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修女传观后感 >

修女传观后感十四篇

修女传观后感十四篇

趣祝福作文(编辑 飞翔的鱼)优秀的影片就好比一位知心好友,即便经过很久的时光流转,重新回头再看,依旧能够获得新的体会和感悟。为了更好地总结我们的观影经历,我们需要撰写一篇详细的观后感,切忌泛泛而谈,应该深度思考并表达个人观点。这份“修女传观后感”是经过编辑精心打造的,期望您会喜欢,未来我们将继续分享相关精彩内容!

修女传观后感(篇1)

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更多的读书,虽然大部分是育儿书籍,借助书中的理念和知识,丰富我的育儿经验,同时我有一天猛然间意识到,读人物传记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手段,通过阅读伟大的人物传记,不仅自己可以受到教育,产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这些人物传记永不过时,可以留给儿子乃至孙子,甚至可以传世。

我可以很自信的说,我是爱孩子的,也是爱周围的亲人的,但我无法做到像德兰修女一样,把自己献给所从事的事业,而且她的事业在很多人看来是那么不可思议,自己只有三件衣服,一生没有多余的财产,和穷人生活在一起,劳苦一生。她爱所有的人,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尤其是穷人,她和他们在一起,保持他们的尊严。最后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在讲话中她却说,她不配领这个奖,她是代表所有的穷人领受了。

德兰修女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虽然中间有变故,但是母亲还是让她接受了高中教育,摆在她面前的是大好前程,但是18岁的时候,她却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了去印度当修女,十几年的教师生涯并没有彻底实现她的理想,当看到穷人悲惨的生活之后,她毅然决然选择保持修女身份,出去帮助穷人,几经努力才终于被批准,在帮助穷人的过程中,她遭遇过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很多次因为饥饿和劳累而病倒,但却始终坚守她的信仰,即使物质条件极其贫乏,她也用爱温暖每个被帮助的人。在她的感召下,很多家庭出身好的女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由此她走向了建立修女会的道路,并将她的救助机构不断壮大,她创立的临终关怀院、儿童之家,曾经被社会所不容,却最终越来越壮大。()她的事业在扩充,但是她的精神世界依然在坚守,不论是恪守生活上的贫困,还是精神上的坚守,她都始终坚持着她的信仰,正如传记中的一段话,“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她一生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对世人的爱,在爱中行走,用爱的力量解决了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德兰修女看起来只是个平凡的人,但却有着无穷的力量,这股力量源自她的博爱,她虽然一生在感受主对她的召唤,认为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主安排的,但能够有如此的信仰,并将爱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她配得起我们全世界人的尊重和爱戴。

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才会对别人献出自己的爱。我在书中不仅受到了教育,而且也会用这样的观点指引我的教育,让我的孩子心中充满爱。

修女传观后感(篇2)

这次去买书,偶然地看到了这本叫《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的书,我蛮好奇的,因为之前我对修女知道的并不太多,更不知道有德兰修女这样的人。只是觉得这个名字读起来很舒服,以及封面上这个老人看上去十分慈祥。我便让爸爸帮我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在爱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德兰修女一生中都受到了人们的关爱,或者是说她很有爱心。但是我想象的只是修女的一部分,当我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爱。其实我也看过很多伟人的传记或是介绍,但还从未有过像读这本书这样的感触。

当然,刚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没有觉得她有多么的神圣,伟大。但是这种感觉却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慢慢走入我的大脑的。刚开始读,只是认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爱心人士,可能只是物质帮助或经济资助。然而当我阅读到后面部分的时候,我被修女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

其实读完了这本书,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德兰修女使我改变了对爱的认识。以前,我觉得爱一个人,应该付出,但也应该追求回报。但是德兰修女的爱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也就是说修女的爱是无私的。

这本书背后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两间屋子,两个屋子里都有着一群人,围着一锅汤,每个人都有一个勺柄比自己手臂还长的勺子。第一个屋子里的人只用勺子为自己,所以他们谁也喝不到汤,而第二个屋子里的人是用自己的勺子将汤喂入别人的嘴里,并且他们都高兴地唱着歌。

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当大家互相帮助,心存爱心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的确,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当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非常高兴。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有一些想法,比如,我会希望别人记住我帮了他的忙,或者是希望如果有一次我也遇到了困难,他可以来帮助我,或者也许那个人没有帮我,我会想到再下一次,我就不帮他了。这可能是一种人们都会有的追求回报和要求平等的心理。可是,这种心理我却没有在德兰姆姆身上看到,所以也说明她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帮助他人。

其中还介绍了小德兰的故事,她是法国里修加尔默罗圣衣会的隐修修女,她虽然在行动上并没有过多的事迹,但是却写了许多东西,她写的这些东西也给德兰姆姆很大的影响。她们都爱上帝,爱耶酥,而且都不畏惧死亡,认为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完美的开始,因为那样才可以真正见到上帝,与上帝对话。

