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4篇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4篇

趣祝福范文大全趣祝福精心编辑了一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的文章,欢迎大家来阅读!每位老师都需要为每一堂课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因为教案和课件是教学过程中有效的监控工具。让我们永远不忘与他人分享的重要性!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 篇1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引言

1894年7月25日,中国和日本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军事决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挫败和屈辱。本文将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战争进程、战争结果等方面,来探究这场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含义。

二、导火索

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当时,中国的经济正在被外国列强蚕食,特别是日本在经济上凭借其发达的工业体系和熟练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竞争者之一。此外,在政治上,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事件也让中国的政治形势更加紧张。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

具体来说,中日之间矛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民族和领土问题

日本希望强制将中国割让辽东半岛,而中国不愿意,这成为了双方矛盾的核心问题。

2. 经济问题

中国的海防局致力于防止外国人在中国进行运输,以保护中国的商业利益。但是,日本的商人侵占了中国的市场份额,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不满。

3. 朝鲜问题

19世纪末,朝鲜也成为了中日争夺的物品。日本试图通过操纵朝鲜政权,来占据对中国的优势地位。

三、战争进程

1. 甲午战争爆发

战争的导火索是日本驻中国使馆的一次谋杀事件。日本控制了该事件及其解决方式,最终要求中国向其支付50万两白银的赔偿金和割让辽东半岛。然而,中国拒绝了日本的请求,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战争爆发。

2. 陆战

当时的中国军队设立了北洋水师,主要任务是在海上确保中国的安全。然而,在战争初期,中国的北洋水师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日本海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造成中国北洋水师很难抵御。由于中国的武器和训练不足,所以中国的陆军也未能赢得战争的主动。

3. 海战

中国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海军水平差距较大,所以中国在海战中一再失败。在战争中有一个著名的海战——黄海海战。中国的水师在那次战斗中几乎被覆灭,北洋水师的主力舰级别低,火力弱,加之官兵士气不如日本,遇到日本的敌舰就直接撞过去,以身挡炮,肆无忌惮。当时,中国水师指挥失误,让日军得以扫荡清朝海岸,控制黄海,使日本军队获得的胜利更为显著。

4. 战争结束

一年的战争已经结束,清政府在辽东和台湾等地割让给日本。此外,清朝还向日本支付了近2亿两白银的赔偿,而日本运用这笔资金,加速了其现代化的进程。

四、战争结果

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民艰难历程中的一部分,与以往的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影响要大得多。首先,它导致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衰落,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国家。其次,它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民族复兴的运动。在此背景下,爆发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后,它使中国人民对国家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意识,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使中国更加注重自身实力的提高。

五、结论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挫败和屈辱,它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和独立意识的重要性。虽然这场战争让中国遭受了难以承受的损失,但它也推动了中国民主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们应牢记历史,珍惜今日,争取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 篇2

甲午中日战争的主题范文

甲午中日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启示性的战争,因其战争形式,国际背景,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等方面都吸引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那么,甲午中日战争的主题是什么呢?

一、国家尊严

19世纪后期,列强在各个领域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行为,校场屠杀、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足以说明列强对中国的歧视和掠夺行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已经遭到了极大程度的破坏。因此,这场甲午战争,中国的最大主题之一,就是维护自身的国家尊严和利益。在面临危机时,中国人民不仅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更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尊严的回击。

二、军事实力

甲午中日战争的战争形式体现了军事实力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中国与日本的军力差距非常大。但是,在战争中,中国也展现了其自身的军事实力,在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下,中国军队在人数上甚至略高于日本军队。中国军队的军力,与“无知”“怯懦”的固有印象完全不同,特别是1895年2月下旬福州海战的胜利,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荣誉。这也表明,虽然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赢得了完胜,但是中国人民和军队的中国梦并没有熄灭。

三、参与总体国家建设

19世纪后期,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逐渐变得混乱而腐败,以至于政府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内事务。中国国家的政治问题和行政问题需要全体公民团结一心,参与国家的总体建设。然而,甲午战争和其后的不平等条约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强烈反响。这种反响导致了整个国家对“自我振兴”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开始意识到要把个人的奋斗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甲午中日战争相应的主题来说是:国家尊严,军事实力,参与总体国家建设。中华民族之所以得以成长和发展,基于的是对这三个方面的深入思考和实践。历史上的甲午战争虽然失败,但是这从中得到的教训和经验非常重要,它们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今天中国正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需要学习甲午战争中的历史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回应国际形势和挑战,提高我们自己的军事实力,保卫国家尊严,实现参与总体国家建设的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 篇3

主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发生的惨痛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中国的惨痛历史。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惨败于日本,使得中华民族陷入更加困难和危险的境地。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全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课件将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家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的重要性。

一、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7月25日。当时,中国封建王朝已经开始衰落,国家疲弱不振,外部压力也越来越大。而日本则已经实现了近代化,开始腾飞。因此,日本开始对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展开侵略,企图在这个地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经过

1. 1894 年 7 月 25 日,日本在朝鲜海岸发动了偷袭,导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军队遭遇了惨重的失败。

2. 1895 年 4 月 17 日,两国在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个条约将辽东半岛等地割让给日本,还要赔款两亿两银子。

3. 1896 年 2 月 13 日,刘坤一在天津组织了万民初恢复会,呼吁人民抵制捐税,拒绝买卖日货。

4. 1898 年 9 月 21 日,戊戌变法爆发,要求清廷进行变革,但最终失败。

5. 1900 年至 1901 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反对列强的干涉和侵略,但这场运动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三、影响

1. 在国际上,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中国一个时代的昂扬气势,使得中国的外交地位降低,被许多列强越来越看轻。

2. 在国内,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中国的军备和工业水平都严重滞后于日本。

3. 在思想上,甲午战争也对中国的民族意识和自信心产生了冲击。很多人开始怀疑中国民族的未来,认为中国永远走不出国家困境。

总之,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前途。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坚定信心,努力开拓未来。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 篇4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概述

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场战争,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从5月发生至1895年4月17日结束,历时11个月。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失败,打击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信。

二、战争的起因

中国的军备水平极其落后,不足以达到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水平相媲美。军队的装备不够先进,军备和人员安排也不合理。而日本,作为近代化先进的国家,已经被西方列强承认,军备水平也比中国先进很多。在这样强弱对比的条件下,中日战争爆发的起因主要由两个方面,一是对朝鲜的争夺,二是对理念、军备方面的斗争。

三、战争的过程

1. 甲午战争的开始

1894年5月27日,日本因为对朝鲜、中国发生了贸易上的禁制措施,遭到了朝鲜和中国政府的反对。当时,中日两军在朝鲜边境附近的黄海水域爆发了战争,并在1894年8月1日的黄海海战中,日本得到了胜利。

2. 甲午战争的发展

日本迅速向中国东北地区进攻,许多地方接连被占领。1895年2月17日,日本舰队占领了中国的重要港口--威海卫。随后,中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和谈,但由于中日双方对于提出的和谈条件持不同意见,会谈失败。

3. 甲午战争的结束

1895年4月17日,中日两国在日本神户郊外的一个别墅里签订了《马关条约》。通过这次战争,中国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开放5个口岸。这样的条约堪称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不平等合约之一。

四、战争的意义

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的国土领土被日本占领,国际形势明显对中国不利,它打击了中国的尊严和自信。中国不得不向日本赔款和割让领土,同时西方列强也开始在中国增加自己的存在,这消耗了中国的能力。战争是残酷而不可避免的,然而,中国在日后的鞍马电报和庚子义和团运动中也逐渐展现了其东方国度的力量。

五、总结

战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磨难,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是一种深深的历史伤痛。甲午战争虽然是中国的一次失败,但也促使中国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朝着更快速更高效的道路上去寻求发展。同时,甲午战争更加深了中国人民对于独立自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意识和自信,也让人们铭记和反思,为未来的发展迈出信心坚定的步伐。

延伸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实用14篇


恭喜您!您要找的“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已经有相关资源可以提供了。在教学中,每节课都需要老师提前规划好教学课件,以便更好地设计教案,确保教学的完整性和质量。教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工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将逐步向您介绍该领域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1】

主题: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它始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全程仅持续了262天,但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将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战争过程、战争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战争背景

清朝晚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与此同时,欧洲列强和日本都在向中国不断地发动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中国和日本在朝鲜的势力争夺上发生了冲突,朝鲜国王李鸿章派遣使者前往北京请求清朝派兵解决。面对日本的威胁,清朝决定向朝鲜派遣兵力。然而在满洲,清军常备的禁卫军被日军打败,清军在海战和陆战中都连败数场,最终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二、战争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的战争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894年7月25日到10月25日,双方主要采用海战方式进行作战,日军首先攻占了朝鲜半岛,然后在后来的黄海海战中击败了清军北洋水师,取得了制海权。

第二阶段,从1894年10月到1895年4月,双方主要在中国大陆上进行陆战,日军派出了大批兵力进攻中国东北和山东半岛,攻陷了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区。而清朝军队的反击行动却不尽如人意,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三、战争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从战争结果来看,不仅打破了清朝政府与朝鲜的友好关系,也给后来的中日关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战争结束后,清朝政府被迫向日本支付了大量的赔款,割让了台湾与澎湖群岛,也失去了对朝鲜的统治权。这些战争结果的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到了清朝政府后来对百年民主革命的失败,同时也为日本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四、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使得清朝国力衰落,同时中日关系也一落千丈,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本次战争让人们意识到了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否则将会被外来侵略者不断的欺凌,这实际上给了新式政治和文化一些机会,这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此外,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逐渐居于退位,维新思想逐渐抬头。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也开始反思,指责传统中国制度的弊病,呼吁进行全面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总之,甲午中日战争不仅是中国最为悲痛的历史之一,也是对中国近代史产生全面影响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的发生以及后续结果和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政治和文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2】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一、背景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又称中日海战、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国历史上,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次重大军事冲突,两国均在南海诸岛争夺中日作战,导致康有为文化激进派被迫“改良派”的掌权,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战争的起因

1.中国对朝鲜的保护

朝鲜是中国的一个属国,由于朝鲜半岛不远处的日本势力越来越强,尤其是日本干涉朝鲜政治,导致中国开始加强对朝鲜的保护,发动甲午战争。

2.对望京条约的不满

1885年中日签订“甲申条约”,被称为“望京条约”,废除了在朝鲜的清军和日军,限制了中方的北方海域活动。中国并不满意这项协议,认为日本在这个协议中的利益过大。

三、战争的经过

1.战争初期

1894年7月25日,日本向中国宣战。此时保护其利益的清朝已入不敷出,军备不如日本等现实情况,只能分小部队作战。中国先败后胜,但不利的局面逐渐出现。

2.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中国舰队和日本舰队在黄海遭遇,最终以日本胜利告终,使甲午战争的胜利方向举步维艰,并且失去了在海上的主动权。

3.安东战役

在与海战失利后,中国仍然试图在对地面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尤其是在东北的边境区域,迎来了反攻的机会。但在安东(今大连)的战役中,中国军队不敌日本,导致其重要军事封锁线断裂,被迫停止抵抗,签订了使国际名誉受损的辛丑和议,被迫支付庞大的赔款。

四、战争结果

1.战争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很大。

根据历史资料统计,甲午战争期间,中国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很大,对于这一场战争导致的国民经济损失,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一大痛点,直接导致了对民生、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支出的骤减。

2.改良派上台,推动了“戊戌变法”。

九一八事件后,形势紧迫,促使康有为文化激进派被迫“改良派”的掌权,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以此改善国家的政治面貌与经济发展等。

3.壮烈抗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由于甲午战争而形成的抗日思想和民族意识,成为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抗日主义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中国人民的拼搏精神与对抗外敌的坚定决心,在世界历史上也积累了一个令人仰慕的中国精神。

五、结语

甲午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中日间的爱恨情仇让人称颂,但也要引以为戒,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3】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概述

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场战争,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从5月发生至1895年4月17日结束,历时11个月。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失败,打击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信。

二、战争的起因

中国的军备水平极其落后,不足以达到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水平相媲美。军队的装备不够先进,军备和人员安排也不合理。而日本,作为近代化先进的国家,已经被西方列强承认,军备水平也比中国先进很多。在这样强弱对比的条件下,中日战争爆发的起因主要由两个方面,一是对朝鲜的争夺,二是对理念、军备方面的斗争。

