学生工作将结合本系部的工作要点,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坚持育人宗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总揽,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努力维护校园稳定,为学生的健康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此,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中央(20xx)16号文件精神,抓好学生的政治学习与思想教育工作,将校党委和宣传部的有关安排落到实处,不仅要保证政治学习的时间,同时注意把政治学习、思想教育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实效,努力使建筑系学生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抓好学生党员的思想再教育工作。要重视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使之正常化、制度化。召开学生党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学生党员真正发挥好骨干作用和表率作用。

(三)尽最大努力抓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要早抓实抓,从新生抓起,发现苗子,及时培养,使更多的学生靠拢党组织,做到写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比例达到或超过学生总人数的50%以上,在积极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同时,要严格培养审批手续,保证新党员的质量。

二、狠抓学风建设

(一)加强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二)抓好学生的学习各项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地测量、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的指导,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研究的兴趣。

(三)继续加强学生的各项技能培训工作,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专业设计能力等有进一步的提高。

三、严格组织纪律

督促学生重视并自觉遵守各项校纪校规,其中包括开学时的按时返校、平时的课堂纪律等。尤其是要针对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的这个老问题,切实加强考风、考纪教育,严肃考场纪律。这项工作也要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落到实处,一方面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各种奖罚制度,结合上学期末学生考试作弊被处罚的具体事例,使学生一入学就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严格抓好新生的校纪、校规教育和安全文明教育、法制教育,对于老生的教育管理力度也要加大,促使本学年的考风、考纪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

四、发挥共青团的积极作用

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后备队,是党联系青年,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纽带。我系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共青团员,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既是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的要求,也是做好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我系团支部带领学生会一方面积极做好新团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一方面加强对系学生会干部的学习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工作积极性,极大的发挥系学生会的能动作用,系党支部组织不断指导和帮助团支部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系团支部带领学生会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深入共建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五、抓好其他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做好新生接待和入学教育工作。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扎扎实实地做好新生接待工作,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

2、认真抓好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工作,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对于新生的管理,班主任要不断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积极锻炼和加强学生的自理能力,为班主任工作奠定良好的学生基础,并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三)抓好综合测评,使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评定工作、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工积极分子等评定工作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使这项工作切实起到鼓励先进、弘扬正气的目的。

(四)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配合校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落实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五)持续深化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活动、欢迎新生文艺联宜会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加强基础文明建设。比如宿舍和教室卫生、学生的文明举止等,鼓励学生争创文明宿舍,争当文明大学生。

(七)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毕业教育和就业推介工作。

(八)加强学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整体素质,服务基层,服务学生。

建筑工程年工作计划(篇4)

在公司领导强有力的领导以及关心支持下,本人较好地完成了相关业务工作及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有关20年度个人主要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1、熟悉了解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更快更好地融入公司这个团队,我对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解,熟悉了公司的企业文化。通过了解和熟悉,我为能进入公司这个团队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自身的压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熟悉和了解工程项目进展

在工作期间,为了解合同执行情况,确保计算工程量的准确性,我经常到现场查看签证、变更、返工等情况,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与现场工程师充分沟通了解现场实际施工情况。根椐合同和现场实际情况,客观预测在以后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时及时领导汇报,在以后工作中注意相关情况的发生。并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3、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工程项目的进展和完成,离不开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和努力,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自己积极主动与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工程师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就可能出现的计量、计价及费用问题进行分析与沟通,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确保工程计量计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4、与相关参建单位审核工作

相关参建单位的进度款、现场签证、NOC、结算、等工作首先将公司相关流程耐心告知对方,严格要求按公司相关流程执行。在审核过程中存在疑问和分歧的地方,一方面会积极查阅相关文件资料与合同,寻找依据,与相关人员了解情况,认真计算复核算量计价过程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会将问题及时反映给领导。审核工作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拿依据相关参建单位基本可以理解与接受,对重大问题或分歧较大无法解决的工作,及时汇报领导。

5、招投标及合同办理工作

根据领导安排配合领导做好招投标及相关合同的起草编制工作,通过这方面工作让我能更好理解使用合同条款,并将施工过程容易发生的问题在合同中预先明确,为以后的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矗

