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四年级数学课件 >

四年级数学课件11篇

四年级数学课件11篇

这篇“四年级数学课件”编辑独家推荐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只要认真阅读您就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所需信息。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 预先准备教案课件,有助于我们理清教学思路和难点。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逝世的通知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38页-39页。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三、说教法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创设文具店,用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买四块橡皮多少元,小组展开讨论。赋予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学生各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设计了填一填,练一练,算一算等练习,使学生活跃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体现。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所看到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位看的。

2、能正确搭出要求的图形。

教学重点: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教学难点: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教法:观察、发现法。

学法:动手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在桌面上摆学具(文具盒和杯子)。

分别从正面、左面、右面观察这一组物体,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情景。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根据课本课本55页笑笑的指令分别动手摆一摆,并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小组交流你们的看法。

(二)小组展示成果

四、点拨升华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图形。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56页第2图。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

七、知识拓展

2、在课桌上摆放水杯、文具盒、橡皮、铅笔,从不同角度说一说你看到的物体的情景有什么不同?先独立做。最后全班交流。

八、作业布置: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意义和简便表示方法。

2、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①速度概念、速度简便表示法

②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的意义和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学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等。

二、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一个赛车现场,两辆车正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越野比赛,你猜一猜哪辆车会获胜?刚才有的同学猜蓝色车赢,有的猜红色车赢,还有的猜两辆车同时到达,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最终谁取得了胜利?(蓝色赛车)为什么蓝色的赛车会取得胜利呢?在比赛的过程中,蓝色赛车的平均速度较快,所以它取得最后的胜利。

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行程问题。(边说边板书)

三、探究展示:

(一)组织探究

1、探究速度的意义和写法,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师:好,请同学们现在打开课本54页,自学这一页的全部内容。先独立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做速度?速度还可以怎样表示?

(2)通过完成例3,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再在小组内大声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合作完成学习记录卡,请组长拿出学习记录卡,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小林步行60米/分;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二)组织学习成果展示:

1、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速度的意义和写法?

2、生生互动,让听汇报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哪个小组上来汇报一下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质疑点拨:好啦,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汇报和相互之间的质疑,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和速度的简便写法。如(结合课件小结):

1、像这些每分、每秒、每小时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走的路程叫做它的速度。

2、速度的简便写法可以用一条斜线把它分成两部分,左边是路程,右边是时间单位。这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既简明又清楚。

另外,我们还知道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得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基本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测评提高:

(一)测评练习:

1、测评学生对速度的简便写法。

(1)课件出示课本P56第5题(另外加两道)。

(2)课件揭示答案,让学生自己批改。并用手势表示自己的对错。并作简单的评价。:

(3)结合题目资源沟通数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

师:第一个问题,通过写这些速度,你认为谁的速度最快?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声音的速度快还是光的速度快?你是怎样知道的?2、我会做。

2、应用数学模型。

(1)课件展示课本56页第6题和改编题。

(2)让上黑板做题的同学说一说解题过程。然后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8题。

(2)学生做题,让先完成的同学上黑板做,然后订正,说解题思路。

(二)提高练习

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现在李叔叔还有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想要同学们帮助解决:李叔叔要从长安到广州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活动,活动的开始时间是上午9:00,李叔叔的出发时间是上午7:00。他有下面几种坐车方式,你认为他应该选择哪种方式坐车?为什么?

你能帮助李叔叔解决这个问题吗?

六、反思评价: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多,而且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

你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5】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 6 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 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2)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1(个) 5.40元 5.40元

酱油 1 (瓶) 4.5元 4.5元

醋 1 (代) 1.5元 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7】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 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 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 单元知识分析 单元教材解读 信息窗1的解读 已学的知识 乘法的认识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下52×47-50×47 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 加法运算律 (四上1) 一般行程问题 (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 数量关系。 本单元新学知识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后续学习的知识 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 用方程解行程问题 (山东版有关行程问题的学习都安排在简易方程单元。) 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 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_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8】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小数的写法。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

2、实践活动。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的内容,第99页的例1,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以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教科书第98页上3筒奶粉桶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作必要的提示。学生回答后,再要求学生举出简单的例子。

二、学习新知

1、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3个奶粉筒的挂图或用投影片映出,指出每筒奶粉500克。在黑板的左边写出三道整数应用题,让学生列式并计算出得数。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第二、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着,让学生把题里奶粉的克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小数,对着左边的三个算式,在右边写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5003=1500(克)0.53=1.5(千克)

15003=500(克)1.53=0.5(千克)

1500500=3(筒)1.50.5=3(筒)

教师先让学生将上面每一横行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含义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说明右边的两个小数除法算式与小数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巳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最后,让学生对照前面的整数、小数的乘法、除法算式再次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2.做第9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按照题意独立完成。做完后,让学生对照算式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3,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例1。

(1)复习。

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整数除法题;225018。做完后,让学生说明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每次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以及除得的每一位商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

①被除数的整数部分21够不够除?商几余几?

②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能不能仿照整数除法的方法,把6个一看作用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再与下一位上原有的数合在一起,同15除用15除64个十分之一商多少?

③求出的这一位商表示多少?(4个十分之一)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

④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被除数的十分位还余4,应该怎么办?

⑤用15除45个百分之一,商多少?应该把这一个商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让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回答以下问题:

①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部分),除数悬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4.做第99页中间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要个别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一横行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个别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计算过程和算理。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回答;题目的含义表示什么?(就是小数除法的意义)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并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2横行的3道小题、第3题。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0】

设计思路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就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练习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第一个练习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这些题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顾及到智力水平发展较慢和中等的同学,第3个练习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在小组内完成。由一个同学出题,其它三个同学回答。先给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说出另外一个内角。有唯一的答案。训练多次后,只给出三角形一个内角,说出其它两个内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无数个答案。让学生在游戏中消除疲倦激发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兼顾到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同学。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一)认识三角形内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

(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

生:能。

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师(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请看屏幕。(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

生:90°、60°、30°。(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

师: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怎样?

生:是180°。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90°+60°+30°=180°。

师:对,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90°+45°+45°=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

生1: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生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二)研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180°。

生2:不一定。

……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师: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

生: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师:哦,也就是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

师: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完成这个任务。(课前每个小组都发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

(2)小组汇报结果。

师: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生1:180°。

生2:175°。

生3:182°。

(三)继续探究

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1:有。

生2: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师:怎样才能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呢?

生:把它们剪下来放在一起。

1、用拼合的方法验证。

师:很好,请用不同的三角形来验证。

师:小组内完成,仍然先分工怎样才能很快完成任务,开始吧。

2、汇报验证结果。

师:先验证锐角三角形,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生1: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2: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生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

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跟你们得到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

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齐读一遍。)

师: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生1:量的不准。

生2: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

2: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教学用具:课件,彩纸,磁铁。

学生用具:彩纸,纸条,黑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现在老师带你们去参加运动会,你们喜欢吗?(软件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看,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可以看作是由许多线组成的。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画直线,展示各种情况。

师: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让你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把你想像的用黑笔画在彩纸上。(学生自主画直线,教师巡视)

师:把你画的给组内同学看一看,然后说一说,你们组画出了哪几种情况?(选一组同学画的直线展示到黑板上)把不同情况的再上黑板上贴。

(2)、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

师: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中讨论,交流)

①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

A、不相交

B、相交

②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同意吗?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自主交流)

在交流中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板书)

③揭示平行的概念。

不相交的一类,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两线之间的距离,发现了什么?(两线之间量出的长度是相同)让一生到黑板示范量。

④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再延长它们会怎么样呢?(不会相交)

师: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汇报)

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学生回答)

(软件出示:一组平行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加深对平行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等重点词语。

(3)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们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相交成直角的?(板书:成直角)

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同学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互相垂直等重点词语。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研究就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板书课题)

三、应用新知:

1.看主题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

2.同学们离开座位,在课室上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放音乐)

3.P65,做一做(2)摆一摆

4.练习十一,第一题。

5.练习十一,第二题。

6.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图片。(进行校园美化教育)

四、畅谈收获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垂直与平行

不相交(互相平行)

贴学生作品同一平面内

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小编推荐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编辑为大家准备了一篇网络上精选的“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文章,供学习参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是必不可少的,每位老师都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课件设计。教案是具体体现教学方法的重要工具。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的生活增添美好,建议你将其保存起来!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2.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按指定度数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予做准备.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4

锐角( ) 钝角( )

直角( ) 平角( ) 周角( )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5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学生活动:(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5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的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有(按老师要求)

3.尝试画角.

教师要求: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检验)

学生活动:

(1)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5的角.

(2)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3)请学生介绍准确画角的技巧.

4.自学书中角的画法

(1)自学教材第125页角的画法.

(2)画一个65的角.

(3)学生讨论:画角的步骤(①重合②找点③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质疑问难.

师:有什么问题需要请教大家或要提醒别人要注意的问题?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

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角吗?(利用三角板的30角)

2.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同桌同学互相检验.

3.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

(1)动手尝试 (2)集体订正 (3)合作交流

提问: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 135 75

学生演示折角的方法

2.利用手里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 用半圆仪 用三角板)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第127页第13题.

看下图,已知1=60,求2、3和4的度数.

2.完成第127页第12题.

用一副三角板拼成下面度数的角.

180 120 135 75 105

3.完成第127页第16题.

