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系列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系列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星际迷航)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要知道一份好的教案课件,知识点的设计要有轻重层次,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小编为您推荐一篇题目为“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的优秀文章值得一读,热烈欢迎来读这篇文章希望它能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知识和经验!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篇1)

教学内容:

书本第43—45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准备小棒、钉子板、方格纸、直尺、三角尺

总课时:

28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形成表象

1、教师出示生活情境图,提问:在这些图片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平面图形,是什么?(平行四边形)你能找到吗?

指名学生指一指,课件演示。

2、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小组合作,制作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提出要求:每个同学在小组学具袋中,任选一种材料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做完之后,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制作方法?

汇报交流(让学生依次在投影上演示,并介绍制作过程)

2、对比猜测平行四边形特征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制作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那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谁来猜测一下?

学生猜测,教师板书或板贴(并在后面打“?”)

3、小组探究,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的猜测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一方面平行四边形角的特点。(教师同时板贴将学生的猜测进行归类)那么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小组合作,想办法验证黑板上的一点或几点猜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总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内角和是360度。

4、判断巩固:想想做做第1题,并让学生说说第二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认识底、高

1、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图,提出:你能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间的距离吗?拿出手中的作业纸,先用虚线画出表示这组对边距离的线段,再测量。

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教师指导明确“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指出这条垂直线段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这是它的底。标出高和底。

2、教师平移此线段,提问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底上的高?有多少条?

3、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什么是它的底呢?打开书44页自学例题中的内容。

指名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4、出示试一试,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在书上完成。

汇报后,师指最后一个图形的另外一组底,提问:如果以这条边作底,这个还是它的高吗?为什么?

师小结:平行四边形有两组相对应的底和高。

5、完成想想做做5,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如果有错误,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说说做平行四边形的高需要注意些什么?(底和高要对应,高画成虚线,画上直角标记)

问:这节课咱们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关于平行四边形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三、实践体验,深化特性

1、想想做做4。师:你能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纸剪成两部分,再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先自己试一试,再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么剪拼的。

指名汇报,你是怎样剪的?谁来看着这个长方形,说说它的特征是什么?

2、想想做做6。刚才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下面我们再做个游戏,让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想玩吗?

出示想想做做6的几个步骤。让学生一步步操作,最后小组里观察讨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出示集合图,指出: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看做一个整体的话,长方形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小结。

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演示变化过程,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改变了,但是什么没有改变?指出平行四边形不改变边长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请同学看书上P45页“你知道吗?”

提问:说一说,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这种特点在哪些地方有应用?大家课后做个有心人,搜集相关的资料吧。

四、全课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篇2)

《平行四边形认识》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 课件出示:

2.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平行四边形的意义(1)提供感性材料

师: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给大家说一说吗?①学生尝试举例。

②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a.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课件实例中的平行四边形。b.课件呈现:上面的各图中都有平行四边形。

(2)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①师:我们把刚才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来观察一下,结合我们对平行四边形初步的认识,谁能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预设: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在1号学具袋里的小篇子上也有这些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两人一组研究研究。

②学生小组合作,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学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③小组汇报交流: 预设: 量一量:发现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相等。

画一画:分别在对边之间画垂线段,经过测量发现垂线段的长度都一样。说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在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说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也相等。教师要及时总结:就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概括能力。

(3)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①学生尝试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如果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你想怎么说?你们先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推荐一个你们组认为说的最好的,到前面来说给大家听,让大家一听就能明白是平行四边形。

②与书上的定义进行比较。

师:(刚才大家说了自己的看法,你们想不想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读,教师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4)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什么样?想好了吗?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开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的引领,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的给予点拨,以便于学生加以总结和概括。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用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时素材为例)

刚才同学们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时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语言: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的一条高。垂足所在的边就是底。

(2)还以这条边为底,还能再画一条高吗?可以作多少条高?这些高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练习:(课件出示)

①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

②从这点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原有素材引入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平行对边间的距离就相当于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在学习活动中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与理解。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选择:(课件出示)

上图中相对应的底和高是()。A.6和1 B.5和4

C.2和4 D.3和1 2.说一说下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底和高的意义,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哪些实际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平行四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过程方法:在对简单图形分类的过程中,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下图,认真观察。94页的一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出分类的要求。

(2)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引导学生从自动拉门、篱笆中找出平行四边形。

2、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⑴学会画平行四边形。

教师掩饰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⑵引导学生找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二、实践与应用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把它涂上色。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大一点的平行四边形。

三、全课小结

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篇4)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讨未知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梯形。

2、师:你们都了解有关梯形的哪些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梯形的呢?(学生说的过程中老师出示相关的图,并请学生指一指)

(1)师:请同学们把口袋里的图形取出来,挑出你认为是梯形的图形。(口袋里只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师:这里面没有我们想要的梯形,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从这些图形里面(只剪一刀)变出梯形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做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汇报?(学生们交流剪的方法、感知梯形的特征)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检验一下你们剪出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1) 师:根据你们学习图形的经验,你能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

(2)师:阅读书上有关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内容,并在自己剪的梯形中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1)师:在你们所剪的梯形里面有没有两腰都相等的梯形呢?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图形里面剪出来吗?我们给这样的图形起一个什么名字呢?(等腰梯形)

师:我们一直是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剪出梯形的。可见,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现在,你们能不能从梯形里面(剪一刀)剪出两个我们学过的图形?

四、总结:

(1)你有什么收获或有问题。

(2)请评价一下你或你们小组的表现。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篇5)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观察→猜想→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2、学生一题多解,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分解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小黑板等。

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有平行四边形的图,请学生找有哪些平面图形,当说到平行四边形的地方用红课件闪烁一遍,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师生小结后问:“想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更多知识吗?”教师板书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新欲望,明白探究内容。)

要求学生用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用眼先看一看边、角有什么特点,再用尺子、量角器实际量一量,并把发现的结论填入“我的发现”报告单中。然后请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对发现多的及时进行表扬,师生共同整理板书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接着问:“刚才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么怎样定义平行四边形呢?”(同一组小声议一议,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新知,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分析、归纳等能力。且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

师用长方形的活动木框,用手捏住两个对角,向内外拉。请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说明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师生小结板书出性质。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你能从下图中找出你学过的图形吗?

3、标出下图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篇6)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认识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并掌握其特征。通过这节课深入的学习,使学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中第一个例题,首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一些常见物体上的平行四边形,再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举例,充分感知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相互交流,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第二个例题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揭示高和底的意义。“试一试”让学生动手测量几个平行四边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及相应的底,进一步感受高与底的意义。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利用材料做平行四边形并发现其特征;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小黑板等。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动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让他们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归纳等来理解所学知识。

这节课教师要注重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为主线,通过教师提问、演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新知。我们认为在本课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学时应先让学生从生活场景图中找平行四边形,再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最后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到生活世界。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做平行四边形、相互交流,从中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中通过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本课教学安排了两次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之前我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样在合作交流时才有话可说,思维才能碰撞。

师:你们玩过七巧板吗?你知道七巧板是由哪些不同的图形组成的吗?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七巧板。七巧板是由七块图形组成的,它可以拼出丰富的图案来。外国人管它叫“中国魔板”,在他们看来,没有哪一种智力玩具比它更神奇的了。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平行四边形。(出示课题)

师:老师这儿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改变方向后问:它还是平行四边形吗?

不管平行四边形的方向怎样变化,它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图贴在黑板上)

师: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在这上面找到平行四边形吗?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平行四边形,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可相机出示:活动衣架)

1、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平行四边形,现在你能利用手边的材料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并选代表在班级里汇报。

3、刚才同学们成功的做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做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吗?你是怎样发现的?(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师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度。)

1、出示例题,你能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吗?(学生在自制的图上画)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2、师:刚才你们画的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4、这样的高能画多少条呢?为什么?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机动)

第4题引入:木匠张师傅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成两部分,拼成一张长方形桌面,假如你是张师傅,该怎么锯呢?想试试吗?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试一试 。

(1)师拿出自做的长方形,捏住对角相反方向拉一拉,看你发现了什么?师做生观察,互相交流。

(2)判断: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小组交流然后再说理由,此时老师可问学生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特殊在哪了?

师再捏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向里推。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觉得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呢?(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师: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举例后阅读教科书P45“你知道吗?”)

2、用你手中的七巧板拼我们学过的图形。

3、寻找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精选阅读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分享


在开学前,老师需要将教案和课件准备妥当,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地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学生们的反应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为了帮助您提高教学质量,趣祝福编辑精心制作了一个名为“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的资源,供您参考和使用。记得收藏和分享哦!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1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认识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并掌握其特征。通过这节课深入的学习,使学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中第一个例题,首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一些常见物体上的平行四边形,再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举例,充分感知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相互交流,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第二个例题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揭示高和底的意义。“试一试”让学生动手测量几个平行四边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及相应的底,进一步感受高与底的意义。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利用材料做平行四边形并发现其特征;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小黑板等。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动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让他们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归纳等来理解所学知识。

这节课教师要注重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为主线,通过教师提问、演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新知。我们认为在本课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学时应先让学生从生活场景图中找平行四边形,再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最后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到生活世界。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做平行四边形、相互交流,从中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中通过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本课教学安排了两次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之前我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样在合作交流时才有话可说,思维才能碰撞。

师:你们玩过七巧板吗?你知道七巧板是由哪些不同的图形组成的吗?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七巧板。七巧板是由七块图形组成的,它可以拼出丰富的图案来。外国人管它叫“中国魔板”,在他们看来,没有哪一种智力玩具比它更神奇的了。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平行四边形。(出示课题)

师:老师这儿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改变方向后问:它还是平行四边形吗?

不管平行四边形的方向怎样变化,它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图贴在黑板上)

师: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在这上面找到平行四边形吗?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平行四边形,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可相机出示:活动衣架)

1、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平行四边形,现在你能利用手边的材料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并选代表在班级里汇报。

3、刚才同学们成功的做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做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吗?你是怎样发现的?(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师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度。)

1、出示例题,你能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吗?(学生在自制的图上画)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2、师:刚才你们画的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4、这样的高能画多少条呢?为什么?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机动)

第4题引入:木匠张师傅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成两部分,拼成一张长方形桌面,假如你是张师傅,该怎么锯呢?想试试吗?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试一试 。

(1)师拿出自做的长方形,捏住对角相反方向拉一拉,看你发现了什么?师做生观察,互相交流。

(2)判断: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小组交流然后再说理由,此时老师可问学生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特殊在哪了?

师再捏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向里推。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觉得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呢?(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师: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举例后阅读教科书P45“你知道吗?”)

2、用你手中的七巧板拼我们学过的图形。

3、寻找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2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相关知识,并且在第一课时认识了四边形的特性的基础上教学的。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小学阶段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因此,我把本课时定位为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本课时的内容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通过推拉门和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第二层次,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围一围、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根据教材特点,我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

3、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 。

4、通过多种活动 , 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了让每个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我力求在本课中体现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数学的抽象乃属于操作性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为,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其特征。创设观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获得新旧知识的链接;自己动手围一围、画一画、剪一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知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说一说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尽情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是本课教学的主旨。富有活动性的教学,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为什么推拉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的呢?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自主探索,进而认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怎样让平行四边形变稳定呢?让学生想办法试一试,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探索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所以我先出示《我们的校园》主题图:你能从这里找出哪些四边形?复习四边形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推拉门上的四边形:你们认识这样的四边形吗?引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后,第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推拉门可以伸缩展开讨论,进而借助用硬纸条订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和实践,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并且在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自然、亲切、真实有趣。第二环节,我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这样就能很直观很清楚的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紧接着,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验证特征,加深理解。最后提出一个开放性的动手活动: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通过动手、动脑、互相交流,不但可以进一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而且能帮助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本39页第2题: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与原图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

课本40页第4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本39页第3题:要求在判别是否是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把它们分别改成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摆喜欢的图形。这既可以帮助把握已学图形的特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3

授课人:刘丹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70—71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会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

3、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证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准备:课件、小棒、钉子板、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学习成果交流。

师:同学们昨天都对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预习,谁来说说你通过预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质疑学习困惑。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学到了平行四边形的很多知识,你们在自学时遇到哪些困难?谁来说说,我们大家一起来想办法。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交流展示

1.教师: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如教材中的几组照片)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说说看。2.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相机出示生活中的几组照片。)

三、互动探究

1.谈话: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闭上眼睛在小脑袋里想一想平形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好,脑子里有平行四边形样子了吗?(出示课件中的平行四边形)

如果老师让你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你准备怎么做?

2.学生用手里材料做,做完后同桌交流:“我是怎么做平行四边形的?”教师巡视指导。

3、上台来展示自己是怎么做的。

学情预设:(1)用钉子板围;(2)用小棒摆的;(3)用方格图上画;(4)直接折的;(5)用剪刀剪„„

4、谈话: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面前的平行四边形,它的边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先在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能证明这些猜想吗?想想办法,动手试试。

学生汇报证明方法。

(教师结合回答用课件演示验证过程。)

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相加是180°(平角),内角和是360°,对角相等。

5、练习,做“想想做做”1、2、3、4。(课件演示)

四、精讲点拨 1.认识高、底。

课件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图,介绍: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上下对边是一组平行线,你能量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吗?应该怎么量?把你量的线段画出来。

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

2.老师刚才发现,大家画的垂直线段位置都不一样,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线段到底有多少条呢?(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有无数条。)

(课件演示作高的方法)说明:在平行四边形里,一组对边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对边就是底。

3.学生自主看书上P70页,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什么是底?

五、矫正反馈

1.师出示实物“平行四边形”,指一指两组底边上的高。

2.做书上试一试,量出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1)先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2)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3.想想做做5,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注意画上直角

标记。如果有错误,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教师演示后提问: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哪里变了,哪里没变,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看书上“你知道吗?”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

七、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的?