6、工程造价工作感触与见意

要使整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必须加强对工程项目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以下就施工设计简单谈谈感触与见意。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能否保证进度、保证质量和节约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设计单位设计图纸质量与工程造价的高低和施工质量的高低成正比,应充分发挥图纸审查职能作用,像工程质监站监督施工质量一样,审查、监督设计质量,可有效防止因图纸设计质量引起的成本及工期增加。还要制订“限额设计”标准。限额设计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的控制方法,也是控制投资规模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组织有关部门按建筑的不同类型和规模,制订出适宜的限额设计标准,对总体成本的控制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20年工作多,任务重,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新环境,新机遇,在以后的工作中,作为预算员,我将认真执行公司的相关规定,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完善提高自己刻苦耐劳的精神。

建筑工程年工作计划(篇5)

建筑工程师第一季度工作计划范文

这是一篇建筑工程师第一季度工作计划范文,文章从学习企业文化、了解产品种类、发现管理问题等五方面内容进行阐述,体现了工程师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都知道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赚取利润,没有利润的企业就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为此,很多企业都提出了

“成本领先战略”的经营方略。让利润增长的手段就是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的了IE改善的降成本意识,特别是在企业在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时期,IE改善作为企业的制胜法宝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经过和何总你深入的交谈后,我充分了解到公司目前所处的这个特殊阶段和你目前招聘IE职位的想法,使我感觉到自己如果加入贵司的话能在充分发挥我个人的专

业知识技能,同时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因此我很乐意加入贵司,同贵司共同成长并发展。

如果本人有幸加入贵司,在前三个月我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全面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

因为进入一个新的公司,必须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时要融入到企业之中,将自己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结合起来,与同事之间能互相融合沟通,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使我们的工作能相互合作的卓有成效。全面对公司的产品种类及加工流程深入的学习掌握

改善是基于问题的发现,特别是在产品加工流程中所处的一些无效的不增加值的活动进行全面的分析改善,所以首先要从最基本的产品加工流程学习,只有认识和掌握了产品的制造流程以及流程的具体做法,才能在问题的发现和改善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出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从IE的角度进行效率成本管理问题的发现

对于自己来说一个全新的行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去掌握他,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进行5WIH的提问,只有在寻根究底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学习和掌握其内在的原理知识,同时以一个全新的眼光来发现效率成本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点逐个进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4在发现的问题中挑选一至两个经典改善案例进行全员宣导培训,使全员树立IE改善意识。

改善无处不在,使全司员工认识到IE的巨大改善效益,使大家对IE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对IE有完全认可的态度,同时调动全员改善的积极性,为长远的全员改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改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点滴做起,最基本的是做好5S工作,使员工树立从小事做起的自律习惯。

因为改善的成果就是建立标准,必须使全员按照标准进行作业,才能使改善的成果保留下来,成为公司的技术,因此只有全员有一个良好的作业标准习惯,才能使改善有序进行,否则改善就无济于事。

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提供的一篇建筑工程师第一季度工作计划

建筑工程年工作计划(篇6)

2017年度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计划

科研方面,整合现有科研力量,着力加强高层次课题申报,上层次、上水平,力争立项市厅级项目2-3项,省部级1-2项,国家级项目力争突破;举办高质量学术报告6场,其中校外专家1-2场。服务地方方面,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与协作优势,打造数字城市与规划设计两个研究团队,深化校企合作,跟踪征集各县(区)企业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研究院的作用,申报测绘等方面的资质,力争完成3-5个标志性成果,实现横向课题经费50万元以上,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扩大影响力,打造具有建筑工程专业特色的服务社会新名片,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团队建设

整合现有科研力量继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吸收建筑学、土木工程、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研究人才,2017年再引进吸收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5名,研究团队充实到30人以上,完善研究人员构成,达到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4人,硕士20人以上。

二、做好市级科研平台验收准备工作

“**市绿色建筑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筹建已有进行两年时间,取得了一定成绩,建设初见成效,2017年度完善相关制度,整理收集相关材料,汇总相关成果,提前与政府科研管理部门沟通、汇报,邀请相关负责人来校进行指导,预验收,充分做好2018年度**市科技局对**市市级科研平台验收准备工作。