三、战争的过程

1. 甲午战争的开始

1894年5月27日,日本因为对朝鲜、中国发生了贸易上的禁制措施,遭到了朝鲜和中国政府的反对。当时,中日两军在朝鲜边境附近的黄海水域爆发了战争,并在1894年8月1日的黄海海战中,日本得到了胜利。

2. 甲午战争的发展

日本迅速向中国东北地区进攻,许多地方接连被占领。1895年2月17日,日本舰队占领了中国的重要港口--威海卫。随后,中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和谈,但由于中日双方对于提出的和谈条件持不同意见,会谈失败。

3. 甲午战争的结束

1895年4月17日,中日两国在日本神户郊外的一个别墅里签订了《马关条约》。通过这次战争,中国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开放5个口岸。这样的条约堪称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不平等合约之一。

四、战争的意义

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的国土领土被日本占领,国际形势明显对中国不利,它打击了中国的尊严和自信。中国不得不向日本赔款和割让领土,同时西方列强也开始在中国增加自己的存在,这消耗了中国的能力。战争是残酷而不可避免的,然而,中国在日后的鞍马电报和庚子义和团运动中也逐渐展现了其东方国度的力量。

五、总结

战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磨难,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是一种深深的历史伤痛。甲午战争虽然是中国的一次失败,但也促使中国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朝着更快速更高效的道路上去寻求发展。同时,甲午战争更加深了中国人民对于独立自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意识和自信,也让人们铭记和反思,为未来的发展迈出信心坚定的步伐。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了解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2、通过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英勇表现,学习他顽强抗敌、维护祖国利益的爱国精神,并能对他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3、通过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异同,培养我们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主要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回肠寸断、动魂精心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自学指导】

一、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这次战争为什么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阅读课文了解黄海大战的经过。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英雄是谁?

4、结果: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二、《马关条约》

1、北洋舰队是如何全军覆灭的?(能口述即可)

2、《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3、《马关条约》的影响

4、阅读了解“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内容。

精讲透析

【思维拓展】

1、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当堂训练】

1、完成同步训练p11典型例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完成能力测试。

【学习心得】

(略)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5】

甲午中日战争的主题为中华民族危机与复兴。这场战争是中国的历史悲剧,也是民族意识最为觉醒的时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惨败,让中国社会认识到科技和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也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日本的胜利,让世界认识到了日本崛起的可怕性,也加速了列强分割中国的步伐。

一、战争的前因后果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爆发,始于两国对朝鲜的争夺。日本曾总结“开国以来上海不受侵略,是其灵气所在,故欲夺之”,因此朝鲜成为日本和中国争夺上海谈判权的战场。日本前往朝鲜,先后与中国发生多次冲突,最终在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

战争以中国的溃败告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去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并被迫向日本支付大量巨额赔款。这一事件导致了中国的国内动乱和民族危机,迫使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并加速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步伐。

二、战争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场战争对中国和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中国社会的动荡

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动荡,也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起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惨败,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巨大的危机。因此,中国开始了自我反思,并开始进行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其中包括慈禧太后发动百日维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深入研究西方思想和现代制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这些都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始了奋斗现代化的历程。

2. 日本的崛起

甲午战争对日本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也是日本的崛起开始的基础之一。日本推行的领土扩张和现代化改革计划,让其成为亚洲和世界之王。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还处于边缘化状态,但在甲午战争的带动下,日本开始崛起,并成为一个列强国家。

3. 中国民族自豪感的觉醒

甲午战争导致了中华民族的史上痛失失地,当时整个民族被气氛笼罩着,但也让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得到了觉醒。这一觉醒不仅体现在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中,也体现在中国人的国家意志和民族自豪感中。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甲午战争是中国民族自豪感觉醒的标志之一。

三、甲午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从重农主义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跨入了现代化进程。通过甲午战争,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1. 技术和武器的重要性

甲午战争而战时中国武器与日本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也是导致中国军队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中国使用的大多是清军普通枪,而日本却使用了现代化装备,如毛瑟步枪等先进武器。因此,甲午战争告诫我们,要关注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加快武器装备的更新和改进。

2. 现代化和改革的重要性

中国的失败不仅在于军事技术不足,也在于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不够。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不得不开始自我反思,进行现代化改革和政治制度的改变。甲午战争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要深入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四、结论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深远。战争使得中国社会和国家动荡不安,但同样也让中华民族自豪感觉醒。甲午战争的教训,启示我们,要把握历史大势,加速现代化进程,走向强大的现代化国家。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6】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引言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时间是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以中国海军黄海舰队突袭清朝北洋水师为开始,最后以中国全面失败告终。这场战争打破了中国长期的封建闭关体制,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

二、战争起因

1. 朝鲜半岛归属问题

朝鲜半岛自18世纪起就被中国、日本、俄罗斯三国势力深入控制。1894年,朝鲜王朝发生内乱,清朝、日本先后派兵入侵,引发朝鲜半岛归属问题。1894年7月25日,中国北洋水师派出23艘舰艇进入黄海,准备援助朝鲜,与日本东北郡舰队相遇,发生了第一次海战。

2. 台湾问题

1871年,日本第一次把台湾占领,作为日本的领土。此后,台湾的统治者反抗日本,引起了外界关注。1894年,清政府派出士兵到台湾,试图恢复对台湾的管辖。为了保护自己在台湾的权益,日本政府也加强了对台湾的控制。这给两国间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三、主要战争进程

战争开始后,中国海军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海战,均以失败告终。1895年1月,中国主力北洋舰队瓦解,确立了日本军队在海上的优势地位。同年2月,日本陆军在陆地上攻占开化城,开始全面进攻。3月,重要战役郑成功号舰爆炸,严重影响了中国士气。4月17日,清政府在造成了巨大牺牲后,同日本签订了谈判条约,结束了战争。

四、战争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战败暴露了中国在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弱点。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签订了具有不平等条款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赔款2亿两白银。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意义深远,是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五、结语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但同时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契机,此后,中华民族开始进行反侵略运动和自强运动,逐步开始走向强大。战争告诉我们,要保持国家强大,必须加强军事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创新。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7】

一、【学习目标】(2分钟)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准确说出:

⑴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⑵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

⑶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⑷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中国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

2.⑴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

⑵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

⑶《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3.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与难点】

重点:1.黄海大战。2.《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二、【自主先学】(12分钟)

1.1分钟浏览课本绿标题及正文,快速写出本课主要讲述的什么战争?两个主要问题是什么?认识了哪位民族英雄?

问题:(1)                 (2)

战争:

民族英雄:

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黄海大战: 时间          民族英雄            结果                  。

(2)威海卫战役:结果             ;后果:1895年,清政府派________去日本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条约》。

(3)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间         年。

中方代表:             ;日方代表:            ;签约地点:

内容: ①                    ②

三、【展示点拨】(15分钟)

(一)分组探究

1.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

2.从课本形势示意图上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3.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4.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一位英雄的故事。

5.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比较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异同。

6.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7.总结本课内容。

(二)展示点拨。

四、【知识整合】(5分钟)

原因:日本为实现征服        、侵略        称霸世界的梦想。

时间:         年 。

时间:      年     月。

地点:黄海大东沟

黄海大战  结果:1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与二百名战士壮烈牺牲。

2日本舰队遭到重创

背景:日军夹攻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时间:       年

地点:日本马关。

签约人:中方        ;日方         ;

《马关条约》        1割       、        、         给日本。

2赔款日本军费白银          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          。

4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五、【分层作业】(7分钟)

a层【基础达标】

1.甲午中日战争的“甲午”是指  (   )

a.1893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6年

2. 右图人物是在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牺牲的爱国将领,他是 (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丁汝昌

3.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根本原因是      (   )

a.战舰装备落后

b.日本海陆两路的进攻

c.军队士气低落

d.清政府腐败无能

4.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海上实力的一次大较量。当时参战的中国海军是(   )

a.福建水师 b.北洋舰队

c.南洋舰队 d.广东水师

5.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双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马关条约》

6. 因签订《马关条约》而被国人唾骂的清府官员是     (   )

a.袁世凯          b.左宗棠

c.李鸿章          d.曾国藩

7. 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中国台湾。”诗中“往事”是指什么战争的失败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允许外国在我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是          (   )

a.《北京条约》        b.《中法新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 甲午战争结束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层【能力提升】

10.(07•山东济宁模拟)1925年3月,闻一多先生写下《七子之歌•中国台湾》一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就是中国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读了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作,请你说一说:

(1)中国台湾是怎样割占的?

(2)诗中“郑氏”指的是谁?“酷炎的夏日”指什么?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中国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近来少数分子大搞活动,你能用史实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有力的反击吗?

效果评价:优(   )   良(   )  中(   )  差(   ) 评价者:

需要改进和强化之处:

六、【拓展升华】(4分钟)

1、除了知识方面,你还有哪些收获:

①学习方法上

②情感认识上

参考答案:

a层:1、b  2、c  3、d  4、b  5、d  6、c  7、c  8、c  9、c

b层:答案(1)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中国台湾岛给日本;(2)郑成功;日本的殖民统治;(3)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4)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230年三国时期的吴国曾派大将卫温到过中国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8年之久的中国台湾。后来清政府对中国台湾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8】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前言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让中国深受苦难,也让我们更加珍爱和维护和平的珍贵,更加意识到不断强大自己才能够保护自己的尊严。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清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光绪年间,当时中国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国土被侵占,尊严被践踏,国民经济受到破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而当时的政府却迟迟难以做出有力的反应。

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开始了侵略中国的行动,在这个时刻,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有强力领导和有力军队的政府保卫自己的领土和尊严。

三、战争的起因

1894年7月25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由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和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争夺中产生了矛盾。中国曾派遣军队入侵朝鲜,以保持对朝的控制,但被日本击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想在朝鲜半岛上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中国并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在朝鲜上被侵占。

四、战争的进程

甲午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清政府军队的不足和装备的不好,导致了一系列的失败。日本经过了长期的准备和策划,乘机发动了进攻,攻击力非常猛烈,对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同时,清政府在外交方面也处理不当,导致了日本的进攻越来越猛烈。最终,在海军方面,清军主力被日军摧毁,而在陆战方面,清军也大败而归,最终签订了象形條約、馬關條約,割地赔款,继而引发了列强掠夺中国的烈火。

五、战争的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失去了台湾、澎湖群岛和辽东半岛等重要的领土,损失惨重,同时也导致了清政府的威信和名誉下降,对整个国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然而,这场战争也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并开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不断的努力,以求实现自己的强盛。

六、结语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由此,我们深深认识到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对于民族的尊严和生存安全意义的重大,更加使我们深入理解了一个国家需要不断强大自己才能够保护自己的尊严与利益,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维护好和平的珍贵,这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利益所在,和管理者们应当时时记住的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9】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一、课程背景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曾经遭受了多次侵略和战争。其中,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场最为严重的外敌入侵事件。本节课程将从历史背景、战争过程、战争结果三个方面探究这两场战争的详细情况,并对战争的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课程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果;

2.反思战争中中国的弱势原因和两次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因素;

3.总结历史教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爱和平的理念。

三、课程内容

1. 甲午中日战争

(1)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各大列强极力争夺中国的势力范围,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这种情况下,东北的辽宁、吉林和沈阳等地成为当时列强争夺的重要区域。慈禧太后为了维护清朝的领土完整,决定进攻日本,挑起甲午战争。

(2)战争过程

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装备落后,武器不匹配,指挥系统混乱,军心不稳。反观日本军队却有完善的组织,高素质的士兵,配备先进的武器,占尽战争优势。而中国军队重兵集中在辽宁、吉林和沈阳等地,却忽略了海军的重要性。日本借助好战论,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口号,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

(3)战争结果

甲午战争中,中国根据诸多原因落败,最终签署《马关条约》,需要支付英镑2.1亿的赔款,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

2. 八国联军侵华

(1)历史背景

19世纪末,中华民族更加孱弱,秉承侵略原则的列强又开始向中国发起疯狂的进攻。英国、美国、法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德国和奥地利匈牙利在北京成立了八国联军,于1900年6月17日开始入侵中国。

