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十一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十一篇

趣祝福范文大全趣祝福编辑筛选出这篇精品“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给读者提供了深度思考,我们会逐步为您呈现该领域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密不可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学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三角板一套,各种不同形状的角若干袋,卡通头饰3个。学生准备三角板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节假日,同学们一定去儿童公园玩过,谁愿意把你都玩过些什么告诉大家?(让学生充分地说。)

师:今天,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儿童公园去玩玩,好吗?

师:出示教材37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说说图上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吗?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后谈话导入:你们知道吗?在数学王国里,角氏家族有三兄弟,我们已经认识了它们中的老二──直角。你们还想认识直角的弟弟和哥哥吗?今天,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最先认识它们,并和它们交上朋友!(赋抽象的角予生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操作体验,初步感知直角、锐角和钝角。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①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装有各种角卡的袋子,把这些角展开在桌面上,看看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类?

②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我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生:我们分成了三类:直角三角形是一类,比直角小的分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又分为一类。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明确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师:比直角小的就是直角的弟弟,比直角大的就是它的哥哥。我们来为它们分别起个名字好吗?

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小结:比直角小的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

相互讨论: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学生讨论(得出和直角比、用眼睛看等方法。)

3.体验练习:给下面的角填上正确的名字。

投影出示练习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练习九的1、2题。

2.画一画:请你分别画出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游戏活动

1.折一折,比一比。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折出不同的角,并相互认一认是什么角?

2.摸摸、猜猜。(分小组活动)

活动规则:把一同学眼睛蒙住,另一同学用活动角掰成不同大小的角,让蒙住眼睛的同学通过用手摸后说出是什么角?其它同学当裁判。然后组内同学交换活动。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外拓展

观察你家的日常用品,看看这些物品上都有些什么角?

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7~3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折、画、拼、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正确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三角板。

2.学具准备:练习纸、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粘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小精灵和上海杨浦大桥的画面)

小精灵:小朋友,还认识我吗?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聪聪,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游览上海的杨浦大桥,听说每根斜拉的钢索和中间制成的柱子之间的角度可有讲究了,是许多工程师智慧的结晶啊!

师:原来造大桥还要用到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能找出桥上的角吗?

[设计意图:创设小精灵聪聪带学生游览上海这一生活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1.感知角。

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相同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生:1号、3号角我们学过,是直角。

师:他们说得对吗?用什么方法能证明它们是不是直角?

学生(七嘴八舌):让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知道了。

课件演示比角,发现有的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完全重合,有的不能重合。

师强调: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帮助判断时顶点要重合,一条直角边重合,再看另一条直角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铺垫,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2.给角分类。

师:那现在你们能对这六个角进行分类吗?

生:能!

师:请同桌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六个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说一说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分法一:分成两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2号、4号、5号、6号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不是直角。

教师评价:这一组是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挺有道理的。

分法二:分成三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4号、6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小;2号、5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大。

教师评价:小朋友经过观察,动脑,把这六个角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直角;一类──比直角小;一类──比直角大,你能给这两类角取个名字吗?

生: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师: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学生取得名字有道理,要表示认同,如果能直接说出钝角和锐角,要表扬,这位小朋友懂得可真多,看得出已经认真预习过了,说明很会主动学习。)

[设计意图:同桌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学会倾听、交流;给两类角取名,意为理解锐角与钝角,教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3.找生活中的角。

师:参观完杨浦大桥,让我们认识了两个好朋友,那就是──钝角和锐角。现在小精灵聪聪又要再带我们去上海的嘉年华游乐园,(课件出示:游乐园)这里的游乐项目非常多,你能说说图中哪里有角吗?

学生每说一处角,教师鼠标点击相应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师:你能说出这个角的名称吗?(直角、钝角、锐角)

师:不但游乐项目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上也有许多角,看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到的角最多!

学生找生活中的锐角、直角、钝角。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对角的认识更使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的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造角。

A。动手操作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很善于观察,刚才小精灵为我们当导游,让我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增长了许多知识,我们是不是应该送一份礼物给小精灵,表示感谢呢?

生:应该。

师:做礼物时,要求小组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出纸袋里的学具或尺子,用不同的方法创造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课件出示制作要求: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创造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

课件播放轻快音乐,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并指导。

B。反馈欣赏

师:老师刚才巡视时发现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咱们班心灵手巧的孩子还可真多呢,现在就让咱们来欣赏各小组完成的礼物吧!

展示学生作品:

师:介绍一下你们组用什么学具创造了什么角?

第一类:做角,用棒搭角,做活动角

第二类:折角,用纸折角

第三类:拼角,用三角板拼角。

5.画角。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会用不同的方法展示这三种角了,那你能动手画这三种角吗?请小朋友分别画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

学生动手画角。

展示学生画的角,并请学生介绍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画锐角和钝角,并写上它们的名字。画得快的小朋友可以多画几个。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多又好。

反馈,展示画得既好又快的学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角、折角、拼角、画角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能力及合作意识。]

6.数角。

师:老师刚才也和大家一起画角,你能数一数,有几个角吗?

A.学生独立数角。

B.请一名学生演示数角的过程。

三、联系实际,应用概念

活动:小小画家。

课件出示当小小画家,设计要求:请同桌合作一个人做动作,另一个人画角来表示这个动作,把练习纸上不完整的人物补充完整,边画边和小伙伴交流,用了哪些角。

[设计意图:把本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画面中,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把它们记录下来,放进成长袋里。

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三

教材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三角板、磁铁、一条大红领巾、实物钟、小黑板(五角星、3个孪生角)、剪刀、课件、一张简笔画。

学具:一幅三角板、剪刀、水彩笔、四张卡纸(画角、简笔画)、一组(7个)角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

(课件出示:一个角。)

师:那你们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瞧:国旗上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你们还能找出其它地方角的影子吗?

学生边找边介绍。(大部分找出的都是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许多直角的影子,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引导学生说出画角的工具。画完后,同桌验证。

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画直角的过程,并且边画边介绍。

二、创设情景,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从实物中,比较抽象出两类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许多角的影子。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找找红领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红领巾。

师:谁到上面找一找红领巾的什么地方有角的影子?

学生上台边比划边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地描述角。)

师:这3个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下面的这个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师:那么该怎么判断它是直角还是比直角大呢?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比直角大。

师:真棒,同学们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懂得借助工具来判断。那你们能够再借助这个工具来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角,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大的角。

师:那左右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两个角一样大。

生2: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

师:是的。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那你们会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小的角。

2.锐角、钝角的概念。

师:像这类比直角小的角,我们的数学家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锐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锐字怎么记?

而像这类比直角大的角,我们的数学家也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钝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钝字怎么记?

现在请同学们为你们刚才画的角写上名字。

3.从实物中来辨别,找锐角、钝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角可爱跟我们捉迷藏,瞧这个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出示钟面,生上台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语言来完整,准确地描述,如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度是一个锐角。)边比划边描述。

教师再拨出3-4个钟面(有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来辨别。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锐角、直角、钝角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我们再一起从五角星的身上来找出角的影子。

小黑板出示五角星,学生上台边找边比划,并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来描述角。(懂得五角星的身上有10个角,5个锐角、5个钝角。)

师:你们真厉害,锐角和钝角藏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这么快地给它们找也来。

4.建立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的3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让我们闭眼来想它们的样子,并用手画出来。

师说名称,学生书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张开眼睛,说一说刚刚书空的感觉:角的开口越来越大。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判断。

师:同学们,认识了锐角、钝角之后,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请同学们从组长拿一张自已喜欢的角,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先看谢老师创造的角,然后请跟我是同一类角的同学,带着卡片上台来并一起说出角的名称,同时台下与台上的同学要互相检查看有没有找错朋友的。

师生互动,玩游戏。

师:同学们可真好,为这些角都找到了朋友。可是谢老师这里有3个孪生兄弟,它们找不到朋友,你们能帮它们辨别出来吗?

小黑板出示了三个很相似的角。

让学生会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来判断。

2.创造角。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有办法,这么快就把3个孪生兄弟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聪明的脑袋来想办法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创造。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创造角的方法及角的名称。(如:我用两根铅笔创造了一个锐角。)

师:刚才看了同学们创造的角。谢老师也用剪刀创造了一个角,谁来帮我介绍一下。

生:谢老师用剪刀摆出了一个直角。

师:(直角变锐角)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两条边张开的角度变怎么了?

生:变小了。

师:这时成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再回到直角,演示由直角变钝角。学生说出变化和角的名称。

学生拿出剪刀,按照老师说的名称来变。

小结:原来3种角是可以转换的。

3.小组合作,从生活中找角并判断。

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再找找3种角的影子,练习第一题。

请4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一幅自己最熟悉的图来找,并用水彩笔描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

四、活动激趣,灵活应用

师:同学们,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它还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瞧,出示一张简笔画,你们想用角也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吗?

小组合作创造,展示并介绍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角。

小结:角很美。

五、总结并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它们有什么特点?当它们长得很像时你可以怎样来辨别?