下图中1=90,2是多少度?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用三角板画角

活动目的

通过用三角板画不同度数的角,熟练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活动设计

利用一副三角板,看你能画出多少个0~180的角.(不包括0和180)

参考答案

因为15角可以通过三角板上的45角和30角画出,所以0~180之间凡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有15、36、45、60、75、90、105、120、135、150、165.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2

四年级(上册)教学平行的时候,曾经让学生在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中间画几条与两条直线都垂直的线段,通过度量还发现了画出的所有垂直线段长度都相等。那时候让学生做这道题的目的是体会平行与垂直是不同的位置关系。并通过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长度相等,体会两条平行的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道题又可以成为本单元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起点。

(1)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互相平行的对边,有两条长度不等的高。教材把两条高分两步教学,先讲平行四边形上、下一组对边间的高,再讲左、右一组对边间的高。

第44页例题要求学生量出平行四边形上、下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两条边之间的距离是它们之间垂直线段的长度,量距离要先画出垂直线段。画垂直线段的方法一般是在一条边上确定一点,从这一点向对边作垂线。学生经过这样的过程,理解教材中关于平行四边形高的描述式定义就有了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并画一画两条红线间的垂直线段。

试一试的左边一题仍然是上、下两条边之间的高,通过这题巩固对平行四边形高的初步认识。同时看到,画高的时候要在上面一条边上任意确定一点,这任意一点也可以是上面一条边的一个端点,即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右边两题是左、右两条边之间的高,要让学生想一想: 图中的红线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抓住高的本质特征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 第47页教学梯形的高,教材的编写线索和安排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基本相同,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习新知识。不同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结合教学梯形的高讲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二是例题里的梯形的底是上、下两条互相平行的边,试一试里出现底是左、右两条互相平行的边的梯形,还有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高是垂直于底的那条腰。与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同,画梯形的高要在一条底上任意选一点。如果选的点是梯形的顶点,那么这条高把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选的点不是梯形的顶点,那么这条高把梯形分成两个较小的梯形。第48页第3题就为此而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能够进行简单的步测和目测.

教学重点

用步测测量距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步测和目测的准确性.

教具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根.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状.

1.口算

7.20.12

0.381000

0.87-0.49

530+270

5.61.01

4.23.5

3.9+2.03

26.1-3.5-7.5

2.计算(1)1425+18213(2)(300+22.55)+14.9

3.五年级三个班去植树.五一班栽了53棵,五二班栽了50棵,五三班栽了47棵.这三个班平均每班栽树多少棵?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准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板书:步测和目测

2.步测.

(1)请大家看书115页步测和目测第二段.

(2)互相讨论.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3)汇报.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

①步测是由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

②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距离时,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一步指两脚尖间的距离.板书:1.走一步的长度

③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用测量工具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

板书:(1)量一段距离

用均匀的步子沿着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

提问:为了测得比较准确,走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要按照平时迈步的大小,迈步要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直线行进等.

板书:(2)反复三、四次

根据每次走的步数,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

板书:(3)算平均步数

根据这段距离的长度和每次的平均步数,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板书:求平均步长

3.教学例1.

出示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80步.他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重点理解50米与79步、81步、80步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三次走的距离不变,步数却不相同.

(2)指名板演.提示:可以分步解答,除不尽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订正.提问:①79+80+81表示什么?

②(79+80+81)3表示什么?

③5080=0.63表示什么?

4.教学例2.

出示例2:张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4米,他从操场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共走了125步.这个操场大约有多少米长?

(1)读题,理解题意.提问:求要测量的这段距离的长度,除了知道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以外,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明白还要知道要测这段距离一共走了多少步.

板书:2.所测距离的步数.

(2)学生试做.订正.

5.练习:你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实际测算一下.

教师先在操场上测出50米的一段距离.让学生用均匀的步子走3次.根据结果,完成下表.

姓名

测量距离

第一次步数

第二次步数

第三次步数

平均步数

平均步长

6.目测.

(1)导入.战场上解放军战士对敌射击或投弹时,要确定两地的距离,能不能用卷尺去测量?能不能去步测?这时就要用目测估量距离.因此,目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用途.

(2)什么叫目测?学生试说.(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长度)

(3)初步介绍目测的方法.

①设标.用卷尺量出500米的一段距离.每隔10米分别插上杆标,让同样高的学生分别站在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的地方.

②练习目测固定距离.

观察实际距离是10米、20米有多远,从不同方向,反复数次.使学生体会出相距10米、20米远的人或物体的大小,以及分别到自己所站的地方这段距离的远近.

③估测.去掉标杆和人,让学生估测10米、20米距离.

④观察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了解相隔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和轮廓.

(4)小结.

目测时,有时受地形影响造成错觉.如:开阔的地方,容易把长距离估测得偏短,狭窄的地方,容易把短距离估测得偏长.因此,需要长期积累,反复练习.

三、巩固发展.

1.在操场上选两个固定点,让学生目测一下它们的距离,再用测量工具量出这段距离,看一看,目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多少.

2.选择5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

提醒学生计算时参照做一做的计算结果.

3.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可以选择篮球场地.如两篮球架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根据测量结果填好下表,最后进行评比,看谁的答案量接近准确值.

测量距离记录

(1)目测结果与工具测量结果相差()米

(2)步测结果与工具测量结果相差()米

4.步测一下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距离.(课外完成)

四、全课小结.

进行步测时需要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

五、布置作业.

李新沿80米长的直路走了四次,第一次124步,第二次125步,第三次126步,第四次125步.照这样的步子,他从学校到家走了500步.他家离学校大约有多远?

六、板书设计

步测和目测

1.走一步的长度:

①量一段距离

②反复三、四次

③算平均步数

④求平均步长

2.所测距离的步数

探究活动

走一走看一看

活动目的

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活动准备

卷尺.

活动过程

1.教师指名叙述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学生按照所讲方法实际测出自己每步的大小.

3.先目测一段指定距离,再步测这一段距离,并做好每一次记录,最后通过卷尺的测量出准确的距离,评出步测和目测的最接近实际距离的学生,并加以表扬.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2、看完这组图片有何感想?

3、是的,这些图片都很美,我们黄山市是一个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我们这里观光旅游。最近,我从网络上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黄山市接待游客41650000人;黄山市接待游客46658700人;黄山市接待游客51871000人;黄山市力争接待游客57000000人。你能把这些数据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吗?

4、这些整数,你是如何排列出大小的?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

1、阳春三月,正是踏青时节,我家隔壁小军、小芳、小红、小强四家准备进行一次春游活动。要说去春游,四位同学可高兴,正积极准备呢!

2、要去春游,他们首先想到要准备吃的和喝的,于是他们一起去逛超市了。

3、这是他们购买的四种饮料的价格表:

5、如果请你选择其中两种商品的单价进行比较的话,你会选择哪两种?(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6、同学们说得太多了,能不能把上面商品的单价整理一下,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分类结果: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相同的,但十分位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十分位相同,但百分位不同的)

7、根据分类,可以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方法:①如果整数部分不相同,如何比?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②如果整数部分相同,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8、请学生把这四种商品价格,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设计意图: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尝试与探究的机会,关键处应给予点拨。

1、四位同学购买饮料后,又购买了水果,我已将他们购买的水果单价制作了一张简单的表格:

2、请学生说说这四种水果单价中哪种水果最高,哪种水果单价最低?你是如何比较的?

1、为了让这次春游更有意思,四位同学说不能只是走走看看,要进行一些活动,于是他们又逛了一些商店,发现这些店里同样的商品价格却不相同,他们想买最便宜的商品,你们能帮他们参考一下吗?

1、四位同学买了体育用品后还剩一点钱,商议后决定买一些奖品,于是他们买了以下四种商品,现在价签没有了,你们能帮他们把价签加上去吗?你觉得这些奖品应该怎样奖励?(完成教材41页第5题)

1、四位同学在家长的带领下由于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使得这次春游活动既充实又快乐,他们还进行了一次跳远比赛,请大家看看他们的成绩吧!

1、今天我把这四个同学的照片带来了,我也检测了他们的体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教材42页第9题)

1、同学们,现在正是春花烂漫时节,你们也一定想走出教室去大自然看看吧!不过我这里有道习题,如果你能顺利闯关,春游就有希望啊!快快拿出你们手中的笔完成吧!(出示教材42页最后一个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

2、这节课上你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应该改进?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抽象、比较、归纳等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过程

一、悬念激趣,启迪猜想

课件出示:南京市上元小学师生为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的贫困学校,首次捐款5844元。

让学生分别判断5844是不是2、5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2、5的倍数看个位。

师:如果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所贫困学校,不计算能判断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是不是整元数吗?

生:我认为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不是整元数,因为5844的个位是4,不是3的倍数。

师:你猜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生:我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师:同意他的猜想吗?(同意)

师:他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来继续研究。

出示1~99的数表,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

师:思考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从不同角度举例否定上面的猜想。

师: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哪些数字?

生: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能不能只看个位?(不能)

师:究竟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评析: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教师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设计了捐款献爱心的情境,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设置了陷阱;通过让学生观察100以内3的倍数,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否定了猜想,引发认知冲突,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操作探索,验证猜想

1.提出猜想。

课件出示四组卡片和活动要求。

①3、4、8;②2、4、7;

③1、8、9;④0、3、5。

小组合作要求:让学生先写出能组成的三位数,并判断每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再写出自己的发现。(具体内容略)

学生合作探索,教师巡视参与。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汇报研究的情况?

生1(第①组):我们小组用卡片上的数字组成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分别是:348、384、438、483、843、834,我们发现这6个三位数都是3的倍数。

生2、生3、生4分别代表自己的小组发言。(略)

师:你能把这四组卡片进行分类吗?说明你分类的理由。

生:我把①、③两组分为一类,因为这两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都是3的倍数;把②、④两组分为一类,因为这两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

组织全班交流。(略)

小结: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①数字排列的顺序变了;②组成数的大小变了;③组数用的卡片上的数字没变;④卡片上的数字和没变。

课件出示各组数字之和。

师: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卡片上的数字的和为什么没变?

生:因为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组数用的卡片上的数字没变,所组成的数的数字和也没变。

师:请同学们观察各位上的数字和,你有什么发现吗?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你能大胆地进行猜想吗?

生:我的猜想是一个数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的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略)

[评析:让学生通过摆卡片组数,尝试分类,发现某一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讨论,理解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和的含义和算法,并对3的倍数的特征作进一步的猜想。]

2.举例验证。

师:要想知道这个猜想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生:可以举例验证。

师:谁能任举一例并说明具体的验证方法?

