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反比例函数教案 >

2024反比例函数教案汇集

2024反比例函数教案汇集

【#范文大全# #2024反比例函数教案汇集#】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案是教师的工具之一,承载着难点和注重的方向。趣祝福选取了这篇文章来为大家解读关于“反比例函数教案”的最新知识,请相信您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符合您要求的信息!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1

反比例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我们学习这个概念的重点内容,下面就来详细讲解一下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反比例函数是指一个函数,当自变量在一定的取值范围内变化时,其相应的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乘积保持为一个常数的函数。通常记为y=k/x,其中k是一个常数,叫做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一般是一条通过原点斜率为常数k的双曲线。具体来说,当自变量x趋近于0时,函数值y趋近于无穷大,当自变量x趋近于正无穷大或负无穷大时,函数值y趋近于0。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如下所示:

(图中红色双曲线即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三、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 定义域和值域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除了0以外的所有实数,值域是除了0以外的所有非零实数。

2. 奇偶性

反比例函数是一个奇函数,即满足f(-x)=-f(x)。

3. 单调性

当x>0时,y随着x的增加而减少;当x

4. 渐近线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可以看作是两条渐近线y=kx和y=-kx的交点,即当x趋近于正无穷大或负无穷大时,函数值y趋近于0,而当x趋近于0时函数无定义。

5. 对称中心

反比例函数的对称中心在第三象限的点(-√k,√k),即在两条渐近线的交点的中心对称。

四、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反比例函数在很多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工程领域中,电路中的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的相互作用就可以用反比例函数来表示;在物理中,牛顿定律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也可以用反比例函数来表示。

五、总结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对于完成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非常重要。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相关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加强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2

1.定义: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2.其他形式 xy=k (k为常数,k≠0)都是。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

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1.旋转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A经过旋转变为点A′,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2.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作图:

在画旋转图形时,要把握旋转中心与旋转角这两个元素。确定旋转中心的关键是看图形在旋转过程中某一点是“动”还是“不动”,不动的点则是旋转中心;确定旋转角度的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组对应边,看其始边与终边的夹角即为旋转角。

作图的步骤:

(1)连接图形中的每一个关键点与旋转中心;

(2)把连线按要求绕旋转中心旋转一定的角度(旋转角);

(3)在角的一边上截取关键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得到各点的对应点;

(4)连接所得到的各对应点。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3

主要从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方面进行阐述。

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函数知识是初中代数的核心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函数把前面所学的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是整个初中代数知识的“桥梁”,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别于解析式为整式的一次函数。同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也与众不同。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象,以及根据图象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去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4、心育目标:

(1)通过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增强学习意志。

(2)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3)克服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及对教师的依赖性。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性。

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整体构思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观察、思考、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另外,我还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的形式,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有效的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说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一种方法远比学会一个知识点重要的多。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的内容以及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方式进行学习,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培养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提问:

1、小学时我们是否反比例关系?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叙述反比例关系?

(1)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之间的关系。

(2)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之间的关系。

2、若从函数的观点看,上面例子中的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作自变量和函数。可以写成怎样的函数关系式呢?

让学生改写,得出结论。用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的实例,形象地把抽象的定义引出。增加学习兴趣,降低思维难度,减少学生对函数部分学习的畏惧心理。增加学习兴趣,强化主动的学习动机。

问1、说出观察两个变形式后的初步印象,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问2、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能否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呢?(学生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巩固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学生口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回答好的给予赞扬,不完善的或不得要领的给予热情的帮助,鼓励。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循序渐进的挖掘定义的内涵,去体会数学的严谨。通过授课的语言,表情动作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氛围,为学生自信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1)学生体会,自己动手画图。

(投影出示)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让学生自己动手,帮助学生消除依赖心理,把作图最标准的用投影仪投出,以此为例图。并希望大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问:观察函数y=kx和y=kx—1的图象。分析反比例函数的特征。找出反比例函数图象有那些共同的特点?有那些不同的特点?

①分组讨论,并鼓励全体同学要细心,有耐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相信靠大家的智慧会全部找出。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能力,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的去发现、思考,体会学习方法。

②找学生小结本组讨论的结果。

(看哪组总结的最全、语言最标准、简练,不够准确的下面组可以给予补充)在本环节中回答精彩的给予肯定,没想出的鼓励大家继续去发现,最后让大家去评判回答最佳组,激励大家学习他们肯于动脑、积极思考的态度,让大家给予掌声,让学生体会努力后成功的感觉。并学会且乐于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③根据对图象的观察,由得到的图象特征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性质: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设计意图:使每个学生的认知、条理更清晰,呈现出本节课知识重点,巩固记忆。又因为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使学生体会团结协作的作用和努力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求x=1、5时,y的值。

(1)y与x成反比例是什么含义?

(2)根据式子能否求出当x=1.5时,y的值?

(3)要想求出y的值,必须先知道哪个量呢?

(4)怎样才能确定k的值?用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在问、想、做中鼓励思考,体会成功的感觉,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使学生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联系所学知识由学到用的结合。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跃迁。

教师:肯定大家的努力及大家在本堂课中的表现。表扬在本节课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教材130页1、2、3、4、131页5、6。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4

【--小班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优秀教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运用多媒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第2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重点)2.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难点)一、情景导入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所提供的两组数据描绘出相应的反比例函数图象.x                -6                -3                -2                -1                1                2                3                6y                -1                -2                -3                -6                6                3                2                1x                -6                -3                -2                -1                1                2                3                6y                1                2                6                6                -6                -3                -2                -1观察这两个图象,试着求出它们的解析式,看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类型一】 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字母的取值范围  在反比例函数y=1-kx的图象的每一条曲线上,y都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值可以是()A.-1  B.0  C.1  D.2解析:反比例函数y=1-kx的图象的每一条曲线上,y都随x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知,该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所以该函数的比例系数1-k<0,解得k>1.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位置和函数的增减性,都是由比例系数k的符号决定的;反过来,由双曲线所在位置和函数的增减性,也可以推断出k的符号.【类型二】 比较函数值的大小  在反比例函数y=-1x的图象上有三点(x1,y1),(x2,y2),(x3,y3),若x1>x2>0>x3,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A.y3>y1>y2  B.y3>y2>y1C.y1>y2>y3  D.y1>y3>y2解析:本题方法较多,一是根据x1,x2,x3的大小即可比较;二是画出草图,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比较;三是利用特殊值法.(方法一)比较法:由题意,得y1=-1x1,y2=-1x2,y3=-1x3,因为x1>x2>0>x3,所以y3>y1>y2.(方法二)图象法: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y=-1x的草图,描出符合条件的三个点,观察图象直接得到y3>y1>y2.(方法三)特殊值法:设x1=2,x2=1,x3=-1,则y1=-12,y2=-1,y3=1,所以y3>y1>y2.故选A.方法总结:此题的三种解法中,图象法形象直观,具有一般性;特殊值法最简单,这种方法对于解答许多选择题都很有效,要注意学会使用.探究点二:反比例函数图象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  如图,四边形OABC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B(x0,y0),则k的值为.解析:∵四边形OABC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它的面积为1,且BA⊥y轴.又∵点B(x0,y0)是反比例函数y=kx图象上的一点,则有S正方形OABC=|x0y0|=|k|,即1=|k|.∴k=±1.又∵点B在第二象限,∴k=-1.方法总结:利用正方形或矩形或三角形的面积确定|k|的值之后,要注意根据函数图象所在位置或函数的增减性确定k的符号.三、板书设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性质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反比例函数图象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全面观察和比较,发现函数自身的规律,概括反比例函数的有关性质,进行语言表述,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在相互交流中发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反思】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运用多媒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体会: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进一步巩固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画反比例函数图象,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

