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木兰诗课件 >

木兰诗的课件

木兰诗的课件

接下来编辑为大家介绍有关“木兰诗的课件”的一些内容,如果我的建议对你很有用请务必将它收藏起来。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师个性化服务的有效保障。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事业单位年度考核表个人总结必备

木兰诗的课件【篇1】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1、教师带表情范背。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就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填空:情节,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3、复述木兰故事,背诵课文。

4、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将《木兰诗》改成现代白话文故事。

木兰诗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析字音

(2)掌握下列多音字

(3)通假字

(4)辨析字形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

明确:

(1)“帖”通“贴”“火”同“伙”

(2)金柝、分析、拆开、折断 、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1)

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

(1)组为“二一二”节拍

(2)组为“二三”节拍

(3)组为“二二一”节拍

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木兰诗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肯定会有很多次思念家乡的彻夜不眠,也肯定会有很多次怀着家丑国恨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艰苦战斗。

木兰战功卓著,入朝受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xxx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蔑视功名富贵的美好心灵,受到了人们由衷的赞美。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分析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当堂成诵)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3.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布置作业]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木兰诗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业 。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木兰诗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的课件【篇6】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是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英雄。木兰在历史中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只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代表而已。

(二)谋篇立意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本诗以时间为序,采用比兴的手法,

叙述了农家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十年来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这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2.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诗歌对木兰的刻画形象生动,如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对一个初出远门的女子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思念家乡,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3.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借鉴:《木兰诗》作为古代民歌,在表现人物、叙述情节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和“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闻但闻”的反复,“万里赴戎机”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惊忙”的侧面衬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给读者一种清新、质朴之感。正因为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读者才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木兰勇敢而可爱的形象,才使木兰像史诗一样载入了中国文学的史册。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重点难点句子导学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导学: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导学: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导学: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导学: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导学: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二)重点段落导学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诠释。

导学: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困难了。同时,这个比喻还解释了伙伴的惊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将这几句看成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从而表现木兰机智聪慧,又充满豪情的神态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导学: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导学: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不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战功,其勇武强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强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略写,而以“木兰是女郎”为构思核心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木兰诗的课件【篇7】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

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

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要点小结:第A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习:

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平 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的抗议。

3.教师示范评析。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意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4.指导分级选段品读,然后交流。

5.教师相机点投,形成统一要点。

为突破“诗的剪裁艺术”这一难点,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剪裁艺术主要表现为“详略得当”。

③快速默读全诗,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轮廓:纺线想心事——准备出征——恋别登程——沙场征战——得胜辞行——荣归故里。

③把握木兰形象,细心探究:上述各情节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民歌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剪裁?

④组织学生交流,再归结要领。

接着是掌握重点:

1.关于对偶和排比

①运用识记法熟知定义要点。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

②采用比较法辨明差异。对偶和排比容易“错位”。如何辨“明”?应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加以比照。

③借助例句实际训练。

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该句显然不是对偶。因为两个句子仅字数相等,结构前后相去甚远——“见军帖”是动宾短语,“大点兵”是偏正短语。

如果要品味排比句的修辞神韵,应在具体语境中选例、析例。

2.关于习诵

①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③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如:A.各个击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习诵);B.画面再现法(如三、六段,边读边联想情景);C.小组竞赛法(五至六人一组,用“接龙”方法背诵);D.自我检测法(在草稿纸上只写出每句的领头字,自己独立地诵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提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试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提示:

这首叙事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全诗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诗的开头四句,先写木兰坐在织布机上停织叹息的情况;接着,用四句问答的形式,自然民间入对征兵之事的叙述,“昨夜见军帖”,可见战事的紧急;“大点兵”可见征兵规模之大,战事的严重。“十二”、“卷卷”,都极言多,表明情势的急迫,父亲被征已不可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组排比句,照应前段,点明叹息的原因。接下去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表明木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抛头露面被视为“非礼”,而木兰却女扮男装,准备和男儿一起,奔赴战场。到这里,木兰的勇敢、果断的性格,已给读者留下了第一个鲜明的印象。

第二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

后面八句,是两组排比句。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第三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前面两句,写一路行军的情况。“万里”一词,显出路程之遥;“关山度若飞”,用夸张表现行军疾速,烘托了她威武、矫健的形象。

接着,抓住战地生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读者好像听到了寒风中阵阵的刁斗声,看到了冰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寒光熠。最后两句,前句写战争的激烈,以衬托木兰的骁勇和刚强。十年的征战,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多少回彻夜不眠,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尽管没有正面写怎样战斗,怎样生活,但在战场上战马飞驰的形象,却生动地概括了她十年战斗的生活,表明她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

第四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因战功卓著,木兰受到天子的接见,被加官晋级,赏赐了数不清的财物。“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在前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同时,也为下面的辞官作了铺垫。

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第五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爷娘闻女来”,以下三组排比句,写出听到木兰归来的喜讯后,家人的欢欣:父母出迎,姐姐理装,小弟宰猪羊,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开我东阁门”,以下六个排比句,细述木兰归家后的一连串举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真切地表现了她的女性特征。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从“出门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惊忙”,衬托出木兰的不凡。

第六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安排辩我是雄雌”,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全诗的思想意义。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理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而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藏视功名富贵的美富,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生动地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坚强、勇敢、蔑视官爵利禄的古代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时至今日,木兰的形象,还成为广大妇女引以自豪的榜样,成为鼓舞妇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此诗充满传奇色彩,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在选材、组材上注重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很值得我们借鉴。你能指出本诗的详略如何安排吗?

提示:

木兰既是普通劳动妇女,又是代父从军驰聘沙场的巾帼英雄,她立战功而不贪荣华富贵,甘愿回故里重过普通妇女的生活,这正是木兰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至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作者对木兰从军的缘由、惜别、辞官、还家铺叙得不厌其烦。

作为一个女儿家,和男子一样昼夜兼程奔赴前线,那艰难可想而知,作者用两组“旦辞……暮宿(至)……”诗句写出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同时连用两句“不闻……但闻……”,巧妙而细腻地刻画出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烘托出人物形象。

因为诗的重要不在于写战争本身,而在于讴歌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描述出征前的准备只用短短四句,描述战地生活只用六句,既写她跋山涉水、驰聘沙场,又写了战争的残酷及时间长,突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劳功高,从侧面表现人物,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木兰代父从军,凯旋还朝,她不图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生活,表现了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诗中详细地描绘了木兰回乡与家人团聚以及恢复女儿装时的喜悦之情,渲染了热烈的场面,这欢乐的气氛,充分了生活气息。

作者就是这样详略得当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人物的形象,刻画出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语,请积累本诗的一些重要字词。

示例:

1.多音字:

kě可以 hàn汗水 jiàn四溅

可 汗 溅

kè可汗 hán可汗 jiān溅溅

yàn燕子 zhù著作 qiǎng强大

燕 著 强 qiǎng勉强

yān燕山 zhuó穿着 jiàng倔强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词语补释: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所思,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忆”与此同。

但闻:只听到。但,只。

胡骑鸣啾啾:胡人战马啾啾的叫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旧读(jì),这里作“战马”讲。现统读为qí。

寒光:清冷的月光。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动词,使……驰,这里可译为“骑上”。

4.重点实词:

可所亿:思念 有爷名:父亲 市鞍马:买

戎机:军机,军事 朔气:北方的寒气 百千强: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作 扶将:扶持 花黄: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提示及答案:诗中屡次提到一些数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其实,“十二”是极言其多,“十年”不过是举个成数,都不能认作确实的数字。这样的运用数字,不拘泥事实,和开头写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结尾吟唱者的话,还有中间的“东市买……北市买……”、“爷娘闻女来……小弟闻……”两节,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木兰诗的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积累《木兰诗》中重点字词

2、赏析诗中的木兰形象

课前学习:选择诗的片段,与同伴进行课本剧表演

课堂学习:

第一块: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观看

2组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评价;全班齐读。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齐读。

3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准备质疑。阅读、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强调古今有差异的词语)交流、互评

第二块:设计情境,精读课文内容

1问题情境: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女子似乎是足不出户的。而木兰却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你认为这可信吗?为什么?

