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广玉兰课件 >

2023广玉兰课件

2023广玉兰课件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悠游诗人)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广玉兰课件”的文章。教师基于预备好的教学方案和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按照规定,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备好教学方案和课件。在构建教学方案时,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照顾和扶持。希望您能持续的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关于这个主题的信息!

广玉兰课件 篇1

一、 激趣导入

1、 图片激趣

欣赏课件

“广玉兰花美吗?作者笔下的广玉兰更美!”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感受她的美。”

学生自由读文。

“哪位同学们愿意说一说作者笔下的广玉兰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发言,教师肯定表扬。

三、小组交流,生成目标

“我们已经对这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觉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呢?请同学们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给予表扬认可。

四、形成目标,分组学习

1、出示目标,学生学习

“综合同学们的意见,我们的目标设计大致如下”

(多媒体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逐步学习,第一个目标完成后每组安排一名同学先汇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其余同学继续进行下一个目标的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

2、 目标一检查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后安排一名同学板演。

教师针对学生板书情况,重点指导。

3、 目标二检查

“下面我们要进行朗读的展示,请各组3号同学来比一比,可以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两分钟的准备,希继续发挥合作的力量。”

学生读点评

教师对最优学生给予配音伴读。(多媒体出示)

五、小组交流,展示准备

“今天我们交流展示了1、2两个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第三个学习目标将为我们下节课交流展示的重点。”

“对下节课的交流展示有什么设想,小组内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

“课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再做充分的准备,让我们期待更多的精彩呈现。”

广玉兰课件 篇2

广玉兰,亦称荷花玉兰、洋玉兰。木兰科。常绿乔木。叶卵状长椭圆形,厚革质,上面光亮,下面有暗黄色毛。夏季开花,花大,白色,芳香。原产美洲,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栽培。供观赏。花含芳香油,可制成鲜花浸膏。据研究,广玉兰叶的制剂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一、广玉兰的习性

广玉兰属木兰科,又名荷花玉兰,洋玉兰。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冠卵状圆锥形。小枝和芽均有锈色柔毛。叶革质,长椭圆形,长10-20厘米,表面有光泽,背面有锈色柔毛,边缘微反卷。花白色,花的直径达20-30厘米,花通常6瓣,有时多为9瓣,花大如荷花,故又名荷花玉兰,芳香。花期5-7月。种子外皮红色,9-10月果熟。

另有一变种叫狭叶广玉兰,叶较狭长,背面毛较少,耐寒性稍强。

广玉兰喜温暖湿润气候,要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喜阳光,但幼树颇能耐荫,不耐强阳光或西晒,否则易引起树干灼伤。抗烟尘毒气的能力较强。病虫害少,生长速度中等,3年以后生长逐渐加快,每年可生长0.5米以上。

广玉兰树姿雄伟壮丽,叶厚光亮,花大芳香,为城镇绿化的重要观赏树种。

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广玉兰的方方面面。看看广玉兰的图片,你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好吧,马上试试看吧。

广玉兰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写花的各种形态的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1)春暖花开,各种花都竞相开放。今天,我们再认识一种花广玉兰。

(2)板书课题。

(3)哪些同学知道广玉兰,能给大家作个介绍吗?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出示字词。

渗透概括花蕊婴儿惹人喜爱孕育

铁锈色呈现旺盛内涵椭圆形凋落

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②分小节朗读课文。

③齐读课文。

(3)理清脉络。

①自读,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课文可分为几段?

②交流。

(4)指名分段读课文。

3、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①轻声读第一段。

②思考。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去欣赏广玉兰的?

(2)指导朗读。

自由读,齐读。

4、学习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绘广玉兰的,着重写了哪一方面?

②交流。

(按花的色彩和质感、花的形态、叶子的特点的顺序写的,着重写了广玉兰花开时的形态特点。)

③理解第二自然段。

a.指名读,说说花的特点。

b.从哪些语句读懂的?

c.从语句中你体会出怎样的感情?

从花瓣色彩和质感两个方面写出了花的洁净、高雅。

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写出广玉兰实在是美到了美不胜收、美不能言的境地。

表达出作者对盛开的花朵喜爱之情。

d.训练朗读。

④理解第3自然段。

a.自读课文,联系插图说说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你能从中体会出怎样的感情?

自由读,交流。

(引导学生一句一句谈体会,领悟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b.指导朗读,背诵。

看图(动画),试背。

⑤理解4、5自然段。

a.作者不仅写了广玉兰花瓣的形态美,还写了它的什么?(叶片)

b.自学,讨论。

c.交流。

叶片终年不败的特点。

叶片很有生命力。

为什么说另有一番情趣?还从哪儿体会到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训练朗读。

5、习第三段。

作者在文章最后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齐读。

6、结全文

本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广玉兰的爱,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吗?

交流,观察仔细,抓住特点。

广玉兰课件 篇4

《广玉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优美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对五年级学生来讲,他们都见过广玉兰,但未必仔细观察过,学习课文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对本年级段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孕育”、“衬托”、“生生不息”等部分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广玉兰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

4、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其中目标2、3是教学重点,目标4是教学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借助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认识广玉兰,理解课文。

我预设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安排四个环节:图片导入、初读感知、梳理层次、阅读第一段。第一个环节由广玉兰图片的介绍,直接板书课题导入。(板书:广玉兰)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检查学生初读情况,其间,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与同学讨论等方法读懂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指导学生读通顺长句或难句。在学生边读边议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后,帮助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并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通过读读、想想明白广玉兰的幽香是吸引作者观察的原因。

第二课时:我通过“复习导入——-精读感悟——拓展练习”这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巩固课文。接下来我重点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课始,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说说对广玉兰的了解,气味(幽香)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花朵(纯洁)喜爱

叶片(终年不败)

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作者为什么如此喜爱广玉兰呢?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环节的学习“精读感悟”。

第二步:精读感悟。课文第二段(第2—5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分别从广玉兰花的纯洁高雅、花的形态以及叶片特点三个角度具体描写了广玉兰的纯洁和旺盛的生命力。我设想通过读读、画画、议议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爱的一个自然段品读,领悟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比如,在学习课文重点段第3自然段时,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究竟写了广玉兰花的哪几种形态?

2、动笔画出广玉兰花的几种不同的形态: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凋谢。

3、媒体分别出示广玉兰花形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朗读相关花形的句子。

4、在小组内练习朗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花形读给其他同学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5、播放录像,为学生提供整体感知花开时节广玉兰花的各种形态的情境,通过师生有感情地引读来感悟它的美丽。

6、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对语言进行积极主动的积累,我准备设计以下背诵活动:(1)、同桌互背。(2)、借助板书,按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凋谢这样的顺序指导记诵。(3)、借助各种不同形态花儿的图片,引导背诵。(4)、采用画画,练习背诵。

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的学习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在讨论广玉兰花的纯洁高雅时,重点抓住描写色彩和质感的一组准确生动的词语,“纯白”“淡淡的青绿色”“玉琢冰雕”“柔韧而有弹性”体会花瓣的洁净、高雅。在学生交流终年不败的叶子时,我准备摘取几片树叶,引导学生观察、触摸,感受叶片的独特情趣,激发学生爱花之情。同时,让学生明白广玉兰的纯洁和旺盛的生命力也是吸引作者的原因。

最后,我趁热打铁,在学生情绪高昂时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步:拓展练习。在学习完文章的重点段落后,引导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自己是广玉兰家族中的哪一成员,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美好祝愿。在全班交流时,我给予点评、帮助外,还加以肯定、表扬,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做,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

课后,布置小练笔,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广玉兰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二段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广玉兰。

板书10广玉兰说说作者会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如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自学情况。(1)生字词。(2)读书,纠错。

5、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6、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抽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观察路边的广玉兰。

广玉兰课件 篇6

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广玉兰花的色美、清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两点印象最深。

第一,学第四段时,我先把采来的广玉兰叶片发给每小组,同学们拿到叶片显然很高兴,都认真观察、触摸、感受。富有光泽、铁锈色的短柔毛、微呈波状的边缘,这特点无需说明,学生自然能感受到,体会到,当学生再去读第四段时,很容易就理解了。

第二,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不满足。学完这课后,不少同学提出了问题,如:广玉兰除了观赏,有没有药用价值?它对环境要求如何?怎样栽培?和白玉兰有什么区别?等等。有些问题,当时同学们就进行了交流,有些问题,我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资料,然后交流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我想,每一节课学完就应该这样,不能让学生带着满足走出课堂,而应该让学生带着激情、带着疑问走向课外,这样学生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信息。

广玉兰课件 篇7

【教材简析】《广玉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香幽、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纯洁外形的喜爱和顽强生命力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技能目标:学会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理清课文脉络。用运用旧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故事、看图片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目标: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基础上,初步激发学生对广玉兰花纯洁外形的喜爱和顽强生命力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用运用旧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故事、看图片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难点:教会学生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版块】

一、欣赏美图,激发兴趣

二、初读美文,学习生词

三、再读美文,学归纳法

四、三读美文,学演绎法

五、齐读美文,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七、板书设计,厘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图,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想带你们去欣赏一树花,因为花能美化我们的生活,催开我们的笑容,能拉进我们彼此间的距离,让我们一起欣赏吧。(出示课件)

2.美么?它是什么花?(板书:广玉兰)齐读课题

⒊通过欣赏,通过预习,你们对广玉兰肯定有所了解,谁来介绍一下?

【设计思路】

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观赏玉兰花图片,在课堂开始时营造美好的情境氛围,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玉兰花的美,产生对玉兰花的喜爱之情。

二、初读美文,学习生词

过渡:作家、理论家、电影事业家陈荒煤将带我们走近广玉兰,走进她的世界,领略这美丽生灵的独特魅力,相信广玉兰的美会深深烙入你的心中。请你打开书本,用心品味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

(1)要求1:把文章读正确。

l什么叫读正确?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

l怎样做到读正确?有两个秘诀:一是精神集中,眼到、口到、心到。二是读错的地方反复读,不放弃。

(2)要求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

⒉学习生字词。出示:

荡漾玉琢冰雕内涵绽放花蕊

婴儿圆茎铁锈色凋落皎洁

数世同堂生生不息含羞待放迫不及待

⑴指名读一行,正音。(指导:琢磨zumo表示认真思考;琢磨zhum表示雕刻)

⑵开火车读,跟读,正确。

3.理解生字词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并归纳学习方法。

⑴皎洁:明亮洁白

在课文中找词语来解释这个词语:纯洁、洁白、纯白、洁净

总结学法:联系上下文

⑵玉琢冰雕:用玉石或冰凌雕刻成的,形容明净。

出示图片直观感受:雾凇的图片、玉石的图片

总结学法:看图片

⑶凋落

在文中找反义词:终年不败

总结学法:找反义词

⑷数世同堂

采访学生,家里有哪些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三世同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曾祖父曾祖母四世同堂。

总结学法:联系生活

⑸生生不息

同学们谁记得《愚公移山》的故事,简单说说。

愚公移山的时候,有个智叟来取笑他,说他没多少年好活,连山的皮毛都损不了,居然还说搬山。他是这样说的。出示: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就叫:生生不息。

总结学法:想故事

【设计思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教会学生本课的生字词,我们更要教会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预设了多种学习词语的有效方式,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创造出新的学习词语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三、再读美文,学归纳法

⒈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概括成两个字。

⒉逐段指名读,学生互动评价朗读。

⒊逐段概括。

第一节:香幽;

第二节:色美;

第三节:形秀;

第四节:叶绿;

第五节:叶绿;

第六节:爱花。(板书)

⒋合并段落,完成结构图,总结学法

香幽

色美爱花

形秀

叶绿

总结学法:归纳法

【设计思路】

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让学生互动点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把一段文字概括成两个字,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把相同或相似的段落合并成一个意义段,提升出课文主旨,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

通过绘制结构图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至于,中间部分怎么合并,分成三段、四段还是五段?只要言之成理皆可。

四、三读美文,学演绎法

⒈浏览课文,找出中心句,划下来:

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⒉读中心句,找关键词:

幽香、纯洁、生命力

⒊默读课文,找版块。

幽香(第一节)

纯洁(第二节)

生命力(第三、四、五节)

⒋完成结构图,总结学法

幽香

爱纯洁

生命力

总结学法:演绎法

⒌总结理清脉络的方法:绘制结构图。

【设计思路】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让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然后抓住这条主线,层层剥笋,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绘制结构图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让学生学会通过绘制结构图来掌握文章脉络。

五、齐读美文,学生质疑

预设:

1.为什么说广玉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为什么说一棵广玉兰就像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设计思路】

质疑,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质疑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疑问离开课堂,他们的思考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⒈在课文找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的幽香()的花朵

()的花瓣()的花苞

()的绿叶()的大家族

⒉找一找课文中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工整地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设计思路】

第一个作业,是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会写生字词且能把它们用于合适的语言环境中。第二个作业,是让学生对下堂课探讨的问题先作一个思索。

七、板书设计,厘清思路

18广玉兰

归纳法演绎法

【设计思路】

主板书两个结构图以简洁的方式揭示了理清文章思路的两种方法:一是先把每一个小节所讲的内容概括出来,然后把相同或者相近的段落合并起来,成为一个意义段,再提升到文章的中心,这可以说是归纳法;一是先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再找出关键词,找出相应的版块,这可以说是演绎法。副板书则列出了学习词语的方法。这样的板书,既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又有学法的指导,思路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广玉兰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广玉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幽香、纯洁、以及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广玉兰的热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了解广玉兰花开的四种形态,通过“终年不败”“始终”等词语,体会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3.仿照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花的特点。

4.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激发对广玉兰、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方法

广玉兰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内容并不复杂。课前我仔细看了与本文相关的一些练习题,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个人觉得课后练习4的写话是学生感到头疼的事,因此,课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圈画、批注”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其写作方法。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悟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课的伊始,让学生朗读并交流令自己印象最深的段落,唤起已有的感知,感悟广玉兰的幽香、纯洁及旺盛的生命力。

俗话说:“疑问是思维最好的导火索。”通过问学生:作者在写广玉兰花的形态时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写了广玉兰花的哪几种形态,是怎么写它的形态的。引导学生先从整体感知,作者在写广玉兰花的形态时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按时间顺序介绍花开到花败的经过。再从局部了解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广玉兰花的四种形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加以体会,如:作者在描写广玉兰花“含羞待放”这一形态时,引导学生抓住“含羞待放”体会拟人手法的妙处;刚刚绽放的,抓住“迫不及待”“钻”体会花香四溢,吸引小蜜蜂,写出花苞非常可爱;完全盛开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盛开的花儿比作婴儿的笑脸,更加突出了花儿的甜美,惹人喜爱;已经开过的,抓住关键词及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到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在组织学生交流广玉兰的叶片时,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花,为何要花大量的'笔墨描写它的叶片?通过朗读思考得出,正因为叶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广玉兰花才显得格外皎洁,格外清丽,写叶是为了衬托花。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综合能力,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第三、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花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作文教学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始终把“作业革命”这样的理念放在首位,尽量使40分钟的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当然,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敬请各位领导、同行批评指正。

广玉兰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写花的各种形态的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揭题导入

(1)春暖花开,各种花都竞相开放。今天,我们再认识一种花--广玉兰。

(2)板书课题。

(3)哪些同学知道广玉兰,能给大家作个介绍吗?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出示字词。

渗透概括花蕊婴儿惹人喜爱孕育

铁锈色呈现旺盛内涵椭圆形凋落

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②分小节朗读课文。

③齐读课文。

(3)理清脉络。

①自读,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课文可分为几段?