(2)战争过程

在战争中,中国军队的训练程度不高,武器装备简单,战术缺乏灵活性,士兵们习惯性地采取防御姿态。与之相比,八国联军的先进装备,超前的战术、先进的武器和强悍的士气,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3)战争结果

中国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初曾经与列强的军队进行了长达二个月的激烈战斗,但最终败北。八国联军建立“北京政府”,并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损害。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相关历史情况和战争过程,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2.图像展示

通过观看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战争的历史和严重后果。

3.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原因和后果,以及教育意义。激发学生思考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水平。

五、评估方式

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检查,考察他们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历史事件有何深刻的认识。同时,评估学生对历史教育的接受程度、对爱国主义理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和平的重视程度。评分将从参与度、答题正确率、思维深度和书面表达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六、教学反思

之所以要学习历史,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未来该走什么方向。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两场重要的战争,为人们带来了很多沉痛的教训。教师应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多方位、多角度地探究历史真相,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失败原因和思想意义,从而达到提高国民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目的。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导入 法

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

(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 新课。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 。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不仅要认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认识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割占台湾?为什么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直达重庆?为什么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认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本质。最后,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讨论结束后,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l)《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可提问学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适当地补充史料,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再在屏幕上打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诗:“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样,将对联、诗句精心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利于把教材讲深、讲透、讲活。

讲述完战争经过后,教师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较全面的结论。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如此腐败的清王朝,此战岂能不失败?失败了就要“玉帛相将”。两副对联前后呼应,为教学内容增添了色彩。

战争的起因

首先教师概述: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近代化国家,具有极强烈的对外扩张欲望(出示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说明它野心勃勃的侵略计划)。接着提问:“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次尝试?学生回答: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教师进一步阐述: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到1892年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根据以上叙述,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学生自然就能得出结论,即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民起义这一事件找到借口挑起战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战争影响

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衰朽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阔思路,多角度、更深层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反而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华民族必然将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沉默下去!(2)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3)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屏幕上出示瓜分狂潮表)。

甲午中日战争

一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中法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继续;下启瓜分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直接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维新运动的展开。另一方面,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壮烈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坚强决心,这正是培养初中学生以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人生观的素材。

瓜分狂潮

瓜分狂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扩大侵略中国的表现。这使中国进一步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半殖民地化程度空前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难点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具:视频、教学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中法战争的结局如何?

导入 新课: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同学们回忆: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我国什么地方?结果怎么样?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xx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演示PPT课件

1.1894年7月25日,日本借口朝鲜农民起义―进兵朝鲜。

2.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 左宝贵牺牲 叶志超狂逃

3.黄海战役详述战斗经过

9月17日 邓世昌 林永升 刘步蟾

4.旅顺陷落 徐邦道 日军暴行让学生看相关资料

5.威海卫溃败

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主要成就,是大清帝国海防的重要力量,由于李鸿?quot;避战保船的消极战略而可耻的覆灭了,至此洋务运动也彻底失败了。

二、中日《马关条约》

1、条约的签订

1895年,李鸿章同伊滕博文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近代的卖国条约多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所以人们骂李鸿章为大卖国贼,殊不知弱国无外交,李鸿章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也是无可奈何。)

2、内容 影响 (播放马关条约签定的视频资料)

《马关条约》:中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请思考: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

3.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三、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1.经济侵略的加剧。

形式:开设银行、 政治性贷款、争夺铁路权、投资权、投资开矿、投资设厂。(资本输出)

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①同时让学生看教材中《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②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让学生说出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分析门户开放政策的两层含义。

板书设计

一、日本占朝鲜、侵中国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1、战争的爆发 1894.8

2、四次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

2)黄海海战

3)辽东半岛之战(旅顺大屠杀)

4)威海卫战役

3、战争结果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及危害

主要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赔款(2亿两白银)

开商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开设工厂

三、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1、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1)开设银行

2)强迫贷款

3)投资铁路

4)设厂开矿

2、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的竞争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11】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背景概述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期间,是中国与日本之间一场重大的战争。事情的起因是在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本政府要求取得台湾及辽东半岛,而中国政府的无奈接受了这个要求,使得国内民众不满情绪高涨。此后,日本政府汲取了西方国家的军事技术,使得其军队日益强大,进一步让中国政府和民众感到不安。最终,战争发生,中国军队的败北,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动荡。

二、战争经过

1. 甲午战争的爆发

1894年6月25日,日本向中国宣战。7月25日,日本海军伏击了中国北洋舰队,中国海军损失惨重。

2. 广岛海战

1894年8月14日,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广岛海峡发生交战。尽管中国舰队发动了一次攻击,但最终中国舰队还是完败了。

3. 辽阳战役

1894年10月,中国政府调派了部队前往辽东半岛,试图制止日本的进攻。然而,由于部队指挥不当,加上日本军队熟知地形,中国军队在辽阳战役中连续失利。

4. 旅顺海战

1895年2月9日,日本海军在旅顺港伏击了中国海军,导致中国海军损失惨重。此后,日本方面抓住机会,迅速占领了旅顺口。

5. 战争的结束

1895年4月17日,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下议定书,结束了战争。根据议定书的内容,中国政府除了割让台湾及澎湖群岛外,还向日本支付了2亿银元的赔款。

三、影响与启示

1. 我国国防能力薄弱。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政府的军事能力明显劣于日本,这说明我国需要在军事技术上加强投入,提高国防能力。

2. 社会各界应该团结一致。战争的发生是因为国内不和谐的局势所致,需要社会各界展现出更加团结一致的态度,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

3. 开启了新时代的开始。甲午中日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一个事件,它的发生让人们看到了时代变革的呼声,促使人们更多地认识到了时代的转变。

四、结语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场战争的教训是,我们需要对过去的历史做出总结,吸取教训,及时改正错误。同时,还需要加强国内的团结,增强民族自尊心,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12】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它的发生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本次课件的主题即为甲午中日战争,旨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这场战争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沉重历史,进而更好地热爱祖国。

一、背景介绍

1. 中国的内部问题

中国在战前面临着许多内部问题,例如政治腐败、经济停滞、科技滞后等,导致其在军事武器和战术策略上落后于日本。

2. 日本的外部压力

日本在战前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和分割,例如侵略朝鲜以及对台湾和澳门的争夺,这些行为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实力和威信,也激化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

二、战争经过

1. 八国联军的侵略

在Qing朝的政治官僚腐败下,中国的国力愈发衰弱,于是在19世纪,八国联军(包括英、法、俄、日、美等国)入侵了中国,这使得中国的实力更加疲弱。进入20世纪,日本明确提出要通过战争来对中国进行血的教训,并加紧了对中国的入侵和分割。

2. 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7月25日,日本向中国宣战,正式打响了甲午战争的第一枪。由于中国政府的腐败、军队的腐败以及优秀将领的缺失,甲午战争的战局较为被动,最终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被迫向日本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

3. 战争胜败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胜败原因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府的官僚腐败和军队腐败,以及中国在军事和科技方面的落后。而日本则表现出了比较突出的组织、指挥、协调、战斗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战争的影响

1. 社会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失去了台湾和澎湖群岛,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屈辱和打击,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和反邪恶外国势力的斗争意志。

2. 政治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导致了清政府的声望和国家实力的降低,从而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国家实力逐渐得到提升。

3. 经济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中国经济更加落后,降低了中国的自主经济发展能力,也加速了中国对外资和外援的依赖。

四、历史启示

1. 保卫国家

甲午战争教育我们,一个独立自主和富强昌盛的国家,必须具备强大的国防武力和自主的经济能力,否则就会在外来势力的压制和侵略下逐渐衰落和毁灭。

2. 坚定信仰

甲午战争教育我们,一个自由、民主和公正的国家,必须具备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才能正确地进行国家建设和发展,才能实现国家民主化和现代化。

3. 全球互联

甲午战争教育我们,随着全球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的越来越快,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将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和平与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的和平和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13】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甲午中日战争简介

甲午中日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明治政府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至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所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的对外政策一直以“不惹事,不争利”为主,重视维护外交平衡,希望通过拒绝日本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来维护国家尊严和主权。但日本却采取了小动作,挑拨两国关系,加强了对中国的威胁,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战争爆发后,中国清政府的军事实力极度薄弱,整个战争处于不利地位。日本则利用现代化兵器的优势,对中国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在陆地和海上两个战场上,中国都遭遇到了惨败。最终,清政府在《马关条约》签署后,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及其他一系列的赔款等劣势条款,结束了这场战争。

二、战争爆发的原因

1.对于朝鲜的影响力问题

在19世纪末,中国、日本以及其他各国都在争夺对朝鲜的影响力。中国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朝鲜半岛的关注,意图利用这个“朝鲜问题”拉拢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与其对峙,以遏制西方国家在远东地区的势力。然而,日本不愿意对其周边小国让步,强行干预朝鲜的内政,导致了和中国的矛盾。

2.对沙俄的威胁

沙俄占领了辽东半岛和台湾以及不少海域,意图扩大自己在远东地区的方位。为了保卫辽东,清政府加强了对辽东的管理,向朝廷派遣了部队,但却引起了日本的不满。日本认为清政府的部队违反了甲号条约,对其日本的移民居住地制造了紧张气氛。

3.对经济利益的争夺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西方列强的压迫使得当时的政府非常惶恐不安。日本在这个时候开放的门户,给予了清政府一些启示:如果中国也能像日本一样,在国内打造现代国家,那么就有可能摆脱西方列强的压迫,保持国家独立。但是,日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会为了防止中国在这个方面超越自己而做出一些制约或者破坏的行动。

4.对国家尊严和民族意识的挑战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更多的是国家尊严和民族意识的挑战。在这一段历史上,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日本的具体战争,更多的是来自西方列强的压迫,这让中国面对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危机。此外,甲午战争也加速了中国新式海陆军的现代化,同时也对于中国社会经济重心的东移又起到了较大的帮助。

三、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使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等地以及大量赔款,使得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境。

2.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为了提高国家实力,清政府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开放政策,加强军事现代化建设,同时也推进了教育、工程、工业等相关领域的现代化,这些都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甲午战争使得中国国防实力遭到摧毁,但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国防建设。1901年,清政府成立了光绪新军,使得中国陆地军队得以现代化建设。此外,中国也开始加强海防,在南北海沿海等地陆续建立了轮船招抚所,加强了海上互助和防御合作。

四、结语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它是中国弱化与扩大对外战争的开端之一,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起点之一,然而,甲午战争也是中国民族,尤其是华人民族在国际上面临的窝囊境地的最深刻开始和最痛苦的一次局面。在今天我们讲述当时事情的背景下,更需要明确一个事实:只有不断加强国防实力,才能保证中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不受到侵犯。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14】

主题: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经过与影响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实施侵略掠夺,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状态。同时,日本通过近代化的改革和对外扩张,也开始在东亚地区崭露头角,并与列强角逐。

1894年,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导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紧张情况加剧。双方在朝鲜半岛和东海地区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最终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

二、战争经过

1.战争爆发和派遣北洋海军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派遣了北洋海军前往朝鲜半岛和东海地区,试图阻止日军的进攻。然而,清政府的海军装备落后,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明显不及日本海军。

2.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清军和日军在黄海海战中相遇。清军由袁世凯统率,全舰共计10艘,而日军共有15艘舰只。尽管清军拥有数量优势,但由于装备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弱势,最终被日军打败。清军损失惨重,丧失了对海上优势的掌控。

3.陆战和海战

甲午战争期间,除了黄海海战外,还发生了多次陆战和海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威海卫海战,清军在该战役中再次战败。同年11月,在双方都已疲惫不堪的情况下,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正式结束了甲午战争。

三、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揭示了清政府在近代军事、外交和经济等方面的落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雄厚的赔款,中国陷入更剧烈的危机之中。

2.对日本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胜利对于日本意义深远,使日本成为了亚洲第一的大国,并进入了其近代化和扩张的黄金时期。

3.对世界的影响

甲午战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日本的未来发展,并成为区域安全格局的重大转折点。同时,其也反映了当时西方列强在亚洲的影响力以及中国没有及时地应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为。

总之,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事件之一,影响深远。我们应当重视历史教训,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集锦8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严格按照教案进行授课可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课件”编辑为您收集了一些资料,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这篇文章会让您受益匪浅!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篇1

以下是关于八年级的历史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综合组赵老师的这节课,算的上是践行“生命课堂”理念的示范课,“好”从“简约”二字体现出来:

1、教学设计——简约

仅仅16页的PPT,包含了课前引入、走进历史、走出历史、巩固提高四个环节。去除了不必要的图片、文字、音视频等资料的修饰,使课堂条理更加清晰,易于学生整体感知的形成。

2、教学风格——简约

整个课堂让我们感觉听课轻松,老师上课也很轻松。听课轻松,与老师的天然的亲和力、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一阵见血的问题设计、易放易收的课堂掌控能力等等,是分不开的。老师上课轻松,与她充分的课前准备,深入的教学研究分不开,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相信赵老师的精彩呈现,是她辛勤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她称得上是三尺讲台上的“资深舞者”。

3、新授课程——简约

第一环节:自学成才——学生自主预习新课内容,对学生提出了问题由其它同学帮助解答;

第二环节:知识通关——同桌相互提问,巩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走进历史——黑板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即甲午中日战胜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学生小组群学交流之后,老师问题层层引导,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更多的是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对问题分析的精彩的呈现。

4、教学风格——简约

看得出她对课堂的追求,不在“全面”二字,而是一个“精”字,因此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能清晰抓住重难点,让学生去深入探究,让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抽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这节课堂上,学生通过《南京条鱼》和《马关条约》内容的对比,推论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将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精彩纷呈,听课的老师们也都赞叹不已,一方面对学生知识储备、分析能力的赞叹,另一方面赞叹一位好老师对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发挥着多么大的作用,赵老师做到了!