八、布置作业

1、七巧板也可以拼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回家拼一拼。2、利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设计一个能给人们提供便利的东西。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4

一、说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2、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把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四边形?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这幅校园情景图中,哪儿用到了四边形呢?(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三)认识特征,明确关系。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根据这一要求,我有序地安排了七个层次探究活动。

1、画四边形。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图中观察到很多四边形。在你们的生活中观察到的可能不只是这些,下面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四边形或在其他地方观察到的四边形,画在你们的图画纸上,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看、想、画这一过程,唤起学生头脑中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

2、作品展示。

(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3、观察图形。

(1)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

(2)交流小结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一般的四边形:没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思考、探究、质疑,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验证结论。

(1)验证结论(出示课件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2)练习题。(出示课件: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既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内化新知,体验成功之乐,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调控教学进度,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生活中的应用。

(1)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联系身边的实物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6、通过练习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的练习过渡到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一下你的理由。

老师和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

(2)教师归纳: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说一说图示的含义

7、练习题(1)填空,(2)判断,(3)猜图形

(五)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经验。]

三、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四、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浓,2、上课的语言不够精炼。3、时间安排的不是很合理。总之,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3~45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难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观察→猜想→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2、学生一题多解,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分解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钉子板、

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棒、直尺、三角板、水彩笔、方格纸、彩纸、剪刀、量角器、平行四边形纸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玩一个猜图形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猜图形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特点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为后继环节的学习作铺垫。)

二、 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课件)问挂图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

三、 学生自主探究

1、利用手中材料制作平行四边形。

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用小棒摆,沿直尺的边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敢于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点。)

2、借助手中材料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制作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研究其位置关系和长度关系。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判断。提问:为什么第2个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选择感兴趣的自己去发现和交流,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得出结论。)

3、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师生共同操作,突破难点。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四、巩固练习

(一)巩固基础 简单运用

(二)例题讲解 活用知识

(三)综合训练 提高能力

(四)归纳小结 反思提高

五、阅读“你知道吗”

这里向学生介绍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以及这种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应用价值。

六、全课总结(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小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

七、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件范例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提前准备好的,但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行设计和完善。教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在这篇网络文章中,我们为您整理了关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的内容,相信阅读后您将受益匪浅!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1)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认识三角形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

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

师生交流后说一说。

2.导入新课。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画三角形。

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

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

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

(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画法。

(3)观察比较。

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

学生独立观察图。师提问: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

2.组织交流。

提问: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结合投影图说一说。

明确:人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互相垂直;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2厘米。

3.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结合图进行介绍: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教师边示范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

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6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交流画法。

提问: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

引导学生得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三角形有三条底,也就有三条高。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说说判断的理由。

3.课件出示: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强调:第一个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用量角器量角的知识。

我们已经学过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谁能说说用量角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2.认识三角尺上的三个角。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引导学生说出90 、60 、30 。

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 、45 、45 。

追问:你知道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90 +60 +30 =180

90 +45 +45 =180

3.导入新课。

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都是180 。其他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也是180 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板书问题)

二、交流共享

1.量一量,算一算。

(1)从教材第113页剪下3个三角形,小组合作,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剪下三角形后,提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两个学生负责用量角器量每个角的度数,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记录和计算,并填写下表。

三角形

名称 3个内角的度数 3个内角度数的和

(2)汇报交流。

由于学生的操作会有误差,因此有的学生计算出的内角的和可能不是180 ,但一定会接近180 。

(3)回顾交流。

提问: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计算出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是180 ,有些同学计算出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不是180 ,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明白在测量和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引导思考:看来用测量的方法还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 。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2.拼一拼,看一看。

启发:我们用三角尺可以拼出许多度数不同的角来,那这样的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角是否也可以拼在一起呢?可以拼成什么角呢?

(1)让学生想办法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

学生拼完后,教师展示学生的各种拼法。

(2)组织观察。

提问:观察这几种拼法,不管怎么拼,它们最终都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都拼成了一个平角。

追问:通过这个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

3.动手操作、验证发现。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拼一拼发现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180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

(1)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将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3)量一量拼成了什么角。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计算,再汇报结果。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3的度数的?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用180 减去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出第三个未知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10题。

这道题也是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特点来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前两小题和“练一练”的思路相同,第3小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以用“90 减一个锐角”的方法来求另一个锐角。

3.自学教材第79页“你知道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练习十二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三角形定义和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作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三角形有哪些特点?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三角形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二”

1.第1题。

画高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道题中第三小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不用重新画,只要在另一条直角边上标出就可以了。

2.第2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由于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画无数多个,因此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

3.第6题。

这道题是练习用“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先量出两根小棒的长度。

(2)再小组交流探究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范围。

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要大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差,小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和。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这道题也是有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练习,已知三边之和,确定三条边的长度。

2.第11题。

学生在完成这道题时,经常会误以为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那么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就是原来三角形内角和的两倍。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练习时教师可以让同桌交换一个三角尺,使每个学生都有两个相同的三角尺,再拼一拼,最后观察得出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还是180 。

3.第12题。

这道题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形象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让学生边折边观察。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2)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历探索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了解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猜想、验证、应用的数学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难点:认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今天老师把平面图形朋友给大家带来了!生:第一个是三角形。第二个是圆形。这个是(长方形),这个是(正方形)

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们相同的特点是„„.不同的特点是„„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它当然也符合对边相等的条件,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还有最后一个呢,它是(平行四边形)。

2、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同学们,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下面,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吧。(1)出示第1幅图,问:你看到了什么?(生说,我发现了梯部栏杆上有平行四边形)(2)出示第2幅图,问:你又看到了什么?(生说:我看到了列车员的标志上也有平行四边形)。

(3)出示第3幅图,问:你发现了什么?(生说:我发现毛衣上有平行四边形)(4)出示第4幅图,(这是家里装修房屋的墙砖)问:你又有什么发现?(生说:我发现墙砖上有平行四边形)

3、引入课题并质疑

(同时出现这4幅图)师:孩子们可真会观察,很快就找到了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看,(去掉图案,只留下图形)他们都是(平行四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在操作,汇报中,认识平行四边形边、角的特点。

1、“拉一拉”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密切关系。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方框)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是长方形)教师:对!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大家看好了,老师分别将两只手握着这个长方形方框的两个对角,轻轻地拉一拉。变!变!变!这还是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对!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你们也拿起手中的长方形拉一拉吧。

2、用长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引入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猜想

师:孩子们,刚才的平行四边形是谁变出来的呢?(长方形)长方形的边和角有它的特征,现在它已经变成平行四边形了,那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具有哪些特征?让我们大胆的来猜一猜吧。(师板书猜想)

学生猜想。学生猜想一个,老师就板书一个。学生的猜想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边:对边相等,对边平行。

角:对角相等,同一底上的内角和为180度,内角和360度。

究竟这些猜想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征呢?猜想是需要通过验证才能成为结论的。(板书:验证)下面我们就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验证。

3、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师:在合作之前,先来读合作要求: 小组合作

验证猜想 验证内容

在边和角的特征中任选一个。

工具

直尺、三角板、量角器

方法

量、剪、折、拼,拉......(记录)

汇报形式

把小组的发现写在《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上,确定中心发言人,小组其余同学补充。

师:(1)验证内容中任选一个的意思是可以只验证边的特征,也可以只验证角的特征。如果你选择验证边的特征就要验证对边是否相等,对边是否平行。如果你选择验证角的特征就要验证对角是否相等。

(2)验证的方法有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拉一拉,除了这些方法以外,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注意如果你用量一量的方法,一定要把你量出的数据记录在你的平行四边形上。

(3)在验证的过程中,请把你们小组验证的内容和结论填写在《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图形(平行四边形)项目 内容

? 要验证的猜想 ?

运用的工具 ?

验证的结果 ?

如果你们小组验证完了就请举手示意老师,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深入到小组中去听和说)

4、汇报验证结果

师:老师观察到很多小组都准备好了。师:老师先来了解一下,哪些小组验证的是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请举手;哪些小组验证的是平行四边形角的特征,请举手。A、验证边的特征

首先,请验证了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的小组来汇报。(4个学生上来后)(1)请问你们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是谁?

(2)请把你们《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的内容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用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对边相等的?赶快展示给大家看。(生边说边演示)

(3)这个小组的同学真能干,他们用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验证边的特征的小组,你们得到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你们有不同的方法吗?(让生说不同的方法)师:这几个小组的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却得到同样的结论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师板书对边相等)。

(4)你们小组又是用什么方法,怎样验证对边平行的呢?赶快演示给大家看一看(生边说边演示用画平行线的方法验证对边平行)

(5)刚才这个组的孩子还用了画平行线的方法验证了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老师也想来验证一下。(师出示课件)这又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怎样?(生:平行。师板书:对边平行)

(6)同学们,刚才我们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边得特征,来说一说吗?

书上又是怎样定义的?请翻开书97页,找一找。谁先找到就举手告诉老师。(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师:对,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意义。(板书并读一读)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B:验证角的特征

师:下面请验证了角的特征的小组来汇报。(4个学生上来后)(1)请问你们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是谁?

(2)把你们《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的内容给大家说一说。老师想知道你们小组量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数据?是怎样知道对角相等的?赶快展示给大家看。(生:边说边演示).(3)问:其他验证角的特征的小组,你们得到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板书:对角相等。

师:请大家把验证的结果和我们的猜想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们的猜想完全正确)孩子们,你们太棒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我们共同智慧的结晶读一读吧。(读边和角的特征)C:解决问题

(1)师:刚才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用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现在,让我们利用边和角的特征去解决下面这个问题。转换视频(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

师:看哪些孩子是火眼金睛,能判断出下列这些图行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并问为什么?

(生:因为它的对边相等。师:你能不能用角的特征去判断呢?)师:哪些不是平行四边形?(生1、3、4不是平行四边形。师点击出现答案)

师:第1个和第4个图形为什么不是?(生:因为他们的对边不相等)那么第3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呢?(生;因为它没有围拢)师:对这不是一个封闭的图形。最后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判断他们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引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师:看来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就要看它是否满足平行四边形的定义。(2)老师这还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5厘米

3厘米 ?

这个平行四边形一周的长度是()厘米。(生说,师板书)可能有:5×2+3×2=16(厘米)(5+3)×2=16(厘米)师问:为什么乘2?5+3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其他孩子,你们的结果和他们一样吗?对16厘米是这个平行四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1、引入高 同学们请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平行四边形,这些平行四边形最下面的边都是一样长的。但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生:不一样)为什么?(生:因为他们越来越矮了。)师:这说明平行四边形也是有高矮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哪儿呢?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折三角形的高,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生演示三角形折高的过程)师:任何一个三角形的高和底都是什么关系?(生:三角形的高和底互相垂直)

2、折高并验证高

下面,我们就要仿照折三角形的高的方法来折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我们要比一比,谁折的快折的准。快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开始折吧!(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展示台展示)师:(有些同学已经折好了,其他同学加油哦!)同学们,请坐好了。现在,老师XXX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他折的高。

师:请问,你折的高在哪儿?生指出后师把折痕画出来。同学们,如果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那这条折痕必须和底成什么关系?(生:互相垂直)

师:好,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同学们,他的高折对了吗?为什么?(生:折痕和平行四边形的边互相垂直......)对,像这条折痕一样,从这条边上的一点出发,与对边互相垂直,我们把这条折痕叫做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折痕垂直的边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现在,谁告诉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是什么关系?(生:互相垂直,师板书:高和底互相垂直)。请赶快用三角板验证一下你的高折对了吗,如果折对了,请分别标上高和底。如果没有折对,请赶快改正。

3、判断高并引出高的概念

师:孩子们真棒!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高折对了吗?(1)第1个?(生:折对了)为什么?(生:因为这条高和底边垂直........)(2)第2个?(生:不对)为什么?(生:因为这条高和底边没有垂直.......)(3)第3个?(生:不对)为什么?(生:因为这条高和底边没有垂直.......)(4)第4个?(生:折对了)为什么?(生:因为这条高和底边垂直.......)

4、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条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生:是)想一想:平行四边形是不是只有这一条高呢?学生说后老师问(为什么)。师:到底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呢?请看老师演示。(师课件演示把高平移到右边。)这些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如果我继续这样平移,还能平移出多少条高?这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多少条?(生:无数条)让我们来读一读。平行四边形的高为什么会有无数条呢?这是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只要从平行四边形一边上的一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直线段都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三、在“玩一玩”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学习了那么久,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出示玩具,请两位孩子上台玩一玩。

玩具定位,学生观察,玩具是平行四边形。玩具可以收缩,可以伸长,揭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不稳定性

师:生活中,人们充分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个特性,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请看我手中的这个衣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构成的衣架)要用它时,把它拉开,平行四边形变大。不用时就把它收起来,平行四边形变小,真方便。再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个电动伸缩门,开门时,平行四边形变小。关门时,平行四边形变大。正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方便。四:总结

1、师: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你收获最大的一点告诉大家。(师走上讲台指着板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今天我们的学习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应用的全过程,其实,生活中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在猜想和验证中诞生的,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大胆的进行猜想,努力地进行验证,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会在你们中诞生。让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好吗?

好,下课!

【板书设计】

意义:两组对比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特征:

边 角

猜想 对边相等 对边平行 对角相等

验证 对边相等 对边平行 对角相等

特性:不稳定性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3)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黄岗镇罗楼小学 梁坤

一、教学目标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高与底的对应关系,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性。

教学难点: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法: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

学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结合的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四、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①学生尝试举例。

②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

2、课件出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师:同学们你能说说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知识?(指名学生)

3、揭题、导入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小组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出示学具(两个平行四边形、学生用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

师:刚才有的同学已经谈到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那现在我们分小组仔细观察,看看你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知识?然后把你的发现写下来。(看一看哪个小组最认真、完成的最快、发现的最多?)

(2)学生小组合作,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学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小组汇报: 预设: 量一量:发现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相等。画一画:分别在对边之间画垂线段,经过测量发现垂线段的长度都一样。说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4)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总结并适时板书在黑板上。

2、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1)学生尝试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如果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你想怎么说?你们先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推荐一个你们组认为说的最好的,到前面来说给大家听,让大家一听就能明白是平行四边形。

(2)师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3)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师: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学具,量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师:你能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吗?应该怎么量?把你量的线段画出来。

(2)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

(3)老师刚才发现,大家画的距离位置都不一样,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线段到底有多少条呢?(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有无数条。)

(4)师引导总结: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5)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吗?学生继续尝试。

4、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1)教师演示

教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2)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后汇报。(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

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板书:易变形)

(4)举例

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如汽车间的保护网,推拉门、放缩尺等.)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自己找,三题左右,要有层次有梯度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哪些实际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教后反思

在本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动眼动脑动手,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4)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所对应的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增强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会画对应底边的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证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钉子板、方格纸、直尺、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做个游戏。我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说出老师手中图片的说出特征,再请下面的同学们来猜猜这是什么

图片好吗?