②交流。

(4)指名分段读课文。

3、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①轻声读第一段。

②思考。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去欣赏广玉兰的?

(3)指导朗读。

自由读,齐读。

4、完成作业

课后描红,仿写。

广玉兰课件 篇10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广玉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广玉兰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过渡:广玉兰给你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印象,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美丽的广玉兰,一起去细细的欣赏一番。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2到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能够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细细品读。

二教学第三自然段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广玉兰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学生自主学习)

交流: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1“数世同堂”“生生不息”是什么意思?(一代一代的繁衍,不停息)

那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仔细想一想。

“数世同堂”在文中怎么理解?(在文中指在同一棵树上有各种形态的广玉兰)

2细细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哪些形态不同的广玉兰?(生交流)

3在这些形态不同的广玉兰中,你喜欢哪一种呢?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先介绍给你的同桌听吧

4学生交流,师展示多媒体课件,相机点拨。

5引读:因为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所以,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6新的生命正在繁衍,一代一代永不灭绝,这就叫——生生不息(板书)

对这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有了形象的了解后,相信读好它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读,一会儿比比看哪组读得最好。

7指名读,师生互评

8在刚才的阅读中,大家都显得那样投入,这些优美的文字,如果能变成自己的语言,不就更好了吗?

(多媒体战士课件)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试着背背看。

9好,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第一句我来,下面的大家自己选择喜欢的背,最后一句一起来,好吗?

(配乐)

过渡:你们深情并貌的诵读让老师眼前也仿佛出现了各种形态的广玉兰,含羞待放的鲜嫩可爱,刚刚绽放的清香四溢,盛开的洁白柔嫩,凋谢的还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一株美丽的树,更是一棵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树。

让我们走进这株美丽的树,看看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的广玉兰又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的广玉兰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洁净、高雅)(多媒体展示课件)(板书)

2从哪些语句看出它洁净、高雅的特点的?

“我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

a这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广玉兰的花瓣的?

b广玉兰花瓣的色彩和质感是什么样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质感呢?有点玉琢冰雕,多媒体展示,看一下玉琢冰雕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和广玉兰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c广玉兰具有独特的美,白中泛青,柔中寓刚,富有弹性,广玉兰美得连作者也“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了”,但我们可以通过深情并貌的朗读来表达对它的赞美!能读好吗?

自由读——指名——齐读

四教学第四自然段

1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滚滚玉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秋冬时节。”

过渡:你还能从哪些语句看出广玉兰的叶子也很有生命力的?

“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A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板书)

B“透着生气,透着活泼”怎么理解?

C你能读好它吗?

2广玉兰的叶片从外形上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这就有一张广玉兰的叶片,你能看着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咱们再来看看书上怎么写的吧。

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记住这张充满生机的绿叶吧!

五总结

1广玉兰的确美(指板书)

作者在绿油油的丛林中散步,总会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

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密集油亮的叶片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2刚才听了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老师都沉浸在美的境界中了,你们呢?喜欢广玉兰吗?

3让我们一起大声的赞美,把我们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小编推荐

玉米课件


玉米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妈妈的爱。

2、能大声诵读诗歌,并根据经验仿编诗歌。

3、识读汉字“妈妈”“太阳”“月亮”“星星”“春天”。

活动准备:

1、相关课件、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自制“宝盒”一个。

1、师生问好。

2、师:今天能认识你们心情特别好,想送你们一份礼物,想不想要?嗯,送什么呢,送一首好听的歌吧。歌名老师暂时保密,有会唱的小朋友可以和老师一起唱,师幼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3、师提问:

(1)这首歌里唱的是谁?有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呢?

(2)你们觉得妈妈好不好?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妈妈好呢?(引导说出妈妈平时在家都做些什么事情。)幼儿讨论后回答。

二、学习诗歌。

听你们自己的妈妈都很勤劳能干,又那么爱你们。有个小朋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还给妈妈编了首好听的诗歌呢!名字叫《妈妈》,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诗歌里说妈妈是家里的什么呀?

为什么说妈妈是家里太阳?月亮?星星?春天?

3、师:你们听的可真仔细,说的这么好。老师想请你们和老师一起说下这首诗歌,可以吗?(师、幼齐读诗歌)

2、教师抽字卡,幼儿念诗歌。

四、纺编诗歌。

教师:宝盒想考考我们,可没有难道我们,它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教.案.出.自:,你们知道小朋友为什么要给妈妈编诗歌吗?(爱妈妈)你们爱妈妈吗?(爱),那请你们也来给妈妈编一首好听的诗歌好不好?

1、小朋友说妈妈是家里的太阳,月亮,……,你们觉得妈妈还是家里的什么?(幼儿讨论回答)

2、幼儿纺编诗歌。

教师根据幼儿纺编内容整理总结诗歌。

五、歌表演《我的好妈妈》。

1、教师:你们太聪明了,能编出这么好听的诗歌,妈妈为了我们做那么多事情,多辛苦啊!以后小朋友要听妈妈的话哦!为了感谢妈妈,我们一起唱首歌《我的好妈妈》送给妈妈吧,还可以加上好看的动作表演。

2、师幼一起表演《我的好妈妈》。

妈妈是家里的太阳,

每天都是她最先起床!

妈妈是家里的月亮。

每天晚上她都很忙!

妈妈是家里的星星,

她的眼睛总是那么明亮!

妈妈是家里的春天,

有了她,家中总是暖洋洋!

首先,通过谈话,给孩子创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享受我送给他们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同时,愿意大胆的尝试表演唱。并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说出歌曲名字和歌曲中唱的是谁,了解妈妈的辛苦,初步体会妈妈的好,从而为下一个环节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为了更好的学习理解儿歌内容,出示一个小朋友的角色,他觉得妈妈勤劳又辛苦,为了表示对妈妈的爱,为自己的妈妈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以此激起幼儿爱妈妈的共鸣,激发幼儿渴望了解、学习诗歌内容的愿望,并能认真的倾听我朗诵诗歌《妈妈》。

听完朗诵,我通过启发提问,加深幼儿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鼓励幼儿大声地跟读诗歌,以此表达对妈妈的爱并加强了对诗歌内容的记忆。

这个过程中课件的运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妈妈”“太阳”“月亮”“星星”“春天”这几组词通过配图后,幼儿对它们更是有了很深的印象。为游戏环节打下了基础。

宝盒的出现,充满了神秘感。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对游戏活动充满兴趣。

在这里,幼儿的兴趣可以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抽字卡”。当幼儿抽出宝盒里的字卡,并能正确认读时,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时,我让幼儿又一次在轻松地氛围中复述诗歌中的句子。以游戏的形式复习了诗歌内容,轻松认读了汉字。

每个幼儿心中的妈妈都是不一样的,以问题“小朋友说妈妈是家里的太阳,月亮,……,你们觉得妈妈还是家里的什么?”引起思考讨论,让幼儿更多的了解了妈妈的伟大、辛苦,进一步升华爱妈妈的情感。对幼儿的情感教育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由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缺乏,仿编诗句的内容单一,不够丰富,很多孩子没有参与到仿编的过程中。

最后,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充分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伟大;深深感受到了妈妈的爱。通过歌表演《我的好妈妈》,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激和关爱。

在整个活动过程,我始终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精神实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游戏、讨论、表演等各种手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能够通过诗歌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从而学会在生活中感激、关爱妈妈,用语言和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幼儿的整体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

玉米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掌握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考考你。师说数,生说数的组成。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松鼠妈妈和小松鼠采松果,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小松鼠和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9(个)

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等过程,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

练习:32+5= 5+74= 74+3=

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1(个)

生经历动动手、动动脑,试着总结出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练习:38-6= 77-3=

四、完成练习,巩固新知。

1.生独立完成课本52页第4题,集体纠错、订正。

机动作业:课本第1题、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采松果

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9(个) 25-4=21(个)

玉米课件(篇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收玉米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4、初步学会应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玉米地里准备收玉米。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呢?汇报: 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

二、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1、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是什么呢?57-42=? 你知道57-42的结果是多少吗?(多请几个学生来说,只说答案)

2、这么多孩子都知道答案了,那老师有一个要求了,你能用几种方法得出57-42=15的?与你的同桌互相当当小老师,看看你说的方法他能不能听明白?

A、拨一拨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拨的'?(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先拨57,57中的5表示有5个十,所以十位拨5,7表示7个一,所以在个位拨7;再拨42,十位拨4,个位拨2.)为什么在十位拨4个位拨2呢?(再请一个孩子边拨边说)(全班跟着老师一起拨珠)

B、算一算

1、怎样算出57+42=?

(教师巡视,看学生都用了哪些算法,重点看有没有用竖式计算的,如果没有,后面的竖式法就由教师讲解。如果学生说出,就让学生来讲。)

C、竖式计算方法

让学生来说。我们以前写的算式是怎样写的?(手势)(横着写的)XX同学是怎样写的?(竖着写的)这种竖着写的算式我们就叫竖式。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竖式计算方法。哪些

孩子会这种竖式计算方法?你能说说怎样列竖式,怎样算吗?

57

15

(2)小结: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58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收玉米

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

□○□=□(个)

57

15

玉米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排图,大胆运用连贯、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故事。

2、观察画面,感知黑熊的动作、表情、心理以及对话,理解画面内容。

3、喜欢参加排图讲述活动,增强想象力、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大幅图片四幅,幼儿人手一份小图片,一张小熊手拿锄头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黑熊图片导入。

1、提问:这只黑熊手里拿的是什么?猜猜它要去干什么?(幼儿大胆猜想)

2、黑熊去种玉米,为什么想到要去种玉米?(让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自主排图,大胆讲述自己编的故事。

1、出示四张小图片,告诉幼儿:黑熊种下玉米后又做了哪些事,它种的玉米是不是丰收了呢?这些答案都藏在这四张图片里。

2、讲述排图时的要求:看一看,想一想、排一排、讲一讲。

3、幼儿自主排图,自由讲述。

4、请部分幼儿上来排大图并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

三、集体讨论图片内容。

(出示图一)这是什么季节?春天到了,黑熊在做什么?重点引导幼儿想象黑熊种玉米的动作。

(出示图二)每天早上,黑熊到玉米地里做什么?累得怎样了?重点引导幼儿想象黑熊在干活时累得满头大汗时的心情。

(出示图三)这是什么季节?黑熊在干什么?它的心里觉得怎么样?( )重点引导幼儿想象黑熊收获玉米时的心理活动。

(出示图四)收获了这么多的玉米,黑熊示怎么做的?小动物们会说什么?重点引导幼儿想象黑熊和朋友之间的对话。

四、教师讲述自己的排图讲述。请幼儿回忆老师说了哪些与幼儿不一样的话。

请幼儿再次自己讲述,可以按照老师的排法或其他小朋友的不同排法。

玉米课件(篇5)

设计背景:

孩子们对动物很感兴趣,特别是经过这个主题活动。课后经常有孩子问我,为什么鸡妈妈生出来的鸡宝宝一开始和妈妈长的不一样?还有鸡蛋里面为什么会钻出小鸡?为什么小狗和他妈妈就一个样?--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让孩子对动物的生殖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我特别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

2、乐意探索关于动物生命的奥秘,萌发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3、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课件、各种动物图片若干,、两块黑板并分别贴上胎生、卵生图。

活动重点:

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活动难点:

能够正确区分胎生、卵生两种生殖方式并分类。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小客人,看,是谁来了呀?(小鸟)小鸟长大了,它要飞到外面去看看周围的世界,我们跟着小鸟一起去看看吧。

二、基本部分:观看课件、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的生殖方式:卵生、胎生。

(一)看课件了解卵生动物的知识1.观看蜻蜓的课件(1)提问:故事里小鸟碰到了谁?蜻蜓妈妈在干什么?

(2)蜻蜓妈妈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它把卵生在哪?它的宝宝是怎样长大的?(卵→幼虫→蜻蜓)(3)师:还有哪些动物和蜻蜓一样也是产卵的?(青蛙、苍蝇、蚊子、鱼……)(4)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小鸟谢谢你们告诉了它这么多知识,它继续往前飞,又会看见什么呢?

2.观看母鸡的课件(1)小鸟看到谁在干什么?母鸡是怎样生宝宝的?(母鸡→鸡蛋→小鸡)(2)师:还有哪些动物会生蛋呢?(鸽子、恐龙、乌龟……)(3)教师小结:像这些动物妈妈先产卵(卵有软有硬),小宝宝呆在卵里,吸收卵里的养分慢慢长大,最后破壳而出,动物妈妈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卵生。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卵生的?指名说。

(5)教师小结:动物界的很多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类都是卵生动物。

(二)了解胎生的有关知识(1)师:小朋友,你是谁生的?你生下来长什么样?吃什么?你的出生方式和小鸡一样吗?

(2)妈妈是怎样生出宝宝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3)指名说宝宝的生长过程(妈妈→小宝宝)。

(4)师: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靠妈妈给他的养份慢慢地长大,最后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他一出生就和妈妈长得很像,还要喝妈妈的奶长大,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胎生。

(5)师: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的?(牛、马、羊、虎、猪)(三)了动物界的标新立异者们:鸭嘴兽、海马鸭嘴兽既是卵生动物,也是哺乳动物。海马--雄海马有"育儿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由雄性抚养长大的动物。(卵生)三、游戏:观看幻灯片上的动物,自己和同伴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是胎生的,哪些是卵生的。

师幼一起检查,一一验证。

四、活动延伸:

教师:自然界还有许多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呢,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收集一些图片带到幼儿来,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听,好吗?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目标是“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本次活动时,我首先从幼儿常吃的鸡蛋入手,引出了卵生的概念,接着自然过渡到人的出生,引出胎生的概念。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幼儿对胎生和卵生的含义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区分环节照顾到个别差异;最后延伸环节是对能力的提升,留给幼儿思考探索的空间,也体现了终身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

玉米课件(篇6)

目标

尝试用线条画玉米,初步体验线描画的表现特点。

发展细致的观察能力及初步构图造型能力。

重点

尝试用线条画玉米,初步体验线描画的表现特点。

难点

发展细致的观察能力及初步构图造型能力。

准备

教师范画、玉米棒、白纸、若干、记号笔。

过程

一、欣赏

《小朋友的书·美工》第14页“玉米”线描画的范画,了解线描画的特点,激发幼儿画线描画的兴趣。

1、师:看看这几幅画,跟我们以前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看作品的表现方式及细节刻画,发现线描画的特点)

2、小结:线描画是黑白的,用线条来表现看到的物体,这个线好像在散步一样,跟着要画的物体形状轮廓走。

二、通过画石头,把握线描画的基本方法

1、教师出示一块边缘不规则的石头,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作画,然后与教师用线描画的方法作画,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两幅画的异同。

2、小结:线描画必须先找准起点,跟着物体外形的变化画线,先画外轮廓线,再画细部。

3、用手指书空的方法练习线描画线条的走势,体验画线像散步一样有趣。

三、运用经验,学习画玉米宝宝

1、每桌提供玉米棒(带包衣与须)一支,启发造型。

师:“今天我们要给玉米宝宝画个像,从哪儿开始画呢?”