上述四个方面的评价都用到了“简约”这个词,简约除了能让学生容易形成整体感知,还可以消除学生由于大量信息涉入而担心应接不暇或者无法吸收的焦虑情绪,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更高。同时学生对自己经过深入探究深入加工过的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容易形成长久的记忆,减轻课后充电的负担。这个“简约”我想也与学校的生命课堂理念相融合,追求朴素的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合作交流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课堂环境安全有序,学生个个想争做小老师,学生的学习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篇2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1.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惨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该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期间,主要是因为中国和日本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产生了矛盾,酿成了一场重大的战争。

当时清朝政府对朝鲜的统治已经逐渐弱化,日本看准了这个机会,试图在朝鲜半岛上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且不断有人引起不稳定因素,威胁着朝鲜的安全。此时,清廷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增派军队前往朝鲜维护秩序,想要通过这种方式保持朝鲜对中国的政治依赖关系。

然而,日本并不打算放弃自己在朝鲜半岛上的政治影响力,试图通过武力手段强制占领朝鲜。从而导致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这场惨烈的战争。

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战争的进程相对比较复杂和曲折。整个战争,清廷的军队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实力和勇气,而且军队的装备、战术和战略也比较落后,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最终,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廷的惨败告终,这次败战的结果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这次失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极大震荡,也是中国民族精神复兴的起点。

此外,甲午中日战争对于中国政治上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战争对清朝政治和军务制度、经济人口、文化传统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痛苦时刻。

3.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惨败战争,但它对中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场惨烈的战争使中国国际上的地位大打折扣,从而引起了全国性的警觉和反思。这一次的战争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起点,在更重要的意义上具有兴许引领了整个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强大信仰。

其次,甲午中日战争促成了清朝改革的开始,清廷开始醒悟改革的重要性,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如光绪新政。改革的起步为中国近代化的主流推进创造了条件。

再次,甲午中日战争对于中国的军事和科技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战争中,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都相对落后,但战争中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促成了中国军事科技的转型进步。

总之,甲午中日战争对于中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战争的失败也使中国认识到了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性,成为一个不朽的记忆。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篇3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引言

1894年7月25日,中国和日本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军事决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挫败和屈辱。本文将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战争进程、战争结果等方面,来探究这场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含义。

二、导火索

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当时,中国的经济正在被外国列强蚕食,特别是日本在经济上凭借其发达的工业体系和熟练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竞争者之一。此外,在政治上,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事件也让中国的政治形势更加紧张。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

具体来说,中日之间矛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民族和领土问题

日本希望强制将中国割让辽东半岛,而中国不愿意,这成为了双方矛盾的核心问题。

2. 经济问题

中国的海防局致力于防止外国人在中国进行运输,以保护中国的商业利益。但是,日本的商人侵占了中国的市场份额,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不满。

3. 朝鲜问题

19世纪末,朝鲜也成为了中日争夺的物品。日本试图通过操纵朝鲜政权,来占据对中国的优势地位。

三、战争进程

1. 甲午战争爆发

战争的导火索是日本驻中国使馆的一次谋杀事件。日本控制了该事件及其解决方式,最终要求中国向其支付50万两白银的赔偿金和割让辽东半岛。然而,中国拒绝了日本的请求,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战争爆发。

2. 陆战

当时的中国军队设立了北洋水师,主要任务是在海上确保中国的安全。然而,在战争初期,中国的北洋水师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日本海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造成中国北洋水师很难抵御。由于中国的武器和训练不足,所以中国的陆军也未能赢得战争的主动。

3. 海战

中国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海军水平差距较大,所以中国在海战中一再失败。在战争中有一个著名的海战——黄海海战。中国的水师在那次战斗中几乎被覆灭,北洋水师的主力舰级别低,火力弱,加之官兵士气不如日本,遇到日本的敌舰就直接撞过去,以身挡炮,肆无忌惮。当时,中国水师指挥失误,让日军得以扫荡清朝海岸,控制黄海,使日本军队获得的胜利更为显著。

4. 战争结束

一年的战争已经结束,清政府在辽东和台湾等地割让给日本。此外,清朝还向日本支付了近2亿两白银的赔偿,而日本运用这笔资金,加速了其现代化的进程。

四、战争结果

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民艰难历程中的一部分,与以往的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影响要大得多。首先,它导致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衰落,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国家。其次,它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民族复兴的运动。在此背景下,爆发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后,它使中国人民对国家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意识,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使中国更加注重自身实力的提高。

五、结论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挫败和屈辱,它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和独立意识的重要性。虽然这场战争让中国遭受了难以承受的损失,但它也推动了中国民主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们应牢记历史,珍惜今日,争取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篇4

庖丁巧解牛

知识•巧学•升华

一、黄海海战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占领了朝鲜以后日本把它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已是在所难免。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19世纪50年代,日本与中国相似,也遭遇西方的冲击。日本却在炮声的震撼下由震恐而惊醒,由惊醒而自强,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 特权。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日本的崛起,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后起的东方殖民者踏着先行的西方殖民者的脚印,汹汹破门而来。与俄国一样,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

(2)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 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因为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深化升华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称霸世界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蓄谋已久的。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并未使列强感到满足,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更助长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黄海大战

1894年9月16日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轮船运兵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不料这一军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从美国人那儿得知。17日上午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时,突遭日本联合舰队袭击。北洋舰队缺乏准备,匆忙迎战。海军提督丁汝昌率旗舰定远号居中,其他各舰分列左右,整个舰队共10艘战舰,呈一字形排开,全队官兵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但战斗开始不久,丁汝昌受伤,旗舰定远号受损,失去指挥能力,北洋舰队处境不利。这时,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将士沉着应战,决不后退。在弹药用尽、舰体受损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冲向日军主力舰“吉野”号,决心与日舰同沉,但不幸被敌人施放的鱼雷击中,全舰官兵250多人壮烈牺牲。

黄海之战从下午战至傍晚,共五个多小时,中方损失五艘战舰,日方旗舰松岛号中弹起火,弹药仓爆炸,吉野号失去战斗力。日方首先退出战场,转航逃跑。北洋舰队在李鸿章“避战保船”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从此失去了主动出击的机会,日军由此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3.威海卫溃败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方法点拨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形势 图》了解清军进军路线、日军进军路线及主要战役。

要点提示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的结局是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是清朝政府的彻底失败,是向日本割地赔款的开始。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和妥协。

二、《马关条约》

军事上的胜利为谋取政治上的利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利用在军事上的胜利,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1.签订

日军攻陷威海后,扬言要进攻北京,清王朝惊恐万状。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到达日本 的马关,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进行谈判。条约内容早已拟订,只允许李鸿章表态签还是不签。在日本的威逼之下,1895年4月17日,中日两国的和谈代 表在日本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2.内容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影响

(1)割中国台湾等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 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70多个,与福建省隔中国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中国台湾,不仅是掠夺资源的宝库,而且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2) 2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列强通过贷款不仅控制了中国的财政,而且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空前的赔款数目,要求清王朝三年内还清,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 年不足9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而这笔巨额赔款,使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3)开埠通商,使日本的侵略进入到中国最富裕地区。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4)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开设工厂一条是第一次提出,虽然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已经出现,但并无条约依据,《马关条约》使外国资本家在中国设厂“合法化”,其他国家依据“片面最惠国”条款,享有“利益均沾”的特权,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从此,帝国主义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要点提示 列强榨取的利润不仅远远超出在本国设厂,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难点剖析 《马关条约》带给中国的新变化

开放的四口岸的位置与《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相比已经由东南沿海地区沿长江深入到中国的腹地,反映出列强实力的步步深入;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其他条约中没有出现的,这反映了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各国对中国在侵略方式上的变化,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变。

记忆要诀  《马关条约》歌诀:

辽台澎给日本,白银两亿拱手送,

沙重苏杭再通商,开设工厂。

民族危机加剧,殖民掠夺升级,

殖民地化加深,列强侵略加速,民族觉醒开始。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与国之间的争夺更加激烈,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时代突出的特点;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是瓜分中国狂潮开始的标志。沙俄邀请德、法两国就辽东半岛问题 对日本进行干涉,德、法出于本国在远东和欧洲利益的考虑,立即接受邀请,决定联合干涉。日本考虑到对三国还不具备开战的实力,本着“对三国即使最终不得不完全让步,但对清帝国则一步不让”的精神,同意退还辽东半岛,并向中国索取3 000万两“赎辽费”,三国干涉还辽结束。

2.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

甲午中日战争后,德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向清政府提出索租胶州湾的要求,未获同意。1897年11月1日,德籍传教士能方济、韩•理加略由于作恶多端,被山东曹州巨野县大刀会群众杀死(史称“巨野教案”)。德国以此为借口,于1897年11月14 日悍然出兵强占了胶州湾。从此,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的腐败进一步刺激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贪欲,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知识拓展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俄国从北方,英国从西方、法国从南方、日本从东方,虎视眈眈,时刻准备扑向中国,中国处于他们的“保卫”之中,岌岌可危;其他还有十几个国家,磨牙涎舌,跟随四国的后面,也想分些残羹剩饭。

我们没有看到美国的影子,难道说是美国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了吗?不是的。美国由于陷入美西战争等原因,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争夺,战争结束后,鉴于中国的现状,美国提出了不再追随西方的“门户开放”政策。在“门户开放”政策的掩护下,美国要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将侵略的触角伸向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问题•思路•探究

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思路:通过回顾《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从割地、赔款数额、开放口岸的数量和位置等方面去对比而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各项内容比较,得出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从而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从历史事实中得出历史结论。

探究:第一,《南京条约》使中国领土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中有关领土割占的规定,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第二,《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巨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第三,《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则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第四,《马关条约》肯定了资本输出的合法性,它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典题•热题•新题

例1黄海海战时的清朝海军提督是()

a.丁汝昌b.邓世昌

c.李鸿章d.左宗棠

解析:邓世昌是黄海海战中的人物,但他是致远舰的管带不是海军提督;李鸿章是清朝末年的中央级的权利人物;左宗棠是收复新疆的将领,不是黄海海战中的海军将领。

答案:a

深化升华 历史中的人物总与一定的事件有关,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起记忆。

例2 1896年一旅行者在杭州发现了一家日本纺纱厂,《马关条约》的规定与此有关的是()

a.清政府割让中国台湾等地给日本

b.向日本赔偿军费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开放四处通商口岸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从反方向的角度考查了《马关条约》的内容。题目中的地点“杭州”十分的重要,因为它正是《马关条约》中开放的四处通商口岸之一。