生:如4572这个数。我先把4572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看数字之和是不是3的倍数,再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师生共同讨论验证,并引导学生体会验证方法。(略)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验证。

汇报验证结果(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形成共识,得出结论,总结出规律。

[评析: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验证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3.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

29844554108180801

①先出示29、84这两个数,让学生判断。

②出示45、54让学生判断,根据45是3的倍数,可以直接判断54也是3的倍数。

③同时出示108、180和801,引导学生先判断108是不是3的倍数,再直接判断180和801是不是3的倍数。

(2)不计算,你能很快说出哪几题的结果有余数吗?

4835733423

(3)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①4□②3□5③12□④□12

学生在4□的□中填出2、5、8后,师:请你们观察填的3个数字,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生:它们依次相差3。

第②、③题的过程同上。

第④题,学生练习后,师:为什么这题只有3种不同的答案?

生:因为0不能做一个数的最高位。

4.小结:今天学的是什么内容?3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探索出这个规律的?

师生共同总结探索过程。(略)

[评析:教师能深入钻研教材,理解并贯彻教材中习题的编写意图,让学生在学会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基础上,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在总结时师生共同回顾探索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探索能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1.师:现在你能很快判断5844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了吗?(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数学小故事。

师:熊爸爸在狐狸办的工厂干了3个月的活,月工资856元,这一天,熊爸爸到狐狸家里领工资。狐狸算得2468元,熊爸爸算得2568元。

现在只知道有一个人算对了,你能很快判断出是谁算对了吗?

生:我认为熊爸爸算对了,因为熊爸爸的工资应该是3的倍数,而狐狸算的钱数的数字之和是20,不是3的倍数。

3.比一比,赛一赛。

看谁能最先判断出下列各数是不是3的倍数。

①96963;②9992333;③97263155

20xx个920xx个3

(1)出示第①题。

师:你能判断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吗?

生1:这个数是3的倍数,因为96963的数字之和是33,33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2:我不计算也能判断这个数是3的倍数,因为这个数由9、6、3这三个数字组成,而9、6、3这三个数字都是3的倍数,所以我判断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

(2)出示第②题。

师:这么大的数怎么判断呢?

生:这个数不是3的倍数,我先把20xx个9去掉,再把20xx个3去掉,只看剩下的2,2不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也不是3的倍数。

师:真是好办法,太有创意了,让我们为他的精彩发言鼓掌。你能说一说其中的道理吗?

师生共同总结简便的判断方法。(略)

(3)出现第③题,要求学生用简便的方法判断。

[评析:第1题和第2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第3题是提高性练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评

1.师生互动,自由对话,激发生命的活力。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体因素。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平等对话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不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志趣。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利用了学校捐款献爱心的教学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理解特征之后,又让学生把该问题(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到底是不是整元数)进行了解答,然后再通过判断熊爸爸的工资问题,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志趣。

3.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了6道练习题。在巩固练习部分,第(1)、(2)题是基本题;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其中第①题先让学生填数,观察、发现所填的3个数之间相差3的规律,第②题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填数,第③、④题让学生直接确定有几种答案。在解决问题部分,第2题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示,第3题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4.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基础上,出示100以内的数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和判断2、5的倍数一样只看个位,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提出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这一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克服困难,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达到了新的平衡。整个过程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5.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

有生命力的课堂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且能让师生不断地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师生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本节课教师努力尝试构建数学生态课堂。首先从学生认知的原生态出发,利用了捐款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的猜想,又让学生推翻了首次猜想,引发认知冲突。接着让学生通过摆卡片组数,尝试分类,发现某一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第二次的猜想,继而举例验证,最后加以应用。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分类讨论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6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分析

顾雪飞

正确地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是学习长方形的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所以必须让学生学得扎实。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课本是通过看比量画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的。

一、看一看。课本安排了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的表面(课本、练习本和树叶的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面积概念的实质。

二、比一比。课本不但安排了让学生用直观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外,还让学生通过剪和拼的方法比较两个差不多大的图形的面积的大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课本还安排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照比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使学生在在以后计算面积和周长分清了思路。

三、量一量。让学生用单位模型量一些物体和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面积单位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

四、画一画。练习第一题就安排了让学生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两个单位之间的区别。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处理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面积概念建立的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因此,我把教材做了以下处理。

一、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面积概念的实质。

二、在面积单位建立上,先从操作性强的平方分米入手。通过量、找(表面与它接近的实物)、画(1分米和1平方分米)等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

三、在练习设计中,遵从由浅到深的原则。先安排一道单纯面积单位的填写,再安排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混合填写,最后安排有趣味性的真假话辨别练习。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顾雪飞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正方形、一平方分米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面积意义。

1、理解物体表面的含义:让学生摸一摸书本的封面(师:你们摸的是书的表面)、课桌面,铅笔笔盒的面,让学生边说这是**的表面(小结:像这些书本的表面、桌子的表面黑板的表面面等等我们把它称为物体的表面)。比一比书本的封面与作业本的大小(说一说如:书本的表面比作业本的表面大),再用同样的方法说说桌子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的大小。

小结:从上面我们可以发现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物体表面到底有多大,即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平面图形的面积:

4

上面哪些你们已经认识了?哪个图形最小?(让学生多说:如2号的正方形的面是最小的;1号的长方形的面是最大的。)小结:像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我们也称为它们的面积。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做面积吗?(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面积单位。

1、学生产生面积单位需要。

比较上图中5号和6号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a、观察法;b、重合法(重合剪下各自多余部分再重合)c、数方格法(提供两种不同大小方格让学生产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那方格到底多大才是标准的呢?这就要求我们统一它的大小。

2、平方分米。(它就是一个标准化的方格,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1)量一量它的边长,并说一说怎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2)说一说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大约是1平方分米。

(3)画一画:与老师一起画1分米和1平方分米。说说两者的区别。

(4)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

3、平方厘米。

(1)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书本134面的两个平面图形,从而产生要小一点单位的需要。

(2)你们手中有比1平方分米小一点的正方形吗?请大家用上面学习平方分米的3个步骤结合书本自学比平方分米小的单位。

(3)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书本134面的两个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平方米。

(1)如果要量黑板的面积你会选用哪个单位呢?(让学生进一步产生更大面积单位的需要)猜一猜比平方分米更大一点的单位会是什么(平方米)。它到底有多大?猜后教师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

(2)说一说平常见到的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

(3)用手比划1平方米的大小。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的面积。

三、反馈矫正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里。

(1)课桌面大约20()。

(2)一块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

(3)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是500()。

(4)大姆指的指甲大约1()。

(5)教室的地面面积大约50()。

2、辩真假。

老师今天买了一根3米长的尺子、一本封面为4平方厘米的图书、一块表面为5厘米的橡皮一支长18分米的铅笔和一张桌面为100平方米的办公桌。

四、评价激励

今天大家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与以前的长度单位区别在哪里?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面积概念建立的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

上了这节课之后,我认为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两点:

一、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的存在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出发,让小学生去看一看书本和桌面的大小,书本与作业本的大小,桌面与黑板的大小,再让他们摸一摸它们的面,最后总结你们刚才看到的和摸到的面我们把它统称为物体的表面。这样让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知,充分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

平面图形中的面积,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我安排把书本按在黑板上画下它的表面,也就形成了平面图形。再安排了一个涂一涂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图形的面积。

二、在感知中建立面积单位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学中我尽量帮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准确、鲜明的空间表象。我先从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平方分米入手,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与大小,接着要求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与1平方分米差不多大,最后通过画1分米和1平方分米,让学生充分体验两者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既有形象性又有概括性的深刻的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平方分米面积单位这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即以鲜明的形象印刻在学生的脑子中。其他两个面积单位也以类似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不足地方:

1、课堂过急,好像在赶时间。我想如果把本堂课分成两个课时来上,可以改变状况。把理解面积单位的概念先上,这堂课从产生面积单位的需要开始上,内容比较合理恰当一点。

2、在产生面积单位的需要中,引导不够透彻,学生没有来得及体验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在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个环节,我本想呈现矛盾,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建立面积概念后,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面积有大小。我想通过让学生用两种不同大小的格子去度量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大小去设置矛盾,让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想象的这么完美,在学生没有产生统一单位需要的时我就做了总结。我想如果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方格去度量两个图形的大小后,学生发现这样去度量是麻烦的,结果是复杂的。在麻烦、复杂的结果面前,学生自然而然想到,需要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学生的需要产生了,他们需要有一种同一的度量标准去度量,这样就水到渠成。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7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生活中小数》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建立了小数的概念,学习了小数性质以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了复名数化成小数和复名数化成低级和高级单位单名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二、说教法

这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学生为主题,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2、注重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出发,紧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

2、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高级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学难点: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五、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体验小数

活动一: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含义。(设计意图:希望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去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更为后面对名数的认识积累一些具体的例子。)

活动二:提出质疑1、请看黑板上的这些书,他们有什么特点?引出名数的概念。质疑2、你能把这些数分为两类吗?引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

活动三:加深理解,在小组内再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巩固对这些定义的认识和理解。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实现能力目标中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及概括能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活动一:给美少女排排队。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整理好,小组派代表汇报方法。通过活动,总结出高级单位的名数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相转化的方法;用高级单位的数换成低级单位的数就是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反之则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活动二:对对联

为了加深对高级与低级名数转化的理解,我还用对对联的方式要求学生对出我出的上联是:高化低,乘进率,小数点,往右移,移几位,看进率。学生对出下联:低化高,除进率,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

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同一平面.

2.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两条直线)

2.学生摆小棒.

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

1.出示下列图形.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7.教师出示长方体: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8.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

10.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

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实践操作.

(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

(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

三、画平行线.

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

3.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四、质疑小结.

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34页第1题.

检验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平行线?

完成第134页第2题.

检验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完成P134页第3题.

用直尺和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

4.判断.

①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③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互相平行.()

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六、拓展练习.