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3电影中拍了很多战争的场面,而诗中只是精练的三句。你觉得在这首诗中战争的'场面应该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提示分析这首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小组合作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第三块:语文活动:课本剧《木兰诗》片段

1小组合作,选取《木兰诗》片段,分角色表演。按小组的顺序,分别到讲台前表演。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同伴竞赛:看谁背诵《木兰诗》又准确又迅速。

木兰诗的课件【篇9】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⑴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⑵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⑶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及原文_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第一部分(①-③):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小编推荐

木兰诗课件模板五篇


编辑今天与大家分享一篇关于“木兰诗课件”的文章,供大家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请注意,切勿转载或抄袭他人作品。作为教师,编写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如果您还未完成,需要格外注意。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当认真制定教案。

木兰诗课件(篇1)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扮男装的奇女子花木兰。

二、文体知识介绍

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动人的诗歌,其中《木兰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浓烈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放甲回乡的不平凡经历。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自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体会这首诗的感情。

读准字音

唧唧 机杼 军贴 可汗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戎机 朔气 金柝 扶将 红妆 著 帖花黄 傍

2、听范读,要挺准读音,听清句子停顿。

3、摇头晃脑读节奏,古代读书人读书进入佳境之时便会摇头晃脑,摇头晃脑正符合古文的节奏,学生试读节奏。

4、小组合作 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译课文,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以一至四段为主,第二大组以五至七段为主。

讨论前补充新知识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

5、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6、概括诗歌情节。速度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情节。

交流后的结果:代父从军(1---3);征战生涯(4);辞官回家(5---7)。

四、根据情节尝试背诵。生自由背诵。

五、作业:熟背全文并准确翻译句子。练习摇头晃脑读古文。

木兰诗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动画片《木兰》的视频。(播放)介绍:这段表演截取自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你们看到木兰说着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违和呢?花木兰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在国际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关于木兰的长诗《木兰诗》

2.用PPT出示《木兰诗》相关知识如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词“唧唧、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朔气、旧时裳、理云鬓”

3.请学生简述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起:1-3段---替父从军;承:第4段---征战沙场;转:5-6段---辞官还乡;合:第四段---故事结局)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展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兰有什么担忧?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家里没有男丁,父亲要去充军。木兰对长辈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

2.从第二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身为女子,战场上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木兰勇敢无畏爱国的英雄气概)

3.从第三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木兰请求辞官还乡,说明木兰不慕名利,情系故乡,热爱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战友未发现木兰是女子,说明木兰谨慎小心又机智。)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木兰是一位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生活,同时又英勇果敢,谨慎机制,不慕名利又爱国的女性。)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长诗,既然是诗,就同样有很多诗的特点,诗歌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

对比阅读《陌上桑》,结合修辞分析两篇文章所展现的主角的品质精神。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修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习作,内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所有修辞。注意语言表述行文条理,逻辑清晰。

木兰诗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难点:

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初读感知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三、设疑自探

1.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2.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四、解疑合探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

1、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五、质疑再探

通过以上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问题预设: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拓展运用

你还知道历史上或者传说中哪些女英雄及她们的事迹,讲给大家听。

七、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八、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习题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木兰诗课件(篇4)

《木兰诗》这首诗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十课)。《木兰诗》的教学共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第二课时,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理解这首诗详略分明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诗歌详略分明的特点。

4、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验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但文言字词还在积累之中。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很强,喜欢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朗朗上口的乐府诗歌,学生们乐读,易背,因此一定要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另外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上正在形成阶段,有待培养提高,因此写作训练必不可少。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诵读法、复述法、鉴赏法和讨论探究法等方法。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一首典型的乐府诗,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木兰从军”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在诵读品味、细细咀嚼文中精妙语言,慢慢体味独特情感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情感一步步得到共鸣;同时,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我采用复述法,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诗歌教学还应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我还运用鉴赏法,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鼓励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让学生体会本文详略分明的特点,进一步感受木兰的形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每个环节都让他们独立研究,或者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寻求知识。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木兰诗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一、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三、学习本文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花木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她的形象搬上了银幕,一时轰动了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花木兰,去感受她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

二、解题: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

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机杼(zhù) 可汗(kè hán ) 鞍鞯(ān ji.....

ān ) 辔头(pèi )燕山(yān)鸣溅溅 (jiān ) 鸣....

啾啾(jiū) 胡骑(jì)戎机(róng) 金柝(tuò) .....

著(zhuó)装 傍地走(bàng) 朔(shuò)气 旧时裳....(cháng)

3、对照注释诵读,读准读顺 。

4、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1、齐读1、2段,看诗篇如何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

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下段父母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回答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

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五、布置作业

1、生字带拼音抄写三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抽查上一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1、默写生字。

2、学生齐读全文。

二、分析第二部分

1、齐读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

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三、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四、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五、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木兰诗课件推荐8篇


木兰诗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诗歌,意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在诗歌诵读中享受诗歌的美。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古代农家女子花木兰在边关告急之时,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杀敌立功,辞官回家的故事。在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语言叙述中,洋溢着浓浓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

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学生对内容比较了解,对人形象也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但原有理解大多是浮浅的,片面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他们对人物干瘪粗糙的理解转化为丰满细致的解读,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解读能再深入、细腻一些,所以我设计了多次质疑,意在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细腻化的解读。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也有许多精妙之处,但对于初一同学来说并不好理解,我设计让学生在改写对比中品味比较,学习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精妙。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采用了质疑的方式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进行学习,在质疑中既让学生有鲜明的印象,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简单的设疑、点拔和讲析,发动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

三、教学方法

按照以上设计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诵读品味法。在反复诵读中品读质朴生动的语言,理解诗情、诗意,体会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质疑讨论法。教师提出质疑观点,学生讨论探究,在比较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析,促进学生深入的理解。

3、比较阅读法。将文中的木兰形象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差异,使学生有更鲜明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

3、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段)

这是豫剧《花木兰》中的一段,唱词大胆质疑了“女子不如男”这一传统观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也在一次次的质疑中完成学习任务,好吗?

(二)导学过程

1、质疑人物形象

都说木兰是个金戈铁马的大英雄,可老师觉得并非如此,你同意吗?

①木兰“叹息”不专心。

第一段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句,木兰不好好干活,唉声叹气地想心事,干活不专心。你同意吗?

明确:木兰停机的叹息,显示她没有心思织布,内心的不平静,引出母女对话,表明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从中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亲年老无力,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决定替父从军,表现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②木兰想家不坚强。

文章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未到战场便思念爹娘。别人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木兰却是未到战场先思家,一点也不坚强,你以为呢?

明确: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因为她毕竟还是个年轻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了她的女子身份,细致刻画出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使故事更富真实性,人物形象也更丰满。

③木兰辞官有点傻。

“了动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凯旋归来,高官厚禄,可她却辞官回家,看来木兰有点傻。你觉得呢?

明确:木兰不做高官,不要厚禄,只要一匹千里马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更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她依然眷恋着家乡的耕织生活,依然是爷娘的纯真女儿。

④木兰形象的辩论。

大多数人认为木兰是巾帼英雄,也有人认为她只是传统孝女,你侧重那方观点呢?

(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木兰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儒教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孝道”思想被大大地削弱。许多人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纷纷斩断六根,出家为僧。“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应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吧。在儒家看来,“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这种冲突,在民族关系复杂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激烈。因此有人认为作者通过塑造“木兰”这一孝女形象来改变世风,向世人召唤失落的孝道思想。

这也许便是作者创作《木兰诗》的意图。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能否在文中找到根据呢?

(同学们自由辩论发言,可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反驳对方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聪明、勇敢、勤劳、孝顺、不慕富贵的女英雄木兰,无疑是不平凡的。但她的思念父母、梳妆打扮也让我们看到了其作为女性细腻、真实与平凡的一面。正是因为这种不平凡中凸现的平凡,作品的人物形象才更加丰满而圆润,从而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

2、质疑写作手法

经过大家的探究和辩论,我们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了木兰这一经典形象。虽然对人物形象的反驳我以失败而告终,但我还要质疑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我觉得诗中有许多地方还欠推敲。

①出征准备太罗嗦。

我认为“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的描述太罗嗦。现在我把它改为“各市买用具,准备奔边关”。这样言简意明,惜墨如金,你同意吗?