2.通过从图象中获取信息,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3.通过对图象性质的.研究,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让学生积极投身于数学学习活动中,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论,不仅使他们记忆犹新,还能建立自信心.由学生自己思考再经过合作交流完成的数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使他们互相增进友谊.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图象,归纳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特征,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中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类推归纳概括学习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5.2.2A)

第二张:(记作5.2.2B)

第三张:(记作5.2.2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总结出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并讨论了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6

【--小班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优秀教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观察、类比学习,探索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使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获取新知的成功体验,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6.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1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1.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重点)2.会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解决相关问题.(难点)一、情景导入已知某面粉厂加工出4000吨面粉,厂方决定把这些面粉全部运往B市.所需要的时间t(天)和每天运出的面粉总重量m(吨)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你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形象地画出这个函数关系的图象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类型一】 判断反比例函数所在的象限  反比例函数y=-6x的图象在()A.第一、二象限  B.第二、三象限C.第一、三象限  D.第二、四象限解析:因为k=-6<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故选D.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类型二】 由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位置确定k的取值范围  若双曲线y=2k-1x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A.k>12  B.k<12C.k=12  D.不存在解析: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则必有2k-1<0,解得k<12.故选B.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位置由k的符号确定.【类型三】 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图象  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8,则这个长方形的一组邻边长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图中的()解析:本题是一道有关反比函数的实际问题.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8,两邻边的长分别是x,y,所以x·y=8,即y=8x,所以此函数属于反比例函数.而长方形的任意一边的长度都必须大于0,故x的取值范围是x>0.由k>0且x>0可知,函数的图象只在第一象限内,故选D.方法总结:在解决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因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限制,常只有一个分支或一个分支中的部分曲线段符合题意.探究点二: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ax+b与y=abx(ab≠0)的图象大致是()解析:在A、B中,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ab>0.而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在A中,a>0,b<0,矛盾;在B中,a<0,b>0,矛盾.在C、D中,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二、四象限,∴ab<0.再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在C中,a<0,b>0,符合题意;在D中,a>0,b>0,矛盾,故选C.方法总结:在每个选项中可先由一个函数图象的位置得出a、b的符号情况,然后在另一个函数图象上检验,若无矛盾,则此选项正确,否则就是错误的.  已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3x+m的图象相交于点(1,5).(1)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求这两个函数图象的另一个交点的坐标.解:(1)∵点(1,5)在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上,∴5=k1,即k=5,∴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5x.又∵点(1,5)在一次函数y=3x+m的图象上,∴5=3+m,即m=2,∴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3x+2;(2)由题意,联立y=5x,y=3x+2.解得x1=1,y1=5或x2=-53,y2=-3.∴这两个函数图象的另一个交点的坐标为(-53,-3).三、板书设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形状:双曲线位置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 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 第二、四象限内画法:列表、描点、连线(描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逐步明确研究函数的一般要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具体展现了反比例函数的整体直观形象,为学生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提供了思维活动的空间.【反思】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观察、类比学习,探索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使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获取新知的成功体验,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首先回顾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首先明白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的问题。其次是让学生类比正比例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的研究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从图像上去识别什么,观察什么,通过类比学生明白了应该研究图像的形状,图像在不同象限时函数的增减性。最后展示一些有关性质的习题让学生利用医学知识来解决此类问题,检测学习目的的达成。带着这样的思路,我设计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对教学中体会较深的几点如下:首先,目的明确了,做起事情才有方向,这节课学生通过我的引导,类比正比函数和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研究方式途径,学生一回忆,方向明确了,自主探究起来也就有了方向,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做。其次,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学习中的重要性,一个问题让我们去凭空想象在自己的脑海里构图,想起来对相当多的学生还存在很到大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把图做出来,再在图中寻找信息就变得直观形象。让人看起来一目了然,数形一结合,信息就自然明了。再次,及时巩固是重点,学生既然能很好的总结知识点,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把总结的知识点加深巩固,这就要设计切合实际的练习题,还应该紧扣本节课所学知识,我在设计习题的过程中特意的做了安排,只要学生能判断来一个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就能很好的完成函数所在象限和增减性的判断。通过课堂学生的表现看,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尤其是在平时的课堂上从不发言的王某、李某等人都踊跃举手回答,当然都是正确的。这让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平常的教学,我们更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

编辑推荐

指数函数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的编写应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经过认真筛选我们为大家推荐一篇题为“指数函数教案”的文章,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指数函数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第二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②将学生按奇数列、偶数列分组。

学生活动:①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式和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②回忆指数的概念;③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板书指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①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②交流、讨论③归纳出研究函数性质涉及的方面④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象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通过观察图象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时对于底数的讨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①板书例1②板书例2第一问③介绍有关考古的拓展知识。

学生活动:①学习解题的'规范步骤②完成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③完成分组练习④扩展视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实现学生对指数函数知识的初步应用,完成学生学习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力求通过例题的讲授、规范的板书养成学生良好地解题习惯,起到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巩固学生对指数函数性质的理解、实现会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通过三个分组练习实现教师的再指导和学生的渐进式提高。指数函数与贷款利率的计算、化学中半衰期的计算和考古技术的现代运用有紧密的联系,本环节介绍的“化学中的14C在考古中的应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下一步学习“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等问题埋下伏笔。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

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

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习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三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2:1:1,第一大板块包含了两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定义,二是课前准备的画有坐标系和表格的小黑板;第二板块书写了例1和例2的第一问;第三板块由学生完成例2的后两问、练习和课堂小结组成。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回忆指数知识的记忆评价、得出指数函数概念的归纳评价、作图时的准确性评价、解题时的规范性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指数函数教案【篇2】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指数函数》。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之后系统学习的第一个函数,通过学习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后面的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函数的应用意识。因此本课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2、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能根据单调性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分类、归纳、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和分类讨论思想。

2、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体会成功与快乐;

2、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函数问题。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由图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后面学习中一遇到指对数问题就发蒙,原因是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学生刚刚学完第三章函数的性质,应用的又是初中比较熟悉的一元二次函数。一下子出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函数而且需要记很多性质,学生感觉很吃力。对于我任教的12财会班的学生整体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发现的意识。但是性格活泼、兴趣广泛,乐于实践。因此我在备课时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从兴趣出发,由2012年春节晚会的魔术引出本节课的指数函数,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去认识指数函数,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充分展示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演示指数函数的图像形成过程,便于总结函数的性质。

◆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构建模型,形成概念

3、深入探究,发现性质

4、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5、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6、作业布置,延伸课堂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春节的撕报纸的魔术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撕报纸得到的分数与撕报纸的次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出撕报纸得到的每一分小报纸的面积与撕报纸的次数之间得到的函数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关于指数函数的数学模型,为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以及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2、构建模型,形成概念

通过两个具体的指数函数模型,给出指数函数概念,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并通过练习一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3、深入探究,发现性质

在这个环节,函数图像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突破重点、难点,这一环节关键是弄清楚底数a的变化对函数图像及性质的影响,利用多媒体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感性认识,非常直观形象地演示a的变化与图像的变化规律,突破静态思维,使难点迎刃而解。

华罗庚先生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从“数”的角度用解析式不易解决,转而由“形”——图像突破,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两个指数函数的作图过程巩固学生作图能力,让学生初步发现图像规律。紧接着同时通过软件让学生举出4个指数函数,通过软件快速画出四个具体的指数函数图像,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发现指数函数的图像规律,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经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研究出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后进行总结归纳函数的其他性质,从而对函数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4、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对例题一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例题二求函数的定义域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学生进行一些巩固练习使学生对函数能进行较为基本的应用。

5、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小结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建立研究函数的知识体系

6、作业布置,延伸课堂

作业布置环节必做题巩固学生上课内容,选做题“古莲子年龄之谜”的问题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材施教,分层作业,巩固提高,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指数函数教案【篇3】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准确作出指数函数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②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体会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方法,了解具体到一般的讨论方法及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自学教材P54-56,完成学案

二、问题导学

探究一:在下列的关系式中,哪些不是指数函数,为什么?(1)

(2)

(3)

(5)

(6)

(7)

(8)

(>1,且)1.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

准确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指数函数解析式(>0且≠1)的结构特征:

①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的常数

②指数:变量x ③系数:1 ⑵为什么规定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①

②若<0,如在实数范围内的函数值不存在.③若=1, 是一个常量,没有研究的意义,只有满足的形式才能称为指数函数,而象,不符合的的形式,所以不是指数函数。

探究二: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研究方法:

画出函数图象,结合图象研究函数性质.

