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多边形面积课件 >

2023多边形的面积课件必备7篇

2023多边形的面积课件必备7篇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 篇1

《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王润敏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回忆、交流,将“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结合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系统复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逐步形成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把通过归纳和整理本单元所学的面积公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能正确应用这些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把掌握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教法学法: 本课指导思想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

(一)、回忆公式,夯实基础。小组合作交流。(思路提示)

1、本单元学过哪些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他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看图计算图形面积时,特别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二)、全班交流,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回答问题1,老师同步板书。

2、学生回答问题2,老师同步课件展示。(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

3、学生回答问题3。学生先回答但不一定完整,再通过一些具体练习把答案补充更加完整。得到结论: 计算图形的面积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1)计算三角形、梯形面积时一定不要忘记除以2。

(2)看图列式时,一定要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

(3)单位不统一时,一定不要忘记单位转化。

(4)需要的条件不足时,用分步先算出来。

(三)、多样练习,促进理解。

1、重视利用填空、判断、选择题,巩固本单元概念。比如:填空题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判断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的一半。(×);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在选择题部分,强化了多边形面积计算时要注意底与高的“对应”。

2、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部分,我则补充了下列对比练习:

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它的底是50米,高12米。

(1)如果每平方米施化肥0.5千克,那么这块地共需施化肥多少千克?

(2)如果在这块地里种玫瑰,每棵玫瑰占地0.5平方米,这块地能种玫瑰多少棵?

小组合作完成,议一议、比一比第(1)和(2)问题的解题方法一样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需要注意:(1)、弄清楚图形,选择公式。

(2)、注意:条件要相对应,单位要统一,别忘了除以2(三角形、梯形)(3)、根据题意,弄清面积与其它数量间的关系.(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多边形的面积,你有什么收获?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 篇2

本节课主要讲解多边形面积中的第一个图形面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

一、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内容:

教材7-8页例1-例3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在这些图形中,你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

2、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要求: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预设:学生大多会用数方格方法进行比较,对于出现转化教师应当鼓励,并加以引导。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

你还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思考第1组图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吗?)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3、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第一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③平移至斜边重合。

第二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

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

③倒过来斜边重合。

(4)小组讨论:比较两种转化方法,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教学例3: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都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15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课前准备),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

转化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长(cm)宽(cm)面积(cm)底(cm)高(cm)面积(cm)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6)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5、巩固练习:

①指导完成试一试:

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

②指导完成练一练:

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结束: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下一课所学内容三角形面积。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初步的想像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微机出示餐厅图。

谈话:这是老师家里的餐厅,如果按这样的方案来装演,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动画演示各种装饰材料的形状及装饰过程。使学生感到铺地砖需要知道地面的面积,做窗帘用多少布也与面积有关系。)

2.谈话:看来要想装演得既美观又经济,还需要掌握好多关于面积的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如果你做老师,你会带领大家复习哪些内容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谈话:说得真好。老师真希望你们人人争当小老师,做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的收获多。

[评析: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意识地整理所学习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从而自觉参与数学知识整理的活动和探究新知的过程。]

二、自主整理

1.投影出示小组讨论题。

(1)这5种图形的面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2)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小组讨论。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说说推导过程,每人可选自己最喜欢的图形说给小组成员听。

全班交流。学生选择图形说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谈话: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习的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是为什么?

结合学生汇报,指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都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有联系。你能不能利用老师发的学具,把5种图形移一移、摆一摆,让人一眼就看出这些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之间的联系。比一比,哪个小组摆得好!指名摆,并说明这样摆的理由。

看网络图,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由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讲述:由此发现,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都是把它转化成旧知识学习的。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以后你在学习新知识时就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再进行研究。

[评析:复习课上教师没有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公式,而是让学生通过摆图形,回忆推导过程,由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习的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推动学生自主地把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与长方形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三、运用公式

1.做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核对。

提问:计算时注意什么?

2.判断正误。

(1)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长方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

(3)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下图中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相等。()

(5)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面积相等,底和长也相等,那么高和宽也相等。()

(6)三角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3.解决老师家餐厅装潢的问题。(出示餐厅图)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记得王老师家的餐厅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提的问题吧。

(1)地面铺地砖问题:餐厅长4米,宽3米,高3米。地面铺的是边长5分米的方砖,算一算,装修时至少用了多少块方砖?(只要列式)学生独立完成。

(2)用同样的花布做成这样形状的窗帘和冰箱装饰套至少要多少布?

学生独立计算。

提问:你们是怎么算的?按你们算出的面积买布行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谈话?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到商店里的布往往和裁剪成的布块形状不同,再加上缝制时要缝边,所以买布时要多买一些,这也是刚才提出的问题中加上至少两个字的原因。

[评析: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基本题,即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的练习;变式题,即判断正误,再次加深理解面积公式;开放题,即联系生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种安排也使整节课首尾呼应。]

四、总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谁能说说,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评

荷兰着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本节复习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引入新课富有挑战性,通过争当小老师,解决生活难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了大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操作、观察、交流的数学活动,给了学生较多的广泛参与的机会,而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理解。整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 篇4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 吕彩虹(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修改)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3页第2题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复习已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各种组合图形的面积转化为已学的多边形面积并加以计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解析:本学期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而来。理解推导的过程,对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了这些,学生今后即使忘记某个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自行推导得出。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转化思想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采用不同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李爷爷有一块地,种了三种蔬菜,是哪三种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与问题。

信息:种茄子的是一块三角形的地,底长15 m,高是32 m;种黄瓜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底长25 m,高是32 m;种西红柿的是一块梯形的地,上底是15 m,下底是23 m,高是32 m。

问题:茄子、西红柿和黄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这块地共有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复习方法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15×32÷2 =240(平方米)

思考: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呢?(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请同学拼一拼,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5×32 =800(平方米)

思考: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而不是“底×斜边”呢?(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减下三角形,就可以拼得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一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另一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3.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15+23)×32÷2 = 608(平方米)

思考:有谁能说一说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来的?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李爷爷菜地的总面积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汇报。方法一:总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240+800+608 =1648(平方米)

方法二:三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梯形,上底是(25+23)米,下底是(15+25+15)米,高是32米。

总面积=[(25+23)+(15+25+15)]×32÷2 =1648(平方米)

【设计意图】在呈现简单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和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既巩固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又发展了学生迁移、转化的方法和思想。带着问题动手操作,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进一步唤起对旧知的回忆。用不同的方法求菜地的总面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7题。

(1)学生独立解题。(2)汇报评价。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8题。

(1)学生独立解题。(2)汇报评价。

指名说清计算过程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既可分段列式,也可以综合列式。3.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9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适当指导。(2)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评价。

4.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

(1)题目给出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条件:小方格的边长为1 cm。要求:组合图形的面积。)(2)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后,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评价。【设计意图】第7题与第8题属于基础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巩固平行四边形及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进一步熟练面积计算公式;第9题的难度有所加大,体现运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开放性,既可通过“割”的方式,也可通过“补”的方式来计算,方法三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三角形的高,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第10题更为灵活开放,学生先确定方法,再找出相应的长度计算,通过学生汇报自己的思考方法,优化认知,形成共识。

四、全课总结

这堂课你巩固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将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回顾,既加深印象,又将复习中获得的新知表达出来,让同学们共享,使其对知识的认知再次得到提升。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认识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在整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逐步形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

建构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多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教具准备:

ppt课件、图片、复习单、易错题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观察南湖校区全景图,呈现土地形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记忆,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问题,自然引出了本课复习的内容,为后面的复习做好铺垫。)

二、整理回忆,再现旧知

师:课前我们已经对这五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进行了回忆整理。请问,关于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你都整理了什么?(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等)

(一)展示收集到的学生自主整理的复习单,让学生体会整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式多样化。

(二)回忆旧知

1、忆公式。

学生根据自主整理,汇报交流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文字表达、字母表达式)

2、忆推导。

(1)小组内交流公式的推导过程。

(2)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3)师引导学生小结:在推导上述图形的面积时,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转化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三)理清联系,深化认识

(四)公式延伸,进一步感受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课件动态演示:梯形上底长度渐变为0时,梯形演变为三角形。梯形的上底长度渐变成等于下底时,梯形演变为平行四边形。

三、纠错分享,查漏补缺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有一块草坪,求草坪的面积。

2、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DE=EF=FC,GB=GD,其中阴影部分种的小白菜,面积是8,求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复习的知识和复习方法的总结,将知识系统化,也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 篇6

五年级数学

《多边形的面积》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将“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结合练一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复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逐步养成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运用面积公式进行相关计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喜欢唱歌吗?有一首歌叫《王老先生有块地》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观察观察王老先生的这块地。大家看黑板。(出示小黑板)

问:你们发现这块地都有什么图形组成的呢?

生回答:(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二、知识梳理:

1、组织学生回忆各类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相机板书)

2、回忆各类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平行四边形:割补平移转化为长方形

三角形: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梯形:(1、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将梯形分割成两个的三角形。

(3、将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小结: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根据转化的思想,把这些图形转化为我们所学过的图形来推导,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这在今后学习新知识也将会用到。

3、说说在计算面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低和高一定要相互对应)

三、基础练习:

1、口算面积:(单位:厘米)

2、帮王老先生算一算他的地有多大?

四、巩固提高,大显身手 五年级数学

第一题、判断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形状是相同的。()

3、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4、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5、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7、用木条做一个长方形框架,再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变小()第二题、填空

1)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方厘米。2)个三角形,高不变,底扩大3倍,面积就扩大()倍。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底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面积也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高是()

4)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底是()厘米。第三题、思考: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从这个平行四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面积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6厘米,三角形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4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一个梯形面积是84平方米,上底是6米,下底是8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五、终极挑战:(小黑板出示)

1、一堆圆形钢管堆在一起,它的横截面形状成等腰梯形。已知这堆钢管最上面一层有8根,最下面的一层有13根,并且下面一层都比上面一层多1根。求这堆钢管共有多少根?