明确:原文好,好在通过排比句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过程。

②战争描述太简单。

沙场征战中,木兰是如何运筹帷幄,如何英勇作战,课文都惜墨如金。请同学们结合本诗的语言,试描写一二句。如:鼓擂惊敌胆,剑出退胡骑;旷野尸成堆,大漠血流河等。并把自己写的诗句插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后,对比一下,怎样更好呢?

明确:诗的重点不是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是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只用六句对战场和战争做了最高度的概括。这样详略得当,使主题更加突出。

③结尾比喻不恰当。

结尾比喻不太好,把人比为兔子。现在大家把兔子换作人,看该如何说,是不是更好?

明确:结尾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而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正因如此,有人评论道:“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比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小结:《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选材精当,用词准确,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不愧为“汉乐府”中的代表作。

3、写写心目中的花木兰

(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被描绘成了一个大大咧咧、不懂三从四德,不会女红,成天骑马,充满了男孩子特点的形象。我以为文中的木兰太完美,有些不自真实,所以我更喜欢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你心目中的花木兰是怎样的,用笔写一写,要写出自己的特色。

(三)课后作业

我对《木兰诗》的质疑。

提示: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写作手法、主题思想等角度大胆质疑。

参考示例:巾帼英雄还是传统孝女(质疑木兰的形象)、战争残酷的悲歌还是英雄故事的赞歌(质疑《木兰诗》主题思想)……

木兰诗课件 篇2

教学目的: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教学要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教学过程:一简介木兰其人及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zh(织布梭子)可汗kh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i(缰绳)燕山:yān

胡骑j(战马)戎机rng(军事)朔气shu(北方)金柝tu(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穿)傍地走b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惟可汗市但朔气金柝铁衣明堂策勋强不用郭著帖花黄扑朔迷离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

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

1、3,四的3.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3)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7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三课外延伸: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四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木兰诗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h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n。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助n。辔头:p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n。胡骑:j,战马,不能念q。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sh,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北方。

金柝:tu,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

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

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

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

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木兰诗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四、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一、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也可以配合电化教学进行。

四、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机杼zh),与“抒情”的“抒”区别,“杼”,“木”旁,“抒”,“扌”旁。可汗k8h2n。鞍鞯ji1n。辔头p8i。溅溅ji1nji1n,拟声词。胡骑j@。戎机r&、戌,音x&、戍,音sh)。朔气shu^。金柝tu^,区别:析x9——折zh6——拆ch1i。红妆zhu1ng,区别:状——壮。著我旧时裳zhu(。傍地走b4ng。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3.指名学生说出故事内容;教师在学生试译课文的基础上用幻灯或投影仪打出课文翻译的内容,同时播放《木兰诗》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原文,边看译文,从而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读课文(着重明确自读要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4.教师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可引导学生边看课文中插图或看制成的幻灯图片,边听老师讲。)

教师讲析: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

5.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6.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解释诗句中加粗的字词:

(1)愿为市鞍马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旦辞黄河去

(4)万里赴戎机

(5)关山度若飞

(6)出郭相扶将

2.做练习三。(参考答案:1.强调木兰关心国难;2.英雄果敢、机智的行动;3.4.英雄杀敌心切,行动快速;5.父母厚情相迎;6.英雄自豪之词。)

3.课后背诵并默写《木兰诗》。

木兰诗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木兰形象;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互文、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趣味引读

1、播放豫曲《谁说女子不如男》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这熟悉的戏曲里是谁的唱段?(生:花木兰)对,花木兰。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木兰诗》:

2、解题:《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二、诗歌诵读,疏通文意

(一)诗歌诵读:

1、播放录音,明确听读的要求:

①.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在预习中遇到的字词障碍。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随时用笔圈点勾画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和重点字词。)

②注意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

(二)疏通文意: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读作(tie)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读作(huo)

2、古今异义字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意是只(副词);今意是但是,可是(转折连词)出郭相扶将郭:古意是外城;今意是仅用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走:古意是跑;今意是行走

3、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4、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市:买名词用如动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动词用如名词

策勋十二转策:记下名词用如动词

5、数词运用

军书十二卷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

(注意: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言其多。)

三、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3、解释词语和翻译句子:见课文。

(补充:对偶、互文、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含义。)

4、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数年征战历尽艰辛

第三部分(5—6段)还朝辞官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比喻赞美木兰

5、小结:

这样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醇厚质朴又机敏活泼,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传唱。

四、作业

1、识记词语的音、形、义,背诵诗歌。

2、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

2、回顾上一节课所讲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齐读全诗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一)人物赏析: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哪些诗句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明确:

①“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归来见天子……赏赐百千强”,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了她的女性心理?

明确:

①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又为国家大计着想,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②远征沙场时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③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帖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急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帖”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的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木兰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又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险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能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这一形象的意义何在?

明确: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三、赏析写作特色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明确:《木兰诗》具有乐府诗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的排比等等。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品析特色及作用)

四、拓展延伸

1、历史上不独有花木兰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

居里夫人、刘胡兰、穆桂英、佘老太君、王昭君、秋瑾等。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五、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互文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六、作业

1、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数年征战历尽艰辛(略写)

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木兰诗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目标要求:

1.背诵诗歌,领会诗歌大意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

3.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问题导读单、训练单、拓展单。

学生:课前做好结构化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自20xx年起,河南商丘每年举办“中国商丘木兰文化节”,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作为一首民歌,《花木兰》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木兰诗》,走近花木兰。

今天我们的口号是:确立目标,合作探究,挑战成功。

二、检查预习。

检查导读单完成情况。

老师:1、听取组长的汇报。2、抽查。3、指导解决存在问题。

期望学生:1、各小组长汇报本组完成情况。2、学生纠错。

三、朗读诗歌。

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文意,初步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老师: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2、指导朗读诗歌的语气。

期望学生:1、小组内讨论用怎样的语气?2、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疏通诗意。

老师:指导个别难懂的词句。

期望学生:借助工具书诠释全诗。

(小组互动合作,讨论交流,讲解诗意。)

五、生成问题。

整理预习过程中的疑难和疑问,生成问题。

老师:指导各小组整理、归纳,生成问题。

期望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六、课堂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

二、合作探究。

老师:1、指导学生小组就生成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2、指导学生展示交流,并作出评价。

期望学生: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深入讨论,广泛交流,达成共识。

三、展示成果。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师生评价。

教师(旁白):现在进入小组展示阶段,各小组代表请上台。

学生:小组代表上黑板讲解本组探讨的答案。

四、训练巩固。

完成《问题训练单》。

学生:1、自主完成习题。2、学生小组探讨疑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慷慨击鼓。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六、布置作业。

完成《问题测验单》。

附板书:

木兰诗

代父从军深明大义

踏上征途不畏艰险

征战沙场英勇善战

辞封拒赏不慕功名

返家团聚热爱和平

七年级语文第10课《花木兰》导读单

班级:设计者:审核人:

【查询资讯】

1.作者简介:《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资料:《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当与北魏与柔然之间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柔然,亦称蠕蠕,四世纪中时,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经常骚扰北魏。这次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在北魏十多年的经营下,到这时才结束了从304年开始的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战乱,中国北部重新统一。这次战争是进步的,符合人们愿望的。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了敌人凯旋而归。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传颂和赞扬。

【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机杼() 朔气() 辔头() 可汗()胡骑()

金柝()阿姊()燕山()戎机()军帖()

2、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金柝:

云鬓:

郭: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双兔傍地走: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找出句中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根据原文填空。

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3)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4)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5)表现战争残酷的句子是:

5.多读读这首诗,练习背诵。

小组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七年级语文第10课《花木兰》问题训练单

一、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按示例各举一例。

(1)借代:

(2)互文:

(3)对偶:

(4)排比:

二、对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形容北方苦寒,极言战地生活的艰辛,以环境衬托主人公勇敢坚强的性格。

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北方的寒冷气候,衬托战地生活的艰辛。

C.每天夜里站岗放哨,听着打更的声音,受着严寒的袭击,突出北方战场的苦寒。

D.形容北方天气的严寒,战斗生活的艰苦,突出主人公的勇敢坚强。

三、议一议(分析木兰形象)。

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又是普通的女性。

1.诗中那些细节描写了木兰的女英雄形象?