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1、观察下图在同一坐标系画出的y=2x和y=的图象,体会指数函数图象的特征.-1

讨论:

(1)函数?y=2x和y=的图象有何关系?如何由y=2x的图象画出y=?的图象?

(2)根据两个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归纳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性质.? 变底数为?3和 后呢?(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3)y=2x和y=的图象关于轴对称,所以这两个函数是偶函数,对吗?

试试:必过定点

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探究三:根据图象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观察用电脑软件画出的函数图象.说明:1 y=

y=

y= 5

y=3

问题:1:从画出的图象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与底数间有什么样的规律.从图上看(>1)与(0<<1)两函数图象的特征.问题2:完成下表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1 0<<1 >1 0<<1

向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图象关于原点和轴不对称

函数图象都在轴上方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1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大于1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小于1 >0,1 >0,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大于1 <0,1 <0,问题3: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1)在(>0且≠1)值域是(2)若

(3)对于指数函数(>0且≠1),总有(4)当>1时,若<,则<; 根据上例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1 0<<1 图象

性质

定义域

值域

过定点,即x=

时,y=

函数值的变化

当>0时,当<0时,当>0时,当<0时,单调性

在R上是

函数 在R上是

函数

三、典型例题:

例1:函数是指数函数,求的值

例2:已知指数函数(>0且≠1)的图象过点(3,π),求

体会:要求出指数函数,需要几个条件? 例3: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1)

(2)

例4: 当

四、归纳小结

1、理解指数函数

2、解题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可有利于清晰地分析题目,培养数型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五、课堂检测

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

2.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依次分别是

()A.{}和{}

B.{}和{} C.{}和{}

D.{}和{} 3.函数的图像必经过点

()A.(0,1)

B.(1,1)

C.(2,3)

D.(2,4)4.下列函数中,值域为R+的是()

A、y=5

B、y=()1-x

C、y=

D、y= 5.在某种细菌培养过程中,每30分钟分裂一次(一个分裂为两个),经过4个小时,这种细菌由一个可繁殖成()

A、8

B、16

C、256

D、32 6.若函数是奇函数,则为__________.7..已知当其值域为时,求的取值范围。

8.? 求函数?y=的定义域和值域,并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指数函数教案【篇4】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根据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划分为两节课(探究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这是第一节课“探究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

二、学生学习况情分析

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是学生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教材在之前的学习中给出了两个实际例子(GDP的增长问题和炭14的衰减问题),已经让学生感受到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但这两个例子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本节课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超出想象的结果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三、设计思想

1.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即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以往的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到图象的作用,这其实只是借助了图象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2.结合参加我校组织的两个课题《对话——反思——选择》和《新课程实施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研究》的研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下两点:

⑴.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⑵.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并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在理解指数函数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比,回顾归纳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种不同角度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学方法,加深对指数函数的认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约3分钟)师:如果让1号同学准备2粒米,2号同学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6粒米,4号同学准备8粒米,5号同学准备10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该准备102粒米,大约5克重。师:如果改成让1号同学准备2粒米,2号同学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8粒米,4号同学准备16粒米,5号同学准备32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米?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很多或能算出具体数目

师:大家能否估计一下,51号同学该准备的米有多重?

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约重1.2亿吨。

师:1.2亿吨是一个什么概念?根据2007年9月13日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2008我国大米产量预计为1.27亿吨。这就是说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相当于2007~2008我国全年的大米产量!【设计意图】用一个看似简单的实例,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同时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指数函数的爆炸增长,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在以上两个问题中,每位同学所需准备的米粒数用y表示,每位同学的座号数用

x表示,y与x之间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很容易得出y2x(xN*)和y2x(xN*)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漏掉x的取值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具体问题中x的范围。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指数函数的定义

老师:其实,在本章开头的问题2中,也有一个与y2类似的关系x*y1.073(xN,x20)式

x⑴让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问题逐个给出):(约3分钟)

x*x*y2(xN)y1.073(xN,x20)这两个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①和②它们能否构成函数?

③是我们学过的哪个函数?如果不是,你能否根据该函数的特征给它起个恰当的名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学生对比已经学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发现xy2,xy073.1是一个新的函数模型,再让学生给这个新的函数命名,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老师:如果可以用字母a代替其中的底数,那么上述两式就可以表示成xay的形式。自变量在指数位置,所以我们把它称作指数函数。

⑵让学生讨论并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约6分钟)

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

a2,x2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 ①若a0会有什么问题?(如

1在)

②若a0 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0,a都无意义)

③若a1又会怎么样?(1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

老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0且a1。在这里要注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

xx【学情预设】

①若学生从教科书中已经看到指数函数的定义,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要求a0且a1。a1为什么不行?

xya②若学生只给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一次函数ykxb(k0)、反比例函数

yk(k0)2yaxbxc(a0)中x,二次函数的限制条件,思

考指数函数中底数的限制条件。【设计意图 】

①对指数函数中底数限制条件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一个函数应注意它的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

②讨论出10aa,且,也为下面研究性质时对底数的分类做准备。

接下来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明确了指数函数的定义,能否写出一两个指数函数?教师也在黑板上写出一些解析式让学生判断,如y23x,y32x,y2x。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是关注指数是否是变量,而不考虑其它的。【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和呈现形式的理解。

2.指数函数性质

⑴提出两个问题(约3分钟)

①目前研究函数一般可以包括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研究指数函数时有明确的目标:函数三个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和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奇偶性)。

②研究函数(比如今天的指数函数)可以怎么研究?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角度研究?

可以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从具体的函数入手(即底数取一些数值);当然也可以用列表法研究函数,只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函数用列表法不易得出此函数的性质,可见具体问题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研究才能事半功倍!还可以借助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

【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知道图象法不是研究函数的唯一方法,由此引导学生可以从图象和解析式(包括列表)不同的角度对函数进行研究;

②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有机渗透。

⑵分组活动,合作学习(约8分钟)

老师:好,下面我们就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指数函数进行研究。

①让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从解析式的角度入手(不画图)研究指数函数,一组借助电脑通过几何画板的操作从图象的角度入手研究指数函数;

②每一大组再分为若干合作小组(建议4人一小组);

③每组都将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或成果写出来以便交流。

【学情预设】考虑到各组的水平可能有所不同,教师应巡视,对个别组可做适当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更可加深对所得到结论的理解。

⑶交流、总结(约10~12分钟)师:下面我们开一个成果展示会!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应关注各组的研究情况,此时可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并对比从两个角度入手研究的结果。

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发现、得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点评或要求学生分析。这里除了研究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外,再引导学生注意是否还有其它性质?