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四

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p38_4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

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穿西服(很多角)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

1、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

2、

二、观察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角吗?说说在哪里。

2、除了我们认识过的过的直角,还有什么些什么样子的角?

三、体会比较钝角和锐角

1、请你用身体来表示出这些角来。

2、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一下主题图上这些角,你发现可以把图上的这些分分成几类?

3、这些比直角要小的角书上把它们叫作什么角?比直角要大的这些角叫什么角?

4、那你能用纸折出锐角吗?你怎么知你折的角就是锐角?让学生边比边说。

5、折出钝角说说

6、找出生活中的三种角。

7、完成39页第1题。

四、动手画角

1、动手试画,说说你是怎么样画角的。要注意什么。

2、根据老师的要求画角。

五、完成39页第2题。

六、用三角板拼出钝角,看谁拼的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辨认生活中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你们想和淘气一起到西安玩吗?让我们一起去吧!

2、回顾已有知识

(出示钟楼及古城墙的城门的图)你能猜一猜它们分别是古城墙上的哪个城门么?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回顾地图上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规定方向的。

3、探索新知

(出示钟楼附近的`其余四座建筑)你能给淘气说一说它们又分别在钟楼的什么位置吗?

(1)同桌两人讨论

(2)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区分“东面和北面之间”与“东面和北面中间”有什么不同。

4、应用(出示课本主题图)你能辨认出这些建筑的所在的方向吗?

二、制作并运用方向板

1、制作方向板

怎样才能辨认生活中的方向呢?淘气又给我们除了个好主意:“让我们在卡片上标出方向制成方向板吧”。

学生独立制作方向板,指名一人完成电脑上的方向板,在集体订正。

2、应用方向板辨认方向

(1)教师给出教室的一个方向,并引导学生正确摆放方向板。

(2)学生在教室的带领下边指边认教室的方向进一步体会“之间”与“中间”的不同。

(3)学生自己指认方向。

3、游戏“我说你指”

教师说出方向词,学生指出教室相应的位置。

4、“看谁人的准”

指名中间的学生起立,教师分别让这位学生北边、南边、东边、西边的学生站起来,在让在这个学生东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的同学分别和大家招招手。

三、复习巩固、灵活运用

完成淘气给我们出的题目。

1、出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抢答出这些城市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2、出示陕西地图要求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相同桌互相说,在集体交流。

四、操作实践

帮淘气完成他们学校的操场平面设计图。

(1)学生根据要求摆放卡片。

(2)同桌两人共同完成其余的卡片摆放,并进行交流。

(3)指名一组同学完成电脑上的并进行汇报。

五、作业

观察自己的校园里有什么建筑,并记住他们的位置方向,制作一张平面示意图。

板书设计

辨认方向

西北东北

西南东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点: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力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德育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课件、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美丽的春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同学们高兴得去郊外放风筝,看有蝴蝶风筝、有蜻蜓风筝,他们美吗?你认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怎样验证它们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二、自主探究:

1、师:这些风筝不仅颜色美、形状美,而且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你想自己动手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吗?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

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电脑演示剪法。

师:现在自己剪出与老师不一样的图形,看谁剪的与众不同?

学生动手剪,把剪好的有创意的贴在黑板上。

2、师:同学们剪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我们把这些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3、揭示对称轴的含义,教师画出自己贴的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指出贴在黑板上的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学生在书上画,集体订正。不是对称图形的说出理由。找出五角星的5条对称轴。

2、说一说:你能举出生活中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建筑、桥、古钱、生活用品、数字、文字、字母、体育用品等等)

4、拿出圆、正方形、长方形,自己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5、开放题:小组合作,贴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师出示贴好的一半对称图形,学生自己贴另一半。)完成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课题名称

例1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不复杂: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以及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学生已经通过读题知道了主要信息,可直接让学生列式,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在理解题意。展示分步算式的时候,中间的过程算出的是什么?可以出示一下“还剩下的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义。书写脱式计算时,学生会有困难,最好用综合算式与脱式的对比,来发现书写的格式。最后得出:计算顺序不变,只是格式不一样。

难点分析

还是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导致部分孩子法则理解发生了歧义,给出了明确表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而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为“先算加,再算减”或“先算乘,再算除”,不会算除了,可能就想到减了。

教学方法

1.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算理。

2.通过分步与综合算式的对比体验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练习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加减或乘除的一些运算方法。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算理。

教学例1,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1.从这幅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探索方法。

(1)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53-24=29 29+38=67

(2)还有更简便的书写方法吗?

53-24+38=67

3.教师讲解两步综合算式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1)边出示边阐述书写格式规范。

(2)鼓励学生大胆总结运算顺序。

总结运算顺序: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4.计算15÷3×5。

(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按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

(3)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

6×9=54 30÷5=6

4×7=28 31-7=24

32÷4=8 45+8=53

2.把下面各题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7=42

42÷3=14

(2)15+9=24

24-8=16

答:(1)6×7÷3=14

(2)15+9-8=16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1)35-26+4

=35-30

=5 ×

改:35-26+4

=9+4

=13

(2)56÷7×2

=8×2

=16

4.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5.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小结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结合实际 用活教材: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材中的“捐书活动”设计成“射气球活动”,并创设了小猪和小狗在动物乐园进行射气球比赛的情境,从整体上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二、自主学习 探求方法

三、巩固新知 拓展思维

四、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开课伊始,我用课件为学生演示动画,并结合演示创设这样的情境:你们玩过射气球的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乐园去参加小动物们的射气球比赛。接着演示小猪和小狗的比赛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分别说出小猪和小狗在三次射气球比赛中分别得了多少分。学生回答后,将这些数据生成统计表,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小猪和小狗得分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我有这样的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一步加法计算问题,可能是减法计算问题,可能是更复杂的计算问题。

这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进行引导,使学生提出加法问题。

这样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经历数据产生的过程,为提出问题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都是在这个环节中完成,所以我精心设计了体验估算,尝试计算,交流算法这几个小环节。

1、体验估算

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那么小猪和小狗在射气球比赛中谁能赢呢?让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想好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每组再选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的估计方法不可能一样,我有这样的预计:他们可能这样估计(小猪在比赛中赢了2局多11分,输的那局只输了3分,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比较相差数法。还可能这样估计(把104,95看成100,就是100+100+118 ,把102,98看成100,就是100+100+109,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求近似数法。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尝试计算

首先是谈话切入:同学们都估计出小猪在射气球比赛中获得胜利,这个估计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课件出示小猪射气球分数的统计表,问:小猪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你会列算式吗?学生会列出算式118+104+95,这时接着问,这道算式你会算吗?让学生赶快拿出练习纸算一算,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小组中交流。

我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3算法交流

学生在计算时,我要注意巡视指导,对学生的计算方法要了解,以便请用典型方法计算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计算方法,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我预设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竖式法(学生板演讲解这种方法时,要明确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相同数位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学生对连加理解不好,我用方块图帮助学生理解。)口算法,脱式法。学生板演计算方法时也要按这类书写,这样便于区分比较,如果学生的计算方法很单一,我就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他们探索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接下了我说了这样的过渡语:“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探索出这么多计算方法,在这些计算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呢?为什么?”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和原因。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尝试计算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环节 巩固新知 拓展思维

首先是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小狗射气球得分统计表,求小狗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是一道基本的计算题目,学生能根据刚才所学内容快速准确的计算出正确结果。两次计算的结果证明和我们估计的一样,小猪获得比赛的胜利。

如果在计算中有同学这样做109+(102+98),一定要请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计算,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同学这样计算,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引出上面的算式。

这样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连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同时又向学生渗透了“凑整”的简算意识。

接下来是拓展延伸

我用课件创设了小猴挑战,宴请宾朋,买巧克力的情境,完成一组练习题的内容。首先是小猴子挑战,小猴子想请同学们帮他想一想怎样射气球才能战胜小猪取得胜利呢?学生可能很快就用估算的方法说出答案,教师给予肯定后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并在小组中交流,验明正误。然后让学生汇报小猴子怎样射气球,得了多少分取得的胜利。因为答案有很多个,这时正好理解小猴子“至少”打哪三个气球才能获胜和最多得了多少分?

接下来是宴请宾朋,小猴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获得了胜利,他想在动物乐园召开盛大的庆功会,还邀请了很多嘉宾,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要为这些嘉宾准备多少座位呢?我用了207,219,95这三个数字,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连续进位加满十进一。

最后是买巧克力,小猴子还要准备一些巧克力招待嘉宾,他到超市一看,巧克力一共有三类,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应该怎么买巧克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样一组练习题的设计,从情境上和前面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四环节 畅谈收获 归纳总结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这自己的收获,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可以说学习方法态度上的收获,这样的设计重视了知识的反馈,给学生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以上便是我对《射气球活动》的粗浅理解,当然,课堂永远是动态生成的,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数学课堂上因我们而精彩!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节课将学习带[]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下内容:

1、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

2、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

3、在一个算式里有(),要先算()里面的运算等

〖教学目标〗

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先计算,再说出运算顺序)

1、37+40-25100-40+78

2、36620180290

3、36(10+2)5360(12+6)5

请学生说出每个大题的运算顺序。

二、新授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情境导入:我们做的第3大题的第2小题也是笑笑姐姐做的,她先算的是()里面的,淘气哥哥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想不想看看是什么问题?