2.那些细节又描写了她的女性心理?

3.作者是刻画她英雄形象笔墨多一点,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

4.这一形象的意义何在?

四、交流(写作特色)。

1.这首叙事诗在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三句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你知道是什么吗?

小组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七年级语文第10课《花木兰》问题测验单

班级:设计者:审核人:

一、翻译下列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二、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三、出自这首诗歌第三段的成语是(),其意思是()。

四、拓展延伸。

1.历史上不独有花木兰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2.古代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很多,你能写出几句描写战争的诗歌吗?

小组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沫沫

木兰诗课件 篇6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àn。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助n。

辔头:Pè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

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

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

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木兰诗课件 篇7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木兰诗》是北朝一首民歌,诗歌中有那么两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按字面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这就会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却是“壮士”呢?

上面的解释显然跟原作意旨不符。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是相互渗透,互相说明的,其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诗人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是古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互文”,也叫“互文见义”。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我们解释这类诗句时,不能偏执一端,互相割裂;应该将它们合起来,整理成一个句子。《木兰诗》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意就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有时,由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木兰诗》中还有一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按字面解释,会使人产生疑惑: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其实,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

《木兰诗》中还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诗句,“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合起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像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木兰诗》中还有:“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诗句,“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并非是说“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了。

“互文”在一些诗词文章中是会经常出现的。如唐王昌龄《出塞》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诗中“秦”与“汉”是互补见义,即“月”是“秦时”与“汉时”明月,“关”也是“秦时”与“汉时”的边关。诗歌是以此来映衬出历史在变换,征战则从未断的感叹;而并非明月是秦时的,边关则是汉时的。

又如南北朝郦道元的《三峡》有“林寒涧肃”一语,“寒”和“肃”是共同用来说明“林”和“涧”的。翻译出来就是“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简短一语,描绘出秋季的三峡树林和山涧之间的清冷、肃穆,既没有江水翻腾,也不见树木争荣,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景象。

木兰诗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在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主题。

3.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把握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听过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首诗歌。

二、走近作家作品: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它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首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又叫汉乐府。秦时有乐府机关,是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武帝时重建乐府,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把由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诗歌,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

二:朗读课文,熟能成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句式特点,感知课文内容。

师提问:这首诗歌的每句有几字?

点拨:这首乐府民歌以五字句为主,还有七字句和九字句,骈散结合,整齐中有变化,不显得呆板。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又有变化,不会形成顺口溜。

2.朗读诗歌时要注意的特殊字音:

军帖(ti) 帖(ti同“贴”)花黄

可汗(kèhán )十二转(zhun )

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3.找出每一小节的韵脚,读出诗歌韵味。

4.划分节奏,有节奏地读课文。

老师点拨: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五字句划分为二三节奏);

不闻/爷娘/唤女声(七字句划分为二二三节奏);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九字句划分为二四三节奏)

5.朗读节奏训练,读出文言味道。

方法:同桌二人一起学习《经典咏流传》中学堂孩童摇头晃脑打节奏,同时在划分节奏处带上延长音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文言韵味。

6.体会每一小节的朗读语气、语调和语速。

师问:你觉得每一小节都用同一种语气读吗?每一小节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边讨论,指多名学生朗读展示自己的体会。

(2)师总结点拨:

第一小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要读得轻快;“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要读的忧愁低缓,“女--叹--息”中间要有延长音。

第二小节,后四句写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要读得铿锵有力,读出木兰的“男儿”气概。

第三小节要用到连读,四个“买”之间不要停顿,一气呵成,读出木兰临行前紧张而有序的准备过程。两个“旦”字引领的句子之间也不要停顿,读出木兰行军紧急、匆忙,侧面反映战事吃紧。而句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和“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要放缓节奏且声音低沉,读出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才能突出木兰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平凡人的真实情感。

第四小节前四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要语速加快,读出战事紧张、战斗激烈的意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要读的低沉、缓慢、悲壮,体现战争的惨烈。

第五小节要读出对木兰的赞许,特别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更要读出木兰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和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第六小节要读出喜气洋洋的气氛,特别是“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更要读出那一种欢乐喜庆的氛围。写木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既要读出木兰穿上女儿装时无法掩饰的欣喜之情,更要读出邻家女孩的那种小女儿态。“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要读出伙伴们惊讶的口吻,如果加上瞠目结舌的表情就更形象生动了。

最后一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最后这个反问句,更要读出那种得意之感。

6.师问:大家有没有发现段落与段落之间还有连接的词句?

点拨:“归”,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这个段落间就不要停顿,要快速连读,才能有一种流水潺潺的感觉,也有一气贯通的畅快之感。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女生、男生分两个声部,接龙式试背诵课文。

三、师总结: 我们在每一小节读法的讨论中,了解了诗歌内容,也懂得要根据诗歌内容来确定语气、语调、语速的朗读技巧,希望大家在今后学习诗歌时,都能用上这些朗读技巧。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一、观看尚雯婕演唱《经典咏流传·木兰诗》的视频,引入新课。

二、复习:

1.提问诗句:(1)木兰替父从军的句子是:

(2)木兰出征前做准备工作的句子是:

(3)写木兰不远万里行军急速的句子是:

(4)写战斗激烈的句子是:

(5)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时:

(6)表现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的句子是:

(7)写木兰不愿做官的句子是:

(8)写木兰归家后心兴奋心情的句子是:

(9)写家人对木兰深切思念,热烈欢庆她回归的句子是:

(10)表达赞颂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句子是:

二,理清故事情节

1.用一个词概括每段内容:

学生板书:身份 原因 出征 征战 凯旋 团聚 赞美

2.哪些内容详,哪些内容略?为什么?

点拨:作者刻意略写战争,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倦,突出表现主人公木兰的形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

问:你喜欢木兰吗?喜欢她的什么?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___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句结果,老师板书:勤劳 善良 孝顺 心系国家 声明大义 英勇善战 淡泊名利

师总结木兰形象:

木兰不仅是一位女英雄,在国难当头、家庭危机时,她深明大义,挺身而出,替父从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善战,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她同时又是个勤劳、善良、孝顺的女孩子,她热爱和平幸福的家庭生活,她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

她也是个邻家的女孩,她也叹息忧虑,也喜欢“著我旧时裳”,也喜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也喜欢和朋友们开个玩笑:“寻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正是因为以上三点,花木兰才成为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

四、体会写作特点:

1、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大声读出来,体会它们都用了哪些修辞?

2、老师讲解:

(1)排比、对偶、顶针、互文修辞手法的多次使用,使句子朗朗上口,感情充沛,上下连贯,一气呵成。

2.押韵:几乎句句押韵,使诗歌韵味十足。

3、具有乐府民歌的特点:开头一问一答,语言质朴明白。

五、再次齐背诗歌。

六、作业:把《木兰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对人物和场景做一些描写。

木兰诗的课件集锦8篇


木兰诗的课件【篇1】

教学设想:

课型设计:讲读课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

鞍鞯(anjian),金柝(tuo),辔头(peitou),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

1. 木兰叹息

2. 替父从军

3. 整装出征

4. 十年征战

5. 荣归故里

6. 还身女儿

7. 难辨雌雄

1.叹息

2.从军

3.出征

4.征战

5.荣归

6.还身

8. 难辨

1. 叹

2. 替

3. 征

4. 战

5. 赏

6. 还

7. 辨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小作文:英雄花木兰,战场杀敌寇。(仿民歌形式,可适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续写木兰在战场上是如何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

字数:100-150字。

背诵《木兰诗》

教师小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写作内容,激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开拓。

用小标题这种简洁、概括性很强的形式,总结归纳诗歌内容,可锻炼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尤其是字数上的由多到少,要求就更高了。