德兰修女对这整个社会的贡献是最伟大的,否则,在她去世的时候,怎么可能使整个世界都哭了呢。正是因为她作为上帝的使者把爱带给了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更需要关爱的穷人和被遗弃的人。这也是人们最受感动的地方,她爱那些穷人,并不是给他们金钱,或者给他们大量的物质资助。而是用心去爱他们,让他们得到了关爱,让他们有家庭的温暖。德兰修女和她的追随者放弃了一生本能得到的幸福,来为这些穷人们服务。在印度的时候,一开始,德兰修女只想到去关心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份会使那些穷人觉得自己是在施舍他们,所以那些穷人大多都不理睬她,有的说了一两句话就走了。这时,德兰修女发现这样是不行的,她也必须像那些穷人一样,穿着和他们一样的衣服,吃和他们一样的饭,并且也不能再住在修道院里,她必须要走出修道院的高墙。那个时候她已经是校长了,而她当时的这种做法很可能使她失去修女的身份,但她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犹豫。这说明,这些名称在德兰姆姆的心中并没有去救助穷人那么重要的。所以也说明她的这些行动都是发自她内心的,因为她在小的时候,这种想法就在她的心中形成了,她并不是因为一种很偶然的想法而决定付出一生,去帮助穷人的,而在她小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就常常将穷人带到家里来,给他们一些吃的和用的,并且说那些穷人是自己的远房亲戚,其实是为了维护他们的自尊才这样说的。德兰修女小时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所以我认为她从小就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修女传观后感(篇3)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

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fsir)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修女传观后感(篇4)

看过许多的文学作品,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文学家们在书中书写着人性的沉沦,也会给每一个读者描述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在母亲的怀里,被抚摸着,亲吻着。让我们在爱中长大,就德兰姆姆说的那样,爱是治愈贫穷最好的药方。

对于德兰姆姆的第一印象是初中时期在课本中所描写的形象,脸上布满皱纹,身穿白色粗布纱丽,脚上有一双破旧的凉鞋,一生都恪守贫穷,穷其一生,只为做一双穷人的手臂,毕生都将为穷人服务。我从不信仰宗教,但在这本书中,我对上帝充满敬畏,我相信,姆姆的一生是一次上帝的邀请,让我们相信光明。她是姆姆,她像一个母亲,爱抚着每一个受伤的孩子,即使在今天,依然温暖着所有被抛弃,被刺伤的孩子。

姆姆的童年是不幸的,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9岁时,父亲永远就离开了她,是母亲的慈爱与坚强,保住了这个破碎的家庭。尽管生活艰难,母亲还是竭尽全力的帮助穷人,并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响着她。似乎也是上天的安排,在复活节来临的时候,母亲送给他一本《圣方济各亚西西传》,方济各修士的精神和圣女小德兰深深的影响了这个小小的心灵。前者为穷人服务,后者说我的天职就是爱。这大概就是偶像的力量吧,姆姆一生都在为穷人服务。

在二战中的加尔各答,在人们只好在污浊里存活,孩子们在垃圾里玩耍,母亲在垃圾中喂乳,人们喝着阴沟中的水,各种疾病的人们在大街匍匐,许多人在饥寒与病痛中死去。这源于人心的自私,为了利益,泯灭了人性该有的善良。我们的姆姆听从内心的召唤,走出教堂,走出华丽的修道院,她无法无视那些不幸的人们。爱,直到成伤。她其实和一个常人一样,不敢面对这个世界的黑暗与丑陋,但是有了信仰和爱,用坚强的意志,向那些很渴的人们拥抱并用无限的爱填补心里的伤口。

一天,姆姆和修女们从阴沟里救出一个人,他一半的身体已经被蛆虫吃掉,修女们还是给他清洗着身体,并尽可能的安慰这个可怜的生命,他说:我像一个畜生一样在街上活了一辈子,但你们却让我死的时候像个天使。没有多久,他就死了,在那些穷人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伟大,姆姆给了穷人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尊严。

在慈善的道路上是充满荆棘的,当她不受到人们理解的时;当一个男孩抢走她唯一的食物时;她微笑着,看着他们说:他们只是太穷了。当他体力不支,倒在病床上时,她流着泪说我辜负了他们。

我做义工时,一个老奶奶曾双手合十,对我说道:谢谢你,小姑娘。在她的眼神里,我决定更为坚定的在公益的道路上走下去,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像姆姆那样,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留给世界更多的爱。

我们不敢想象,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苦楚,姆姆对于贫穷的定义十分的广泛,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一片面包就可以解决,可怕的是内心的贫穷。当姆姆本能的握起一个老人的手时,他的眼里噙满泪水说: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握过这样一双温暖的手。

姆姆是可爱的,也是我们亲爱的姆姆,鼓舞着更多的人,让我们在爱中行走。

修女传观后感(篇5)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平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个作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远程爱心”。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你又怎么可能真的爱远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种个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会,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关怀,焦虑、疑惑、孤独、寂寞,德兰修女说这是贫穷的另外一种面貌。