答案:c

例3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强行占领胶州湾的国家是()

a.美国b.日本c.德国d.法国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在当时由于忙于美西战争,因此并未直接参与瓜分,但后来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凭借经济实力扩大自己的在华势力;日本割占的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将福建划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将广东、广西和云南划分为自己 的势力范围。

答案:c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篇5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概述

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场战争,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从5月发生至1895年4月17日结束,历时11个月。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失败,打击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信。

二、战争的起因

中国的军备水平极其落后,不足以达到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水平相媲美。军队的装备不够先进,军备和人员安排也不合理。而日本,作为近代化先进的国家,已经被西方列强承认,军备水平也比中国先进很多。在这样强弱对比的条件下,中日战争爆发的起因主要由两个方面,一是对朝鲜的争夺,二是对理念、军备方面的斗争。

三、战争的过程

1. 甲午战争的开始

1894年5月27日,日本因为对朝鲜、中国发生了贸易上的禁制措施,遭到了朝鲜和中国政府的反对。当时,中日两军在朝鲜边境附近的黄海水域爆发了战争,并在1894年8月1日的黄海海战中,日本得到了胜利。

2. 甲午战争的发展

日本迅速向中国东北地区进攻,许多地方接连被占领。1895年2月17日,日本舰队占领了中国的重要港口--威海卫。随后,中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和谈,但由于中日双方对于提出的和谈条件持不同意见,会谈失败。

3. 甲午战争的结束

1895年4月17日,中日两国在日本神户郊外的一个别墅里签订了《马关条约》。通过这次战争,中国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开放5个口岸。这样的条约堪称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不平等合约之一。

四、战争的意义

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的国土领土被日本占领,国际形势明显对中国不利,它打击了中国的尊严和自信。中国不得不向日本赔款和割让领土,同时西方列强也开始在中国增加自己的存在,这消耗了中国的能力。战争是残酷而不可避免的,然而,中国在日后的鞍马电报和庚子义和团运动中也逐渐展现了其东方国度的力量。

五、总结

战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磨难,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是一种深深的历史伤痛。甲午战争虽然是中国的一次失败,但也促使中国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朝着更快速更高效的道路上去寻求发展。同时,甲午战争更加深了中国人民对于独立自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意识和自信,也让人们铭记和反思,为未来的发展迈出信心坚定的步伐。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xx教育目标

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

课型:讲授新知识课

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究其根源是什么?

2.讲授新课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所以,日本是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投影板书:根本原因: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那么,这场战争能避免吗?不。到19世纪末,清政府更加腐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必然的。那么,战争为什么刚好爆发于1894年?(投影板书:直接原因:朝鲜问题)1894年朝鲜发生什么大事?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日本乘机出兵。起义平息后,日本不但拒绝撤兵,反而大量增兵;俘虏和囚禁朝鲜国王李熙,并以保护侨民为名,驱逐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投影板书:爆发:1894年)日军早已准备,清军被迫应战。丰岛海战、牙山战役失利后,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一缕烟逃到平壤。战争爆发以后,中日双方主要进行了四场交战。(投影板书: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之战)阅读课本,结合课本练习题1进行思考:用史实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2-3分钟)(播放录像:《黄海大战》)录像后,提问:中国军队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那里?(先提问,后教师归纳)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推行妥协投降政策导致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万余名清军滞留平壤,贻误战机。平攘战役中,以慌报战功反被提升的叶志超一战即溃,弃城逃走;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辽东半岛战役中,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坐视大连、旅顺失陷;威海卫战役中坐等挨打,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当然,在战斗中,也不乏可歌可泣的爱国官兵。如: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

威海战役以后,清政府惊恐万分,慌忙向日本求和。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谈判,并完全按照日方意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投影板书:结果:《马关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阅读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思考课本P50思考题: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一下,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1分钟)(投影板书:主要内容)教师结合《南京条约》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严重危害。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投影板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小结:(另页)

4.巩固新课:历史手册P57第5、8、9题。

5.布置作业:课本P50练习题。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篇7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前言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让中国深受苦难,也让我们更加珍爱和维护和平的珍贵,更加意识到不断强大自己才能够保护自己的尊严。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清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光绪年间,当时中国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国土被侵占,尊严被践踏,国民经济受到破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而当时的政府却迟迟难以做出有力的反应。

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开始了侵略中国的行动,在这个时刻,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有强力领导和有力军队的政府保卫自己的领土和尊严。

三、战争的起因

1894年7月25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由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和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争夺中产生了矛盾。中国曾派遣军队入侵朝鲜,以保持对朝的控制,但被日本击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想在朝鲜半岛上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中国并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在朝鲜上被侵占。

四、战争的进程

甲午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清政府军队的不足和装备的不好,导致了一系列的失败。日本经过了长期的准备和策划,乘机发动了进攻,攻击力非常猛烈,对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同时,清政府在外交方面也处理不当,导致了日本的进攻越来越猛烈。最终,在海军方面,清军主力被日军摧毁,而在陆战方面,清军也大败而归,最终签订了象形條約、馬關條約,割地赔款,继而引发了列强掠夺中国的烈火。

五、战争的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失去了台湾、澎湖群岛和辽东半岛等重要的领土,损失惨重,同时也导致了清政府的威信和名誉下降,对整个国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然而,这场战争也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并开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不断的努力,以求实现自己的强盛。

六、结语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由此,我们深深认识到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对于民族的尊严和生存安全意义的重大,更加使我们深入理解了一个国家需要不断强大自己才能够保护自己的尊严与利益,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维护好和平的珍贵,这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利益所在,和管理者们应当时时记住的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篇8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概述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以中国政府船只被日本军舰所袭击为由爆发。经过数个月的激烈战斗,中国最终战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签署了《马关条约》,割让朝鲜,并向日本支付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另外还割让了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

二、战争原因

1. 朝鲜半岛问题

朝鲜独立性渐失,日军乘势增加驻兵,中国殖民势力也想借机扩张,使得朝鲜成为中、日两国争夺的焦点。1894年,中日两国为了争夺朝鲜而爆发了甲午战争。

2. 大国争霸

1894年当时的欧洲列强正在进行着殖民地的瓜分,各国试图在世界上找到更多的利益和资源。中、日两国也不例外,争夺权益是发生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战争经过

1. 甲午战争初期

战争初期,日军大举进攻中国海军,牢牢掌握着主动权。中国海军虽有装备精良的舰船,但由于指挥混乱、火炮使用不尽人意等原因,损失惨重。

2. 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双方在黄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战。由于中国海军装备先进,战斗起初有些胜势。但由于指挥不力,加上火炮失灵、弹药不足,最终还是以惨败告终。

3. 八卦岭战役

接下来的八卦岭战役,中国军队遭遇到了日军猛烈的进攻。由于缺乏军备和士兵素质不高等原因,中国军队惨遭失败。

4. 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2月17日,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在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条约,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向日本支付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承认朝鲜独立,并开放五大港口。

四、影响

1. 经济影响

甲午战争后,中国政府向日本支付了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导致中国财政瘫痪,经济衰落。战争还使中国失去了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等重要区域,损失了大量资源和利益。

2. 政治影响

甲午战争中,中国政府的决策失误和指挥不当,无法有效保护国家利益,劣迹斑斑。这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政治上的腐败和脆弱,更使得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受到列强的强烈排挤和侵略。

3. 历史影响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不可回避的伤疤。这场战争不仅使中国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对象,也让中国走入了“一步退让、再一步退让”的循环。这一进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得到了扭转。

综上所述,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它揭示了中国当时的政治和经济衰落、外交上的困境以及军事素质差。同时,它也促成了中国近代史的洗礼和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场战争的历史教训深刻而珍贵,不容忘却。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模板5篇)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篇1

主题: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与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痛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失利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的背景、经过与影响,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演变以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影响深远。

一、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非常复杂,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内外交困。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之下,国内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已经严重超越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所能承受的承受范围,这种内外压力随时有可能引发中国爆发崩溃的风险。同时,中国内部既有士族官僚阶级的腐败、腐朽,也有人民群众的反抗、求变,中外矛盾、封建、半封建农村经济等行业发展滞后、成整体疲软趋势。日本本身作为近代化进程中的新兴国家,面临诸多国家安全的恐惧和危险,其通过打击中国来获得不断的地缘优势与经济利益。

二、经过

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各个阶段中,必须提到的是中国军队的失败,中国海军的覆灭,这些让人民群众感到的痛苦。1894年2月16日,中国北洋水师海战上,清军其实已经大劣势,比不上日本在战斗中的战斗素养和教练组织。不过,或许还应该考虑到政治上,日本明确地利用大清在朝中的腐朽无能状态,通过许多方法逐渐拉近和中国的距离,最终取得一定的战争胜利。虽然以后中国后续添加了更多的军力,但是大清以及中国国民共和国各个时期的政府所受到的打击太严重了,这次战争结果奠定了日本在东亚地区的霸权地位,使中国彻底地接受与日本的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国内外政治实力。

三、影响

甲午战争的影响不仅仅是短期的,也不仅是中国受到的打击。长期来看,甲午战争成为中国反侵略、振兴民族的历程中重要的一步,而随后的100多年依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上与甲午战争有极大联系。甲午中日战争为中国思考自我规划和自我改革的重要历程,学习了自我改革办法,切实开展了民族救亡的深入探究与探讨。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担负着至关重要的历史责任,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命运。

四、结论

甲午中日战争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中国及其周边的影响深远。它揭示了中国自弱到强的历程,启示我们反击侵略者的进攻,同时也提醒我们承认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一步步修正。中日两国虽成为友好邻邦,但是中国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仍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借鉴经验,从而更好地规划中国的未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篇2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引言

1894年7月25日,中国和日本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军事决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挫败和屈辱。本文将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战争进程、战争结果等方面,来探究这场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含义。

二、导火索

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当时,中国的经济正在被外国列强蚕食,特别是日本在经济上凭借其发达的工业体系和熟练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竞争者之一。此外,在政治上,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事件也让中国的政治形势更加紧张。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

具体来说,中日之间矛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民族和领土问题

日本希望强制将中国割让辽东半岛,而中国不愿意,这成为了双方矛盾的核心问题。

2. 经济问题

中国的海防局致力于防止外国人在中国进行运输,以保护中国的商业利益。但是,日本的商人侵占了中国的市场份额,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不满。

3. 朝鲜问题

19世纪末,朝鲜也成为了中日争夺的物品。日本试图通过操纵朝鲜政权,来占据对中国的优势地位。

三、战争进程

1. 甲午战争爆发

战争的导火索是日本驻中国使馆的一次谋杀事件。日本控制了该事件及其解决方式,最终要求中国向其支付50万两白银的赔偿金和割让辽东半岛。然而,中国拒绝了日本的请求,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战争爆发。

2. 陆战

当时的中国军队设立了北洋水师,主要任务是在海上确保中国的安全。然而,在战争初期,中国的北洋水师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日本海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造成中国北洋水师很难抵御。由于中国的武器和训练不足,所以中国的陆军也未能赢得战争的主动。

3. 海战

中国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海军水平差距较大,所以中国在海战中一再失败。在战争中有一个著名的海战——黄海海战。中国的水师在那次战斗中几乎被覆灭,北洋水师的主力舰级别低,火力弱,加之官兵士气不如日本,遇到日本的敌舰就直接撞过去,以身挡炮,肆无忌惮。当时,中国水师指挥失误,让日军得以扫荡清朝海岸,控制黄海,使日本军队获得的胜利更为显著。

4. 战争结束

一年的战争已经结束,清政府在辽东和台湾等地割让给日本。此外,清朝还向日本支付了近2亿两白银的赔偿,而日本运用这笔资金,加速了其现代化的进程。

四、战争结果

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民艰难历程中的一部分,与以往的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影响要大得多。首先,它导致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衰落,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国家。其次,它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民族复兴的运动。在此背景下,爆发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后,它使中国人民对国家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意识,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使中国更加注重自身实力的提高。

五、结论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挫败和屈辱,它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和独立意识的重要性。虽然这场战争让中国遭受了难以承受的损失,但它也推动了中国民主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们应牢记历史,珍惜今日,争取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篇3