2、最后出示平行四边形图片,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下面,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

师:从这幅图片中,你们在哪里看到了平行四边形?说说看 师:同学们可真会观察,很快就找到了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说说看。

2.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会很好,说明大家平时都很注意观察生活,现在老师这里还有几张生活中的图片,同学们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几组照片。)

师:所以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同学们平时也要多注意观察生活。

三、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学生利用学具制作平行四边形。

1、师: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如果老师让你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你准备怎么做?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个平行四边形。

2.学生用手里材料做,做完后同桌交流:“我是怎么做平行四边形的?”教师巡视指导。

3、师:哪个同学愿意上台来展示自己做的平行四边形。学情预设:(2)用小棒摆的;(3)用方格图上画;(4)直接折的;(5)

用剪刀剪„„

(2)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4、师:看来同学们都有各自的办法,;老师就不让大家一一展示了。现在就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面前的平行四边形,回想一下自己的制作过程,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呢?

同桌之间交流:有什么发现?

师:你们能证明这些猜想吗?想想办法,动手试试。

学生汇报证明方法。

师:证明对边平行的请举手

某人

说一说你是怎么证明的。生:我是通过三角板和直尺的移动来证明的 师:你来演示一下,可以请同桌帮你一下

师:老师这边再来演示一下,看看对边到底平不平行 师:证明对边相等的举一下手————(教师结合回答用课件演示验证过程。)

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5、练习

刚才通过我们自己的探索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个练习。(课件显示练习)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1.认识高、底。

课件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图,介绍: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上

下对边是一组平行线,你能量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吗?应该怎么量?把你量的线段画出来。

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要量的线段)

生:三角尺的一条边对着底,沿着另一条边画一条线段,这就是我要量的线段。(边说边演示)

师:你知道这条线段叫什么吗?

生:高 师:你们俩也是这样画的么

生:是

师:在平行四边形里,一组对边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对边就是底。刚才某 同学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做高的方法,现在老师再来演示一遍(课件演示作高的方法)

2.师:老师刚才发现,大家画的垂直线段位置都不一样,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线段到底有多少条呢?(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有无数条。)

3、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下面的一条线画高的。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并尝试一下。

4、练习:大家已经学会了做高,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了。判断下面的红色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吗?是的话,哪条是底,哪条是高?

四、巩固练习

1.剪一剪: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纸剪成两部分,再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是怎样剪的?(课件演示)

2、拼一拼:用三角板拼各种平行四边形。(课件演示)

3、移一移:(课件演示)

4、量一量:做书上试一试,量出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课件演示)

5、画一画:画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课件演示)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教师演示后提问: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哪里变了,哪里没变,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引出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征。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7、拓展延伸

请同学看书上P45页“你知道吗?”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的?

六、布置作业

利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设计一个能给人们提供

便利的东西。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的范畴。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我确定的学习目标如下:

1.理解平行四边的概念及其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2.认识平行四边的底和高,会画高,明白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3.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学习重点: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这一基本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四)、学习难点:

正确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平形四边形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四年级上学期认识了垂直与平行,掌握了画垂线的方法。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为这节课打下知识基础。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一些立体或平面图形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生活经验。

三、教学模式

我采用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训练矫正”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

四、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这节课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二)检查预习,暴露问题。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五)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教师以激励性的语言:“这节课的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基本特性,我们通过练习题来巩固一下。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进行考察,练习内容有层次性,了解学生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更好的进行有效反馈。

教师以激励性的语言:“这节课的学习接近尾声,同学们想不想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然后学立完成达标练习卷,达标题目包含本节课知识点和重难点,做完后集体订正,评价学习效果。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老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还要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包括口头提问、课堂观察、书面检测。

七、资源开发

包括文本资源,教科书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课本的信息窗知识,自主练习。工具资源包括本节课的学具。信息技术资源包括老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6)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观察→猜想→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2、学生一题多解,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分解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小黑板等。

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有平行四边形的图,请学生找有哪些平面图形,当说到平行四边形的地方用红课件闪烁一遍,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师生小结后问:“想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更多知识吗?”教师板书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新欲望,明白探究内容。)

要求学生用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用眼先看一看边、角有什么特点,再用尺子、量角器实际量一量,并把发现的结论填入“我的发现”报告单中。然后请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对发现多的及时进行表扬,师生共同整理板书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接着问:“刚才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么怎样定义平行四边形呢?”(同一组小声议一议,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新知,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分析、归纳等能力。且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

师用长方形的活动木框,用手捏住两个对角,向内外拉。请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说明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师生小结板书出性质。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你能从下图中找出你学过的图形吗?

3、标出下图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7)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李玉霜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70页至7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活动,在对各种四边形分类整理中,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4、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三角板,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三角板,平行四边形,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由猜谜语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吧,我们来猜一猜这些数学谜语。出示一组投影片:先露出图形的一个角,让学生根据角的特征猜出这个图形的名称。最后谜底是平行四边形,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做一道题、读一篇文章、做一件事情,不要象“盲人摸象”那样,要全面地看问题。

评: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开始,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

1、认识平行四边形

出示一组形状不同的四边形。

教师: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这是四边形。都有4条边,4个角。教师: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图形的序号,充分感知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教师:同学们的眼力真好,你能说一说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才能验证你说的正确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是看出来的,有的学生说可以动手量一量。(2)拿出手中的学具,学生动手量一量。

(3)学生汇报验证结果。有的学生采用对折的方法,有的学生采用量一量的方法。(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5)让学生谈谈对“分别”的理解。(6)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学生举例。

评:本教学过程设计为让学生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让学生带着一颗探究的心去动手验证,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取知识。正如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学生边思考边用学具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记一记、想一想,既加强了感知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增强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学生的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方形和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正方形和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用教具演示三者之间的不同与变化。

引导学生画集合图表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引导学生讨论,在“正方形和长方形是否平行四边形”的讨论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性的理解。

4、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1)出示两个等边而不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教具粘贴在黑板上,便于画高。)

观察:对边分别相等,为什么形状不同?

引导学生知道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同。

(2)教师举例:我们都是四年级的学生,但高不同。怎样量一个人的身高?

学生知道:从人的最高点头顶量到脚底。尺子能倾斜吗?

学生明白:尺子要垂直于脚底。

(3)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高怎么画?

教师:从平行四边形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教师边讲解边在教具上演示。

学生在学具上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可以画几条?试一试。

让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教师: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评:数学源于生活。平行四边形的高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怎样量一个人的身高,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情,从一个人的身高导入可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认知状态,感悟‚高‛的概念。

三、四、2、3、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拓展练习:

1、数一数下图中有()个平行四边形.

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76厘米,把它拉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周长是多 少厘米?

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剪下的两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图形?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8)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3~45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难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观察→猜想→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2、学生一题多解,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分解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小黑板等。

学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量角器。

七、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巧用实例,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有平行四边形的图,请学生找有哪些平面图形,当说到平行四边形的地方用红课件闪烁一遍,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师生小结后问:“想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更多知识吗?”教师板书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新欲望,明白探究内容。)

活动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要求学生用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用眼先看一看边、角有什么特点,再用尺子、量角器实际量一量,并把发现的结论填入“我的发现”报告单中。然后请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对发现多的及时进行表扬,师生共同整理板书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接着问:“刚才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么怎样定义平行四边形呢?”(同一组小声议一议,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新知,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分析、归纳等能力。且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

活动三: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用长方形的活动木框,用手捏住两个对角,向内外拉。请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说明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师生小结板书出性质。

(设计意图:用实物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获得新知。)

活动四:师生共同操作,突破难点。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活动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你能从下图中找出你学过的图形吗?

3、标出下图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9)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讨未知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梯形。

2、师:你们都了解有关梯形的哪些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梯形的呢?(学生说的过程中老师出示相关的图,并请学生指一指)

(1)师:请同学们把口袋里的图形取出来,挑出你认为是梯形的图形。(口袋里只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师:这里面没有我们想要的梯形,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从这些图形里面(只剪一刀)变出梯形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做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汇报?(学生们交流剪的方法、感知梯形的特征)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检验一下你们剪出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1) 师:根据你们学习图形的经验,你能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

(2)师:阅读书上有关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内容,并在自己剪的梯形中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1)师:在你们所剪的梯形里面有没有两腰都相等的梯形呢?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图形里面剪出来吗?我们给这样的图形起一个什么名字呢?(等腰梯形)

师:我们一直是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剪出梯形的。可见,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现在,你们能不能从梯形里面(剪一刀)剪出两个我们学过的图形?

四、总结:

(1)你有什么收获或有问题。

(2)请评价一下你或你们小组的表现。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10)

尊敬的考官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猜图游戏。(教具)

T:同学们真棒!现在老师要变一个魔术给你们看。看看你们能不能认出它。(拿出长方形教具、三角形框架、正方形框架 S : 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T:同学们说的很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形家族的另一个新成员平行四边形。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T:同学们每天都要经过校门进入校园,但是你们注意观察我们的校园了吗?翻开书本三十七页,在图中你们能找到平行四边形吗?你们还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行四边形吗?(如活动衣架、风筝、楼梯栏杆)T:同学们真是爱发现的好孩子,现在各小组手上都有很多纸条,那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呢?做完后,派代表说一说心 得!(每一小组发教具纸条(5cm、10cm各一条,15cm、20cm各两条),用大头钉固定。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平行四边形。)

T:现在老师问下有谁来说说怎么做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呢?好!那个举手最高的来回答下!哦他说他将使用两个5厘米和两个10厘米的纸条做出来的!不错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很强!那同学们你们在制作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发现呢?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围成?是否随意四条边就可以组成平行四边形呢?小组来讨论下。下面开始 T:已经有同学跃跃欲试了,请他给大家来说下他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哦他说他用尺子量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发现它的对边相等!那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的发现呢?一排穿裙子的女孩说下!哦她说根据上节课的知识发现两组对边是平行的!看来她上节课很认真!到底我们同学说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先看下课件。

T:在动画中我们的出示课件动画,将平行四边形对边平移完全重合,说明我们同学的探究的结果都非常正确!那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你怎么给他介绍呢?

T:恩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总结的真好,给你们竖大拇指!三:新授2 T:同学们黑板上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能量它的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吗?应该怎么量?和你的小组试着把量的线段在画出来。

T:好那个小组上台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呢!那就最先举手的那个男孩吧!恩他是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最左边一点到它对边画了一条垂直线段呀!很好!那有没有不同的吗?哦你是这样画的啊!同学们很不错!老师刚才在发现大家画的距离位置都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线段有多少条呢?跟你的小组一起来探讨下!

T:谁来给我们说说看呢?好那个高个子的同学说下吧!哦有无数条,而且这样的线段都是相等的!回答的很正确大家给他鼓鼓掌吧!T:像这样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样的线段就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这条边叫底!(板书示范)T: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大家来说说看今天都收获到什么了呢?哦你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你学会了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大家都不错!

T:同学们把课本中64页的做一做中来完成!和爸爸妈妈试着在生活中找找平行四边形!下课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范本十篇


如果你对“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感到好奇请查看下面为你准备的参考资料。每位老师在上课前都会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老师会认真制定每份教案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教案的设计需要与时俱进。如果我的分享能够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和困惑,那就太好了!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黄岗镇罗楼小学 梁坤

一、教学目标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高与底的对应关系,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性。

教学难点: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法: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

学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结合的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四、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①学生尝试举例。

②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

2、课件出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师:同学们你能说说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知识?(指名学生)

3、揭题、导入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小组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出示学具(两个平行四边形、学生用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

师:刚才有的同学已经谈到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那现在我们分小组仔细观察,看看你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知识?然后把你的发现写下来。(看一看哪个小组最认真、完成的最快、发现的最多?)

(2)学生小组合作,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学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小组汇报: 预设: 量一量:发现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相等。画一画:分别在对边之间画垂线段,经过测量发现垂线段的长度都一样。说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4)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总结并适时板书在黑板上。

2、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1)学生尝试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如果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你想怎么说?你们先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推荐一个你们组认为说的最好的,到前面来说给大家听,让大家一听就能明白是平行四边形。

(2)师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3)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师: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学具,量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师:你能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吗?应该怎么量?把你量的线段画出来。

(2)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

(3)老师刚才发现,大家画的距离位置都不一样,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线段到底有多少条呢?(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有无数条。)

(4)师引导总结: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5)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吗?学生继续尝试。

4、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1)教师演示

教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2)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后汇报。(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

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板书:易变形)

(4)举例

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如汽车间的保护网,推拉门、放缩尺等.)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自己找,三题左右,要有层次有梯度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哪些实际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教后反思

在本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动眼动脑动手,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2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本课主要是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识平行四边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出现对于丰富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教材分析:

本节课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第二层次,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学会做高。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体验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征。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画出底对应的高。

3、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集体交流,帮助学生掌握平行边形的特性:易变形。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逻辑观念。

知识技能: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使学生能够识别平行四边形,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会在平行四边形上画高。过程方法:

1.使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通过有条理经历体验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形成表象,进而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量一量,画一画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对“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兴趣。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画出底对应的高。

学具准备:每人一张平行四边形卡片,每人一张练习纸,三角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卡片、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1.游戏导入

回顾旧知:同学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做游戏—芝麻开门 猜测门后面是什么图形?