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所以她认为家庭应该是爱的源泉,除非这个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绝的活水,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总不干涸。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吧。一个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还高喊造福大众,你可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作者在127页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许只能在这种巨大的苦难和同样巨大的爱面前,惊讶地出神,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表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的这一生,我只能惊讶地出神,也无法表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修女传观后感(篇6)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我们都爱科学,但很少人知道爱的科学。——德兰修女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名句中长大的。在这个科技的年代,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事例:某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好大学,留在了大城市,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某某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

听到这些话我们眼中总会流露出羡慕的光芒。

学好知识就意味着学习谋生的能力,也就是说今后要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不愁工作。我们经常讲“技不压人”,也意味着鼓励人要多学***东西。就是现在作为妈妈的我也一直在想如何不打击孩子的求和欲,让孩子多学科学知识。

然而,科学技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扩展我们的视野。看看我们周围:我们可以不用现金付款。手机和电脑带来的信息使地球成为一个小村庄。空间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足迹进入了太空。

但是这几年来发生的许多事情似乎都在逆转、颠覆我们的思维:许许多多看起来生活富足的人,却找不到生活的目标;看起来生活无忧无虑的孩子,却在生活中找不到爱的**,感受不到爱的力量;许多看起来富裕的家庭却整日争吵,不得安宁。读后感·相反的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去追求人们眼中的富裕,去边远的山区做支教,像是柴静采访的卢克安,在我国云南一待就是十几年。

十多年来,他和山区的人们住在同一栋房子里,穿着露趾鞋。

这些现象都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像“卢克安”们能够坚持下去,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幸福,让我们感到宁静和平和呢?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给了我们答案。其实仔细想一想,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无非就是我们内心富足的表现,当我们内心富足了,我们就会让我们的爱流淌起来,当我们在付出、给予的时候,我们不就是幸福时刻吗?

但如果你想想我们对父母、孩子和沉睡者的态度,谁能说爱是容易表达的呢?“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我们就会发现,有时家人之间相互微笑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家人体会到我们爱呢?

“那么就让我们从相互微笑来开始我们爱的传播吧”。只要我们有爱的力量,我们就能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力量。“我们都不是最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在爱中行走》告诉我们关于爱的科学,让我们开启爱的旅程,在爱中找到幸福的源泉。作者:路彩英

修女传观后感(篇7)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慈善,慈善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题记

在我读完最后一行字后,我轻轻得合上书。但我坐在椅子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回到现实生活。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们,那些无私奉献的修女和那个令人尊敬的姆姆。

无论是印度的贫穷,还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对穷人的爱,都令我无法相信。但是,我必须相信,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人们没有家,没有钱,甚至没有食物。他们唯一的生活就是一堆垃圾。

虽然那儿贫穷,但是那儿仍然充满着爱。我也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一群人:他们爱穷人,他们在穷人中为穷人服务,他们不要求回报,他们过着穷人一样的贫穷生活,但他们非常幸福。

书中描写的,是我未曾了解的世界——贫穷,但充满爱。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我真的被封面上的那个人吓了一跳。那是一个又小又老,甚至很丑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

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不再老,不再丑,她是伟大的。她就像奥特曼拯救世界,但她没有使用暴力,而是使用爱。

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达勒姆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父母给她起名叫冈扎。在阿尔巴尼亚语中,gonza的意思是花。

龚莎小时候就很有爱心,她看见穷人在排队领取面包,就问开药店的爸爸:“爸爸,你那里有只好贫穷的药吗?”看!

我们的姆姆多么伟大。她那时只是个学龄前的儿童,她就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而我呢?在我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时,我在干什么?我还躲在父母身后,向他们要糖果、玩具,甚至和其他孩子一起吃零食。

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饿,什么叫苦。父母把我当成掌上明珠,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我,生怕我哪碰伤了,哪摔疼了。那时的我只会说:

“爸爸,我要这个。爸爸,我要那个。”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别人,关心别人,**会问出:

“爸爸,你有没有**贫穷的药?”而那时候的姆姆,已经在关心穷人了。姆姆一生都在帮助穷人,就在她还是一个学龄前的儿童时就已经开始了。

德兰姆姆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被穷人误解,被世界虐待,被其他教会反对。但她没有放弃,她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辈子在穷人中为穷人服务。

再看看我,我在学***候,生活的时候,经历的困难与德兰姆姆的困难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却时不时就想要放弃。这道题不会做了,就想着不做了。

看见考卷上的压轴题,就直接放弃,有时可能连看都不看一眼。语文看文言文的时候,读不懂了就不读了,随便翻译一下就草草了事。学游泳时,我呛了几口水,不肯再下水。

学炒菜的时候,被油溅了一下起了个胞就不再接近油锅了。我的那些困难是多么的小啊,有的简直都称不上是苦难。只要我再努力一点,我就能克服它们。

但是我缺少的正是德兰姆姆身上那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她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明和黑暗的世界里,所以她邀请我们一辈子,并邀请我们选择光明。一生的坚持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啊!