(2)出示情境图

淘气说:今天我在数学报上看到这样的算式:

360[(12+6)5]

怎么算呢?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算式有哪些运算?还有什么符号?

(3)主动探究

师:请把牛牛说的话读一读。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

师:智慧老爷爷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中括号。)

师:请把题看完。

(4)、4人小组讨论:你想到了什么?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又有[],要先算()里面的,后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三、尝试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先口头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2人板演,全班齐练)

(1)120(8+4)2(2)400(51-46)8

120[(8+4)2]400[(51-46)8]

2、练一练。

182[(36-23)7]288[(26-14)8]

720[(12+24)20]200[(172-72)25]

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略)

五、教学反思

【自我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能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者尊重教材的编排要求,在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动手计算的基础的上,同时提出了多角度思考的要求,学生在交流汇报中,逐步明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要掌握运算顺序,只要学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分析和思考。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争抢介绍自己方法的局面。孩子们思维活跃,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共同完善,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在此得以强化。

这不但体现在教者和蔼可亲的教态上,更体现在尊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上: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内化的过程。在交流各种运算法则时,有各自的想法,到后来,有的孩子可能连自己当初的想法都记不清了。这时,让孩子们静下来,回忆整理自己的思路是多么及时和必要。而本堂课是[]第一学时,学生初次接触,要知道它的读法、写法,然后再通过法则引导孩子们进行计算。数学教学情境化则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之一。本课以笑笑和淘气出题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四年级孩子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材利用“春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猜测→尝试”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过河”的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使其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3)培养学生想象,思考的能力及探索,质疑的精神。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过河”这个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解答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想法。然后独立试做,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时,引导学生讨论该算式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结合具体情境发现问题。同时将小括号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领会到:有小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做一做”的练习中,先让学生说说计算顺序,再独立计算,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又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时刻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线,在各环节穿针引线,关键处让学生讨论,重点部分让学生交流、合作、新课部分,在“问题情境”牵动下,在老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中,循序渐进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得以加强,在学生求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的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愿与他人合作的好习惯与主动探索的精神也逐步养成。充分动用现代的好习惯与主动探索的精神也逐步养成。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并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花瓣学具、小组探究单

课前准备: 课前小探究

问题:把22朵花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朵,还剩( )朵?你会用算式表示吗?你能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有余数除法名称及含义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我们一起去欣赏。 看,这是3片花瓣 的兰花,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还有6瓣花,它们美吗?你最喜欢的是几瓣花?

2、动手操作。

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花, 用你们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

3、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预设2:我们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预设3:我们把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问:剩下能不能再拼一朵花?

预设4:我们把12片花瓣,每4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结果分类。

学生反馈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平均分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不够分,还有剩余的情况。

5、尝试列式

预设:12除以5等于2,单位朵,余2,单位片。

师教学并板书(师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

6、理解含义

追问:1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商和余数都是2,但它们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预设: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单位是朵。还剩余2瓣,所以它的单位是片。

(设计意图:以拼花和分花为主体,主要是想贴近生活,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的数据“12片”,没有用教材中的6个草莓。因为12这个数据即可以被3、4、6整除而巩固了旧知,被5整除余2又延伸到了新课。)

二、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例题变式

如果增加一片,13片,还是每5片拼一朵,你说最多可以拼几朵?为什么?同桌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学生汇报。

2、小组合作

继续增加花瓣的数量,14 、15……20、30、100。最多可以拼几朵,还剩几片花瓣?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

摆一摆:小组里,每人选一种,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将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汇报给小组长。

写一写:小组长将组员的结果记录下来并汇报。

对比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除数都比余数大

……

追问:当除数是4,余数是?当除数是5时?除数是6时?

师小结: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把15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5÷4=3(朵)……3(朵)

追问:这里数字、单位都一样(3朵),意思一样吗?

(2)把16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3=4(朵)……4(朵)

2、课前探究结合。

这个问题还记得吗?就是我们课前研究的问题,现在你再试试看,跟之前写的一样吗?

3、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师:如果我们只看这个算式,去掉这些数据,你知道这里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 )÷6=( )……( )

(2)如果我知道余数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数吗?

( )÷6=( 2 )……( 5 )

四、全课总结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 )÷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同学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同学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同学用米尺丈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同学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布置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同学掌握丈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考虑、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几方面动身,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同学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同学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战略。

(4)、让同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同学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协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汉字构字规律和自己积累的方法自主识字。

2.朗读重点词句,在读词读句中认识、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3.明确默读要求,采用分层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2.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二、说教材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奉献与关爱”专题中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儿童故事,它的情节曲折有趣。“卡罗尔一直想有一只小猫”,这是故事的起因。正因为她“一直”想,爸爸就给她出主意登广告要小猫。可别人送来了许多许多小猫,为了解决小猫太多的问题,爸爸只好又登广告把小猫送人。当别人把小猫都拿走了时,喜欢小猫的卡罗尔非常伤心,可就在这时,她却惊喜地发现她最喜欢的那只小猫留下了,“卡罗尔终于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猫”。表达了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赞扬了卡罗尔有一个善良的童心。课文篇幅虽长,但内容通俗易懂,情节曲折有趣,有较强的吸引力,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篇故事篇幅虽长,但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出人意料的情节产生的吸引力,能够抓住孩子们的心,使其一口气读下去。从本课识字的安排和课后思考练习的编排可以看出,本文是作为“略读课文”来编的,也是新教材在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默读,真正放手让学生自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交流,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明白故事梗概,所以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抓住关键长文短教,使他们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学会交流合作,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确定为:会认15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难点为:朗读感悟,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三、说学生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相似的生活经历会让他们在读悟、体验、积累中感受到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默读,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交流,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说教法

明确默读要求,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并抓住重点进行汇报。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既促成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五、说学法

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运用构字特点和自己积累的方式自主识字;掌握基本的默读方法,初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二次默读课文,画出觉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其中的趣味;分组交流,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三次默读,感受卡罗尔善良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积累词语或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六、说程序

因为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计划一课时完成教学,主要分五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欣赏图画,看图说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二)自主默读,认读生字

明确默读要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品读佳句,感悟表达

采用分层次的方法进行默读,划出觉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品读有趣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其中的趣味;积累优美词句。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归纳总结,深化主题。

(五)课后延伸,巩固拓展

巩固所学知识,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1】

一、说教材。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它在整个计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教材将用乘法的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在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三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微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a)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b) 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从而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c) 巧设练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③情感与态度:

a) 用丰富、生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教学,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的难点是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除法。 这样设计的考虑是: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乘法口诀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本节课以情景教学为主,引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因为要解决问题才用到计算,计算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新课部分我利用书中的主题图,让学生找出书中的数学资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以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化解难点,让小组内的好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解决第一题采取教师引导的方法学习,其它两题放手由学生独立完成,把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几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本年级制定的小课题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学法: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练习铺垫。

①背诵7、8、9的乘法口诀。

②出示乘法卡片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 请小朋友观察图,并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小组交流图中给出的信息。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 师有选择地板书一些问题。

A、平均每行挂了几面?

B、每小组分几颗星?

C、摆了几行彩球?

师: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口头列算式56÷8,口算,并说一说求商的方法。 师板书口诀()八五十六 师:如果挂成7行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列算式计算。56÷7 并说说求商的方法。 学生结合第一题的解决方法,独立尝试解决第2、3题。 设计理念:本环节采用“放“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组织讨论,突出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引导学生总结求商的方法,同时课件出示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设计理念:在学习新课内容时,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经过数学知识的发现、提出、形成的过程,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

3、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组习题:

课件出示:

①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②小猴子爬树摘桃。(开火车)

③小兔过河采蘑菇。(找得数)

④小猪吹泡泡。(口算)

⑤练习八、九。

4、全课总结,交流评价。

学生独立学习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了求商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总结学习后的收获、感想,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延伸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这个“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是趣祝福特别为您准备的,希望您尝过后会喜欢。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需要好好准备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地筹备。教案是推动教学目标实现和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持。希望在您阅读完本文章后还能够继续收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算式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们观察,找出6的乘法口诀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类比、归纳等数学。

教学重点:在快乐的学习中理解、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卡片、制作一条又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鱼,三张小猫的图片(小、中、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师生谈话(略)

2、复习1~5的乘法口诀,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出得数并说用那句口诀

2×5=2×2=5×1=3×4=

1×5=5×3=2×4=5×4=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3、情景导入《小猫想吃鱼》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出现猫妈妈钓鱼走回家的情景,接着三只小猫出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小猫想吃鱼的故事来学习新课,符合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性。]

二、新知探究,生成知识。(出示书本61页的主题图)

(一)、探究,编出口诀

1、学习“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

(1)观察这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用数字怎样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有不同的表示吗?