和1号棱平行的有哪些棱?还有哪些棱互相平行?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3.笔算下面各题。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三年级数学课件十四篇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

一、说教材:

《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1、教学理念:遵循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展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在操作中发现、感知、体验、学习。因此,在本节课,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结合学生实际,以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和体验为主,把“千克和克”的认识建立在学生感知的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1、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2、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时,我依据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从教学内容的特点看,本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量的认识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量”的实际意义,学生只有准确的认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才能正确有效的解决与质量有关的问题,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应用。从学生的学习实际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直接接触得很少,不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因此要掌握好质量方面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必须帮助学生准确的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千克、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上说,要在一个抽象的观念刚建立后立即准确运用对他们来说也有困难。因此形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3、说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4、说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轻重。(约2分左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此,我创设学生熟悉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需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环节: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第一层次:认识秤

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必须要有称量工具——秤。再用课件展示各种常用的秤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秤。

第二层次:认识天平

教师提问:“想知道2分硬币有多重,用什么工具?”接着用课件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为后续教学中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层次:克的认识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1克有多重

教师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

(2)掂一掂活动——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轻重

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1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3)多于1克的质量的认识

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的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物品上的克数,并在四人小组中展开活动: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再掂掂一掂别人带来的物品,感受不同克数物体在质量上的差别。最后问学生:和1克比起来你有什么感受?加深学生对克的认识,并为接下来千克的认识埋下伏笔。

这一环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进一步突破了难点。

第四层次:千克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通过四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一袋黄豆太重不能用天平来称量,这时就需要用台秤来称量一般物体的重量。

(2)认识台秤:

教师出示台秤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台秤的计量单位:kg。并让学生认读课件上台秤指示的质量,说出认台秤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1千克有多重?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分四个步骤展开知识探索: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用天平称出1袋黄豆有多重,通过实际称量知道教师所提供的每袋黄豆的质量是1千克。

接着掂一掂1千克黄豆,感受1千克的重量。

然后,掂一掂组中的饼干、铁块、盐等物体的质量,估测后再用秤称一称,看你估测的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加深学生对“千克”这一质量概念的认识。

最后,教师从学生称出的1千克的物体中,找出体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品(如1kg铁块和1kg饼干)提问:“这两样物体的重量都是1千克,你们认为在估计物体轻重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感受到估计物体的质量时,不能只考虑外形的大小(体积),还应结合现实物体来估计;同时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通过开展“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估测意识和与人合作意识。

第五层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

教师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1千克饼干,说出自己的感受。强化对两个质量单位的认识。为接下来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做好准备。

对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认识,分三步来进行:

(1)教师提问:猜一猜,多少个1克是一千克?

(2)小组合作研究千克与克的进率。

(3)交流本组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1:每袋盐500g,两袋盐是1000g,放在秤上称一称也是1kg

因此1kg=1000g

方法2:看称好的饼干袋上注明为1000g,称一称正好是1kg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过程板书:1千克=1000克。

这样,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克与千克的内在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升华。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达到“有序”、“多样”、“有度”的目的。

(1)基本练习——给( )中填出合适的单位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

(2)装物比赛: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赛要求:(1)装1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的质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后评选优胜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经验。

通过这样的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千克、克的认识与理解,并学会借助已有的物品估计未知物品重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健康测评

让学生在分组称量体重的基础上,结合课前测量的自己的体重,对照教师提供的青少年健康转状况测量表,测评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让其他的学生提出建议:“你想对他说点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第四环节:评价、小结;

让学生交流: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在课题的下面写了四行字:

1枚2分硬币重约1克;2袋盐的重量是1千克;1千克=1000克;1kg=1000g。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强化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

四、说教学媒体:

本节课使用的主要媒体有:2分硬币、1千克重的黄豆、天平、台秤、体重计、电脑课件等。在引导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时时,我使用了2分硬币、1千克重的黄豆、天平、台秤等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质量观念;在导入新课、认识各种常见的秤时使用电脑课件给学生提供较强的视觉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说教学评价:

教育家苏霍姆霖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就更加强烈。”因此,教学评价十分重要。它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自评、互评、师评多样性的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课堂中评价以口头评价为主,师对生的评价以激励、引导为主,要善于用贴切自然的激励法,但必要时应适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同时倡导评价延迟,从而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像,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从而获得更多、更美好的东西。

以上说课只是我在课前的一些初步思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争取让课堂教学取得成功。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34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探索简单的一位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与算理。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整数加法以及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一些运算定律的应用,所以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把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推广到小数乘法中去,体验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小数乘法以及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面积模型,经历探索简单小数乘整数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口算,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够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你们还记得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课件)

7×2 =( )+( )=( )5 + 5 + 5 =( )×( )=( )

8 + 8 + 8 + 8 + 8 + 8=( )×( )=( )

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的( )的( )的简便运算。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

师:熊妈妈的文具店开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什么文具?

预测:有铅笔,尺子......

师提问:那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预测:一支铅笔0.3元,买4支铅笔多少元?一块橡皮0.2元,买4块橡皮要多少元?......

【设计意图】通过购物,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之中,也为下面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做铺垫。

三、探索新知

师:刚才我们从买文具情境中,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就选其中一个问题,一起来研究研究。

(一)探究小数乘法的意义。

每块橡皮0.2元,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出示课件)

师:我们可以怎样列算式呢?(只列算式不计算)

指名让学生说出算式。(0.2 × 4;0.2 + 0.2 + 0.2 + 0.2)

(如果有人说出来)

预测:0.2 × 4 = ;

(如果没人说出来)

预测:0.2 + 0.2 + 0.2 + 0.2 =

师:这个算式也可以,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预测:0.2 × 4 =

师提问:大家看这算式,0.2是什么数?4是什么数?

预测:小数,整数,而这个算式是小数乘以整数。

师:对,这个是小数乘整数,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小数乘整数。(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买文具这一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问题解决。

师提问:大家再来看这乘法算式,你能说说这0.2 × 4 表示的意思吗?

预测:0.2×4表示的是4个0.2相加的和。

师:对了,大家看这算式,那是怎样的数的和呢?

预测:相同的加数;相同的数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呢?

预测: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师:小数的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时,先让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究算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然后进行交流算法。

师:小数乘法的意义我们已经知道了,你能算了吗?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师提问: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0.2×4的得数?(0.2 + 0.2 + 0.2 + 0.2;0.2元=2角, 4×2角=8角,8角=0.8元,0.2×4=0.8。)

师:恩,我懂了,是4个0.2相加的和,就是我们0.2 × 4的意义,原来你运用的`是小数乘整数的意义。(0.2 + 0.2 + 0.2 + 0.2)

(如果有人想出来)

生:0.2元 = 2角, 4×2角=8角,8角=0.8元,0.2×4=0.8。

(如果没人想出来)

师:老师这,也有一种方法,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师:0.2元,老师想把它转化为整数,那老师要怎么办呢?

预测:可以把0.2元 = 2角

师:0.2元=2角,那2角 × 4是求4个什么?(提醒学生说完整)

预测:求4个2角是8角

师提问:你能说说8角是几元吗?

预测:8角=0.8元,所以0.2×4=0.8元(提醒学生说完整)

师:好,你真棒,这位同学说的这个方法,就是把小数乘法的新问题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用旧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那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算法吗?

(如果没人想出来)

师:那老师有一个朋友——笑笑,它非常不服气,他看到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他也想出了和你们不一样的方法,同学们想不想看看?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笑笑是怎么做的呢?(借助直观模型计算)

师提问:笑笑用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元? 预测: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元。

师:每块橡皮是0.2元,谁来说说笑笑应该涂几份呢?为什么?

预测:0.2是2个0.1,所以应该涂2份。

师:一块橡皮涂2份,那4块橡皮要涂几份呢?谁来帮帮笑笑呢?

预测:一块橡皮涂2份,那4块橡皮就要涂8份。

师:那8份就是几元呢?谁来说说?

预测:8份就是0.8元,所以0.2 × 4 = 0.8元。

师:好,说得很好。这位同学说的这个方法,就是把小数乘法的新问题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用旧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借助面积模型,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体会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有这几种方法,第一种,我们是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来计算的;第二种则是把小数乘法的新知识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旧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第三种则是借助面积模型,体会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三)自主探索

师:同学们,这些方法都学会了吗?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

提问: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计算。(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让学生汇报。

预测:0.4 × 3 = 1.2元;0.4 × 3 = 0.12元

师:计算错误了,0.4是4个多少?3个0.4是多少?

师:转化为整数,0.4元=几角?3个4角是多少?12角就是几元?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原则,当学生掌握了其方法后,及时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深化新知,同时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与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买了什么文具?我们还可以买什么文具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几道题。

1. 课本“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2.课本“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3.课本“练一练”第3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算理,能熟练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五、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数学的魅力大不大?希望同学们能用你们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的交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材,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至第26页内容。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教学难点

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1、参观法。

2、尝试法。

教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25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25页实践活动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第26页第(1)题。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作品展示。

2、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26页第(2)题。

(二)拓展练习:

指导第26页第(2)题描一描。

先用一根大头针将一个正方形硬纸片固定在一张白纸上面,再用铅笔沿着正方形四周描一圈,再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移动正方形纸,再描一圈,反复进行。

这样一幅美丽的铅笔描画就出现在眼前了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铅笔描画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面积的意义,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思维基础。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每个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培养能够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并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五、说学法: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六、说教学流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我出示两幅面积差别较大的没涂色的画,比一比,谁最先涂完,让学生进行选择。

(通过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直观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这样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意义

(1)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同时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同时板书)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里把板书补充充完整。

(面积概念的建立学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因此在教学面积的第一层含义时,我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充分感觉到“面”的存在,并发现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再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比较出封闭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充分体会“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较面积大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从观察、重叠的直接比较法到通过摆图形的间接比较法,学生自主选择学具和测量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通过投影展示、小组交流、学生互评从而得出“方格大小不一样,不能比较”、“只有面积单位统一才可以比较出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这样就使统一面积单位成为学生思维的需要。)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并板书)

(2)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

(3)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4)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板书:平方分米)

(5)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板书:平方米)

(三个面积单位,我将平方厘米作为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先估一估再测一测一张绿色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有实际运用,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猜一猜,想一想,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四)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移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在1平方米白纸的下面出示1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3.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通过直观比较,揭示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本质区别。]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这两句话便于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为了使学生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会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数学课本长20__________;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____________;

铅笔盒长19____________;

一所学校的面积是500__________;

课桌高70______________;

小红的身长是125______________。

3.下图的正方形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句话是对的?