他所有的私人财产是一个十字架,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妈妈从来不穿袜子,即是在寒冷的冬天。她认为,只有体验穷人的生活,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

没有一个穷人会在乎那些西服满身的人,因为他们是如此的高高在上,不切实际。说得多做得少。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德兰姆姆一生坚持贫穷,只要一有钱就把它奉献给这项事业。

我觉得坚持很难,坚持贫穷更难。没有坚定的信仰、对上帝的爱和无私的奉献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我连坚持每天写日记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是一生坚持做一件事。

姆姆一生的坚持,让我再一次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她爱世人所不爱,她爱世人所畏惧,她爱世人所遗忘。她一辈子都在努力工作,只是为了给最贫穷的人以安慰、食物和基本的尊严。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特立独行做的却是所有人都希望做的事。

书后有一个小故事。

一天,一个人去上帝那里和他讨论天堂和地狱。

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大群人围着一大锅汤,但每个人看起来营养不良,饥饿和绝望。原来,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一个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汤送进自己的嘴里。

上帝又对那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他们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惟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

那个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悲苦?”

上帝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在地狱,每个人只想着自己。他们不懂得互相帮助,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饥饿,他们绝望,他们生活在地狱。

在天堂,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他们懂得互相帮助,他们懂得关爱别人。所以他们快乐,他们快乐,他们生活在天堂。

也许地狱更加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人只想着自己,不会去关心别人。人们贪婪的索取着,却不懂得回报。

每当商场有免费赠送的活动时,人们就会里三层外三层的挤过去,把商场围的水泄不通。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如此贪婪的心,都想要尽可能多的得到自己不劳而获的东西。

而德兰姆姆呢。她一生都在帮助穷人中的穷人,她一生都在奉献。而她从来都不求回报。

她从来都不想着要出名,从来都没有想要让自己变得富裕,甚至她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说:“事实上,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但我愿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项奖金。

1997年9月5日9点30分,这位深爱穷人,同时也被穷人挚爱的伟大修女,因为心脏衰竭在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总部安然辞世。让我们从加尔各答悲伤的雨季回到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如何去做,如何去爱。

德兰姆姆,一个被赐福的伟大的灵魂。

修女传观后感(篇8)

德兰修女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虽然中间有变故,但是母亲还是让她接受了高中教育,摆在她面前的是大好前程,但是18岁的时候,她却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了去印度当修女,十几年的教师生涯并没有彻底实现她的理想,当看到穷人悲惨的生活之后,她毅然决然选择保持修女身份,出去帮助穷人,几经努力才终于被批准,在帮助穷人的`过程中,她遭遇过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很多次因为饥饿和劳累而病倒,但却始终坚守她的信仰,即使物质条件极其贫乏,她也用爱温暖每个被帮助的人。在她的感召下,很多家庭出身好的女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由此她走向了建立修女会的道路,并将她的救助机构不断壮大,她创立的临终关怀院、儿童之家,曾经被社会所不容,却最终越来越壮大。她的事业在扩充,但是她的精神世界依然在坚守,不论是恪守生活上的贫困,还是精神上的坚守,她都始终坚持着她的信仰,正如传记中的一段话,“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她一生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对世人的爱,在爱中行走,用爱的力量解决了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德兰修女看起来只是个平凡的人,但却有着无穷的力量,这股力量源自她的博爱,她虽然一生在感受主对她的召唤,认为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主安排的,但能够有如此的信仰,并将爱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她配得起我们全世界人的尊重和爱戴。

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才会对别人献出自己的爱。我在书中不仅受到了教育,而且也会用这样的观点指引我的教育,让我的孩子心中充满爱。

修女传观后感(篇9)

在阅读德兰修女传时,刚开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当时觉得很奇怪啊以前都听说是授予给政治人物,德兰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会获得这个奖项那?诺贝尔评选委员会的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在读完整篇文章时觉得德兰嬷嬷确实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她把自己的爱播撒到了人类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正像歌词唱响的那样—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德兰嬷嬷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德兰嬷嬷;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仅有三套,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便是以潜心细腻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惊叹的一生,她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德兰嬷嬷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念这样一首小诗:“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心中逐渐升起一个炽热的愿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一天早晨,当她在路边看到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虚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穷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爱!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先后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儿童之家、贫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计1000多所。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爱,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曾这样说过:“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当读到这段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曾经为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值得的,就是应该不求回报的博爱。

贫穷是一个多么刺耳的词汇,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从遥远的史前走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为了消除贫苦而奋斗,但是德兰嬷嬷给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消除贫困的道路,德兰嬷嬷告诫我们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伟大的心来源于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就在你我的身边,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每个人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所以我们应该在爱中一起成长。把我们的爱心奉献给身边的每个人,去给予,直到成功。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修女传观后感(篇10)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00字:

我们都爱科学,但很少人知道爱的科学。——德兰修女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名句中长大的。在这个科技的年代,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事例:某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好大学,留在了大城市,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某某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听到这些话我们眼中总会流露出羡慕的光芒。

