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马的说说 >

马的课件(合集8篇)

马的课件(合集8篇)

马的课件 篇1

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

;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第一段.

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学习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他们会想些什么

4, 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 .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学习第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 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交流.

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马的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3s=7.61m/s

答: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例题:保靖至吉首的路程为100Km,一辆汽车从保靖县开往吉首,这辆汽车的速度是40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已知:S=100Km,v=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例题3: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马的课件 篇3

活动名称

找片片

活动目标

感知、体验物品的共同特性,按标志找出和范例一样的物品。

活动准备

不同颜色的圆片片。

活动过程

1.每一组幼儿的面前都有一筐圆片片,教师拿起一个红色的圆片片,告诉幼儿:“这是红色的圆片片”。然后,让幼儿在自己面前的圆片片筐里找出和老师拿的一样的红色圆片片。

2.教师可以在每组幼儿的桌子上放一个红色的圆片片,幼儿可以随时进行比较,看自己找对了没有。

3.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看看筐子里还有没有红色的圆片片。

活动建议

1.设计这一类的活动,关键在于控制物体的相同属性。例如上面的实例,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材料的相同属性是圆片片,这有利于幼儿对颜色的感知。

2.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集体教育、分组教育、区域活动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小班的集体教育活动要带有一定的情景性,以帮助幼儿理解活动的意义。

活动延伸

1.用相同的方法可以使幼儿认识蓝色的、黄色的圆片片。

2.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颜色、形状不同的片片,让幼儿排除形状的干扰,找出红色的片片。

马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想让大家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我们非常熟悉的两种动物的特点。(出示图,板书:狼、鹿)说说你喜欢哪一种动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狼和鹿的身上,让我们借助课文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检查读书情况,个别学生分段读。

三、紧扣词句,研读课文

1、(出示图)同学们看,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看着这图画,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

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呢,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3、出示: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试读,评价,齐读。

4、从你们的朗读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十分喜欢这座美丽的森林。经过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示图)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齐读。看到这枯黄的森林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5、生活在其中的可爱的鹿呢?它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老师发现课文中有3个数字是描述生活在凯巴伯森林中的鹿数量的,你们找到了吗?(板书:四千 十万 八千)为什么在数量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分组学习,找到原因。

6、分组学习,交流反馈。

7、我们看看课文中分析的和大家的意见一不一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1)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2)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为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边读边想:为什么凶恶的狼变成了功臣,而可爱的鹿却成了祸首?怎样读?

四、提升感受,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自然界就如同一架天平(师画天 平),必须保持平衡,才能使各种生命得到合理的发展。今天回家后,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19 狼 和 鹿 三千 十万 八千

功臣 祸首

狼 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词语:

生机勃勃 葱绿 枯黄

美丽 活泼 饥饿 疾病

贪婪 凶残

(1) 指名读、正音 齐读

(2) 学生思考:这三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试用这几个词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过渡: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森林和鹿群的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先默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看看森林和鹿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不同,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从描写森林、鹿群、狼的词语入手,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指导,可以很好地落实写字教学目标。同时,引领学生用相关词语概括课文内容,既是语言文字训练,又确立了研读方向,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二、精读课文,走进文本。

1、引导学生先看看森林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变化。(指名读)

(1)多媒体映示: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凯巴伯森林前后颜色有什么变化?

(2) 多媒体映示森林在狼被捕杀前后景象的图,让学生说说感受。

(3)指导朗读:这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两句分别应该怎么读?(指名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 齐读)

过渡:当读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有了一个什么疑问?(指名说 如:为什么凯巴伯森林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一说(可是,吃光了。)。

2、引导学生感受鹿群的变化:我们再来看一看,狼被捕杀前后,森林里的鹿群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1)出示板书:___________的鹿在林间____________。让学生说说,狼被捕杀后,森林里的鹿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数字上的变化,感受鹿群生活状况的变化。

(3)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这时你心中又有了什么疑问?(在狼被捕杀前后,为什么凯巴伯森林和鹿群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3、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1)读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紧接着,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2)找出文中数据,体会鹿群和狼群的变化之大。

4、讨论: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指名说:但鹿群的后面,的暗算。)

过渡:可人们万万没有想到,----

5、多媒体映示:

1、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2、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1)齐读这两句话。

(2)说一说:谁是功臣?为什么称狼为功臣?谁是祸首?为什么称鹿为祸首呢?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3)、理解引号的作用:狼真的是功臣吗?狼吃掉鹿只是出于它的本能,所以算不上鹿和森林的功臣。鹿想这样吗?是谁让鹿去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

6、说一说:读到这儿,相信同学们对狼、鹿、森林、人类,一定又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现在,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指名说)

【设 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由文悟理的关键。这一过程的设计,围绕一个故事: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故事;紧扣三组对比:森林、鹿群、狼群前后变化的对比;抓住文 中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以及观看多媒体再现的森林变化前后图景,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 联系,从而领悟到人们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由,进而悟出文章蕴含的道理,可谓水到渠成。同时,_______的鹿在林间 ________。的填空,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又是很好的说话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说写训练,揭示主题。

1、现在凯巴伯森林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想在森林入口处设置一个警示标语,你认为应该在上面写些什么?(学生写 写后指名说 师生评议)

2、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狼多了,鹿少了好不好?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保护生态平衡)

【设 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作文刚起步,阅读教学中应抓住契机适当进行一些写话训练。这里在学生学习前文的基础上,以设立警示牌的形式让学生说写学习本课的收 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说写效果。另外,通过进一步的探究,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保持生态平衡这一主题。】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像凯巴伯森林的居民这样,由于不明白大自然有她自身的规律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的人还有很多。多媒体映示:

马里温岛的猫灾

马里温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岛,1945年,南非的第一支探险队来到这里,随船来的几只老鼠也悄悄溜上岸,到了1948年,老鼠成了岛上的霸主,探险队运进了5只猫捕鼠,可是海鸟的味

道比老鼠好,猫不抓老鼠却吃鸟,结果猫繁殖到2500只,鸟遭殃了,一年被吃60万只。

夏威夷的蜗牛灾

20世纪30年代,一些商人把非洲的大蜗牛运到夏威夷群岛,供人养殖食用。有的蜗牛长老了,不能食用,就被扔在野外,不到几年,蜗牛大量繁殖,遍地都是,把蔬菜、水果啃得乱七八糟。

人们喷洒化学药剂,连续xx年翻耕土地也不能将它除净。

西班牙的螃蟹灾

1976年,西班牙从美国引进5万只蟹苗,放养在一条河的三角洲。几年,繁殖到几亿只,而当地每年最多只能捕400万只,供人食用。稻田里的水顺着密密麻麻的蟹洞漏干;螃蟹吃掉水中

的鱼虾、水草、浮游生物、稻苗,鱼绝了,鸟没有吃的,也不在这里停留了,给当地造成了一次螃蟹灾。

(1)师讲述这三个故事,并引导学生补充有关事例。

(2)读了这些故事,现在你最想对人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当地政府也决定让凯巴伯森林重新恢复到一百多年前的美丽,你认为怎样来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拓展课外阅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这里教师和学生补充的现实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实例,是课本向相关材料的延伸,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升华主题。】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收集有关生态平衡或失衡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

3、设计一条保护生态平衡的宣传的标语。

【设计意图: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出示作业,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参与探究的空间。作业内容也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马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的心情。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成功的经历,请大家简单地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成功了,成功后感觉如何?指名述说。

2、大家说的都属于个人成功,有没有什么成功的事情是很多人甚至是几千、几万人努力的结果呢?指名述说。

二、创设情境

1、讲述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神圣时刻的画面。

2、记得这情景吗?谁看了,这是什么时刻?

3、看过的同学当时心情怎样?

三、初读课文

1、激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否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不认的字可以借助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拼音,也可以互相请教。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地读一读。

四、识字写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会读的同学先示范读一读,然后学生每个词读两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可让学生单个读、指名领读、小组读来巩固。

2、在朗读重点词句中进一步指导认读生字。如,第一段中的“喜讯传来……”一句,第二段中的“人们挥舞……”一句,第三段中的“人们相互……”一句,都包含了较多的生字,可重点指导读正确。

3、出示单字学生认读,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成词语。

4、说说记字的方法,结合旧字识字,反复重现巩固识字。

5、写字指导:

引导学生发现: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泪、洋都有三点水,也是左窄右宽的字。

提醒学生注意:

⑴ 京的上横、互的下横是长横;

⑵ 申、洋二字的竖为主笔。

⑶ 互字中竖折的竖和横折的折笔应该向左边斜。

⑷ 匹字的笔顺是:横、撇、竖弯钩、竖折;

⑸ 泪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所以右边是“眼目”不是“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2001年夏天的那个夜晚,我们十几亿华夏儿女的眼睛都盯着电视里的萨马兰奇,当听到萨翁那平稳而清晰的北京两个字时,我们的心沸腾了!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我们赢了”这句话,我们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自豪感和成功感。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中国的成功。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也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国际形象的竞争。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申奥赢了,更是中国赢了,中华民族赢了。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

二、了解背景

学生将自己知道的中国北京申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老师再补充一部分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人们的心情。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激动、自豪的语气),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己欣赏后的感受。即: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

2、说说你们现在的心情,(指名说说自己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朗读课文。学生练习读课文。

3、小组开火车朗读,比比谁能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4、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全班学生朗读。如:第一段中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第三段中的“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是什么意思?从“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5、老师听了大家的朗读非常感动。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我们成功了!(师生齐读课文。)

四、实践活动

“我为2008年奥运会出力”

可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了解奥运,了解北京,关注体育;再想想我们能为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马的课件 篇6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买文具》教学设计 、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3、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认一认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等、笔、橡皮、尺、练习本等若干。每人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内容:

一、欣赏世界各国的钱币

今天,老师先请小朋友来欣赏世界各国的钱币。

(光盘:世界各国的.钱币)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许多国家的钱币,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人民币)

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看光盘)

二、新授:

(一)认识人民币。

1、出示所有面值的人民币图。(光盘)

师: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

请小朋友结合每组中自己带的人民币,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他们的,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

2、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每一张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我们将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再请同学上来介绍给全班小朋友来认识。

(学生在小组中利用实物分类)

3、指名学生上来按自己分类的方法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

(学生大致有两种分法:A:分成硬币和纸币两类;B:按元、角、分分类。)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揭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4、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呢?(看光盘)

5、看看屏幕上展示的人民币,按每种面值一张来计算,这些人民币共有几元几角几分?(让学生算一算)

6、观察硬币的另一面,你看到了什么图案?(国徽)

我们要象热爱自己的祖国一样爱护人民币,不要随意损坏它。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也要用带来的钱来买东西,(课件出示买文具主题图)

这些文具是同学们学习时的好帮手,我们要爱护它们。谁能给大家介绍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在下面的活动中,同学们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文具。

揭示课题:买文具(板书)

(一)、友情提示(课件出示)

1、每个小组推荐1名成员当售货员,其余成员当顾客;

2、每个顾客用带来的钱买文具,每人只买1件;

3、当顾客的同学要先思考打算买什么东西?注意看清所要买的东西的价钱?再思考怎样付钱;

4、当售货员的同学要注意各种东西的价钱?要注意收顾客多少钱,思考怎样找钱;

5、购物时要文明购物,做个遵守秩序的顾客。

师:我们要文明购物,应该怎么做?(排好队)

师再强调要求,活动时顾客要与售货员对话交流。

(二)、活动开始

(三)、反馈、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老师想知道你们“买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

师:请我们的顾客来说一说“买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多少钱?是怎样付钱的?”