{(1)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

(2)甲和乙的面积相等。

(3)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短。

(4)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这组判断题,有助于学生比较和区别周长的面积的不同含义,建立清晰的概念。]

(巩固练习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让学生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想象,达到活跃思维、发展个性,使信息反馈的创造性和深刻性达到新的境界。)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七、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5)

设计理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以小朋友熟知的《西游记》为蓝本,创设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回老家花果山”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这节课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感知的基础上亲身体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材分析:

《淘气的猴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创设了“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0”这一规律,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就要用到这一规律。教学时,利用这一情景,组织学生讨论,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再扩展到如果有更多的猴子来到这里,能分到桃子吗?从而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在把结论应用到计算当中。

学生分析:

在计算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对于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一些体验和积累。三年级的学生处在抽象的逻辑思维开始形成的阶段,因而运用图像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活跃思维,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此外,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体验中,可以采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以及“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音乐《猴哥》,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

二、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都看过《西游记》吧!喜欢齐天大圣孙悟空吗?大圣又回到它的老家花果山,看,花果山满山遍野都是仙桃。(出示课件)它想把这些桃子拿回去给它的猴子猴孙们吃,于是,大圣的手一挥,桃子就全进了它的手心里。

三、共同探讨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看,树上现在还有没有桃?什么也没有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

板书:0

师:现在有4只小猴玩累了,来摘桃子吃。(出示课件),看到这个图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淘气的猴子

生:每只小猴能平均分到几个桃子?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0÷4(板书)

生:每只猴子没有分到一个桃子,所以0÷4=0;(你是根据故事理解的。)

生:因为0×4=0,所以0÷4=0。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做除法想乘法。

师:看,(出示课件)猴小五来了,它笑哥哥姐姐好笨哦!它以为它来了就会有桃子分了,小朋友们,有桃子分吗?可怎样写算式?结果呢?

0÷5=?(板书)

师:如果有6只猴子,10只猴子呢?有桃子分吗?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师:从这些算式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学生:(板书)

师:“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还有什么补充吗?

师:强调“为什么要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

抛算式: 0÷0= 5÷0=

假设0÷0=?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可以是1、2、……这个除法算式也就没有意义;0做除数无意义。5÷0=?0乘任何数都不等于5,这个算式没有答案,所以0不能做除数,0做除数无意义。

评价:(这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想法吗,太令人惊奇了!不错。)

0÷100呢?0÷16呢?得结论:放课件。(师:齐读一遍我们的发现)

2、探讨“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刚才5只小猴子没有分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一回家可高兴坏了,原来桃子都被它们的老祖宗孙悟空已经摘回来准备开蟠桃宴呢?(出示图)

孙悟空有话说:猴儿们,我采了408个桃子,每张桌上平均放4个,可以放几桌?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说怎样列算式

408÷4=

师:先来估一估它的结果是多少?是几位数?现在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说估算方法:把408估计成400,用400÷4=100。)

生独立做,再小组交流:抽一名学生板演

师:你们在小组内说说你们的计算方法,也可交流一下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汇报

生:口算:408可以分成400+8,400÷4=100,8÷4=2,最后算100+2=102

师:你的思路很清晰!

生:列竖式。师:你能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讲列竖式的过程。

师强调: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先用百位上的4去除以4,4个百除以4,商1个百,除到十位时,十位上是0,表示0个十,0个十除以4得0,商0个十,商0要写在十位上,0和4相乘得0,0减0得0,接下来再用个位上的8去除以4,商2要写在个位上。

师抽生评价同学: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①说的很清楚,我听明白了!②声音很哄亮!

师:我也很欣赏你,因为你不仅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大胆尝试,解决新问题,还能勇敢的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谁还有不同的做法?(用虚线框起来突出简便算法。)

对比发现:当百位上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而十位上的数字又为0时,可在十位上直接商0,不用再拉下来继续除;这样简便一些!

师强调:咱们看看结果和估算的商的位数一样么?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正确性的。

再强调:商中间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放课件)

①必须写,起占位作用。②不写就是12,不是102了!

师:同桌看着竖式互相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方法。

试做:606÷3

交流反馈

师:这两道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算式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观察真仔细!

3、探讨:“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谢谢小朋友们帮小猴解决了问题,孙大圣高兴的宣布“宴会开始。”可美猴王的宴会上怎么少得了美酒呢?

师:看,一共有720瓶酒,每个桌上放6瓶,可以放几桌?

生列算式:720÷6=

先估算商是几位数,再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抽生在班上交流。

明确:为什么商的个位要添上0?(因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刚好除尽,而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0÷6得0,所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师问有无其他方法?

师:强调简便方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所以末尾的0除以除数,不要写计算过程,直接写商,这样简便一些。

师:这道题和上道题相比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

做书上的840÷6,抽生说方法。要求学生把掌声主动送给他。

通过计算这几道题,能说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吗?

⑴ 检查商0是否忘写; ⑵注意估算:商是几位数?大约是多少?(3)用乘法验算。

师:小朋友们总结的很好,一定要注意哦!

四、巩固练习

师:齐天大圣孙悟空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聪明,观察时认真,计算时仔细,有点不服气了,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那我们就去它的聪明宫去看看吧!(出示图)

1、是是非非请判断

小朋友们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么?

2、神机妙算对又巧

师:小朋友们可真是有火眼金睛啊!来看第二关,做这两道题,你们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309÷3 650÷5

同桌检查,做对的用你喜欢的方式夸夸对方,不对的帮它改正;

3、生活处处用数学

李阿姨不小心把购货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每台电风扇多少元钱吗?

4、升华延伸你能行

在8□8÷8这个除法算式中,要使商中间是0,□里可以填几?

师:这个题其实除填0以外,还可填1——7这几个数字,当我们学了下节课的知识,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明白的。

五、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说一说,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的。(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

2、师强调在计算除法时,要注意商中间和末尾的0不要丢掉。

3、师:孙大圣对大家今天的表现相当满意,我也很敬佩你们的好学精神,最后孙大圣送大家一句话:只要你们勤思考,多动脑,常练习,你们也一定会越来越聪明的!(放课件)

板书设计:

淘气的猴子

0÷4=0 0÷5=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6)

一、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出示信息窗2——领材料

真实的画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布匹、线轮、竹条。通过工人师傅的对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解决“64米红布能做多少只鹰风筝”,“72个线轮是多少盒”等一系列问题,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引导学生融入情境,看到工人师傅领的材

料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把学习新知贯穿在帮助工人师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学生合作探索

1、探索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

“64米红布能做多少只鹰风筝?

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口算或估算的方法。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以上方法加以肯定。对于用竖式计算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机会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解决第二个红点提出的“72个线轮是多少盒?”这一问题时,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第一次商后余下的1怎么办”等问题,教师可以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来理解算理,加以解决。教学第一个绿点标示的问题“86米绿布能做多少只孔雀风筝?”时,要充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然后通过汇报交流具体算法,进一步巩固笔算的方法。教学第二个绿点标示的问题“438根竹条能做多少只风筝?”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会发现两次商后都有余数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然后独立解决。

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2题小船靠岸:练习时学生可以笔算,也可以估算,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3题为学生呈现了有关大天鹅的一些真实信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除法的口算和估算,又让学生了解了大天鹅的一些常识。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7)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是有关小数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是学生在熟练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学习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第一次开始接触小数。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后,对小数的读写法进行教学。这是认识小数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为以后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四则运算做知识积累准备。它是整个有关小数学习中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相当重要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这部分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是对计数单位的理解,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整个教学内容较为简单,相对于对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的读写方法可能会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结合本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拟在课堂中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中必须首先考虑到的问题。根据本节的内容我创设了一个“五一”期间模拟登山的情境,整个教学活动贯穿在这一个大背景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我将登山活动变成了一种比赛,学生初分成两队进行登山比赛。在登山的过程还设置了许多的“惊喜”,进行情感教育与表扬激励。

2、自学辅导法。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一些自学的习惯。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检查帮助学习为辅。

三、说学法

本班学生一直都在课堂上尝试进行自学与教师辅助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加上本内容在一定层次上的相对简单。所以我大胆采用了学生自学与学生互教的方式。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然后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五一有什么旅游计划?想不想登山?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进行一场登山比赛。看看哪些同学能顺利登上山顶,拿到一份“宝藏”。创设一个比赛登山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前就有一种新鲜感,在课堂上能保持一种较为旺盛的学习力。

(二)复习引入

本节课是有关小数的读写法,这与整数的读数法有不少相似之处,可以通过以前有关整数的读写法及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和类比。所以,在新授之前安排了读整数,复习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等内容。

1、我们今天上的是什么课?(数学课)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来一轮非常简单的读数游戏。

用小卡片出示下面的数,两组分别抽一组的同学快速读。

7093100000.7286000.632500

2、要读出这些数就必须非常准确、熟练地知道整数的数位顺序表(齐声说)

比赛:每队各派两人,从教师手中抽三个计数单位,三个数位,贴在相对应的数位位置上。

个、十、百、千、万、…(一级)

3、引入新授

教师出示几个小数:2.7820.4635.9。这些就是我们昨天所认识的新朋友,它们叫什么?(小数)我们观察一下这些

小数,它们以小数点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左边为整数部分,右边为小数部分。刚才我们分析了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其实小数也有计数单位与数位。这就是我们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三)、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

1、学生先在小助手“乐乐”的帮助下进行独立自学,(乐乐是在本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虚拟卡通人物,主要是在教学中提示帮助学生进行自学)

2、在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以上的几个小数指名说说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然后通过一个比赛活动强化对小数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记忆。两队各派三名同学上前,依次抽一个数位贴在相应位置上。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二级)

3、为了巩固数位顺序的相关内容,紧接着设计了以下这部分练习:

(1)、小数点右边第二位、第三位、第一位、第四位各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什么?

(2)、省略号表示什么?

(3)、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为多少?