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3、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圃的中间有一条宽2米的小路,如图所示,求花圃的面积为多少平方米

六、反思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 篇7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应用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为教材第12~1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习二,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二段,教材第15~18页的例4、例5和练习三,主要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第三段,教材第19~21页的例6和练习四,主要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

第四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此外,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校园的绿化面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稍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进一步体会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学生还没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公式的意识,相关的学习经验比较少,所以既要有宏观的策略指导,也要有具体的方法点拨。即,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学会怎样转化。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通过比较两组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些复杂的图形可以通过分和移转化成相对简单的图形。例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具体方法。例3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缺少的仅是具体的转化方法,所以教材着重指导怎样转化。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道例题。例4通过计算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面积,启发学生领悟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例5则通过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梯形面积时,考虑到学生不仅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而且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与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是类似的,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让学生自主操作并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2.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数学内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个过程,不仅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空间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领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要把吸引学生参与推导过程作为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为例,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先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而这一点可以通过例4的教学得以实现。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公式或数方格算出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直观判断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使学生在判断以及表达判断理由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由此,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此前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给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为下面的操作活动提供思考的基础。教学例5时,可以先让学生从附页中任选一个三角形剪下来,并提问:你选的这个三角形可以与例5中的哪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后,要求算出每个三角形以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把相关数据填在例题的表格中,从而建立初步猜想: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来计算吗?然后,引导学生综合小组内同学得到的数据,验证上面的猜想,并初步归纳出结论。最后,组织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使学生在合乎逻辑的推理中,进一步确认公式是正确的,并感受数学思考的严密性。

3.要充分发挥方格图(点子图)的作用。

教材利用方格图设计的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在方格图上给出一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与它面积相等的其他图形。如,第14页第1题,第23页第4题。第二,在方格图上给出一组图形,要求学生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关系。如,第17页第5题,第21页第2题,第22页第1题。第三,要求学生在方格图上自主设计图形。如第17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的优点在于:第一,有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图形相互关系的思考上,从而避免一些具体测量活动对数学思考本身的干扰;第二,有利于学生通过反复尝试,在不断的调整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便于学生直观地验证操作和思考的结果。教学时,一要让学生多准备一些这样的方格纸,以便随时开展此类活动;二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自觉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例如,第23页第4题,图中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等于15;要使画出的三角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三角形底与高的乘积等于30(152);要使画出的梯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梯形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等于30(152)。

4.怎样处理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的不同方法?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多样的。教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机会,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此有所体会,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自主探索的兴趣。首先,可以通过教学第16页的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不是惟一的。具体教学时,可以先演示以盈补虚的过程,引导学生领悟要使盈和虚相等,就先要找到三角形相应边的中点,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三角形底、高的关系,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高,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底的一半,因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半广以乘正从,即等于底高2。其次,在教学第25页的思考题时,适当提示不同的转化方法。例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可以先出示如下图的几个图形,启发学生看图说说图形转化的过程,再讨论转化前、后图形的关系。

也可以先让学生照样子剪一剪,再联系操作过程共同讨论怎样才能推导出面积公式。

5.校园的绿化面积要重视实际测量方法的指导。

校园的绿化面积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二是让学生在校园里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并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相应多边形的面积,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起来,前者的目标相对容易实现,因为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关键是把原图形进行转化,而这个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真正实现后一个教学目标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难点。教学时,关键是抓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帮助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要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第二,要选择合适的、便于测量的地块;第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通常可选择卷尺或米尺;第四,要具体指导图形高的测量方法;第五,要提醒学生适当地取近似值,以便于计算。

编辑推荐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集锦6篇


今天趣祝福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多边形的面积课件”的文章,希望本文能够带给您一些新的知识和信息。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教案应该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要求的重要工具。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初步的想像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微机出示餐厅图。

谈话:这是老师家里的餐厅,如果按这样的方案来装演,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动画演示各种装饰材料的形状及装饰过程。使学生感到铺地砖需要知道地面的面积,做窗帘用多少布也与面积有关系。)

2.谈话:看来要想装演得既美观又经济,还需要掌握好多关于面积的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如果你做老师,你会带领大家复习哪些内容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谈话:说得真好。老师真希望你们人人争当小老师,做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的收获多。

[评析: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意识地整理所学习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从而自觉参与数学知识整理的活动和探究新知的过程。]

二、自主整理

1.投影出示小组讨论题。

(1)这5种图形的面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2)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小组讨论。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说说推导过程,每人可选自己最喜欢的图形说给小组成员听。

全班交流。学生选择图形说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谈话: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习的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是为什么?

结合学生汇报,指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都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有联系。你能不能利用老师发的学具,把5种图形移一移、摆一摆,让人一眼就看出这些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之间的联系。比一比,哪个小组摆得好!指名摆,并说明这样摆的理由。

看网络图,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由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讲述:由此发现,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都是把它转化成旧知识学习的。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以后你在学习新知识时就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再进行研究。

[评析:复习课上教师没有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公式,而是让学生通过摆图形,回忆推导过程,由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习的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推动学生自主地把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与长方形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三、运用公式

1.做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核对。

提问:计算时注意什么?

2.判断正误。

(1)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长方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

(3)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下图中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相等。()

(5)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面积相等,底和长也相等,那么高和宽也相等。()

(6)三角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3.解决老师家餐厅装潢的问题。(出示餐厅图)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记得王老师家的餐厅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提的问题吧。

(1)地面铺地砖问题:餐厅长4米,宽3米,高3米。地面铺的是边长5分米的方砖,算一算,装修时至少用了多少块方砖?(只要列式)学生独立完成。

(2)用同样的花布做成这样形状的窗帘和冰箱装饰套至少要多少布?

学生独立计算。

提问:你们是怎么算的?按你们算出的面积买布行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谈话?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到商店里的布往往和裁剪成的布块形状不同,再加上缝制时要缝边,所以买布时要多买一些,这也是刚才提出的问题中加上至少两个字的原因。

[评析: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基本题,即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的练习;变式题,即判断正误,再次加深理解面积公式;开放题,即联系生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种安排也使整节课首尾呼应。]

四、总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谁能说说,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评

荷兰着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本节复习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引入新课富有挑战性,通过争当小老师,解决生活难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了大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操作、观察、交流的数学活动,给了学生较多的广泛参与的机会,而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理解。整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 篇2

第一课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0、61页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提示:

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感受数学运算的合理性与结果运用的现实性,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学生自愿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有两块白布,用它们做医院包扎使用的三角巾(不可拼接),第一块白布:长135分米,宽9分米。第二块白布:长140分米,宽10分米。

9d

2、提出问题。

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第二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3、解决问题。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方法。

师: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

生:我先算第一块白布和一块三角巾的面积,再计算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

135×9=1215(平方分米)

9×9÷2=40.5(平方分米)

1215÷40.5=30(块)

生:我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135×9)÷(9×9÷2)

生: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白布可以做2块三角巾,那么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就用

135÷9×2=30(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经历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希望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师:哪个组再汇报一下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生:我们组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做。

白布面积:140×10=1400(平方分米)

三角巾的面积:9×9÷2=40.5(平方分米)

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1400÷40.5≈34(块)

师:能做出34块吗?大家画图试一试。

学生画图,发现问题,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画图,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第二块白布的长、宽虽然比第一块长5分米、宽1分米,题中要求“不可拼接”,所以不能做出34块,只能用第2种方法,做30块。

生:先算白布长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40÷9=15(个)……5(分米) 余数5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再算白布宽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0÷9=1(个)……1(分米) 余数1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最后算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

15×2=30(块)

师总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考察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画图,引导学生把计算的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否定第一种算法、】

三、巩固新知

1、判断题

(1) 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行( )

(2)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

(3)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4)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和位置无关。( )

2、一块广告牌是三角形,底是12.5米,高6.4米。如果要给广告牌刷漆(只刷一面),每平方米用油漆0.4千克,刷这个广告牌需要油漆多少千克?

3、教材第61页练一练1题。

答案:1、×、√、×、√ 2、16千克 、 3、0.48平方米,72元

【设计意图:练习分层次设计,主要是巩固、熟练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是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

四、达标反馈

1、大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底80米,高60米,如果每棵大白菜占0.2平方米,这地可种大白菜多少棵?

2、明明的房间是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用直角边分别是4分米和3分米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3、教材第61页2-3题。

答案:1、80×60÷2=2400(平方米) 2400÷0.2=12000(棵)

2、4米=40分米 ,3米=30分米 ,

40×30=1200(平方分米),4×3=12(平方分米),1200÷12=100(块)

3、教材2、5×4.2÷2=10.5(平方米),39×11=429(千克)

教材3、421≈400,58≈60,400×60÷2=12000(平方米)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生:我知道:在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底和高确定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如例题的第二个问题就要考虑实际问题选择方法。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61页4----6题。

2、如图一个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1.用厚纸做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师:前面我们在学习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都曾经用过数方格的方法,下面我们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提问: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拼一拼,或者同桌的两个学生一同拼摆。

教师边说边演示拼的过程。先将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合放置,再按住三角形的右边顶点,使三角形时针运动相反的方向转动180,到两个三角形的底边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平移,直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并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再带着学生规范地照上面的步骤做一遍,做时仍需边做边强调:先要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合,再旋转,旋转时哪个点不动?旋转了多少度?平移时是沿着哪条直线移动的?学生学会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再说明:平移是图上各点沿直线移动,旋转是一个点不动,其它的点都围绕着不动点转。提问:

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每个锐角三角形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小结。

教师结合黑板上分别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图指出:通过上面的实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为什么要除以2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而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再除以2。

教学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通常我们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字母h表示三角形的高,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提问:

用字母怎样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

S=ah2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初步的想像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运用公式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整理的知识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点

1.学生交流各自的复习整理图,以小组为单位。

2.请一个学生上来展示自己的整理图。随后再请几名学生上来补充内容,查缺补漏,充实本单元的内容。直到没有学生还有补充为止。

3.老师展示自己的整理图(课件演示),重点演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共同整理的结果,对自己的整理图进行查缺补漏。

[设计意图:此节课是对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平时我重视让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教会他们整理的方法,最常用的是用思维图的方式进行整理,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们已完全掌握了知识图的整理方法。在此节课前一天的作业布置中,我便让学生对此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将整理结果制成图于上课时带来交流。这样的作业容绘画与知识整理与一体,加上艳丽的色彩,美丽的图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参与积极性,改变了以前单调且枯燥的作业,是学生非常喜欢的。]

二、基础练习

这题让学生即时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设计意图:

三、进阶篇(学生本单元的易错题)

1.

让学生先思考,再答题。请答对的学生说出原因。

2.

注:此题下面的图示是当学生有结论或无法讨论出结论时出现。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分为两派,错对各一派,请认为错的同学说出理由。

3.