三、服务地方建设

着力加强高层次课题申报,上层次、上水平,力争立项市厅级项目2-3项,省部级1-2项,国家级项目力争突破;举办高质量学术报告6场,其中校外专家1-2场。承担各类纵向和横向课题总经费不低于50万元,横向课题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10篇,实用新型专利5-10项;

四、开展BIM研究及应用工作

BIM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可能为建筑行业带来一场革命性的进步,国家超级工程、特大型工程已经开始应用,抢抓有利时机签订的合作项目,以建筑学、土木工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为主体,组建BIM技术研究团队、将BIM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应用于教学中,适应建筑业发展。成立BIM技术教学研究室,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增加BIM相关课程。做好教师培训,扩大BIM技术培训规模,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我院进行第二次培训。积极进行全国BIM定点考试单位申报,争取成为省内同类高校研究及应用领先者。

五、推进规划设计研究

2016年度已经开展了部分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初见成效,2017准备申请相关规划设计资质,扩展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测量等研究范围,增强服务**地方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跟踪征集各县(区)企业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研究团队的作用,申报测绘、规划等方面的资质,力争完成3-5个标志性成果,实现横向课题经费50万元以上,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扩大影响力,打造具有建筑工程专业特色的服务社会新名片。

六、组织技术研究交流

以该中心为共建平台,组织高层次技术交流,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不低于100人次,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不少于10人次;组织学院专业课老师参观国内知名企业、特大型工程建设不少于100人次;组织地方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高校交流不少于100人次,促进校企、校政等多方的沟通交流,在交流中发现企业和政府需求,在交流中让地方单位了解我们的研究方向和能力。

七、推进**学院建筑工程理事会单位合作

2016年度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帮助下,院系层面以我们中心作为主要责任单位,成立起了**学院建筑工程理事会。2017利用好**学院建筑工程理事会单位,积极做好理事会平台的建设,以平台建设,推动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以签订的合作项目为契机,以建筑学、土木工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为主体,促进BIM技术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测量等科研创新团队与地方的合作。推进一到两家企业在企业冠名班、学生奖助学金、学科竞赛、课题研究、人力资源交流等多方面进行合作。梳理已签署的协议,查清协议的落实情况,对尚未实施的进行跟进督促,再次前往各县区及相关联系单位调研,以期争取更多的课题。根据专业特点和我院的实际,积极推行开放式办学,广泛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实效,与合作单位共同制定合作计划,实现由面上的启动向具体项目的深度合作、实质合作。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年2月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年度工作计划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年2月

建筑工程年工作计划(篇7)

新学期新气象,建筑工程系的团学工作又揭开了新的篇章。在上学期我系乘风破浪,出色完成了学校、团委下达的各项任务,成绩喜人,值得肯定。本学期我系将延续好的方面,弥补不足.,一如既往,与时俱进,为我系工作再添新篇章。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办公室:

1.继续开展“形影不离”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2.在学雷锋活动月开展一系列学雷锋活动。

组织部:

1.同马列协会一起策划本学期团干培训,组织人员参加并同其他部门取得联系做好宣传和秩序维护工作。

2.确立各部门干事名单,以便日后考勤考察。

学习部:

1.加大考勤力度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2.配合院系组织同学参加英语演讲,挖掘同学潜力,开发人才资源。

宣传部:

1.开展三月份才艺大赛,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2.调整张贴海报、通知、POP海报的工作。

3.积极配合其他各部门工作,开展部门之间的活动加强部门间联系。

体育部:

1.为共建和谐校园,提高身体素质,特开展班级篮球赛。、

2.继续进行女子篮球队训练。

3.动员广大同学积极参加训练。

生活部:

1.做好“寝室设计大赛”收尾工作。

2.对系各寝室进行卫生检查。

2.开展部门内部活动,调动部门干事积极性和主动性。

勤工部:

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双代会”各项工作,进入“欢送毕业生晚会”的前期工作。

女生部:

1.于女生周期间举行“女生美容讲座”。

2.开始进行“篮球宝贝”训练工作,为四月份“湖工杯”篮球赛添彩。

心理部:

1.以班为单位围绕“心理健康”开展系列班会。

2.定期对各班进行心理情况调查。

外联部:

1.组织参观一些知名厂家,与知名人士开展互动型讲座。

2.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档案,维护与客户的友好联系。

3.继续拉取赞助解决学生会活动经费问题。

编辑部:

1.继续开展“团学通讯”工作。

2.本月进行“征文大赛”。

我系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相信在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建筑工程年工作计划(篇8)

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请书

(编写大纲)

一、中心名称: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依托单位:(全称)

三、主管部门:

四、申报日期:年月日

五、建立中心的目的和意义:

重点说明:本技术领域的确切定义,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必要性;预期经济效果及对行业进步的带动作用。

六、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状况

国外现状与趋势

国内状况:技术发展的水平,与国外差距如何?国内市场需求状况如何?

本技术领域的成果数量及分布状况;国内从事本技术领域研究、开发和设计等的优势单位及水平比较。

七、依托单位情况

说明单位的全面概况(包括人员、机构、设备设施状况,研究开发活动状况及效益,改革状况……);

相关技术领域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试验和生产情况,以及相应人员队伍、基础设施状况。

国家、行业或部门、省市地方的具体支持方式等外部环境状况。

八、建立工程中心的内容及实施方案设想

(一)目标及任务;

(二)组织机构管理及运行模式;

(三)如何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良性循环;

(四)如何发挥在行业科技进步中的带头作用;

(五)有关经费安排:包括申请国家资助金额,金融贷款和自筹资金(指拟新增投入部分)。

建筑工程年工作计划(篇9)

过去的20xx年是xx公司的起步之年,20xx年是xx公司的关键之年,也是成果初现之年,作为一名专业工程师,应紧紧围绕公司决策布置,始终把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成本控制三项主要工作放在首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力争为公司效益做出应有的贡献和成绩,同时也要做好新一年的工作计划。

一、咬定质量管理不放牢固树立质量就是公司的生命线责任意识

1、充分发挥监理作用,要加强对监理人员管理,坚持每天早会制度。对关键环节、关键部位要及时下达工作指令和跟踪督办检查,同时参与全过程管理,做到对工程质量有预见性,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严把原材料进场关,对工程所有材料严格按要求送检,杜绝弄虚作假。

3、认真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发现问题及时反映或处理。

4、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监理公司上报的各项施工方案,对一些工序在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对重要工程事项要及时汇报。

5、坚持现场巡视,对施工中未按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操作程序、施工组织设计的问题要坚决制止,督促改正。

6、参加隐蔽工程的验收,审查核实具体隐蔽工程的各项记录。

7、参加中间验收及竣工验收,参与审查其竣工资料,确保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成性。

二、警钟长鸣不懈怠增强安全就是效益主人翁责任感

1、检查、督促各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安全措施的落实。

2、根据安全管理要求检查督促施工单位的现场落实情况。

3、每次工作例会要对安全管理、文明施工情况进行通报。

4、加大安全、文明施工违规的处罚力度。

5、指导、监督、检查、监理施工单位完善安全管理的各项资料。

三、成本决定成败,坚持科学管理出成绩

1、在领会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对能优化的施工方案要做好参谋,从施工源头降低工程成本。

2、认真思考,精心组织,合理调配各项施工工序,尽量控制重复施工、无效施工。

3、在审查施工单位报送的各项施工方案时,把成本控制放在重中之重,力争做到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完美优化。

4、严格控制工程签证,不需签证的尽量不签证,确需签证的能少签尽量少签,同时认真核实每项签证数据,挤干虚假水分。

5、对各项工程材料的价格要认真审核,反复比较,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做好市场调查,不能让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失。

6、对甲方供材料做好验收、登记、核实工作,如土方回填、管桩等。

四、服从大局,配合公司的其他工作

1、不折不扣完成工程部领导安排的其他和临时性工作,主要是基础数据的提供,各项文档整理,对外联系的函件起草或一些文秘性工作。

2、加强对监理、施工单位的横向联系、沟通、协调管理工作。

3、完成公司领导安排的临时性工作,配合其它部门的工作。

4、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完成公司安排的工程部一切工作。

建筑工程年工作计划(篇10)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都知道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赚取利润,没有利润的企业就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为此,很多企业都提出了“成本领先战略”的经营方略。让利润增长的手段就是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的了IE改善的降成本意识,特别是在企业在走向成熟的发展 阶段时期,IE改善作为企业的制胜法宝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经过和何总你深入的交谈后,我充分了解到公司目前所处的这个特殊阶段和你目前招聘IE职位的想法,使我感觉到自己如果加入贵司的话能在充分发挥我个人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因此我很乐意加入贵司,同贵司共同成长并发展。