学好知识就意味着学会了谋生的本领,就意味着将来生活无忧无虑,不必再为工作发愁。我们经常讲“技不压人”,也意味着鼓励人要多学习一些东西。就是现在作为妈妈的我也一直在想如何不打击孩子的求和欲,让孩子多学科学知识。

承然,科技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方便,更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不用现金就可以支付,手机和电脑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让地球成为一个小村庄,太空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的足迹进入太空。

但是这几年来发生的许多事情似乎都在逆转、颠覆我们的思维:许许多多看起来生活富足的人,却找不到生活的目标;看起来生活无忧无虑的孩子,却在生活中找不到爱的来源,感受不到爱的力量;许多看起来富裕的家庭却整日争吵,不得安宁。读后感·相反的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去追求人们眼中的富裕,去边远的山区做支教,像是柴静采访的卢克安,在我国云南一待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中他和山区人民一样,住一样的房子,穿露脚趾的鞋。

这些现象都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像“卢克安”们能够坚持下去,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幸福,让我们感到宁静和平和呢?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给了我们答案。其实仔细想一想,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无非就是我们内心富足的表现,当我们内心富足了,我们就会让我们的爱流淌起来,当我们在付出、给予的时候,我们不就是幸福时刻吗?但如果想一下我们对父母、对孩子、对枕边人的态度,谁又能说爱的表达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我们就会发现,有时家人之间相互微笑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家人体会到我们爱呢?“那么就让我们从相互微笑来开始我们爱的传播吧”。只要我们有了爱的力量,才可以给我们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力量。“我们都不是最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在爱中行走》告诉我们关于爱的科学,让我们开启爱的旅程,在爱中找到幸福的源泉。

修女传观后感(篇11)

有一个人,她是上帝赐给我们这个世界的礼物,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爱”是什么,来告诉我们,人生来就是要去爱别人,同时也是被别人所爱的。她善良、仁慈,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微小的事情。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她就是德兰修女。

从德兰修女身上,我领悟到了大爱。如今我们的身边不缺少面包,缺少的是真情、热情。和加尔各答的穷人相比,我们生活在天堂里,但我们失去了体会“爱”的能力。修女在繁华的大街上看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街旁垂首独坐,修女本能的走过去,握住老人的手,长时间的保持沉默。老人抬起满脸泪水的脸,说:“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握过这么温暖的一双手。”爱,让被爱的人感觉到了被尊重。

人活着,除了口粮外,更需要爱、仁慈、体恤。你在付出爱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让爱从我们身边开始,从家庭开始,付出微笑,付出时间给身边的人,直至感觉不到痛苦。如果你甚至对整日相见的那个人都不“爱”的话,那你怎么能爱一个不在身边的人呢?在修女看来,祈祷付诸行动即是爱,乐于付诸行动即是服务,因此没有爱的服务是没有意义的。

看完这本书后,恰巧班里看《最美孝心少年》这个电视节目,我和大家分享了我从中感受到的力量:天助自助者、让我们从身边的父母开始爱起、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在家长会上我也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讨论,家长们也都被深深的感动了。

评判

修女从不评判别人。在她看来,评判别人就不是“爱”的表现。“你们不要论断别人,免得你们被论断。你们怎样论断别人,上帝也要怎样“审判”你们,你们用什么样的量器来衡量别人,上帝也会用同样的量器来衡量你们。你为什么只看到弟兄眼中的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老师的我深深地知道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开始上学的那一天起,爸爸妈妈就教导孩子要认真听老师的话。在孩子的心中,老师就像自己的父亲、母亲那样,对他们的影响是如此的重大,老师对他们的一个表扬,会让他们感觉到信心百倍,热情洋溢的坚持去做好长一段时间;相反,老师对他们的严厉批评,无疑是拉远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毕竟年少的学生会因为这儿、那儿而犯些错误。每个人生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尤其是孩子,对赞美和鼓励的渴望最大。因此,每当我和学生交流时,我都尽量保持冷静,尽可能的不说一些“过头的话”,能鼓励学生的尽量鼓励。特别是当学生犯了错以后,我总是先鼓励与表扬他们最近一些好的表现,给他们吃颗定心丸,然后再指出他们的错误。当与身边的亲朋好友交往与交流时,我同样心里只记着别人的恩惠与优点,而将别人的缺点与过错刻在沙滩上,而避免说一些无心的话语,像一根钉子一样钉进别人的心里,给别人造成伤害。在修女看来,这根钉子不管钉在谁的心里,伤痕都是永远存在的。

操场上,看着学生们整齐的步伐,听着学生们响亮的口号,我的内心暖暖的。因为我知道,经过我三年的鼓励和培养,他们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一定会更加的热爱生活,更加的'朝气蓬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时间的流水浇灌“祖国的未来”,我相信最终会开出艳丽的花朵。