木兰诗的课件【篇2】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测试题如下:(多媒体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问女何所忆②愿为市鞍马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④朔气传金柝

⑤惟闻女叹息⑥赏赐百千强

⑦著我旧时裳⑧旦辞爷娘去

⑨出郭相扶将⑩当户理红妆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

(2)判断下列加粗词的古今含义有无变化。

①军书十二卷②双兔傍地走

③愿驰千里足④赏赐百千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4)说说下列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并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关于翻译。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②关于互文。一要理解“互文”的含义(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二要考虑诗歌特征,译文不能失去诗味。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一句译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两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同样④⑤⑥三句分别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关于句式特点。这首诗在句式上有民歌特色。第①句为复沓句,两句更换少数词语,即构成复沓句,类似的句子有“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第②句为顶真句,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与后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类似的有“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第③句为对偶句,类似的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第④句为排比句,类似的有“东市……北市买长鞭”。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3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第4段写木兰十来年的沙场征战;第5段写木兰凯旋回朝,建功受封;第6段写木兰辞官还家。

2.学生理清背诵思路,强化背诵。

3.教师设计相关练习,指导背诵。

学生边忆边思,尝试背诵。

4.全体学生齐背。

木兰诗的课件【篇3】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环节: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所以把文章的美点提练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木兰诗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三、学习本文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花木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她的形象搬上了银幕,一时轰动了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花木兰,去感受她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

二、解题: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

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机杼(zhù) 可汗(kè hán ) 鞍鞯(ān ji.....

ān ) 辔头(pèi )燕山(yān)鸣溅溅 (jiān ) 鸣....

啾啾(jiū) 胡骑(jì)戎机(róng) 金柝(tuò) .....

著(zhuó)装 傍地走(bàng) 朔(shuò)气 旧时裳....(cháng)

3、对照注释诵读,读准读顺 。

4、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1、齐读1、2段,看诗篇如何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

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下段父母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回答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

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五、布置作业

1、生字带拼音抄写三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抽查上一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1、默写生字。

2、学生齐读全文。

二、分析第二部分

1、齐读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

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三、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四、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五、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木兰诗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一)填空。1、《木兰诗》讲述了木兰 _______ 的故事。2、《木兰诗》选自 (朝代) 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期 的一首乐府民歌。(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朔气传金析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转:次) .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愿为市鞍马 (市:买) .对镜贴花黄 (贴:通“帖”,粘住) .(三)翻译下列句子。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3、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二、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之后,统一结论。)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2、品读探究:(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学生讨论明确: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3、详略分析:(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准备――详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4、课堂小结:《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三、说话训练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课件展示)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四、写作训练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里有几个参考题目: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2、妈妈,我回来了3、英雄颂歌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5、绝响(提示: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例句展示:历史,请永远记住这光辉的一刻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你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梦想你义无返顾的迈出了这历史的、壮丽的、诗的一步天空的雄鹰被你惊呆了广袤的中华大地被你惊呆了侵略者的野心也被深明大义的你惊呆了是双亲的恩情养育了你是北方这片柔情的土地滋润了你是你的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提升了你木兰英雄的名字英雄的民族木兰五、反馈练习(1)《木兰诗》中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又井然有序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3) 《木兰诗》中描述木兰矫健的英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4)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和恶劣的环境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六、教学反思:《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在本课设计时,力争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注意创设情境,注意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以下方面的不足:比如: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热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增强等,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七、板书设计:深明大义 深明大义 英勇善战 果敢坚强 不慕名利 谨慎机敏

木兰诗的课件【篇6】

木兰诗的语文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力争熟读成诵。

2、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

【学习重点】: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自主预习案】

1、知识链接:《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2、说说你以前所了解的木兰,你认为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被人们广为流传的原因。

3、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注音:机杼(     ) 可汗( ) _鞍鞯( _)

辔头( ) 鸣溅溅( )_ 金柝(_ )

燕山( ) 旧时裳( )

4、课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你喜欢吗?跟小组同学说说喜欢的原因。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中国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女英雄曾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投巨资搬上卡通银幕,并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她是谁?(学生回答)对,她就是花木兰。那么大家想知道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初读感知-----了解木兰

1、轻松听一听: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大胆读一读:

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然后找一位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全文。

(二)、细读品析----感受木兰

3、勇敢试一试:

同学们,要想把课文读的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

(小组合作交流,边读边译)

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说说不理解的地方,找学生解释)

理解了字词句的含义,同学们应该知道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4、仔细找一找: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找出文中语句分析。

5、用心品一品:

你认为诗中刻画木兰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6、快乐背一背:

作者用民歌体裁,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爱国爱家、不慕荣利、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这首诗歌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的优美诗句,现在,请大家自由背诵喜欢的句段,比一比,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三)、回顾历史----寻找木兰。

历史上不独有木兰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女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一些中外历史上的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假设前不久,花木兰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央视栏目组特邀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课后请你动手写一写,力争妙笔生花。

2、学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说说你的感受。

木兰诗的课件【篇7】

教材分析

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这首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节课的学习重在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们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

(2)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

(3)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相信今天这个女子也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因为她为我们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兰诗》,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重点研读:(教师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之后以提问式展开课堂教学。)

[提问]:本文由木兰户织引出故事情节,由“当户织”可见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明确]: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提问]:首段写木兰停机叹息有何作用?

[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问]:文中哪句话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明确]:“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提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这体现了她身上的什么优秀品质?

[明确]:深明大义,忠孝皆备,勇敢果断。

[提问]:在出征前木兰做了哪些准备?

[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里作者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木兰踏上了征途。

[提问]:是如何展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的?

[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提问]:这几句展现了木兰从军征途的哪些特点?同时又展现了木兰怎样的情思?

[明确]:征途遥远,行军神速,木兰既心情急切的奔赴战场,又很深切的思念亲人。

师:这里既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深情,又展现了她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木兰的征战生活。

[提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与上文有何联系?

[明确]:是对上文“旦辞……”八句内容的概括。

[提问]:诗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的军营生活的?

[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提问]:这两句展现了木兰军营生活的什么特点?

[明确]:极其艰苦。

[提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展现了木兰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战争?

[明确]: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战争。

[提问]:木兰能够胜利归来,展现了她怎样的英雄形象?

[明确]:英勇善战。

[提问]: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立功之大的?

[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提问]:“木兰不用尚书郎”反映了她怎样的优秀品质?

[明确]:不慕名利。

[提问]:思乡心切的木兰,急盼与亲人团聚,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的?

[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这里通过爷娘姊弟的不同举动,渲染了一种全家团聚的喜庆气氛。

[提问]:回到家中木兰有何表现?

[明确]:“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提问]:这反映了她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回家后的喜悦心情,恢复女装的激动心情。

师:这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正常生活的向往。

[提问]:最后作者安排了怎样一个戏剧性的场面结束了故事?

[明确]:“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了的生动性。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别扮演文中人物,表演情景剧。教师把握好尺度。)

[提问]:最后用兔子作比喻有何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明确]:以兔为喻,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几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

师:从木兰身上我们看到,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三、归纳木兰的形象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归纳。

[归纳]: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热爱和平生活。她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四、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课堂讨论: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从木兰身上,你感受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木兰形象,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选择诗中一段故事情节,改写成现代文,要合理运用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木兰诗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尽可能当堂背诵,并注意理解性背诵和默写。

2.理解诗歌详略安排的特点。

3.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诵读《木兰诗》,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

二、听写词语,正字正音,加强基础训练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简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答案略)

2.写木兰征战准备,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来写?有什么好处?(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翻译时要注意互相交错补充,从互文修辞角度来认识)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说将军都战死,壮士都归家了吗?如果不是,该如何理解?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要互相交错着来理解?

4.诗中两次写“不闻……但闻”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目的何在?这样的复沓形式诗中还有哪些?