如果本人有幸加入贵司,在前三个月我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1 全面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

因为进入一个新的公司,必须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时要融入到企业之中,将自己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结合起来,与同事之间能互相融合沟通,形成良好的团队合 作关系,使我们的工作能相互合作的卓有成效。

2 全面对公司的产品种类及加工流程深入的学习掌握

改善是基于问题的发现,特别是在产品加工流程中所处的一些无效的不增加值的活动进行全面的分析改善,所以首先要从最基本的产品加工流程学习,只有认识和掌握了产品的制造流程以及流程的具体做法,才能在问题的发现和改善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出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在学习过程中从IE的角度进行效率成本管理问题的发现

对于自己来说一个全新的行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去掌握他,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进行5WIH的提问,只有在寻根究底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学习和掌握其内在的原理知识,同时以一个全新的眼光来发现效率成本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点逐个进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

4 在发现的问题中挑选一至两个经典改善案例进行全员宣导培训,使全员树立IE改善意识。

改善无处不在,使全司员工认识到IE的巨大改善效益,使大家对IE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对IE有完全认可的态度,同时调动全员改善的积极性,为长远的全员 改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改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点滴做起,最基本的是做好5S工作,使员工树立从小事做起的自律习惯。

因为改善的成果就是建立标准,必须使全员按照标准进行作业,才能使改善的成果保留下来,成为公司的技术,因此只有全员有一个良好的作业标准习惯,才能使改 善有序进行,否则改善就无济于事。

建筑工程年工作计划(篇11)

在xx年里,我工区xx广场站已经相继完成连续墙、冠梁、支撑梁、铺盖体系、端头加固、多次交通导改等诸多工序。在xx年新的一年里将会迎来基坑开挖、钢支撑架设、综合接地、主体结构施工、临时铺盖板拆除、附属结构施工等新的工序。无论对于工区还是个人而言都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对此,我订立了xx年个人工作计划,以便使我个人能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的进步和成绩。

一、工序管理

1、人员安排:由于新的工序开始及增加,技术人员需要加强,以保证整个工区各种工作能够安全高效兼管到位(包括库管员、电工、普工等各个岗位工作人员)。

2、xx年2月至5月基坑开挖阶段,目前是基坑初开挖期人员、机械设备、应急物资都基本到位,按照基坑开挖方案有条不紊进行施工中。这个阶段至关重要,前期基坑的开挖位置、开挖方向决定了后续的施工,我工区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并及时向领导汇报现场的各种情况。接下来在基坑开挖施工高潮阶段,多台挖机相互配合,我们将努力保证各个开挖面的安全、快速的前进,并及时架设钢支撑、处理鼓包和侵线的连续墙。在基坑开挖见底后,做好首段验收工作,以保证主体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3、xx年6月至10月主体结构施工,本阶段是本年的重点,更是整个车站施工的重中之重,前期的各个工作都是为了主体结构施工而展开的,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工区更需要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

例如综合接地、大队伍的管理(人数多)、多处大范围的预留孔洞、大方量砼浇筑、大面积钢筋绑扎、大范围脚手架和模板的搭设,以及多层次高频率的吊装作业,特别是在铺盖区的施工,这就需要我们技术人员要把各个工作面盯住、盯死,学习梁溪大桥站的各种成功经验,把梁溪大桥站的各种失误之处引以为戒,并对半铺盖区和全铺盖区的施工积极进行创新,以保证xx广场站主体结构施工的安全、快速、高质量的完成。把xx广场站铸造成精品工程。

4、xx年10月至12月为车站回填土、盖板拆除、附属结构施工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完善整个车站的施工,并对道路进行恢复,主要难点就是交通导改,场地的合理规划,安全、高效的控制。