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

2.感受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把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中揭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初步了解要研究的问题,达到回顾旧知、引出新知的良好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先进的思维方式——迁移。】 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观察表象

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邻边。2.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独立研究老师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卡片,测一测,量一量,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3交流汇报,描述特征。

每4人一组,说说发现了什么以及怎么发现的。

师:仔细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说一说,它有哪些特征? 思考:用什么办法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电脑展示,通过平移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4初步运用

下面哪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大数学观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和已学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抓住问题的关键,让每一位学生通过推拉长方形框,既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从而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观察表象

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比较哪个更高。学生说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2.出示概念

通过多媒体边演示,教师边解释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师: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画几条高呢?你能分析一下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可以画无数条高吗? 3.研究画法

师演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画法,指出哪个是底哪个是高。

学生在学习纸上练习画高,投影展示。

(三)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师推拉长方形框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形框变成平行四边形框的过程。

介绍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特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自我挑战 1判断

1)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周长变大了。()

3)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2数一数

图中共有()个平行四边形? A、2 B、3 C、4 3判断下面的红色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四、小结收获。

想一想,你今天由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叫做平行四边形。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3

本课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其特点有一定的理解认识,并会以此为依据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由于本节课是图形课,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就能自己用各种方法做一做平行四边形,如剪一剪、折一折、做一做。上课时,我们就在边动手边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直观感知认识平行四边形,在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中发现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量出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之间的距离。由于学生已经会画从一点到一条线段之间的.距离、三角形的高,因此学生不仅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还知道量出高度。由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因此我就问学生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高概念。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让学生自己能发现并解释出高有无数条的原因,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提高其知识掌握的深度。与此同时,在练习中把新授知识与学生的已有概念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让学生比较 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时,一些学生心中明白,但语言的组织能力还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对以上不足,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让学生拼一拼,发现可以利用两块、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联接三角形与平行四边行之间的关系,并在其中发现其实正方形、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4

课题

认识平行四边形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过程方法

在对简单图形分类的过程中,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情感态度

鼓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2、在对简单图形分类的过程中,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能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认识新的图形。

二、探究与实践

1、认识平行四边形

(1)小组活动:我们每个组老师都发了8张图形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内共同合作,仔细观察,把这8张卡片分成两类。

(2)全班交流:哪个组的同学可以出个代表来前面说一说你们组是如何分类的?同学们的分类方法非常好,而且还有很多种,老师也用两种方法给它们分了类,我们一起看一下,看看和你们组分的一样吗?(多媒体展示分类过程)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板书)平行四边形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有平行四边形,谁能说说你在哪里见过平行四边形?老师也找到了许多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我们一起看一下。(多媒体展示图片)

2、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我们既然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老师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

教师演示活动的长方形用手拉对角。谁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学生对图形分类,小组合作。

学生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

(1)都有直角1 4 5 6

(2)没有直角2 3 7 8

二种

(1)三角形5 7

(2)四边形1 4 3 2 6 8 小组内派一名同学在展台上边操作,边说分类的根据。

全班交流,让学生把分类的想法和结果交流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像图2、图8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木框的变化,尝试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板书)巩固旧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与应用师出示课件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同样大的平行四边形。

老师也和大家一起来画,你们看看,老师的画法和你的画法一样吗?(多媒体演示画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3、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大一点的平行四边形。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平行四边形,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五、作业。

如何把一个长方形的纸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了《认识平行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四边形的基础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时,我通过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引入课题,再学习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拉动长方形的'框架,观察、体验、交流,借助已有的长方形的有关知识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是对边相等,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间,从而使课堂气氛很活跃,更进一步的认识平行四边行。总体来说,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特点的过程中,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关0的运算)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解决问题

三、编排特点

1.增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突出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三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会解答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2.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仅供参考,老师们可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建议

1.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由于本单元是将解决问题和四则混合运算有机结合起来编排的,因此,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要注意加强审题和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分别表示什么?

● 哪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根据问题选择分析方法:

● 从条件入手● 从问题入手● 从关键句入手

(3)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外化形式。

●示意图 ● 线段图 ● 枝形图

(4)在训练课中要注意补充相应的习题进行训练。因为关于整数的三步的实际问题在本册中已达到最难的程度,进入了收尾。

2.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握好要求,即在解决问题时可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然后在综合算式中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与运算顺序结合起来。但老师要明确,在解决问题中并不要求学生一定列综合算式解答。

3.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针对每个例题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或现实生活创设现实情境,(知识点要保留)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研讨。在每层的教学中要注意遵循研讨的六环节。

4.关于计算方面的训练。

(1)加强口算的训练。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一审运算符号。

二审数据特点。

三定计算方法。

(3)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教给学生抄题、抄数的方法。

(5)做题时速度适中,一步一回头。

(6)关于作业的批改问题。

(7)练习要经常化。

(8)坚持弃九验算法。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例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4)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三、练习

1.“做一做” 2.练习一 1题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圃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和 - 加数 = 加数 减数 被减数 - 差

被减数 = 减数 + 差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一2、3、4、5 B层:练习一2、4、5 C层:练习一2、4

第二课时(例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理解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理解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练习:做一做

三、0的运算

1.计算:6+0、6-0、6×0、6÷0

2.引发学生讨论:6÷0=?为什么?

讨论:0不能作除数。6÷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讨论: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练习二7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作除数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二2、4、9、11、12

B层:练习二2、4、9、11

C层:练习二2、4、9

第三课时(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四则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先。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三1、2、3、6、7 B层:练习三1、2、3、6 C层:练习三1、2、3

第四课时(例5)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4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租般问题(无浪费,则)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三5、自己出一道“租船问题”

B层:练习三5、自己出一道“租船问题”

C层:练习三5

第五课时(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本单元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体系。

谁来说说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能不能用图来表示出来。

加减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乘除混合运算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两级运算

四则运算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先算小括号

有关0的运算 0不能做除数

二、本单元知识重难点

你认为本单元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是什么?

掌握起来比较难的知识是什么?

在知识运用中,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那些容易错?

四则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三、四则运算

什么是四则运算?

有哪几种四则运算?

加减混合、乘除混合、加减乘除混合、含小括号

每种运算都要注意什么?

在脱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四、小组合作,查漏补缺。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6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观察→猜想→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2、学生一题多解,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分解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具:教学课件、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钉子板、

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棒、直尺、三角板、水彩笔、方格纸、彩纸、剪刀、量角器、平行四边形纸等,

一、猜图游戏,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玩一个猜图形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猜图形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特点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为后继环节的学习作铺垫。)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7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历探索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了解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猜想、验证、应用的数学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难点:认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今天老师把平面图形朋友给大家带来了!生:第一个是三角形。第二个是圆形。这个是(长方形),这个是(正方形)

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们相同的特点是„„.不同的特点是„„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它当然也符合对边相等的条件,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还有最后一个呢,它是(平行四边形)。

2、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同学们,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下面,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吧。(1)出示第1幅图,问:你看到了什么?(生说,我发现了梯部栏杆上有平行四边形)(2)出示第2幅图,问:你又看到了什么?(生说:我看到了列车员的标志上也有平行四边形)。

(3)出示第3幅图,问:你发现了什么?(生说:我发现毛衣上有平行四边形)(4)出示第4幅图,(这是家里装修房屋的墙砖)问:你又有什么发现?(生说:我发现墙砖上有平行四边形)

3、引入课题并质疑

(同时出现这4幅图)师:孩子们可真会观察,很快就找到了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看,(去掉图案,只留下图形)他们都是(平行四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在操作,汇报中,认识平行四边形边、角的特点。

1、“拉一拉”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密切关系。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方框)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是长方形)教师:对!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大家看好了,老师分别将两只手握着这个长方形方框的两个对角,轻轻地拉一拉。变!变!变!这还是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对!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你们也拿起手中的长方形拉一拉吧。

2、用长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引入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猜想

师:孩子们,刚才的平行四边形是谁变出来的呢?(长方形)长方形的边和角有它的特征,现在它已经变成平行四边形了,那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具有哪些特征?让我们大胆的来猜一猜吧。(师板书猜想)

学生猜想。学生猜想一个,老师就板书一个。学生的猜想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边:对边相等,对边平行。

角:对角相等,同一底上的内角和为180度,内角和360度。

究竟这些猜想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征呢?猜想是需要通过验证才能成为结论的。(板书:验证)下面我们就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验证。

3、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师:在合作之前,先来读合作要求: 小组合作

验证猜想 验证内容

在边和角的特征中任选一个。

工具

直尺、三角板、量角器

方法

量、剪、折、拼,拉......(记录)

汇报形式

把小组的发现写在《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上,确定中心发言人,小组其余同学补充。

师:(1)验证内容中任选一个的意思是可以只验证边的特征,也可以只验证角的特征。如果你选择验证边的特征就要验证对边是否相等,对边是否平行。如果你选择验证角的特征就要验证对角是否相等。

(2)验证的方法有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拉一拉,除了这些方法以外,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注意如果你用量一量的方法,一定要把你量出的数据记录在你的平行四边形上。

(3)在验证的过程中,请把你们小组验证的内容和结论填写在《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图形(平行四边形)项目 内容

? 要验证的猜想 ?

运用的工具 ?

验证的结果 ?

如果你们小组验证完了就请举手示意老师,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深入到小组中去听和说)

4、汇报验证结果

师:老师观察到很多小组都准备好了。师:老师先来了解一下,哪些小组验证的是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请举手;哪些小组验证的是平行四边形角的特征,请举手。A、验证边的特征

首先,请验证了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的小组来汇报。(4个学生上来后)(1)请问你们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是谁?

(2)请把你们《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的内容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用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对边相等的?赶快展示给大家看。(生边说边演示)

(3)这个小组的同学真能干,他们用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验证边的特征的小组,你们得到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你们有不同的方法吗?(让生说不同的方法)师:这几个小组的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却得到同样的结论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师板书对边相等)。

(4)你们小组又是用什么方法,怎样验证对边平行的呢?赶快演示给大家看一看(生边说边演示用画平行线的方法验证对边平行)

(5)刚才这个组的孩子还用了画平行线的方法验证了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老师也想来验证一下。(师出示课件)这又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怎样?(生:平行。师板书:对边平行)

(6)同学们,刚才我们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边得特征,来说一说吗?

书上又是怎样定义的?请翻开书97页,找一找。谁先找到就举手告诉老师。(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师:对,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意义。(板书并读一读)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B:验证角的特征

师:下面请验证了角的特征的小组来汇报。(4个学生上来后)(1)请问你们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是谁?

(2)把你们《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的内容给大家说一说。老师想知道你们小组量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数据?是怎样知道对角相等的?赶快展示给大家看。(生:边说边演示).(3)问:其他验证角的特征的小组,你们得到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板书:对角相等。

师:请大家把验证的结果和我们的猜想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们的猜想完全正确)孩子们,你们太棒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我们共同智慧的结晶读一读吧。(读边和角的特征)C:解决问题

(1)师:刚才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用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现在,让我们利用边和角的特征去解决下面这个问题。转换视频(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

师:看哪些孩子是火眼金睛,能判断出下列这些图行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并问为什么?

(生:因为它的对边相等。师:你能不能用角的特征去判断呢?)师:哪些不是平行四边形?(生1、3、4不是平行四边形。师点击出现答案)

师:第1个和第4个图形为什么不是?(生:因为他们的对边不相等)那么第3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呢?(生;因为它没有围拢)师:对这不是一个封闭的图形。最后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判断他们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引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师:看来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就要看它是否满足平行四边形的定义。(2)老师这还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5厘米

3厘米 ?

这个平行四边形一周的长度是()厘米。(生说,师板书)可能有:5×2+3×2=16(厘米)(5+3)×2=16(厘米)师问:为什么乘2?5+3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其他孩子,你们的结果和他们一样吗?对16厘米是这个平行四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1、引入高 同学们请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平行四边形,这些平行四边形最下面的边都是一样长的。但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生:不一样)为什么?(生:因为他们越来越矮了。)师:这说明平行四边形也是有高矮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哪儿呢?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折三角形的高,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生演示三角形折高的过程)师:任何一个三角形的高和底都是什么关系?(生:三角形的高和底互相垂直)

2、折高并验证高

下面,我们就要仿照折三角形的高的方法来折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我们要比一比,谁折的快折的准。快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开始折吧!(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展示台展示)师:(有些同学已经折好了,其他同学加油哦!)同学们,请坐好了。现在,老师XXX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他折的高。

师:请问,你折的高在哪儿?生指出后师把折痕画出来。同学们,如果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那这条折痕必须和底成什么关系?(生:互相垂直)

师:好,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同学们,他的高折对了吗?为什么?(生:折痕和平行四边形的边互相垂直......)对,像这条折痕一样,从这条边上的一点出发,与对边互相垂直,我们把这条折痕叫做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折痕垂直的边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现在,谁告诉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是什么关系?(生:互相垂直,师板书:高和底互相垂直)。请赶快用三角板验证一下你的高折对了吗,如果折对了,请分别标上高和底。如果没有折对,请赶快改正。

3、判断高并引出高的概念

师:孩子们真棒!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高折对了吗?(1)第1个?(生:折对了)为什么?(生:因为这条高和底边垂直........)(2)第2个?(生:不对)为什么?(生:因为这条高和底边没有垂直.......)(3)第3个?(生:不对)为什么?(生:因为这条高和底边没有垂直.......)(4)第4个?(生:折对了)为什么?(生:因为这条高和底边垂直.......)

4、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条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生:是)想一想:平行四边形是不是只有这一条高呢?学生说后老师问(为什么)。师:到底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呢?请看老师演示。(师课件演示把高平移到右边。)这些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如果我继续这样平移,还能平移出多少条高?这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多少条?(生:无数条)让我们来读一读。平行四边形的高为什么会有无数条呢?这是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只要从平行四边形一边上的一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直线段都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三、在“玩一玩”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学习了那么久,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出示玩具,请两位孩子上台玩一玩。

玩具定位,学生观察,玩具是平行四边形。玩具可以收缩,可以伸长,揭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不稳定性

师:生活中,人们充分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个特性,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请看我手中的这个衣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构成的衣架)要用它时,把它拉开,平行四边形变大。不用时就把它收起来,平行四边形变小,真方便。再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个电动伸缩门,开门时,平行四边形变小。关门时,平行四边形变大。正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方便。四:总结

1、师: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你收获最大的一点告诉大家。(师走上讲台指着板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今天我们的学习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应用的全过程,其实,生活中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在猜想和验证中诞生的,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大胆的进行猜想,努力地进行验证,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会在你们中诞生。让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好吗?