学生汇报

(1)、探索1角=10分

生1:我买一块橡皮擦1角,付了1张1角。

师:有谁跟他买的一样吗?但付钱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2:我付了一张5角的,找回4角。

生3:我付了一张1元的,找回9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老师想用1分、2分、5分的硬币来付钱,可以怎样付钱呢?

生1:2个5分。

生2:10个1分。

生3:5个2分。

生4:1个5分和5个1分。

生5:1个5分、1个2分和3个1分。

(师给合板书加法算式)

5分+5分

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

2分+2分+2分+2分+2分

5分+1分+1分+1分+1分+1分

5分+2分+1分+1分+1分

……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都是10分,也就是1角。

师:1角=10分(板书)(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元、角、分的关系。

(2)、探索1元=10角

生1:我买了一枝钢笔1元,付了1张1元。

师:还有没有同学也是买钢笔的,但付钱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2:我付了1张2元,找回1元。

生3:我付了1张5元,找回4元。

生4:10张1角。

生5:5张2角。

生6:1张5角、2张2角和1张1角。

生7:2张5角。

(师给合学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

2角+2角+2角+2角+2角

5角+2角+2角+1角

5角+5角

……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

师:1元=10角(板书)(课件演示)

(3)、找零钱

师:有没有人买尺子?一把尺子多少钱?(8角)你是怎样付钱的?

生1:1张5角3张1角。

师:还有同学也是买尺子的?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生2:给售货员1元,应找回2角。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1元=10角,一把尺子8角,10角—8角=2角。

生3:我付了一张2元的,找回1元2角。

师:请小组售货员说说是怎样找钱的?

生4:因为2元=20角,一把尺子8角,20角—8角=12角,12角就是1元2角。

师:同学们都学得很好。

(4)、补差价

师:有没有人用1元买1个削铅笔刀。(1元2角)

生:没有,因为钱不够,还差2角。

师:那应该怎么办呢?

生:再拿2角,凑成1元2角就够了。

(5)1元钱还可以买什么文具?

师:老师也想参加你们的活动,我想用1元钱给我的孩子买“1块橡皮、2支铅笔和1本练习本”大家说可以吗?(课件出示)

生:不可以,钱不够。

师:为什么?

生:买2支铅笔就要1元钱。

师:那老师就买点别的东西,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用1元钱我能买哪些学习用品?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1:我买了10个橡皮擦,刚好1元。

生2:我买了2本练习本,1个橡皮擦,1枝铅笔。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2:我是这样算的:2角+2角+1角+5角=10角,也就是1元。

生3:我买一把尺子和一本练习本刚好1元。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3:我是这样算的:8角+2角=10角,10角=1元。

……

四、总结

师:同学们真棒,不但会购买小件物品,我们还要爱护人民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希望你们以后都能成为理财小能手。(对学生品德教育)

马的课件 篇7

第一课时《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若干根小棒,4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椅子”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摆开2条椅子),并宣布游戏规则。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1、观察猜测

猜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结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请拿出铅笔和文具盒小组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3)交流讨论,汇报。可能如下:

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第二种:假设法。

如果每个文具盒中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枝同一个文具盒。

第三种:数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师:为什么不采用枚举法来验证呢?

数据较小时可以采用枚举法,也可用假设法直接思考,而当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思考比较简单。

3、引导发现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的数量多1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二)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学生尝试自已探究。

2、交流探究的结果,可能如下:

1)枚举法。

共有3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2)假设法。

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5÷2=2…1,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书,还剩下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由此可见,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同样,7÷2=3…1把7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9÷2=4…1把9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5本书。

3、观察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绍原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一发现,在数学里被称之为“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呢。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72页 “做一做”第1题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二课时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2.找到抽屉原理问题中被分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女孩正要从抽屉里拿袜子。抽屉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各10双。突然停电了。小女孩至少摸出多少只袜子,才能保证拿出相同颜色的袜子?

学生思考、发言。

师: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二、活动探究、深入了解:

(一)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1、学生提出猜想。

2、用预先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交流。4、小组反馈,师相机板书:

3、得出结论:把颜色看作抽屉。

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研究规律

师: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出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再出示做一做第2题,汇报后得出:问题结论只与球的颜色种数也就是抽屉数有关。

小结:确定什么是抽屉什么是物体是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训练,促进内化

1、做一做

2、解决课前有趣的问题

3、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让你闭上眼睛去摸,

(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

(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三课时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马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扩展阅读

纪律的课件集合8篇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关于“纪律的课件”的话题。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负责地准备教案和课件来上好课。撰写教案是教师职业发展和提升的有效途径。请将这篇文章与您的朋友分享,一起学习进步!

纪律的课件(篇1)

活动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注意安全,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活动内容:

学习一些生命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等知识。

活动过程:

一、引言(2分钟)“安全”??这两个字,不知人们都听过多少遍了,真可谓是忠言逆耳的词了。像外出郊游,老师父母总会嘱咐我们注意安全;骑车上学,老师父母总会嘱咐我们注意车辆、我们不敢掉以轻心,我们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安全第一。安全,太重要了。谁愿意以自己的损伤换来自己和亲友的痛苦!那么究竟什么是安全呢?明确:免除不了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二、介绍数据(4分钟)有请班长为我们介绍几组数据

1、20xx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0.1%、7.8%、9.8%和10.7%。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4起,同比减少5起。全国万车死亡率为3.6,同比减少0.7。

2、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约10万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60%以上。我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天有280多人死于车祸。其中中小学生占总人数的10%左右。这个数字向人们敲响警钟,追根溯源,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违章违纪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提问:感想?