师:各组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外是否还得到一些有价值

1yax与y()xa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副产品呢?(如过定点(0,1),【学情预设】

①首先选一从解析式的角度研究的小组上台汇报;

②对于从图象的角度研究的,可先选没对底数进行分类的小组上台汇报;

③问其它小组有没不同的看法,上台补充,让学生对底数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哪个量决定着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以什么为分界,教师可以马上通过电脑操作看函数图象的变化。

【设计意图】

①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知道研究一个具体的函数可以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从图象角度研究只是能直观的看出函数的一些性质,而具体的性质还是要通过对解析式的论证;特别是定义域、值域更是可以直接从解析式中得到的。

②让学生上台汇报研究成果,让学生有种成就感,同时还可训练其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数学素养;

③对指数函数的底数进行分类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解决分类问题使该难点的突破显得自然。

师:从图象入手我们很容易看出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以及过定点(0,1),但定义域、值域却不可确定;从解析式(结合列表)可以很容易得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但对底数的分类却很难想到。

xya教师通过几何画板中改变参数a的值,追踪的图象,在变化过程中,让全体学生进一步观察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师可以边总结边板书。

(三)巩固训练、提升总结(约8分钟)

1.例:已知指数函数的值。

解:因为f(x)的图象经过点(3,)所以f(3)

3a,解得a3 即f(x)ax(a0且a1)的图象经过点(3,),求f(0),f(1),f(3)于是 f(x)x3

13 所以f(0)1,f(1),f(3)1.【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

师:根据本题,你能说出确定一个指数函数需要什么条件吗?

师:从方程思想来看,求指数函数就是确定底数,因此只要一个条件,即布列一个方程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底数是确定指数函数的要素,同时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

1y3和y3 的大致图2.练习:⑴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xx象,并说出这两个函数的性质;

⑵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

y2x21y2 

1x

3.老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指数函数有什么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是把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一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对函数研究的学习,即怎么研究一个函数。【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再一次复习对函数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也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让学生体会本课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②总结本节课中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③强调各种研究数学的方法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才能融会贯通。

4.作业:课本59页习题2.1A组第5题。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函数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仅是通过对比总结得到指数函数的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函数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教师可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2.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可以很容易的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本课使用几何画板可以动态地演示出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观察底数对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影响。

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得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思考问题。

指数函数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 《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数函数》是苏教版中专数学国家审定教材第一册第三章《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幂函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的概念和幂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专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中专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图象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学情及目标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中专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方面: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从幂函数的学习中了解了学习函数的基本步骤。

技能方面:学生对采用“描点法”作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大致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好准备。

素质方面: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有初步了解,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面还有待提高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

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

(2)技能目标:

①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②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5)教学难点:取适当的点作图

确定依据: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学生容易混淆,并且学生作图的精确度还有待提高

突破难点的关键:结合二次函数、幂函数等取点的方法,再次强调间隔适当、数值大小合适、对称

三、教法分析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由指数函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类比及分类讨论的应用.引导学生结合幂函数的一般形式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课外知识的拓展等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之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幂函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研究底数的限制时会遇到分类讨论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中专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1.知识的回顾及新课的导入

教师活动:

①回顾研究幂函数的一般步骤,并请学生回答幂函数的相关知识

②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第二个是机器价值的折旧率问题

③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学生活动:

①回忆幂函数的概念及图象和性质

②分别写出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和机器价值y与经过年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

③比较幂函数的一般形式和上述两个式子,归纳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

④根据底数分类讨论的结果,试着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幂函数的知识,再现研究函数的基本步骤;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类比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

①作图步骤回顾

②给出两个简单指数函数,多媒体演示取点和作图,强调虚线、点、函数图象的先后顺序

学生活动:

①回忆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②注意取点的间隔及大小

③观察作图过程以及图象的形状和底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作图步骤加深印象,对取点的合适度有更深刻的理解,使用多媒体画图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强调作图过程的规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

①多媒体演示练习1

②给出两个指数函数,要求学生对照例题作图并指导取点

③请一名学生板演作图,对其作图步骤和图象精确度进行点评

④引导学生对底数和图象形状的关系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

①口答练习1

②在草稿纸上画出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

③观察图象形状和底数并互相交流,最后得出两者的关系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印象以及和幂函数一般形式的区别;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能够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也能让学生通过作图发现底数和图象形状的关系,对深刻理解本小节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

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

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基本形状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习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本节课以多媒体为主,同时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我设计了由两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1:2,第一板块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二是定义域和值域,三是作图的基本步骤;第二板块留给学生板演练习2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回忆幂函数知识的记忆评价、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得出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归纳评价、作图时取点准确性和图象精确度的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指数函数教案【篇6】

一、说教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内容为“指数函数”第一课时。它是在学习指数概念和幂函数的基础上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学习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所以指数函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股市的涨跌、服饰的打折和化学中对放射性物质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与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作用。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职业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初中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 一次函数,上册第三章又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其通性,并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作了更深入研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能力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②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③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能力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如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3)教学关键:

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1.学法指导

由于职高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职业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小组合作来帮助后进的学生,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法选择

(1)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启发发现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指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借助电脑,演示作图过程以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给了学生以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在机房上课,让学生也利用函数作图器作图)

三、教学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 个分裂成2 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有怎样的函数关系?),第二个是放射性物质变化的例子(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经过多少年,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②组织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来解释两个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③引导学生把对应关系概括到形式。

学生活动:分别写出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和剩留量y与经过的年数x的关系式;

设计意图:①通过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也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②由具体数字抽象概括出指数函数y=ax的模型,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准备;③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1)指数函数概念的引出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函数,寻找他们的特征②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③引导学生观察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学生活动:①学生独立思考并回忆指数的概念;②解释这两个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构成函数,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③理清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设计意图:①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②注意提示底数的取值范围,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③将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定义上进行区别,加深了对指数函数概念的掌握。

(2)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 和 ,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利用列表描点法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利用函数作图器和几何画板作图。

学生活动:①思考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有哪些?②画出这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③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或“几何画板”准确作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图象更精确。

四、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四个板块构成的板书,

说明;这册新教材更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数学,从引入到应用,都围绕着生活数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节知识还提到了函数作图器,相信它比几何画板更容易学,学生对它更感兴趣。

2024分数大小比较教案七篇


阅读“分数大小比较教案”或许可以帮助您解决一些问题,非常欢迎您的到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您带来深刻的启发。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相信对于如何编写教案和课件,老师们并不陌生。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就能够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

分数大小比较教案【篇1】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

(2)掌握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三个分数的大小。

重点、难点:掌握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三个分数的大小。

1、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说说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及理由。

3、出示12/7和8/3,你能直接比较吗?为什么?(与刚才的两题有什么区别)

1、探究:既然不能直接比较,你能想办法对这两个数进行比较吗?

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这几中方法中,你觉得哪一中最可取?为什么?请举例。

4、请看课本上为我们推荐了哪一种?

自学课本:

(1)为什么课本上说“通分”要先通分?

(2)书写的格式是怎样的?

(3)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准备提问?

反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训练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比较下列分数的大小。

5/6和7/82又7/20和2由5/125/8、3/4和2/52又3/4、2又7/9和2又11/15

请学生上台板演并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评。

注意:比较分数大小时,如果没有将明白排列的要求,一般要求从大到小。

小结:两个、三个会比较,那么更多一点呢,你会吗?

3、思考题:比较3/7、3/8和4/7的.大小,你有几种方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比较分数大小的有哪几种?有什么困难的地方吗?

1、练一练第二题中剩下的2题,第三题中下面的一行。

在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应用通分知识,就可以进行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时,让学生说出比较大小的思维过程。并且要注意比较大小的书写格式。

分数大小比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学会比较两个简单的分数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来理解掌握两个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孝敬长辈、孔融让梨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两个简单的分数的大小,知道=,=......即十分之几等于一百分之几十。

教学难点:

1、理解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的道理。

2、初步理解单位1不一样,分数单位的实际数值也不一样。

3、理解十分之几等于一百分十之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分数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研究分数,我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学习材料,有的小组是长方形,有的小组是〇,还有的小组是□,线段图、苹果图等。那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学习材料通过折一折或分一分,再画上阴影部分的办法得到一些分数呢?那好,现在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同一小组得到的分数不能重复,要把得到的分数写在对应的学习材料上,看看哪一组得到的分数最多.(小组活动)

2、请几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组得到哪些分数?