5.研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如“出郭相扶将”是爷娘互相搀扶还是见了木兰一块儿扶?再如结尾为何要写到雄兔和雌兔,跟人物有什么关系?“扑朔迷离”的成语是什么意思等等。

四、民歌的特点是民间流传许久的故事,经文人整理所得,充满传奇色彩是众人的智慧结晶,文学创作需要想象,美国迪士尼再创造的“花木兰”动画片更具有超凡的想像。因此我们也来一次想像训练,各人自选片段(或“停机叹息”或“征战沙场”或“亲人团聚”)扩充情节、丰富内容,进行交流。

五、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自编6—8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

3、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教案四篇


栏目小编费尽心思制作的“木兰诗教案”绝对能够让您满意,欢迎参考愿您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构建课堂情景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木兰诗教案【篇1】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课堂问答:

1、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夸张的.表现木兰行进迅速,军情紧迫的句子是: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3、用环境衬托木兰思乡的句子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身跨战马,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课堂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木兰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上司,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木兰诗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课文记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的理解能力,一般学生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和词典了解课文的大意。所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理念

打破传统的“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能借助课后注释、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并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爱国爱家热爱和平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指导熟读成诵

1、播放PPT:停机叹息,下定决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比赛背诵。

2、准备和出征,借助PPT,提示关键词背诵。

3、十年征战生活,可以引导理解背诵

关山飞度

营地苦寒

战争持久

战斗激烈

4、其他段落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用歌词或对联的形式,给木兰写赞语

木兰诗教案【篇4】

一、 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2. 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

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

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 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环节: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所以把文章的美点提练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木兰诗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在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主题。

3.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听过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首诗歌。

二、走近作家作品: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它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首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又叫汉乐府。秦时有乐府机关,是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武帝时重建乐府,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把由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诗歌,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

1.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句式特点,感知课文内容。

点拨:这首乐府民歌以五字句为主,还有七字句和九字句,骈散结合,整齐中有变化,不显得呆板。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又有变化,不会形成顺口溜。

2.朗读诗歌时要注意的特殊字音:

3.找出每一小节的韵脚,读出诗歌韵味。

4.划分节奏,有节奏地读课文。

老师点拨: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五字句划分为二三节奏);

不闻/爷娘/唤女声(七字句划分为二二三节奏);

5.朗读节奏训练,读出文言味道。

方法:同桌二人一起学习《经典咏流传》中学堂孩童摇头晃脑打节奏,同时在划分节奏处带上延长音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文言韵味。

6.体会每一小节的朗读语气、语调和语速。

师问:你觉得每一小节都用同一种语气读吗?每一小节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边讨论,指多名学生朗读展示自己的体会。

(2)师总结点拨:

第一小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要读得轻快;“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要读的忧愁低缓,“女--叹--息”中间要有延长音。

第二小节,后四句写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要读得铿锵有力,读出木兰的“男儿”气概。

第三小节要用到连读,四个“买”之间不要停顿,一气呵成,读出木兰临行前紧张而有序的准备过程。两个“旦”字引领的句子之间也不要停顿,读出木兰行军紧急、匆忙,侧面反映战事吃紧。而句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和“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要放缓节奏且声音低沉,读出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才能突出木兰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平凡人的真实情感。

第四小节前四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要语速加快,读出战事紧张、战斗激烈的意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要读的低沉、缓慢、悲壮,体现战争的惨烈。

第五小节要读出对木兰的赞许,特别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更要读出木兰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和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第六小节要读出喜气洋洋的气氛,特别是“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更要读出那一种欢乐喜庆的氛围。写木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既要读出木兰穿上女儿装时无法掩饰的欣喜之情,更要读出邻家女孩的那种小女儿态。“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要读出伙伴们惊讶的口吻,如果加上瞠目结舌的表情就更形象生动了。

最后一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最后这个反问句,更要读出那种得意之感。

6.师问:大家有没有发现段落与段落之间还有连接的词句?

点拨:“归”,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这个段落间就不要停顿,要快速连读,才能有一种流水潺潺的感觉,也有一气贯通的畅快之感。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女生、男生分两个声部,接龙式试背诵课文。

三、师总结: 我们在每一小节读法的讨论中,了解了诗歌内容,也懂得要根据诗歌内容来确定语气、语调、语速的朗读技巧,希望大家在今后学习诗歌时,都能用上这些朗读技巧。

一、观看尚雯婕演唱《经典咏流传·木兰诗》的视频,引入新课。

(2)木兰出征前做准备工作的句子是:

(5)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时:

(6)表现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的句子是:

(7)写木兰不愿做官的句子是:

(8)写木兰归家后心兴奋心情的句子是:

(9)写家人对木兰深切思念,热烈欢庆她回归的句子是:

2.哪些内容详,哪些内容略?为什么?

点拨:作者刻意略写战争,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倦,突出表现主人公木兰的形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

问:你喜欢木兰吗?喜欢她的什么?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___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句结果,老师板书:勤劳 善良 孝顺 心系国家 声明大义 英勇善战 淡泊名利

师总结木兰形象:

木兰不仅是一位女英雄,在国难当头、家庭危机时,她深明大义,挺身而出,替父从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善战,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她同时又是个勤劳、善良、孝顺的女孩子,她热爱和平幸福的家庭生活,她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

她也是个邻家的女孩,她也叹息忧虑,也喜欢“著我旧时裳”,也喜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也喜欢和朋友们开个玩笑:“寻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正是因为以上三点,花木兰才成为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

四、体会写作特点:

1、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大声读出来,体会它们都用了哪些修辞?

2、老师讲解:

(1)排比、对偶、顶针、互文修辞手法的多次使用,使句子朗朗上口,感情充沛,上下连贯,一气呵成。

五、再次齐背诗歌。

六、作业:把《木兰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对人物和场景做一些描写。

木兰诗教案【篇6】

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文言词汇积累;

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

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

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

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

B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

4)讲述传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勤劳善良

淳厚质朴

热爱亲人

巾帼英雄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报效祖国

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排比句)

(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

3)朗读品味。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节情不移()妾不堪驱使()便可白公姥()

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写主人聪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写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传奇美1、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2、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3、独特的语言风格

木兰诗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赏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2.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在中国文学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曾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女子形象。今天我们将要通过对《木兰诗》的学习,具体深入地了解一位巾帼女英雄——木兰的形象。

二、朗读课文(8分钟)

第一遍,课件范读。

第二遍,全班齐读。

第三遍,默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要求合上课本,指名一名学生来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补充。

第四遍:小组接力读全文。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

问题1:木兰是怎样一个女子?请结合诗歌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2:这首诗歌哪些情节写得详,哪些情节写得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问题3:请找出诗歌中的对偶句、排比句。

1.不同组的6位学生完成题目。

3.教师归纳总结。

四、当堂检测(8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

翻译下列句子。

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⑶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⑷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不同组的6位学生黑板展示问题。

3.教师总结归纳。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简繁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没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挑选一段,改写成300字左右记叙文。

木兰诗教案【篇8】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肯定会有很多次思念家乡的彻夜不眠,也肯定会有很多次怀着家丑国恨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艰苦战斗。

木兰战功卓著,入朝受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xxx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蔑视功名富贵的美好心灵,受到了人们由衷的赞美。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分析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当堂成诵)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3.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布置作业]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木兰诗教案【篇9】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阶段目标: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

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确定教学目标

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通过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①、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②、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③、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能力目标: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本课语言文字通俗,所以计划把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感悟语言特点作为重点。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播放歌曲《花木兰》,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这一环节主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对木兰的兴趣。

第二环节:花木兰介绍

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放给学生看,初步形成对花木兰的感性认识。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因为诗歌文字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行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初步形成花木兰的印象。

选3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复述时可以参照老师事先给出的图片。其余同学评点。采用说评结合的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六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共同形成对木兰的深刻认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七环节:合作探究

抓住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这两个重点段落,让学生了解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木兰诗的情节安排非常巧妙,既刻画了木兰的英雄形象,更突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怀,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巧妙的情节对于人物刻画成功的重要性。

第八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个作业改写成白话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第二个作业背诵主要是为下一节课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作准备。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现诗歌的声韵美,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复述法,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繁简相宜的结构安排。

2、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说板书

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形象

(详)↓(略)