学生独立完成,做堂练本。请两名同学生上台板演。

四.拓展篇

以小组为单位,给一定的时间讨论出计算方法即可。请小组上汇报交流方法。

[设计意图:如果复习课只停留在对知识的记忆与机械地应用,这样的复习课只能说是一种低效的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置了基础篇、进阶篇、拓展篇,知识层次分明,呈螺旋上升之趋势,习题来源于平时我搜集到的学生中的错题,意在引起学生对错题的注意。进阶篇的题目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水平。运用现阶段所学习的主要方法解决的变式题。第三个题型是拓展题,对一些知识进行综合训练,意在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运用知识、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结合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层次,适当的设计起点高,难度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五、课外篇

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方法计算学校操场面积。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 篇5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 吕彩虹(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修改)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3页第2题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复习已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各种组合图形的面积转化为已学的多边形面积并加以计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解析:本学期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而来。理解推导的过程,对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了这些,学生今后即使忘记某个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自行推导得出。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转化思想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采用不同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李爷爷有一块地,种了三种蔬菜,是哪三种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与问题。

信息:种茄子的是一块三角形的地,底长15 m,高是32 m;种黄瓜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底长25 m,高是32 m;种西红柿的是一块梯形的地,上底是15 m,下底是23 m,高是32 m。

问题:茄子、西红柿和黄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这块地共有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复习方法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15×32÷2 =240(平方米)

思考: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呢?(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请同学拼一拼,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5×32 =800(平方米)

思考: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而不是“底×斜边”呢?(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减下三角形,就可以拼得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一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另一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3.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15+23)×32÷2 = 608(平方米)

思考:有谁能说一说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来的?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李爷爷菜地的总面积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汇报。方法一:总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240+800+608 =1648(平方米)

方法二:三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梯形,上底是(25+23)米,下底是(15+25+15)米,高是32米。

总面积=[(25+23)+(15+25+15)]×32÷2 =1648(平方米)

【设计意图】在呈现简单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和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既巩固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又发展了学生迁移、转化的方法和思想。带着问题动手操作,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进一步唤起对旧知的回忆。用不同的方法求菜地的总面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7题。

(1)学生独立解题。(2)汇报评价。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8题。

(1)学生独立解题。(2)汇报评价。

指名说清计算过程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既可分段列式,也可以综合列式。3.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9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适当指导。(2)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评价。

4.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

(1)题目给出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条件:小方格的边长为1 cm。要求:组合图形的面积。)(2)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后,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评价。【设计意图】第7题与第8题属于基础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巩固平行四边形及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进一步熟练面积计算公式;第9题的难度有所加大,体现运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开放性,既可通过“割”的方式,也可通过“补”的方式来计算,方法三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三角形的高,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第10题更为灵活开放,学生先确定方法,再找出相应的长度计算,通过学生汇报自己的思考方法,优化认知,形成共识。

四、全课总结

这堂课你巩固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将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回顾,既加深印象,又将复习中获得的新知表达出来,让同学们共享,使其对知识的认知再次得到提升。

多边形的面积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复习多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2、通过整理,感受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渗透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沟通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构建网络,新知汇总

师:同学们,咱们在第五单元里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及其计算,而且,还接触到了组合图形的面积,大家不仅要会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还要掌握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学会观察组合图形的组成。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多边形面积的复习)

师:那么我们是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推倒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大家从你的头脑记忆库里提取下面的知识,看看谁的记忆库最充实?

讨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师:同位同学可以商量商量。(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师:大家在回忆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本着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的原则,找到了几个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梳理,大家对我们的面积公式是不是更加熟悉了。(边说边出示图。见板书设计)

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从右往左看,我们在探讨一种新的图形面积时,都是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

二、查漏补缺,错误汇总

师:现在你们的记忆库中还有内存吗?那,就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在利用公式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是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1.弄清图形,选择公式。2.找对应的底和高。3.注意单位换算。4.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别忘了除以2.5.解决问题时,弄清面积与其他数量的关系。6.看清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图形组成的,找简单的解决方法。7.已知面积,求底或高可以用方程解。)

师:看来同学们都特别的善于总结和观察,下面,我们就利用前面的复习来做几组练习。

三、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一)按要求解答。(只列式,不计算)

1、平行四边形底是4分米,高2.7分米,求它的面积?

2、三角形面积是30平方米,底8分米,求它的高?

3、梯形的面积是84平方米,高10米,上底5米,求下底?

师小结:如果给出图形的面积,让我们去求底或高,除了可以变化公式以外,还可以用方程解答,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几道判断题。

(二)判断题: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形状是相同的。()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5.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条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看来,同学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都很强,现在,我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解决问题

1.教材第113页第2题。

出示第2题,引导学生看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检查。

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师:通过计算这些图形面积,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计算图形面积时,底和高要对应)

2.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9题。

(1)组织学生用剪刀把正方形纸片按题目要求剪一剪。

(2)算一算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方法一:4脳4-2脳2梅2=14(cm2)方法二:(2+4)脳2梅2+2脳4=14(cm2)

3.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呢?

(2)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求面积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将方格中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分别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再求和得出所求图形的面积。

教师强调分割的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选择容易获取求面积时所需数据的方法进行分割。

②将方格中的图形添补成某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再分别减去各添补的图形面积,得出所求图形面积。

③已知小方格的边长为1cm,则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cm2,通过数方格来确定图形的面积。

(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关键在于熟练地运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对于复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在于巧妙地将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若干个基本图形,进而通过基本图形面积的和或差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对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可以将它分割或添补成已学的简单图形,或是用方格纸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2023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


熟知" 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 " 的朋友们赶快来瞧一瞧这篇文章吧。每位教师都需要准备每节课的教案和课件,他们需要认真地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智慧的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制作教案和课件来体现。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请把它收藏起来!

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并能应用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平行边四边形面积。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渗透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厚纸做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电脑及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能拉动的长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换新

(一)创设情境,渗透猜的方法

1、猜得有依据。

你们认识我吗?我姓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如果有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你能猜出他姓什么?为什么?这说明猜也得有依据。

2、猜年龄。

现在大家都看我,仔细地看,能不能根据我的容貌猜一猜我的年龄。

3、小结

我今年**岁,有几名同学猜得比较接近,说到这儿,也许有同学会问:上数学课,怎么研究猜呢?因为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要用到猜这种方法。

(二)复习。

1、(手拿长方形)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如果它的长是20厘米,宽1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求出来的?根据什么?(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手拿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哪些特征?

二、探究问题,推导公式。

(一)探究割补方法。

1、猜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现在,我们就用到猜了,请你猜一猜,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一些?

2、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谁猜得对吗?你们每个人都有与我手里完全机同的两个图形,你能不能想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呢?

①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桌间巡视)

②学生汇报(找同学到前面来演示并汇报)

要点:

a、使学生明白要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

b、交待割补法。

③教师用电脑演示验证的过程。

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一些,我再来演示一遍。

电脑演示:沿着平行四边形顶点的一条高剪开,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闪动平衡到另一侧,转化成长方形,然后与另一个长方形进行比较。(如果有的同学沿着中间任意一条高剪开割补成长方形来比较面积,也可以演示这种情况。)

④现在你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有多大吗?怎么知道的?

3、小结:刚才,我们是用割补的方法知道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用这个方法是不是可以求出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二)推导面积公式:

1、揭示课题:

①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用刚才这种割补的方法能求出它的面积吗?为什么?

②我们都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有公式,想一想,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没有公式呢?这个公式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推导公式:

①现在,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可以借助手里的学具研究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到底是什么?

a、分组研究,讨论。

b、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什么?为什么?

②电脑演示进一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a、是不是这回事呢?我们共同来看一下电脑的演示。

电脑演示:沿平行四边形顶点的一条高剪开,把直角三角形边闪动边平移另一侧,转化成长方形。

b、(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分别闪动,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宽,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分别闪动)通过观察这几段的闪动,你发现什么没有?

③现在,我想看一看有多少同学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了?请你把它写在纸上。

a、指名读出面积公式。

b、板书公式。

3、总结字母公式。

(三)应用公式(老师口述)

1、一个平行四边形,底8厘米,高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平行四边形,高30厘米,底20厘米,求它的面积?

3、这里是一块菜地,你能不能用什么公式来求出它的面积呢?为什么用这个公式呢?

电脑演示:出示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菜地。

类似于这样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们同样是把它当作平行四边形求面积?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呢?

电脑演示:画上虚线的平行四边形框,给出底是240米,高150米。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编题,学生回签。

要点:

第一个题型:已知底和高,求面积。

第二个题型:已知面积和底,求高。(或已知面积和高,求底)

2、想办法求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

3、不断拉动长方形的右上角,使之变成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为什么面积会减少?这说明了什么?一直向下拉,你想象一下,会变成什么?

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初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难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1、电子课件。

2、每生准备2个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的纸和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一个长方形纸长10厘米,宽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并说出计算公式。

2.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出示平行四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

(2)请每个学生在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上画底和与底边相对应的高,(给5秒钟时间,你能画出多少条高?)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

(1)出示三个图形:(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自备图形。)

讨论:用什么办法可比较出三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重叠的办法可知③号图形面积最小;①②号图形可用方格图来量。)

(2)教师在课件上用方格图覆盖上①号、②号图形。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小方格?

观察:不满一格怎么办?(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

说出结果:①号、②号图形都有18个方格。

说明:它们的面积相等。

如果每一个方格表示一平方厘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它们的面积各是18平方厘米。)

(3)指出方格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并计算出它的面积。(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63=18(厘米2)

(4)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题多少?

(5)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6)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关。)

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引导发现。

(1)思考: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2)怎样转化呢?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中的一个,进行剪拼,另一个不动,以便比较。

(3)教师用课件演示(看看你们和老师想得一样吗?)

(4)观察比较:①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没有变化?

②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有关系?