(4)、写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分之几?(三级)

(四)、自学小数的读法与写法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仍然是在小助手“乐乐”的提示进行自学,教师进行课堂巡查,并对部分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五)、检查自学效果

在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自学后,教师通过设计练习,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查,在教学中适时对学生在自学中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强调帮助掌握学习内容。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采取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设计,让学生找到自学的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学生自学时的漏洞。同时在检查过程中还设计了两个比赛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动学习的乐趣,激发探索欲。

1、你会怎样读小数?

2、读出下面的小数:

6.50.004160.0730.0085340.09

3、想一想每个小数分别表示什么呀?(四级)

4、比赛:一组先派一个同学写一个数,请另一组同学说,如果答对那个同学就可以当小老师,出题考另一组的任何一个同学。进行五轮比赛,看胜负。(五级)[

5、你会怎样写小数?

6、写出下面的小数:

四点零三九零点四零八三十点零一五

7、想一想:每个小数表示什么?(六级)

8、比赛:以纸条的形式出现:三点七三零点三零七五十点二零八四万零七十三点六九

随机从每组中各挑两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先完成自己组的两道题,再检查另一组的是否正确。(七级)

9、读P8788页的读写规则。

(六)、巩固练习

这个环节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于新知的一个消化吸引,再利用的一个过程。在这里安排了两种类型的题目:一是基础知识题,主要是书上的相关练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再次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一是知识拓展题,是一个书上的思考题,主要是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1、P88做一做(s)

2、P894、5、6、7(s)检查方式:抽查与统一讲解相结合(八级)

3、知识拓展:

用5、0、7、6这几个数字,写出下面各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1)、小于1而小数部分是三位小数

(2)、大于7而小数部分是三位小数

(3)、0不读出来而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九级)

(七)、小结:

提示课题,哪些同学成功的获得了这些宝藏了?出示“我会读写小数”。你们都获得了这份非常重要的知识宝藏,相信会为你今后的学习带了许多帮助。其实学习数学就我们的队名也可以这样的快乐轻松而且简单呢。

(八)、布置课堂作业:

根据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以下两道作业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读出下面各数:

0.07读作:1.405读作:

20.03读作:70.009读作:

2、写出下面各数:

零点二二写作:二十点零零七写作:

三十点八写作:一百点零九三写作: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8)

教材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并且在第一学年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使用上、下、左、右、前、后这些词语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基于此,教授给学生如何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等八个方向,并介绍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的教材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按照儿童的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生动的日常生活场景和活动情境来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

1. 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关于东、南、西、北等方向的感性经验,并且在第一学年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使用词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教授如何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等八个方向,并介绍如何使用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标:

1.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从而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2. 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等八个方向,以便能够使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判断其他七个方向,并且也可以使用这些词语来描述物体的方向。

3. 让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够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等八个方向,使他们能够使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判断其他七个方向,并且也能够使用这些词语来描述物体的方向。

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使用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他七个方向,并且也能够描述物体的方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且能够描述行走的路线。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认识东、西、南、北

教学内容:教材的第2至3页例1和练习一中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然后能够使用给定的一个方向来判断其他三个方向,并且也能够使用这些词语来描述物体的方向。

2. 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主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掌握用词语描绘物体方向的能力

教学材料: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儿歌引入,预热学习氛围

同学们,你们会唱关于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齐声唱儿歌: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你们能在歌曲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我们今天的课程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主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 引出东方。

2、请指出教室的东面,那边有什么?(黑板)

3、表明东和西是相对的,那么西面是哪一面?教室西侧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示东和西,指左边的同学说:“这边是北”,指右边的同学说:“这边是南”。请列出教室北面和南面的不同之处。

5、完成课本题目和任务:

(1)参照例1图:

问题: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什么方向?教学楼在什么方向?大门在哪个方向?

(2)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通过对话你认识了什么?(至少可以确定两个方向:北和西)请介绍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描述房间的布置以及各个方向的特点。

2、在教室里进行“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们怎样记忆学校的东、南、西、北方位?每个方位有哪些特点?

4、小组讨论:你们怎样记忆德阳市的东、南、西、北方位?每个方位有哪些特点?

5、背诵儿歌: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请观察家中的摆设并按照四个方向归纳,明天来分享你们的发现。

附:板书设计:

了解方位

早晨太阳升起在东方

面朝东,背向西,左手向北,右手向南

东西互相对,南北互相对

教学总结:

本次教学是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如何认识平面图上的东西南北和路线图。

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复习、探究新知和巩固练习。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达到了以下目标:

1、学生了解并熟练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2、学生能够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在探究新知环节中,教师通过例2和例3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针对学生在制图中存在的问题,示范画图并规范标示方向。并通过合作练习和交流汇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结合课件和实物地图进行指认训练,以及从生活中实例出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地图方向和路线图的制作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地图上的方向。

2、学生掌握简单路线图的制作方法,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简单路线图的制作方法,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如何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绘制,注意标注“北”方向。

3、交流汇报:展示多种情况的示意图,探究有无可行的规范标准。

4、针对学生绘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示范。

5、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让学生找出“北”边。

2、两个小朋友一起寻找路线。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交流,探究路线是否准确。

4、同桌互相安排行进路线,例如去体育馆、医院、商店或电影院。

三、巩固练习

1、识别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练习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准,绘制示意图,并指出“北”方向。

四、综合练习

1、观察第2页天安门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询问学生哪个建筑物在哪个位置。

3、完成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找出五岳山脉。中岳是嵩山,你能说出其他四座山分别是什么岳吗?看看谁能答对!现在进入课堂学习,我们要认识东南、东北、西北和西南四个方向。课前预习要查找与指南针有关的资料,并思考生活中何时需要使用方位知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包括绘制平面图以弄清方向,解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以找到位置,并学会看路线图以描述路线。

教学目标:

1、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并利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他七个方向,能够用这些方向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

2、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四个方向,并能利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他七个方向。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指南针,教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绘制方向示意图

2、回顾学习到的四个方向,提示每两个方向之间的称谓名称。

二、谈话导入:

通过情境图介绍小明在操场上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引出今天的主题:认识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2、展示指南针的图像,学生汇报预习1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如何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3、利用指南针辨别各个方向,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四、拓展应用,巩固知识:

1、展示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方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画出出行路线图,并描述行进方向。

五、总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认识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并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布置预习:

查找与地理方位有关的知识,包括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及其他方位指示工具的介绍。

指南针——探索方向的利器

指南针是一种用来指示方向的工具。早在2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利用磁石制作出司南(又称“磁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现在,我们通过指南针来了解校园里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的建筑物。同时,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我们认识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在校园里,我们发现多功能厅和食堂分别位于什么方向,是靠着指南针得知的。我们还从“东”和“西”出发,确定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的名称。

接下来,我们通过制作方向板和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的练习,更加熟悉了方向的概念。我们还在生活中探索了方位知识的实际应用,如需要出行时、在公共场合寻找位置等。

最后,我们找出了校园内东南方和西北方的建筑物,进一步巩固了对方向的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指南针,更掌握了方向的概念与应用。

附:板书设计:

指南针——探索方向的利器

位置与方向: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指南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向的概念。同时,探究方位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更加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对探究的兴趣。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9)

单元内容:

教材第1—14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和分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3、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会换算质量单位。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并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

单元难点:

1、能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表示物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

7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并且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还知道1厘米=10毫米。

(2)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0)

一、教材说明: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24时记时法在时间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教材一方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吸引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24时记时法。首先,出现电视台节目预报员预报电视节目,从学生喜欢的“六一剧场”的开始时间切入,让学生讨论“怎么会有14:00呢”,引入了24时记时法。接着,寻找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出示银行的营业时间、公共汽车站牌上标注的服务时间、交通标志上的起止时间、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麦当劳、大润发营业时间、邮局取信时间,然后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轮船票、购物发票、游园活动时间等,无论是数学内容还是生活内容都十分丰富。

(2)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教材充分注意到这个难点。在学生已经知道一天里有两个8时、两个10时、两个12时等的基础上,例题首先利用连贯的三个钟面讲述24时记时法的基本原理,从左边到中间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0~12时,中间到右边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12~24时。右边的那个钟面上还完整地显示了一天中的0~24时。通过特殊的“0时”教学加深了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

(3)扎实、灵活地安排练习形式。

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从把24时计时法记录的节目单改写成普通计时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计时法互换,再到亲自时间完成xxxx年颜港小学秋季作息时间表的两种计时法的互换。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

学过程:

在本单元中,安排了两则“你知道吗”。其中第一则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我把这些知识安排在上课之前循环播放,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感悟古时候的计时工具。

1、情境导入:

由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内容,引出课题。

2、探索新知:

结合课件,深入探讨。

得出:普通记时法数字不超过12,分上午、下午、晚上、凌晨等;

而24时记时法,全是数字且不超过24,没有上、下午的文字。

3、拓展练习:

(1)告诉你的是什么记时法?从这里你知道了些什么?

1、银行储蓄。

2、公交车站牌。

3、汽车禁行牌。

4、火车票。

5、麦当劳。

6、大润发。

7、三次取信时间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24时记时法?(学生交流)

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请用另一种计时法汇报一下。

既然这两种记时法,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那么,我们要学会准确地使用这两种计时法。

(3)填表(北国中心小学xxxx年秋季作息时间表)

4、动手制作自己的“一日生活时间”(机动)

其实,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怎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让每一个24小时过得很有意义呢?请用二十四时计时法制作一份双休日的“一日生活时间表”。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利用复习导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除法横等式。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的方向和距离平移。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带了智慧星,想得到吗?注意只有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表现好的同学才能得到,老师希望内为同学都能得到

一、欣赏图片,引入课题。

1、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老师今天带来些游乐园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播放课件,演示缆车、滑梯、小火车、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的图片。学生看着图片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游乐场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2、组织讨论。

师:它们的运动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类吗?先同桌交流。

4、揭示课题。

师:像缆车、滑梯、小火车等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

师:而像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等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做一做:要求学生做一个平移和旋转的动作。也可以由教师发出口令,学生做(如:向上平移、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等)

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

1、学生动手操作。

师提要求:将你的数学书在桌子上平移,你能把书怎样平移呢?