(3)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口诀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4)媒体验证(略)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由,由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一条鱼,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一个6,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宏观、微观世界。所以在一六得六的学习中,我是引导学生学好这一口诀,懂得方法,同时我做好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2、学习“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诀.

(1)2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它能有几道乘法算式来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3)媒体验证(略)

(4)学生的学习表现。

[设计意图:在二六十二的学习中,我是半扶半放,让学生在一六得六的基础上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感知时间,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让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来自优秀,的学习表现同时有利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自主探究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师再依次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的编写。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3)、通过多媒体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猎取者。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学习,真正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我是组织者的角色]

(二)记忆6的乘法口诀

1、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发现它们存在的规律。(4人小组讨论)

2、探讨记忆的方法:对口令,比一比,开火车等。

3、学生考老师。

三、知识运用,体验成功

1、书本63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

2、书本63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并要学生说出是运用哪一句口诀。)

[设计意图:在此练习中,我是通过多媒体演示书本的图,让学生看得更清楚,通过多媒体的验证,更能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而且练习的多样化,更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新知。]

四、快乐游戏,乐中巩固

1、找朋友。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很高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找乐。]

2、算题比赛。

3、到6元超市购物。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图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五、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1×6=66×1=6

二六十二2×6=126×2=12

三六十八3×6=186×3=18

四六二十四4×6=246×4=24

五六三十5×6=306×5=30

六六三十六6×6=36

七、作业设计:

1、书本63页第5题。

2、书本63页第7题。

3、算题比赛。

4、自选商场6元超市(样样6元)。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分草莓》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除法内容。教材创设了分草莓的情境,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难点,教材分散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方法,从而达到熟练的程度。

【设计理念】

1、由于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习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生往往从兴趣出发,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2、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3、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先求出除数与哪个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个数位商。教学时先以这主题图导入课题,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试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彼此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试商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结合分草莓的情境,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法小,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进一步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与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展示课件“草莓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么多水滴滴的草莓,喜欢吃吗?

(生:喜欢)平时,妈妈买回来的草莓,你们洗干净后,就可以吃了,对吧?

(生:对)今天,老师见到一只猴子,看着草莓非常着急地跺着脚!为什么呢?原来是猴妈妈买了许许多多草莓回家,要小猴子按照妈妈的要求,分在盘子里,还要回答出妈妈提出的问题才能吃草莓,这个可难倒小猴子了,他不会解答妈妈的问题啊!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分一分吗?

(生:愿意)好啊!你们比比看,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解答猴妈妈的问题,也能解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给你点赞,或者获取一个大草莓(图片),喜欢吗?

(生:喜欢)那我们一起去分草莓吧!

2、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童话式的故事情节引入新课,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融入课堂教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索试商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a .出示课件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谁来说说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55个草莓。

生2:一共有8个盘子。

生3:要把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真厉害!找到了数学信息,现在谁知道猴妈妈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吗?

生: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草莓?还剩几个?

(设计意图:运用信息,提出问题)

b:列出算式

师: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解决问题呢?(分组讨论,交流

意见)

生1:用除法去解决。

生2:用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师:谁能说说你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生1:55÷8

师根据学生的说法进行板书。

师:谁能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吗?

(设计意图:根据除数意义,列出算式)

(1)引导学生如何试商。

师:估计一下每盘放几个草莓?

生1:6个

生2:7个

(设计意图:合理估商,培养估算能力)

师:你怎么知道放6个呢?说说理由。你们都是先看哪个数?用谁的乘法口诀呢?

(设计意图:口诀加盟,探索试商的方法)

(1)怎样判断估算得对不对?

生1:看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小,商就对了.

生2:余数比除数小,商就对了。

(设计意图;得出结论,初步建立试商模型)

师根据学生初步试商的过程,进行板书。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的问题。

55÷8=6(个)......7(个)(余数)

答:平均每盘放6个,还剩7个。

(4)引导学生加深认识: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是6.

ɑ、通过对列出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出试商方法。

师:同学们,回顾刚才竖式计算试商时的过程吧。

生1:先看除数8

生2:再想8的乘法口诀。

生3:除法8和6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商是6。

生4:7×8=56,比55大,不行。

生5:6×8=48,比55小,商是6。

出示课件:

55÷8=6(个)......7(个)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梳理,让学生更加明确试商的方法)

(5)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生:5×8=40,比55差远了。

生2:商和除数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除数小,余数才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交流,反复比较,更加肯定余数要比除数小)

2、小结试商的方法

一看、二想、三比较

试商时先看被除法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然后比较谁和它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除数小,商就是谁。

(设计意图:加深同学们对试商方法的记忆)

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师:运用刚才试商的方法,看谁能去解决猴子妈妈提出的下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如果每7个草莓放1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出数学信息,并列式解答:

师:同桌合作学习,

ɑ、说说如何列式?

说说如何试商?

又出示情景图

师:6个放1盘呢?

ɑ、学生独立思考

b、指名说说试商过程

集体订正

再次出示情景图,进一步激趣学生的求知欲。

师:看,猴子十分开心了,他说也会答问题啦,请同学们帮他判断对错吧?

ɑ、大家畅谈自己的判断见解。

指出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

集体订正,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尝试应用,强化了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你们能帮助小猴子解决问题,能否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呢?

出示有关的两个问题。

师:(1)独立思考,找出数学信息,并解答。

集体订正。

出示:最大能填几?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否帮老师解决以下问题呢?

ɑ、独立思考。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

集体订正。

出示“森林医生”。

师:鸭妈妈医生在到处寻找啄木鸟医生,因为树长虫子了,可找不到!聪明的同学们,看看树究竟怎么啦?帮治治吧?

师:认真观察每棵树,独立思考,虫长在哪里?病因在哪?怎样医治?......分别把正确的答案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进一步使学生在开展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放飞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教材第9页第3题,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练习计算,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错在哪?如何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验证计算,消化试商方法,加深余数比除数小的记忆)

回顾知识,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学习了分草莓这一节内容,你们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学到了除法竖式计算时,要先看除数,再用除数的口诀试商。

生2:学到了商乘除数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

生3:余数要比除数小。

生4:学到了试商的方法。

师:你们真棒!你们要用今天学到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更多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新知,分享收获的喜悦)

六、板书设计

分草莓

55个草莓,放在8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8

答:平均每盘放6个,还剩7个。

注意:余数

教学反思。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课本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以前学习的课本中除法主要是探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是探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两部分内容相应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

教学中采用童话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试商中,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探索试商方法。通过试商过程,总结出“一看,二想,三比较”的试商步骤,并在学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并验证了余数比除数小。

在学习解决问题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投影片、小黑板,计数器。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①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②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6-118=

③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

④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⑤进行计算。236-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⑥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2)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①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②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③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④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3.试一试。

探索减法验算的方法。

(1)出示前两幅图,说出图意。

(2)结合实际讨论:找回32元对不对?

(3)总结减法验算的两种方法。

(4)完成教材第57页的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4.议一议。

探索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1)讨论300-97怎么算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最简便。?

(2)各小组间交流、汇报。

要求学生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

(3)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4)看黑板,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再来说一说。

5.想一想。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1)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的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2)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3)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4)在下面记一记。

(5)运用笔算法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第58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并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6.议一议。

讨论加法算式验算方法。

(1)出示747+87=?独立计算出来。

(2)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呢?与同伴互相交流。

(3)汇报验算方法。

学中做

1.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1)通过动物卡片游戏,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2)还利用这四个动物卡片,练习列出三位数的加法。

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判断这三道题的对错,然后再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 ) 六九( )

( )八五十六 六八( )

( )八三十二 九九( )

( )九四十五 ( )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 ÷6=( )

30 ÷5=( ) 24 ÷6=( )

18 ÷6=( ) 8 ÷2=( )

3 ÷1=( ) 12 ÷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 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平均每行几面?”“平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 )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 )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习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平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 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习 (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 B、7×9 C、36÷9 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习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习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学习。

3、巩固练习

(1) 练习: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习: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1)看一看:①出示天平。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


欲欲了解更加周全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信息,请不妨移步本文。教案课件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授课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其撰写并非能够随手为之。精心撰写教案课件,不仅可以避免重点内容被忽略,更可提升授课效率。本文有详尽资讯供您阅读借鉴,并请务必珍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用数学

教学目的:

1、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2、熟练地进行计算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思维训练:

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猴子图

左图有5只猴,右 有2只猴,分步出示。

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猴子的?

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

走过猴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

课件出示鸭子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梅花鹿图和蘑菇图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编题

小组内试着互相编题让其他同学们来解答。

P62 13 14

口算比赛或扑克牌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现象。

2、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教学重点:

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在讲新课之前,老师想让你们回答一个问题:星期天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带你到什么地方去呢?