二、技术管理

1、认真审核图纸,确保基坑开挖的深度、砼围檩的位置、钢支撑的间距、格构柱的加固,组织大家学习研究车站的主体结构施工图、建筑图,认真的进行核量,并指定专人进行专项管理(钢筋、砼)。

2、认真做各个工序、各个工作面的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并请工程部领导审核,然后让每名技术人员了解其负责的工作面,加强对协作队伍的管理,从而使现场的每一名工人,知道其工作内容、要求、安全注意事项。技术问题做到预控在先,交底在前,为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进度奠定基础

3、认真开好现场交班会,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明天的工作进行安排,确保各个工作面的衔接。要求技术人员和协作队工班长必须参加交班会,要求他们在和下一班组交班时必须要在现场进行交接,并对工作面的各种不稳定因素要特别说明。

三、现场管理

1、工程质量、安全控制:按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检查各开挖面的标高、钢支撑间距、钢筋绑扎、模板的安拆、砼成型养护、脚手架搭设等情况,都要落实到人,各工序、工作面都有技术人员盯看。在现场检查中发现质量、安全隐患,要及时了其解施工过程,分析产生隐患的根源,协调施工人员处理问题,待处理完毕后,再进行检查验收,最终达到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2、工程进度控制:抓紧基坑开挖,促使各开挖面向前施工,保证材料设备的供应,想方设法使挖掘机等设备发挥其最大功效,积极联系出土单位,让其保证出土量,尽快早日完成基坑的开挖,为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创造良好局面。

3、文明施工:响应项目部领导的号召,努力将xx广场站打造成无锡文明工地,在去年这方面我工区做的不够,今年将两个场地分成若干个块,由每名技术人员责任一块,对有场地达不到要求的,就对其负责人进行处罚。并加强对门卫的管理。

4、人员管理:由于我工区增加一些新人,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在接下来各种工作展开的同时,将会以我为首的对资料和规范的学习,工作上有不懂的地方及时向梁溪大桥站和领导请教学习。

四、工程成本方面的控制

1、油料控制:目前现场已有多台挖机在工作,首先在加油方面就要进行三检制(库管员、技术员、司机),从源头杜绝浪费。让每台挖机发挥其最大功效,缩短运输距离和倒运次数。

2、钢筋、砼等原材料:涉及钢筋半成品的加工,要求技术人员反复对图纸进行核实,确保半成品的准确性、必要性和实用性,保证对钢筋原料的合理利用,确保不报废、不浪费。涉及砼使用时,要求技术员报一份计划使用量,工队报一份计划使用量,采取双控制,留有余量不够再补,从而使砼用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3、收方工作:仔细查看合同,确定收方部位和内容,会同工程部领导、计合部共同收方并确认。做好收方资料的整理,并及时向工程部领导汇报收方结果。做到收方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个人想法

1、现场文明施工加强管理:21世纪国家提倡和谐、文明,无锡市政府要求我们一模、两化,项目部领导要求我们高标准文明施工,我工区坚决响应号召,加强文明施工管理,增强文明施工力量,对门位进行高标准培训,严格执行其岗位职责。对协作队伍进行整训,让协作队伍必须达到一模、两化标准。

2、对协作队伍的管理: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必须对其交底到位,坚决杜绝反工工作的出现。促使协作队伍能安全、快速、高质的完成各种任务。对其在工作中产生的违规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3、个人工作改进:由于个人工作经验及知识的欠缺,导致之前在工作上出现不少错误,所以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首先要起到表彰作用

第一、多学习,要时常学习方案、改进方案,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多学习,要时常学习主体施工图、建筑图等,以方便在工作出现困难时能想出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第三、多学习,要时常学习各种工程案例、工程资料等,提高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对于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

第四、多学习,要时常学习演讲资料,要时常看些娱乐节目,从而加强自己的沟通能力,提高与业主、监理、领导的沟通能力,使工作能高效的完成。

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自己,纠正自己的缺点.认真听取他人忠恳意见.更加勤奋的工作,刻苦的学习,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和各种工作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真正走上管理道路。我也会向其它同事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好的工作经验,共同进步。征取更好的工作成绩。

以上是我的xx年工作计划与发展方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及他人的协助能够成功的达成计划并突破,xx年取得更好的成绩,全面提高自己。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2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