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有关系?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小组讨论后得出:

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同;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同。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边叙述,教师边课件演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3)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怎样表示?(S=ah)讲解: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写成:

S=ah或S=ah。

4.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例: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右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1)审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2)根据什么列式?(S=ah。)

(3)学生试做。

(4)看书对照。

4.83.517(米2)

答:它的面积是17平方米。

(5)应注意什么?(得数四舍五入保留整数时,要用。)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2.完成课本P72做一做1,2。

3.判断(课件出示题目)

四、作业P73:1,2,3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或S=ah。

课堂教学反思

转化思想在几何形体求积问题中应用非常广泛,本单元的三种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均在这种转化中进行。为此,课中设计了学生动手剪,教师演示的过程。一方面渗透转化思想,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面积的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方格图的直观性进行大胆猜想,提出假设,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把学生推到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假设,即使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动手操作、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新课标教材从一至九年级始终贯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按由易到难梯次渐进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了解、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乃至立体图形表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新课程沐浴下成长。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而且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确立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们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我重点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所倡导的新教学观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因此,在这节课我们把数学知识的教学融于现实情境中,学生在情境中学的高兴,学的扎实。老师创设了普罗旺斯小区中的平行四边形这一个情况,将新知的学习与练习都置于这一生活情景中,通过求车位、花圃的面积和温馨提示牌的涂漆面积,设计图形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设计本节课时我们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把新知转化为已学的知识,用旧知推导出解决新知的方法,确立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情景引入,激趣导课。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的开始,我们结合普罗旺斯小区中的停车位进行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先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的停车位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它们虽然形状不一,但面积相同。然后教师结合情景图渗透思想教育。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在提高。李明家和张海家都想把面积大的停车位让给对方。这时,教师抛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个停车位的面积哪个大呢?因为情景图上的停车位贴有瓷砖,学生会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每个停车位有多少块瓷砖,再进行比较。接着,再出示一幅平行四边形草坪图。教师提问:这块草坪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如果不能,那你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呢?通过这两个问题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部分教学通过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怎样探究,从哪开始探究学生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法让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的想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案,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同时也学会了合作交流。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用课件演示剪拼过程,加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过程的理解,最后整理成文字填空形式,推导出公式。

(三)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各自施展的舞台,同时也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第一层:基本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计算情景图中停车位的面积,由学生偿试计算,集体订正。再次使学生对公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与强化。

第二层:综合练习。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注意底与高的对应。

做完这里的练习,学生可能已经感到有些疲劳,所以下面穿插两幅美景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过程又引出更深的练习。给平行四边形的提示牌两面刷油漆,求刷漆的面积。这题的用意是培养学生认真分析题目,充分找出题目中有利条件。

第三层:拓展思维。小小设计师,根据面积设计图形。这是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意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结课之前,教师抛出: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紧接着教师个别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最后教师再作小结。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五、说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在这个板书中简洁明了的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了计算公式。这三个等号让学生更加明白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加深对公式来源的理解。

六、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学生熟悉的停车位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将会给学生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而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也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长和宽(平行四边形量出底和高)。

(二)观察老师出示的几个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三)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长和宽(平行四边形量出底和高)。

(二)观察老师出示的几个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三)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1.猜测:哪一个图形面积比较大?大多少平方厘米呢?

2.要想我们准确的答案,就要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指导探究

(一)数方格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

(1)图上标的厘米表示什么?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为什么?

(2)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4)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再比较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你发现了什么?

2.集体订正

3.请同学评价一下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麻烦,有局限性。

(二)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不数方格怎样能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根据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了,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呢?请大家拿出手里的学具试试看。

2.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小组合作),并向周围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转化的。

3.学生到前面演示转化的方法。

4.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组织学生讨论:

(1)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2)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

(3)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三)应用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4.83.517(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约是17平方米。

三、质疑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四、巩固练习

(一)列式并计算面积

1.底=8厘米,高=5厘米,

2.底=10米,高=4米,

3.底=20分米,高=7分米

(二)说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计算它们的面积。

(三)应用题

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是43米,商是20.1米,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四)量出你手里平行四边形学具的底和高,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

2、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手、脑、眼、口多种感官并用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运用公式进行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平行四边形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一套。教师、学生准备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硬纸若干张、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迁移训练

1视频台出示两组图形。提问:比较下面两组图中阴影图形面积的大小,并说明方法。

教师小结:比较以上两组图形的大小都可用一种方法,那就是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比较,运用这种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2、出示活动四边形

问:这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你会求它的周长、面积吗?

教师用手拉长方形的边,使其变成平行四边形。

问: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你会求它的面积吗?

二、提问导入

教师: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三、进行新课

(一)引导学生数方格算面积,为引导面积公式做准备。

1、视频台出示教科书第154页的长方形方格图(如图)

提问:在这个图形里,每一格代表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请你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你还有别的办法能求出它的面积?(可以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出。)

2、视频台演示长方形变成多边形(如图)。

教师问:谁能说出这个多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割补把长方形拼成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就可以求出多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3、视频台出示平行四边形(如图)。

教师问:谁来数一数这个平行四边形占多少格?(让学生通过数方格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是18平方厘米。每两个半格算1平方厘米。)

教师:如果有很大很大的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需要求它的面积,你愿意用数方格的方法去测量它的面积吗?你们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方便吗?能不能想出一个不用数方格并且能很快求出它面积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将作进一步研究。

(二)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把多边形转化长方形,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面积呢?现在请你们分小组讨论,然后利用你们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板和剪刀,剪一剪、拼一拼,把它转化成自己会算面积的图形。

学生讨论,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完后,让学生互相检查,看是不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让用不同拼剪方法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结合剪拼过程,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平行四边形转化长方形后,两种图形面积有什么联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相同。)

(2)教学平行四边形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逐个分析:沿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剪开、平移,都可以得到长方形。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高用字母表示为S=ah

=a.h

=ah

3、推导学生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视频台出示:教科书第154页的平行四边形方格图

让学生用面积公式算一算,看结果与数方格方法求得的面积结果是不是一样。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视频台出示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3米

6米

2、巩固练习

(1)视频台出示:第156页的做一做

学生结合图示,计算出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2)练习三十七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总结:这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小结: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的。这种把新知识转化已学的知识,用旧知解决新知的方法经常要用到,希望同学们较好的掌握。

六、课后作业

练习三十七的第1、2两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高S=ah

=a.h

=ah

钢北小学:杨静

20xx年4月

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面积计算》(板书),这部分内容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信息窗内容。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及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虾池形状和面积的问题,引入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及面积计算的学习,难点是如何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学情分析: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之前,学生已经有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及面积的经验,知道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一般是从边和角两个角度去研究,面积的计算很容易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或推导公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我将重点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合理利用知识迁移。借助学生已有长方形,正方形知识认知经验,进行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学习。二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通过剪,拼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转化为长方形面积计算,促进知识的教学。三是巧用练习,强化理解。引导学生在练习与实践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理解。

基于上述理解与思考,我打算通过下述四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来突破难点,促进各项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教师先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有关问题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呢?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研究。先自己观察,猜想,后小组操作验证,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后师生总结,填表。

2.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①先认识底与高教师设置问题:欲从一边划船到对岸,怎么走最近?你能在图上画一画吗?有几种画法?为什么?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汇报,共同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会用相应的字母表示。

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联想----猜测-----实验-----验证------结论这个过程,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大胆猜想,合理验证。

分二步来教学:

第一步:学生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邻边相乘,通过数格子的方法验证。

第二步:猜想平行四边形是否可以通过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剪,拼,平移旋转,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后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剪拼的方法。概括出两次转化:一次是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二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边讲要边写出板书,要以自已的语言巧妙说出并板书)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出示练习1你能从下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吗?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平行四边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出示练习5.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正确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出示练习8.你能想办法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先测量后计算,找对底与高。目的是对公式的再次理解和应用,并能正确计算。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收获进行总结反思,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知识系统,促使他们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相应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自学建构知识的良好习惯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练习6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

特征:边:四条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角:四个角

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

S=ab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ah

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 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9~81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以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关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小剪刀、平行四边行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设问: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2)学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学过的图形。(随着学生的回答,电脑逐一显示图形)。翻书79页。

(3)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式正方形的计算公式:s=ab.s=a2

(4)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中校门前的两个花坛。

(5)设问:这两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如果我要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怎么办呢?引起知识的冲突,长方形的面积会算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会算。

2、导入:

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了,今天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合作交流、推导公式。

1、猜想:

同桌答作,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电脑课件出示教材P80方格图。师:我们已经知道,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一个图形的面积,下面请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这个长方形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m2,不满一格的当半格计算。数完后把结果填入P80下面的表中。

(3)同桌合作完成并汇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6)引导猜想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师:试想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1:等于64=24。

生2:也就是底乘高。

师:也就是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2、验证:

(1)师:刚才我们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发现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2)学生动手操作,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教师巡视。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3)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剪拼的方法。

(4)电脑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5)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①拼出来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吗?

②拼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的面和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6)汇报:

①拼出来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归纳

(1)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公式。

刚才我们通过剪拼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底高。

(2)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数学中一般用S来代表图形的面积,用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用字母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表示出来。(s=ah)

4、应用

(1)出示教材81页例题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交流汇报作法和结果。

5、质疑

学生看书80~81页,质疑

三、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1、完成课本82页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鼓励多种方法。

2、小小判官。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m2,它的高是4m,它的面积是84=32(m)。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3cm,高7cm,它的面积是37=21(cm2)。

(3)一个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40m2,它的高是5m,它的底长405=200(m)

4、完成课本83页练习十五第5题。

分析题意,学生试做,汇报讨论方法,说明: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四、全课总结,知识升华。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2、有何感想?

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 篇8

练习目的:

1、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关系。

3、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学具准备:

直尺、方格纸。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画高,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让学生利用方格纸,画几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标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2、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1)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2)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S=ah

(3)计算下列图形面积。(略)

二、专项练习。

完成书P24练一练。

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 篇9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材编写的特征: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转化问题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平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2)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复习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的平面图形,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大家认识一下。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并回答那些图形的面积会计算。

2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DD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 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底和高有关系,并得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

3、归纳:

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多边形课件


多边形课件是一种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边形的概念和特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下面我将从多边形的定义、分类、性质以及实际应用方面,详细地给大家讲解多边形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多边形的定义

多边形是一个平面上的封闭图形,它由若干条有限长度的线段首尾相连构成,每个线段叫做多边形的一条边,相邻的两条边之间的交点称为多边形的顶点。

二、多边形的分类

根据多边形的边数,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三角形:边数为3的多边形。

2. 四边形:边数为4的多边形,包括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3. 五边形:边数为5的多边形。

4. 六边形:边数为6的多边形。

5. 多边形:边数大于6的多边形,如七边形、八边形等等。

三、多边形的性质

1.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n-2),其中n为多边形的边数。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2. 对角线定理:任意一个n边形中,对角线的条数为n(n-3)/2。

例如:五边形中对角线的条数为5(5-3)/2=5。

3. 对称轴定理:对于一个正多边形,它的每条对称轴都会将它分为两个面积和相等的部分。

4. 多边形的面积公式:S=12absinθ,其中a、b分别为两条相邻边,θ为它们的夹角。

例如:正三角形的面积为S=12a²sin60°=√3/4a²。

四、多边形的实际应用

多边形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仅限于数学学科,它也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

1. 建筑设计:许多建筑物的立面形态都可以用多边形来描述,如楼房、桥梁等。

2. 工程测量:在工程测量中,多边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三角测量、多边形测量等,用于计算区域面积、长度等。

3. 游戏设计:许多游戏中的地图、房间等场景都可以用多边形来构建,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4. 软件设计:在软件设计中,多边形的应用也非常常见,如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导航、地图编辑器等程序。