(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地方,如:游乐园、广场、超市等等。)

哪个小朋友能说一说,我们迁安市都有哪些超市呢?(东安、东购、家乐等等),今天,咱们市又有一家超市开业了,咱们去看一看吧,(出示超市开业的情景图)。

二、教学新课。

1、大家看,来的人可真不少,这家超市给你什么印象?能给大家谈一谈吗?

(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超市的布置很有规律,显的很美。引导学生寻找其他的有规律的布置。(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一个小笑脸或小星星给予鼓励。)

2、小朋友们,刚才布置超市的时候,一个工作人员临时有事,可他的工作还没做完,我们帮帮他,好吗?(学生肯定会很乐意帮忙)(出示挂灯笼的图)。教师提出大头蛙的问题,请一名学生帮忙完成。引导学生说出该怎样挂,为什么这样挂。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第一题,说明题意。学生观察图片的规律,然后动手完成贴图片的活动。

2、出示练习第二题,说明题意。学生观察图片上颜色的规律,然后动手完成涂颜色。

3、添加一个课本中没有的题目。如:动物园召开运动会,看!小动物们排着队伍来了,(出示制作的情景图)。咦!怎么这么不整齐?快看一看怎么回事?哦!原来是有的小动物还没来呢?看看还缺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排列的队伍来判断缺谁,并将小动物的图片贴到正确的位置。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教材中的练习题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我想,应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活动:小朋友们,今天下午我们有一个表演,我们要先组织一下队伍。哪个小朋友能帮帮老师?教师先排一部分: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然后选一名同学帮忙排队,看一看他是否按规律排列。

小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我们发现了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能给我们美的感觉。在这里,我想到本单元的教学是让学生去发现有规律的排列,从而发现有规律的美。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好多的'事物是没有规律的,但他们也是美的,如:彩虹的颜色很美,但它的排列没有课本中这样的规律。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出示彩虹图)你认为它美吗?看一看学生的想法。如果他们认为彩虹美,我们可以说明并不是只有有规律的事物才是美的,有的事物没有规律,但他们也是美的;如果有的同学认为彩虹不美,我们可以这样对学生说:说不定将来有一天你能用运用科学知识将彩虹改变成你喜欢的颜色,那就好好学习吧!以次来激励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五、布置实践作业。

回家观察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下节课一起交流。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学难点:

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这张图片,你能想起来咱们学过的一篇语文课文吗?

学生:能。《雪地里的小画家》。

老师:是呀,他们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可不就是小画家吗?看!小鸡画的是什么?(竹叶)小狗画的是什么?(梅花)咦?它们画的`画为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A:因为他们脚的形状不一样。

教师:你真是一双火眼金睛呀!那除了这些小动物朋友们,咱们之前学的立体图形它们也能在雪地中印出不同的花型,这就是今天咱们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

老师展示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几个立体图形,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

2.

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平面图形。并且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立体图形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3.

引导学生观察几个平面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们对这几个图形的认识。教师并进行总结:长方形对应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三角形三条边三个顶点;圆形是曲线无角。

三、巩固。

1.

呈现一张布满各种图形的果树,让学生摘果子,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分别分开。

2.

每个人发一张用今天所学图形拼接成的轮船和火箭图形,规定好什么形状的子图形涂什么颜色,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涂完。

3.

让孩子们做小小设计师。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组合,设计出一幅美丽的作品(电脑演示:情景激发)。用课前准备好的彩色圆形和三角形教会学生拼接成各种各样的图画并让学生到讲台前面亲子操作,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用今天学习的几个平面图形拼接成不同的图画送给每天为自己辛苦付出的爸爸妈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在街上(一年级第二学期)

设计意图:

二期课改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通过观察图片,判断左与右,通过动手、动脑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在设计时,力求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由于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正确建构“左与右”的概念,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在搞清自己身上的左与右及身边周围的左与右的基础上,来到大街上找左右。先是与学生同方向的小丁丁和小巧。这里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然后是与自己方向相反的小亚。在完成题2、3后,穿插一个游戏“面对面”,让学生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为完成题4作铺垫。在课的最后,我还是以一个“跟我做”的游戏来结束本课,既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相对物体的方向是相反的,也是将本课推向又一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空间和生活情境中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间中的左与右

1.联系实际:我们已经分清了自己身上的左与右,下面我们在教室里找一找,站在每个人自己的位置上,说说你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右边有什么?

(教师示范)

站在我的位置上看,我的左边有窗,我的右边有门。

2.出示第1题图片,说说图意:观察图片说说,故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

板书课题:大街上在大街上你看到了什么?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是啊,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安全最重要。

板书: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3.出示第2、3题:小丁丁也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在图的下面填上左或右。完成题2后核对。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小巧在哪里?生指出图上的位置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你能试着做一做这道题吗?生独立完成题3后校对。

4.认识相对物体的方向是相反的:谁能说说老师和我们小朋友站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

(面对面)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面对面”的游戏:这是我的左手,用动作来告诉我,你的左手在哪里?这是我的右耳,用动作来告诉我,你的右耳在哪里?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两个面对面的物体,它的左右的方向是相反的)

继续进行“面对面”的游戏:谁能来指一指老师的左眼?同桌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听口令,指出对方的左与右。

5.出示第4题:我们再回到图上看看,小亚站在哪里?(小巧的对面)和我们小朋友呢?(也是面对面的)

你能说说:小亚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生完成第4题后和核对。

二、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在街上”,认识了左与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这个情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比100多1的数是99。 ( )

53和35一样大。 ( )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 )

99大于100。 ( )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 )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 )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 )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 )

39和41的中间是40。 ( )

40+5比50+4小。 ( )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瞧,小兔邀请了哪几个好朋友?(出示主题图)小猴是个“数学迷”,他发现每盘都有10个果子,看到这么多的果子,他马上就想提一个数学问题。你知道小猴子会提什么问题呢?

(1)同桌说一说。(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数叫和。

4、忽然,小刺猬的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小刺猬望着这么好吃的果子,真舍不得走,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在盘子里打了一个滚。瞧,(出示主题图的右边图)他得意地走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朋友,现在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开火车游戏)出示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活动一:同学们喜欢看特技表演吗?请同学们欣赏空中特技表演.

1.出示图片:飞行表演

2.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飞行员在表演,有红色队和黄色队;

我想到了红色队比黄色队多多少人?

黄色队比红色队少多少人?

红色队和黄色队共有多少人?

我还想到了长大后要像他们一样学习飞行表演.

……

二、探究解题策略.

(一)活动二:寻找生活中数学问题.

1.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相关算式,写在本上.

2.学生汇报,说明算式的含义,并对算式进行分类、整理.

(二)活动三:重点研究11减几的算式.

1.学生汇报,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方法1:出示图片:圆片

从11个当中去掉7个,从图中看出结果是4.

方法2:出示图片:小棒

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从11根当中减去7根,还剩4根.

方法3:把11拆成10和1

10一7=33+1=4

方法4:把7拆成1和6之后再连续减.

11-1-6=10-6=4

方法5:把减数7凑成10,多减后再加.

11-10+3=1+3=4

方法6: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得出结果.

因为:4+7=11

所以:11-7=4

课间游戏:小朋友们,累了吧?咱们一起说个歌谣吧.

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三)活动四:培养思维有序性

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1-2=911-9=2

11-3=811-8=3

11-4=711-7=4

11-5=611-6=5

11-6=511-5=6

11-7=411-4=7

11-8=311-3=8

11-9=211-2=9

三、培养数学技能.

(一)看图列式(出示图片:小鸟和小鸭子)

(二)看图列式(出示图片:松鼠和小兔子)

(三)出示图片:小猫钓鱼

教师谈话:周末了,小猫欢欢和笑笑到池塘去钓鱼,它们俩在为谁钓的鱼多,谁钓的鱼少争吵呢?小朋友们,快来帮帮它们呀!

(四)出示图片:小熊射门

教师谈话:森林运动会上,其中一项比赛是足球射门.看图回答问题,看谁填的数最多,时间3分钟.

教案点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获取学习资源。

入课时,通过观察空中飞行表演,让学生大胆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列出相关算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用事实印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二、探索解答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节课在解决11减几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平台,准备了图片、小棒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材料和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以及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整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通过让学生整理11减几的算式,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四、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课伊始,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探究活动

接力赛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过程

1.以班级为单位活动.

2.教师任意说一个20以内的数,第一个学生任意说一个运算符号(加号或减号)第二个学生再说一个数,第三个学生根据前面所说计算出结果.

3.以第三个学生所说的结果作为加数或者被减数,第四个学生再任意说一个运算符号,第五个学生任意说一个数,第六个学生根据前面所说的计算出结果.

4.后面的学生照此继续进行游戏.

游戏说明

1.学生计算错误或者出的题目超出目前所学范围(例如出现19+9或者6-7这个错误)都要为同学表演节目.