三、辩论(14分钟)安全事故是否可以避免

(1)讨论(4分钟)

(2)辩论(10分钟)

四、观看安全教育视频(10分钟)《花儿的泪珠》

五、问答(10分钟)

1、宿舍内为什么不准使用明火?宿舍内使用明火,指点蜡烛,焚烧杂物,使用煤油炉、汽油、酒精等易燃易爆物,吸烟者乱扔未熄灭的烟蒂和火柴等。这些都容易引发火灾,所以宿舍内不准使用明火。

2、中学生如何防止上当受骗?

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交往中,要识别一些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方法的诈骗行为,不要轻信别人的花言巧语;不要随意将自己的家庭住址等情况告诉陌生人;要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不要把社会上闲杂人员带入学校。

3、发生火灾时有哪些自救方法?在火灾面前,被困sp;路线和方向进行自救。

(1)争取时间,尽快逃离现场。不要为一些琐碎小事延误宝贵的逃生时间,要选择与火源相反的通道迅速逃脱险境。有浓烟时,尽量放低身体或爬行,以免被浓烟窒息。

(2)选择通道,果断脱离。如果火势并不很猛烈时,可披上用水浸湿的衣裤或床单从楼上快速冲下。如果火势猛烈而不能通过时,可以利用绳子或把床单撕成布条连接成绳子,将一端固定,再顺着绳子从窗口滑下。若楼层只有二三层高,可以考虑从窗户跳下,先前可抛一些软质物品,要脚先落地以保证安全。

(3)争取时间,等救援。当各种逃生之路均被切断时,应退回居室,关闭门窗不浇水,以延缓时间。要用多层湿毛巾捂住口鼻做好个人防护。同时可向室外扔东西,夜间可向外打手电,发出求救信号。或用手机、电话同外界联系。

4、游戏时如何保证安全?

(1)要选择安全的游戏来做。不要做危险性强的游戏,不要模仿电影、电视中的危险镜头,例如扒乘车辆、攀爬高的建筑物、用刀棍等互相打斗、用砖石等互相投掷、点燃树枝废纸等。这样做的危险性很大,容易造成预料不到的恶果。

(2)游戏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游戏的时间不能太久。这样容易过度疲劳,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最好不要在夜晚游戏,天黑视线不好,人的反应能力也降低了。容易发生危险。

六、总结(5分钟)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接近了一步。重视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同学们一定要加强自己对安全的重视。常规、纪律。

纪律的课件(篇2)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想象师生分别的场面,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尝试分段,自己概括每段的段意。

3、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学习运用顺叙插叙相结合的方法。

1、同学们,小学六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跟母校、老师、同学告别了,想象一下,在我们小学毕业那一天,会是怎样的场面呢?(学生畅所欲言)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意大利著名作家乔万尼.莫斯卡写的《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小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天——即将分别的感人情景。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心理,描绘师生之间离别时的感人场面,表现作者在学校最后一天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3、生读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

(1)老师对学生的爱:语言描写“中学的老师要严格的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吹得不错呀,斯巴多尼!”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嘱咐。动作描写“揉了揉他的头发”,体现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

最后一段其实含蓄地点明了作者的情感,也可以看作文章的精彩点题之笔。“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是说“我”极想留下一些什么学生的东西作为永久的纪念,所有没收上来的东西都已经还给了学生,只有这“唾沫印儿”是学生主动给予的,“我”极为珍惜,不忍洗去,也就是含蓄地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不舍,对学生的爱。

(2)学生对老师的爱:“噙着泪水”、“团团围住”、“热泪盈眶”、“挤”、“抽噎”等等。“拥抱”、“吻”、“抓”、“拉”、“塞”,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

4、写作特点:

(1)本文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全文。

(2)在行文上富于变幻,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行文方法。

1、文中处处都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但又没有直接写出来,找一找,读一读。

2、小组合作交流。

跟小组内同学交流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爱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3、全班交流。

文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语言描写如:“中学的都是要严格得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吹得不错呀,斯巴多尼!”、“那就吹吧!我们一起吹。”从这些语言描写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嘱咐。

这些细节描写体现都是对学生的深厚感情。

4、最后一个自然段含蓄地点明作者的情感,起什么作用?

“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作者极想留下一些学生的东西作为永久的纪念,所有以前没收的东西现在都还给了学生,唯有唾沫印儿是学生主动给的,作者极为珍惜,舍不得洗去,这个细节含蓄表达出了老师对学生的不舍,也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学生对老师的热爱。这一细节的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文章中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动,含蓄的表达带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小学六年里,你遇见的老师中有让你特别难忘的事吗?尝试着选一件最难忘的事,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吧。

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这要面临这种别离,老师会把对你们的爱和不舍深藏在心里,希望大家能珍惜现在的时光,珍惜有限的童年生活!

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公,应该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回忆自己一年级入学时都遇到了那些困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帮助一年级的新同学克服困难。

2、分组制订“导游”活动方案,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及时地总结活动的经验。

活动准备:

1、整理自己刚入学时遇到的困难。

新学期,学校里又来了很多可爱的“小不点”。作为学校的小主人,让我们一起搞一次“迎接新朋友”的活动吧,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更好地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板书课题)

1、指名说说自己在刚入学是都遇到过哪些困难。

2、将同学们说出的困难归归类,并完成书上第2页的练习。

2、指名说。

3、完成第3页练习。

1、四人为一组合作讨论“导游”活动方案(活动时间、集合地点和参观路线、每次活动参加人数、导游词)

2、交流方案。

3、思考:“迎接新朋友”系列活动的时间安排有冲突吗?活动内容有重复吗?如果有,怎么调整?