主题: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经过与影响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实施侵略掠夺,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状态。同时,日本通过近代化的改革和对外扩张,也开始在东亚地区崭露头角,并与列强角逐。

1894年,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导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紧张情况加剧。双方在朝鲜半岛和东海地区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最终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

二、战争经过

1.战争爆发和派遣北洋海军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派遣了北洋海军前往朝鲜半岛和东海地区,试图阻止日军的进攻。然而,清政府的海军装备落后,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明显不及日本海军。

2.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清军和日军在黄海海战中相遇。清军由袁世凯统率,全舰共计10艘,而日军共有15艘舰只。尽管清军拥有数量优势,但由于装备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弱势,最终被日军打败。清军损失惨重,丧失了对海上优势的掌控。

3.陆战和海战

甲午战争期间,除了黄海海战外,还发生了多次陆战和海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威海卫海战,清军在该战役中再次战败。同年11月,在双方都已疲惫不堪的情况下,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正式结束了甲午战争。

三、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揭示了清政府在近代军事、外交和经济等方面的落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雄厚的赔款,中国陷入更剧烈的危机之中。

2.对日本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胜利对于日本意义深远,使日本成为了亚洲第一的大国,并进入了其近代化和扩张的黄金时期。

3.对世界的影响

甲午战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日本的未来发展,并成为区域安全格局的重大转折点。同时,其也反映了当时西方列强在亚洲的影响力以及中国没有及时地应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为。

总之,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事件之一,影响深远。我们应当重视历史教训,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篇4

甲午中日战争的主题为中华民族危机与复兴。这场战争是中国的历史悲剧,也是民族意识最为觉醒的时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惨败,让中国社会认识到科技和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也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日本的胜利,让世界认识到了日本崛起的可怕性,也加速了列强分割中国的步伐。

一、战争的前因后果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爆发,始于两国对朝鲜的争夺。日本曾总结“开国以来上海不受侵略,是其灵气所在,故欲夺之”,因此朝鲜成为日本和中国争夺上海谈判权的战场。日本前往朝鲜,先后与中国发生多次冲突,最终在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

战争以中国的溃败告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去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并被迫向日本支付大量巨额赔款。这一事件导致了中国的国内动乱和民族危机,迫使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并加速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步伐。

二、战争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场战争对中国和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中国社会的动荡

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动荡,也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起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惨败,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巨大的危机。因此,中国开始了自我反思,并开始进行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其中包括慈禧太后发动百日维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深入研究西方思想和现代制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这些都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始了奋斗现代化的历程。

2. 日本的崛起

甲午战争对日本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也是日本的崛起开始的基础之一。日本推行的领土扩张和现代化改革计划,让其成为亚洲和世界之王。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还处于边缘化状态,但在甲午战争的带动下,日本开始崛起,并成为一个列强国家。

3. 中国民族自豪感的觉醒

甲午战争导致了中华民族的史上痛失失地,当时整个民族被气氛笼罩着,但也让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得到了觉醒。这一觉醒不仅体现在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中,也体现在中国人的国家意志和民族自豪感中。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甲午战争是中国民族自豪感觉醒的标志之一。

三、甲午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从重农主义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跨入了现代化进程。通过甲午战争,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1. 技术和武器的重要性

甲午战争而战时中国武器与日本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也是导致中国军队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中国使用的大多是清军普通枪,而日本却使用了现代化装备,如毛瑟步枪等先进武器。因此,甲午战争告诫我们,要关注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加快武器装备的更新和改进。

2. 现代化和改革的重要性

中国的失败不仅在于军事技术不足,也在于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不够。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不得不开始自我反思,进行现代化改革和政治制度的改变。甲午战争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要深入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四、结论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深远。战争使得中国社会和国家动荡不安,但同样也让中华民族自豪感觉醒。甲午战争的教训,启示我们,要把握历史大势,加速现代化进程,走向强大的现代化国家。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篇5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一、背景概述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期间,是中国与日本之间一场重大的战争。事情的起因是在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本政府要求取得台湾及辽东半岛,而中国政府的无奈接受了这个要求,使得国内民众不满情绪高涨。此后,日本政府汲取了西方国家的军事技术,使得其军队日益强大,进一步让中国政府和民众感到不安。最终,战争发生,中国军队的败北,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动荡。

二、战争经过

1. 甲午战争的爆发

1894年6月25日,日本向中国宣战。7月25日,日本海军伏击了中国北洋舰队,中国海军损失惨重。

2. 广岛海战

1894年8月14日,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广岛海峡发生交战。尽管中国舰队发动了一次攻击,但最终中国舰队还是完败了。

3. 辽阳战役

1894年10月,中国政府调派了部队前往辽东半岛,试图制止日本的进攻。然而,由于部队指挥不当,加上日本军队熟知地形,中国军队在辽阳战役中连续失利。

4. 旅顺海战

1895年2月9日,日本海军在旅顺港伏击了中国海军,导致中国海军损失惨重。此后,日本方面抓住机会,迅速占领了旅顺口。

5. 战争的结束

1895年4月17日,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下议定书,结束了战争。根据议定书的内容,中国政府除了割让台湾及澎湖群岛外,还向日本支付了2亿银元的赔款。

三、影响与启示

1. 我国国防能力薄弱。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政府的军事能力明显劣于日本,这说明我国需要在军事技术上加强投入,提高国防能力。

2. 社会各界应该团结一致。战争的发生是因为国内不和谐的局势所致,需要社会各界展现出更加团结一致的态度,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

3. 开启了新时代的开始。甲午中日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一个事件,它的发生让人们看到了时代变革的呼声,促使人们更多地认识到了时代的转变。

四、结语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场战争的教训是,我们需要对过去的历史做出总结,吸取教训,及时改正错误。同时,还需要加强国内的团结,增强民族自尊心,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鸦片战争教案


教案课件是教师在授课前的精心准备,于是在编写过程中就不能马虎应对。精细制作的教案课件是提升教师教学效果的核心方式。趣祝福编辑特别希望您能浏览“鸦片战争教案”,下面的内容只作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鸦片战争教案【篇1】

《鸦片战争》教案

在中国历史上,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这场战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事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命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2.学习和掌握鸦片战争的课文内容和相关历史知识。

3.锻炼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4.促进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历史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课堂活动、情景演练等。

三、教学程序:

1.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30分钟)

首先,教师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包括:

① 清朝内外因素:满洲贵族的势力下滑以及因与西方列强贸易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失去主权,导致了清朝内外的问题日益加剧。

② 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的掌控:长期以来,外资银行已经在中国完成了对金融的掌控,当时的外货买卖是世界市场的显著特点之一。

③ 鸦片的“烟”火:鸦片的输入东方将对大清国产生巨大的影响,毒品的大量生产和输入,使中国成为鸦片交易的中心之一,同时也通过这种手段被西方殖民者的原始资本利用。

2.鸦片战争的主要内容(30分钟)

教师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主要内容:

①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40年,持续了3年时间。最终清政府于1842年9月签订了南京条约。

② 南京条约的内容:清政府向英国支付2300万银元,并以香港割让给英国,向英国开放广东、厦门、福州、宁波交易口岸,授予英国的新贸易佣金在其他口岸生效。

③ 鸦片战争结束的点: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陆续向中国开放了自己的贸易口岸。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式拉开帷幕。

3.鸦片战争的影响(30分钟)

教师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 英国向清政府索取的巨额赔偿金导致中国的经济困境加剧,人民的疾苦加重。

② 鸦片战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事件。

③ 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④ 鸦片战争的失败也导致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逐渐接受和改良。这一时期,中国逐渐拥有了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技术和知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鸦片战争的三个主要内容。

2.对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准确理解。

3.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

五、教学评价:

1.考试

2.个人作业和小组演讲

3.教学实践任务

六、教材选择:

1.中学历史教材

2.相关历史材料

3.图书和电子书籍

鸦片战争教案【篇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但它的背后也隐藏着莫大的耻辱,比如说有名的鸦片战争。今天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多的了解鸦片战争,给我们看了鸦片战争的记录片。虽然只是记录了冰山一角,但我还是深有感触。

鸦片给多少人带来了堕落和危害,更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在记录片中我们还了解到鸦片是一种有效的镇痛药,后来被做成了消遣的有毒物质。它使一个国家变得腐败,它使一个国家变得肮脏。这是一个质的变化,由良药变成毒品,整个国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兴盛到衰败。事情的发展的决定权主要还是在于人的内心,我们要抛开肮脏的污垢,留下纯洁的心灵。

提到鸦片就不得不说到香烟,它和鸦片一样,害人害己,甚至赔上自己的性命,所以,即使迷恋上这种吞云吐雾的感觉,也千万不能因小失大。

健康的东西永远是纯洁的,美好的,让我们留下健康,挽救生命,挽救自己。

鸦片战争教案【篇3】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鸦片战争教案【篇4】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学习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2、  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重难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自学指导】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           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战争的起止时间及发动国各是什么?二、           列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圆明园的是谁?阅读课文了解火烧圆明园的情景,完成同步训练p6-7页材料题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一、           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领土表(要求默写)不平等条约名称割占领土范围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堪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及五个勘界议定书最终割占了我国领土的总面积是多少?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一、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原因、时间、地点、领导人及都城,斗争的目标是谁?二、洋枪队何时建立,由谁统领?三、太平军与洋枪队在青浦的战斗由谁指挥?太平军在哪里的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精讲透析【思维拓展】1、英法发动的这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2、归纳概括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罪行【当堂训练】完成同步训练。【学习心得】

鸦片战争教案【篇5】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建议:

教师可利用教材13页表格和14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建议: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学生能够概括的)历史表象到(学生不能够概括的)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建议: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英国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关于借口,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只要强调一下它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鸦片战争教案【篇6】

知识和能力: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过程和方法:

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

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

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

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最先出

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

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

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

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一)课堂导入:

让学生阅读导言中的故事。问保守势力为什么要谩骂、攻击达尔文、赫胥黎? 因为后者的观点违背了他们一直信奉的上帝造人说。

在漫长的古代,人们一直坚信人是由神创造的,让学生例举东西方神创造人的传说。 亚当和夏娃的传说 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 达尔文、赫胥黎他们认为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由古猿进化而来

2、古猿是今天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

3、“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

4、世界主要有哪三大人种?人种差异出现于何时?人种差异出现的原因?

5、最初的人类社会被称为什么社会?能说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社会?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哪些社会?

(三)讲解:第一阶段:“树猿” 时代:万年至500万年前, 化石产地:欧洲、亚洲、非洲 大小:体长约60厘米 体型像黑猩猩,它可以四足行走,也可以两足行走,爬树、吃果实

非洲南方古猿——“露西”

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不能进行真正的劳动,属于从猿 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特征: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进行真正的劳动,已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是“完全形成的人”。

思考:1、在从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直立行走。(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因为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南方古猿露西脑容量约400毫升,与古猿相近、 早期猿人“能人”脑容量约800毫升 、 晚期猿人北京人脑容量约1043毫升 、 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1500毫升左右)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

人和动物分属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结果,而劳动离不开工具,不管是石器、还是现代机器,这些工具是人类制造并使用的。而动物是不会制造工具,最多会使用天然工具。如一种海狸用石块敲碎贝壳,猩猩用树枝钓白蚁吃等。

3、南方古猿是人吗?人类什么时候形成?

是直立行走。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正是南方古猿出现的时期。

4、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生产劳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要用手,促使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劳动要使用工具,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

小结:人类由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生产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劳动促使手脚分工,开始直立行走,进而促进脑的发育;劳动的需要,开始制造工具并进行生产劳动,人类形成了(指完全形成的人),因为能够制造工具和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运用:探究动脑筋——火的使用体现人类形成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钻木取火,体现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生产劳动。所以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火可以作为武器,也可提供熟食,增强人的体质,但不具有决定意义。

(结合书本两幅头像感受人类的进化) 我们现代人属于哪个阶段?