启发幼儿观察玉米外形,引导幼儿画时从蒂部开始,先画轮廓,再看看里面有什么?有几列?每列有多少玉米宝宝,它们是怎么样排队的?请你仔细看了再画。

2、幼儿尝试用记号笔画玉米,教师指导要点,即时评价,启发其他幼儿。

画画时要防止幼儿看一眼,画一笔,一顿一顿地画,要求看好整体外形,画时线条流畅。幼儿第一次画,教师尽量多鼓励。

四、展示作品,相互交流

反思

本次的美术学习不同于我们以前学得其它的美术课。

本次教学让幼儿有知道了画的其中一种种类——线描画。从而让幼儿知道线描画的特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较为认真。带从中我也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幼儿在画先描画:玉米,的过程中,对玉米的勾线轮廓上比较小。导致整个画面,不够充实。

问题二: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对设计的摆放上,只是集中在一个地方。所以画面看上去比较拥挤。

玉米课件(篇7)

秋后,小兔子藏起了三个玉米棒。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逗人喜爱。

冬天,冷飕飕的北风吹在脸上,像针扎一样。松鼠想,家里的粮食不多了,去找小兔借个玉米棒吧,免得挨饿。

咚咚咚!松鼠上门来了。

小兔告诉松鼠,玉米棒是不能借的。他送给松鼠一把干蘑菇。

雪花飘落了,大雪盖住了森林里的小路和山坡。一只松鸡掂掂口袋,剩下的粮食不多了。她想,去找小兔借个玉米棒吧,他肯定会答应的。

咚咚咚!松鸡上门来了。

小兔告诉松鸡,借玉米棒是不行的。他送给松鸡一碗豆子。

春天到了,泥洞里的刺猬一觉醒来,找不到吃的。他想,找小兔借个玉米棒吧,他必定会帮忙的。

咚咚咚!刺猬上门来了。

小兔告诉刺猬,玉米棒不能借。他送给刺猬几颗红枣。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小兔在地里挖了一个个小坑。他剥下玉米粒,一颗颗种下了。

秋后,小兔收了好多好多玉米棒。他送一筐给松鼠,送一筐给松鸡,送一筐给刺猬。

松鼠、松鸡、刺猬可高兴了,他们也挑了三个的玉米棒,藏了起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9课《金色的玉米棒》。《金色的玉米棒》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课文讲的是在秋天小兔藏起了三个玉米棒。到了冬天,松鼠、松鸡、刺猬分别找小兔借玉米棒,小兔没有借给他们,而是送给他们干蘑菇、豆子、红枣。到了春天,小兔种下了玉米,秋后收了好多玉米棒。送给他们各一筐,松鼠、松鸡、刺猬他们也挑了三个的玉米棒藏了起来。教材借这个童话故事,让学生知道:只有留下种子,才有足够的粮食!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粮食,要从小爱劳动!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天动、富于想象的特点的认识,特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利作多媒体辅助教学、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激活教与学的气氛,力求教学过程的生动活泼。

3)情感态度目标: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丰收果实带来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阅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尤其是对二年级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因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阅读能力,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涵的情感世界,真正品出语言的味道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兔不借玉米棒的原因。

在这堂课中,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朗读主线”的原则,根据教材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法则以诵读、发现、感悟、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特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拟订为:激趣导入、感受乐趣——研读课文、体验乐趣——拓展思维、升华乐趣——布置作业、延伸乐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的老师”,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尤其重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于是,上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让学生感受乐趣。

首先让学生猜谜语,猜出后我出示一个玉米棒实物,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从而引出课题:金色的玉米棒。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课内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尤其是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基于以上对《新课标》要求的理解,及本课重难点的`把握,我在第二版块“研读课文、体验乐趣”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初读感悟。

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初读感悟之中去,我说:围绕这金色的玉米棒,森林里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最后再听课件中的范读,加深印象。

2、深入研读。

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我采用分段研读的方法帮学生理解课文。首先,跟随课件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思考回答: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接着跟随课件学习松鼠向小兔借玉米棒的事。针对学习过程,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为什么借?

(2)小松鼠借到玉米棒了吗?为什么?

(3)小松鼠带什么东西回家了呢?

(4)小兔不借玉米棒,可为什么又给了松鼠一把干蘑菇?

学生边读边想,然后回答这四个问题,理解词语:肯定。从而明白:小兔是心地善良的,是乐于助人的。同时在读的时候,随文识字。

后面我就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松鸡、刺猬向小兔借玉米棒的经过。同时理解比喻句:北风刮在脸上像针扎一样。

然后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理解词句:“淅淅沥沥”的春雨说明是春天播种的季节到了。“一个个小坑”说明挖的坑多,多播种,就有多的收获。

最后讨论:小兔原来不借一个玉米棒,现在却送一筐玉米棒,这是为什么?刺猬、松鼠、松鸡收到玉米棒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3、猜心理,感情朗读,现场表演。

首先让学生猜猜小动物心里想什么,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会说些什么话。然后指名猜,想猜哪句就猜哪句。充分肯定学生多元化的理解。接下来鼓励学生大胆地演动作、扮角色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并且对表演得好的学生未完行表扬。

每一篇课文都要给学生一种思想的启迪,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生命。这篇课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做一个勤劳的人。所以在第三版块“拓展思维、升华乐趣”中我让学生谈谈:你通过劳动,得到了哪些收获?就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这也是让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舞台。

一节好的语文课一般都有扣人心弦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和余音饶梁的“终曲”,这种精彩的“终曲”不但可使课堂气氛迭起,而且能让学生把这种情感延伸到课外,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性和开放性很强的练习:

1、续编课文。

2、做课件中的练习,这是一个可以动手的题。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自由输入词语,句子。

这堂课的板书做到了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总之,本堂课的设计重自主、重探究、重合作、重感悟、重体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并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建构课堂教学,力求体现新的课程观念。

《金色的玉米棒》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课文讲述了秋后,小兔藏起了三个玉米棒,松鼠、松鸡和刺猬分别在冬天和春天找小兔借玉米棒,小兔却不借。春雨过后,小兔种下了一颗颗玉米粒,秋后收获了好多玉米棒,并且各送给它们一筐。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收获更多的粮食。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入文—学文—拓文三个环节。入文环节,通过猜有关玉米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文的学习。然后通过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出文中向小兔借玉米棒的重点人物—三个小动物:松鼠、松鸡和刺猬。在学文环节,主要抓住三个小动物分别向小兔借玉米棒的重点段落,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填表格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牢牢掌握住课文的重点内容。最后在突破本课的难点上,也是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和重点词语,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受和体会小兔种玉米粒的辛苦,它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收获了更多的玉米棒,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吃不完的粮食,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达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的目的。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最注重的是“读”,“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最后在拓文环节,通过想象画第二年春天小兔它们种玉米的情景和想象秋收后小兔它们会怎样处理收获后的玉米棒来升华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玉米课件(篇8)

【活动目标】

1、体验用玉米皮制作各种物品的乐趣。

2、提高想象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玉米皮、胶水、水彩笔、透明胶、剪刀等。

2、在网上收集的各种玉米皮制作的饰品。

【活动过程】

1、欣赏各种玉米皮制品。

看一看这些帽子、提包等,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漂亮吗?你们想试一试吗?

2、大胆想象:你想用玉米皮做什么。

(1)上次我们用旧报纸、皱纹纸等做了玉米棒,今天我们再来用玉米皮来作小物品好吗?

(2)你想用玉米皮做什么?

3、尝试用玉米皮制作小物品。

(1)尝试按自己想象的方法制作或合作制作。

(2)互相交流分享。

你用玉米皮做了什么?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你觉得谁制作的最有创意?为什么?

4、展示幼儿作品。

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板面上,供幼儿和家长欣赏。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投放玉米皮,供幼儿辫小辫。

【活动建议】

1、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利用玉米须进行想象创作。

2、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用玉米芯进行想象创作。

趣味活动二:玉米须变变变

【活动目标】

1、体验用玉米须制作各种物品的乐趣。

2、提高想象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材料准备】

1、玉米须、胶水、水彩笔、透明胶、剪刀等。

2、在网上收集的各种玉米须制作的饰品。

【操作方法】

先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然后集体交流分享。最后展示幼儿的作品。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投放玉米须,供幼儿想象制作。

趣味活动三:玉米芯变变变

【活动目标】

1、体验用玉米芯制作各种物品的乐趣。

2、提高想象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材料准备】

1、玉米芯、胶水、水彩笔、透明胶、剪刀等。

2、在网上收集的各种玉米芯制作的饰品。

【操作方法】

先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然后集体交流分享。最后展示幼儿的作品。

【活动延伸】

在建构区投放大小不同的玉米芯,供幼儿搭建城堡。

玉米课件(篇9)

教学内容 收玉米 课时 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4.初步学会应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复习加法竖式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谜语导入:奇怪奇怪真奇怪,头顶长出胡子来,解开衣服看一看,颗颗珍珠露出来 。猜一猜(植物)

2.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玉米地里准备收玉米。

3.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4.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呢?汇报:

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

三、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1.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是什么呢?57-42=?

你知道57-42的结果是多少吗?(多请几个学生来说,只说答案)

2.这么多孩子都知道答案了,那老师有一个要求了,你能用几种方法得出57-42=15的?与你的同桌互相当当小老师,看看你说的方法他能不能听明白?

A、拨一拨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拨的?(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先拨57,57中的5表示有5个十,所以十位拨5,7表示7个一,所以在个位拨7;再拨42,十位拨4,个位拨2.)为什么在十位拨4个位拨2呢?(再请一个孩子边

拨边说)

B、算一算

1.怎样算出57+42=?

A: 57-40=17 17-2=15

B:50-40=107-2=510+5=15

…(教师巡视,看学生都用了哪些算法,重点看有没有用竖式计算的,如果没有,后面的竖式法就由教师讲解。如果学生说出,就让学生来讲。)

C、竖式计算方法

(2)让学生来说。我们以前写的算式是怎样写的?(手势)(横着写的)(竖着写的)这种竖着写的算式我们就叫竖式。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竖式计算方法。哪些孩子会这种竖式计算方法?你能说说怎样列竖式,怎样算吗?

5 7 (2)小结:(1)相同数位对齐,

-4 2 (2)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1 5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森林医生。学生说说错在哪里,并改正。

2.完成用竖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收玉米 ---------(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减起

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

57-42=15(个)

5 7

-4 2

1 5

答:笑笑比淘气少收了15个玉米?

作业设计:

用竖式计算。

64-31=54-22= 76-25=

38-25= 45-13=47-32=

玉米课件(篇10)

活动目标

1.知道玉米苗太密集不利于成长,学会理性舍弃。

2.发现问题能积极探究解决方法,体会劳动的不易。

活动准备

1.幼儿用的遮阳帽

2.小铲子、小篓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又到“西嬉菜地”来啦,今天没来好好观察了,你发现了什么变化?老师给你们一分钟时间到菜地里转一圈,然后听到老师的铃鼓声就快快的回到老师身边来。

幼儿自由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师:时间一天天过去,植物宝宝在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大自然可真神奇,今天老师也想去观察一样植物。

带领幼儿来到玉米地前。

师:嗨,孩子们,还记得这是你们种的什么植物吗?

师:经过小朋友精心的选种、播种,我们的玉米宝宝发芽了、张叶了,现在来和你们的玉米宝宝打个招呼吧。

1.师:你和你的玉米宝宝说了什么?

2.师:我和玉米宝宝打招呼的时候,玉米宝宝偷偷告诉我她不开心,因为她越长越大,感觉有点挤。

二、观察讨论

1.师:请你看一看你种下的玉米长了几株玉米苗?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

2.师:看xxx小朋友和xxx小朋友的玉米苗分别有几棵?它们长的一样吗?

找二处数量不一样的玉米苗,请幼儿观察苗少的和苗多的有什么区别

3.师:我们发现苗少的玉米长的高,长的大,有很多苗挤在一起的就长的比较矮小。

4.师:怎样才能让玉米长得又高又不拥挤呢。

幼儿讨论

5.教师小结:一块土地的营养就这么多,如果苗苗太多了,它们就相互争抢营养,而且挤在一起阳光不充足、空气不流通,玉米就会长的瘦瘦小小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件事,就是间苗。

请园艺奶奶示范间苗的方法

三、实践操作

1.师:小朋友看到园艺奶奶是怎么间苗的?

请幼儿仔细观察,园艺奶奶边操作边讲解要领。(把多余的苗拔掉,留下1~2棵比较强壮的,每株苗之间的距离为20公分距离。)

2.师:谁来说说园艺奶奶是怎么间苗的?

幼儿回答,老师补充完整幼儿的回答。

3.师:20公分有多长呢,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根20公分的小树枝。

幼儿开始间苗。老师观察幼儿,适时给予帮助。

4.师:有的小朋友不太舍得把玉米苗拔掉呢,可是为了让玉米长的更大更快,我们必须要把小的、太挤的苗苗拔掉哦,加油!

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新本领,给玉米间苗,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把今天的活动记到玉米宝宝成长日记里。跟玉米宝宝说再见,过几天我们再来看你!

广玉兰教案十四篇


广玉兰教案(篇1)

一、复习检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第18课《广玉兰》,请用你积累到的文中的词语说说广玉兰给你留下的印象。如:( )的广玉兰

生:生生不息的广玉兰

生:洁净、高雅的广玉兰

生:散发幽香的广玉兰

生:柔韧而有弹性的广玉兰

生:玉琢冰雕的广玉兰

生:皎洁、清丽的广玉兰

生:生命力旺盛的广玉兰

生:含羞待发的广玉兰

生:刚刚绽放的广玉兰

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说的词语都放在一首诗,一起来看。

2.出示诗歌,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诵读起来:

她幽香清丽、洁净高雅

她玉琢冰雕、生生不息

她的美 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

含羞待放是她的甜柔

挺立枝头是她的刚劲

终年不败是她的豪放

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向世人展示着

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这一复习巩固环节,既检查了学生前一天熟读课文的情况,又巩固了学生对本课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而由本课词语串连的诗句,则将停留在学生脑海中零散的广玉兰形象加以整合、提升,在不约而同的诵读中,激发了学生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

二、精读感悟(3—5自然段)

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幽香、纯洁的广玉兰,但比起它的幽香与纯洁,作者更爱它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广玉兰那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吧。

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交流:花,叶(相机板书:花叶)

1.师:哪个部分最能表现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生:写叶子的部分。

师:广玉兰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默读第4、5自然段。

师:哪些词句最能表现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生:富有光泽,密集油亮,终年不败,透着生气,透着活泼(相机板书:富有光泽 终年不败)

生:还有: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凋落了,广玉兰却披着一身绿叶,与松柏为伍,装点着自然。

师:这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衬托。用许多树的叶子凋落来衬托广玉兰和松柏一样不畏严寒、四季常青。

2.师:老师这里就有一片广玉兰的叶子,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向大家介绍它?指名上台演示叶子并介绍。

3.出示或远或近的广玉兰树图片,展示广玉兰叶子的生命力。

4.齐读第4、5自然段,在朗读中感受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这部分内容语言浅显,加之叶子实物的展示对照,学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课文。因此,教者对这部分内容作了较为简略的处理。教学中应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突出教学重难点,不应该也没必要平均使用力气。]

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广玉兰的花。默读第3自然段,看看广玉兰的花有什么特点?