(1)师: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有很多。老师这有一组物体的运动图片,你能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三、观察图形,深化认识。

(一)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朋友小白兔搬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把家搬到哪?

2、判断方向。

(1)提问。师:小白兔的家是向什么方向平移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先小组讨论。

(2)合作交流。

(4)小结: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多少格,只要在图上任意找一组对应点或对应线段,数一数它平移了几格,这整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平移后的图形形状不变。

3、强化练习。完成“试一试”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画,确定画法。

(2)学生独立画,两名学生台上画。

(3)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4)集体判断画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和动手画一画,让学生参与到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学习,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增强自信

小鱼在蔚蓝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玩,多快乐呀!

那么请同学们,在格子图上找出小鱼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你是怎么看的?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可以看某一个点,鱼头移过了几格,小鱼就平移了几格,也可以看尾巴。)(多媒体演示,点住某一点闪亮,往前移)

2.试一试:同学都会数方格了,现在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在方格图上怎样画图形。

3.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先出示三角形图,再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请学生上台操作先找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后分别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接。多媒体演示三个点移动,再连接)

4.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学生独立画在方格本上)

现在有一个紧急任务请大家去执行,大熊猫保护者在深山发现了一头病重的大熊猫,发来信息,要求医护人员迅速前往营救。路线图是这样的:从营地出发,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1格,再向左平移2格。

生:小朋友们想参加营救活动吗?好,现在让我们两人合作,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到达,成为第一组营救者。给于一定的时间。

(这两位小朋友,合作默契,反应灵敏,最先到达了目的地,为挽救大熊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们授予他们英雄奖章)

师:多媒体显示大熊猫图所在地和同学做得对照,做错的同学找原因。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因而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熟悉和喜爱的事物运动,如:缆车、滑梯、小火车、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等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等步骤,把抽象的概念变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使学生认识、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去比较和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在方格纸上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比较容易,而判断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通过设计疑问,练习,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达到理解和共识,同时做适当的演示,从而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东、南、西、北是在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对方位的再一次认识,它为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方位知识和看简单的路线图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有:认识东南西北、辨认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教材在设计上都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是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次之前已经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在面对地图时,对东南西北的辨认就有一定困难了,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能力目标:学生能识别平面图上的不同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建构的特点,我把掌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八个方向的定义,并能辨认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辨别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作为本课教学难点,关键是充分利用空间位置,引导学生认知方向、辨别位置。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是位置与方向的教学,学生的位置感只是从生活中的经验认识所建立的表象,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水平方向分的东、南、西、北等方位的概念,是比较困难,因此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1、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2、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一)谈话激趣,倒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做一下自我介绍;介绍好自己后,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跟我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从而引出新课。

教师板书:东南西北

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提出问题,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辨别方向,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等等。这样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汇报、交流,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教师提问:我们站在校园里,你能辨别现在的东南西北吗?你们感觉东在哪里呢?学生猜测,意见不一。并且说说学校的东面都有些什么物体?让学生将物体与方向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方位的记忆。“东找到了,你们现在还可以找到哪个方向呢?”预计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西,并且理解东与西相对,南与北方学生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的或将学生置于学校的具体情景进行理解,从而明白南北相对。这里教师不对学生做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认识了东南西北,接着我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站队时东南西北分别站着谁?

随后安排一个开火车找方向的小游戏,让学生闭眼想象,睁眼判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教师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介绍在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然后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立一个中心点:岗亭,标出东南西北。在找出东、南、西、北方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呢?换新的观察点,找相对方向的建筑?如:我们现在新华书店,那它的东面是?北面是?让学生在相互的说,在不同观察点的不同建筑。

(三)综合应用

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自己所在城市:重庆,在看看重庆的东、南、西、北方都有些什么城市呢?

(四)课堂小结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师出示:星期六,淘气和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笑笑买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师巡视。学生计算结果,师注意关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才同学们帮笑笑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在买书的时候,淘气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二、互动解疑

1、师出示: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汇报

板书:3。2+11。5=

2、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3。2+11。5的?

生1: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生2:可以用竖式计算。 3元2角3。2元+11元5角+11。5元16元7角16。7元

(4)小组讨论。

(5)完成课本试一试的题目,你会做吗?

三、启思导疑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四、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7万状的第1题。

2、用竖式计算。

2。5+0。2 3。9—2。9 6。5+3。1 3。小小文具店: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笔记本2。1元,一个文具盒5。3元,一支钢笔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4篇


以下由趣祝福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感谢您的阅读让我们一起拥抱更美好的世界。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 周全的教学教案课件有利于教师进行有序的教学活动。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中逆叙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芦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正确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的逆叙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题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列含有未知数i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1)养鸡场养鸡500只,卖出一些后还剩300只,卖出了多少

(2)张师傅和李师傅一共加工零件135个。其中李师傅加工了75个,张师傅加工了多少个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完成一道,各人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应用题时,要几步第(1)题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是怎样想的第(2)题呢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对照着数量关系式来列出等式。

2.应用题。

粮站运来面粉96袋,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24袋,运来大米多少袋

读题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题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题里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板书:面粉的袋数+24=大米的袋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读题。

提问:例4与上面一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都是大米比面粉多24袋。想一想,例4的数量关系与上一题一样吗

2.谁再来说一说,例4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评析:通过重复提问,可以突出例4的数量关系,便于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提问为什么,有利于学生认识根据题里怎样的条件找相差关系逆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你能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例4吗

第一步先做什么(板书设未知数x,并说明注意写解字。)

第二步要做什么列出怎样的等式(板书:x+24=120)

第三步求未知数x的值要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说明求出x的值不带单位名称)你是怎样想的

写出答句。

3.你能根据题意,检验这样解答是否正确吗谁来告诉大家,的面粉有24袋。120一x=24)

追问:为什么可以列这样的等式

怎样求未知数工(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写出答句)

5.提问:今天学习的也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例4可以列几种等式来解答这两个等式都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想数量关系式。这样才能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想一想,例4是根据题里什么条件来想数量关系式,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的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1)鸡比鸭多30只。

(2)杨树比柳树少15棵。

(3)美术班比舞蹈班少16人。

(4)今年收的小麦比去年多1500千克。

2。做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读题。提问数量关系式。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这里的等式是根据什么来列的

(2)完成第(2)题。

读题。让学生先说数量关系式。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列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强调:像上面这样的几道题,都要先根据题里谁比谁多或少多少想数量关系式,再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

3.练习十二第5题。

说明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提问:第(1)题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列等式的第(2)题呢

四、课堂小结

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要分几步做要根据什么来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67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教学总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会根据已有图形画出对称图形;知道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中分两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为欣赏部分,有四幅图,其中第1,2图是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其余两幅图则是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得到的。这四幅图的呈现不仅要求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特点,即每幅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哪幅图案是对称的,还要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图案中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了解复杂的图案是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等方法得到的,会从复杂的图案中抽象出简单的图形。

第二部分是画一画,有两个要求:第一,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图形;第二,根据未画完的图形的特征继续画下去。这一部分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会欣赏和设计复杂美丽的对称图案,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设计对称图案的活动,感受对称图案的美,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课件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每幅图案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

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第63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第62页)。

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丽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1.学生收集到的图案大多是平面图形,联系生活较少,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2.部分学生对于根据较复杂的图案找出一个简单图形,运用平移、对称现象画出对称图形有一定的困难。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

2: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教学用具:课件,彩纸,磁铁。

学生用具:彩纸,纸条,黑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现在老师带你们去参加运动会,你们喜欢吗?(软件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看,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可以看作是由许多线组成的。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画直线,展示各种情况。

师: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让你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把你想像的用黑笔画在彩纸上。(学生自主画直线,教师巡视)

师:把你画的给组内同学看一看,然后说一说,你们组画出了哪几种情况?(选一组同学画的直线展示到黑板上)把不同情况的再上黑板上贴。

(2)、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

师: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中讨论,交流)

①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

A、不相交

B、相交

②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同意吗?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自主交流)

在交流中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板书)

③揭示平行的概念。

不相交的一类,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两线之间的距离,发现了什么?(两线之间量出的长度是相同)让一生到黑板示范量。

④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再延长它们会怎么样呢?(不会相交)

师: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汇报)

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学生回答)

(软件出示:一组平行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加深对平行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等重点词语。

(3)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们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相交成直角的?(板书:成直角)

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同学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互相垂直等重点词语。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研究就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板书课题)

三、应用新知:

1.看主题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

2.同学们离开座位,在课室上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放音乐)

3.P65,做一做(2)摆一摆

4.练习十一,第一题。

5.练习十一,第二题。

6.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图片。(进行校园美化教育)

四、畅谈收获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垂直与平行

不相交(互相平行)

贴学生作品同一平面内

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四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 编制高效的教学课件有助于教师更加灵活和深入地授课,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以您的需求为出发点呈现了这份有用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借鉴一下或许会有新的感悟!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习。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习(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1。填一填。0。1+0。1+0。1+0。1=()×()=()

0。02+0。02+0。02=()×()=()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习)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店

载,1亿个字要用毕生的时间来读。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多位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空间和图形,统计。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基本是按照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把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集中编排,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再如,把“角的度量”“平行和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中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做一简要说明。

1.“多位数的认识”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多位数的认识”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亿以内、亿以上数的认识。对于数的认识,重点仍然是数概念的若干方面,包括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等。和万以内数的认识相比,在本册教材开始出现数级的概念,利用不同数级上数的读写方法的一致性,使学生了解数的读、写的一般方法,更突出规律性,更强调让学生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进行学习,而迁移类推的依据是十进制计数法。“四舍五入”法在本册教材中也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复习的重点之一。

2.“乘法和除法”的复习。

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整数乘、除法的范围只限于三位数乘(除以)两位数,本学期所学的内容是整数笔算乘、除法的最后阶段。本单元把乘法和除法的知识集中复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重点是笔算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并使学生会利用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本册教材涉及“空间与图形”的一共有两部分内容: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其中,角的度量是基础,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要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就要有角的度量知识;而平行的概念又是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这些几何概念紧密相扣,很难脱离其他概念来单独认识某个概念。因此,教材上把这两部分内容集中复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些几何概念的本质。例如,可以从数学化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统计”的复习。