好,下课!

【板书设计】

意义:两组对比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特征:

边 角

猜想 对边相等 对边平行 对角相等

验证 对边相等 对边平行 对角相等

特性:不稳定性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8

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让学生会解形如A+B=C或A-B=C的方程,并会简单的应用。

2、体验解方程的思路,并掌握方法。

3、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解稍复杂的方程,并会简单的应用。

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猜数导入,激情引趣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板书“猜数游戏”

师:你们在心里想好一个数,把它记录在本上。(生记录数)

师请一名学生合作。

师:你想的数是17.

生:不对。

师:你想的数是21.

师:要是这样猜下去,一节课我也不一定能猜出来啊!看来我得拿出我的秘密武器了,把你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算一算等于多少。

师:你想的数是25,对吗?

师:把你算的数说一说?

师:你想的数是30,对吗?

师:大家想知道老师的`秘密武器吗?想不想学?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能把你刚才想的数列出一个等式吗?(生列)我们来观察这个等式,心里想的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X)好的,现在就可以列出一个方程了:2X+20=80.

2、观察方程并仔细思考一下我是怎么“猜”的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现在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吧。

解:设这个数为X

2X+20=80 2X+20=80

2X+=80-20(说依据) 2X=60

2X=60 X=30

2X÷2=60÷2(说依据)

X=30

3、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计算是否正确呢?

(检验,口头代入原式:左边=2×30+20=80=右边,说明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

师:现在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吧!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师生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2、完成课本73页“练一练”第2、3题。

四、总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

解:设这个数为X

2X+20=80

2X=60

X=30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 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 汇总填表75页9题。

3. 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它的特性。

2.通过观察、动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图形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

1、老师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框架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了,因为它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在黑板右上角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还有哪些平行四边形?

(分类中的“其它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老师把黑板上的“其它四边形”改写成“平行四边形”)

问:同学们平时见过平行四边形吗?请举例来说.(有一种防盗网上的图形、篱笆上的图形,有的编织图案)

3.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老师又一次演示长方形活动框架)

(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四条边且对边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必须是直角)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图形——平行四边形.

(二)通过活动,再次感知平行四边形。

1. 小朋友看过魔术表演吗?咱们来变个魔术,请打开1号纸袋。看一看,里面有什么?(6根硬纸条,4个图钉)

师:咱们要围一个长方形框,得用几根硬纸条?4根什么样的硬纸条?请小组的同学讨论选出来。

学生讨论筛选后,教师提问:你们选了什么样的?为什么这样选?

最后小组合作用图钉固定出长方形框。

围好后,请小朋友推一推,拉一拉,看图形变了没有?(学生操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种图形。请看屏幕。(课件显示“纺织图案”、“楼梯扶手”、“篱笆”,并闪动其中的几何图形再抽象出来。)

2. 学生自己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观察后交流。

3. 分组操作、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回忆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特点的方法。(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2)打开2号纸袋(里面有两张平行四边形纸片),用刚才的方法,也可以想别的办法,也可以观察变平行四边形框的过程,小组讨论平行四边形4条边和 4个角的特点。

(3)分组交流,教师小结。

4. 辨认平行四边形。

完成课本练习三十九第2题,指生订正并说出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3)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相等,这个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4)对边相等的四边形都是长方形.( )

(5)有个四边形,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就是长方形.( )

2.思考题:

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长都是4分米,宽都是2分米.

(1)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拼的?

(2)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你是怎样拼的?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将游戏、活动引入教学。如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教具有熟悉的长方形一拉动变成了要学的内容平行四边形,既复习了旧知识长方形,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都有内在联系。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巩固拓展时,创始了让学生“辨、拼、说”的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实践与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交流中思考,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章。然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观,让他们的手、眼、脑等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时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了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设计学生喜欢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通过"变魔术"引出平行四边形,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轻松学习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感到不足的是设计的练习不很多,题的类型不够新颖,在练习的设计中,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拿出来拉动后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激起探究的兴趣。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数学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数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主动探究规律,渗透有序思维的方法。整节课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益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合作、交流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足:课中的练习量还是不够,可以多做些练习突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认识四边形课件八篇


认识四边形课件【篇1】

教学目的: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师:课件;平行四边形图片;

生:钉子板、七巧板、剪刀、平行四边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觉得我们的学校漂亮吗?今天陈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所漂亮的学校好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参观这所学校。

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所学校,你能找到哪些图形朋友?

(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图片。)

小朋友找的这些图形中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陈老师想来考考你们,(课件)这是刚才小朋友找到的长方形,你能说说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现在老师要来变个魔术,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图形朋友。

(板书课题)请小朋友再观察一遍,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变化?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变倾斜了,它们的`对边还是相等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2:我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但这是用眼睛看的,是不是准确呢?你们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实验要求:篮子里有一些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借助剪刀、直尺、三角板、活动角等工具,想办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看能不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其它秘密,比一比哪一组想出来的方法最多?

小组实验。

汇报:小组派代表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1:我用笔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画在纸上,再用它的另一条对边去比,发现了两条对边重合在一起,另外一组对边我也用相同的办法去做,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真聪明,真是一个好办法。

生2:我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剪一条细线下来,再用这条细线去和它的对边相比,发现这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我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另外一组对边也用相同的方法证明相等,是吗?(生:对)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用尺子量,也发现了对边相等。

生4:我用剪刀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下来,变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我发现了它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也相等。

师:太棒了,这种方法不仅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谁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角的特点?

生5:我用活动角先量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再去量另一个对角,发现它的对角相等。

生6:我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来,把这个角和它的对角比,发现两个角重合在一起,另个一组对角也用相同的方法来做,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师:能想出这么棒的办法来,真不简单。

生7:我用铅笔把一个角画在纸上,再拿它的对角来比,它们也一样大。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

(板书:对角相等) 小结。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先观察推测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再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并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8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看来小朋友已经和平行四边形交上朋友了,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请看屏幕(课件):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老师随意指到一个图形,如果你认为是平行四边形小朋友就做这个手势,如果不是平行四边形,小朋友就做这个手势,比一比哪个小朋友的反应最快?

围平行四边形。刚才小朋友不仅反应快,而且判断准确,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每个小朋友在钉子板上围出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边围边想围平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什么?

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展示自己围的平行四边形的?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围的吗?第三条边你是怎么围的?

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

小朋友喜欢玩七巧板的游戏吗?平行四边形。

认识四边形课件【篇2】

优质课教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卡纸一张,剪刀一把,三角尺一个,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PPT(两块草坪)

教师:这两个花坛,哪个占地面积大?

预设学生1:平行四边形大 预设学生2:长方形大 预设学生3:一样大

教师:这都有可能。占地面积其实就是它们的什么? 预设生:面积。

教师:你会求哪个图形的面积? 预设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教师:那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求?发现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这节课们来研究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主动探索,推导公式 1.用面积单位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为了能够测出面积,来比较大小,我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办法:数格子法。(出示PPt)

教师:你来数一数它们的面积。预设学生1: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米 预设学生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24平方米

教师:我们得到它们的面积一样,哪个花费的时间多一点? 预设学生:平行四边形

教师:你对用方格的方法有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1:不精准,任意数错 预设学生2:很麻烦,费事

教师:那你还有什么好办法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操作思考,推导公式。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否将平行四边形变成这些图形来计算面积呢?

预设:剪拼成长方形。

请同学们把想法在小组里面讨论分析一下,然后拿出你们的学具来研究下。

学生读任务提示卡。(2)操作转化,推导公式。①操作转化。

a.学生讨论,动手剪拼平行四边形,将它转化成长方形。教师巡视辅助学生。b.学生展示汇报多种方法,并且把图形贴与黑板上展示过程。教师提问:大家发现它们的步骤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学生1:沿高剪,平移,最后变成了长方形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来剪开? 预设学生2:只有沿高剪,才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教师提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为什么?(无数条高)预设学生3:无数种,因为有无数条高 c.(教师PPT课件演示,回顾方法)

教师:刚才几个同学通过剪、拼,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因为它们的什么相同?

预设学生:面积,因为只是拼接

教师:所以通过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边演示,一边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师:那么现在你们能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② 观察思考。

a.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PPT课件演示)

b.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

c.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③概括公式。(PPT课件演示,板书公式)

生: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同时师补充完整板书。)

让学生把公式读一遍。

出示平行四边形字母表达式的课件,学生自主读题解决,推出S=ah。(板书;S=ah)

教师:你喜欢用哪种表达方式? 预设学生:字母公式,更简便。(3)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剪、拼,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这种方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通过转化,我们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公式。相信大家在今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会运用到这个方法(板书:图形转化,建立联系,推到公式)

下面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收获来解决问题!相信你们一定没问题!【设计意图】在尝试单位面积测量法之后,本环节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数方格的局限性,启发他们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的图形来计算面积,激发他们探究公式的欲望;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层次是操作转化,让学生达成共识——沿高剪开后通过平移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第二个层次是观察思考,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后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等量关系,沟通了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有效推导面积公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第三个层次是概括公式,水到渠成。这样设计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三)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练一练。

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3)全班集体交流: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例1是直接从情境中选取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应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具体验证计算公式的正确性(与数方格所得的面积相等);同时还应注意对书写格式的指导,即先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再将数据代入公式求值。

2.算一算。

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2题。(PPT课件演示)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全班集体交流第3题:这个图形的面积你是怎样计算的?(注意选择平行四边形中对应的底和高来计算面积。)

参考答案:12 cm;18.72 cm;4.8 cm。

3.猜一猜(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有无数种)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学的?

今天我们主要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学习了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推导公式时,我们首先选择的是计算面积的基本方法,就是单位面积测量法,通过数方格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是否正确,又通过剪拼的操作,将未知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知的长方形来研究,最后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转化前后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于底乘高,从而也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经历了测量——观察——猜测——转化——验证的过程,最后我们还利用公式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我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并且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剪切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难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本节课又以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开展教学,核心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以小组为核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能动性,从而达到全班的共同进步,从而把小组合作的效果体现出来。教学的主要环节有以下2点:

一、重在每个孩子都参与

本节课教学我充分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首先,通过猜测长方形的地和平行四边形的地哪块大?然后让他们各自说明理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全班孩子在数格子的时候会发现问题,平行四边形的格子没有那么好数,不满1格的都只能算半格,虽然数出的答案一样,但是不太精确,而且孩子们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地的大小是不可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的。所以我们着重讲转换的方法。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割补、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高与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二、渗透“转化”思想,让所积累的经验为新知服务

“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现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节课学生只是拼出两种,另外一种情况(沿中间高剪开)学生没拼出来,我只好自己演示出来,让学生了解,拓宽空间思维想象。接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把三种方法放在一起,让孩子们讨论比较,转化后的图形和原图形有什么样的关系,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语言,组长汇报。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了解到转化的思想很重要,在以后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可以提供方法迁移。

虽然本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不够完善等等。对于学生新的方法和问题准备不足。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者的我,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精彩!

认识四边形课件【篇3】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较为系统得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它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感受图形与生活、图形与图形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会画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用吸管和毛线做成的长方形,谈话:老师手里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形

教师拉成平行四边形,谈话:仔细看,现在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平行四边形

揭题: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揭题)

2.教师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

谈话: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其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出示挂图(电动移门、楼梯扶栏、篱笆),你能从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用彩色笔画出平行四边形。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

二、操作探究、发现特征。

1.谈话: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闭上眼睛在小脑袋里想一想平形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好,脑子里有平行四边形样子了吗?如果老师让你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你准备怎么做?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做。

做完后在小组里交流:“我是怎么做平行四边形的?”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3.谈话:谁愿意上台来展示自己的平行四边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生可能会这样做:

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的;

3、在方格图上画;

4、用纸直接折的;

5、用剪刀剪的;

4.谈话: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如果把这些平行四边形画下来,就是这样一个平面图形。(边说边用多媒体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可能有什么特征?(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儿发现,教师可以再问:它的边可能有什么特征?)

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5.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有针对性的板书。6.课件出示“课堂活动”,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1、出示两个等边而不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教具粘贴在黑板上,便于画高。)观察:对边分别相等,为什么形状不同? 引导学生知道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同。

2、教师举例:我们都是四年级的学生,但高不同。怎样量一个人的身高?

学生知道:从人的最高点头顶量到脚底。尺子能倾斜吗?

学生明白:尺子要垂直于脚底。

3、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高怎么画? 教师:从平行四边形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教师边讲解边在教具上演示。

学生在学具上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可以画几条?试一试。让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教师: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四、实践游戏、练习提高。

1.拉一拉:课一开始,老师将长方形一拉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现在老师再轻轻一移又变成了长方形,同学们观察一下,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哪里变了,哪里没变,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生:相同点是它们的对边都是平行且相等;

生 :不同点是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

2.教师:平行四边形不改变边长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提问:说一说,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这种特点在哪些地方有应用?

生:有种可以弹的那种拳击套;

生:晒衣服的衣架;

生:捕鱼的网;

3、七巧板的历史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

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在民间广泛流传,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中写道“近又有七巧图,七巧板

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七巧图”不知何时传到国外,受到他们的欢迎与重视,李约瑟说它是“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特竟用象牙精制了一副七巧板。法国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为消遣游戏。谁能想象到七巧板居然会跟拿破仑〃波拿巴、亚当、杜雷、爱伦坡特以及卡洛尔等人发生关系?实际上他们全都是七巧板的狂热爱好者。

玩过七巧板吗?那简简单单的七块板,竟能拼出千变万化的图形。谁能想到呢,这种玩具是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来的。

4、课堂活动的第3题。周长为126厘米

5、剪一剪: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开做成一张尽可能的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里锯开呢?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纸剪一剪,试一试。

认识四边形课件【篇4】

“认识四边形”教学设计 三达地小学 梅德青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9页。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变一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四、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若干、格子纸,非四边形几个等。

五、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生:圈一圈 师:圈好的同学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你为什么说它是或不是四边形 生:自由说 师:指名说

(师板书: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二)判断四边形,巩固对四边形的认识。

师:原来四边形有这样的特征,请大家齐读。(生齐读)师:你认为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四边形?