生: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

师:那是多么生动有趣的画面啊,一起来欣赏——(依次出现各种形态的广玉兰,边赏图边读句)

师:有的——

生: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

师: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含羞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害羞的小姑娘。

师:这就写出了广玉兰就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惹人怜爱。

师:有的——

生: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

师:这个句子把小蜜蜂也当作人来写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迫不及待

师:这个词写出了小蜜蜂——

生:想钻进花苞里去的急切心情。

生;还有“钻”字也写出小蜜蜂急切的心情。

师:为什么小蜜蜂那样迫不及待地钻进花苞里去呢?猜猜看。

生:也许因为花太香了。

生:也许因为花太美了。

师:这也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侧面衬托。

师:再看,盛开着的广玉兰——

生: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

师:这个句子把盛开着的广玉兰比作——

生:婴儿的笑脸

师:因为他们都是那么——

生:甜美、纯洁,惹人喜爱。

师:那么,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

生: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师:从凋谢了的广玉兰中你能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吗?

生:从“挺立枝头”感受到广玉兰虽然凋谢了,但是它的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很有生命力的样子。

生:从“孕育着新生命”也可以感受到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花虽然谢了,但是它又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后,又会长出新的广玉兰树。这也是旺盛生命力的表现。

最后,同时呈现各种形态的广玉兰。

师:远远看上去——

生: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师:如果说含羞待放的花苞是这个家族的小孩子,那么,刚刚绽放的花朵就像是这个家族的——

生:青年

生:就像大学生

师:盛开着的花朵就像是这个家族的——?

生: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

师:对,他们就像盛开的花朵正在各行各业施展自己才华。

师:而热热闹闹开过、已经凋谢的,则像是这个家族的——

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师:这就叫数世同堂(相机板书:数世同堂)。有的花谢了,旁边一朵正盛开着呢;这一朵刚刚绽放,那一朵又含羞待放。就这样,不断地有花谢了,又不断地有花开着,这就叫——

生:生生不息。(相机板书:生生不息)

师:所以,用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来比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广玉兰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捧起书,一起读一读这个片段,在读中感受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出示片断,看看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生交流。

生:这个片段先写“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再具体写花开的各种形态,最后再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总写广玉兰花开的样子。这是总分总结构。

生:开头与结尾是首尾照应。

生:中间几句写花开的具体形态是并列关系的句子。

生:还有,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花开的样子。

师:的确,本课作者不仅观察仔细,还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把广玉兰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活泼。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运用其中几种表达方法,看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与平时写的会有什么不同。

出示小练笔要求:课后第4题

1.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2.模仿本课有特色的句式。如“说它……吧,又……”

3.至少选用本课两种表达方法。如总分分构段方式、首尾呼应、侧面衬托、对比衬托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讲评:重点围绕是否能灵活运用本课表达方式来评价。

[读写结合,从读学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有效、最实用的途径。写作课上,我们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但是最后我们却给予他们这样的评语:条理不清楚,内容不具体,语言不生动。在我们抱怨学生不会表达、语言干巴之前,不妨反思:我们何曾悉心教会他们懂得如何表达?而这份设计最大的特色就是:阅读教学在为学生的写作运用服务。]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3自然段

2、摘抄课文中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

3、根据讲评,修改小练笔。

广玉兰教案(篇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广玉兰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学生自主学习)

交流: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1“数世同堂”“生生不息”是什么意思?(一代一代的繁衍,不停息)

那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仔细想一想。

“数世同堂”在文中怎么理解?(在文中指在同一棵树上有各种形态的广玉兰)

2细细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哪些形态不同的广玉兰?(生交流)

3在这些形态不同的广玉兰中,你喜欢哪一种呢?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先介绍给你的同桌听吧

4学生交流,师展示多媒体课件,相机点拨。

5引读:因为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所以,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6新的生命正在繁衍,一代一代永不灭绝,这就叫——生生不息(板书)

对这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有了形象的了解后,相信读好它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读,一会儿比比看哪组读得最好。

7指名读,师生互评

8在刚才的阅读中,大家都显得那样投入,这些优美的文字,如果能变成自己的语言,不就更好了吗?

(多媒体战士课件)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试着背背看。

9好,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第一句我来,下面的大家自己选择喜欢的背,最后一句一起来,好吗?

(配乐)

过渡:你们深情并貌的诵读让老师眼前也仿佛出现了各种形态的广玉兰,含羞待放的鲜嫩可爱,刚刚绽放的清香四溢,盛开的洁白柔嫩,凋谢的还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一株美丽的树,更是一棵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树。

让我们走进这株美丽的树,看看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的广玉兰又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广玉兰教案(篇3)

1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滚滚玉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秋冬时节。”

过渡:你还能从哪些语句看出广玉兰的叶子也很有生命力的?

“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A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板书)

B“透着生气,透着活泼”怎么理解?

C你能读好它吗?

2广玉兰的叶片从外形上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这就有一张广玉兰的叶片,你能看着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咱们再来看看书上怎么写的吧。

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记住这张充满生机的绿叶吧!

五总结

1广玉兰的确美(指板书)

作者在绿油油的丛林中散步,总会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

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密集油亮的叶片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2刚才听了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老师都沉浸在美的境界中了,你们呢?喜欢广玉兰吗?

3让我们一起大声的赞美,把我们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广玉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写花的各种形态的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收录机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春暖花开,校园里各色的花竞相开放。今天,咱们再认识一种花---广玉兰。 1、学会12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写花的各种形态的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收录机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春暖花开,校园里各色的花竞相开放。今天,咱们再认识一种花---广玉兰。 1、学会12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写花的各种形态的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收录机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春暖花开,校园里各色的花竞相开放。今天,咱们再认识一种花---广玉兰。

2、板书课题:8广玉兰(齐读)。

3、哪些同学见过广玉兰,你能给大家作个介绍吗?

4、作者笔下的广玉兰又有什么样的呢?他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呢?

二、初读课文

1、自然课文,要求按拼音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

渗透 概括 花蕊 婴儿 惹人喜爱

孕育 铁锈 色呈 旺盛

开火车读,齐读。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别。

(2)理解部分生字词。

孕育:怀胎、生育。

内涵:本课指花的特点。

质感:事物的本质给人外观上的感觉。

(3)齐读。

3、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2)交流:

第一段:作者为广玉兰的花香所吸引。

第二段:广玉兰色彩和质感、花开的各种形态及叶片的特点。

第三段: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

4、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第一段。

(2)思考、回答。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去欣赏广玉兰的?

(3)指导朗读。

自由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描红、临写。

五、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吗?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2·广玉兰是一种高大的常绿乔木,花很大,散发着阵阵幽香。

(板书:气味 幽香)

正是在这幽香的吸引下,每当作者散步时,他都要去观赏一下广玉兰,渐渐地,作者熟悉了它,然后向我们描绘了它的特点。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快速默读第二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绘广玉兰的,着重写了哪一方面。

(2)交流。

按花的色彩和质感、花的形态、叶子的特点的顺序写的,着重写了广玉兰花开时的形态特点。

(3)理解第2自然段。

①指名读,找两个词概括花的特点。

交流。(板书:花瓣 洁净 高雅)

②从哪些语句看出来了

交流:

我无法用……而有弹性。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出什么感情?

a·从花瓣色彩和质感两个方面写出了花的洁净、高雅。

b·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写出厂玉兰实在是美,到了美不胜收、美不能言的境地。

c·表达出作者对盛开的花朵的喜爱之情。

③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④盛开的广玉兰的确美,无论是花瓣还是质感,都是那么净高雅,难怪作者感叹道:“总之……”(齐读末句)

(4)理解第3自然段。

①接着,作者又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由读第3自段,找出概括这一小段意思的重点词语。

(板书:形态 生生不息)

②仔细读读有关句子,联系插图说说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好,为什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情。

自由读,交流。

出示第2句:有的含羞待放,·…¨可爱。

a·含羞:脸上带着害羞的神情。能读好这个词吗?

b·增绿:写出色彩的鲜明、可爱,饱含作者喜爱之情。

c·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女生齐读。

出示第3句:讳的刚刚绽放,……有一寸长。

a·观察仔细(联系插图)花蕊约有一寸长。

b·迫不及待从侧面写出花苞的可爱,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自由读,男生齐读。

出示第4句:盛开着的玉兰花,……惹人喜爱。

a·比喻(把盛开的花儿比作婴儿的笑脸),把洁白、柔嫩的特点写得更形象,更讨人喜爱了。

b·这个比喻体现出作者对盛开的花儿的爱,忍不住要摸摸它。

c·愿意读吗?应重点抓住哪些词语?

洁白柔嫩 甜美 纯洁 惹人喜爱

出示第5、6句:先前热热闹闹……新生命的种子。

a·虽是凋谢的花,却体现了它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如依然挺立枝买缀满了……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b·也显示了作者观察的仔细。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

C.(联系插图)花瓣虽凋谢了,花蕊却充满生命力,瞧,花蕊仍然……它己长成……圆茎上面……这就是……多可爱啊!

齐读这两句。

出示第7句:远远看上去,……大家族。

作者先写广玉兰开花……同一棵树上,再按照“含羞待放、 开过的广玉兰……”的顺序具体写不同的形态。最后这句话在这一自然段中起了什么作用?

0指导朗读,背诵。

这段话写得其美!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自由读。

配乐指名读。评价。

这段优美的文字,如果我们能记住,那该多好啊!

看插图试背。

自由背,指名背(出示图)。

(5)理解第45自然段。

①作者不仅骂了F玉凸花瓣的形态美,还写了它的什么

(叶片)

②自学,讨论。

③交流

a.这两小段主要写了叶片终年不败的特点。(板书)

b·广玉兰的叶片富有光泽……另有一番情趣。

——叶片很有生命力。

出示实物:大家看,广玉兰的叶片……好像……再配上……

为什么说另有一番情趣?

叶片富有生命力。

是啊,有了它的衬托,花儿才会更显纯洁。

c.密集油亮……活泼应怎么读呢?

文中还有一处也写出了这旺盛的生命力,找出来。

“秋冬时节……装点自然。”

写得好吗?为什么?

能读好吗?

2.学习第三段。

1)广玉兰的确美,花香美,花瓣美,形态美,叶片美,美得脱俗、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听了同学们的感情朗读,老师现在还沉浸在美的境界中。你们呢?

你想对广玉兰表达什么感情吗?

(2 )作者在文章最后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已的情怀。

(饭书:爱 更爱)

三、总结全文

本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广玉兰的爱,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吗?

交流:察仔细,抓住特点。

正是因为仔细观察,作者才写出了这文质兼美的文章。

第 三 课 时

一、复习

1.默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二.作业指导

1.课文第3自然段写花的样子,是怎样写的?

2·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先抓住特点说说花的样子,再写下来。

3·练笔。

附板书:

气味 幽香

8 广玉兰 花瓣 洁净 高雅

(生命力旺盛) 形态 生生不息

叶片 终年不败

广玉兰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比喻的贴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背诵。

2、学习本课生字,掌握“琢、绽、蕊、婴、茎”等字的正确读音,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终年不败”等词语的意思。

3、在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中,想象广玉兰的香幽、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感悟广玉兰纯洁、旺盛的生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感受美的能力。

4、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用一段话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花,表现出它的特点。

教学重点:

在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中,想象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感悟广玉兰纯洁、旺盛的生命力。对感兴趣的段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用一段话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花,表现出它的特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掌握“琢、绽、蕊、婴、茎”等字的正确读音,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层次,知道课文从哪些角度描写赞美广玉兰。

4、学习课文1、2、6自然段,知道作者喜欢广玉兰的原因,品读广玉兰的“香幽”“色美”。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自读课文2遍,完成填空

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五六月份是广玉兰( ) 。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 )、 ( ),色彩是( )中渗透( )色。

一棵树上的花开得也形态不同,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 ) 、( )的大家族。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

花蕊(ruǐ xīn)

圆茎(jīn jīng )

柔韧(rèn rèng)

绽放(zhàn zàn)

婴儿(yīn yīng )

玉琢冰(zuó zhuó)

3、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词语。

生生不息:息:终止。不断地生长、繁殖。

终年不败

孕育

衬托

渗透

二、课堂助学

1、图片导入

(1)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广玉兰。

有人知道我们镇江市的`市树是什么树吗?(广玉兰)让我们一起借助多媒体,感受我们的市树——广玉兰的魅力。(课件欣赏)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广玉兰。

(2)板书课题:

2、预习反馈

纠正字音,强调“生生不息”的“息”的意思。

3、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广玉兰的?(花香、花色、花形、叶片)

4、合作探究

课文中哪句话作者直抒了胸臆,说出了自己喜欢广玉兰的原因?

(1)精读第6自然段: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①品读

从文章的第6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只有一句话,赞美了广玉兰的幽香、纯洁以及旺盛的生命力,点明了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

“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中“更”能删去吗?为什么?(递进,强调了后者)还可以替换成哪些关联词?(不仅……还……)

这一自然段的文中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②指导朗读:突出“爱……更爱……”

联系1、2自然段感受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

(2)精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这一小节紧紧扣住哪一个词语描写广玉兰的美?(幽香)

②这是一阵阵怎样的香气?(幽香,淡淡的,在空气中荡漾,一阵阵的,散发出来)

③指导反复朗读,感受作者沉浸于广玉兰花香中的怡然和舒畅。

出示:一天晚上,我独自在丛林中散步,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荡漾。原来,在林__两旁,有许多开着白色花朵的高大树木,那一阵阵幽香就是从这儿散发出来的。

(3)精读第2自然段。

①默读,边读边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细细品味广玉兰花朵的洁净、高雅。

②交流

A、“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

作者说“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其实在这句话中已经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描写出了花瓣的色彩与质感,读来如见其色,如见其质。“似乎有”“淡淡的”“玉琢冰雕”“柔韧而有弹性”等词语表达得非常的准确生动。理解“质感”一词。

指导朗读,抓住描写色彩和质感的一组准确生动的词语:洁白、淡淡的青绿色、玉琢冰雕、柔韧而有弹性,体会花瓣的洁净、高雅。

b、“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在作者的眼里、心中,广玉兰的洁净、高雅是不能言喻的,美得无法用语言表达。

c、指导朗读、背诵: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广玉兰花瓣的色彩与质感。鼓励背诵。

5、小结:一次偶然,丛林中的幽香引发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关注,它盛开的花朵又是那样的洁净、高雅,广玉兰的香幽与色美令人折服于自然的美好。

三、当堂训练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含( )待放鲜( )可爱迫不( )待

( )人喜爱玉( )冰雕生生不( )

2、通过写相近的词来理解词语。

绽放——(开放)渗透——(穿透)

凋谢——(枯萎)旺盛——(兴盛)

3、在1、2、6三个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练习背诵。

四、巩固练习

1、摘抄一两句描写广玉兰花瓣色彩、质感的句子

2、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句子,再用加点词语造句。

我爱广玉兰的( ),更爱广玉兰的( )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3、4、5自然段,在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中,想象广玉兰花开时的形态美和叶片的独特情趣,感悟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感受美的能力。

2、品味课文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比喻的贴切,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3、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用一段话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花,表现出它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预习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填空。

这篇文章先写作者因散步时因闻到阵阵( ),从而认识( )。接着写广玉兰花瓣的( )( ),随后写花开时的( )突出了广玉兰( )( )的生长特点。紧接着写广玉兰叶片不仅( )而且(),最后抒发了自己对广玉兰的()之情。

2、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它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zuì zhuì)满了像细珠似(shì sì)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1)用横线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这段文字中,描写了广玉兰花的四种形态,分别是( )、( )、( )、( ) 。作者在写作时采取了“xxx”的构段方式,表达了( )的感情。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跟随作者陈荒煤走进丛林,闻到了广玉兰的幽香,看到了花瓣的玉琢冰雕。

想不想听听广玉兰在老师心中的印象?