(把材料带到上面来汇报)

二、新课学习

1、找朋友

(1)其他组也得到很多分数,现在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组得到的这些分数,从不同的角度想一想,哪两个分数可以结为朋友?父们组能找到几对朋友?小组边讨论边活动,把找到的几对朋友记录下来。

(2)汇报:请几个小组汇报,你们组找到哪几对朋友?(如:)你们为什么认为他们是朋友呢?(分母相同)还有哪几对朋友?(如:)为什么他们也是朋友?(分子相同)还有哪一组来汇报?(如有分数相等的,则提问:你怎么知道他们相等呢?)生答师板书,将这些分当选写在黑板上。

2、比较大小

接下来,咱们再做一项工作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把自己组找到的这些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朋友比较一下,看看谁大谁小,把结果记录下来。(小组活动)

黑板上这几对朋友,哪些你们已经比较出结果了,在黑板上填写。

(1)先看分母丰同这一列。

你们是怎么比较出谁大谁小的呢?哪一组愿意把材料拿上来向大家说一

说?

大家都是从材料上观察出谁大谁小,咱们来看一对朋友<,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3个和4个比,谁大?所以<,你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比较这一对朋友呢?每个同学再选一对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一列分母相同的分数,有什么发现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小组讨论)(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小结:对,所以咱们进行妥数大小比较时,如果分母相同,就要看分子,分子大的这个分数大。

(2)再看分子相同的这一外

哪一组来介绍一下是怎第比较的?(留下分子是1的材料)大家也是从材料上观察知道,那为什么<呢?(小组讨论)

小结:同样大小的物体,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分母越小,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所以<。

仔细观察这一列,你能否找到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好办法呢?(同桌讨论)。

(3)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到了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办法,老师这里有两个分数=,请你先猜一猜谁大,谁小?咱们来验证一下,究竟谁猜得对,(板书:=)

=那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

==

观察这一列,你双发现有什么发现呢?其实,这一列的规律,我们将在以后再深入学习。同学们今天已经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真了不起。

3、同一单位

同学们,老师昨天应用这些规律比较分数的大小碰到了一个难题,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好吗?

出示: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这个呢?

(),都是,大小一样吗?怎么回事呢?我们进行分数大小比较时,必须是同样大小的物体,这是比较分数大小的前提,我们接下来进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都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

三、巩固练习

1、看图,用分数表示,并比较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

(1)

(2)

2、在下各题的○内填上<、>或=。P115(2、3)

3、小星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6块,送给爷爷3块,占这个西瓜的(),送给妈妈2块,占这个西瓜的(),自己留下1块,占这个西瓜的(),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分?

4、想一想,方框里可以哪些分数呢?

<□

四、课堂总结:

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什么?

五、作业:P115(5、6)

分数大小比较教案【篇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的通分。

(2)掌握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的比较两、三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比较2/7和5/7、2/3和2/9的大小

分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同分子的分数进行比较,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二、引入新课

怎样比较两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例题讲解

例1比较5/12和3/8的大小

分析:(1)分母分子都不相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

(2)通分(12和8的最小公倍数做分母)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比较27/15、25*/12和23/4的大小。

2、练一练

(1)比较1/2和2/5的大小

(2)比较17/18、11/12和5/6的大小

四、总结归纳

1、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写出比较的结果。

2、带分数比较大小,先看他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分数比较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分数部分。

五、布置作业

分数大小比较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83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例3的学习,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且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通过学习明确数形相结合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对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难以理解。

教学疑点:离开图形,和相等,部分学生觉得不可思议。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消除疑虑

1.准备好一张长方形的纸,把这一张纸折成相等的3份,取其中一份涂上斜线(或颜色)。

2.再取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这一张纸折成相等的4份,取其中的一份涂上斜线(或颜色)。

3.凭直觉把涂斜线的部分进行比较,涂斜线的面积哪一块比较大,哪一块比较小?

4.讨论得出和究竟谁大。

5.体会数的比较必须依据形的大小来确定,领悟到数形结合进行教学的优越性。

6.大家动手操作以后进行讨论,消除的错误概念。

(二)投影呈现,学习例3

1.首先看书本第82页的准备题,并填空。

2.请同学解释剪一剪、画一画的含义。(指名说明)

3.和两个数比较。(凭直觉,让学生自问自答)

4.出示图形和,设问:区别何在(所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不同,实际意义是相等的)

5辨析:因为1个是10个,所以2个是20个。

(三)巩固练习,掌握技巧

1.先看第84页中的试一试。

8题当中你认为可以分为几类?(每位学生都思考)3类:第1、3、5为一类;第2、6、8为一类;第4、7为一类。

2.分类以后怎么比较?(就容易比较了)

3.得出结论:

分子分母都不同画图来比较。

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则大。

(四)课内练习,独立完成

1.做1一3题。(第一题由老师集体检查对错)

2.第2题由学生同桌校对。

3.第3题全班同学集体评价。

(五)综合练习,课堂作业

1.第4题用投影说明。

2.第5刀题学生在课内完成。

(六)课内小结,选做思考题

1.请每小组派一名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2.选做思考题(第85页)。

(七)作业:《作业本》第65页(六十二)。

分数大小比较教案【篇5】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提出课题。

二、引入新课

1、图示(在黑板上张贴)

(1)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

(2)比较3/4和1/4两个分数的大小

(3)从图可知,3/41/4(从所占的份数)

(4)为什么?

(5)归纳: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是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就是取的份数,也就是分数单位多。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线段图

(1)两个分数,分母相同,就是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就是取的份数多,也就是分数单位多。

3、比较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

(1)分母不同,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分母表示分的份数,每一份就大,也就是份数单位大。

(2)分子相同的两个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比较每组中三个数的大小,并用大于号连接起来。

17/23、20/23、19/235/9、6/7、5/7

四、总结归纳

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五、布置作业

反思:分数大小的比较,这块知识在四年级的时候学过,学生还是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当分子相同时,分母小的分数却比较大呢。其实这个知识的理解渗透了反比例的思想。但对于学生来说教难理解。应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加以理解。如:一个蛋糕1人吃、2人吃、3人吃等等的情况下每人分的就少,原因就在于总数不变,可分的份数多了,固而每份就少。

分数大小比较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及对分数单位的理解;(2)能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两种方法: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让学生经历这两种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二者的区别;(2)在实践中逐步抽象概括出两种情况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并能主动寻求证据给出证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2)通过练习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乐于助人、为人要公正、遇事不能盲目冲动等。

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比较。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情况下比较方法的区别

教具:课件、视屏展台

学具:每小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三角形、长方形等,彩笔、直尺

学生分析:学生对于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比较已有一些初步的经验,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他们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呢?一方面,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会觉得非常有趣,又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我加强了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课标》中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尽管有不少学生已经会比较了,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体会知识的由来。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在这节课上,我力求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先实践再概括;先发现再应用,使思维逐步升华。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七册借助直观已经初步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但那时只限于看图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这里要进一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1、同分母分数比大小;2、同分子分数比大小;3、异分母分数比大小。由于第三种情况进行分数大小比较,需要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所以这部分教材只教学前两种情况。例6是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例7是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每道例题一方面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大小,另一方面又联系分数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结论并排了相应的练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森林里召开趣味运动会,动物们生龙活虎的,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一轮比的是力气。

课件出示:松鼠、老虎、兔子、大象、猴子、牛、等动物在绿色的森林里各就各位

你瞧,它们都非常有信心,个个都认为自己能当第一,比赛开始吧,你想让谁先出场呢?第二个出场的是谁

课件出示:动物们出场后逐一举重,并分别出现各自成绩:9/11千克、3/25吨、7/11千克、3/8吨、10/11千克、3/10吨

比赛结束了,到底谁是冠军呢?聪明裁判你来判断一下。

(因为这里的分数有的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有的分母相同分子不同,且重量单位也不相同,所以这里学生的回答会是各种各样的。因势利导,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组来比较,就是吨级和千克级来比较)

课件出示:将级别一样的选手及其成绩摆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这时应分开来比,同时,也易让学生观察出两组分数的特点。

2、导入,你认为这两个级别中谁应该是冠军?(生可根据直觉或以前的知识猜测)

看来,我们裁判员内部的意见不统一,说明我们有必要寻找一个有效的比较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怎样比较大小。(板题)

二、合作探究

1、看上图:请你仔细观察吨级的选手,比赛结果的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特点?(分子相同)说明什么?(取的份数相同)千克级的呢?(分母都相同)说明什么?(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分数单位相同)

2、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合作研究,请你和你的同桌选择适当的学具,研究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我们也要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最愉快。准备好了,就开始吧!(生

开始活动,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现在有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分的过程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研究成果呢?