尊严

任何人在修女眼前,都不会感到自己是一粒可有可无的尘埃,而是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她认为,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重要的。无论是生病的,残缺的还是垂死的,都值得我们付出全部的爱。那又怎样去付出自己的爱呢?发自内心的对每一个人微笑,你就多多少少给了这个人一些爱,即使你什么也不做。我想一位美国记者的经历最能道出我现在的心声:也许我能慷慨而友善的对待一个乞丐,或一个穷人,但我无法为那些垂死的患有各种肮脏可怕疾病的人清理溃烂的伤口,为他们洗澡。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我心中的同情、怜悯和信心还很弱小,还不足以承担那样深重的苦难。我知道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让我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我很渺小,我还需更努力。

从“一”开始

有人对修女说: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服侍的过来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只要对这一个人有意义,那对这个正在被救助的人来说,就是全部,要想改变更多的数目,总得从“一”开始。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与世界相遇是,我们遇到的,都将是一个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总之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类。这让我想起了那个《捡海星的小男孩》,虽然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这份爱心最终会像“蝴蝶效应”那样得到巨大的相应与回报。

作为一名老师虽说工作平凡,但是把每一件事都做的尽善尽美:一句话,一个学生,一节课,一节教案……这难道不是对从“一”开始这句话的切身实践吗?当面对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对复习的内容太多而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而困惑的时候,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起点;当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缺少关爱而顽皮废学的时候,我想对他们的关心更能打动他们……

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能忠于小事却是一件大事。

相信我会让我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相信我会让我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爱。

修女传观后感(篇12)

推荐当下正在扶贫的领导干部阅读这本书,扶贫的关键不在于给予的多少,而在于在给予的过程中投入了多少的爱。

以下为本书中的精彩摘录:

饥饿不单指食物,还包括对爱的渴求;赤身不单指没有衣服,还包括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流落他乡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地,还包括受到排斥和抛弃。事实上,世界上最大的问题除了贫穷和饥饿,还包括孤独与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它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穷人虽然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他们有尊严和人格。所以,当你为他们做一点事情时,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你是在用爱来帮助他们,而不是施舍。

痛苦就是幸福,下降也是上升,微小与伟大并存,温柔也就是刚强;在世是离乡,而离世则是大归,爱不可爱之人,才是真爱,没有喜乐,正是大喜乐。

她带领团队,依靠的不是管理,而是她的友爱。

富裕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去用真诚之心爱人吧,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不要考虑为了生命去吃什么,也不要考虑为了身体去穿什么,因为生命永远比食物贵重,身体永远比衣服贵重。

人们不断地施爱予人,不过她们心中的爱,却不会因为施予而流失,恰恰相反,它只会越来越丰裕。

当今的世界一片混乱,人也饱受痛苦。这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找不到爱所导致的结果。人活着不仅需要粮食,还渴求同胞的爱、仁慈和体恤。今天,人们的内心的痛苦,完全是因为缺乏彼此爱护、仁慈和体恤的心。

爱的果实是服务,这个服务就是“我们话语不多,只做实事。”

爱和忠诚是人类最重要、最神圣的品质,也是人类最重要、最神圣的承诺。忠诚具有一种伟大的力量,不管是对人的忠诚还是对神的忠诚,都是这样。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和高贵,全都来源于虔诚,包括对于真理、信念和理想,以及对于你所挚爱的事物的虔诚,虔诚具有伟大且匪夷所思的力量。

爱是如此神奇,只要它被种进适宜的土壤里,就会生长出真和善、美德和高尚的心灵,还会生长出更丰盈更充实的爱。

只要有爱,就算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刻,人生仍然是有价值的。

修女传观后感(篇13)

这次去买书,偶然地看到了这本叫《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的书,我蛮好奇的,因为之前我对修女知道的并不太多,更不知道有德兰修女这样的人。只是觉得这个名字读起来很舒服,以及封面上这个老人看上去十分慈祥。我便让爸爸帮我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在爱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德兰修女一生中都受到了人们的关爱,或者是说她很有爱心。但我想象的只是修女的一部分。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真的一识到了爱是什么。事实上,我读过很多伟大人物的传记或介绍,但我从未有过和读这本书一样的感觉。

当然,在开始阅读时,我并不觉得她有多么神圣和伟大。但当我读书的时候,这种感觉进入了我的大脑。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她是一个普通的爱心人士,也许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或者经济上的帮助。

然而,当我读到后面的部分时,我被修女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

其实,看完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特蕾莎修女改变了我对爱的理解。以前,我以为爱一个人,应该付出,也应该追求回报。但特蕾莎修女的爱不需要任何回报,也就是说,特蕾莎修女的爱是无私的。

这本书背后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两间屋子,两个屋子里都有着一群人,围着一锅汤,每个人都有一个勺柄比自己手臂还长的勺子。第一个屋子里的人只用勺子为自己,所以他们谁也喝不到汤,而第二个屋子里的人是用自己的勺子将汤喂入别人的嘴里,并且他们都高兴地唱着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互相帮助,彼此相爱的时候,我们是非常幸福的。的确,当我们帮助别人时,当别人因为他们的帮助而感到快乐时,我们自己也会很快乐。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有一些想法,比如,我会希望别人记住我帮了他的忙,或者是希望如果有一次我也遇到了困难,他可以来帮助我,或者也许那个人没有帮我,我会想到再下一次,我就不帮他了。