综上所述,多边形课件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多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边形课件8篇


今天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介绍的是“多边形课件”的相关内容。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同时还需要每位老师都重视教案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多边形课件 篇1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并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教学难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三、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分小组讨论法

四、 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分析,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导入新知、

生成新知、深化新知、巩固新知、小结作业。

1. 导入新知

首先是导入新知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内角和,紧接着提出问题:四边形的

内角和是多少?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多边形的内角和(板书)。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多边形内角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生成新知

接下来,进入生成新知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由此

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即2*180=360,那同样的引导学生将五边形,六边形分别从同一个顶点出发划分为3个4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540,然后,让学生前后桌四个人为一个小组,五分钟时间,归纳n变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讨论结束后,找一个小组来回答他们讨论的结果。由此生成我们的新知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验证:七边形验证

在本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探讨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 深化新知

再次是深化新知环节,在本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一下有没有其他的将多边形分隔求

内角和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将六边形从多个顶点出发,然后用公式验证一下我们这样分割可行不可行。这时候会发现有的分割可行有的分割不可行,在这个时候给他们讲解为什么不可行为什么可行,以此来引出分割时对角线不能相交,从而强调我们分隔的一个原则。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多变形内角和的一个深入了解,给学生一个内化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不要将知识学死了,要活学活用,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 巩固提高

我们说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接下来的巩固提高环节,

我讲引领学生用我们所学过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会在PPT上播放一个蜂巢的图片,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蜂房是几边形?每个蜂房的内角和是多少?由此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进一步巩固提高。

5. 小结作业

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点,然后找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了一个回顾之后,让学生做一下练习题1、2题,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多边形课件 篇2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了解并掌握重复命令的基本格式。

2、能够使用重复命令画出正多边形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能够初步掌握重复命令。

2、了解正多边形图形的基本画法。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2、开拓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及平面图形的理解能力。

四、 说学情

本科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爱上信息课,是因为信息课有趣,荣誉获得成就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海龟的一些基本命令,如前进,后退、左转、右转、抬笔、落笔等命令,重复命令相对于学生前面学习的Logo语言基本命令来说,比较抽象,孩子们一下子难以理解,可以从重复的特点及前一部分知识自然地过度到重复命令,后一部分是用重复命令来画正多边形,要求学生发现正多边形的特点,找到画正多边形的规律,从而知道如何计算小海龟的转动角度,结合数学的算式,运用Repeat命令学会对画正多边形的知识迁移,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际操作中掌握画正多边形的方法。

五、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学情,以讲授和演示法加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梯子,从而构建从分到整的联系,加速领悟重复命令画图的好处。

六、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独立尝试,独立思考,学生综合运用所用LOGO命令的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学习。

七、 说过程

1、温故知新

教师展示课件,通过出示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旧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概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印象。

2、新授课

请同学们观察画正方形的 8 条命令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发现有些命令是重复的,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 正多边形轻松画。

重复命令的格式

请学生先自主探究课本上 REPEAT 命令,并尝试着用 REPEAT 命令画正方形,使学生对 REPEAT 命令有初步的认识。讲解 REPEAT 命令的格式,加深学生对它的印象。

学生总结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画正三角形进一步巩固重复命令的使用方法。 通过出示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REPEAT命令,并在画正多边形的基础上来感受正多边形的画法。

用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并对自己知识点进行自查。

小结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的写法。

多边形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

3.通过将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过程体验,初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难点: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

3.关键:.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

【教具准备】三角板、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问题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中,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五边形的所有角相加等于多少度?一个学生马上能回答,你们能吗?

2、教具演示:将一个五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分割成几个三角形?

你能说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点题)意图:利用抢答问题和教具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二、探索研究学会新知

1、回顾旧知,引出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外角和等于____________

(2)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

2、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1)学生思考,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叙述对四边形内角和的认识(第一二组通过测量相加,第三四组通过画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回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作为探索多边形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用"分割法"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2个三角形:

180°+180°=360°

从简单的思维方式发散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分割"问题,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备注方法二:在四边形内部任取一点,与顶点连接组成4个三角形.

180°×4-360°=360°

3、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提出阶梯式的问题: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一二组)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三,四组)那么n边形呢?完成后填表:

n边形3456...n分成三角形的个数1234...n-2内角和...4、及时运用,掌握新知:

(1)一个八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度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度,这个多边形是_____边形

(3)一个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__,那么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是_________

通过学生动手去用分割法求五(六)边形的内角和,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归纳出n边形的内角和

三、点例透析

运用新知例题:想一想: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呢?

四、应用训练强化理解

4、第83页练习1和2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五、知识回放

课堂小结提问方式: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是通过转化为三角形

六、作业练习

1、书面作业:

2、课外练习:

多边形课件 篇4

本节课主要讲解多边形面积中的第一个图形面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

一、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内容:

教材7-8页例1-例3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在这些图形中,你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

2、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要求: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预设:学生大多会用数方格方法进行比较,对于出现转化教师应当鼓励,并加以引导。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

你还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思考第1组图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吗?)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3、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第一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③平移至斜边重合。

第二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

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

③倒过来斜边重合。

(4)小组讨论:比较两种转化方法,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教学例3: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都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15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课前准备),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

转化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长(cm)宽(cm)面积(cm)底(cm)高(cm)面积(cm)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6)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5、巩固练习:

①指导完成试一试:

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

②指导完成练一练:

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结束: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下一课所学内容三角形面积。

多边形课件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再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平面镶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2、数学思考:能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能力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本节教学将按以下六个流程展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尝试练习应用新知↓归纳总结形成体系↓分组竞赛升华情感

2、教学过程

互动环节互动内容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上,王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某个多边形所有的角加起来等于它的外角和,那么该多边形是几边形?小明同学仅用几秒钟就解决了问题,你能吗?

(2)(演示教具)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可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引出课题。

这样一开始就利用抢答赛问题以及教具演示实验来提问设疑,学生很容易发问: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呢?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可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从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外角和等于多少度?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2)问题: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

(3)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

(4)学生分组选代表展示小组的探索成果,师生共同进行评判,对学生找到的不同方法要加以及时肯定。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①“量”—即先测量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四个内角的和;

②“拼”—即把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周角;

③“分”—即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

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后提问:

①在“量”、“拼”、“分”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操作简单又相对准确?

②我们刚才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辅助线的作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先回顾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促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

从简单的四边形入手,让学生亲自操作寻求结论,易于引起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找到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多种分割形式,有利于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1)问题:用刚才类似的方法,你能算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叙述结论。

(2)问题:依此类推,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从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到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乃至n边形,通过增强图形的复杂性,让学生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同时在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4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想一想: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材88页例1)。

(2)算一算

①教材89页练习1、2。

②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度?

③五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以及n边形的外角和呢?

(3)读一读先让学生阅读教材89页最后两段内容,然后我再用课件展示。通过做例题和练习来巩固新知识。先求四边形的外角和,再求五边形、六边形以及n边形的外角和,我提出阶梯式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归纳得出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这两段是新增加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增加对任意多边形外角和理解与认识。这样处理,注重教材阅读学习,同时用课件演示更加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5归纳总结形成体系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现在你能解决数学知识抢答赛上,王老师提出的问题了吗?你知道为什么能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了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引问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6分组竞赛升华情感

我制作了A、B、C、D四组不同的电子试卷,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合作完成,自检掌握情况。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做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协作来巩固知识和获得技能。

在每组试卷中,大部分选自教材的练习题。另外,我还另增加了1个思考题,实际上是对证明四边形内角和方法的补充,主要是通过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复习旧知识,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再次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五、评价分析

1、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动手操作的表演,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序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性评价。

六、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

2、关于教材处理本教案设计时,我对教材作了如下改变:

①将教材例1作为练习中的“想一想”,由学生自已尝试解答;

②将例2中的求“六边形”的外角和,改为练习中的“算一算”,先让学生求“四边形”的外角和,再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n边形的外角和”。这样处理仍然是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③作业采取分组竞赛的形式合作完成。这样,在情感上,本节课学生由好奇到疑惑,由解决单个问题的一点点快感,到解决整个问题串的极大兴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激情。这时,一次有效的教学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释放,学科个性得以张扬,教师可稍加点拨,适可而止,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多边形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推等活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 使学生在摸、数、折、剪、围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掌握变换的规律,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

3. 使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我们在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你还认识这些图形吗?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启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三个图形,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有4条边)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 探索新知

1. 认识四边形。

(1)摸一摸、数一数。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这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出示长方形纸)摸一摸它的边,再数一数有几条边。

要求:再拿出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摸一摸、数一数,看看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几条边。

谈话: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四条边,下面的图形各有几条边呢?请小朋友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数一数。

学生活动后反馈。

谈话:刚才的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四条边)像这样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2)练习。

①认一认。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略)。

②找一找。

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你能从周围找到一些四边形吗?(数学书的封面等)

③围一围。

谈话:你能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四边形吗?先想一想怎样围,再和同桌交流。

(3)小结。(略)

[评析: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找一找、围一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由认识规则的四边形到认识不规则的四边形,有层次地展开教学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既有利于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又为学习其他多边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信封,信里有一些纸片剪成的图形,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先数一数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再把它们分成两类。

反馈: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五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六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

提问:有五条边的图形,是几边形?有六条边的呢?

出示教材第二个例题的四个图形。

谈话:数一数这几个图形,每个图形分别有几条边?是几边形?

小结: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六边形。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它们都是多边形,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都是多边形。(在课题旁板书:多边形)

谈话: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多边形还会有哪些形状呢?(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是的,多边形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它们。

[评析:在认识四边形的基础上,用类比、迁移的方法,使学生轻松地认识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 巩固拓展

1. 围图形。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2. 搭图形。

让学生用小棒分别搭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交流:你搭成的图形分别要了几根小棒?搭一个四边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搭一个五边形、六边形呢?