(把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并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这些学生说得怎么样,对他们的比较方法有什么看法等)

教师因势利导,选择的两个图形注意,找容易比较大小的,让成果具有普遍性才行。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探索研究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要盲目操作。

4、小结: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发现,谁能概括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生用自己语言表达)

课件出示: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学生自由读,问:和你的发现一样吗?

5、有了比较的方法,你当裁判也就有了准绳,再用方法来比一下,谁应是吨级的冠军?为什么?千克级的呢?你是怎么比较的?

三、综合运用:

1、大象和猴子得了冠军非常高兴,马上就要上台领奖了,看看他们在领奖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大象要想登上领奖台,还得比出每一级台阶上两个分数的大小,你能帮帮他吗?

4/9○4/5

9/10○9/11

5/7○4/7

生看题帮助大象完成,是对学生的训练。

2、大象顺利到达领奖台,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冠军之杯,猴子也来领奖了,但是要用分数表示出每级台阶上的两个除法算式的商,并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才能领到奖杯。

谁来帮它?

课件出示猴子在领奖台上的题:

25=45=(比较大小)4748(比较大小)516512(比较大小)

猴子也如愿以偿领到了奖杯。

3、比力气的比赛结束了,虽然小兔子在这场比赛中没能夺冠,可它并不气馁,还参加了别的项目,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飞镖赛场

小免要参加的是飞镖比赛,规则是选手投中每个耙的红色区域,就可以获胜,而且在每一轮比赛中运动员都有一次选耙的机会,可是组委会并没有直接给出耙子,而是提供了红色区域占整个耙的几分之几。

A、如第1轮比赛马中,1号耙的红色区域占1/4;2号耙的红色区域占1/6;3号耙的红色区域占1/3(课件出示三个分数)

猜猜聪明的小免选择了几号耙?为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实际的耙子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课件出示三个耙子图。

B、再看第二轮比赛,各耙的红色区域占了多少?

课件出示:5/8,3/8,4/8

选择几号耙?为什么?

C、第三轮比赛,提供的数据是:2/5,3/4,3/5

这时该选择几号耙?你是怎么比的?(生表达自己的方法)教师给予肯定:你们已经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去比较了,真了不起。

3、小兔子以它的智慧赢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在本届运动会上,有一个最特别的运动员,就是袋鼠妈妈,它是怀抱一只小袋鼠一起参加了跳远比赛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跳远场地的成绩如何:

课件展示:狮子1/6小时;袋鼠1/7小时;兔子3/5小时;猴子4/5小时;老虎1/5小时。

这是组委会为我们提供的袋鼠及其它运动员跳完全程用的时间,请你给他们排队好吗?

你能用一个符号连接这几个分数吗?先用>,再用<

课件出示:排好队的情景;

4.大家在比赛中非常辛苦,组委会兰猫主任为每组准备了丰富的慰问品,要求每组组长来领,门口帖着一张领取通知:

课件出示:

每一小组领取全部慰问品的1/5,第二、三、四小组依次领取余下的1/4、1/3、1/2,第五小组领取最后余下的20个。

(师创设情景):第五组组长看了通知,非常生气,怒气冲冲去找兰猫主任:你这样1/5、1/4、1/3、1/2地分,是平均分吗?我们组只能拿剩下的20个,是不是太少了?你真不公平!兰猫主任拍着胸脯,笑着说:本人做事一向公正,从不偏心

同学们你说兰猫主任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表示自己观点后可用课件出示线段图,通过各线段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每个小组领的是一样多的。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其实每组都得到的是同样多的,都是(20)个。你说兰猫主任公平吗?你看,每五组的组长冤枉了兰猫主任了不是?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冷静思考,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仔细分析以后再下结论。

4、智力冲浪:

森林里的运动会圆满结束了,可是生活中的比赛还在延续,下面,我们也来个趣味的小比赛,比一比谁能快速找到符合要求的分数,规则是一个同学说一个分数,其他同学按要求说出比这个分数在或小的分数。

游戏进行。

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出很多的分数?(按照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依次去找)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觉得快乐吗?你认为这节课上谁的表现最满意?这一节课真的学到了很多,但我们知道学无止尽,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吧!

设计说明:

1、情境教学生动具体

《课标》中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就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怀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课中,始终围绕的一个情境就是森林里的运动会,这一情境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认知水平,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这一情境的出现可以让学生们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知道数学是用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学生观察课件两种级别无处着手时的困境,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这就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培养。

3、复习旧知引导新知

数学的学习总是在旧知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的,旧知掌握的好坏决定着新知的掌握情况,自然复习旧知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本课中复习巩固分子分母的含义意在为学生合作探究做准备。

4、合作探究、自主探索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效地训练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积极性。汇报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应怎样选择具有普遍性的事物进行操作。

4、只有理解才能运用

数学知识贵在活学活用。学得活是说要真正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够灵活运用。本课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不是结论而是知道这一结论的过程,所以让学生先自己说再出示课本上的句子对于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提高。

5、综合运用层层深入

练习的训练不仅和整节课的情境融为一体,而且三道题的训练层层深入,难度逐步加深,这样题型的训练符合孩子们正常的思维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尤其是跳远的比赛,所给定的分数看起来都是各不相连的,需要学生将这些分数相联系起来再进行比较大小,这就是难度加深,但又是所学内容的运用。

6、从形象向抽象转变

学生的思维方式总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在具体形象的情况下会很快理解新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其理解之后,再从形象向抽象转变,就会对这一思维形式加深了解,并且举一反三地运用,在教学中我也注意了这一点,例如飞镖赛场的设计,就是先出分数,再出耙子,让学生根据分数来想象红色区域所占的大小。

7、充满趣味富有哲理

生活中处处有被表面现象迷惑的现象,诈一听,题中的兰猫主任的确是太不公平,为第五组组长报冤,可是,动脑之后才发现自己误解了兰猫主任,这么有趣的题目蕴含的不仅仅是比较分数的大小,而是富有深厚的人生哲理。

8、用所学来竞赛,提高竞争意识

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学生知识来参加说出比一个分数大或小的分数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自己的成功。

板书设计:

分数大小的比较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教学反思:

整体来说,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也让学生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课标中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燕尾服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这节课中情境的贯穿课堂是一大特色,教学中选择动物运动会这一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这样的处理为这节课增色不少。

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鼓励,也是教学中值得肯定的一点。现在的教学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让学生感到探索和交流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也能找到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数大小比较教案【篇7】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简介:

刘静婷,女,毕业于宁德师范学校,现任教于蕉城区第三中心小学,是蕉城区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工作中,力求精益求精、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曾于参加蕉城区数学优质课评选,荣获一等奖。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十一册教材第94、95页的内容,第96页练习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你知道乒乓球比赛中常用什么方法来决定谁先开球吗?出示一幅乒乓球比赛开赛的画面。

1.教学例1。

谈话:你们认为用猜左右的办法来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

提问学生得出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是公平的。

如果用一个数来表示猜对的可能性有多大,你会想到哪个数呢?