2.要灵活使用这个游戏,变化着练习.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一.独立填写。

数学游戏

课题阅览室第二课时备课人

教 学

二、数字游戏:

1、课题跳绳

教 学

2、出示图片:

小松鼠捡了一大篮子松果,它吃了25个,篮子里还剩17个,谁知道小松鼠原来有几个松果?25+17=42(个)

3、告别了小松鼠,来到湖边,湖里的荷花粉红粉红的,一只只蜻蜓在空中飞舞,它们在找自己最喜欢的花朵,咱们帮它们找一找。独立连线P64看图连线。

4、快来看那边,大象妈妈正在考小象呢?

小象:我今年3岁。 象妈妈:你出生时我29岁。

你们知道象妈妈今年多少岁吗? 29+3=32(岁)

5、看那只淘气的小猴在干什么?给小鹿量身高。

小花:92厘米 小点:73厘米 小黄:比小花矮,比小点高

小黄可能多高?请选择:(56厘米 73厘米 80厘米 95厘米)

6、几只笨熊想玩跷跷板,快来算一算,算好后帮它们把跷跷板画好。

7、数学活动:

淘气哥哥拿着20元钱去买玩具,他可以买什么?

出示图片:玩具枪:11元 玩具汽车:21元 洋娃娃:18元

玩具熊:13元 拼图:7元 积木:9元 球:5元

小组讨论:有几种买法,每种买法花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8、数学游戏:

猜猜我是多少?

(1)我比38大17。 38+17=55

(2)我减13就是60。 60+13=73

(3)我加上20就是52。52-20=32

三、把得数排队:

68+17 94-48 62-18

82-35 38+25 49+27

(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了如下设计: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突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地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的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2.情境教学贯穿全课始终。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本节课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联了起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整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星星图片或其他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三个同学在开心地折小星星,佳佳折了5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7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1)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问题:怎么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创设与教材相同的学习情境,不仅复习了连加的实际问题,巩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加深了对连加算理的运用,还自然地引入新知的学习,从而形成对比,为学习同数连加作铺垫。

⊙合作探究

1.教学教材77页例4,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同数连加问题。

(1)师:过了几天后,他们三人又在一起折小星星了。

课件出示情境图: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6个。

①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生1: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也折了6个。

生2:3个人都折了6个,3个人折的一样多。

师小结:有3个人,每个人折了6个小星星。

②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③怎么列式计算?

预设

生1:6+6=12(个) 12+6=18(个)

生2:6+6+6=18(个)

师:第一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算式相同,那么第二个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这3个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图上把它们圈起来。

(2)结合图示完成表格。

①出示1个圈,提问:这个圈表示什么?(表示1个6)

②出示2个圈,提问:这2个圈表示什么?(表示2个6,2个6就是12)

③出示3个圈,提问:这3个圈表示什么?(表示3个6,3个6就是18)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表格:

④读表格。

师:表格中的6,12,18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1个6是6,2个6是12,3个6是1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编


以下是栏目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类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每位教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相信对于要编写教案课件这件事,老师们并不陌生。毕竟,编写好的教案课件对于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希望您能将本网页保存在您的收藏夹中,以备不时之需!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1、ppt和相对应的图片

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样数的。

⑵计算机演示: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到一千。(同学跟着计算机数)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计算机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①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②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142个小木块。

③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④(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豆子。有9个百,7个十,2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豆子。有9个百,5个十,4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豆子。有10个百,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8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6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豆子。有9个百,3个十,3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豆子。有9个百,1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豆子。有9个百,8个十,9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还差28个,我们拿了2个十,8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还差46个,我们拿了4个十,6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还差10个,我们拿了1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多了12个,拿走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还差12个,我们拿了1个十,2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还差5个,我们拿了5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还差67个,我们拿了6个十,7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还差90个,我们拿了9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还差11个,我们拿了1个十,1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读出几时几分;知道某个时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

2、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理解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建立时、分、秒的量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准确读出钟面时间。

教学难点:

准确读出几时几分,会用电子表表示方法和几时几分的表示方法表示时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时钟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小白兔失败后非常后悔,决心以后再也不骄傲了,有一天他又碰到了老乌龟,他们决定绕着这些树围成的圈再进行一场比赛,我们一起喊口令,让他们同时开始“预备、开始……”

比赛结束了,乌龟跑了多少?兔子跑了多少?

一共有几个空挡

他们跑的路程不同,但是时间怎么样啊?(他们同时起跑同时停,跑过的路程怎么样?)这个龟兔赛跑的场面像我们生活中的……:钟表

钟表告诉我们什么?怎样才能认识和掌握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和分。

二、过程

1、课本20页投影。(分针、时针的认识)请你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较短的指几时的针叫时针;较长的指几分的针叫分针。

2、再观察一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几个小格。(小组合作、交流)

师:5格5格数共有xxxx小格,(5、10、15、……60),分针走一小格是xxx分,分针从12到1是xxx分,从12到4是xxx分,从12到9是xxx分,分针走一圈是xx分

师:时针从12到1走了xxx大格,经过xxx小时。从12到3走了xxx大格,经过xxx小时。让学生得出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的结论。

请学生举例说说时针走几格经过几小时。

师:实际生活中,分针和时针都是在同一桌面上同时同向转动的,只是它们快慢不同。(多媒体或教具演示:分针转一圈时时针的变化)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

一时=60分,60分=一时

3、师:你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音乐)

你能在一分钟里做多少事情?(生交流)

抓紧一分钟,我们能做很多事情。

看看在一分钟里你能完成几道口算题。(生操作、交流)

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师:我们上一节课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几分钟就是一小时?

4、认识钟面(教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

实践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能使用抽象概括的语言说出运算顺序;逐步规范算式的读法;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2、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充分辨析感受括号的作用。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百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大家知道吗,阳光明媚的四月,正是草莓成熟的时节;(快速播放摘草莓图片)今天百果园里的叔叔阿姨想邀请大家去摘草莓,你们想去吗?

【复习】(活动一:摘草莓)

师:草莓园里的草莓可多了,你们能摘到吗?要想摘到草莓,必须说出草莓上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信心吗?

(出示要求:说说下面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2 5×4+13 10-(5+3) (1) 10-(5+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什么要先算5+3?理由

生: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评价

小结:这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7×7-5

师:说说它的运算顺序?

生:

二.【讲授】迁移运用

师:这道题里有减法、有乘法,如果我想先算减法7-5怎么办?

生:加小括号

师:加在什么位置呢?(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生: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噢,原来他是掌握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个规律,了解到了小括号的作用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1、现在添了小括号,谁来说说它的运算顺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了展示每一步的运算过程,你会脱式计算吗?请你们在练习纸上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写下来。(指名板演)

反馈: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的对吗?2是怎么来的?14是怎么来的?噢这个同学是先算的7-5=2,再算的7×2=14,你们和他写的一样吗?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老师写一遍(一般来说先算的一步在后面的,前面的数和符号也照抄在前面。)

2、读法:这个算式我们已经会算了,那你会读吗? 预设1:学生都会读 他们刚才都把这里读成7减5的差,怎么想的? (因为括号里面7减5算出来的得数叫差,所以……)你们读得真好 预设2:一个对、一个错 他们读得一样吗?哪种读法更好?我们要读出添了小括号的区别 预设3:都错 这样读跟没有括号的算式一点儿区别都没有,合适吗? 听老师来读一次:7乘7减5的差;(学生跟一次)

3.对比领悟

(1)7×7-5 和7×(7-5)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呢?

(3)运算顺序不一样?是谁的原因呢?看来小括号真神奇,它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会读吗?黑板出示:(77-42)÷7。

师:咦,这道题里有减法和除法,应该先算除法?那应该先算什么?

生:

师:噢,原来算式里有小括号,就一定先算——括号里面的。

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本子上脱式计算。(指名板演)

反馈: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5.比较提升:

(1)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小括号,

师:像这样,含有两级的带小括号的算式计算时都要先算什么?(括号里面的)

师:你们看小括号的位置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道在前面,一道在后面。小结:你们真会观察,但是不管小括号在哪里,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

生:(先算括号里面的。)师:你们真是太棒了!

师:看来啊,这个小括号确实很神奇,一起,大声的把这个神奇的发现读一遍。(师板书)

板书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练习】练习运用:

1.(活动二:百果品尝会)

同学们真聪明,不光顺利摘到了草莓,还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了不起!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百果园里正在举办一场有趣的水果品尝会,你们想参加吗?

请看活动要求(说一说每题都先算什么?)

76—(12+25) (12—5)×3 48÷(8—2) (88—56)÷8

小结:这些算式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有小括号。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72—18)÷9 72—18÷9 (1)在这组算式中每题都先算什么?

(2)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我们 赶快来验证一下。(生口答)跟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3)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的结果不同?(小组讨论)

生:小括号,它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师 :(77—18)÷9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77—18,再算35÷9;77—18÷9没有小括号要先算18÷9,再算77-2。

小结:这个小括号真是太神奇了,算式里有了它,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进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小括号既然有这么大的作用,你能用好它吗?