3. 折一折,剪一剪。

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多边形,你能用纸折出或剪出我们认识的多边形吗?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交流。

师生共同活动,按想想做做第4题的顺序折出不同的多边形,再让学生自由地折一折。

[评析: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通过数、围、搭、折、剪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多边形的认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本领?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多边形课件 篇7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而确定,即: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有趣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一些有规律的问题有探求的欲望,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的能力。因此,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并熟练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学特征,获得数学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简单推理,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自信心,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教学重、难点定位

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得出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探索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联系及应用

本节课是以三角形的知识为基础,仿照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因此

多边形的边、内角、内角和等等都可以同三角形类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把复杂化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而多边形在工程技术和实用图案等方面有许多的实际应用,下一节平面镶嵌就要用到,让学生接触一些多边形的实例,可以加深对它的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诊断分析

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都已经掌握。让学生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定值,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一个定值,这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地方。由几个特殊的四边形的内角和出发,譬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可知如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是360°。要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这个结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来度量。让学生动手探索实践,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度量会有误差"。发现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对角线的作用,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就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让学生从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联想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并在思想上引导,学习将新问题化归为已有结论的思想方法,这里学生都容易理解。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动手实践,设置探究活动二,为了让学生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稍微有些难度,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来加以补充和完善。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根据小组选择的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首先,小组内各个成员对所选择的方法要了解,能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者,小组内各个成员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够顺利的把任务完成;最后,学生还需要把自己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

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活动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探究活动一设置目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把新知识与学过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探究活动二设置目的让学生拓宽思路,为放开书本的束缚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意识。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懂得数学内容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特点。练习活动的设计,目的一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目的二凸现小组合作的特点,并促进学生情感交流。

以上是我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说明。

多边形课件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第八章《多边形》的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 。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分析、过程设计和评价分析五个部分。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以及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2、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多边形》,探索的是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是学生在上学期初步认识和感受空间图形之后的延伸,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各种多边形打好基础。

本节课“多边形的内角和”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是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拓展,学习四边形的基础, 公式的运用还充分地体现了图形与客观世界的密切联系。

3、重点与难点

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及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为公式的得出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推导, 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改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有利于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① 识别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及对角线;

② 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③ 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内涵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

① 培养学生类比归纳、转化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和概括的能力。

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体会数学图形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树立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三、教法分析

在教法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概括,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动手操作、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直观演示,更好地实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过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在一个平面内,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固定,一边套上橡皮筋往外拉成一条折线,该折线与三角形的另外两边围成一个什么图形?再把橡皮筋的一边又往外拉,再固定, 又围成什么图形?……不断地向外拉,结果围成什么图形?

如果上述情况不是往外拉而是往里推,那是什么图形?

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出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多边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 多边形的内角和)。

因为前面已经学过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引入新知识, 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思考: 多边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 渗透了互为转化的思想。

2、新课学习:

(1)基本概念

我把新课的引入过程作为本节课一条主线,各环节都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

首先告诉学生:我们往外拉得到的这些图形称为凸多边形,你能给往里推得到的多边形起个名字吗?怎样区别这两种图形呢?把凹多边形与凸多边形从分割的角度来区别,指出暂时研究的只是凸多边形。

帮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类比得出四边形、五边形、… n边形的定义,识别多边形的顶点、边及内角,并会表示出一个多边形。

引入特殊多边形之前, 先欣赏生活中常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图案, 让学生体会数学图形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称这样的多边形为正多边形,说明这种规则的、对称的图形非常重要,为下一节学习用正多边形铺设地板作好铺垫。

在多边形的对角线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上,应突出它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由于这种特殊的线段,把多

边形分割成了最基本的图形——三角形,目的是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埋下伏笔。

(2)知识探究

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领会其运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在知识探究这一部分,我采取以下两个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探究活动1:多边形的对角线

先让学生画出四边形、五边形所有的对角线,再让三个学生上黑板,分别画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只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的对角线,其余学生则在下面都画出这三种情况,由动脑到动手,在操作中获取知识。

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画出几条对角线?②这样的画法把多边形分成了多少个三角形?

因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就是从对角线和三角形入手的,因此,这两个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引导学生回想课前引入的过程, 图形的转化中对角线有什么作用? 与边数对比,发现什么变化规律,归纳总结出来。

探究活动2:多边形的内角和

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 又是难点, 能不能从以上对角线的问题得到启示呢? 为了紧紧扣住主题, 前后呼应. 我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四边形的内角和呢?怎样算出?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用量角器量一量, 或类似求三角形内角和那样剪下来拼一拼, 有的可能马上就看出四边形被一条对角线分成了两个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就是2×180°……在肯定正确的答案和各种想法的同时,让学生寻找出最优办法。

2024多边形课件


有一篇网络文章讲述了“多边形课件”分享给大家。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设计得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感谢您的支持期待为您提供更多卓越服务!

多边形课件 篇1

【--小班数学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多边形内角和》这节课,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转化的思想是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知道研究一个新的问题要从简单的已知入手,能够用多种方法探究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并且能够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也有几个地方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多边形的内角和.2.内容解析本节课是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为基础,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类比、推理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公式.通过多种转化方法的探究让学生深刻体验化归思想,以及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材先是通过作对角线探求任意四边形内角和.这个环节,通过自主学习环节的铺垫及学生的现有知识,把未知的四边形内角和转化为已知的三角形内角和来求解,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再作对角线探求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找规律探求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这里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是通过从一个顶点出发作对角线,来达到分割为三角形的目的.从边上、五边形内、外的任意一点出发,与顶点连接,来分割三角形.这个环节我没有直接把方法教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先在学案上自主探索,然后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小组汇报展示探索方法.这么做,可以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例题2的处理:得出六边形的外角和为360°如果把六边形换成n边形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 教学目标(1)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2)能通过不同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并会应用它们进行有关计算.2. 教学目标解析(1)学生能正确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感悟类比方法的价值.(2)引导学生能够从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出发,通过观察、类比、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通过多种转化方法能深刻体验化归思想,以及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对于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导是通过作对角线探求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通过数据的关系得到边数n与分割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总结出边数与分割三角形个数是n与n-2的关系,从而得到n边形内角和为(n-2)×180°,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思想,显得更加简洁,明了,易懂.这里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是通过从一个顶点出发作对角线,来达到分割为三角形的目的.从边上、五边形内、外的任意一点出发,与顶点连接,来分割三角形.这个环节我没有直接把方法教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先在学案上自主探索,然后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小组汇报展示探索方法.这么做,可以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导.四、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导入我们已经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在小学我们用量角器量过四边形的内角的度数,知道四边形内角的和为360°,现在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证明吗?2.多边形的内角和如图,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引一条对角线;它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因此,四边形的内角和=△ABD的内角和+△BDC的内角和=2×180°=360°.类似地,你能知道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观察下面的图形,填空:五边形 六边形从五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 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成 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从六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 条对角线,它们将六边形分成 个三角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 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成 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求n边形的内角和可以将n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来求.现在以五边形为例,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分法一:如图1,在五边形ABCDE内任取一点O,连结OA、OB、OC、OD、OE,则得五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80°-2×180°=(5-2)×180°=540°.图1 图2分法二: 如图2,在边AB上取一点O,连OE、OD、OC,则可以(5-1)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180°-180°=(5-2)×180°=540°.如果把五边形换成n边形,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n边形内角和=(n-2)×180°.3.例题例1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C=180°,求∠B与∠D的关系.分析:∠A、∠B、∠C、∠D有什么关系?解:∵∠A+∠B+∠C+∠D=(4-2)×180°=360°又∠A+∠C=180°∴∠B+∠D= 360°-(∠A+∠C)=180°这就是说,如果四边形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也互补.例2 如图,在六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如图,已知∠1,∠2,∠3,∠4,∠5,∠6分别为六边形ABCDEF的外角,求∠1+∠2+∠3+∠4+∠5+∠6的值.分析:多边形的一个外角同与它相邻的内角有什么关系?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解:∵∠1+∠BAF=180° ∠2+∠ABC=180° ∠3+∠BCD=180°∠4+∠CDE=180° ∠5+∠DEF=180° ∠6+∠EFA=180°∴∠1+∠BAF+∠2+∠ABC+∠3+∠BCD+∠4+∠CDE+∠5+∠DEF+∠6+∠EFA=6×180°又∵∠BAF+∠ABC+∠BCD+∠CDE+∠DEF+∠EFA=(6-2)×180°=4×180°∴∠1+∠2+∠3+∠4+∠5+∠6=2×180°=360°这就是说,六边形形的外角和为360°.如果把六边形换成n边形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对此,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如图,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A出发,沿多边形各边走过各顶点,再回到A点,然后转向出发时的方向,在行程中所转的各个角的和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由于走了一周,所得的各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周角,所以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4.课堂练习课本24页练习1、2、3题.5.课堂小结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6.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1.3第1,3,5,7,10题.五、目标检测设计1.十边形的内角和为().A.1 260° B.1 440°C.1 620° D.1 800°【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掌握程度,要特别注意对公式的理解记忆.2.一个多边形每个外角都是60°,这个多边形是__________边形,它的内角和是_______度,外角和是__________度.【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要注意审题.3.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 440°,则它的边数为__________.【设计意图】本题是告诉内角和求边数,主要考查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整体运用.4.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1,∠2分别是∠BCD和∠BAD的邻补角,且∠B+∠ADC=140°,则∠1+∠2等于().A.140° B.40°C.260° D.不能确定【设计意图】考查四边形的内角和与邻补角问题,解题时需要综合考虑,或许有更好的方法.【反思】《多边形内角和》这节课,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转化的思想是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知道研究一个新的问题要从简单的已知入手,能够用多种方法探究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并且能够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也有几个地方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首先,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大胆的尝试并使用网络教学。在我最初的设计过程中,按照常规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用分割的方法得到四边形内角和,再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但是网络教学教学就成为一种形式,没有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改为不做任何方法的指导,采用完全开放的探究,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前我很担心,但事实说明,这种探究才是真正的让学生去尝试,去挑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选用探究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总之我对探究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引入,我认为比较精彩。利用诸葛八卦村作为情景引入,通过介绍他的三奇,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这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人口。第三个环节:分层练习。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优势,真正做到了分层。其次,在探究这个环节中,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处理的很不到位。即:当一个学生提出分割方法时,这时没有及时把握住这个时机,让更多的学生去尝试这种方法,而是让他自己把所得到的结论直接告诉大家,因此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去体验转化的思想,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此。课下我反复的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对学生估计的不足造成的。我总认为,在教师不指导的情况下,不会有学生想到分割这种方法,当课堂上学生出现这种方法时,我就有点激动,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了,而忽视了大多数。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更为细致的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在上课时才能应对自如。总之,这节课我不是很满意,细分析,偶然当中也包含着必然。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教师通过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新求变。用“新”和“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因为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宽松的教学氛围。所以,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教师,除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领导才能,能够驾御整个课堂。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意味着自己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让我的每一位学生在我的每一节课上都能够有新的收获。

多边形课件 篇2

本次课改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突出学生独立数学思考活动,希望通过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实践,交流,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尤其是本节课更是一节难得的探索活动课,按新的课程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课堂组织策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有关内容。