师:看来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板书)

猜对的可能性是1/2,那猜错的可能性是多少?

接下来我们将在玩游戏中继续学习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先看摸球游戏

2、试一试:

出示:先出示左边口袋:让学生看着图说一说,从口袋里任意地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为什么?

师引导:(因为口袋有两个球,其中红球有一个,任意摸一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

(2)再出示右边口袋:教师往口袋里再放入一个绿球,从口袋里任意地摸一个球,现在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为什么?

那摸到黄、绿球的可能性又各是几分之几呢?

(4)如果袋子里放入10个球,现在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又是多少?为什么?(出示1/10)

口答:如果袋子里有许多球,现在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为什么?

从刚才的摸球游戏中,我们知道了:

袋子里一共有几个球,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都是几分之一,师顺势出示。

3、教学例2。

玩摸牌游戏,,继续探究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出示6张扑克牌:你们观察清楚了吗?如果将这些牌洗一下并将牌反扣在桌上,任意摸一张牌,引导学生快速抢答问题。

引导提出一些有关可能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言。(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

例如,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谁能回答这个问题。鼓励学生介绍不同的想法:

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来解决几个问题吗?

还是这六张牌,如果要使摸到A的可能性为 2/5 ,同时摸到黑桃的可能性为 3/5,你会怎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窍门?

1、完成第96页的第3题。

同学们想想摸到每个数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游戏开始,如果摸到奇数算女生赢,摸到偶数男生赢,这个游戏公平吗?

你认为女生赢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师先说明游戏规则;第一种摸球中奖游戏中摸到红球有奖,第二种转盘中奖游戏中转到红色区域有奖。

如果两个活动奖品一样,你会选哪个来玩?为什么?

他的判断你们同意吗?看来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个知识还挺有用的。

在这个转盘中指针转动后,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3/8,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停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是()。

(1)现在共有6个蛋,将产生5个幸运大奖。 谁愿意第一个来?你准备选几号蛋? 砸中幸运大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2)现在共有5个蛋,将产生4个幸运大奖,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砸蛋谁愿意来。你先说说你砸中幸运大奖的可能性是有多大?

(3)现在共有4个蛋,将产生3个幸运奖,砸中幸运大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4)剩下3个金蛋时,还有两个幸运星。猜猜哪两个金蛋会产生幸运大奖?

如果让你一次砸两个,两个都砸中幸运大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师引导;刚才你们也猜了哪两个金蛋会产生幸运星了?有几种不同的选择?

也就是说一次砸两个,两个都是幸运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1/3)

咱们六( )班的同学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们愿意与老师交个朋友吗?

那好,我们用QQ联系吧! 8959200()()。谁愿意猜猜?

只给一次机会,猜中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谈谈你的想法!

师: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问题,请同学们多留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相信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指数函数教案推荐


想要深入了解“指数函数教案”吗下面为你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遗漏重中之重。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为您的决策提供支持和协助!

指数函数教案(篇1)

一。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指数函数。

1.6.指数函数(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与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由学生回答:与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米,试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学生回答:。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

一。 指数函数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 (板书)

(1) 关于对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会有什么问题?如,此时,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对于都无意义,若则无论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且。

(2)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指数函数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指数函数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指数函数,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

(1), (2), (3)

(4), (5)。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指数函数,其中(3)可以写成,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指数函数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 :

2、值域:

3、奇偶性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轴上没有,在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轴上方,且与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越小,图象越靠近轴,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二。图象与性质(板书)

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

2、草图:

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为例。

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唯一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与图象之间关于轴对称,而此时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的图象。

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

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

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

3、性质。

(1)无论为何值,指数函数都有定义域为,值域为,都过点。

(2)时,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时,为减函数。

(3)时,, 时,。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三。简单应用 (板书)

1、利用指数函数单调性比大小。 (板书)

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例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3)与1 。(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指数函数,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

解:在上是增函数,且

教师最后再强调过程必须写清三句话:

(1) 构造函数并指明函数的单调区间及相应的单调性。

(2) 自变量的大小比较。

(3) 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后两个题的过程略。要求学生仿照第(1)题叙述过程。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

(3)与。(板书)

先让学生观察例2中各组数与例1中的区别,再思考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对(1)来说可以写成,这样就可以转化成同底的问题,再用例1的方法解决,对(2)来说可以写成,也可转化成同底的,而(3)前面的方法就不适用了,考虑新的转化方法,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可提示学生指数函数的函数值与1有关,可以用1来起桥梁作用)

最后由学生说出>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 构造函数的方法: 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 搭桥比较法: 用特殊的数1或0.

指数函数教案(篇2)

指数函数课件

在数学中,指数函数是一种常见的函数类型,其以指数形式描述了数的增长或衰减规律。指数函数的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不仅广泛应用于物理、经济等领域,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本文将详细介绍指数函数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应用,并结合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

指数函数是以自然常数e为底的函数,可以表示为f(x) = a^x。其中,a是底数,也就是指数函数的底,x是指数。指数函数的图像呈现出特殊的形状,具有快速增长或缓慢衰减的特点。下面我们将分析指数函数的一些重要特性。

首先,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其值域为正实数集(0,+∞)。这意味着指数函数的图像在x轴的左侧不会触及,且在y轴的正半轴上逐渐增长。

其次,当底数a大于1时,指数函数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也就是说,随着指数x的增加,函数的值也随之增大。例如,f(x) = 2^x表示底数为2的指数函数,当x从负无穷大逐渐增加到正无穷大时,f(x)的值也呈指数级的增长。

相反地,当底数a位于(0, 1)之间时,指数函数呈现出递减趋势。这意味着随着指数x的增加,函数的值逐渐减小。例如,f(x) = (1/2)^x表示底数为1/2的指数函数,当x从负无穷大逐渐增加到正无穷大时,f(x)的值也以指数形式衰减。

指数函数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对称性。当底数a大于1时,指数函数f(x) = a^x关于y轴对称;当底数a位于(0, 1)之间时,指数函数f(x) = a^x关于x轴对称。这种对称性使得指数函数在图像上呈现出优美的曲线。

指数函数的应用广泛,包括金融、人口学、物理学等领域。在金融领域中,指数函数常用于计算复利的增长。例如,一笔本金以每年5%的复利增长,我们可以使用指数函数来计算未来几年的增长情况。在人口学中,指数函数用于描述人口增长或衰减的规律。而在物理学中,指数函数常用于描述放射性衰变的速度。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指数函数的应用。

假设有一家公司每年销售额增长10%,现在计算未来五年的销售额。我们可以使用指数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设初始销售额为100万元,我们可以用指数函数f(x) = (1.1)^x来表示每年的销售额。将x取值从1到5,分别计算出五年的销售额。结果显示,销售额分别为100万元、121万元、146.41万元、177.16万元和214.36万元。

另一个例子是放射性衰变的速度。假设一个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为5天,初始含量为100克,我们可以使用指数函数f(x) = 100 * (1/2)^(x/5)来描述衰变的速度。其中,x表示时间,当x取值从0到10时,可以计算得到不同时间点的放射性物质的含量。结果显示,经过10天后,放射性物质的含量约为3.125克。

综上所述,指数函数在数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学习指数函数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指数规律,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无论是在金融领域、人口学领域还是物理学领域,指数函数都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现象。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能对指数函数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运用。

指数函数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第二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②将学生按奇数列、偶数列分组。