今天的人类依然在进化,但及其缓慢,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想象未来人类进化的形象?(外星人)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差异显现出来。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辨析现代社会有人宣言“种族优越论”,“白种人是秀的种族”观点。能举例。

2、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结合书本介绍他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3、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什么?(联系现代基本社会组织即社会细胞是家庭。氏族出现于晚期智人阶段,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稳定的社会集团,如一对父母生下的子女及孙辈等就构成有血缘关系的稳定的社会集团,联系中国古代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战胜蚩尤部落的传说)

氏族先后经历了哪两个发展阶段?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4、探究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或如何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氏族的出现?

生产力发展: 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经济——妇女占主导地位; 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经济——男子占主导地位;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社会的进步: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 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实行族外群婚,能避免近亲结婚对人体质的危害;

氏族以血缘为纽带,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6、说说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围绕氏族社会的产生,我们主要了解了什么是氏族?氏族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氏族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明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大问题:原始社会的解体?

1、讨论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了统治阶级和统治机构等——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与氏族组织相比,国家有哪些不同特征?

3、你认为与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有哪些优点?公有制,天下为公;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4、你认为残暴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设计相关问题,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鸦片战争教案【篇7】

第二课 教学内容 《四川省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科书小学信息技术》 五年级上册 第二课《用“看图软件”欣赏图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认识ACDSee软件的界面;学会ACDSee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图片文件名特点和图片格式(扩展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互讨论和动手操作,认识ACDSee软件的界面,自主学习ACDSee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快捷操作栏 教学难点 理解“文件浏览界面”和“图片观看窗口”两种界面的关系和转换方法 课前准备 1、在每台学生电脑的“我的文档”->“My Pictures”文件夹中,放入几十张漂亮的图片,主题应为五年级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动漫等内容。图片格式应该多种多样,至少应该包括jpg、bmp、gif等常见格式。其中,有部分图片经过90、180、270等不同角度的旋转,以供学生操作。 2、学生讨论可以就近分组,也可不分组,同桌或邻近的同学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漂亮的图片,(教师演示其中若干张),今天要请同学们好好欣赏。 在电脑上观看图片,需要用到“看图软件”,ACDSee就是一种很常用的“看图软件”,使用它,能方便地观看各种格式的图片。 ACDSee软件怎么使用呢?同学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用过许多软件,对常用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有一定的认识,今天,我希望同学们阅读教材,通过讨论和动手操作,自己来学会ACDSee软件的使用方法。   学习新课 学习任务一:使用ACDSee软件观看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精美图片 1、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节和第二节,然后动手试一试,用ACDSee软件观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漂亮图片。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结(运用讲解、演示、提问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ACDSee软件的启动、两种界面的转换方法、快捷操作栏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4、(重点讲解和演示“文件浏览界面”和“图片观看窗口”两种界面的关系和转换方法,强调在不同的需要时,使用相应的界面:在查找图片位置、大致浏览图片的时候,使用“文件浏览界面”;在详细查看和欣赏图片的时候,使用“图片观看窗口”)   自主阅读教材第一节和第二节; 启动ACDSee软件; 进入“图片观看窗口”,尝试“前翻”和“后翻”图片;   学习新课 学习任务二:认识常见的`图片文件格式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节,了解关于图片文件格式的知识,再用ACDSee软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图片中找找看,你认识哪些图片文件格式,把你认识的图片文件格式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 2、(教师巡视、参加部分同学讨论) 3、小结(运用提问和演示):常见的三种图片文件格式   自主阅读教材第三节; 用ACDSee软件在图片中找出认识的图片文件格式,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 学习任务三:用旋转的方法调整角度不合适的图片 1、刚才同学们欣赏图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有问题的图片啊?对了,有一些图片是横着的或者倒着的。怎样才能把它们纠正过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四节,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把这些图片的方向旋转正确。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结(请同学演示):旋转工具的使用方法   自主阅读教材第四节; 用旋转工具把方向不正确的图片纠正过来。 整理和 拓展 1、总结:整理本课知识;小结学生学习情况。 2、拓展(“做一做”2):我们已经学会怎样旋转图片,可你知道翻转图片有什么效果吗?赶快动手试一试吧!   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翻转工具的使用方法。  

鸦片战争教案【篇8】

纵观经典教科书,岳麓书社出版,刘宗绪主编,八年级历史教材,第一页至第五页,知识点,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教科书告诉我们的讯息,正常的贸易中国有利;鸦片的走私,中国不利;林则徐奉命扭转不利,做出了虎门销烟;英国不答应,发动战争;结果清政府大败,赔款又割地。反思如下:

一、中国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英国出师无名,为什么英国所向披靡。正义为什么被邪恶踩在脚下?正义为什么不堪一击?以后强盗出身的英国,为什么又被美国踢飞?虎门销烟滚烫的石灰水,为什么熄灭在英吉利的炮火间?林则徐做的是好事呀,为什么被问罪充军?文明是这样摇晃出来的吗?

二、当西方已经有坚船利跑,中国人为什么还相信法水符章,是谁蒙住了人民的双眼 ,是谁愿意拒绝学习和追赶的目光,是谁乐意让人民愚蠢 ,是谁喜欢老百姓愚昧无知,又是谁希望掩耳盗铃,忽悠百姓?忽悠的结果,谁又是最大的受害者。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不幸还是中国的福音?抑或喜忧参半?

三、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那块浮雕,我们今天该怎么办祭奠和思量?是反对鸦片,是反对侵略,还是反对霸权?如果我们不好好想想,不牢牢记住,我们的正义还会不会再一次遭到欺凌?我们今天记住了什么,还仅仅是英国欺负人吗?泰坦尼克号沉沦了,那条航线都记住教训啦,我们要仔细思量。

四、闭关锁国,切断对外界的t望,以愚黔首,是伊拉克萨达姆之流死无葬身之地的历史教训,也是清政府死的难瞧的原因吗?美国死了几百人,就灭了一个国家,应该十六艘军舰,四艘武装汽船,二十八艘运输船和四千名士兵,记住只是四千名士兵呀,就把地大物博,人口四点五亿的那么大 ,那么大的清政府击打的满地找牙。以小击大,以弱胜强,老鼠击败了狮子,狮子真的睡着啦,还是狮子变成了蟑螂?四点五亿对四千,那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呀,1840年六月打到1842年8月,这仗是怎么打的呀?

五、清政府害怕洋人 ,也害怕老百姓,洋人是洪水,老百姓是野兽,一个害怕自己的人民的政府,一个不敢发动人民抵抗的政府,有力量吗?英国军队区区四千人,为什么就把那么地大人多的清政府收拾的那样子?原因可能是慈禧昏庸无能,挥霍无度;可能是大小官员贪污腐化,天天抽鸦片,天天无所事事;可能是国和家的割裂,可能是人民对国家的绝望;可能是人民对清政府的绝望,可能是清政府腐烂到了骨髓。清政府一方面,清高的不得了,从来都以天朝第一人自居,俯视全球,自认为自己真的永远永远是世界的中心,永远是上天的宠儿,永远是天之骄子,骄傲的邪乎,自大的不得了,狂妄的无以复加;从而拒绝学习,拒绝改进,拒绝认真的看看现实,认真的看看差距,天天掩耳盗铃,天天感觉好的不得了;可是一旦和英国交手,又不认真准备,认真备战,认真筹划,认真找寻自己的长处和敌人的短处,匆忙迎战,结果当然是一败涂地,一败涂地的从天上跌落尘埃,跌落地狱,跌落的狼狈和无耻,跌落的没有任何的主见和尊严;于是,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于是割地赔款;于是开放口岸,开放国门,开放屋子的大门 ,开放卧室的小门;于是和外国联合收拾义和团,收拾太平军,收拾起来救国的自己的人民;这样的国家还是国家吗? 这样的政府还是政府吗?这样的政府不惨败,不灭亡,不屈辱符合天理吗?

六、今天,我们因为有了共产党,有了,有了正确的理论和正确的策略,有了共产党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发动人民和信任人民,才在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建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新中国,建立了初步繁荣,昌盛,富强的新中国,我们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成就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世界最大的制造大国,历史会证明,也必将证明,只有依靠人民,相信人民,发动人民,我们的祖国就会无往不胜,否则,一个脱离人民,残害人民,与人民为敌的政府,不管你怎么装模作样,结果也不过是,纸老虎,是贵州的那匹驴子。

七、讲述完鸦片战争的历史,我的耳边依然回荡着杜牧的话: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鸦片战争教案【篇9】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英法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不择手段而发动的又一次侵略战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是弥足珍贵的。

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以及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

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教学,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分析其社会影响,认识到这场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提高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及<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为烧圆明园及<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重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为难点。

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地图提供的信息组织教学,让学生从空间上认识这场战争。通过谈话法,比较法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严重危害。

鸦片战争的炮声刚刚沉寂,西方为什么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联系《南京条约》

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路线:

当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广东巡抚以何种态度面对侵略军?说明了什么?你有何感想?假如你是广东巡抚,你将如何迎战!

这一路打到天津,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为什么美俄也横插一刀?

为什么英法联军没有结束战争,而是再次发动进攻?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火烧圆明园,投影圆明园被毁前的宏伟壮丽与被毁后的废墟作对比

引导学生对圆明园到底是重建还是在遗址上建公园进行辩论,然后分组进行收集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鸦片战争教案【篇10】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英鸦片战争的原因以及过程,掌握鸦片战争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史料分析的方法,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自主学习以及史料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铭记革命先烈为保护国家做出的牺牲,激发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教学重点:掌握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课件播放《鸦片战争》的片段,并提问学生这是什么电影,顺势导入今天的课程《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环节一:历史回眸知原因首先老师引导学生掌握虎门销烟的基本史实。接着老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出示史料,引导学生明确根本原因是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侵占中国市场。

环节二:史料阅读明过程这里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阅读老师提供的鸦片战争的动态示意图,并结合课文P5-6的内容,总结出鸦片战争的过程。教师找学生代表回答,并对学生的表述进行总结和点评。

环节三:分组讨论晓影响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首先提出问题“清廷向英国求和之后,英国会白白丧失这个机会吗?他们做了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自主总结《南京条约》的内容。接着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鸦片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自身知识经验给出结论。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进一步补充。

三、课堂巩固教师向学生提问“英国达到它的既定目的了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总结补充。

四、课堂小结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总结,教师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收获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顾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相关史实方面进行总结。

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下节课交流。

鸦片战争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能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能简要叙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能归纳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了解:教师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网站。

设计:精心编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问题。

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共和国的光荣历史。碑上所刻的十五幅巨型浮雕,生动地浓缩了此前一个多世纪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付出的充满血与泪、剑与火的艰辛努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第一幅浮雕的内容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吗?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较量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虎门销烟的浮雕和林则徐的图片)

同学们回答的完全正确。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第一课时──鸦片战争。(多媒体出示:第一课鸦片战争的课题)

(二)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学习新知识之前,请同学们提出希望在本课探究的问题。

1、中国与英国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激烈冲突并走向战争呢?(鸦片战争的原因)

2、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勇杀敌、浴血抗战,涌现出了关天培、陈化成等一大批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可鸦片战争最终还是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宣告结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4、你知道香港与香港岛的区别吗?

鸦片战争教案【篇12】

教材内容:本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共有3个子目,分别是“欧洲以外的诱惑”、“哥伦布的发现”和“首次环球航行”。第一子目介绍了从15世纪开始欧洲航海家的探险动机和条件。第二子目介绍了哥伦布的探险活动。第三子目介绍了迪亚士、达?伽马的探险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第三子目最后用两段课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后果。

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及技术条件。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知道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知道迪亚士、达伽马的航行以及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探险的经历。归纳并阐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编演小品,体验航海探险的艰难。巧设历史情境,以现场采访的形式深入感受探险的艰难,分析探险家们共同具备的心理素质。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探险家的远航,分析二者的异同。

通过对欧洲航海家在航海历程中体现的勇气、决心及团结合作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学习哥伦布敢于打破常规向西航行的创新精神。

课程标准中“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可以通过课堂表演由学生自主来学习。教师再把具体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放在课堂表演后由学生来讨论回答,达成学习目标。本课难点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课堂导入(从古代文明交流的角度切入)先进行铺垫。再通过场景对话的活动从不同角度展现新航路开辟对东西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的作用。

请学生回忆八年级下册学习的马可?波罗的故事并介绍《马可?波罗行记》,从古代文明交流的角度引入本课。

教师提问:1、文明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哪两种?2、两种交往方式比较,各有什么利弊?对东方和西方各产生什么影响?3、你知道欧洲进入近代以后怎么与东方世界交流的呢?