这可能是人们为了追求回报和平等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可是,这种心理我却没有在德兰姆姆身上看到,所以也说明她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帮助他人。

其中还介绍了小德兰的故事,她是法国里修加尔默罗圣衣会的隐修修女,她虽然在行动上并没有过多的事迹,但是却写了许多东西,她写的这些东西也给德兰姆姆很大的影响。她们都爱上帝,爱耶酥,而且都不畏惧死亡,认为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完美的开始,因为那样才可以真正见到上帝,与上帝对话。

特蕾莎修女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否则,她死后全世界怎么会哭。这是因为她作为上帝的使者,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带来了爱,特别是那些更需要爱的穷人和被遗弃的人。这也是人们最感动的地方。 她爱穷人,不给他们钱或很多物质支持。

但是用心去爱他们,让他们得到爱,让他们拥有家庭的温暖。特蕾莎修女和她的追随者放弃了他们在生活中本能获得的幸福,为这些穷人服务。在印度的时候,一开始,德兰修女只想到去关心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份会使那些穷人觉得自己是在施舍他们,所以那些穷人大多都不理睬她,有的说了一两句话就走了。

这时,德兰修女发现这样是不行的,她也必须像那些穷人一样,穿着和他们一样的衣服,吃和他们一样的饭,并且也不能再住在修道院里,她必须要走出修道院的高墙。当时,她已经是校长了,她当时的修行很可能会使她失去修女的地位,但她在这个问题上毫不犹豫。这说明这些名字在德拉姆心目中并没有帮助穷人那么重要。

所以也说明她的这些行动都是发自她内心的,因为她在小的时候,这种想法就在她的心中形成了,她并不是因为一种很偶然的想法而决定付出一生,去帮助穷人的,而在她小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就常常将穷人带到家里来,给他们一些吃的和用的,并且说那些穷人是自己的远房亲戚,其实是为了维护他们的自尊才这样说的。特蕾莎修女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以我认为她从小就懂得尊重别人。

达勒姆对穷人的尊重和他对穷人的看法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一次,她在街上发现了4个无家可归的人,其中有一个人病得十分严重,药物对他已经没有用了,德兰姆姆只有用心去照顾他,德兰姆姆摸着他的头发,握着他的手,让那人的心灵受到了感动,这时,那人竟然笑了,而且笑得非常美丽,非常安详,握着德兰姆姆的手说了声“谢谢”,就闭上眼睛死去了。德兰姆姆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了如何看待生死,这个人在临终前并没有抱怨过什么,而是用微笑回应了德兰姆姆,其实这也是因为德兰姆姆用心对待了这个临终的人,使他真正的感动了。

我想,也许这个人在以前,曾经抱怨过,但是他在这个时候已经很满足了,也许他一辈子都从未想过在自己临终前能有这样的人来陪伴自己到生命的最后,也许正是德兰姆姆的这种行为让他的心得到了关爱,有了一种家的温暖。

德兰姆姆的这种行为也常常使她会发现穷人的可爱,在她眼中,穷人是那么的可爱,并且她发现那些残疾人只是身体上有残疾,而他们的心灵是完整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点的不赞同,那些残疾人身体上有残疾,但他们的心灵也不一定是完整的,但心灵上的残缺并不全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有一大部分是其他正常人给予的,那些正常人对待他们的态度会使那些残疾人的心灵也受到打击。但是,如果这些残疾人得到达勒姆的照顾,我想他们不会有这样的精神残疾。

所以,我想,德兰姆姆之所以可以发现那些穷人或残疾人的可爱之处也是因为她自己的行为感化了那些人心中一些仇恨吧。

但我不能否认穷人的可爱和尊敬。有一次,姐姐迪兰德(deland)向一个八个孩子的家庭寄了一袋米饭。 据说她已经好几天没有做饭了。但是令修女,和我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邻居。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仿佛颤了一下。想想我们自己。也许我们不愿意在吃和穿的时候把一半的零食给身边的人。因为在这个时候,会有很多问题。

比如,我可能会想:他有钱,为什么不买?我为什么要给他我自己的食物?或者,那个人很穷,我希望我能分享他的一些食物,我会想:

他为什么自己不去挣钱呢?我辛辛苦苦挣的钱,买的吃的,又为什么要分给他呢?还有,有时候,可怜的人很多,如果给了一个,可能会招惹更多的人也来要吃的,从而助长他们的依赖性,就像寄居蟹一样。

但是,虽然这样的问题很多,但仿佛在德兰姆姆心中,这些都并不是问题。而在那个穷人的心里,这更不是问题,因为她深切地体会到挨饿的痛苦,并也希望她身边的人也能摆脱这样的痛苦,这也表现了她内心的伟大,当自己遇到困难得到解救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他人。达勒姆也看到了穷人的可爱。