2.:(活动三:摘苹果)

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摘过瘾,老师带大家去摘苹果怎么样?

出示要求:根据运算顺序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1)口答每图的运算顺序

(2)根据运算顺序独立列综合算式

反馈

生:43—36÷21 21÷43—36 21÷(43—36)

师:这三种不同的列法,你们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师评价

(3)想一想:什么时候才需要添小括号,同桌轻轻地讨论一下?(必须得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的时侯)

(4)一起来了解一下括号的使用说明:

为了尽可能少用括号,数学家对运算顺序做了规定:

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需要改变以上两种运算顺序时,才用到括号。

四、谈收获

不知不觉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玩的高兴吗?在美丽的果园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 (77-42)÷7

=7×2 =35÷7

=14 =5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时安排:

1、解决问题????4课时

2、表内除法(一)????15课时

3、图形与变换????3课时

4、表内除法(二)????11课时

5、万以内数的认识????10课时

6、克与千克????2课时

期中复习????4课时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8课时

8、统计????2课时

9、找规律????4课时

总复习????6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67人,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一)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建立学好数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

│ │ 单元结束时 │ 期末 │

│ ├─────┬──────——┼──────┬──────——┤

│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

│ │ │绝大多数达到 ││绝大多数达到 │

│表内除法│ 6%│ │ 4%以内 │ │

│ │ │每分钟做8题 ││每分钟做10题│

└────┴─────┴──────——┴──────┴──────——┘

(二)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3、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四: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两个途径上: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五: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解决问题5

2—5表内除法(一)16

6—7图形与变换6

7—8表内除法(二)6

8—9万以内数的认识7

11克和千克3

11—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3

15统计4

16找规律4

17—18复习8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xx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7= 6+24=

27-9= 14+6=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9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认数加法减法和乘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认识角。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测定方向和你能跳多远。

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整数除法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单元。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完成了表内乘、除法的学习,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将陆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等。通过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展对表内乘、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基础。同时,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也能进一步拓宽用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

认数主要是认识1000以内的数。和传统教材比较,之所以要增加这个教学单元,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增加这个循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经验,从而为认识更大的数铺设台阶,提供帮助;第二,课标对四则计算的笔算要求有所降低,加、减、乘、除的计算结果主要集中在1000以内,加强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四则计算结果的把握能力;第三,由于认识1000以内数时可以借助直观操作来学习,这便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加法和减法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通过教学,学生将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学习。

乘法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生学习多位数乘法的起始单元。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原理,掌握其基本计算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整数乘法计算的重要基础。

分米和毫米主要教学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相邻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十进关系。通过教学既可使学生对常用长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也能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面积单位提供支持。

认识方向是在二年级(上册)教学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并学习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初步总结,也是进一步学习用方向和距离这两个要素确定物体位置的基础。

认识角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和直角,既可为进一步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作准备,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统计主要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学生巩固对简单统计表和方块图的认识,提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增强数学思维的逻辑性。

测定方向,是结合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认识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对有关方位的认识,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你能跳多远,是结合统计单元的学习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教材按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线索安排活动,充分展示了数学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价值。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识余数的意义和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段,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简单计算。

第三段,第5~7页的练习一。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通过分组操作,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所谓有余数的除法,是根据在整数集中除法运算不是总能施行的情况,而对除法运算的意义所作的补充规定。即,如果两个整数相除不能得到整数商,那么被除数中最多含有除数的个数,叫做不完全商;所余的部分,即被除数减去不完全商与除数乘积所得的差,叫余数。像这样的除法运算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可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线索,着重组织好如下几个步骤的活动。第一,让每个小组准备10枝铅笔或10根小棒,提出:10枝铅笔,每人分2枝,结果怎样?每人分3枝,结果怎样?每人分4枝、5枝、6枝呢?要求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有次序地进行操作,并把操作结果填在表中。第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把操作结果进行分类。第三,根据分类情况,即时指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示一道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介绍余数及算式的读法。第四,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中其他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尝试列出不同的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要恰当把握第2页想想做做的教学要求。

第2页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三道题,重点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指导学生练习时,应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或看图写算式,不应该让学生脱离直观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要关注已知总数、份数,求每份数及剩余数的操作、因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完善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第三,要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再说说具体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在表达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3.借助直观和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

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主要有三条:一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二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的已有知识;三是对有余数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要求7个桃,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就是求7里面最多有几个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73的竖式,分别思考:竖式中的7表示一共要分7个桃,那么竖式中的6呢?6是怎样算出来的?竖式中的1表示什么意思?1又是怎样算出来的?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认识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4.在学生初步理解算法的基础上,要及时提升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水平。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水平上,要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的方法。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试验和调整。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教学试一试时,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思考175的结果;另一方面更要启发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思考:因为5与3乘最接近17且小于17,所以计算175时应商3。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由此,再通过相关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强化这一思路。

5.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中的一个规律。但严格说来,余数要比除数小其实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一条法则,是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在学生积累一定的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经验后,通过对几道题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规律;二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后,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中理解这一规定的合理性。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安排。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典型错例的比较,以及类似□□=4......2这样的填空题让学生巩固认识、加深理解。

6.启发学生依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第5~7页练习一的第4、11、12、13、14题是需要用有余数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应联系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平均分),不管是否分完,都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此外,还要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到,有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后需要根据计算结果和题意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确定答案。如,搭一个棱长是2的正方体,需要8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那么27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最多可以搭多少个?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其他特点以及研究其他平面图形的特点打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动手探索的能力,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锐角、钝角,也可以借助尺子来度量图形各条边的长度,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一、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小熊开店"的动画情景。

2、今天小熊的超市开张可热闹了,店里的商品真是样样齐全,还有小朋友门特别喜欢的物品,看看都有那些物品,价钱是多少?

3、来了几位顾客看看他们买什么?

4、提出问题:小狗买4辆坦克需要几元?

(1)你们能帮帮小熊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5×4=20(元)

(3)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

5、小猫拿了20元钱也准备买坦克,请你们再帮它计算能买几辆坦克好吗?

(1)学生列式老师板书:20÷5=

(2)为什么这样列式,你能说出理由吗"?

(3)你是怎样想商的,请你们各小组讨论一下。

(1辆5元,2辆10元,3辆15元,4辆20元,所以20÷5=4,商是4。)

(先想5×?=20再想口诀?五二十,四五二十,所以商是4。)

(4)同学们想的都很好,那你们觉得用那一种方法好呢?(用乘法口诀计算比较好。)为什么?

6、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乘法口诀求商。(老师板书课题)原来用口决求商这么好,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老师出示题,学生说出商并说出相应的口诀。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天就要下雨了,小蚂蚁正忙着般家呢,他们干什么?你能算出需要几只蚂蚁运完吗?

学生独立完成在集体交流27÷3=9(只)

2、数学游戏小鸟找家。

(1)游戏规则:有着四个鸟笼,每个鸟笼上都有一句乘法口诀,一些同学得手上有一道除法算式,应用那句口诀求商,就把算式卡片贴在相应的鸟笼上。

(2)一群小鸟出去捉虫子,天黑了他们找不到家了,你们能帮他们找到家吗?

(3)学生集体活动全班进行检查。

3、数学游戏二接力赛。

(1)游戏规则;7个小组代表7种动物如:小鹿队,小兔队,等等,黑板上有7组除法计算题每小组同学依次上台计算看那组同学做得最快就奖给那组同学一个奖杯。

(2)森林的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接力赛,你们想不想参加?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各小组准备。

(3)学生进行比赛后讲评。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买家电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活动二:练一练

1、师: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要想算得又对又快,还得进行一定的练习,你们敢不敢试试?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我会做”。

(2)做练习卡上的第二题“我能行”。

(3)做练习卡上的第三题“我真棒”。

活动三:说一说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二次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课本P40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直角,感知直角的特点——直角的大小是一定的,直角是一类特殊的角。

2、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题。

3、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折纸、课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出示任意角,请学生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出示书中例图,请学生说出例图中是否有角。

(2)揭示课题

让学生观察例图,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并告知有此类特点的角为直角。

从例图中抽象出直角的图形,让学生认识直角的标志。

画三个边长长短不等的直角板书,强调直角的大小不随边的长短变化,直角的大小是一定、固定不变的。

二、认识直角

(1)请学生拿出三角板,找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说明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方法(叠合法):先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要判断的角的顶点对齐,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直角的另一条边重合,若重合是直角,若不重合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请学生拿出折纸,亲自动手折直角,并验证是否是直角。

三、画直角

课件出示3幅连续的直观图,呈现了三角板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重复判断直角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数一数课本“做一做”第2题中的直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写好教案课件,可以确保重要内容不被遗忘。以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由趣祝福为大家收集整理,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知识技能:

能综合运用平移和旋转来分析、设计图形。

数学思考与问题思考:

通过对图形运动过程的分析,再次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新的理解。

情感态度:

通过利用平移和旋转分析图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素养。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图形的运动问题。

师:数学无处不在,在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是图形的两种变换方式,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探讨图形的运动。(揭示课题:图形的运动)

师:你能通过平移将图①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说说你的做法。

生:(通过观察回答)图①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就可以了。

师:你能通过平移和旋车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同桌两人先观察,然后互相说自已的想法。

(1)可以先绕直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9格就能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2)可以先向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90°就能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一活动中既利用了平移又运用了旋转把图①和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师:你能将图形A绕着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然后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吗?