师:大家看,这幅图里面就有不少假的四边形混进来了,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金睛火眼找出真正的四边形来?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指名说

师:大家可真聪明呀,能准确的找出四边形,非常好。下面你们愿不愿意当小魔术师,把不是四边形的图形变成四边形呢? 请学生来变魔术

(三)画四边形

师: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同学们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又成功地进一步了解了四边形。那在数学课本79页,做一做的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几个不同的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请学生展示画的成果 师生共同指导

(四)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通过大家的认真学习,我们已经和四边形成了好朋友,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 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能找出这么多表面形状是四边形的物体,看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而且我们还通过动手圈.摆.画将四边形进行了分类,同学们不仅观察能力强,而且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也很强。继续努力!你们真棒!

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课后请你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六)作业 课本79页做一做

(七)板书:

认识四边形

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是封闭图形。

认识四边形课件【篇5】

一、说教材

《认识平行四边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的特征以及认识了平行与相交,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认识梯形、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奠定基础。

具体来说,本课包括两个例题、1道试一试、6题想想做做以及“你知道吗?”。

例1呈现了三幅生活场景图,通过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所学过的知识找一找、说一说哪里有平行四边形使之充分地感知平行四边形。接着教材要求学生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相互交流,使学生在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或沿着直尺边画平行四边形这些具体操作及交流中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教材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的活动自主发现并总结平行四边形的边的特点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2通过让学生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揭示底和高的含义。

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以此体会底和高相互依存的关系。

此外,“想想做做”安排了实践性很强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中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最后,“你知道吗”介绍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及其应用,有利于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高,能正确画出或测量它的的高。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和判断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在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学生学习地难易程度,我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作为教学重点。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与学法

古人强调:“善诱者,善导。”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谈话法、讲解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不止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认真听讲、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三、教学准备

按小组准备小棒、钉子板、方格纸、直尺、三角尺、七巧板、吸管等,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对新课标和本课教材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因此,课一开始,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三幅生活场景,并说:“同学们,请先欣赏几幅图片,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找到其中的平行四边形吗?”引导学生找出每幅图片中的平行四边形,再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说:“同学们对平行四边形了解的真不少,今天我们将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数学的结果,也要理解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将这个环节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动手操作,感知特征。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参与活动中并进行必要的指导。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沿直尺边画四种做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逐一隐藏小棒、钉子板、方格纸和直尺,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渗透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第二层次:猜想验证,总结特征。教师根据刚才抽象出来平行四边形图形,板演一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图形,并提问:“你能结合之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能会有两组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平行等猜想。接着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测量、比较等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共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之后,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让学生利用这一基本特征判断平行四边形,其中说说第二个四边形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反例揭示平行四边形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三、四两个图形改变平行四边形的位置,通过变式图形揭示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

>>

第三层次: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中上下两条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你能量一量吗?请学生板演如何量出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之间的距离,并画出相应的线段。教师相机告诉学生,像这样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教师进行板书,并标出底和高) 随后教学“试一试”,指导学生在图中指一指需要测量的线段后再分别测量三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后就其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追问:“如果把另一条边看作底,你还会测量出它的高吗?你认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最多有几个不同的数值?”让学生巩固对底和高的认识同时体会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出示“想想做做” 第五题让学生画出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指导画法,并提醒学生把高画成虚线并标上直角标记。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新课标强调,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因此,我通过“想想做做”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加以提高。

第2题让学生探索用两块以及用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拼法。在小组合作完成后全班汇报不同的拼法,进一步内化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第3题是动手操作题。先请学生与同桌合作完成,再汇报方法,最后教师课件演示改拼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第4题要求学生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纸剪成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是怎么剪拼的,使学生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开,再把其中的一个图形沿合适的方向平移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为以后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孕伏。

第6题可以请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再请小组派代表汇报成果。最后总结归纳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同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在将饮料管做成的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角变,边没变,所以周长没变)。进而引出平行四边形有易变形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阅读“你知道吗?”,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来感知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有利于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四)全课小结

课的末尾,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引导他们归纳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培养概括与评价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撬开学生智慧的杠杆。本课采用的是纲要式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

认识四边形课件【篇6】

“认识四边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课时“认识四边形”。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四、教具、学具:

课件、三角尺、四边形、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新知 师:同学们图形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生活中的许多漂亮的图案都是由图形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美丽的图形世界,认识四边形(出示课题)

这是什么地方?(电脑课件展示主题图)多么美丽、整洁的

校园啊!我们要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保持校园的美丽和整洁。你从图中发现 了哪些图形,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找到的图形。师给与肯定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找四边形

(1)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图上颜色。说说理由。(2)小组合作,讨论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指生说出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二)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你们学得真不错!你能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吗? 学生举例??

师: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四边形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小巧手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彩纸,剪刀自己制作一个四边形。

(四)学生作品展示

将做的好的四边形拿给全班同学看,并借助同学们的作品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接着进入下一部分的学习。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借助同学们做的图形选出做得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同时大屏幕出示这两个图形,让同学们观察,小组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各小组派代表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找同学板书。

四、愉快练习,提高认识

1、走迷宫:“小猴摘桃” 调皮的小猴要去摘桃子,但必须朝着画有四边形的路牌方向前进,才能顺利摘到桃子,让学生说一说小猴的行走路线,再次让学生对四边形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2、涂色

让学生更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提高练习

查找四边形,让学生在挑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无止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课堂总结

由学生现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师最后总结。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对课堂发生的一些教学设计之外的情况还有些手足无措,比如学生在拼图的活动中时间浪费过长,导致最后的提高练习时间紧张,没能完成,是一个遗憾,其次,由于上的是比赛教课,心里难免紧张,老是想着所设计的环节能不能进行完,迫切的期待学生的精彩发言,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将课堂教学的天秤倾向了表演一方,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体现不突出。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细微处需要改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力争把课上扎实,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会学习。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敬请各们老师批评指正。

《认识四边形》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第一课时。

首先,我对这一课时的教材和学生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平面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本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给四边形涂颜色,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感悟四边形的特点;例2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认识。教材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了解。

为了掌握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了解情况,课前和部分学生进行了交谈,发现他们对四边形不是一无所知,在生活和学习中,此类图形比比皆是,只是对这一类图形的概念非常模糊。为了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其对四边形具有更加科学、系统的认识,我在教学时,对例题做了稍许改动。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找一找、画一画、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难点:

1、一系列活动直观感知四边形,总结概括四边形的概念,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由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所以我认为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将知识内化,并抽象出概念性的知识。故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如下:

四、设计理念:

1.联系生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空间与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实生活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宝贵资源。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的教学,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充分认识了四边形后,又回归到生活中,找到真实存在的四边形,不只局限于书上的平面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2.动手动脑,自主探究。像空间与图形这样实践操作强的课程,我主张提供一定的素材,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学习上的成就感,增强学习兴趣。3.小组合作,全体发展

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一方面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中,各种层次的学生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另外,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他们学会谦让、团结友爱等的情感、态度方面的优点。这样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由于本节课是继续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所以在教法上的选择适合这类课程的方法,有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操作法等。

(二)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较佳:

1、观察对比:在概括四边形特征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其特征,再通过对比他们不同的特征,将其进行了分类;

2、动手操作:如让学生制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四边形,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采取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方法制作四边形;

3、小组合作:在拼四边形和四边形分类中都采用了合作的学习形式,但根据其难易程度,又分为小组合作和同桌合作,让同学在不同的合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直观感知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和本节课小结。

在第一个环节中,利用书中校园主题图导入,较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们找到图中认识的平面图形导入本节课主题。

第二部分,直观感知。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判断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在议一议的过程中先让大家观察涂好的四边形,接着提出这些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一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出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学生板书)。再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图形说一说哪些不是四边形,为什么?进一步巩固四边形的特征。最后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2)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个四边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分工的,在这个环节里,我以“温馨提示”、“建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任务和分工,为有效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愉快练习提高认识 练习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途径,在整节课上我设计了许多有针对性、层次感强的练习。

1、走迷宫:“小猴摘桃”

调皮的小猴要去摘桃子,但必须朝着画有四边形的路牌方向前进,才能顺利摘到桃子,让学生说一说小猴的行走路线,再次让学生对四边形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2、涂颜色

让同学们给长方形图上红色,正方形涂上黄色,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提高练习

仔细数一数找出图中的四边形

本节课最后的课堂小结,让数学回归生活,找到生活中的四边形,并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

“认识四边形”教学设计

胡家学校 孙立鑫

“认识四边形”说课稿

胡家学校 孙立鑫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

胡家学校 孙立鑫

认识四边形课件【篇7】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认识三角形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

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

师生交流后说一说。

2.导入新课。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画三角形。

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

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

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

(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画法。

(3)观察比较。

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

学生独立观察图。师提问: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

2.组织交流。

提问: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结合投影图说一说。

明确:人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互相垂直;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2厘米。

3.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结合图进行介绍: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教师边示范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

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6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交流画法。

提问: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

引导学生得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三角形有三条底,也就有三条高。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说说判断的理由。

3.课件出示: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强调:第一个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用量角器量角的知识。

我们已经学过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谁能说说用量角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2.认识三角尺上的三个角。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引导学生说出90 、60 、30 。

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 、45 、45 。

追问:你知道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90 +60 +30 =180

90 +45 +45 =180

3.导入新课。

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都是180 。其他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也是180 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板书问题)

二、交流共享

1.量一量,算一算。

(1)从教材第113页剪下3个三角形,小组合作,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剪下三角形后,提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两个学生负责用量角器量每个角的度数,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记录和计算,并填写下表。

三角形

名称 3个内角的度数 3个内角度数的和

(2)汇报交流。

由于学生的操作会有误差,因此有的学生计算出的内角的和可能不是180 ,但一定会接近180 。

(3)回顾交流。

提问: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计算出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是180 ,有些同学计算出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不是180 ,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明白在测量和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引导思考:看来用测量的方法还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 。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2.拼一拼,看一看。

启发:我们用三角尺可以拼出许多度数不同的角来,那这样的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角是否也可以拼在一起呢?可以拼成什么角呢?

(1)让学生想办法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

学生拼完后,教师展示学生的各种拼法。

(2)组织观察。

提问:观察这几种拼法,不管怎么拼,它们最终都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都拼成了一个平角。

追问:通过这个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

3.动手操作、验证发现。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拼一拼发现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180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

(1)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将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3)量一量拼成了什么角。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计算,再汇报结果。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3的度数的?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用180 减去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出第三个未知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10题。

这道题也是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特点来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前两小题和“练一练”的思路相同,第3小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以用“90 减一个锐角”的方法来求另一个锐角。

3.自学教材第79页“你知道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练习十二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三角形定义和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作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三角形有哪些特点?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三角形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二”

1.第1题。

画高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道题中第三小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不用重新画,只要在另一条直角边上标出就可以了。

2.第2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由于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画无数多个,因此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

3.第6题。

这道题是练习用“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先量出两根小棒的长度。

(2)再小组交流探究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范围。

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要大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差,小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和。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这道题也是有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练习,已知三边之和,确定三条边的长度。

2.第11题。

学生在完成这道题时,经常会误以为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那么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就是原来三角形内角和的两倍。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练习时教师可以让同桌交换一个三角尺,使每个学生都有两个相同的三角尺,再拼一拼,最后观察得出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还是180 。

3.第12题。

这道题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形象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让学生边折边观察。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认识四边形课件【篇8】

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边形的认识》。

《四边形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教材通过一幅教学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图形与几何”的信息。要求从主题图中找出四边形,进而探讨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学生已经会认识一些图形。进入三年级后,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逐步呈现多样化,但是,对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在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的要求,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根据物体的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和教材的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要求学生能够从众多的图形中找出四边形,并能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堂课我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相应地在教学中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调动各种感官,合作中探讨学习内容。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是否部署得科学合理,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因此,为了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下面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前,先和学生交流:你们喜欢哪些体育运动?好,下面我们就到运动场上去,利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形象地再现主题图中的各种图形,其中四边形是用得最多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四边形。这样导入,不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抓住教学例1和例2来进行的。

首先,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四边形的特征。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在题卡上找出四边形,涂上喜欢的颜色,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在课件上展示,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确哪些图形是四边形,我再引导学生逐步明确四边形的特征,并在课件上展示四边形的特征。

在学生找出的四边形的基础上,给这些不同的四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教材上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在教学中,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其次,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给图形的分类中,大部分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边和角,用三角板、直尺、或对折的方法主动去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接着用课件展示出它们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过程学生选择的方法是多样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演绎,尽情发挥,在老师的赏识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三)拓展延伸,深化练习

经过上述的教学,我抓紧机会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在课件上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四边形,说出生活中的四边形,画出自己的四边形。用这些方法来加深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性的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发现生活中四边形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一手段,我用课件展示四边形的特征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整个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更有利于辅助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四边形的认识

四边形:四条边,四个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加强部分潜能生的动手能力,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我相信,这节课,学生初步明白:

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处处皆学问。

谢谢大家!

(四)总结升华好了,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话想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去探索四边形其他的特点,也许你还能用四边形设计出新发明呢!

这是本节课的总结,是为了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或者质疑问难,但这绝不是结束,所以,我还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是我这堂课的设计宗旨。我以构建为关键词,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亲手做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和易变形的特征,学生玩得快乐,学得轻松,在老师的赞扬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钟表的认识课件系列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案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为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小编编辑了这份易懂的“钟表的认识课件”,建议您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随时查看!