我觉得人哪怕是身体上有残疾,或者生活上比较穷,但是,心理健康还是最重要的。因为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健康,或者他很有钱,但是如果他每天仇视这个世界,每天心情郁闷,那么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假如一个人身体上有残疾,或生活很贫困,如果他的心胸很开阔,即使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但是他懂得如何让自己开心,懂得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懂得如何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十分充实,快乐。

这很好,因为生活有机会改变,即使现在不一定富有,但谁能预知未来。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或宽广的胸怀,也许生活中的一点挫折会使您不再站起来。所以,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比那些财产更重要。

然而,在我们的学校里,却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有一次,我们有一个同学从香港回来,从那里带了一些好玩的东西,送给我们宿舍里每个人作为礼物,正好其中有一个同学过生日,那份礼物理所当然就成了一份生日礼物。然而那个过生日的同学居然还问:

“那么我过生日,是不是应该多给我一份礼物?”

还有一次,我在宿舍里分薯片,我给每个同学抓一点出来,当然分给每个人的量都不可能是相同的,肯定有的多,有的少。当我分到最后一个同学时,另外一个同学边咀嚼着嘴中的食物边惊叫起来:“你怎么分她那么多,只给我这么一点!

”其实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同学们都是很追求物质上的平等的人,他们不愿意吃一点亏,他们觉得别人可以不付出努力得到的东西,那么他也应该同样不用付出努力就得到。然而,有些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人在一点小事上就这么“追求平等”,我想如果他不能克服这种心态,那么他在遇到一些更大的挫折,会更加痛苦的。所以,我认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应该要求自己做到比别人好,甚至最好,但是那些不经过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就不要要求那么苛刻,也许这是自己的一种运气,并且这些东西的决定权在于别人,那么,既然自己不能决定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强求呢?

例如,每个人生下来长得都不一样,有些人好看,有些人不好看,难道那些不好看的人也要强求自己长得像别人一样好看么?而且,我觉得那些经过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拿在手里才是舒服的,毕竟那些是自己用汗水换得的,可是如果别人送的,即使再好,当别人问起的时候,你还是会说:这是别人送的。

有些人可能会很羡慕。有些人却不会当是什么,因为你这次有别人送,下次就不一定会有人总是送你。最好用你的汗水换点东西!

这也表明,那些穷人知道如何分享这些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东西。

还有一个小故事告诉我穷人的本质。有一个记者带了140个面包到加尔各答的哈拉桥下的一个贫民窟去救助穷人,那些穷人看到面包都疯一样的冲过来,那个记者一开始还为自身的安全担忧,然而使他惊奇的是那些穷人每个人都只拿了一个面包,就很快地离开了,为的是让其他人也得到这些救济的事物。

这个故事同样向我们表现了穷人们的可爱,他们并没有去抢更多的面包想着自己日后的事物,而是只拿了自己需要的一个面包,也同时让更多的和自己一样的人有食物吃。

还有一个小故事,也很有意思,是讲“圣雄”甘地的。他有一次赶火车,在上火车时一只鞋被车门夹在了门外,结果掉在了地上,他急忙拖下另一只鞋,向第一只鞋子的方向扔过去。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

“如果一个穷人正好经过那里,他就可以捡到一双鞋,这双鞋或许对他很有用呢。”

虽然,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甘地这个人,但是从这个故事我就能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做事也很为他人着想,而且他知道如何利用好一件东西,如何好的发挥这件事物的作用,因为假如他没有扔掉另一只鞋,首先他自己同样要买一双新的鞋,而那只落在地上的鞋,如果被别人捡了也无法再使用。

这也让我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人,他们得不到或者失去了某种东西,就也不让别人去得到,即使这件事物对自己已经毫无用处,当别人向他讨要时,他也不会给那个人,他也许会想:你凭什么可以白白得到这件东西呢?

德兰修女对临终的人更是爱护和照顾,她并不认为帮助这些即将离去的生命是没有用的。但想想他们和我们一样的生活,都需要被爱,都想被爱,所以她爱着那些将要用心去死的人。而且还办了一所临终关怀院,她带着那些修女们每天到街上去寻找快要离去的人,来带回她们的关怀院,修女们用心照顾这些即将离去的人,尽管他们在自己家里得不到家人们的关爱,但是,修女们给予他们的正是这种家的感觉,家的温暖。

我也认为这是必要的。 首先,我想如果一个人在垂死时被他人爱着,他会带着微笑走开。而且,人死后是要去见上帝的,而如果他在临走之前得到了关爱,那么他带给上帝的也一定是对这整个世界的爱,但他如果在临走时,很悲痛,或痛苦,也许他见到上帝时会说出一些对这个世界的不满。

修女传观后感(篇14)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00字:

文/王翁|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件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文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来,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读后感.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源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源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源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文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文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0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