同桌的同学合作在学习卡上的方格中,按照要求动手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然后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并尝试把变换的过程描述记录下来。交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如果有不同的变换方式,可在最后补充。

师生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图形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含量比较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操作过多而花去大量时间,但是不能因此而减少操作或不操作,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另外,本课时因为是第一次将三种图形的运动综合起来,也可以在上课之前开展小组前置学习,对学过的图形的运动方式进行梳理与总结,唤醒知识,让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知识点上的充分准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表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过程和结果,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难点:

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师:因为有压岁钱。我课下和我们班的同学交流了他们分别收到的压岁钱的数目,你们想知道吗?

师出示学生照片及他们收到的压岁钱。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出示四幅本班同学照片及他们收到的压岁钱,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1、位数不同直接比。

谁收的压岁钱最少?你是怎样比较的?

学生回答:娄智颖。864是三位数,其他三个同学收到的压岁钱都是四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师:这个同学分析很有道理,四位数确实比三位数大。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这就是我们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2、位数相同,比首位。

师:于鑫雨、张润元、张敬轩谁收到的压岁钱最多呢?为什么?

生:都是四位数,先看千位,千位上1比2少,所以张敬轩收到的压岁钱最多。

师:真聪明。比较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个就大。

于鑫雨和张润元谁收的压岁钱少呢?

生:他们收到的压岁钱都是四位数。从最高位比起,它们的最高位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在百位上,5比7要少,所以于鑫雨收的少。

师:这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晰,语言概括很具体。同学们,比较两个数,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也相同的数,就比下一位,这样一位一位比下去。

4.总结万以内的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通过“比一比”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利用讨论等方法,在合作中,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如果都是四位数,就要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等,就依次比较下一位……从而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1、练一练第1题。小动物收玉米。

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练一练第2题。在里填上“>”“

独立比较出结果,点名说?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位数不同,直接比;位数相同,比首位;首位相同,依次比。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大数,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出示四位本班同学收到的压岁钱的数目,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万以内大数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练一练”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数据的收集整理》这一课是人教版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授新课。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情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4、教学重点

本着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了新教材的基础上,我把这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5、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学生在多种计数方法中筛选出用“正”子计数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并且在统计时不要忘记统计上自己,能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6、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3)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以学校打算给全校的同学定制校服选颜色入手,问学生怎么可以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各有多少人?然后老师选出喜欢每个颜色的一个代表,站在最前面,手里举起一张和这个颜色相同的卡片,其他喜欢该颜色的学生站在这位同学的身后,由举卡片的同学数出该组有多少人,然后老师填在课件上,告诉学生像这样分类数一数,再把大家喜欢每一种颜色的人数填在课件上面就叫“数据的收集”过程,然后老师板书“数据的收集”,继续演示课件,将刚才的数据放进一个表格里,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把收集的数据填到表格里叫“数据的整理”继续板书,完成课题“数据的收集整理。

(二)探究新知

1、在教学新知识时,我有意创设问题,举手调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调查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合理性,学会进行抽样调查。

2、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在统计两个人选谁参加故事会,引导学生体会记录数据方法多样性。这些方法中。最好采取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突出“正”字收集法。我这样设计使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紧接着利用学生收集到的是数据,制成统计表。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绘图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困难和合作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团结互助的教育。

(三)拓展应用

1。为了体现教学的使用价值,调查学生最喜欢到哪里去春游。然后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填写统计表。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之后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学习统计知识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又与生活实际联系,警察叔叔统计某一路段各种车辆经过的数量,看动画,数一数各种车辆经过的数量,学生在老师发的练习纸上做出统计,学生在观看动画后,有的纷纷放下了笔,因为每人统计4种就会跟不上,因此老师提议一组统计一种车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根据已有的计数知识,有的同学用1+1+1+1+1,有的用√√√√√√,有的用圆圈,有的用“正”字,投影展示各种计数方法,让学生说出哪种方法好,学生指出用“正”计数最好。然后让学生说一下原因,完成了收集与统计后,在课件上填完善后,根据课件回答问题:

(1)在这一分钟当中,( )车经过的数量最多,一共经过了( )辆。

(2)从这个统计表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进行小结:让学生说要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们喜欢不喜欢这种方法,愿意不愿意解决更多的统计问题。

3。根据课后第六页第六题

课件给出:老师想要举办一个联欢会,想要调查一下,同学们最爱吃哪一种水果,用“磁老虎”把四种水果,粘在黑板上,找上4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统计,用刚才大家都觉得好的“正”字方法,其他同学依次说出最爱吃的水果名字,注意:黑板上进行统计的小组长也要说出最喜欢的水果。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数据整理,完善板书。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洁,把标题和主要知识点或图板书出来即可,因为大多数内容可在课件中展现,那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简洁的板书,更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中进行的,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统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2.按课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齐读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 “做一做”和习题第1 ― 3题。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具: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 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分析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 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

[教学难点 ]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 10根小棒,平均分成 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 9根小棒,每 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教学例 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 8、9、10、11、12根小棒,每 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 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 8根小棒,每 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 剩余吗?(摆 2根,没有剩余)

(2) )如果给你 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 2根,还剩 1根)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 …… 1(根)

(3) 10根呢?

(4) 11根呢? 12根呢?

为什么不是余 4根,写成 12÷4=2(个) …… 4(根)呢?

(1)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 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 不能是 4根、5根、6根 ……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 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 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 5根分一份,除数是 5,根据余数和除数 之间的关系,可能剩 1、2、3、4根。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第 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已知除数是多少, 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 求余数最大 是几,然后指名回答。 (除数是 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 能是 1—— 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 7。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理解数位意义.

2.掌握读法法则,会读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零的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

方格纸(绘图纸)、计数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三位数,引导学生读数.(题目自拟)

2.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指导学生数绘图纸小方格的数目(或投影出示).(参照教科书上例5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计数单位.

(2)总结学过的计数单位.

2.教学例6.(适时出示课件“计数器”)

(1)指导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零二十.

教师提示学生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时注意什么?

(2)从一午九百九十五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千零五.

①启发学生观察万位在右起第几位?

②数到整十、整百、整千和一万时怎样拨珠?

(3)从九千九百九十一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万.

使学生明确:千和万两个相邻数位的十进关系.

(4)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① 从三千九百九十,一个一个地数到四千零八.

② 从四千九百五十,一十一十地数到五千零五十.

③ 从八千五百,一百一百地数到九千五百.

3.教学例7.(适时出示课件“计数器”)

(1)在计数器上出示 745、280、609,启发学生试读,并说一说怎样读的?

(2)在计数器上出示 3745、20xx、6009.

①出示数位顺序表.

②拨上3745,读出它的组成.

③拨上20xx,读出它的组成.

④拨上6009,读出它的组成.

(3)读数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读数时首先判断最高位是什么位.

中间有一个或两上0都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5)出示万以内数的读法,引导学生阅读.

(6)做一做.

读下面的数,再说说各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438 3704 5008 6900

三、全课小结.

随堂练习

1.(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

(2)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2.读下面各数.

2469 5023 6007 10000 9030 7006 3507 280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93~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感受数据蕴含的消息,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

3.感受统计活动的学习价值,培养乐于与同学合作的态度,激发对统计活动的兴趣,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并传播爱护牙齿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会有不同的方法调查和记录数据,并能把调查整理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解答简单的问题。

师(传播爱牙信息)牙齿是身体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好好爱护它,就会成为蛀牙?(出示PPT)

师(出示例题)看!这几个小朋友正在讨论蛀牙。

生:没有......,有......,有1颗......,有2颗......

师:如果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蛀牙情况,可以怎么做呢?

师:要知道大家的蛀牙情况,需要一个一个问清楚,然后再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揭示课题——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师(分组活动)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你们小组师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师(出示表格)同学们收集数据做的非常好,要想更清楚的看出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我们需要再把收集的数据分类整理,填写在表格里。

生:第一个表格按蛀牙颗数分的,第二个表格按有无蛀牙分的。

根据整理结果回答:

(1)小组同学中,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你还能想到什么?和同学交流。

小结: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师:你知道“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么?同桌两人之间玩这个游戏,做20次,画“正”记录每次的结果。

和同桌的表格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教学板书: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没有正1颗正正2颗......3颗......4颗......

教学反思: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合作记录的过程,用多种方式记录,总结方法,体会活动中的一些发现,提高数学的兴趣。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06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