1、讨论;如何争取老师和校长的支持,集体交流。

2、经验小结:在实际行动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我们想到的解决措施。

纪律的课件(篇3)

1、懂得遵守学校纪律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2、知道小学生应当自觉遵守学校纪律。

情感:

1、愿意做遵守学校纪律的好学生。

2、对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感到气愤,对自己违反了学校纪律感到不安。

行为:

1、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做到老师在与不在时一个样,班主任上课和科任老师上课一个样,课内和课外一个样。

2、见到同学不遵守学校纪律能批评、劝阻。

1、每天放学,同学们都要排队离校,是谁要求你们这样做的?

2、除了这一条以外,我们学校还有哪些纪律?

小结:上课认真听讲,不随便说话,不搞小动作,要发言先举手,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些都是我们学校的纪律。

3、学校为什么要规定这些纪律呢?如果没有这些纪律行不行?(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

小结:学校生活必须要有纪律,学校纪律是维护学校秩序的保证。因此,我们每个同学生活在学校中,就应该遵守这些纪律。

4、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谈一谈,在课堂上,在课间活动中,如果 每个同学都能遵守学校纪律,有什么好处?(讨论)

小结:如果每个同学都能遵守学校纪律,我们就可以创造出一个秩序井然的学习环境,大家就可以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说,遵守学校纪律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过渡:如果有人在学校中不遵守纪律会有什么后果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听一听发生在抚顺市溪路小学三(1)班的一个小故事。

二、学习课文,继续明理。

1、讲述故事前半部分(边讲述边出示挂图1:同学们坐在教室里专心听讲。挂图2:李冬生在课堂上摆弄小镜子)。

提问:

(1)李冬生是在什么情况下摆弄小镜子的?他当着老师能遵守课堂纪律,背着老师却在下面摆弄小镜子。他这样做对吗?

小结:李冬生在老师写板书时摆弄小镜子扰乱了课堂纪律,影响了自己和全班同学的学习。

(2)假如你就是这个班的同学,当你正在专心听讲时,李冬生违反纪律,打扰了你听课,你会是什么心情?请你告诉李冬升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

小结:李冬升当着老师和背着老师都应该按照学校的课堂纪律要求去做,自觉遵守学校纪律。

2、什么叫自觉?你能举个例子说说怎样做才是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吗?

板书:

讲述:为了让李冬生懂得这些道理,课下,雷锋叔叔找到了他。三(1)班同学召开了一次班会,全班同学围绕“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展开了讨论。通过这次讨论,他们有哪些收获,后来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呢?请同学打开书看课文,继续听故事。听课文后半部分录音。

小结过度:李冬生他们班讨论的结果和刚才咱们同学所说的是一样的。这就说明我们同学也已经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要遵守学校纪律并且知道了应该怎样去做。那么老师想请你们帮助我来分析一下,这几个同学,谁做到了自觉遵守学校纪律。

三.结合实例, 辨析导行。

小结:红红在爸爸来接她的情况下,仍然按学校的纪律要求去做,坚持排队放学,一直到散队地点,他这样是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表现。

2、看小品(辉辉在做广播操时,见值周生没站岗,就做起小动作,并影响其他同学做操。)

提问:

(1)你对辉辉的表现有什么看法?

小结:辉辉在值周生不在的情况下,不仅自己不认真做操,还影响其他同学锻炼身体,这样做是不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表现。

小结:学校纪律不仅要求大家共同来遵守,而且还要靠我们大家共同来维护。因此见到违反纪律的现象,就应该马上进行批评和劝阻。

3、看录象(体育课上,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立定跳远的要领。华华和波波却在下边悄悄的玩沙子,元元劝他们不要玩,要守纪律,他俩说:“上体育课就是让我们玩的。”)

提问:

(1)华华和波波做得对吗?他们错在哪儿?

小结:华华和波波在体育课上违反了课堂纪律,当同学批评他们时,还找出理由为自己辩解,这样做是错误的。

(2)谁来告诉华华和波波应该怎样做?

小结:无论上什么课,都应该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做到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上课时一个样。

小结过度:通过上面三件事,可以看出哪几位同学做到了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红红、元元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像他们这样的同学,在我们班也有。是谁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四.联系实际,树立榜样。

1、听录音,树立榜样。

(1)听录音(老师和路队长表扬同学)。

(2)请被表扬的同学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3)请同学给被表扬的同学佩戴光荣花,并向他们说一句话。

2、在我们班还有哪些同学做到了自觉遵守学校纪律?

小结、:在我们表扬的这些同学中,有的上课认真听讲,不随便说话,不搞小动作,遵守学校的课堂纪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还有些同学在自己课上,在课间活动和路队中,老师不在的情况下,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纪律。这些同学都值得我们学习。

3、除了表扬的这些同学以外,其他同学在这方面做的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7页,书上有六条常见的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表现,请同学们回去以后看一看你做到了哪一条。

做到了哪一条,就在这一条后面的( )里面画一面小旗子,涂上红颜色。如果哪一条有时能做到,有时还做不到,或者现在没有做到,但决心努力去做,就在这一条后面的( )里面画旗框,等做到以后再涂上红色。期末时,希望在我们每个同学品德书的这一页上都能看到六面小红旗。到那时,在你胸前也一定会戴上一朵自觉遵守纪律的光荣花。

五.总结全课,明确要求。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第十一课(板书:十一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懂得了遵守学校纪律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因此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自觉地按照学校的纪律要求努力做到:老师在与不在时一个样,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上课时一个样,课内与课外一个样,做一个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好孩子。

1、与小队同学探讨一下,为什么要自觉遵守学校纪律?

2、想一想,如果学校没有现在的这些要求会怎样?