学生活动:①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式和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②回忆指数的概念;③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板书指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①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②交流、讨论③归纳出研究函数性质涉及的方面④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象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通过观察图象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时对于底数的讨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①板书例1②板书例2第一问③介绍有关考古的拓展知识。

学生活动:①学习解题的'规范步骤②完成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③完成分组练习④扩展视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实现学生对指数函数知识的初步应用,完成学生学习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力求通过例题的讲授、规范的板书养成学生良好地解题习惯,起到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巩固学生对指数函数性质的理解、实现会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通过三个分组练习实现教师的再指导和学生的渐进式提高。指数函数与贷款利率的计算、化学中半衰期的计算和考古技术的现代运用有紧密的联系,本环节介绍的“化学中的14C在考古中的应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下一步学习“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等问题埋下伏笔。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

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

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习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三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2:1:1,第一大板块包含了两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定义,二是课前准备的画有坐标系和表格的小黑板;第二板块书写了例1和例2的第一问;第三板块由学生完成例2的后两问、练习和课堂小结组成。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回忆指数知识的记忆评价、得出指数函数概念的归纳评价、作图时的准确性评价、解题时的规范性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指数函数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

指数函数教案(篇5)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根据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划分为两节课(探究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这是第一节课“探究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

二、学生学习况情分析

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是学生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教材在之前的学习中给出了两个实际例子(GDP的增长问题和炭14的衰减问题),已经让学生感受到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但这两个例子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本节课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超出想象的结果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三、设计思想

1.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即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以往的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到图象的作用,这其实只是借助了图象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2.结合参加我校组织的两个课题《对话——反思——选择》和《新课程实施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研究》的研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下两点:

⑴.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⑵.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并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在理解指数函数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比,回顾归纳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种不同角度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学方法,加深对指数函数的认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约3分钟)师:如果让1号同学准备2粒米,2号同学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6粒米,4号同学准备8粒米,5号同学准备10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该准备102粒米,大约5克重。师:如果改成让1号同学准备2粒米,2号同学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8粒米,4号同学准备16粒米,5号同学准备32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米?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很多或能算出具体数目

师:大家能否估计一下,51号同学该准备的米有多重?

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约重1.2亿吨。

师:1.2亿吨是一个什么概念?根据2007年9月13日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2008我国大米产量预计为1.27亿吨。这就是说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相当于2007~2008我国全年的大米产量!【设计意图】用一个看似简单的实例,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同时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指数函数的爆炸增长,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在以上两个问题中,每位同学所需准备的米粒数用y表示,每位同学的座号数用

x表示,y与x之间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很容易得出y2x(xN*)和y2x(xN*)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漏掉x的取值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具体问题中x的范围。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指数函数的定义

老师:其实,在本章开头的问题2中,也有一个与y2类似的关系x*y1.073(xN,x20)式

x⑴让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问题逐个给出):(约3分钟)

x*x*y2(xN)y1.073(xN,x20)这两个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①和②它们能否构成函数?

③是我们学过的哪个函数?如果不是,你能否根据该函数的特征给它起个恰当的名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学生对比已经学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发现xy2,xy073.1是一个新的函数模型,再让学生给这个新的函数命名,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老师:如果可以用字母a代替其中的底数,那么上述两式就可以表示成xay的形式。自变量在指数位置,所以我们把它称作指数函数。

⑵让学生讨论并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约6分钟)

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

a2,x2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 ①若a0会有什么问题?(如

1在)

②若a0 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0,a都无意义)

③若a1又会怎么样?(1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

老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0且a1。在这里要注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

xx【学情预设】

①若学生从教科书中已经看到指数函数的定义,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要求a0且a1。a1为什么不行?

xya②若学生只给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一次函数ykxb(k0)、反比例函数

yk(k0)2yaxbxc(a0)中x,二次函数的限制条件,思

考指数函数中底数的限制条件。【设计意图 】

①对指数函数中底数限制条件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一个函数应注意它的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

②讨论出10aa,且,也为下面研究性质时对底数的分类做准备。

接下来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明确了指数函数的定义,能否写出一两个指数函数?教师也在黑板上写出一些解析式让学生判断,如y23x,y32x,y2x。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是关注指数是否是变量,而不考虑其它的。【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和呈现形式的理解。

2.指数函数性质

⑴提出两个问题(约3分钟)

①目前研究函数一般可以包括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研究指数函数时有明确的目标:函数三个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和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奇偶性)。

②研究函数(比如今天的指数函数)可以怎么研究?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角度研究?

可以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从具体的函数入手(即底数取一些数值);当然也可以用列表法研究函数,只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函数用列表法不易得出此函数的性质,可见具体问题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研究才能事半功倍!还可以借助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

【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知道图象法不是研究函数的唯一方法,由此引导学生可以从图象和解析式(包括列表)不同的角度对函数进行研究;

②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有机渗透。

⑵分组活动,合作学习(约8分钟)

老师:好,下面我们就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指数函数进行研究。

①让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从解析式的角度入手(不画图)研究指数函数,一组借助电脑通过几何画板的操作从图象的角度入手研究指数函数;

②每一大组再分为若干合作小组(建议4人一小组);

③每组都将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或成果写出来以便交流。

【学情预设】考虑到各组的水平可能有所不同,教师应巡视,对个别组可做适当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更可加深对所得到结论的理解。

⑶交流、总结(约10~12分钟)师:下面我们开一个成果展示会!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应关注各组的研究情况,此时可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并对比从两个角度入手研究的结果。

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发现、得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点评或要求学生分析。这里除了研究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外,再引导学生注意是否还有其它性质?

师:各组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外是否还得到一些有价值

1yax与y()xa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副产品呢?(如过定点(0,1),【学情预设】

①首先选一从解析式的角度研究的小组上台汇报;

②对于从图象的角度研究的,可先选没对底数进行分类的小组上台汇报;

③问其它小组有没不同的看法,上台补充,让学生对底数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哪个量决定着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以什么为分界,教师可以马上通过电脑操作看函数图象的变化。

【设计意图】

①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知道研究一个具体的函数可以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从图象角度研究只是能直观的看出函数的一些性质,而具体的性质还是要通过对解析式的论证;特别是定义域、值域更是可以直接从解析式中得到的。

②让学生上台汇报研究成果,让学生有种成就感,同时还可训练其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数学素养;

③对指数函数的底数进行分类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解决分类问题使该难点的突破显得自然。

师:从图象入手我们很容易看出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以及过定点(0,1),但定义域、值域却不可确定;从解析式(结合列表)可以很容易得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但对底数的分类却很难想到。

xya教师通过几何画板中改变参数a的值,追踪的图象,在变化过程中,让全体学生进一步观察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师可以边总结边板书。

(三)巩固训练、提升总结(约8分钟)

1.例:已知指数函数的值。

解:因为f(x)的图象经过点(3,)所以f(3)

3a,解得a3 即f(x)ax(a0且a1)的图象经过点(3,),求f(0),f(1),f(3)于是 f(x)x3

13 所以f(0)1,f(1),f(3)1.【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

师:根据本题,你能说出确定一个指数函数需要什么条件吗?

师:从方程思想来看,求指数函数就是确定底数,因此只要一个条件,即布列一个方程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底数是确定指数函数的要素,同时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

1y3和y3 的大致图2.练习:⑴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xx象,并说出这两个函数的性质;

⑵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

y2x21y2 

1x

3.老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指数函数有什么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是把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一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对函数研究的学习,即怎么研究一个函数。【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再一次复习对函数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也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让学生体会本课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②总结本节课中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③强调各种研究数学的方法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才能融会贯通。

4.作业:课本59页习题2.1A组第5题。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函数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仅是通过对比总结得到指数函数的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函数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教师可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2.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可以很容易的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本课使用几何画板可以动态地演示出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观察底数对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影响。

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得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思考问题。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57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