钟表的认识课件(篇1)

1、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就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难点:认识钟面上接近整点的时间,理解“大约几时”的含义。

钟表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只有认识它,才能更好的利用它。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认识钟面。

1.观察比较初步认识钟面。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钟面。

三、认识整时。

1.认识指针指示的整时。

(1)播放录像。提问学生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

教师根据学生口答,贴出相应的钟表。

(3)比较三个时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认识电子钟上的整时。

3.动手拨钟表。

四、认识大约几时。

1.借助上一环节拨7时,出示两钟表:一个是7时不到一点,另一个是7时刚过一点。问学生是不是7时?教师指导学生接近7时,可以说大约7时。

2.说说书上85页第3题的钟面大约是几时。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哪位好朋友啊?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自制钟表,升华知识。

伴随《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谈话:认识了钟表,我们再回到钟表店,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每人做一个钟表,就让时间停留在你最喜欢的一个时间上。(学生做好后交流)

钟表的认识课件(篇2)

一、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使用电脑上局域网查看相关资料。

三、教材及学情分析:

整时和半时的认识是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每个家庭中都必备有挂钟或钟表,一名6—7岁的儿童也每天要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睡觉等,这样使学生在各种感官上已经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钟表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对时针、分针的整体认识有些不习惯,所以教学难点应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特点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是多少。

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生活中获得的有关钟表的经验,不把认识钟面、整时、半时作为“全新”的知识进行教学,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进行自主、合作、探索研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四、教学准备:

1、网络教室,实物投影仪,每生一台电脑。

2、每位学生一只可以拨动的小闹钟;教师演示用的实物大挂钟一个。

3、动画课件模块:1小军、小明起床的情景画面 2整时和半时的卡通时钟娃娃。

4、“钟表的认识”局域网页一个(5个模块:小明的一天、钟面的认识、钟表练习、钟表小史、酷钟欣赏)

1、调查:早上起床需要由爸爸妈妈叫醒的人数。(学生举手,师看看大约多少人)

2、采访:

①请问xx,早上谁叫你起床啊?为什么要他叫呢?

②请问xx,早上为什么不用爸爸妈妈叫起床?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起床了呢?

3、我们来看看电脑中的`小军和小明是怎样起床的。

②小明听到闹钟响就自己起床穿衣,准备上学。

(学生可能回答,小明的习惯好,小明不睡懒觉,小明不用妈妈叫,自己会起床,小明会用闹钟,提醒自己等。)

师小结过渡:小明真能干,会看钟表。掌握了时间,自己的事情就能自己做了。你们想知道小明的一天是怎样过的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1、观看电脑动画“小明的一天”,初步感知时间概念。

指导学生上局域网,看动画“小明的一天”: 闹铃响,小明早上6:00起床——早餐后7:30上学——8:00上课——12:00吃午饭——下午4:00踢足球——晚上8:30小明睡觉了。

师:小明的一天安排得多么有顺序呀!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

咦?小明是怎么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呢?是什么帮了他的大忙?(生:钟表)你们想学会认钟表吗?今天我们也来学习认钟表,和时间交个朋友,好吗?(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钟表的认识课件(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1、92内容,练习十六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能准确、熟练的认出整时。

2.学会时刻的两种记录方法。

3.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能准确、熟练的认出整时。

教学难点:时刻的两种记录方法,认识刻度不全的表,读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一个实物钟,一个刻度不全的表,一个没有刻度的表,一个电子钟,作息时间表,画于纸上的钟面。

学具准备:每人一个实物钟和一个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听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钟表。

2.今天,我们就来和钟表交朋友。(出示课题“认识钟表”。)

二、教学新课:

3.认识钟面。

(1)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钟表,象我手上拿的是比较常见的钟,你们也带了小钟,是吗?这是一块玻璃,玻璃里面是钟面,请同桌两人仔细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钟的背面有许多旋钮,你可以拨一拨,动一动,有什么发现?

(2)把你的看到的和你的发现和同桌的同学交流一下。

(3)哪个同学来汇报啊?(请学生指着钟面说)

(4)小朋友们都很能干,我们来听听钟的自我介绍,好吗?(课件出示一个动画钟自述。)

(5)小朋友你们认识小闹钟了吗?如果没有小闹钟,在老师的钟面上你能找到时针和分针吗?把小闹钟放进抽屉,指着我的钟面复习时针分针。

时针最短,最粗,走得最慢;分针比较长,走得也比较快;秒针最长,走得也最快;有12个数字的刻度,时针走一格,分针走一圈,针按顺时针方向转,时针走得快、分针走得慢……

我的钟上还有一根针。(定时针)

让学生在欣赏钟表的过程中,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了解学生的起点,以便确定教学起点。

通过独立观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用动画钟的形式小结知识,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认识整时。

(1)、小朋友真能干,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你认识吗?(这是神神舟6号飞船发射升空的画面,你们知道是什么时刻发射的吗?)老师这里有个小钟能帮助你,这个钟面表示的时刻是多少?

(2)你怎么知道是9点钟呢?

(3)9点钟是我们平时的说法,9点也叫9时(师板书)谁来读一读。

(4)9时除了这样表示,你还见过别的表示方法吗?出示一个表示9时的电子表。9时在电子表上是这样表示的。我们可以这样写:先写一个9,然后写2个小圆点,最后写2个“0”。(板书两种方法,并将9时的钟面贴于黑板。保留板书。)

(5)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神舟6号发射的时刻是9时,宇航员在太空中到中午要吃午饭了,看这是几时?出示11时的钟面。你认识吗?请你在纸上用2种方法记下来。请你来做做小老师。

(6)到下午宇航员要和地面工作人员对话,汇报情况,看这是下午的几时?(出示钟面)

(7)请你帮钟面上的时间找朋友。为什么你们连线可以又对又快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谁来介绍给大家。

(8)师小结:对,我们先要看时针,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12,就表示整时。

(9)判断是否是整时?

(10)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我们再来认一认,出示一个时刻不全的钟面。现在你知道是几时吗?(5时)再出示一个无刻度的钟。

(10时)

3.现在的钟表除了帮助我们认时间之外,还有美化生活的作用。出示一些时尚表,运动表等。

三、巩固应用:

1.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认识了整时,你们会拨出整时吗?

拿出钟面我们来拨一拨,有小朋友起床7:00,中午吃饭12:00下午4:00放学,6:00吃饭9:00睡觉。

2.画钟面。

四、课堂小结:

a)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b) 质疑:你还有别的问题吗?

3.课堂延伸: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看时间,那么你在生活中见过时间吗?电脑或投影出示生活中的时间。(如:商店的营业时间8:00—22:00,汽车站牌,作息时间表等等)

以后请你去生活中找一找。

学生会说9点钟。

学生独立书写,展示优秀作品,集体评价。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时;时针指着8,就是8时;时针指着11,就是11时。也就是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时针指几就是几,分针都要指12才对。

对其中特殊钟面提问:12时(咦?怎么12时的钟面上只有一根指针呢?)喔!原来12时,时针躲到分针后边去了。6时(6时钟面的分针和时针有什么特点?)6时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自己举例。

先看时针,再看分针,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时刻不全的钟在生活中很常见,数学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

让全班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数学生活化,向课外的延伸。

自我点评:

本课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确定教学起点,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通过独立观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入部分的钟表欣赏,结束部分生活中的时刻,以及出示没有刻度的装饰表,无一不体现除数学生活化的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从总体来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和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注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和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符合当前的数学教学思想。

钟表的认识课件(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钟表的面,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看钟面的整时。

教学难点:

时间的两种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钟面模型、

学具:每人一张没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橡皮泥、两根牙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他是谁呢?(课件显示图)懒羊羊怎么还在呼呼大睡,懒羊羊经常迟到,羊村的小羊们决定送给懒羊羊一件礼物,你们猜会是什么礼呢?(放音效)(闹钟)。

2、闹钟不停地嘀嗒嘀嗒地走着,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生:它催我们早早起床。

生:它能告诉我们时间。

3、除了闹钟,有这种作用的还有什么?

生:手表、台钟、挂钟、公鸡…

师:老师也收集了很多的钟表,它们漂亮吗?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

4、钟表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它不仅有漂亮的外衣,身上还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想不想和懒羊羊一起来了解它。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师: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生讨论,汇报:有12个数字

师:都有哪些数字,这些数字在钟面围成一圈,最上面的数是(),最下面的数是(),最左边的数是(),最右边的数是()。

师:(课件出示)我这里有一个缺了数字的时钟,你能把残缺的钟面补齐吗?

师:钟面上除了有数字还有什么?(时针和分针)

师:两根针长得一样吗?长的针叫什么?短的针叫什么?

师:为了让小朋友记住这两根针,老师编了一句儿歌:时针长,分针短,转来转去真好玩。

出示四个钟面:找找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小结:刚才通过小朋友的细心观察,我们认识了钟面,钟表没有嘴,但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么钟面的时间你会看吗?懒羊羊可不会看,我们一起当小老师教教它好吗?

2.认识整时出示4时、6时、10时、12时四个钟面

⑴说一说你是怎么看时间的?谁也能像他这样说?

⑵比一比:拨出的时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⑶儿歌:分针指12,就是整时了。

⑷钟面上有几个整时?

师:“一天时针在钟面上要走两圈,所以会有两个9时。要准确的表示时间还得用“上午、下午、晚上”这些词语。比如说:“上午9时,我在读书,晚上9时我在睡觉”。

师:“现在让我们拿出手中的钟表自己拨出一个整时的时间,然后说一个时间自己在做什么事?可以从早上说起。”

生拨再汇报

师:小朋友们,时间很宝贵,我们要养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习惯。

3.学习两种计时法我们学会了看时间还要学会把它记下来

⑴电子表示法:(出示4:00的卡片)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

生:电话显示屏上,电脑上,电视上,电子表上,手机上。

师:这是整时的第一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请你模仿这种写法写出刚才钟面下的三个时间。师:说一说电子表示法表示整时有什么特点呢?

生:中间有“:”,后面都是00,是几时前面就是几。

⑵汉字表示法:记录时间还有另一种方法:

汉字表示法介绍用汉字“时”表示的方法

⑶比较这两种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⑷小明的一天:

师:学会了看时间,写时间,我们还要合理的安排时间,我们一起来看小明的一天是怎样过的?

师:一天时针在钟面上要走两圈,所以会有两个8时。,为了区分这两个8时,我们说的时间前要记得加上早上、中午、下午、晚上这些时间词,如第一图,我们可以说小明上午8时在读书,谁也能像老师这样说?

小结:

妈妈的话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快乐连连看

2、说一说

3、摆一摆:用两根牙签在钟面上摆出一个整时的时间并写下来。

4、游戏:人体时钟

5、画一画: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漂亮的时钟,并写出所画的时间:说一说要怎么画?

四、课末总结

事情做错了可以改,东西用了可以再买,可是时间呢?过去了就不再回来。小朋友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钟表的认识课件(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第91页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教学思想五个方面做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对钟表多少有些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钟表面,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能判断大约几时。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有规律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以后继续教学时、分、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电脑显示)(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2)结合生活经验,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4)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认整时,发现整时时刻的规律。教学难点是: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4、教具、学具准备:

小学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以下教具学具辅助教学。

多媒体电脑课件、学具钟、车票卡片。

二、教法学法选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班级学生的差异等方面的情况来选择,无论用什么方法,其实质都必须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前提,而且都必须同时启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能顺利达到教学目标。为了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探索。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初步认识整时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己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一系列新知--认识钟表面、认识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绪,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完善自我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本节课几次活动,均以小组集体参与为基础,进而扩展到全班合作交流,学生可以自由尝试,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从而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4、在故事情节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纪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进行体验,才能提高人格的道德的感情,在德行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说教式的德育是儿童很不欢迎的,而在健康美好的生活中,儿童都得到了人际的、自我各个方面的长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寓德育于教学中的原因。学生在本节课设计的故事情节中,看到小华、小刚因为睡懒觉而误了火车。从而明白遵守时间的重要性,激发了自己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准点,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环节:活动导入、激发兴趣--独立观察,认识钟面--情境导入,认识时刻--练习游戏、巩固知识。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1、通过动作、声音、画面揭示课题。

(1)全班起立,跟着音乐律动"钟表舞".

(2)(播放钟面的"滴答"声)

师:听!这是谁的声音?

师:看,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哪些客人?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面)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呀?

师小结:钟表不仅外形漂亮,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掌握时间!钟表在生活中作用可大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把动画引入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独立观察,认识钟面

1、组织学生独立观察学具钟,合作、交流、探讨初步认识钟面(课件出示钟面)(1)引导学生独立观察:仔细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2)小组讨论:把你看到的跟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

(3)指名汇报:谁愿意把自己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2、进一步认识钟面

(1)学生跟电脑数12个数字。

(2)介绍时针和分针

①教师介绍。

②指名学生上台跟大家描述时针和分针

③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这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也是设计这一环节的指导思想,从回忆感知数学中的钟表面,这个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地建立起钟面的直观模型,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又一次蕴含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大数学观。

(三)情境导入,认识时刻

师:认识了钟表这个朋友,就让它带着我们一起去看看"乐乐的一天吧!"看她是怎样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的!

1、观看"乐乐的一天"的录像

2、初步认识时刻。

出示起床图、上课图、做操图、吃饭图。

设计这一步主要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建构过程,体现"做"数学的探索式学习方式,我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放手让学生应用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

3、拨时刻、找规律。

(1)学生教老师拨钟

(2)请学生拨钟展示。

师:(指名上台)你是怎样拨的?带着大家一起拨,好吗?

(3)学生独立拨钟,边拨边说给同桌听听。

(4)你们拨这几个时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巩固时刻的认识方法。

(出示看动画片的画面,睡觉图,学生说时刻、并说说是怎样认的。

5、教学写法。

(1)学生观察

师说:除了这样的钟,乐乐家里还有一块电子表,想看看吗?(播放录相)(出示课件)师说:电子表是怎样表示7时的呢?

(2)教师示范写法

(3)学生尝试写时刻,指名板书,集体反馈

数学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且具有过程和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学到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设计这一环节时我为了让学生主动发现整时时刻的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关系,我放弃了仅让学生直接去观察钟面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这种较为轻松的教法,而是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了整时时刻后,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活动(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在钟面上拨出整时7),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学生独立动手拨以及说说拨拨等一系列积极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整点时分针都指着12"的规律,然后在进一步观察后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四、练习游戏,巩固知识

1、找朋友(练习十六第一题)

(课件出示4个钟面和四个时刻)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了好朋友2、拨钟面(1)出示1:00,11时,学生拨钟。

(2)师说时刻,学生拨12时。

(3)拨一天最喜欢的时刻,给小伙伴认识。

3、游戏--开火车

(1)(课件展示火车站情境图,出示5时的钟面),现在是几时?再过1小时是几时?