3、集体观看《邱少云》电影,然后谈谈感想。

纪律的课件(篇4)

认知:

1、懂得遵守学校纪律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2、知道小学生应当。

情感:

1、愿意做遵守学校纪律的好学生。

2、对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感到气愤,对自己违反了学校纪律感到不安。

行为:

1、,做到老师在与不在时一个样,班主任上课和科任老师上课一个样,课内和课外一个样。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遵守纪律”德目中有关的要求编写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通过进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和训练,已经逐步了解了《小学生一日生活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本校的各项纪律要求,如按时上课,上课要守纪律,课间活动要守秩序,排队快静齐等等。一、二年级侧重养成教育,主要让学生知道学校有哪些纪律。本课是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懂得学校为什么要有纪律,遵守纪律的重要意义和遵守学校纪律靠自觉的道理。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本课课文以雷锋任本溪路小学校外辅导员时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纪律的事例,说明要讲的观点。教师在讲解时应使学生认识两点:(1)为什么要遵守学校纪律?(2)要。

1、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是出现纪律问题较多的时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重点是提高道德认识,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遵守学校纪律。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多从正面为学生树立一些好的典型,激发学生愿意做一个守纪律的好学生的情感。

2、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主要是进行遵守学校纪律的教育,因此教学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 进行,不要涉及的面过宽。

3、为什么要遵守学校纪律?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讲解。

(1)借助学生原有知识,让学生分析一下学校各项纪律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校生活必须有纪律。

(2)通过分析课文中李小冬违反纪律的事例和雷锋与李小冬的谈话,让学生认识违反学校纪律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害处:既干扰和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3)通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实例,启发学生的内心体验。

4、遵守学校纪律要自觉。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通过对李小冬行为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李小冬并不是不知道应遵守课堂纪律,当老师正面对着他时,他就能遵守纪律,而老师背过身时,他就违反纪律。这就是不能。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即:老师在与不在时一个样,班主任上课与科任老师上课一个样,课内和课外一个样。

1、懂得遵守学校纪律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2、知道小学生应当。

情感:

1、愿意做遵守学校纪律的好学生。

2、对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感到气愤,对自己违反了学校纪律感到不安。

行为:

1、,做到老师在与不在时一个样,班主任上课和科任老师上课一个样,课内和课外一个样。

2、见到同学不遵守学校纪律能批评、劝阻。

教学过程 :

一、提问导入  ,初步明理。

1、每天放学,同学们都要排队离校,是谁要求你们这样做的?

2、除了这一条以外,我们学校还有哪些纪律?

小结:上课认真听讲,不随便说话,不搞小动作,要发言先举手,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些都是我们学校的纪律。

3、学校为什么要规定这些纪律呢?如果没有这些纪律行不行?(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

小结:学校生活必须要有纪律,学校纪律是维护学校秩序的保证。因此,我们每个同学生活在学校中,就应该遵守这些纪律。

4、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谈一谈,在课堂上,在课间活动中,如果 每个同学都能遵守学校纪律,有什么好处?(讨论)

小结:如果每个同学都能遵守学校纪律,我们就可以创造出一个秩序井然的学习环境,大家就可以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说,遵守学校纪律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过渡:如果有人在学校中不遵守纪律会有什么后果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听一听发生在抚顺市溪路小学三(1)班的一个小故事。

二、学习课文,继续明理。

1、讲述故事前半部分(边讲述边出示挂图1:同学们坐在教室里专心听讲。挂图2:李冬生在课堂上摆弄小镜子)。

提问:

(1)李冬生是在什么情况下摆弄小镜子的?他当着老师能遵守课堂纪律,背着老师却在下面摆弄小镜子。他这样做对吗?

小结:李冬生在老师写板书时摆弄小镜子扰乱了课堂纪律,影响了自己和全班同学的学习。

(2)假如你就是这个班的同学,当你正在专心听讲时,李冬生违反纪律,打扰了你听课,你会是什么心情?请你告诉李冬升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

小结:李冬升当着老师和背着老师都应该按照学校的课堂纪律要求去做,。

2、什么叫自觉?你能举个例子说说怎样做才是吗?

讲述:为了让李冬生懂得这些道理,课下,雷锋叔叔找到了他。三(1)班同学召开了一次班会,全班同学围绕展开了讨论。通过这次讨论,他们有哪些收获,后来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呢?请同学打开书看课文,继续听故事。听课文后半部分录音。

小结过度:李冬生他们班讨论的结果和刚才咱们同学所说的是一样的。这就说明我们同学也已经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要遵守学校纪律并且知道了应该怎样去做。那么老师想请你们帮助我来分析一下,这几个同学,谁做到了。

三.结合实例, 辨析导行。

小结:红红在爸爸来接她的情况下,仍然按学校的纪律要求去做,坚持排队放学,一直到散队地点,他这样是的表现。

2、看小品(辉辉在做广播操时,见值周生没站岗,就做起小动作,并影响其他同学做操。)

提问:

(1)你对辉辉的表现有什么看法?

小结:辉辉在值周生不在的情况下,不仅自己不认真做操,还影响其他同学锻炼身体,这样做是不的表现。

小结:学校纪律不仅要求大家共同来遵守,而且还要靠我们大家共同来维护。因此见到违反纪律的现象,就应该马上进行批评和劝阻。

3、看录象(体育课上,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立定跳远的要领。华华和波波却在下边悄悄的玩沙子,元元劝他们不要玩,要守纪律,他俩说:“上体育课就是让我们玩的。”)

提问:

(1)华华和波波做得对吗?他们错在哪儿?

小结:华华和波波在体育课上违反了课堂纪律,当同学批评他们时,还找出理由为自己辩解,这样做是错误的。

(2)谁来告诉华华和波波应该怎样做?

小结:无论上什么课,都应该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做到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上课时一个样。

小结过度:通过上面三件事,可以看出哪几位同学做到了?红红、元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像他们这样的同学,在我们班也有。是谁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四.联系实际,树立榜样。

1、听录音,树立榜样。

(1)听录音(老师和路队长表扬同学)。

(2)请被表扬的同学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3)请同学给被表扬的同学佩戴光荣花,并向他们说一句话。

2、在我们班还有哪些同学做到了?