【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进行主动探索,实践,交流等活动。

【辅助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向多边形内角和转化,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另外利用演示法,归纳法,讨论法,分组竟赛法,使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发展和提高。

多边形课件 篇3

7.3.2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案

教 学 任 务 分 析

标  知识目标 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能力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索、推理、归纳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2、通过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情感情感 通过学生间交流、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重点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公式

难点 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用分割多边形法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教 学 流 程 安 排

活  动  流  程 活 动 内 容 和 目 的

活动1  回顾三角形内角和,引入课题 回顾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继问题解决作铺垫。

活动2  探索四边形内角和 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形式,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活动3  探索五边形内角和,推导出任意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通过类比得出方法,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体会数形间的联系,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活动4  探索六边形及n边形外角和 通过类比和扩展方法的使用,使学生掌握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活动5  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的运用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活动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小结及课后探究习题梳理所学知识,达到巩固,发展提高的目的。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 题 与 情 况 师 生 行 为 设 计 意 图

活动1

问题: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a

b                     c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课题: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1、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2、教师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引出课题:您想知道任意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吗?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探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回顾已学知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为后继问题的解决作铺垫。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下面多边形内角和探索的活动中去。

活动2

问题:你知道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a

d

b                    c

分成2个三角形

180°×2=360°

d

a

o

b                   c

分割成4个三角形

180°×4-360°=360°

a

d

b        p          c

分割成3个三角形

180°×3-180°=360° 1、引导学生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学生分小组交流与探究,进一步来论证自己的猜想。

3、由各小组成员汇报探索的思路与方法,讲明理由。

4、教师汇总学生所探索出的不同方法,除测量与拼凑法外,并提出疑问:你们添加辅助线的目的是什么?说一说你的想法。

5、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得四边形内角和。 教师可点拨学生从正方形、长方形这两个特殊的多边形的内角和,进而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理能力。

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形式,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活动3

问题1: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a        e

b

d

c

a        e

o

b              d

c

a        e

b

d

p

c

问题2:你知道n边形的内角和吗?

(n-2)·180°

180°n-360°

180°(n-1)-180°

板书: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例:求15边形内角和的度数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分组活动。

2、教师深入小组,参与小组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探索的情况。

3、让学生归纳借助辅助线将五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不同分法。

4、探究五边形的边数与所分割的三角形个数间的关系,进而得出五边形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

5、根据以上分割三角形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n边形内角和公式及不同公式间的联系,指明为了书写整齐,便于记忆,我们选择(n-2)·180°这个公式。

6、通过计算让学生巩固并掌握n边形内角和公式。 通过增加图形的复杂性,让学生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方法的理解,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思想,再一次发展学生的平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四边形、五边形特殊,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索,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体会数形间的联系,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

活动4

问题1:小明家有一张六边形的地毯,小明绕各顶点走了一圈,回到起点a,他的身体旋转了多少度?

例:六边形外角和等于多少度?

e         4 d

5

f                    3 c

6

2

a  1         b

问题2:n边形外角和等于多少度?

n边形外角和等于360° 1、学生思考作答,教师作适当点拨。通过课件演示,由学生发现: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进一步论证六边形外角和等于360°。即:六个平角减去六边形内角和等于六边形外角和360°

3、进行类比推理并小结:n边形外角和等于n个平角减去n边形内角和,与边数无关。

180°n-(n-2)·180°=360° 经历现实情况引出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类比和扩展方法的使用,使学生掌握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活动5

问题:你能运用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吗?

(1)教科书p88 例1

(2)求下列图中x值

150 °2x°

120 °

80 °

120 °

75 °                x°

(3)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相等,它是几边形?

探究题:小明有一个设想:XX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他设计一个内角和是°的多边形图案多有意义,小明的想法能实现吗? 1、学生利用当堂所学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巩固本节知识。

2、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引导学生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释小明的设想能否实现,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学生自主探索巩固知识和获得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巩固、发展、提高。

活动6

问题: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课本p90.2  p90.6 1、学生反思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使学生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边形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再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平面镶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2、数学思考:能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能力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五、评价分析

1、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动手操作的表演,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序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性评价。

六、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

2、关于教材处理

本教案设计时,我对教材作了如下改变:①将教材例1作为练习中的“想一想”,由学生自已尝试解答;②将例2中的求“六边形”的外角和,改为练习中的“算一算”,先让学生求“四边形”的外角和,再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n边形的外角和”。这样处理仍然是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③作业采取分组竞赛的形式合作完成。这样,在情感上,本节课学生由好奇到疑惑,由解决单个问题的一点点快感,到解决整个问题串的极大兴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激情。这时,一次有效的教学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释放,学科个性得以张扬,教师可稍加点拨,适可而止,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多边形课件 篇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回顾梳理本单元知识,能用思维导图清晰的整理单元知识网络,并熟练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经历单元复习过程,熟练掌握单元知识的同时,再次感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单元所学的面积公式,理解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难点: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四、配套资源:

《多边形的面积》ppt课件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小测、《多边形的面积》专项突破

五、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课前,教师发给学生如下复习资料,学生独立完成: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有序回忆概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以一组简单并且特征明显的数为线索,让学生重现已有的概念,不仅能抓住要领,而且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为接下来建构知识网络做好准备。】

2.知识梳理,整体回顾

(1)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下面哪些图形的面积与图①一样大?为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很清晰。我们利用这样的分割、移补后,图形的面积是没有改变的。这就是数学上的“出入相补”原理。

出示课件:

(2)认识底和高

师:屏幕上的这些图形都不陌生,你能按要求画出它们的高吗?

师:用三角尺画图形的高,需要先确定什么?(确定图形中的某个顶点或图形边上的某个点)

师:接着该怎样画呢?(接着,思考如何用三角尺画出底上的垂直线段,其中一条直角边过图形中确定好的某个点,另一条直角边和图形的底重合。最后画出图形的高)

注意:画高时要用虚线,关注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出示课件:

(3)多边形的面积

师: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你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推导出这些公式的嘛?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小组交流,教师概括学生的回答,学生交流会后用课件动态依次出示:

小结: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把三角形和梯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3.完善思维导图

(1)引导整理,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小组集体整理/调整思维导图(知识网络)。

师:哪一组愿意来介绍下整理/调整后的的情况?

请2~3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汇报知识整理图,说明这样整理的理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质疑,提出改进意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看看你们小组整理的知识图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通过改进,使你们组的知识图也更加完善。

各小组对本组的知识图进行反思和修改。

师:现在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经过修改之后的知识整理图?

学生二次交流,全班评价,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大致形成下面知识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共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能够起到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认识进一步升华。】

4.典型题目练习,综合应用知识

(1)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答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4×15=360(cm)

梯形的面积:(14+26)×22÷2=440(cm)

三角形的面积:42×7÷2=147(dm)

【解析】代入相应的面积公式,求出相应的面积。

(2)一面用纸做成的直角三角形小旗,两条直角边分别长12厘米和20厘米。做10面这样的小旗,至少需要用纸多少平方厘米?

【知识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答案】12×20÷2×10=1200(cm)

答:至少需要用纸1200平方厘米。

【解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题目中已说明是直角三角形,并说明两条直角边分别是12厘米、20厘米。则根据公式可求出1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题目中要求要做10面这样的小旗。因此再用1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10即可解决问题。

(3)做《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小测、《多边形的面积》专项突破。

5.全课小结

师:通过对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全班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复习

1.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它们的公式分别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请用表格或画图的方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3.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哪些题目容易出错?收集整理一些容易错误的题目。

多边形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

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

(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

(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多边形课件 篇7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教材使用的是广东省佛山区教学研究室编写的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材,本课是第一单元LOGO语言基本命令的第五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海龟的一些基本命令,如前进,后退、左转、右转、提笔、落笔等命令,本课主要目的是利用前进和右转等基本命令画正多边形,要求学生发现正多边形的特点,找到画正多边形的规律,从而知道如何计算小海龟的转动角度,并学会用重复命令(repeat n [一组命令]),完成同样的任务。本课内容分为两节课学习,本课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学生做练习,巩固学习到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指挥小海龟准确地画出正多边形,学会使用repeat命令。

2、能力目标:通过编程练习,培养严谨、认真、科学的编程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以组为单位相互竞赛,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正多边形的特点是指各边长度相同的多边形,知道如何画正多边形。

2、能计算出小海龟画正多边形时的旋转角度。

3、掌握快速的编写语句的习惯,若需相同或相似的命令行,可直接将光标移动到前面行任意地方,按回车键即可。

4、对于同样的任务,学会使用重复命令。

四、教学难点

1、如何计算小海龟的旋转角度。

2、重复命令的书写规则和正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室、大屏幕投影、红蜘蛛控制软件、Logo软件、纸制小海龟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1、小组竞赛画屏幕所示直线、折线、直线与折线

2、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利用画直线、折线的简单命令,来画一些复杂的几何图形。

(二)认识正多边形(包括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八边形、…)。

1、这些图形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请学生发现规律,教师可提示他们发现边或角有什么特点。(正多边形,各条边相等)

2、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指挥小海龟画这些图形。如何画出这些图形?

(三)学习如何画正多边形(15分钟):

1、学生说说如何画正四边形,如何画正三角形?可否画出正五边形?那利用你们以前的知识,可否画出正五边形,正七边形呢?

2、学生思考、讨论,可利用以前了解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内角知识,得出正三角形、正方形的画法。但如何画好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则只能靠猜测了,提醒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得出结论前要有科学依据,不要想当然。

3、教师介绍新方法,用课件和实物演示小海龟画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小海龟是如何画图的,它向哪边转动,转的总角度,转了多少次,每次转的角度。

4、学生讨论:小海龟转的总角度是多少?小海龟要转动几次?画正三角形时,每次转多少度?画正四边形时,每次转多少度?画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

5、学生:画正多边形时,旋转的角度=360/多边形的边数。师生共填表格中三角形至六边形。

6、独立思考画正多边形的方法,为比赛做准备。

7、学生分小组比赛画多边形,学会选择表示角度的最佳方法(10分钟)

比赛要求:第一小组画正三角形,第二小组画正五边形,第三小组画正七边形。画做得快的可以教同学,但不可以直接帮同学做。(比赛题目故意设置难易不同,画正七边形的同学转动的角度为无限循环小数51.428571,并且要七次输入同样命令,为下面的内容做准备。)

1、同学们如何快速输入重复命令的第一条秘决:光标移动到上一行任意位置,按回车键即可。

2、转动角度命令的表示方法:rt 360/多边形的边数。

(四)学习用重复命令画多边形(15分钟)。

1、告诉学生快速写语句的第二秘决:使用重复命令。

2、我们经常会使用到一些相同的命令,当一些命令完全相同时,我们可以将他们集合在一起,然后命令他们重复执行。

3、课件展示:重复命令画多边形的格式是:repeat n [fd 边长 rt 360/边数

(1)比赛继续进行,使用重复命令画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

(2)使用重复命令,画一个边长为30的正18边形。(让学生明白当多边形边数越多时,越像圆,为下节课《圆和圆弧》做准备)。

(五)教学:(5分钟)

1、各组在竞赛中成绩如何?