她幽香清丽、洁净高雅;她玉琢冰雕、生生不息。她的美,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含羞待放是她的甜柔,挺立枝头是她的刚劲,终年不败是她的豪放。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向世人展示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有比老师更精彩的感悟。

2、合作探究

作者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的生命力。究竟是怎样旺盛的生命力令人折服?

3、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边读边想,体会句子中的思想感情。

4、讨论交流:出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

①重点感悟:“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它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凋谢的花朵虽然没有了洁白、柔嫩、甜美、纯洁的花瓣衬托,可花蕊依然挺立,圆茎上孕育着新的生命,它把曾经的美丽转换成孕育新生命的种子,延续它旺盛的生命力。)

②“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引导:

1)、咱们先来研究一下,在广玉兰这个大家族中,有哪些成员?

2)、再来读读,看看这些成员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把那句话读好。

A抓住“含羞待放”和“含苞待放”作对比,体会在作者的眼里,广玉兰此时已经成为了一个含羞的小姑娘,领悟拟人手法的妙处。

b抓住对“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的描写,体会作者不仅写出了刚刚绽放的广玉兰花形态的美,还衬托出了花的香气。作者没有直接写花的美和花的香,却通过对小蜜蜂“迫不及待”的表现的描写,衬托了出来,体会侧面描写的妙处。

c把盛开的广玉兰花,比喻成婴儿的笑脸,作者抓住了甜美、纯洁这些共同点,比喻得贴切,精彩。体会比喻这一修辞的妙处。

d这三种形态的花固然很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喜欢。那么作者最喜欢的是哪一种形态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详略处理)

5、出示这四种不同形态的花的图片,提示、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背诵这一自然段。

③“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有了它的衬托,玉兰花便显得格外皎洁,格外清丽了。”(这些不仅写出了广玉兰的勃勃生机,而且作者对它的爱也自然流露出来。)

④“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凋落了,广玉兰却披着一身绿叶,与松柏为伍,装点着自然。”

6、小结:广玉兰幽香荡漾,洁净高雅,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难怪作者这样赞叹道——(出示最后一小节)生齐读。

三、当堂训练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待:A、对待;B、招待;C、等待;D、要,打算。

(1)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 )

(2)我正待出门,好友来了。( )

(3)我们待人要和气。( )

谢:A、感谢;B、拒绝;C、脱落;D、认错。

(1)花瓣虽然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 )

(2)这处景致谢绝参观。( )

(3)为了这件事,我要亲自向你谢罪。( )

2、文章第三小节,先是总写,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会有几种不同的形态。接着,作者又具体写了四种花的形态,最后发出感慨,一株广玉兰就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这段话在构段方式上是(总分总),你能学着这样的写法,写一写蜡梅花吗?(出示图片)也可以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花。

广玉兰教案(篇6)

一、教材简析

《广玉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绝大部分没见到过广玉兰。因而要想让学生体会到广玉兰的美,既要唤起学生的经验,又要借助直观帮助感悟。文章浅近易读,通过研读,相信学生完全能够感悟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学习并尝试运用课文描状景物的写法,以求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明显的“增量”。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部分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广玉兰的幽香、纯洁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2、技能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2)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广玉兰的热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

热爱。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三课时,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行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本课采用三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广玉兰的幽香是吸引我观察的原因。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第三课时:复习词语并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检查学生根据第三自然段练习写的片段。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广玉兰教案(篇7)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广玉兰的有关知识,同时更是感受到了广玉兰叶片富有情趣的特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广玉兰花的,对于同一株树上各种形态的广玉兰花,作者又各写出了它们怎样的特点呢。

二、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盛开着的广玉兰图片)师: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看,这就是盛开着的广玉兰花!作者是怎样描写与形容广玉兰花的呢?

2、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与形容广玉兰花的语句。

3、指名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先总写花朵的洁净、高雅,再写花瓣的色彩与花瓣的质感,最后总结:只凭几个优美的词语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②作者这样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花美得惊人,无法形容)

③作者两次说自己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他有没有准确形容呢?

(指导学生抓住“渗透”、“似乎”、“玉琢冰雕”、“柔韧而有弹性”体会作者对广玉兰观察之细,感情之深,表达得如此之准确,然后指导朗读。)

④作者形容得如此准确,描写得如此细致,但为什么两次说“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并说“只凭几个优美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呢?(广玉兰美到了极致,无法言喻,作者把想象的空间留给我们的读者,让我们去想像,这是一种赞叹之情,也是一种表达的技巧,更是一种语言的智慧。)

4、指导学生记忆作者的这种表达方式。

5、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渡)那我们再来看看一棵树上的广玉兰又具有怎样的形态呢?

三、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边读边思考:你看到了哪些形态的广玉兰?

2、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形态介绍给大家,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3、交流(教师出示相应形态的广玉兰图片)

①“含羞待放”是什么意思?(脸上带着害羞的神情)

讨论:为什么不用“含苞欲放”而用“含羞待放”呢?(体会出花的娇羞可爱)

②指导读好“刚刚绽放”和“迫不及待”,体会广玉兰花与蜜蜂形成的动态、静态美景图,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把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比喻成婴儿的笑脸好在哪儿?体会“婴儿的笑脸”是那么的光滑、细腻、让人不由得产生怜爱、喜爱之情,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

④从凋谢的广玉兰花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从而来体会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体会出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指导学生记忆自己所喜爱的一种形态的广玉兰。

5、指名背诵。

6、通过总结广玉兰花四种不同的形态,进一步体会到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四、默读全篇课文,找出描写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

五、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指导用“爱……更爱……”练习说话。

六、作业。

模仿课文中的写法,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广玉兰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二、教学难点分析及对策

难点: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广玉兰的,理解作者为什么喜欢广玉兰,感受广玉兰的美。

对策:广玉兰这种花农村的孩子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前带学生到附近的苗圃中参观,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再现广玉兰,围绕作者的思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广玉兰的美。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广玉兰。

板书 : 10 广玉兰 说说作者会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

(二)、初读指导。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如 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自学情况。(1)生字词。(2)读书,纠错。

5、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6、初步感知课文

师有感情地描述第一小节,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

(三)、精读感知第二段。

1、轻声读读第二段,感受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你最喜欢作者描写广玉兰的哪一段?

(1)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主要写什么?

(3)从哪可看出,它的花儿洁净、高雅。读读,划划。

(4)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结合图片或食物感受一下广玉兰花儿的洁净、高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说什么。

(1)默读,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你觉得哪种形态最可爱或你最喜欢哪种形态?

(3)生说,相机出示图片。

(4)指导感情朗读。

(5)再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一小节的结构。

过渡:广玉兰的花无论是含苞欲放还是全部绽开的都显得那么高雅,同学们你们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吗?

3、读读四、五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可结合观察多媒体图片。

4、 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无论是广玉兰的花还是它的叶,都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因此作者大加赞美。

5、齐读最后一小节。

(四)、迁移深化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从哪几方面来写花儿的形态的?

说说这一段的结构。

(五)、观察一种花,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写。

四、教学设计意图及评价

通过实物、图片、美文的有机组合让学生对广玉兰有全面的了解,通过师生的互动讲解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广玉兰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广玉兰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两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一些四字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的大意,并弄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广玉兰的,初步整体感受广玉兰的“美”,激发阅读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介绍、媒体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对广玉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课文层次,了解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感受广玉兰的“美”,激发学生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并弄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广玉兰的,整体感受广玉兰的“美”。

教学过程:

一、点击图片,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百花争艳。看,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点击图片)欣赏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话想说呢?(谈欣赏后的感受)

2、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这是广玉兰。(板书课题:广玉兰)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对广玉兰知多少呢?(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4、本文是根据陈荒煤的`《广玉兰赞》改写的,改写的《广玉兰》,在赞美广玉兰什么呢?走进此文,一起阅读、收获。

二、点击内容,感知整理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2至3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读懂大意。

2、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为什么?然后请美美地读给同学们听。

3、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内容,看来此文值得大家一读。请快速浏览整篇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广玉兰的?

(可以从广玉兰的花与叶来说,也可以具体说,写广玉兰的幽香,花瓣的色彩与质感,花开的各种形态,叶片的独特情趣。相机板书,理清课文条理。)

4、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老师的朗读。(播放范文朗读)

5、捕捉聆听的感觉:听这位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呢?(一种美的享受,广玉兰真美呀,舒服等等。)

6、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带到课文中,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把感觉写在脸上。

三、点击中心,溢出情感

1、本文是由《广玉兰赞》改写的,不禁想问问大家,作者赞美广玉兰什么呢?

2、点击出示最后一段文字: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⑵你读出了什么?

⑶这句话是作者的传情之笔,情从哪里传出来了?(“爱”“更爱”)一个“爱”,一个“更爱”,让作者的情感赤裸裸地流露出来,能读出这份“爱”吗?(学生练习朗读)

⑷这句话在全文的末尾,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除此之外,还能想到什么,比如说作者对广玉兰的爱是通过认识、熟悉后逐渐加深,体现了一个“爱”的过程。

课文是如何写广玉兰的幽香、纯洁和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下节课再细细品味。

四、点击生字,书写掌握

1、指导书写生字

“漾”要注意右上方“”字的中竖和右下方“永”字横折钩的折画要在一条竖中线上。

“蕊”要注意草字头下面的三个“心”的大小与位置。

“婴”要注意上面的两个“贝”应写得小些,下面的“女”要写得宽些,托住两个“贝”。

2、完成习字册。

五、点击作业,预设内化

1、摘抄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2、搜集描写广玉兰的写作片断。

广玉兰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课文的第二、三段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广玉兰的美和它旺盛的生命力。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3、突破方法:

采用色彩鲜艳有声画效果的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广玉兰的花的不同的形态。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由于学生对广玉兰的花观察得较少,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比喻贴切,描写细致形象。如果采用平淡、枯燥的教学手段必定会使他们感到乏味。而多媒体课件的画面美丽,不同形态的花朵的特点可以尽收眼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利用课件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这样,学生眼见其形,耳听其声,在轻松愉快、充满新奇的氛围中间,使其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也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广玉兰的纯洁、旺盛的生命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欣赏多媒体图片逐步加深体会,领悟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培养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美的能力。由于课件的灵活性,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新颖、形象的课件增强了学生的美感教学,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五、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件在设计和使用时力求体现各教学媒体组合优化的原则,并考虑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特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课件的优越性体现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交互灵活。

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手段贯穿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六、教学过程设计和分析:

(一)、深情导入

1、作者陈荒煤在丛林中散步,被一种淡淡的幽香吸引,从而认识了广玉兰,并细致的观赏,本课,带着一种别样的情怀,让我们轻轻的读课文,跟作者一起去观赏广玉兰,好吗?

2、出示课件图片:你能用几个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吗?

二、感悟广玉兰的花瓣

1、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板书:花)

2、作者是这样描写广玉兰的花瓣的。(出示片段)请你读读多读几遍,待会儿来念。

3、指名读,指点:这句话中,有两个“说它……吧,又……”的句式,说明有几分不肯定,我们应该读出这样的语气,赛读。

4、正如作者所说,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广玉兰的全部内涵的,但他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优美的词句,交流并说说理由。(观看图片)

5、小结:纯白中带点淡淡的青绿色,玉琢冰雕,又是那样柔韧而有弹性,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广玉兰。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小节。

三、感悟广玉兰话花的不同形态

1、配乐范读。(课件音乐)

2、填空: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先自己读第三节准备一下)

3、看各种形态的图片或者实景

4、挑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好好的读一读。

5、指名读,指点。

6、同一棵广玉兰树上,能看到不同形态的花,有的含苞待放,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完全盛开,展示着它的美丽。我们给每一种形态的花都取一个适当的名字,怎样?(相机展现图片)

7、你愿意选择其中的一种形态背诵下来吗?写开过的广玉兰这一部分最长也最难背,看谁有挑战困难的勇气?有挑战多种的勇气?准备后指名背诵。

8、一起说一说花开的各种形态,接着老师的话说。(集体引背:……有的——有的——盛开着的广玉兰——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远远看上去——)

四、感受广玉兰叶子

1、广玉兰的花美,叶子也别有一番情趣。(板书:叶)

2、注意提醒第一句中的节奏。

3、看、摸广玉兰的叶子,小组读书交流体会

4、点拨:老师采摘的这些叶子有不同的季节,但是它们都那样翠绿,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5、读4、5自然段。

五、抒发情感

1、仔细观赏了广玉兰的花和叶,作者不由发出赞叹:——齐读

2、的确,作者爱广玉兰。(板书:爱)他爱广玉兰的纯洁与幽香,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你能看出广玉兰身上具有的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吗?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3、交流,说理由,品读。

4、是啊,广玉兰的花是那样纯洁,散发着阵阵的幽香;它的叶子是那样的富有光泽,都向我们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的气息。因此,作者不由的赞叹:——齐读。

六、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摘录好词佳句,注意积累,下一节课描写一种花时可以用上,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厚积才能薄发”,更注重静下心来观察。

广玉兰教案(篇11)

一、说教材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其中的5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部分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广玉兰的幽香、纯洁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能力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的美。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广玉兰的热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二、说学情

广玉兰是常绿乔木,本地虽有种植,但学生大多对广玉兰并不熟悉。因此教授此课之前,先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寻找生活周围的广玉兰,初步认识广玉兰。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图文并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广玉兰的美。

三、说教学内容

我预定二课时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设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

致内容,检查学生学习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和朗读情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我通过“复习导入—图文并茂、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等环节来学习理解课文、巩固课文,然后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的形态。

四、说教学方法

1、美读感悟法:

广玉兰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内容并不复杂,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地读,多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2、多媒体情景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程序

广玉兰一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接下来我重点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展示广玉兰各种各样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欣赏之后,教师叙述:这么美丽的花与叶,作者又是以怎样的神奇之笔把它描绘出来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体会作者语言的的魅力。”

第二步:引导深读、理解课文。“疑问是思维最好的导火索。”通过

问学生:作者主要写了广玉兰的哪两方面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之后我再问学生“你觉得广玉兰什么地方最吸引你?说说喜欢的原因。”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读课文特别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自然段多读几遍,体会作者的情感。在组织学生交流各种形态的广玉兰花和终年不败的叶子时,通过自由读、个别读、引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广玉兰的纯洁及旺盛的生命力,也让学生明白这也是广玉兰吸引了作者的原因,后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子。

第三步:拓展练习:小练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综合能力,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模仿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安排一个写的训练,把作文教学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我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组荷花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描绘出荷花的不同形态。

六、说板书设计

花瓣 高雅洁净、

广玉兰

形态 姿态各异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这正是我这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崇高追求。

《广玉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 “渗透” “玉琢冰雕” “生生不息”“数世同堂”等词语,。

2、运用课文语句及课外积累,练习写作。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感悟广玉兰的美丽,能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表现美,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行态以及叶片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教学过程:

一、连线导入。

荷花 永远思念

康乃馨 纯洁、崇高

百合 百年好合

玫瑰 慈爱、温馨

勿忘我 浪漫爱情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花,它叫 广玉兰 !下面我们先去欣赏一下广玉兰娇美的身姿。(多媒体课件展示)

2、看了这么多图片,谁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描述你的所见、所感?