杰出的巾帼英雄

木兰诗教案十三篇


木兰诗教案(篇1)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一)填空。1、《木兰诗》讲述了木兰 _______ 的故事。2、《木兰诗》选自 (朝代) 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期 的一首乐府民歌。(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朔气传金析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转:次) .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愿为市鞍马 (市:买) .对镜贴花黄 (贴:通“帖”,粘住) .(三)翻译下列句子。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3、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二、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之后,统一结论。)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2、品读探究:(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学生讨论明确: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3、详略分析:(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准备――详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4、课堂小结:《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三、说话训练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课件展示)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四、写作训练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里有几个参考题目: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2、妈妈,我回来了3、英雄颂歌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5、绝响(提示: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例句展示:历史,请永远记住这光辉的一刻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你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梦想你义无返顾的迈出了这历史的、壮丽的、诗的一步天空的雄鹰被你惊呆了广袤的中华大地被你惊呆了侵略者的野心也被深明大义的你惊呆了是双亲的恩情养育了你是北方这片柔情的土地滋润了你是你的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提升了你木兰英雄的名字英雄的民族木兰五、反馈练习(1)《木兰诗》中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又井然有序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3) 《木兰诗》中描述木兰矫健的英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4)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和恶劣的环境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六、教学反思:《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在本课设计时,力争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注意创设情境,注意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以下方面的不足:比如: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热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增强等,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七、板书设计:深明大义 深明大义 英勇善战 果敢坚强 不慕名利 谨慎机敏

木兰诗教案(篇2)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木兰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尽可能当堂背诵,并注意理解性背诵和默写。

2.理解诗歌详略安排的特点。

3.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诵读《木兰诗》,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

二、听写词语,正字正音,加强基础训练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简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答案略)

2.写木兰征战准备,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来写?有什么好处?(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翻译时要注意互相交错补充,从互文修辞角度来认识)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说将军都战死,壮士都归家了吗?如果不是,该如何理解?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要互相交错着来理解?

4.诗中两次写“不闻……但闻”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目的何在?这样的复沓形式诗中还有哪些?

5.研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如“出郭相扶将”是爷娘互相搀扶还是见了木兰一块儿扶?再如结尾为何要写到雄兔和雌兔,跟人物有什么关系?“扑朔迷离”的成语是什么意思等等。

四、民歌的特点是民间流传许久的故事,经文人整理所得,充满传奇色彩是众人的智慧结晶,文学创作需要想象,美国迪士尼再创造的“花木兰”动画片更具有超凡的想像。因此我们也来一次想像训练,各人自选片段(或“停机叹息”或“征战沙场”或“亲人团聚”)扩充情节、丰富内容,进行交流。

五、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自编6—8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

3、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教案(篇4)

目的.一、二、三。

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陕北民歌《回延安》这首新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板书)

1.题解:

《》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看阅读提示了解主题。

3.从内容看,这是首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

二.听录音,学生自读

三.正音:

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ì róng shuò tuò zhuāng zhuó bàng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四.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事?

木兰诗教案(篇5)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sh;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sh;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sh;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sh;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分析了课文的写作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木兰诗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

3.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播放一段美国迪士尼动画巨片《木兰诗》的一个片断作为激趣手段。

二、概括介绍《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之后正字正音。

四、情节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五、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六、小结课文

木兰诗教案(篇7)

关于《木兰诗》教案

1、初步了解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1、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

2、理解诗歌详略安排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板书设计木兰诗理清故事: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以旧带新确定目标2分~5分新课导入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以旧带新,在此基础上自然导入师生互动25分师生互动25分师生互动25分师生互动25分一、概括介绍《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之后正字正音。三、情节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四、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五、小结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步骤:一、诵读《木兰诗》,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二、听写词语,正字正音,加强基础训练三、内容研讨1.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简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答案略)2.写木兰征战准备,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来写?有什么好处?(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翻译时要注意互相交错补充,从互文修辞角度来认识)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说将军都战死,壮士都归家了吗?如果不是,该如何理解?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要互相交错着来理解?4.诗中两次写“不闻……但闻”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目的何在?这样的复沓形式诗中还有哪些?5.研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如“出郭相扶将”是爷娘互相搀扶还是见了木兰一块儿扶?再如结尾为何要写到雄兔和雌兔,跟人物有什么关系?“扑朔迷离”的成语是什么意思等等。四、民歌的特点是民间流传许久的故事,经文人整理所得,充满传奇色彩是众人的智慧结晶,文学创作需要想象,美国迪士尼再创造的“花木兰”动画片更具有超凡的`想像。因此我们也来一次想像训练,各人自选片段(或“停机叹息”或“征战沙场”或“亲人团聚”)扩充情节、丰富内容,进行交流。五、反复朗读,当堂背诵。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2、默写你最喜欢的两个自学生倾听,记忆“双璧”学生齐读,之后正字正音。请学生代表把本课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带领同学学习。借助注释逐句理解情节,理清故事学生思考3分钟后,自由发言,总结归纳。在老师的点拨下,小结课文诵读《木兰诗》,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听写词语,正字正音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汇报交流想像训练,各人自选片段(或“停机叹息”或“征战沙场”或“亲人团聚”)扩充情节、丰富内容,进行交流。朗读并背诵课文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了解《木兰诗》的地位,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读中学,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理清故事情节,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理解人物形象,向英雄人物学习。梳理课文内容,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温故知新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研读与赏析的能力,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研读与赏析的能力,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想像与说话相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能力名篇佳作积累,吸取我国古代民歌的精华。实践练兵,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巩固提高13分~15分当堂训练:1、默写文中的三组排比句2.自编6—8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3、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4、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流?学生独立完 成 老师设计的题目夯实所学,检查教与学的效果课后反思

木兰诗教案(篇8)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所以我采用自由朗读、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朗读、展示朗读、指导节奏朗读、听录音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课文主要内容。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诗歌朗读的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二人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文章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

按归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读了课文后,了解了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所以我设计:假设前不久,花木兰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央视栏目组特邀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课后请你日记本上动手写一写,力争妙笔生花。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木兰诗教案(篇9)

豫剧 常香玉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师借助多媒体简单介绍《木兰诗》,文章选自何处,乐府双壁具体指哪两部作品。

第二环节:诗歌诵读,整体感知首先学生自读课文,只需把课文读通读顺。接着多媒体范读课文(配乐朗诵),学生注意字音,标注节奏。然后组内赛读,选出一名最好的参加全班比赛,评出优胜组。最后组间连读(每组一句,最后一段齐读)。班级从升入七年级以来就开始实行小组学习,全班共分为9组,每组有自己的名字及口号,并设有组长,副组长。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授课过程中我时刻体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一环节的设计从个人到小组再到班级,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我尽量让每个孩子动起手做,动起嘴说。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自读、范读、组读、赛读、连读、齐读六种读书方式,应该能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

木兰诗教案(篇10)

理清故事: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

以旧带新

确定目标

2分~5分

新课导入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以旧带新,在此基础上自然导入

师生互动

25分

25分

25分

师生互动

25分一、概括介绍《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之后正字正音。

三、情节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四、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五、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诵读《木兰诗》,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

二、听写词语,正字正音,加强基础训练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简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答案略)

2.写木兰征战准备,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来写?有什么好处?(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翻译时要注意互相交错补充,从互文修辞角度来认识)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说将军都战死,壮士都归家了吗?如果不是,该如何理解?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要互相交错着来理解?

4.诗中两次写“不闻……但闻”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目的何在?这样的复沓形式诗中还有哪些?