2、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3、如何计算正多边形的旋转角度,完成表格,正七边形及正多边形部分。

4、重复命令的格式如何?什么情况下使用?画正多边形的命令如何?

Repeat 边数 [fd 边长 rt 360/边数]

附:板书设计

画正多边形

几何图形

边数

旋转公式

每次旋转角度

正三角形

3

360/3

120

正四边形

4

360/4

90

正五边形

5

360/5

72

正六边形

6

360/6

60

正七边形

7

360/7

51.428571……

正多边形

边数

360/边数

Repeat 边数 [fd 边长 rt 360/边数]

多边形课件 篇8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让学生知道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要把一个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再进行计算,这样既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渗透转化的学习思想策略。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组合图形,根据图形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设计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在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老师说的很少,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习以及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共同之处,同时说说这些图片的表面都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这里让学生说出物品表面的图形组成,为建立组合图形的概念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其次,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组合图形。这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身边的组合图形,感受组合图形就在身边,体会组合图形的美。最后让学生拆开老师给大家的礼物盒,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就会使学生立刻认识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举手发言回答,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谁说的对,老师就把礼物送给谁,这样做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本节课后面环节提供积极活跃的气氛,也可以复习这些图形名称及相应的面积公式,为确保正确的计算组合图的面积打下基础。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这些图形,设计拼搭组合图形,当学生创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向小伙伴介绍自己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引出组合图形的概念。

这一环节通过拆礼物,送礼物的游戏,让学生在说一说,拼一拼,看一看的游戏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有关。

经历了拆礼物游戏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致非常高,这时我在呈现一个这样的生活情境:最近老师家的房子正在装修,正计划粉刷墙面呢,同时多媒体出示墙面的平面图。

(1)首先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个图形的面积我们是否学过呢?又可以把它分解成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呢?学生通过前面的经验,以及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A、是把这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来计算。

B、是把这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两个梯形。(对于这两种情况我都及时予以肯定)

(2)接着再问学生,你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吗?那你们能不能开动脑筋帮助老师算一算粉刷这面墙老师需要买多少平方米颜料吗?这样的提问形式,学生当然很愿意去动手、动脑帮老师的忙。然后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谁能更快更好的帮老师算出来,而我就在下面巡视,并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3)当学生独立完成后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介绍自己的方法。同时,我在用多媒体清晰、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分割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在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上面几种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简单基本图形,再把分解出来大的简单图形的面积加起来,掌握“分割法”在解决这一生活问题环节中,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和经验的收获。

这一环节,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帮助老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励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割,以及多媒体的直观生动的演示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练习是为了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能用学到的新知进行迁移。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下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又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紧接着装修的问题情景,设计了给地面铺地板这一练习,先让学生自主独立的解决,学生会想到用四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观察第四种方法,让他们自己观察比较出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的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渗透添补法。

(2)接着为了巩固这一难点,我又设计了一个判断题,淘气、笑笑、小明、和小丽,他们也正在求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请你看一看,想一想,他们的做法都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你最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他们这四位同学的转化方法和这个组合图形所给的数据信息,来判断出,有的方法能够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但是有的方法会因为没法得到一些关键数据信息而不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从而提醒大家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 最后,我鼓励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上课开始时,自己设计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由课内延伸到课后,做到了首尾呼应,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这节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学习的脉络。

多边形课件 篇9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把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练习点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2.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四边形.4.讲解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熟悉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爱好.美育渗透点

通过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四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四边形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四边形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2.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3.疑点及解决办法: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四边形,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投影仪、胶片、四边形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四边形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第2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什么叫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2.如图4-9,求的度数.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知道外角和是360°.类似地,四边形也有外角,而它的外角和是多少呢?我们还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就不具有这种性质,为什么?下面就来研究这些问题.讲解新课

.四边形的外角

与三角形类似,四边形的角的一边与另一边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四边形的外角,四边形每一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这两个外角是对顶角,所以它们是相等的.四边形的外角与它有公共顶点的内角互为邻补角,即它们的和等于180°,如图4-10.2.外角和定理

例1已知:如图4-11,四边形ABcD的四个内角分别为,每一个顶点处有一个外角,设它们分别为.求.向学生介绍四边形外角和这一概念.教给学生一组外角的画法——同向法.即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延长各边,如图4—11,或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延长各边,如图4-12,这四个外角和就是四边形的外角和.利用每一个外角与其邻补角的关系及四边形内角和为360°.证得:

360°

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①我们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已知三个条件就可以确定三角形的外形和大小,已知一边一夹角,作三角形你会吗?

②若以为边作四边形ABcD.提示画法:①画任意小于平角的.②在的两边上截取.③分别以A,c为圆心,以12mm,18mm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D点.④连结AD、cD,四边形ABcD是所求作的四边形,如图4-13.大家比较一下,所作出的图形的外形一样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的大小不固定,所以四边形的外形不确定.③虽然四边形的边长不变,但它的外形改变了,这说明四边形没有稳定性.教师指出,“不稳定”是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还应使学生明确:

①四边形改变外形时只改变某些角的大小,它的边长不变,因而周长不变它仍为四边形,所以它的内角和不变.②对四条边长固定的四边形任何一个角固定或者一条对角线的长一定,四边形的外形就固定了,如教材P125中2的第H问,为克服不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根据.举出四边形不稳定性的应用实例和克服不稳定的实例,向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总结、扩展

.小结:

四边形外角概念、外角和定理.四边形不稳定性的应用和克服不稳定性的理论根据.2.扩展:如图4-15,在四边形ABcD中,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4.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24中1、2

补充:在四边形ABcD中,是四边形的外角,且,则度.在四边形ABcD中,若分别与相邻的外角的比是1:2:3:4,则度,度,度,度

在四边形的四个外角中,最多有_______个钝角,最多有_____个锐角,最多有____个直角.

多边形课件 篇10

稍复杂的方程

例1(列方程解形如ax±b=c的问题)

(1) 把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较复杂的方程。

(2) 结合平时司空见惯的现实素材(足球上两种颜色皮的块数)引出,这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思考起来比较麻烦。

(3) 解方程的过程其实是由解若干基本方程构成的(y-20=4,2x=24),需要强调把2x看成一个整体。

(4) 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如2x-4=20,关键是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练习十二

素材比较丰富,渗透许多常识教育、国情教育,如动物的奔跑速度、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天安门广场面积、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等。

例2(列方程解形如ax±ab=c的问题)

(1) 根据不同的思路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不同的方程。

(2) 两个方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从2x+2.8×2=10.4到(2.8+x)×2=10.4实际是运用了初中的“合并同类项”,而从后者到前者实际是“去括号”的过程。

(3) 第一种解法只是在例1的基础上多了一步,可自行解决。

(4) 第二种解法的重点是要把小括号里的看成一个整体,可认为是2y=10.4和2.8+x=5.2的组合。

(5) 教学时,可改变条件,先从2x+2.8×3=13.2引入,再把3千克梨改成2千克梨,再在此基础上列出第二个方程。

例3(列方程解形如ax±bx=c的问题)

(1) 此类问题称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比较难。

(2) 有两个未知数,但是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和差关系或倍数关系,因此其中一个未知数可以用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来表示。

(3) 重点是设谁是x,一般为了解方程方便,设倍数关系中的单位量为x。当然,也可任意设,只是解答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可能有学生设海洋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列出的方程是x+x÷2.4=5.1,只是解方程的方法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教师适当引导即可。

(4) 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一个乘法分配律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过程。

(5) 求海洋面积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用不同的方法求(地球总面积-陆地面积、陆地面积的2.4倍)。

练习十三

可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第6题,如果设第一个自然数是x,则方程为x+(x+1)=97,如果设第二个自然数是x,则方程为(x-1)+x=97。第8题,利用不同的已知信息可列出不同的方程,如利用“我比你大24岁”,则方程为3x-x=24,如利用“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的3倍”,则方程为x+24=3x。

四、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2. 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3. 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字母相乘的写法、验算等)

4. 正确看待解方程方法的改变。

一、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的面积

到本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基本学完。组合图形的面积在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是选学内容。本单元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认识这些图形时是按照四边形和三角形分类编排,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则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直接要求学生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到梯形面积的计算,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每一种图形教材均没有给出推导的过程和计算公式,以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以较大的创造空间。

3.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的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习题的探索性加强,例如过去直接要求量出图形底和高的长度求出面积,现在则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图形的面积。

另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两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和数学家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丰富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认识。

四、具体编排

主题图

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这样把本单元教学与已有图形的认识联系起来,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去发现图形,巩固和加深了对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并可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

教学时可以利用主题图作为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发表意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主题图做成多媒体课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编排意图:

教材分三个步骤安排。

(1)引入。从主题图中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有多大。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这是一种直观的计量面积的方法,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已经使用过,但是像平行四边形这样两边不成直角的图形该如何数?对学生讲是一个新问题。教材给出提示,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教材安排同时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对它们的底(长)、高(宽)和面积进行比较,暗示这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探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出“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最后把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教学建议:

(1)结合引入环节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复习。

(2)数方格和填表环节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数的和数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用把斜边上的不满一格的两个格拼成一个方格的方法,也应给以肯定。要组织学生对填表的结果进行讨论,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和面积分别相等。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培养学生联想、猜测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

(3)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的重点。可以用提出假设--动手实验--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步根据上面的讨论提出假设: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

第二步组织学生动手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把剪刀。教师注意巡视和进行个别指导。学生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割补的方法,都应给以肯定。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考。可以出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积计算公式吗?

第四步进行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进行演示(如第81页的图),注意在演示过程中显示平移的方法。

练习十五

第2题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定的探索性。学生需要先画出平行四边形一边上的高,再量出底和高的长度,最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第3题是逆用公式的题目,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引导学生依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学会灵活运用公式。

第5题认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先不要学生计算,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并说明理由。(两个平行四边形共底,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

第8*题是选作题。要求出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的长度,题中没有给出。但从 、 是大平行四边形上下两边的中点,可以推出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大平行四边形底长的一半,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48÷2=24(cm2)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8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