3、课文中是用那两个词语来概括它的特点的,快速到课文中找一找。

生交流 洁净、高雅

二、品读想象,交流形象美

1、刚才你们找的这个词语在第几小节,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品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主要写了广玉兰哪两个方面的特点?

生自由朗读,后交流 。(指名回答:这段主要写了广玉兰的色彩和质感)

2、广玉兰的色彩有什么特点?(相机圈出“纯白”)是纯白的吗?(相机圈出“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读句子“说它纯白??”

3、质感呢?(圈出“玉琢冰雕”)引导:“玉”,你们见到过没有?摸上去很光滑、看上去晶莹剔透,“冰”给人的感觉也是如此。“玉琢冰雕”给人的感觉虽美,但美中带硬。广玉兰的质感有没有这样的遗憾?(没有)——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相机用红粉笔圈出“柔韧、弹性”)读句子“说它玉琢冰雕??”

4、同学们平常肯定遇到过特别高兴的事,有时甚至高兴的无法形容。这里,作者也认为无法用语言描绘广玉兰的色彩与质感,说明广玉兰美得——(学生回答:无法形容)

5、难怪作者说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广玉兰的全部内涵。那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抒发心中的感受吧! 把这一小节读一读。

(评价朗读:读出不肯定的语气。我们语文朗读最讲究一个“情”字,一篇文章,一段话,哪怕一个词,都要用“情”去读。)

形态各异

2023林黛玉进贾府课件


透过本篇文章,您将能更深刻地了解“林黛玉进贾府课件”的相关内容。教案和课件是所有老师在迎接新学年前所必备的工具,而每位老师都应该坚持按照相关要求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的编写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请记得在收藏本网站的同时,多加关注我们的最新资讯哦!

林黛玉进贾府课件【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

2、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 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二、重、难点

文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 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大意。

2、 默读课文,疏理小说情节,圈划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语句。

3、 鉴赏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

1、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的录音,勾起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回忆,营造气氛。

2、作者简介及《红楼梦》的创作: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

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2、着重介绍《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课文内容。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也反映了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和某些虚无主义思想。作品在.写作艺术上,语言洗练、自然、优美生动,描写人物血肉饱满,个个鲜明,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写作规模宏大,结构谨严。该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

《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三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一回,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女娲补天”:作者描写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宝玉一起降生,又为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改变。

“木石前盟”交代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所以顽石下凡,她为报灌溉之恩,也同走一遭,把一生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这一段姻缘,他们初见时,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二回,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图示如下:(板书)

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 是这一回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由薛蟠案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五回,全书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3、学生自读全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二、作业布置:阅读反复课后第三题,勾画出展现人物性格的主要语句

第二课时

观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第一、二集,对比分析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出现代人物形象

结合电视剧和课文,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别是什么?

林黛玉进贾府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

人物形象特点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如何评价《西江月》二词

【知识链接】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著名红学家冯其庸评价曹雪芹,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先知,是超时代的作家和思想家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描述了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封建贵族家庭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也通过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野,包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含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社会末世的百科全书其中最高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

《红楼梦》的序幕:《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做概要的了解第一回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交代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以及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学习过程】

一、语言知识积累(自主探究)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內帏(wéi)敕(chì)造人烟阜(fù)盛钗(chāi)钏(chuàn)

B盥(guàn)沐忖度(cǔnduó)敛声屏(píng)气丫鬟(huán)

C厢庑(wú)甬(yǒng)路放诞(dàn)无礼懵(méng)懂

D鬓(bīn)发錾(zàn)银涎(xián)皮赖脸杜撰(zhuà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不经之谈凋梁画栋荒诞不经纨绔膏粱

B宸翰之宝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面如傅粉

C怯弱不胜珍惜韶光顾盼神飞体格风骚

D谬种流传以手拭泪貌合神离挽着发髻

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梳理文章脉络

速读文本,谁能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三、文本探究:

(一)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找出文中有关部分,分析作答)

(二)、研读课文,摘要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林黛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三)、宝玉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文章通过哪些方面来塑造这一形象的?

(四)、怎样理解《西江月》二词?如何理解宝玉“摔玉”这一行为?

(五)、文章是怎样刻画王熙凤这一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征?

四、拓展提高——我思,我进步

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积累

1、A(B屏bǐngC懵měngD鬓bìn)

2、C(A雕梁画栋B面如敷粉D绾着发髻)

二、整体感知

参考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途径宁国府——进入荣国府,与众亲戚见面(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得、陪贾母晚餐、宝黛会面)——贾母安排黛玉住宿

三、文本探究:

(一)1、黛玉看到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同时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雕梁画栋,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荣禧堂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

作用:初步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为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性格特征:体弱多病、孤高自尊细心谨慎、应对有度、举止有礼美貌多情

提示:1、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2、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

3、在宝玉眼里,她美貌多情,弱不禁风,姿容俊逸“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三)、性格特征:宝玉是一位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正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1、出场前的侧面勾勒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②母亲的介绍: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但在姊妹情中极好

2、出场后的肖像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3、《西江月》二词的总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4、摔玉的行为描写

(四)1、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2、“摔玉”是宝玉性格鲜明的突出表现摔玉的缘由是因黛玉的与众不同的美所引起,在宝玉看来,神仙似的黛玉也应该有“通灵宝玉”,竟然没有!于是宝玉顿时痴病发作,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摔玉写出黛玉的美,写出宝玉的“痴”“玉”是天命的象征,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更能说明宝玉的叛逆性格

(五)写出场绘肖像见黛玉回王夫人

提示:1、她的出场与众不同,课文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一开始是人未到笑声先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使在场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场,使初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的“纳罕”反衬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2、接着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王熙凤的肖像: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3、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她察言观色,机巧善变,投合贾母心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4、从她嘱咐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从她应对王夫人的问话,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以及管家的才干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

形象特征:贪婪、俗气、刁钻,察颜观色、机变逢迎、惯弄权术,貌似可喜、实则可畏,是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四、拓展提高

可以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林黛玉进贾府课件【篇3】

授课人: 王堂平授课班级:14级2班 授课时间:9月16日上午第一节 课 题: 《林黛玉进贾府》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2.了解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描写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从人物出场描写入手,研究描写人物的方法。同时结合运用鉴赏分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枉凝眉》。

导语:《枉凝眉》。是大家熟悉的曲子。歌中唱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结果呢?一个是整天为他哭泣(林),一个是整天为她牵挂(贾)。“水中月”、“镜中花”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对造成爱情悲剧的现实提出了质问。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走进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走近黛玉,走近宝玉,走近贾府中的其他人物。

1.学生朗读相关课文,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提示: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参考: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讲解:这只是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参考: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讲解: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参考:③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

讲解: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小结: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思考回答: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提示: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并适当点评。

参考: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作者给黛玉安排的辞令,丝丝人扣,不正面否定长辈的话,而是先表感激之情,再说原因,让长辈自行取消前议。

④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⑥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讲解: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二)关于贾宝玉的形象分析 朗读相关课文并讨论回答: 1.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对贾宝玉作侧面描写的。一是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胎祸根,并说贾宝玉喜怒无常。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端厮混”。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人们的说法,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

2.人物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摔玉的情节进一步刻画人物。

①外貌描写。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②《西江月》词。作者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来表现贾宝玉的性格。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词着重在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第二首词着重在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③摔玉的情节。这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这一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3.小结。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阅读“一语未了,只所后院中有人笑声……?让他们去歇歇”?一段文字,思考以下问题:

1. “未写其形,先使闻声”的出场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她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张张狂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也显出在老祖宗面前的特殊地位。

2.为什么那样细致地描写王熙风的服饰衣着? 明确: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极力铺陈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和占有财富的欲望。

3.“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样的容貌描写透露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这一肖像描写不仅表现了王熙凤的外在特征──年轻、貌美,而且表现了她的内在性格──刁钻、狡诈。敏感的黛玉已觉察到她虽春风满面,讨人喜欢,可隐含着可怕的威势,极有心机,极善做作。

4.她见林黛玉时的言行如何?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贾母面前夸黛玉,乃传神之笔。“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嫡亲的孙女”,“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该打,该打”等等。她说话新鲜、得体、动人,字字句句都讨贾母欢心。问这问那,关怀备至,显示出她在府上的权势。凤姐一出场,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小结: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其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见风驶舵,笑里藏刀。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的场合,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①是 描写,用的是 的手法;②是 描写,突出宝玉的 ;③是模拟 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 性格,用的是 的手法。

画肖像:美丽的外表,刁钻的本性 表 表 主 见黛玉:察言观色,见风使舵 现 语 要 贾宝玉 人 言 人 出场前的侧面描写:叛逆者 物 行 物 出场后的肖像描写:眉清目秀 性 动

林黛玉进贾府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如何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如何刻画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看当代小说,总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那就是作者笔下的美女个个都是如花似玉,真是千人一面。《红楼梦》涉及人物四百有余,但曹雪芹却能做到各具情态。今天我们就以王熙凤和林黛玉为例,来感受曹雪芹浓妆淡抹各相宜的人物描写。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王熙凤:

后人在提到王熙凤时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有道理?结合文中对王熙凤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我们找到描写王熙凤的段落(5、6段)。描写王熙凤的段落比较集中,都在这两段。我先找位同学读王熙凤的出场。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是刻画人物的起点,是在读者空白的脑海中打下的第一个烙印,所以文学大师历来都十分讲究人物的出场描写。我们上节课所讲的贾宝玉的'出场就采用了预先铺垫、设置悬念的方法。我们刚刚所读到的王熙凤又是怎样出场的呢?

设想:此时尊亲长辈在堂,远客初到,贾府上下个个循规蹈矩。突然,屋外传来旁若无人的笑声,王熙凤如众星捧月般出场了。

这样的出场方式体现出怎样的人物性格?——张扬。

这属于人物描写中的那种描写?——细节描写。

接下来是什么描写?——外貌。

记得读王熙凤的穿戴时,有同学在下面小声嘀咕:这么多,她怎么穿戴呀?作者为什么要对王熙凤施以浓妆?——突出她的贪婪与俗气。再往后是对王熙凤肖像的刻画。应该说,王熙凤是美丽的,因为她的眼是丹凤眼,眉是柳叶眉,可为什么曹雪芹在给她美丽的同时,又说她的眼是三角眼,眉是吊梢眉呢?结合后面那几句话分析一下。俗话说:三角眼,吊梢眉,不是小偷就是贼。可见在人们心目中,这样的眉眼是刁钻的,狡黠的。结合后面几句和导读上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我们更确信这一点。再看她见黛玉时一系列的表现:先是恭维,继而拭泪,忙转悲为喜,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这一切只因为她的机变逢迎。她赞美黛玉的话,句句为贾母而发;抽帕拭泪,转悲为喜,处处为贾母而做。

最后,我们看她一串的问话,一顿的嘱咐,一通的吩咐,捧茶捧果,回王夫人话,无不表现出她的精明能干。看完了浓妆的王熙凤,我们再来欣赏淡抹的林黛玉。

(二)林黛玉:

王安石曾说过:意态由来画不成。但在曹雪芹的笔下,人物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集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于一身的一代才女林黛玉超凡脱俗的美。与王熙凤的盛装不同,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刻画只注重肖像,正如老舍先生所言:真正美丽的女人,是绝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文中对黛玉的肖像描写,是分三次完成的。

1、众人眼中的黛玉;

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

3、贾宝玉眼中的黛玉。

这三次描写虽观察者不同,但结论都一致,那就是林黛玉是一个美丽娇弱的女子。其次我们再来看林黛玉进贾府后一系列的语言、心理、动作。这些描写是散落在文中各处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1、辞大舅母:知书达理。(语言描写)

2、择座:

(1)第10段,贾政、王夫人处;

(2)第12段,贾母处吃饭时;心思缜密。(心理描写)

3、对读书的回答:

(1)第12段:只刚念了《四书》。

(2)第14段: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谨小慎微。(语言描写)

四、总结全文

课文中,曹公以变化多端的说法,或虚或实,或正或侧,或以环境暗示衬托,或以衣饰精雕细刻,或用比较的方法,或借人物自身的活动,或取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谓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五、布置作业

1、赏析《红楼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

2、课外阅读原著,扩大对《红楼梦》的认识。

林黛玉进贾府课件【篇5】

教学要点:

1.评讲书后练习。

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3.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评讲书后练习。

(一)明确: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二)

王熙凤

1.明确:王熙凤说话张张扬扬,虚情假意,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此人“放诞无理”。然而这“放诞无理”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2.明确:王熙凤逢场作戏,做表面,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这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3.明确王熙凤接过王夫人的话,表白自己能干周到,机变欺人有术。

贾宝玉

1.明确:信口开河,痴狂之至。

2.明确:性子乖张,怪人怪语。

林黛玉:

1.明确:规规矩矩,照实回答祖母。有教养。

2.明确:这里降调,改口回答宝玉。可见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谨慎态度,这是她寄人篱下的心态的反映。前边已经听贾母说众姐妹“不过是认得两个字”,她不能超越她们。

(三)态度——神态;便宜——方便;偏僻——偏激,不端正。

二、分析次要的人物形象

(一)贾母: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课文表现了她对黛玉、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谑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由于她年事已高,早将家政交由儿媳王夫人掌管,但她的存在本身仍对荣国府内部事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二)王夫人:王夫人在贾府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能谈谈她的思想吗?