5.研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如“出郭相扶将”是爷娘互相搀扶还是见了木兰一块儿扶?再如结尾为何要写到雄兔和雌兔,跟人物有什么关系?“扑朔迷离”的成语是什么意思等等。

四、民歌的特点是民间流传许久的故事,经文人整理所得,充满传奇色彩是众人的智慧结晶,文学创作需要想象,美国迪士尼再创造的“花木兰”动画片更具有超凡的想像。因此我们也来一次想像训练,各人自选片段(或“停机叹息”或“征战沙场”或“亲人团聚”)扩充情节、丰富内容,进行交流。

五、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默写你最喜欢的两个自

学生倾听,记忆“双璧”

学生齐读,之后正字正音。请学生代表把本课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带领同学学习。

借助注释逐句理解情节,理清故事

学生思考3分钟后,自由发言,总结归纳。

在老师的点拨下,小结课文

诵读《木兰诗》,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

听写词语,正字正音

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汇报交流

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汇报交流

想像训练,各人自选片段(或“停机叹息”或“征战沙场”或“亲人团聚”)扩充情节、丰富内容,进行交流。

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了解《木兰诗》的地位,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读中学,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理清故事情节,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理解人物形象,向英雄人物学习。

梳理课文内容,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

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培养学生研读与赏析的能力,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研读与赏析的能力,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想像与说话相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能力

名篇佳作积累,吸取我国古代民歌的精华。

实践练兵,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巩固提高

13分~15分当堂训练:

1、默写文中的三组排比句

2.自编6—8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

3、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4、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流?

学生独立完 成 老师设计的题目

夯实所学,检查教与学的效果

课后反思

木兰诗教案(篇11)

一、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视频片段,看后,让学生说一下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对她有那些了解。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对,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而现在,花木兰可以说是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又不是真实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其中通人性的小龙、蟋蟀)。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是什么样的?好,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

第二环节:朗读,读准字音

1、让学生将课本注释中带拼音的生字在原文中注音,然后读课文三遍。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

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生僻字,齐读。

语调、语速、节奏。

5、以小组为单位分段齐读诗歌。

第三环节:默读,整体内容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2、学生有疑难在小组内提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翻译,加深理解。

4、让学生复述各节内容,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第四环节:朗读,读出韵律

语气、语调?

2、小组讨论并试读。

3、抽取二个小组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师生一起讨论并明确朗读要领:

第一段:代父从军——沉郁舒缓。

第二段:准备、出征——紧张急促。

第三段:十年征战——慷慨悲壮。

第四段:还朝辞官——轻松恬淡。

第五段:还乡团聚——活泼欢快。

第六段:双兔为喻——诙谐风趣。(多媒体显示)

5、各组按照上面归结的要领再行阅读。

第五环节:朗读,读懂人物

1、听名家朗读录音,同时学生思考: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让学生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敢担当等。

第六环节:精读,读透技法

详略得当的构思。

①再读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作品详略安排的用意。

②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学生全班展示,师生共同明确:任何文章在剪裁上详略的处理都是以突出人物特征、充分表达主题为目的的。同样,《木兰诗》在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同时,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核心构思,更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诗歌泼墨如雨般的详写木兰战争前的忧思、孝顺、思亲,和凯旋后归乡的迫切、团聚的欢乐、对闺房、女妆的的喜爱以及再见战友时的俏皮、娇媚。而对十年征战生活则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种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把一位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普通少女,既有勇士的刚健又有女儿娇美的木兰刻画的极富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而这也正是一千多年来木兰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①仍以第三、六段为例,明确:详写就是行文中大量运用铺陈、渲染、烘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思考: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以详写的?

②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共同示例归纳:

复沓:如“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六句。

互文:如“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以上手法都很好地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效果。

④请学生齐读以上句子,再感受一下他们的表达作用。

⑤除了上述修辞以外,诗歌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们举例并赏析。

顶真: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

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

⑥师生共同明确:以上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充分体现了民歌通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

第七环节:齐读,畅谈感悟

1、齐读一遍。

2、思考:学完本文,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

3、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4、学生展示,畅谈感想。

淳朴智慧、淡泊名利、爱家报国的优秀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她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发扬广大。作为你们这一代的孩子,享受着祖国发展带来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享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与关爱,因而更应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担当的精神: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对自己负责;体谅父母,分担家务——对家庭负责;关心集体,同学互助——对学校负责;遵规守纪,热心公益——对社会负责……只要有了这样的责任感,那你就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将来也必定是一名有益于国家的好公民。——让我们努力!

第八环节:默读,尝试背诵

第九环节:布置作业

1、背熟全诗。

2、以“学木兰能担当”为题,结合老师的概括引导,将自己的学习感悟整理成不少于300字的一段话。

木兰诗教案(篇12)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

2、学习《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习《夜雨寄北》(1)、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讨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

课后练习题一

第二课时

1、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了解作者及背景: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本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本诗不是送别而是所握别。淮上是指扬州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讨论疏通文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前两句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滋味。大好的春天里却要与友人分手,心中的离愁别绪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虽只写渡江人,但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上。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后两句,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起,笛声载着愁情,诉说别离的时间到了,两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这是即景生情,颇具典型意义。

(4)、讨论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背诵全诗。

2、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了解作者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

(2)、朗读这首诗。

(3)、探究诗歌的内容。首联:前句写送别地点,后句形容朋友去的地方不远,五津风烟在望,暗示不必为此行悲伤,为下文铺垫,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作者用彼此相同的处境来安慰朋友,既蕴含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的旷达爽朗的胸襟。颈联:这是全诗的中心,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与前文一脉相承又有升华。尾联: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感的吐露。豪放之情溢于言表。

(4)、讨论诗歌中抒发的情感。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式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背诵全诗。

4、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风赠》:

(1)、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诗人,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做过太子宾客等官。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联合一批朝臣搞了一场政治革命,几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其他人被贬官放逐,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贬到几个地方去当刺马、司马等官。长达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奉召回朝,在扬州遇见白居易,白设宴招待他,并在宴上写了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七律给他,他就作了这首诗回赠。

(2)、解题:

酬:答谢。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相赠,赠我(诗作)

(3)、朗读这首诗。

(4)、学生探究这首诗的内容、意境等。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23年。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5)、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5、背诵全诗。

6、作业:课后练习二。

木兰诗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活动形式〕

查找资料、知识竞赛、讨论、改写诗句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她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她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借景阐理写意人生的手法。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三、各显其能猜作者

请大家根据幻灯片上的图象和提示语猜出本文五首诗歌的作者。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曾给幼小时的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静夜思》。2.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后人称之为“诗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他的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3.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他们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4.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小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他的诗《清明》的句子。

5.他是江西临川人,宋朝的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积极推行改革,后遭保守派的攻击而失败。

四、七嘴八舌话背景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说出五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2.《邱迟与陈伯之书》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句子。写春天使叛将产生了对故国的思念。杜牧的《江南春》写在晚唐社会矛盾尖锐,统治者苟安旦夕的情况下,选择江南的春天这个题材,不是没有用意的。3.《登飞来峰》为王安石29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任浙江鄞县时,写下此诗。在鄞县他组织百姓浚治渠川,兴办水利,这些举措从粉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此时的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

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4.《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5.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观沧海〉这首诗。

五、抑扬顿挫读诗文1.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读音、停顿、重音等方面,达到通畅流利。

2.配乐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含义。

六、和景融理析《望岳》

观影像,走近泰山。

2.赏美景,提升品位。

3.读诗文,陶冶情操。

4.解题:“岳”在这里指东岳泰山。

5.用心感受,领略美景和抱负。

学生听录音后,根据课下注解了解诗歌的含义。在讨论中解决疑难。

泰山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泰山景色是壮美雄奇的。作者的写作是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理想?

这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这两句诗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6.推敲诗句,把握写法和情感。

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炼字生动。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七、总结方法求规律反复诵读,感受美景。

2、披情入文,体会情感。

推敲诗句,把握写法。

4、含义新解,感悟哲理。

八、自主合作勤探究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句诗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各是什么?

《观沧海》

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将愁心寄与明月,为什么还写到杨花和子规呢?

《江南春》

请从景物、数量、状态、色彩、层次、动静、时间变化、空间变换、意境变幻等角度任选一点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九、学以致用(课堂练习)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被后人成为“”的李白。题目中的王昌龄曾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洛阳亲友如相 问,。”

2.“造化钟神秀”中的“钟”的意思是,此句描写了泰山的。

3.《登飞来峰》中点明主题的句子是

4.请列举出三句描写月亮的诗句。

5.根据示例,任选一句进行改写。

示例:迢迢贬谪路,吊影孑身。愿化一袭长风紧相随,同闻子规啼愁。渺渺无

限期,晨寒夕凉。借半缕月光轻添薄纱,齐观杨花恣肆。

改写下列句子:

(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7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