“统计”在本册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特殊作用,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既可看出每组样本中不同类数据的差异,也可以看出不同组样本的数据差异,还可以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也是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分5课时进行复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教师在组织复习之前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的理解水平,计算的正确率等,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复习中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复习效率,既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知识缺漏,又要注意满足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的进一步需要。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加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各种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既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如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本学期所学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进行综合复习。

下面就每一部分内容复习时需注意的的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1.复习“多位数的认识”时,可以先利用数位顺序表,复习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等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然后复习读数法则,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读,再完成总复习第1题。接着复习写数方法,也是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写,再完成总复习第2题。最后复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在此之前,先复习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完成总复习第3、4题。

2.复习“乘法和除法”时,先复习乘、除法口算,可以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和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正确、快速。例如,学生在前面学习60÷20时,对于为什么可以利用6÷2进行口算的原理并不很清楚,学完了商不变原理以后,就理解得更透彻了。结合这两部分内容的复习,完成总复习第5、8题。接下来复习笔算乘、除法,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进行乘、除法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如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应注意什么,除法试商、调商的原则是什么,等等,然后再完成总复习第6、7题。在做第7题时,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阐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最后复习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包含乘、除法估算的内容,要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必要性,体会估算策略的多样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知道何时用乘法,何时用除法;二是要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口算、笔算、估算方法,使三种计算方法互为促进。在此基础上,完成总复习第9、10题。

3.复习“空间与图形”时,要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示把各种图形的关系画出来,使学生看得更直观、清晰。再完成总复习第11、12题。

4.复习“统计”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然后再结合总复习第13题让学生分析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统计图传达的其他信息,如本题中随着年级的升高,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让学生思考原因、对策,把统计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会统计的功能。

5.关于练习二十一中一些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4题是关于乘、除法验算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对乘、除法互逆关系有更深的理解。学生的验算方法可以多样化,例如,可以用交换因数的方法来验算乘法,也可用积除以其中一个因数的方法来验算;除法的验算既可以用被除数除以商的方法验算,也可以用商乘除数的方法验算。

第5题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关系的题目。从表面上看是乘法运算,实际上是运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加以解决。

第6题,学生的估算策略可以多样化,教学时应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如294×3可以估算成300×3,也可以估算成290×3。

第9、10、11题是实际操作的题目,让学生在画角、画平行四边形、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本的作图方法,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在解题时也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如第11题,只要保证两条折痕与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距离相等,都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

第120页下面的思考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河内塔问题渗透的是一种化归的思想。最简单的河内塔问题是把两颗珠子按照教材上的规则进行转移,方法如下:

第一步:把1号杆上的小珠子移到2号杆。

第二步:把1号杆上的大珠子移到3号杆。

第三步:把2号杆上的小珠子移到3号杆。

在上面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1号杆当作“起始站“,把2号杆当作“中间站”,把3号杆当作“目标站”的话,就是先把小珠子从“起始站”移到“中间站”,把大珠子从“起始站”移到“目标站”,再把小珠子从“中间站”移到“目标站”。

当珠子的数量变成3个时,可以把上面的2颗珠子看成“连体珠”,所以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它“整体”移到2号杆上,但因为每次只能移一个珠子,所以要先把3号杆作为“中间站”……整个步骤如下:

第一步:把最上面的珠子移到3号杆。

第二步:把中间的珠子移到2号杆。

第三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3号杆移到2号杆。(此时上面两颗珠子相当于“整体”移到2号杆。)

第四步:把最下面的珠子移到3号杆。

第五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2号杆移到1号杆。

第六步:把中间的珠子从2号杆移到3号杆。

第七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1号杆移到3号杆。

随着珠子的数量增加,这个过程会变得比较复杂,但从原理上讲,都可以转化成两颗珠子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最大那颗珠子以上的其他珠子看成“一颗”“连体小珠子”,这颗“连体小珠子”又可以看成是由一个大珠子和新的“连体小珠子”组成的……这样一直下去,最后就可以化归为两颗珠子的移动。在这个过程中,1、2、3号杆作为“起始站”“中间站”“目标站”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3)

(1)在计算(-36×47)÷44时,首先算( )法,最后一步算( )法.

(2)180×650-320÷80,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那么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 .

(3)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

(4)原计划21天完成,实际提前了5天,实际( )天完成任务.

(5)5人4天编筐80个,每人每天编筐( )个.

(6)甲数是乙数的52倍.

①如果乙数是364,那么甲数是( );

②如果甲数是364,那么乙数是( ).

(7)78与82的商,除585与265的差,商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 ).

(8)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 ).

(9)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的'最高温度分别是31℃、33℃、34℃、32℃、30℃、35℃、29℃.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相差( )℃,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平均是( )℃.

(10)把算式改编成文字题.

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课件出示:出示正方体图。出示10个正方体,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十个呢?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

3、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拨一拨、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第(1)题,教师板书“二千九百三十二”

① 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学,拨好的同学请举手。

② 学生举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拨的,为什么是这样拨?然后提问学生怎样读这个数。

③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十二。整百整百的数数到九百 接着整千的数数到二千

⑤要求学生先4人一组一起数,一起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⑹ 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第24页自学拨数,(九千零四十)(一千零一)自习后,教师请学生到教坛前当小老师指导大家拨。

学生试着读拨出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⑵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位是几就写几。

(1)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有100块糖一袋,有10块糖一袋。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5)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善于合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哪个的内角和更大呢?钝角三角形呢?各种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2.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猜想?(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

①以小组为单位任画三个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利用手中的工具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组内分工,两人度量,一人记录,一人计算,一人汇报。)

②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小组内做好记录。

③各小组发表意见。

④教师小结,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谁能用更好的办法来验证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一定会弄清这个问题的。

2.撕一撕(剪一剪):

①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

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

②课件演示将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

③学生动手拼一拼后发表各自的意见。

3.折一折:

①课件演示折法。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

②请学生拿出桌上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纸片,将三个角折拼在一起,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

4.得出结论。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

5.完成做一做。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

3.那其它的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计算。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1.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课本练习十六第3题)

一、填空。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 )。

3.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分别是110°和40°,那么第三个角是( )度。

4.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是60°,它的一个底角是( )。

8.将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90°。( )

三、求下面三角形中∠3的度数,并指出是什么三角形。

1.∠1=30°,∠2=108°,∠3=( ),它是( )三角形。

2.∠1=90°,∠2=45°,∠3=( ),它是( )三角形。

3.∠1=70°,∠2=70°,∠3=( )。它是( )三角形。四、如下图,∠1=55°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

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股票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

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教学过程:

要正确地解数学题,需要掌握数学题的方法。

例:在如图中,填入1、2、3、4、5、6、7、8、9这9个数,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15。

例:在上图中,已经填入了1至16这16个数中的一些数,请将剩下的数填入空格中,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34。

例:红旗小学学生张勇和他的爸爸、妈妈准备在国庆节外出旅游。春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不管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都一样(每人100元),你认为应该去哪家旅行社较为合算?

三、知识小结:

通过以上两节的学习,我们要一定喜欢上它,并希望它天天陪伴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在小学的基础上学到更多新的知识。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

设计目的:能聚拢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活动一)探究角平分仪的原理。具体过程如下:

播放奥巴马访问我国的录像资料------引出雨伞-----观察它的截面图,使学生认清其 中的边角关系-----引出角平分线;并且运用几何画板对伞的开合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伞面形成的角与主杆的关系-----让学生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并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寻找理论上的依据,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

设计目的:用生活中的实例感知。以最近大事作引入点,以最常见的事物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其中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的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设计目的: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 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 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 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思考:已知一角及其角平分线添加辅助线构成全等三角形;构成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有多少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全等的认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1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再来看看以一些用“亿”作单位的数。(课件出示:有关1亿的小资料生1: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2:要画1亿个点,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大约要画3年2个多月。

生3:正常人的心脏一年约跳4200万次,那么,跳1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零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1亿次大约要2年零5个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信息,就有以“万”、“亿”作单位的大数。你能想象并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二、探究教案,经历过程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方案了解1亿有多大。首先选定你们小组需要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组想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生2:我们组想看看1亿个小朋友占多大地方。

生3:我们组想知道1亿粒米有多少。

生4:我们小组想知道1亿个字有多少。

师:难道我们想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就要真的拿来1亿张纸进行测量吗?真的要找来1亿个小朋友站一站吗?真的需要这样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我们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进行试验、测量,然后就能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测,得出结果。

师:这个办法不错,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你们的实验测量吧,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组活动情况:

生:我们测量出100张纸约厚1厘米,那么1亿张纸的厚度就是100000000÷100=1000000(厘米)。

师:1亿张纸折叠起来高约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亿张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生:我们实际在1平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为度,发现1平方米内站4个小朋友。这样1亿个小朋友需要占100000000÷4=25000000(平方米)。

师:1亿个小朋友要占25000000平方米,相当于站满1000多所我们这样的乡镇小学。

生:我们测量了1克米,数一数发现1克米约有53粒,这样1000克米就有53000粒,1亿粒米就是100000000÷53000≈1887(千克)

师:1亿粒米大约2吨,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1天就要节约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师:如果以一年365天来计算,若每天读5000个字,则1年可以读完1825000个字,那么读1亿个字要100000000÷≈55(年)。这就是说,一个人每天看5000个字,要坚持55年才有可能读完1亿个字。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初步感知了1亿有多大。把我们这节课知道的结果回去讲给家人听。简单地说,1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数字乘1亿,都会变成一个大数目;如果用除法来算,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铁路长度却是世界上最短的,还不够一根烟长。最后,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亿”的数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从广度(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面积)、深度(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1亿个字有多少)、多维度(1亿粒米的装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1亿张纸叠起来大约有10000米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积、1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实在的表象。

2.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周围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很大面积,1亿粒米要用多辆大车来运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34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