明确: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在家务上具有决定权。她是贾政的正室,宝玉的生母,但她对宝玉的行止很不以为然,说儿子是“孽根祸胎”,“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她选择了王熙凤这个年轻机巧泼辣的娘家侄女、婆家侄儿媳妇来帮她操持家务,以便支撑门户,维系这个潜伏着危机的封建大家族。她在贾府的女眷中可算正统的代表人物。

三、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明确:(外观)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明确:(布局)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明确:(陈设)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两点:(1)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例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正门匾上的“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的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2)通过环境描写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如“敕造荣国府”的门匾,皇帝御笔书赐的“荣福堂”的匾额,室内陈设的物品显示着君王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等。)

四、课后作业

1.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属;④我的邻居。

2.完成《教与学》。

林黛玉进贾府课件【篇6】

第一课时

导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

一位文学巨匠留名青史,不靠他生前是否声名显赫,而全靠他的作品是否有永恒的艺术生命。曹雪芹是为诗人,又是一位画家,但他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来体味这位“头广,色黑,能讲故事,生性放浪,高谈阔论,能做诗”的永远的曹雪芹。来缅怀这位命运多舛的伟大文学巨匠。

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曹家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钜失败。他们家也就过上了“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如导言所述,我们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这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史》及《红楼梦》第一回有关文字整理的。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

(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4)她在府内所见到的人,概括起来为两类,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上课时间:第周星期

具体步骤

导入: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二、课文分析。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的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提问: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一。

作业:

1、从课文中写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

2、预习[思考和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在我国古典的四大名著中,惟独《红楼梦》里的主角是女性,在这部书里,作者曹雪芹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清爽可人。《红楼梦》中的人物最重要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要想真正认识和了解《红楼梦》,就必须得认识这些人物。今天,我们走进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来感受宝、黛二人在荣国府的初次相逢。

一、人物形象赏析

引导学生在了解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研读课文,欣赏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三个人物形象,落实本课书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可用点评的方法指导学生赏析人物。

(一)林黛玉

1.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提示: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方法: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教师点评: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教师点评: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

教师点评: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思考: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引导学生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并练习点评。

归纳: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作者给黛玉安排的辞令,丝丝入扣,不正面否定长辈的话,而是先表感激之情,再说原因,让长辈自行取消前议。

④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⑥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二)王熙凤

提示: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境里,便于多方面地表现她的性格。

方法:学生归纳王熙凤出场描写并练习点评。

归纳:1.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使闻声”。她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张张狂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也显出在老祖宗面前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个贵族少妇的形象。写服饰,先概括通体的形象,再作铺张的描写,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极力铺陈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写容貌,细致入微,出神入化。三角眼,吊梢眉,美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敏感的黛玉已觉察到她虽春风满面,讨人喜欢,可隐含着可怕的威势,极有心机,极善做作。

3.在贾母面前夸黛玉,乃传神之笔。她说话新鲜、得体、动人,字字句句都讨贾母欢心。问这问那,关怀备至,显示出她在府上的权势。

小结: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ァ。ㄈ)贾宝玉

提示:宝玉的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局上,下了相当的功夫。在第二回就曾介绍了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方法:学生找出写宝玉的内容并练习点评。

归纳:1.出场前,用世俗观点从侧面加以勾勒。黛玉先听王夫人诉说,再想起母亲的话,造成悬念:“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这些贬斥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

2.宝玉的出场与凤姐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3.《西江月》的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这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

小结: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小结全文:

一、围绕中心描写: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二、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三、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林黛玉进贾府课件【篇7】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分析课文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作者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3、掌握课文根据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人物出场的写法。

4、理解课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

讲练及点导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设想]

1、“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通过课文学习,能体会其中的某些特点。

2、小说有三要素,学习时宜牢牢把握文体特点阅读分析课文。

3、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的第一天行踪为线索,借助她的眼睛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和众多的人物,对人物出场的描写各不相同,人物的肖像描写能透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学习课文时,要细心体会这些特点。

4、本文是古典小说,应了解古代社会的背景;本文又是长篇节选,故又有必要了解该长篇小说的全貌。

5、注意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6、学生已在第三册小说单元中学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可让学生运用所学多分析,教师作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简介《红楼梦》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点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着重讲叙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前书中的作用。

3、介绍《贾府人物简表》。

4、梳理课文情节。

第二课时

一、1、课文是如何介绍众多人物出场的。

2、分析作者对人物出场的写法不同的依据。

二、1、介绍《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2、小说中关于贾府的环境描写的归类,重点是外观、布局、陈设、器物等。

3、课堂讨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课时

[课时目的]

分析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课文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课时重点]

人物的性格及写法分析,肖像描写的学习。

[课时难点]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课时内容]

一、人物性格和写法分析

1、王熙凤

点拨:(1)铺陈服饰:暗示贪婪与俗气。

(2)描写容貌:美丽外表下隐藏刁钻、狡黠本性。

(3)言行表现:A、贾母戏谑之言:性格泼辣。

B、见黛玉,恭维——试泪——喜:察言观色、机变逢迎。

C、回王夫人:果断能干,受宠专权。

2、贾宝玉

点拨:(1)写法:王夫人对黛玉的叮嘱、黛玉的猜度是侧面描写;

后面的外貌、词两首、动作是正面描写。

(2)性格:封建叛逆者,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善良多情。

3、林黛玉

点拨:(1)态度与心境:寄人篱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2)外貌、神情、风韵: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二、小结:

1、通过课文人物刻划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一般特点。

2、通过课文人物刻划的横向比较,了解课文用肖像描写透露、显示人物特征的特点。

3、归纳“肖像描写”剖析法:

(1)透过肖像看人物的性格、气质;

(2)通过肖像看人物的社会地位;

(3)抓住观察人物的视角析观察者;

(4)结合其他各种描写整体分析;

(5)肖像描写的适时适量。

三、课堂练习:

分析肖像描写片断所显示的人物特征(见练习材料)

小结:肖像描写含有人物服饰、体态、容貌、神态表情、风度等。

四、布置课后练习:

1、写一个肖像描写片断,要能显示人物特征。

2、完成一课一练。

木兰诗的课件


接下来编辑为大家介绍有关“木兰诗的课件”的一些内容,如果我的建议对你很有用请务必将它收藏起来。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师个性化服务的有效保障。

木兰诗的课件【篇1】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1、教师带表情范背。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就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填空:情节,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3、复述木兰故事,背诵课文。

4、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将《木兰诗》改成现代白话文故事。

木兰诗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析字音

(2)掌握下列多音字

(3)通假字

(4)辨析字形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

明确:

(1)“帖”通“贴”“火”同“伙”

(2)金柝、分析、拆开、折断 、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1)

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

(1)组为“二一二”节拍

(2)组为“二三”节拍

(3)组为“二二一”节拍

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木兰诗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肯定会有很多次思念家乡的彻夜不眠,也肯定会有很多次怀着家丑国恨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艰苦战斗。

木兰战功卓著,入朝受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xxx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蔑视功名富贵的美好心灵,受到了人们由衷的赞美。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分析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当堂成诵)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3.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布置作业]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木兰诗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业 。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木兰诗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的课件【篇6】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是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英雄。木兰在历史中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只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代表而已。

(二)谋篇立意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本诗以时间为序,采用比兴的手法,

叙述了农家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十年来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这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2.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诗歌对木兰的刻画形象生动,如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对一个初出远门的女子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思念家乡,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3.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借鉴:《木兰诗》作为古代民歌,在表现人物、叙述情节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和“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闻但闻”的反复,“万里赴戎机”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惊忙”的侧面衬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给读者一种清新、质朴之感。正因为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读者才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木兰勇敢而可爱的形象,才使木兰像史诗一样载入了中国文学的史册。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重点难点句子导学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导学: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导学: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导学: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导学: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导学: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二)重点段落导学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诠释。

导学: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困难了。同时,这个比喻还解释了伙伴的惊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将这几句看成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从而表现木兰机智聪慧,又充满豪情的神态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导学: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导学: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不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战功,其勇武强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强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略写,而以“木兰是女郎”为构思核心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木兰诗的课件【篇7】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

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

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要点小结:第A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习:

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平 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的抗议。

3.教师示范评析。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意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4.指导分级选段品读,然后交流。

5.教师相机点投,形成统一要点。

为突破“诗的剪裁艺术”这一难点,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剪裁艺术主要表现为“详略得当”。

③快速默读全诗,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轮廓:纺线想心事——准备出征——恋别登程——沙场征战——得胜辞行——荣归故里。

③把握木兰形象,细心探究:上述各情节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民歌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剪裁?

④组织学生交流,再归结要领。

接着是掌握重点:

1.关于对偶和排比

①运用识记法熟知定义要点。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

②采用比较法辨明差异。对偶和排比容易“错位”。如何辨“明”?应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加以比照。

③借助例句实际训练。

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该句显然不是对偶。因为两个句子仅字数相等,结构前后相去甚远——“见军帖”是动宾短语,“大点兵”是偏正短语。

如果要品味排比句的修辞神韵,应在具体语境中选例、析例。

2.关于习诵

①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③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如:A.各个击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习诵);B.画面再现法(如三、六段,边读边联想情景);C.小组竞赛法(五至六人一组,用“接龙”方法背诵);D.自我检测法(在草稿纸上只写出每句的领头字,自己独立地诵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提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试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提示:

这首叙事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全诗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诗的开头四句,先写木兰坐在织布机上停织叹息的情况;接着,用四句问答的形式,自然民间入对征兵之事的叙述,“昨夜见军帖”,可见战事的紧急;“大点兵”可见征兵规模之大,战事的严重。“十二”、“卷卷”,都极言多,表明情势的急迫,父亲被征已不可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组排比句,照应前段,点明叹息的原因。接下去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表明木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抛头露面被视为“非礼”,而木兰却女扮男装,准备和男儿一起,奔赴战场。到这里,木兰的勇敢、果断的性格,已给读者留下了第一个鲜明的印象。

第二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

后面八句,是两组排比句。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第三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前面两句,写一路行军的情况。“万里”一词,显出路程之遥;“关山度若飞”,用夸张表现行军疾速,烘托了她威武、矫健的形象。

接着,抓住战地生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读者好像听到了寒风中阵阵的刁斗声,看到了冰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寒光熠。最后两句,前句写战争的激烈,以衬托木兰的骁勇和刚强。十年的征战,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多少回彻夜不眠,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尽管没有正面写怎样战斗,怎样生活,但在战场上战马飞驰的形象,却生动地概括了她十年战斗的生活,表明她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

第四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因战功卓著,木兰受到天子的接见,被加官晋级,赏赐了数不清的财物。“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在前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同时,也为下面的辞官作了铺垫。

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第五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爷娘闻女来”,以下三组排比句,写出听到木兰归来的喜讯后,家人的欢欣:父母出迎,姐姐理装,小弟宰猪羊,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开我东阁门”,以下六个排比句,细述木兰归家后的一连串举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真切地表现了她的女性特征。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从“出门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惊忙”,衬托出木兰的不凡。

第六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安排辩我是雄雌”,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全诗的思想意义。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理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而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藏视功名富贵的美富,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生动地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坚强、勇敢、蔑视官爵利禄的古代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时至今日,木兰的形象,还成为广大妇女引以自豪的榜样,成为鼓舞妇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此诗充满传奇色彩,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在选材、组材上注重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很值得我们借鉴。你能指出本诗的详略如何安排吗?

提示:

木兰既是普通劳动妇女,又是代父从军驰聘沙场的巾帼英雄,她立战功而不贪荣华富贵,甘愿回故里重过普通妇女的生活,这正是木兰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至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作者对木兰从军的缘由、惜别、辞官、还家铺叙得不厌其烦。

作为一个女儿家,和男子一样昼夜兼程奔赴前线,那艰难可想而知,作者用两组“旦辞……暮宿(至)……”诗句写出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同时连用两句“不闻……但闻……”,巧妙而细腻地刻画出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烘托出人物形象。

因为诗的重要不在于写战争本身,而在于讴歌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描述出征前的准备只用短短四句,描述战地生活只用六句,既写她跋山涉水、驰聘沙场,又写了战争的残酷及时间长,突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劳功高,从侧面表现人物,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木兰代父从军,凯旋还朝,她不图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生活,表现了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诗中详细地描绘了木兰回乡与家人团聚以及恢复女儿装时的喜悦之情,渲染了热烈的场面,这欢乐的气氛,充分了生活气息。

作者就是这样详略得当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人物的形象,刻画出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语,请积累本诗的一些重要字词。

示例:

1.多音字:

kě可以 hàn汗水 jiàn四溅

可 汗 溅

kè可汗 hán可汗 jiān溅溅

yàn燕子 zhù著作 qiǎng强大

燕 著 强 qiǎng勉强

yān燕山 zhuó穿着 jiàng倔强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词语补释: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所思,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忆”与此同。

但闻:只听到。但,只。

胡骑鸣啾啾:胡人战马啾啾的叫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旧读(jì),这里作“战马”讲。现统读为qí。

寒光:清冷的月光。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动词,使……驰,这里可译为“骑上”。

4.重点实词:

可所亿:思念 有爷名:父亲 市鞍马:买

戎机:军机,军事 朔气:北方的寒气 百千强: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作 扶将:扶持 花黄: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提示及答案:诗中屡次提到一些数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其实,“十二”是极言其多,“十年”不过是举个成数,都不能认作确实的数字。这样的运用数字,不拘泥事实,和开头写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结尾吟唱者的话,还有中间的“东市买……北市买……”、“爷娘闻女来……小弟闻……”两节,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木兰诗的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积累《木兰诗》中重点字词

2、赏析诗中的木兰形象

课前学习:选择诗的片段,与同伴进行课本剧表演

课堂学习:

第一块: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观看

2组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评价;全班齐读。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齐读。

3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准备质疑。阅读、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强调古今有差异的词语)交流、互评

第二块:设计情境,精读课文内容

1问题情境: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女子似乎是足不出户的。而木兰却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你认为这可信吗?为什么?

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3电影中拍了很多战争的场面,而诗中只是精练的三句。你觉得在这首诗中战争的'场面应该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提示分析这首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小组合作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第三块:语文活动:课本剧《木兰诗》片段

1小组合作,选取《木兰诗》片段,分角色表演。按小组的顺序,分别到讲台前表演。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同伴竞赛:看谁背诵《木兰诗》又准确又迅速。

木兰诗的课件【篇9】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⑴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⑵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⑶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及原文_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第一部分(①-③):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木兰诗课件推荐8篇


木兰诗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诗歌,意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在诗歌诵读中享受诗歌的美。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古代农家女子花木兰在边关告急之时,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杀敌立功,辞官回家的故事。在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语言叙述中,洋溢着浓浓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

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学生对内容比较了解,对人形象也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但原有理解大多是浮浅的,片面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他们对人物干瘪粗糙的理解转化为丰满细致的解读,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解读能再深入、细腻一些,所以我设计了多次质疑,意在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细腻化的解读。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也有许多精妙之处,但对于初一同学来说并不好理解,我设计让学生在改写对比中品味比较,学习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精妙。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采用了质疑的方式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进行学习,在质疑中既让学生有鲜明的印象,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简单的设疑、点拔和讲析,发动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

三、教学方法

按照以上设计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诵读品味法。在反复诵读中品读质朴生动的语言,理解诗情、诗意,体会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质疑讨论法。教师提出质疑观点,学生讨论探究,在比较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析,促进学生深入的理解。

3、比较阅读法。将文中的木兰形象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差异,使学生有更鲜明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

3、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段)

这是豫剧《花木兰》中的一段,唱词大胆质疑了“女子不如男”这一传统观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也在一次次的质疑中完成学习任务,好吗?

(二)导学过程

1、质疑人物形象

都说木兰是个金戈铁马的大英雄,可老师觉得并非如此,你同意吗?

①木兰“叹息”不专心。

第一段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句,木兰不好好干活,唉声叹气地想心事,干活不专心。你同意吗?

明确:木兰停机的叹息,显示她没有心思织布,内心的不平静,引出母女对话,表明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从中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亲年老无力,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决定替父从军,表现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②木兰想家不坚强。

文章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未到战场便思念爹娘。别人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木兰却是未到战场先思家,一点也不坚强,你以为呢?

明确: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因为她毕竟还是个年轻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了她的女子身份,细致刻画出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使故事更富真实性,人物形象也更丰满。

③木兰辞官有点傻。

“了动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凯旋归来,高官厚禄,可她却辞官回家,看来木兰有点傻。你觉得呢?

明确:木兰不做高官,不要厚禄,只要一匹千里马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更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她依然眷恋着家乡的耕织生活,依然是爷娘的纯真女儿。

④木兰形象的辩论。

大多数人认为木兰是巾帼英雄,也有人认为她只是传统孝女,你侧重那方观点呢?

(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木兰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儒教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孝道”思想被大大地削弱。许多人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纷纷斩断六根,出家为僧。“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应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吧。在儒家看来,“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这种冲突,在民族关系复杂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激烈。因此有人认为作者通过塑造“木兰”这一孝女形象来改变世风,向世人召唤失落的孝道思想。

这也许便是作者创作《木兰诗》的意图。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能否在文中找到根据呢?