学生拿着车票排队作"开火车"的游戏。

(2)师问拿着8:00火车票的学生:你怎么没上车?还差几个小时就是8时?

刚入学的一年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果引导不当,他们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我把教学寓于游戏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本节课的"钟表舞",让学生在蹦蹦跳跳中体会到钟表的形体动作,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在"开火车"的游戏中,学生可能学习情绪高涨,老师穿插的"再过一个小时是几时","还差几个小时是8时"等几个问题,既巩固了认识时刻的知识要点,还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4、教育故事。

(出示画面:一个学生在睡觉,一个学生在赶路)最后一列火车都开走了!可是小华,小刚还没上车,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师:是呀!时间是多么宝贵呀!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珍惜时间!(《时间是小马车》的歌声响起)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这节课的游戏结束后,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出示一张画面,画着一个学生在睡觉,一个学生在赶路,并设计了丰富的故事情节,最后一班火车开走了,有两个小朋友没有赶上火车,这是怎么回事呢?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使学生明白遵守时间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接着,播放《时间是小马车》的歌曲,使其教育意义在故事极具童趣的音乐中得以升华。

5小结体验

师: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师:学到了这些本领,你一定能当钟表设计师了吧?每人在墙上白纸上设计一个钟表。(学生在轻快的音乐中画钟表,自由在交流)你们可真是棒极啦!让我们跟着音乐来跳舞吧!

"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而潜在的创造力",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我们的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放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才能,体验到创造的欢愉。之后的交流展示活动,又使学生在同伴间的相互视界的融通中,获得对钟表认识的拓展和想象的丰富。

五、教学评价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本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

钟表的认识课件(篇6)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准备:课件、时钟实物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设置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四个教学环节:

(1)猜谜导入,诱发兴趣。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猜谜导入,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儿歌让大家猜谜,“一滴答滴答,滴答滴答,铛铛铛,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当同学们猜出这是闹钟的时候,再说说它的作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操作PPT与板书教具钟表)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主动探索,并且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将知识内化,有的学生只能说出“钟面上有2根针,还有数”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继续提问“这

两根针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分针和时针的特征。之后,我再结合课件和板书同步演示,介绍时针和分针。我会用充满童真的语言和动作来吸引孩子。用自我介绍的方式,一边做动作一边说“我长长的,细细的,我的名字叫分针;记住分针是又细又长的。我又矮又胖,我的名字叫时针,记住,时针是又粗又短的”。当学生发现钟面上有很多数字时,我再引导学生数出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并且强调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接着,我适时的安排分辨分针和时针的练习,如:认课件中这三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还可以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学具钟表,按老师的要求指出时针和分针。

第二步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教材,出示教材92页主题图,通过小红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墙壁上和床头柜上的钟表试认整时。明确“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的时候就是7时”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的表示方法,《板书:先写一个7,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7时》指导学生书空练习;在教学电子表示法时,《板书:先写一个7,再写两个圆点,记住,第一个圆点点在7的中间位置,第二个圆点,点在下面一些,然后再写两个0,读作7时》并且小结,两点后面两个0表示整时,两点前面是7就是7时。学生同步书空练习。然后,我用课件和教具同步出示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通过对7时的认、读、及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时的两种写法。《板书:7时7:00》再通过练习,《板书:3时5时》让学生板演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全班学生同步在课堂作业本上练习书写,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揭示课题——“认识整时”。

第三层: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小红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图片边互相说“小红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由我拨教具钟,通过小红一天的活动,认识整时。紧扣生活实际,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有效的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小钟表,在这里,我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指针,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同桌合作,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并说一说这个时候在做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接下来完成书上的课堂练习:

1.把教科书92页制成课件,通过观察“小明上午几时在做什么,下午几时在做什么”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把教科书92页第三题练习制成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这3个钟面,先说一说现在是几时,再想,过一小时是几时呢?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能力。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如: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教学反思:

本课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感觉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气氛较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做到情感化、生活化、趣味化和开放化,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既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又有效地进行了珍惜时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谢谢大家!

钟表的认识课件(篇7)

1. 引导学生认读电子钟表上的时间,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几时几分)认读电子钟表上的时间。

2. 在学会规范认读时间的基础上,学生能正确写出电子钟表上的时间。

3. 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读出和正确书写电子钟表上的时间。

学生在一年级上半期认识机械钟表的“半时”有较大困难,因此将“电子钟表”的简单认识提前在这个学期来教学。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机械钟表的钟面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及学会看机械钟表的上的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电子钟表学生很早就已经接触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非常适合。

学生:人手一张写有电子时间或机械钟表时间或( )时( )分的卡片。

师:豆豆小朋友的生日到了,爸爸给她买了一件精美的礼物,大家看看是什么?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电子钟表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对,电子钟表可以让我们及时知道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电子钟表。

二、规范认读电子钟表上的时间。

1.尝试认读,规范读法。

师:有了电子表后,豆豆每天都把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记录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豆豆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

师:你们认识这些时间吗?它们都是电子钟表上的时间。

(学生自由回答,师指导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时( )分来认读电子钟表上的时间,课件出示规范的读法)

(学生先读,课件出示规范的读法。师提示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读时间,集体读)

2.自由认读,再次感知。

师:看来大家都会认读电子钟表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电子钟表上显示的时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又是怎样读的呢?(引出电钟表的时间表示的特点和读法律)

师:看完豆豆一天的安排,你觉得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

4.寻找生活中的电子钟表。

师:今天我们从豆豆的作息时间表里看到用电子钟表来表示时间,那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呢?

师: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生活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吧。

1.尝试书写。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个百宝箱,要打开它就玩个游戏,但必须先来对口令:老师读个时间,你要把电子钟表上显示的这个时间写在练习纸上。比如老师说:8时12分,你就要在练习纸上写:8:12。如果对上号了,百宝箱就可打开了。请注意啦:开始。

(老师讲规则的同时显示范例,然后老师说时间,学生练习写时间,把重点定格在10时8分)

师小结:当分钟不满10分时,则用0占十位,再在个位写几分。

2.师生小结时间的写法。

师生:几时我们就在两点前面写几,几分就在两点的后面写几,但是当几分未满“10分”时,要在几分的前面用“0”来占位。

3.巩固练习。

学生自己写一个电子钟表上的时间,然后互相读给同桌听。

五、应用提高。

1.综合练习。

师:好,现在口令对上了,我们看看有什么好玩的游戏。

(学生各拿一张写有电子时间或钟表时间或( )时( )分的卡纸,找朋友,而后组成一辆啦 啦 车开走……首先教师和学生进行游戏的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模仿。最后让学生帮助老师找朋友。(老师手上出示半时的钟面))

六、全课总结。

今天的课到这儿就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七、儿歌结束。

小小表作用大,

去到哪里都不怕。

学习作来两不拉(là),

小朋友们喜爱它。

钟表的认识课件(篇8)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第二册教学内容。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尽早让学生了解有关时间的知识,能够方便学生的生活。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虽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但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潜移默化的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在教学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爱惜时间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二、说教法教学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受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提问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今天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通过让学生说自己起床的时间,教师了解了学生收集时间信息的情况,学生更明确了时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出示主题图,教师提问:这个小朋友是什么时候起床的?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课题:是的,闹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在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通常会说到秒针,当学生说到秒针的时候教师应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教师说明秒针走一圈才一分钟,我们在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走的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的顺序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2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再出示4时、8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小组讨论看整时刻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拨出3时、6时,通过拨规定的时刻进一步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3、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圈,所以一天中有两个9时,拓展了学生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9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9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让学生拨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

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具体事例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了表示时间的第二种方法,再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为学生再次积累时间的感性认识。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除了用钟表表示时刻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示时刻?出示用钟、机械表、电子表表示的三个时刻,让学生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发现,钟、机械表是用时针、分针表示时刻的,而电子表不是。

教师提问:电子表是怎样显示时间的?像电子表这样显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哪见过?你能试着用这种方法表示2时吗?学生自己练习,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表示的。出示8时、3时让学生用二种方法写出来。

(三)应用新知,巩固发展

1、应用新知。出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图,让学生观察什么时刻小明在做什么,然后用两种记时法写下这个时刻。再从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图中抽出6时和12时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有什么。

2、通过游戏,巩固新知,拓展学生思维

(1)手势游戏:老师做手势,学生根据老师做的手势猜猜是什么时刻。

(2)小品游戏:请几个小朋友分别上台做出洗脸、读书、吃饭、睡觉的动作,其他学生猜什么时刻在做什么,然后在钟面上拨出你猜的时刻,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可以。

四、全课小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目的是归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钟表的认识课件(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练习十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认识钟面,学会认识整时。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钟面、小钟面、钟面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刘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看看吗?(出示课件)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吗?(钟表)小雪人告诉我们答对了。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学生自由回答)嗯,钟表的作用这么大,想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呀?那咱们先看看它长什么样吧!(出示课题)

〔评析: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认识钟面

1.认识钟面。

a.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漂亮的钟面,拿起来仔细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说给小伙伴听听。(学生玩学具,教师指导。)

b.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请小朋友们放下手中的小钟面,来看看我的超级大钟面。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钟面)

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还有12个数,我们数一数。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再来数一数有多少格?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分别闪动。)

( 教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评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说钟面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解决第一个知识点。〕

三、认识整时

1.认识。

(放铃声)听,谁家的钟表响了?(演示晶晶家)原来是晶晶的钟表响了。还不起床快告诉她现在几时了?(出示放大的钟表)你是怎么知道是7时的?

长长的分针指着几?

短短的时针指着几?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学生跟着说,教师演示课件)

2.巩固。

a.抢答: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是几时?指着4呢?

b.真不错,欢迎小朋友们到智慧屋来做客,看看谁最聪明,能发现这些钟面时刻相同的地方。(出示8时、6时、1时)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像这样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我们把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

c.能很快说出钟面上的整时吗?这么自信,那好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出示3时、4时、11时、12时)

d.现在二人一组拨钟练习。

〔评析:教师注重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自己去探究。注重提供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如:互相说整时环节的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转变了角色,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在兴趣的激发下,在情境中观察、思考、口说、眼看、脑想。〕

3.认识电子钟。

现在你们和有着分针、时针的钟表成为好朋友了吗?其实还有一种表,长得很奇怪,要不要看看?(课件演示早晨,晶晶的房间)看到了吗?这是什么表?电子表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课件上演示7:00)

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7时和7:00是一个时刻的两种写法,它们是一对好朋友。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教师和学生唱“找朋友”。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问:“1:00,你的好朋友呢?”教师戴上1:00的头饰,原来在这儿呢!)

〔评析:对于电子表的学习,教师采用了一个有趣的活动,既巩固了新知,又放松了学生的身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四、练习

1.小明的一天。

(出示几组画面学生说几时)希望小朋友们也像小明一样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回家后制定一个作息计划贴在床头,坚持去做。希望你们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好好学习,好吗?

2.动脑筋。(过一小时是几时)

我看小朋友们精神百倍,那咱们再来一个智力大比拼好吗?

〔评析:教师设计的练习部分:“小明的一天”、“智慧屋”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课件中所出现上午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整时有很大帮助。〕

五、总结

歌表演《时间像小马车》时间真的像小马车一样飞快的向前跑着,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让我们都做时间的小主人,好吗?

〔评析:在数学课堂中,适时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惜时”观念。〕

总评:

这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钟表的认识课件(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钟表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东西之一。本节课要求幼儿对整时的认识,是幼儿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一般来说,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幼儿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

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使幼儿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可爱、推拙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多媒体动画和实物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

提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钟表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引导幼儿体验。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钟表的认识课件(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童话引入。多媒体演示: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小公鸡起床了,它跳到高处“喔喔喔”叫起来。

2、提出问题。

(1)、“公鸡打鸣是叫人们干什么?”

(2)、“每天早晨是谁叫你们起床?”

3、揭示课题。

师:你们桌上也摆着各式各样的小闹钟,好看吗?同学们,闹钟不光有漂亮的外表,它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好!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从儿童熟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钟面。

(1)、比一比。

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说一说。

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实物钟、模型钟等。设计了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认识整时。

(1)整时的常用表示法。

①学生尝试拨整时。

②观察比较整时针的特点。

小组同学一起观察:黑板上三个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③引导学生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练习。

A、师拨钟面,生说时刻,2时、6时……

B、生活中,我们做的事都和时间紧密相连,请你们拨出时刻。

a、早上上学的时刻。

b、每天看动画片的时刻。

c、每天爸爸妈妈看新闻联播的时刻。

C、你还想拨哪个整时?拨一拨,这时你在干什么?

(2)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

①小朋友观察身边的事儿,非常仔细,教师出示标有“8:00”的卡片问: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里见过?

师:这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

②谁会写几时就写几,然后写上“:”再写两个“00”。

③指黑板钟面,问:你会用数字法来表示吗?请写在写字板上,看谁写得好,二人板演,评一评,写得好吗?

④你们还想比一比吗?

师:老师写出了一种,请你写出另外一种。

(设计意图:由于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有意注意不持久等特点,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拨钟面上的`时刻和尝试认识电子表表示的时刻,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及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再次通过比一比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高潮,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这种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设计新颖。)

3、应用。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小学生该怎样珍惜时间呢?那就是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仔细看书上第85页,说一说,他什么时刻做些什么?(小组说一说)

(2)、问:他的一天安排得合理吗?

师:对,我们应向小明学习,不睡懒觉,合理安排,做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三、综合应用

1、现在请你自己做主,当一次小小设计家,设计你星期天的安排。

(小组合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安排合理)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目标,我安排设计了请学生自己做主当一次小设计家的练习内容,不但使巩固练习环节生动有趣,而且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小组合作设计一天作息时间表,内容丰富多彩,体现出学生一天的生活有序、丰富、充实。本节课比较注重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内容开放,充分应用教具和学具,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合作学习和信息交流,重视数学知识的主动构建,重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个别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主动学习不够,今后还要多注意这部分学生习惯的养成。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53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