步骤一:回眸——追寻探险者的足迹(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盘点,初步构建知识结构):

①从( )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 )、( )、( )和( ),史称“ ”,主要国家是( )和( )。

②( )年,哥伦布从( )出发,横渡( ),先后到达( )、( )、( )等,使广大中、南美洲地区成为( )的殖民地。他称那里的土著居民为“ ”,加勒比海上的这些岛屿为“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边讲解知识结构,边板书或使用多媒体展示:

(1)准备:选出节目主持人,推选哥伦布、麦哲伦、西班牙国王、记者的扮演者,其余同学作为现场观众。

(2)设计过程:先再现四个场景,然后以谈话形式进行现场的问答,最后由全体观众讨论问题。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


教师们每堂课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而且每个老师都需要尽力使教案和课件更加完美,这也是教师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制作出优秀的教案和课件呢?今天,我们要为大家分享一篇“鸦片战争教案”的文章,希望能给您提供更多参考和帮助!

鸦片战争教案(篇1)

教师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导出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

①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②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③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史上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以使学生对战争再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既可。

教师首先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的不同表现,然后由学生分析美国只是帮凶的原因。再分析俄国此时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表现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由学生回答。

鸦片战争教案(篇2)

这个学期,梁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鸦片战争》这部电影讲述了一段令中国人没齿难忘的中国屈辱史。

这场战争发生在道光年间,当时,不仅老百姓在抽烟,还有许多官员也在抽。道光皇帝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后,便派林则徐去查禁鸦片。1839年6月25日,林则徐就收缴了100多千克鸦片,然后当众销毁,尽管如此,英国还是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战争,开始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认为当时的清政府实在是太腐败无能了,要不是因为他们闭关锁国,以为自己是强国的话,中国的武器也不会那么差,中国的科技也不会如此落后。战争中,面对对方的的枪炮,只能坐以待毙。造成中国伤亡惨重,但是,这场战争也不是毫无好处的,最起码,它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是中国人懂得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让中国人知道了自己有多么落后。

这部电影使我想起了我们这学期学的一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建筑是多么宏伟,里面收藏的历史文物是多么珍啊!但是,这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在三天之内,化成了一片灰烬。

有这样一句话“强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我们一定要发奋图强,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鸦片战争教案(篇3)

教学目标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内容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导致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指导学生结合史实讨论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科学观点分析历史因果关系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通过介绍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观。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中西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丧失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丧失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被西方列强强行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又引起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历史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重点分析:

(1)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重点。要批驳一种认为禁烟运动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的错误观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要使中国成为英国商品自由开放的广阔市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订立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不但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失,而且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3)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重点。需要从两个层次来看,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4)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需要学生全面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难点分析:

(1)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由于这涉及到外交、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即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难点。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革命性质变化等问题较为抽象,初中学生不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所以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⑴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学习,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分析,澄清和批驳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2)通过分析中英《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理解中国发生重大转折的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这另一个重点一起思考。

关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首先提出问题,“中英鸦片战争的结局是: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屈膝求和。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指导学生就表面的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文明衰败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这一被历史无数次证明的结论。

关于“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建议教师对这些名词结合条约规定进行专门的解释、分析。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建议教师结合《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推导出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时期的变化这一逻辑关系。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板书设计:

鸦片战争教案(篇4)

作为一堂公开课,本节课最大的败笔就是托堂,对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前松后紧,导致对第三小节处理粗躁,仓促结尾。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在有些问题的拓展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如:鸦片的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地方,占用时间过多。关于这一点,我也想了很多:历史的作用是什么?历史的作用就是在于启示后人,以史为鉴,所以碰到能够教育学生、启示学生的问题,总觉得弃之可惜,不但要讲,而且自觉不自觉地就拓展了很多。

2)本节课教学中过多的关注了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习方法的传授。如,讲述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答题的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肯定等。这样也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3)关于第三小节的处理,课前我也作了思考:到底是要还是不要,要的话,课堂容量太大,不要的话,对于全面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会造成一定的知识缺失,以前的老教材只是从危害和消极方面来谈影响,但新教材却以魏源编著《海国图志》,再次加深或者帮助学生理解这次战争在客观上给我们带来的积极作用。所以,授课中还是保留了这一小节。关于现行历史新教材一课中的知识容量,在我们平时的授课中,时常会出现课堂时间不够的现象,因为看起来内容简单,但实际上老师要补充的内容很多。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如果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当时的情况,将本节内容灵活去掉,也许可以避免本节课的最大败笔。

4)小节内容环节设置过于繁琐。

下来我对教学结构作了一下调整:把小节小结去掉,加一个知识拓展,在课堂容量很大的情况下,可能会节约一些时间,授课效果会好一些。

鸦片战争教案(篇5)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及意义;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比较战前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和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情况,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南京条约》内容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情景展示法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请同学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左边是一艘称为“快蟹”的走私船,专门在海上走私鸦片。船上有很多橹,并携带武器,与缉私船相遇,既可以抗拒,又可以逃离。在19世纪30至40年代,这种船大量活跃在广东伶仃洋上,替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引起中国社会什么变化?鸦片战争是由鸦片引起的吗?下面我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鸦片以及它的危害的照片。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二、新授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 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三、练习

1.到广东领导禁烟运动的清朝大臣是 A.林则徐 B.邓廷桢 C.琦善

D.奕山

2.在《南京条约》里割出去的香港部分是 A.九龙半岛 B.新界 C.香港岛

D.整个香港地区

3.下列城市中不是《南京条约》里规定的通商口岸的是 A.广州 B.福州

四、总结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给我们的教训。

六、板书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 2.鸦片走私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上海

D.南京

鸦片战争教案(篇6)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目的、借口、时间、战争的性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能力要求:(1)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比较教学,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2)指导读图表,学习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3.情感目标:(1)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2)联系香港地区的割失和回归,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我们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

1.重点分析:(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重点。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2.难点分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应帮助学生从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战争的影响一脉相承的角度去分析,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探讨了鸦片战争的有关问题,我们认可了一个结论,即中国社会性质在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发生了变化。那么,谁能说说那是怎样的变化呢?

师:鸦片战争结束十几年后,当中国人仍处在屈辱、困惑,亦或是反思的时候,英法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师:(开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他们要修什么约?

师:(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而法、美也已接近完成。迅速提高的生产力带来了极丰富的产品产量,资产阶级追求利润的本性和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要求,驱使他们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侵略者在用炮舰轰开中国大门,又用条约获取倾销商品的侵略权益后欣喜若狂,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可事实如何呢?

(给学生用投影片展示根据课本小字整理的两组数据,让学生阅读、分析)从英国的资本家、商人的角度看,他们会作何感想?

师:(归纳发言)从1846年到1855年这十年,英国对华输出的工业品贸易额每年徘徊在200万英镑左右,而没突破1845年的230万英镑的水平。从第二组数字看,中国与洪都拉斯对英棉纺织品的人均消费数额有如此巨大的差距,使英国资产阶级对广阔中国市场的热切期盼正在化为狂热的幻想。真是不可思议!他们先是困惑,继而恼怒,最终将英国工业品的滞销归罪于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在中国享有的特权太有限了。于是,法、美以《黄埔条约》、《望厦条约》有修约的规定,而英国则援引《南京条约》附件中“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于1854年、1856年先后两次提出“修约”要求(教师口述或投影打出其主要内容):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5个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他们还以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交换条件。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

师:对,英法列强要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与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一脉相承的。由此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继续引导学生思维)如果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什么方面来比较呢?

师:不错,是从所采取的手段上。由于此时的清政府对西方国家还心怀疑惧,又认为外国公使进京有损“天朝尊严”,拒绝了其“修约”要求。于是,英、法等西方国家决定发动新的战争迫使清政府屈服,以达到通过外交途径达不到的侵略目的。(板书下一个题目)

师:英国为什么选择在1856年?英法侵略者所寻找的借口是什么?

师:同学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还是挺牢固的。利用此时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于1856年10月,悍然出动三条军舰,闯入珠江口,袭击广州城。而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伙同英军出兵,由此点燃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显然,英、法成为主要侵略者。他们还有两个帮凶,是谁?为什么只做帮凶呢?

师:对,帮凶是美国和俄国。美国因为处于南北战争的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带着坐收渔人之利的心理加入英、法联合战线,积极出谋划策。(指导学生阅读第11页材料,理解美国的目的)

师:俄国虽然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但怀着早以明确的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也加入了这一阵线。1857年英、法政府分别派额尔金和葛罗,率领各自国家的舰队到达香港岛,组成联军。美、俄代表也乘本国军舰到达香港为英、法出谋划策。年底,英、法联军发动攻击,虚骄昏庸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既拒绝英法的侵略要求,可也不做应战准备,一味迷信占卜。结果,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俘获叶名琛,而巡抚柏贵投降。英法联军除了烧杀抢掠,还“创造”了一个中国近代之最,是指什么事?

师:(肯定正确说法,强调指出联军委员会不是那个傀儡政权)攻占广州并不能达到侵略目的.,他们是如何达到目的的呢?(板书下一个标题)

师:(引导学生看图,边讲边标明地点) 1858年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北上至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随舰前往。英法通过照会提出侵略要求,美则以“调停人”身份暗中帮助英法做进攻准备。这时,以清朝皇帝咸丰为首的统治集团仍把镇压太平天国放在首位,北方防务松弛。结果,英、法炮舰攻陷了大沽炮台,随即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俄、美则先于英、法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引导学生看第12页中、英《天津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用投影片打出思考题)

(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师:(得出相似点都有开放通商口岸和赔款的内容,要求学生仔细读图,对比归纳出新增加的口岸的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达10个;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而深则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

(指导学生对赔款和内河航运权的讨论。着重指出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影响)

师:显然,这比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所获得的权益更扩大了。英、法的目的初步达到,他们从大沽口撤军,从而使战争告一段落。为什么只是告一段落,而不是结束?

师:关于战争再起,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提供给同学们: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让学生思考这两个事件与战争再起的关系)

师:(赞扬学生正在学会把似乎孤立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看,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 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重又挑起战争。换约本来只是一种单纯的外交活动,同学们阅读第12页小字内容,侵略者却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呢?

生:(阅读有关小字,明确侵略者蔑视中国主权的狂妄和大沽口战役的正义性)

师:一年以后的1860年,经过喧嚣、鼓噪和一番调兵遣将后,英法又开始新的侵略行动了。而此时的清政府仍然把重点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以至缺乏足够的准备。(结合战争形势图,讲述侵略者攻克大沽、再占天津,和咸丰帝从圆明园逃往热河行宫等)同学们都知道,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就是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时被洗劫、焚毁的。(投影法国作家雨果的谴责):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夏宫(指圆明园),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一个胜利者把腰包塞满,另一个赶紧效法把箱子全部装得饱鼓鼓的;两个人手挽着手,心满意足地回到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生:(观看焚毁前的圆明园图片和资料,再阅读观看第13页所引英《泰晤士报》关于劫掠的报道,观看焚毁后的遗迹,从而激发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

师:英法联军兵不血刃地占领北京城。1860年10月下旬,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北京条约》又使中国丧失了哪些权益呢?(教师重点提示增开天津为商埠的危害)

师: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增开为通商口岸,使侵略势力渗透到统治中心附近。(引导学生对九龙司地方一区被割占与香港被英国殖民者逐步变为殖民地的关系加深认识)提出问题:准许华工出国又意味着什么?

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权益,而大片领土也是在这期间被沙俄趁火打劫、强取豪夺走的。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我们并不陌生的历史。(板书下一个题目)

师:(第14页图可制成复式投影片,按有关条约顺序一一演示,教师用谈话的方法,与学生共同理清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哪些领土,领土面积分别是多少的基本史实)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师:是的,使中国领土的完整遭到空前的破坏,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最后,我们共同讨论一下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问题。(板书该题目)

师:(引导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教材帮助我们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结论,我们通过所掌握的史实进一步印证说明这个结论。

师:(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受到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课后记: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1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