(同学们自由辩论发言,可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反驳对方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聪明、勇敢、勤劳、孝顺、不慕富贵的女英雄木兰,无疑是不平凡的。但她的思念父母、梳妆打扮也让我们看到了其作为女性细腻、真实与平凡的一面。正是因为这种不平凡中凸现的平凡,作品的人物形象才更加丰满而圆润,从而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

2、质疑写作手法

经过大家的探究和辩论,我们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了木兰这一经典形象。虽然对人物形象的反驳我以失败而告终,但我还要质疑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我觉得诗中有许多地方还欠推敲。

①出征准备太罗嗦。

我认为“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的描述太罗嗦。现在我把它改为“各市买用具,准备奔边关”。这样言简意明,惜墨如金,你同意吗?

明确:原文好,好在通过排比句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过程。

②战争描述太简单。

沙场征战中,木兰是如何运筹帷幄,如何英勇作战,课文都惜墨如金。请同学们结合本诗的语言,试描写一二句。如:鼓擂惊敌胆,剑出退胡骑;旷野尸成堆,大漠血流河等。并把自己写的诗句插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后,对比一下,怎样更好呢?

明确:诗的重点不是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是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只用六句对战场和战争做了最高度的概括。这样详略得当,使主题更加突出。

③结尾比喻不恰当。

结尾比喻不太好,把人比为兔子。现在大家把兔子换作人,看该如何说,是不是更好?

明确:结尾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而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正因如此,有人评论道:“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比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小结:《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选材精当,用词准确,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不愧为“汉乐府”中的代表作。

3、写写心目中的花木兰

(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被描绘成了一个大大咧咧、不懂三从四德,不会女红,成天骑马,充满了男孩子特点的形象。我以为文中的木兰太完美,有些不自真实,所以我更喜欢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你心目中的花木兰是怎样的,用笔写一写,要写出自己的特色。

(三)课后作业

我对《木兰诗》的质疑。

提示: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写作手法、主题思想等角度大胆质疑。

参考示例:巾帼英雄还是传统孝女(质疑木兰的形象)、战争残酷的悲歌还是英雄故事的赞歌(质疑《木兰诗》主题思想)……

木兰诗课件 篇2

教学目的: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教学要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教学过程:一简介木兰其人及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zh(织布梭子)可汗kh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i(缰绳)燕山:yān

胡骑j(战马)戎机rng(军事)朔气shu(北方)金柝tu(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穿)傍地走b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惟可汗市但朔气金柝铁衣明堂策勋强不用郭著帖花黄扑朔迷离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

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

1、3,四的3.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3)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7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三课外延伸: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四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木兰诗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h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n。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助n。辔头:p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n。胡骑:j,战马,不能念q。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sh,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北方。

金柝:tu,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

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

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

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

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木兰诗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四、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一、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也可以配合电化教学进行。

四、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机杼zh),与“抒情”的“抒”区别,“杼”,“木”旁,“抒”,“扌”旁。可汗k8h2n。鞍鞯ji1n。辔头p8i。溅溅ji1nji1n,拟声词。胡骑j@。戎机r&、戌,音x&、戍,音sh)。朔气shu^。金柝tu^,区别:析x9——折zh6——拆ch1i。红妆zhu1ng,区别:状——壮。著我旧时裳zhu(。傍地走b4ng。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3.指名学生说出故事内容;教师在学生试译课文的基础上用幻灯或投影仪打出课文翻译的内容,同时播放《木兰诗》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原文,边看译文,从而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读课文(着重明确自读要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4.教师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可引导学生边看课文中插图或看制成的幻灯图片,边听老师讲。)

教师讲析: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

5.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6.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解释诗句中加粗的字词:

(1)愿为市鞍马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旦辞黄河去

(4)万里赴戎机

(5)关山度若飞

(6)出郭相扶将

2.做练习三。(参考答案:1.强调木兰关心国难;2.英雄果敢、机智的行动;3.4.英雄杀敌心切,行动快速;5.父母厚情相迎;6.英雄自豪之词。)

3.课后背诵并默写《木兰诗》。

木兰诗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木兰形象;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互文、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趣味引读

1、播放豫曲《谁说女子不如男》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这熟悉的戏曲里是谁的唱段?(生:花木兰)对,花木兰。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木兰诗》:

2、解题:《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二、诗歌诵读,疏通文意

(一)诗歌诵读:

1、播放录音,明确听读的要求:

①.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在预习中遇到的字词障碍。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随时用笔圈点勾画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和重点字词。)

②注意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

(二)疏通文意: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读作(tie)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读作(huo)

2、古今异义字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意是只(副词);今意是但是,可是(转折连词)出郭相扶将郭:古意是外城;今意是仅用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走:古意是跑;今意是行走

3、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4、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市:买名词用如动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动词用如名词

策勋十二转策:记下名词用如动词

5、数词运用

军书十二卷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

(注意: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言其多。)

三、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3、解释词语和翻译句子:见课文。

(补充:对偶、互文、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含义。)

4、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数年征战历尽艰辛

第三部分(5—6段)还朝辞官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比喻赞美木兰

5、小结:

这样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醇厚质朴又机敏活泼,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传唱。

四、作业

1、识记词语的音、形、义,背诵诗歌。

2、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

2、回顾上一节课所讲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齐读全诗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一)人物赏析: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哪些诗句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明确:

①“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归来见天子……赏赐百千强”,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了她的女性心理?

明确:

①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又为国家大计着想,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②远征沙场时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③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帖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急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帖”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的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木兰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又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险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能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这一形象的意义何在?

明确: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三、赏析写作特色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明确:《木兰诗》具有乐府诗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的排比等等。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品析特色及作用)

四、拓展延伸

1、历史上不独有花木兰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

居里夫人、刘胡兰、穆桂英、佘老太君、王昭君、秋瑾等。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五、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互文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六、作业

1、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数年征战历尽艰辛(略写)

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木兰诗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目标要求:

1.背诵诗歌,领会诗歌大意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

3.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问题导读单、训练单、拓展单。

学生:课前做好结构化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自20xx年起,河南商丘每年举办“中国商丘木兰文化节”,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作为一首民歌,《花木兰》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木兰诗》,走近花木兰。

今天我们的口号是:确立目标,合作探究,挑战成功。

二、检查预习。

检查导读单完成情况。

老师:1、听取组长的汇报。2、抽查。3、指导解决存在问题。

期望学生:1、各小组长汇报本组完成情况。2、学生纠错。

三、朗读诗歌。

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文意,初步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老师: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2、指导朗读诗歌的语气。

期望学生:1、小组内讨论用怎样的语气?2、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疏通诗意。

老师:指导个别难懂的词句。

期望学生:借助工具书诠释全诗。

(小组互动合作,讨论交流,讲解诗意。)

五、生成问题。

整理预习过程中的疑难和疑问,生成问题。

老师:指导各小组整理、归纳,生成问题。

期望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六、课堂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

二、合作探究。

老师:1、指导学生小组就生成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2、指导学生展示交流,并作出评价。

期望学生: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深入讨论,广泛交流,达成共识。

三、展示成果。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师生评价。

教师(旁白):现在进入小组展示阶段,各小组代表请上台。

学生:小组代表上黑板讲解本组探讨的答案。

四、训练巩固。

完成《问题训练单》。

学生:1、自主完成习题。2、学生小组探讨疑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慷慨击鼓。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六、布置作业。

完成《问题测验单》。

附板书:

木兰诗

代父从军深明大义

踏上征途不畏艰险

征战沙场英勇善战

辞封拒赏不慕功名

返家团聚热爱和平

七年级语文第10课《花木兰》导读单

班级:设计者:审核人:

【查询资讯】

1.作者简介:《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资料:《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当与北魏与柔然之间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柔然,亦称蠕蠕,四世纪中时,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经常骚扰北魏。这次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在北魏十多年的经营下,到这时才结束了从304年开始的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战乱,中国北部重新统一。这次战争是进步的,符合人们愿望的。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了敌人凯旋而归。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传颂和赞扬。

【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机杼() 朔气() 辔头() 可汗()胡骑()

金柝()阿姊()燕山()戎机()军帖()

2、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金柝:

云鬓:

郭: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双兔傍地走: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找出句中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根据原文填空。

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3)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4)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5)表现战争残酷的句子是:

5.多读读这首诗,练习背诵。

小组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七年级语文第10课《花木兰》问题训练单

一、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按示例各举一例。

(1)借代:

(2)互文:

(3)对偶:

(4)排比:

二、对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形容北方苦寒,极言战地生活的艰辛,以环境衬托主人公勇敢坚强的性格。

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北方的寒冷气候,衬托战地生活的艰辛。

C.每天夜里站岗放哨,听着打更的声音,受着严寒的袭击,突出北方战场的苦寒。

D.形容北方天气的严寒,战斗生活的艰苦,突出主人公的勇敢坚强。

三、议一议(分析木兰形象)。

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又是普通的女性。

1.诗中那些细节描写了木兰的女英雄形象?

2.那些细节又描写了她的女性心理?

3.作者是刻画她英雄形象笔墨多一点,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

4.这一形象的意义何在?

四、交流(写作特色)。

1.这首叙事诗在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三句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你知道是什么吗?

小组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七年级语文第10课《花木兰》问题测验单

班级:设计者:审核人:

一、翻译下列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二、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三、出自这首诗歌第三段的成语是(),其意思是()。

四、拓展延伸。

1.历史上不独有花木兰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2.古代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很多,你能写出几句描写战争的诗歌吗?

小组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沫沫

木兰诗课件 篇6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àn。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助n。

辔头:Pè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

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

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

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木兰诗课件 篇7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木兰诗》是北朝一首民歌,诗歌中有那么两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按字面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这就会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却是“壮士”呢?

上面的解释显然跟原作意旨不符。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是相互渗透,互相说明的,其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诗人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是古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互文”,也叫“互文见义”。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我们解释这类诗句时,不能偏执一端,互相割裂;应该将它们合起来,整理成一个句子。《木兰诗》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意就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有时,由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木兰诗》中还有一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按字面解释,会使人产生疑惑: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其实,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

《木兰诗》中还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诗句,“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合起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像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木兰诗》中还有:“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诗句,“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并非是说“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了。

“互文”在一些诗词文章中是会经常出现的。如唐王昌龄《出塞》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诗中“秦”与“汉”是互补见义,即“月”是“秦时”与“汉时”明月,“关”也是“秦时”与“汉时”的边关。诗歌是以此来映衬出历史在变换,征战则从未断的感叹;而并非明月是秦时的,边关则是汉时的。

又如南北朝郦道元的《三峡》有“林寒涧肃”一语,“寒”和“肃”是共同用来说明“林”和“涧”的。翻译出来就是“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简短一语,描绘出秋季的三峡树林和山涧之间的清冷、肃穆,既没有江水翻腾,也不见树木争荣,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景象。

木兰诗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在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主题。

3.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把握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听过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首诗歌。

二、走近作家作品: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它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首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又叫汉乐府。秦时有乐府机关,是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武帝时重建乐府,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把由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诗歌,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

二:朗读课文,熟能成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句式特点,感知课文内容。

师提问:这首诗歌的每句有几字?

点拨:这首乐府民歌以五字句为主,还有七字句和九字句,骈散结合,整齐中有变化,不显得呆板。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又有变化,不会形成顺口溜。

2.朗读诗歌时要注意的特殊字音:

军帖(ti) 帖(ti同“贴”)花黄

可汗(kèhán )十二转(zhun )

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3.找出每一小节的韵脚,读出诗歌韵味。

4.划分节奏,有节奏地读课文。

老师点拨: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五字句划分为二三节奏);

不闻/爷娘/唤女声(七字句划分为二二三节奏);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九字句划分为二四三节奏)

5.朗读节奏训练,读出文言味道。

方法:同桌二人一起学习《经典咏流传》中学堂孩童摇头晃脑打节奏,同时在划分节奏处带上延长音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文言韵味。

6.体会每一小节的朗读语气、语调和语速。

师问:你觉得每一小节都用同一种语气读吗?每一小节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边讨论,指多名学生朗读展示自己的体会。

(2)师总结点拨:

第一小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要读得轻快;“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要读的忧愁低缓,“女--叹--息”中间要有延长音。

第二小节,后四句写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要读得铿锵有力,读出木兰的“男儿”气概。

第三小节要用到连读,四个“买”之间不要停顿,一气呵成,读出木兰临行前紧张而有序的准备过程。两个“旦”字引领的句子之间也不要停顿,读出木兰行军紧急、匆忙,侧面反映战事吃紧。而句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和“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要放缓节奏且声音低沉,读出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才能突出木兰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平凡人的真实情感。

第四小节前四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要语速加快,读出战事紧张、战斗激烈的意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要读的低沉、缓慢、悲壮,体现战争的惨烈。

第五小节要读出对木兰的赞许,特别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更要读出木兰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和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第六小节要读出喜气洋洋的气氛,特别是“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更要读出那一种欢乐喜庆的氛围。写木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既要读出木兰穿上女儿装时无法掩饰的欣喜之情,更要读出邻家女孩的那种小女儿态。“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要读出伙伴们惊讶的口吻,如果加上瞠目结舌的表情就更形象生动了。

最后一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最后这个反问句,更要读出那种得意之感。

6.师问:大家有没有发现段落与段落之间还有连接的词句?

点拨:“归”,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这个段落间就不要停顿,要快速连读,才能有一种流水潺潺的感觉,也有一气贯通的畅快之感。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女生、男生分两个声部,接龙式试背诵课文。

三、师总结: 我们在每一小节读法的讨论中,了解了诗歌内容,也懂得要根据诗歌内容来确定语气、语调、语速的朗读技巧,希望大家在今后学习诗歌时,都能用上这些朗读技巧。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一、观看尚雯婕演唱《经典咏流传·木兰诗》的视频,引入新课。

二、复习:

1.提问诗句:(1)木兰替父从军的句子是:

(2)木兰出征前做准备工作的句子是:

(3)写木兰不远万里行军急速的句子是:

(4)写战斗激烈的句子是:

(5)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时:

(6)表现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的句子是:

(7)写木兰不愿做官的句子是:

(8)写木兰归家后心兴奋心情的句子是:

(9)写家人对木兰深切思念,热烈欢庆她回归的句子是:

(10)表达赞颂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句子是:

二,理清故事情节

1.用一个词概括每段内容:

学生板书:身份 原因 出征 征战 凯旋 团聚 赞美

2.哪些内容详,哪些内容略?为什么?

点拨:作者刻意略写战争,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倦,突出表现主人公木兰的形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

问:你喜欢木兰吗?喜欢她的什么?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___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句结果,老师板书:勤劳 善良 孝顺 心系国家 声明大义 英勇善战 淡泊名利

师总结木兰形象:

木兰不仅是一位女英雄,在国难当头、家庭危机时,她深明大义,挺身而出,替父从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善战,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她同时又是个勤劳、善良、孝顺的女孩子,她热爱和平幸福的家庭生活,她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

她也是个邻家的女孩,她也叹息忧虑,也喜欢“著我旧时裳”,也喜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也喜欢和朋友们开个玩笑:“寻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正是因为以上三点,花木兰才成为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

四、体会写作特点:

1、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大声读出来,体会它们都用了哪些修辞?

2、老师讲解:

(1)排比、对偶、顶针、互文修辞手法的多次使用,使句子朗朗上口,感情充沛,上下连贯,一气呵成。

2.押韵:几乎句句押韵,使诗歌韵味十足。

3、具有乐府民歌的特点:开头一问一答,语言质朴明白。

五、再次齐背诗歌。

六、作业:把《木兰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对人物和场景做一些描写。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7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