小结、:在我们表扬的这些同学中,有的上课认真听讲,不随便说话,不搞小动作,遵守学校的课堂纪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还有些同学在自己课上,在课间活动和路队中,老师不在的情况下,严格要求自己,。这些同学都值得我们学习。

3、除了表扬的这些同学以外,其他同学在这方面做的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7页,书上有六条常见的的表现,请同学们回去以后看一看你做到了哪一条。

做到了哪一条,就在这一条后面的( )里面画一面小旗子,涂上红颜色。如果哪一条有时能做到,有时还做不到,或者现在没有做到,但决心努力去做,就在这一条后面的( )里面画旗框,等做到以后再涂上红色。期末时,希望在我们每个同学品德书的这一页上都能看到六面小红旗。到那时,在你胸前也一定会戴上一朵自觉遵守纪律的光荣花。

五.总结全课,明确要求。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第十一课(板书:十一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懂得了遵守学校纪律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因此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自觉地按照学校的纪律要求努力做到:老师在与不在时一个样,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上课时一个样,课内与课外一个样,做一个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

1、与小队同学探讨一下,为什么要?

2、想一想,如果学校没有现在的这些要求会怎样?

3、集体观看《邱少云》电影,然后谈谈感想。

纪律的课件(篇5)

守纪律课件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纪律,否则就可能会让自己和他人陷入麻烦之中。尤其是在学习和工作中,守纪律更是必不可少的品质之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守纪律的重要性,我们特别准备了这份守纪律课件,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守纪律的定义

守纪律是指遵守规章制度、尊重他人权利、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在学习和工作中,守纪律是必不可少的品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守纪律的重要性

1.提高工作效率

遵守纪律可以使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不要随意更改工作计划和工作时间,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流程进行工作,可以使工作更加有序,减少出错的可能性,提高效率。

2.保护个人权益

遵守纪律可以保护个人权益,避免因违规行为而失去一些权益。例如,在学习中,作弊行为会严重损害个人的信誉度,在工作中,违反规定可能会导致奖励和晋升机会的丧失。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必须遵守纪律。

3.维护公共利益

遵守纪律可以维护公共利益,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例如,在公共场所不吸烟、不随地乱扔垃圾,遵守交通规则等,可以保护公共环境和公共资源的秩序和安全,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三、守纪律的方法

1.建立规则和制度

在学习和工作中,建立严格的规则和制度是遵守纪律的前提。制定明确的规定和流程,明确责任和义务,可以规范行为,减少违规行为的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共利益。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地认识到守纪律的重要性和意义。只有具备良好的价值观,才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公平公正,不被外部因素干扰,始终保持稳健的心态。

3.落实制度和监督

对于一些关键岗位或者易发生违规行为的部门,必须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监督。对于违规行为,要坚决按照规定处理,保护公共利益,提高全员诚信和责任感。

四、结语

守纪律是一种正确的行为,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只有全员参与、共同遵守,才能保证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运转,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繁荣。因此,要时刻提高自己的纪律意识,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做到堂堂正正、诚实守信,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声誉。

纪律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和纪律的重要性。

2、掌握学生守则,学校纪律和安全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热爱学校,关注安全”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学生守则,学校纪律和安全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热爱学校,关注安全”的`意识。

教学过程:

教师: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班级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放学回家路上的交通安全隐患。

3、学生周末外出游玩、饮食、就餐等的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教师:最近初三某同学被校外同学殴打,虽然这件事我们学校已经处理好了,但是这位同学还是受了伤,不管事件背后的原因如何,但都提醒我们安全很重要重要,尤其个人的人身安全。为了保护我们自身的安全,在平常的班集体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同学们应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课间活动、放学时上下楼梯应注意:

1、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2、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3、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4、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并且要靠右行。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第二,放学回家路上的交通安全应注意

1、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不要闯红灯,遵守交通规则。

2、乘坐公交车时应等车停稳后,方能上下车,上下车时注意秩序,不要推挤。

3、乘车时,要站稳扶牢,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时,应该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谨防扒手。

4、不要在车上吃有竹签的食品,以免紧急刹车卡在喉咙。

第三、外出游玩、饮食、就餐应注意:

1、在校门及周边摊点就餐应小心谨慎,最好回家就餐。(因为这些摊点有着如下的共同特征,一,经营点无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是否患有类似肝炎等传染性疾病,不得而知;二、食物品质没有保证,是否新鲜、是否变质无人知晓。一旦得病,后悔就来不及了。)

2、不买不吃过期、三无食品。

第四、其他校园安全应注意:

1、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甚至误解:敢于自我反省,认真反思。如果真是老师误解,应该和老师好好交流。切忌偏激,甚至做出什么过激的行动。

2、你与同学发生矛盾应该: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青少年时期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3、教室安全方面:要注意教室的安全。学生上课离开本班教室一定要关好门窗,要将钱和贵重物品带在身上,不能给小偷有可趁之机;不要把球带到教学楼,在教室楼的走廓上踢,这种行为既违反了校规,又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试想一想,若把玻璃窗踢碎,玻璃片飞入哪一位同学的眼中,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4、当自己感到身体不适时应注意:及时告知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教师:(过度)安全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为了我们自身的安全我们更应该要做好班级的常规工作和班级的纪律管理。下面我们请几个班委总结上学期班级常规管理和纪律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反映开学初班级常规管理和纪律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的新问题。(班委发言)教师:上学期班级常规管理和纪律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好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抓好这两方面的工作:

1、应该继续抓纪律,严查此类情况,各班委要加强监督,记下名字,有针对性处罚违纪的同学。

2、卫生方面,还要继续做的更好,尤其是班级卫生,这是我们共同学习的地方,要积极创造卫生洁净的学习环境。

3、严查仪表,特别是校服裤子问题,要严格要找学校要求。

4、学习委员、科代表要及时监督同学完成作业,不完成作业者将马上停课整改,同时督促同学认真学习,为月考做准备。

5、各班委要负起责任,做好两操、卫生、黑板报等评比工作,尽力把工作做好。总结:一个好的班级,对你们的学习起很大的作用,好的班级不能考一个老师或几个班委能做到的,需要你们每一个同学的齐心协力,遵守班级管理、班级纪律,关注自身的安全,才能保证自己在学校学习愉快,健康成长。

纪律的课件(篇7)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政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每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紧绷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和领导自觉,概括为“四个自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讲信仰,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行为上讲规矩,争当守纪律、讲规矩的表率。

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深刻认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以来,多次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问题。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指出:“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保持党的团结统一。”

习在讲话中第一次对党的规矩作了全面阐释,并提出了“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的明确要求,进一步拓展了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内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真敬畏、真遵守,内化于信念,外化于行动,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实践中出实招,见成效。

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深刻认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刚性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靠共同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守纪律讲规矩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多次强调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只有政治上清醒,才能行动上自觉;只有政治上坚定,才能经得起考验。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对党绝对忠诚,是坚决维护党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刚性要求,是检验和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最重要标准。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从严治党进入“新阶段”,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这就更加需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更加需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只有真正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起来,才能保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才能保证党的宏伟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践行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切实增强行动自觉。深刻认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行为检验。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是抽象的理论,更不是空洞的口号。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一个个具体行动中、一件件具体事情上。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巨大任务和压力,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以严的纪律作保障,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地生根,推进中央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把落实举措项目化、责任化、时限化,从而进一步全面落实好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各项要求,把握内情,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切实增强领导自觉。深刻认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主体责任。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党委负主体责任和领导责任。切实增强领导自觉,关键是要强化引领和指导,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层层打造样板,始终让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执行对准上一级标杆,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溯源性。特别是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必须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硬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握紧抓在手上,时刻放在心上,决不能让责任旁落、疏忽于细微。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的“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活动和当前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以严的标准、严的要求、严的管理、严的查处,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使每位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纪律的课件(篇8)

曾经强调,“欲知平直,则必准绳;预知方圆,则必规矩。”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规矩,党政建设如此,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修身同样也需如此。

青年干部作为党和政府最新鲜的血液,与前辈们相比,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拥有更高的学历、更开阔的眼界、更先进的工具,但由于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的洗礼,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一路从学校走出来,并没有和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等。一直以来,市面上总是有许多所谓的“为官之道”、官场技巧等的学问或书籍,也不乏被某些干部尤其是初入官场的青年干部奉为“秘籍”,其中言语大抵逃不过溜须拍马、结党营私、钱色贿赂等的所谓“捷径”,对那些有见地、有主见的领导干部来说也许只是“博君一笑”而已,可对犹如一片白纸的青年干部来说,如果真的照此行事不仅会误入歧途,虚度了青春、枉费了精力,甚至最终可能锒铛入狱。

奉劝各位青年干部,为官那有什么捷径或秘籍,如果真有什么诀窍的话,以我所见也无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虚怀若谷行谦虚谨慎”这句老话,前者是宗旨和信仰,让你知所以然,后者为持身之道,让人有所敬畏。正如近年来,我党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等活动,为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如何修身做人、为官用权、干事创业立下纪律规矩,说白了最终目的就是要大家“守纪律讲规矩”,所以青年干部们一定要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追求进步的“试金石”,修身律己、责任在心,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这才是青年干部应该做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和做人准则的真正“秘籍”。

梅兰芳课件(集合8篇)


经过细致的排版趣祝福的编辑为您排列了“梅兰芳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和教材的有效手段。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梅兰芳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比较短,但句句是精华,其中蕴涵了勤学能补拙,苦练可通神的道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梅兰芳是谁?他学什么本领?怎样学艺的?。然后指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反复朗读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体会梅兰芳练功的刻苦而受到启示、教育。

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一些梅兰芳的京剧表演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主识字,指导书写生字。

一、揭示课题

1、京剧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国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板书课题:梅兰芳。

2、 出示梅兰芳的头像,简介梅兰芳。

(著名京剧大师,江苏泰州人。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应该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

2、 检查读书情况。

(1) 出示小黑板,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拜师学艺 唱戏的料子 没有动摇 飞翔的鸽子

勤学苦练 世界闻名 游动的鱼儿 紧盯 注视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A 指名分节朗读,评议,正音。

B 男女生分节朗读。

C 齐读课文。

3、 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 ),苦练( ),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 )的故事。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兰、芳、艺、紧、或、者、注、视、灵、活

指名认读,注音。

2、找出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字。

兰、芳、艺、紧、或、者、灵

(1)交流识记的方法

(2)交流书写时的注意点

3、师范写,生书空

兰:三横间的关系要注意,中间一横最短,最后一横长而稳当。

紧:上宽下窄。下面是系少一撇。

或:注意笔顺,斜钩是关键笔画,要舒展。

者:都的一半,日要写得正。

4、学生描红,完成作业。

四、作业:

1、 练读生字词。

2、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围绕课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释疑。

指导朗读课文,读正确,读出味。

指导书写注、视、灵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一篇新的课文《梅兰芳学艺》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课文主要写梅兰芳学艺这件事)。

(梅兰芳是谁?他为什么要学艺?他是怎样学艺的?他学什么本领?)

二、指导读书,释疑。

(一)梅兰芳是何许人?

1、通过预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他创立了梅派。他演过)

2、请看一段录象,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唱得很动听;双眼会说话)

3、可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时,师傅是怎么说他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自然。

梅兰芳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世界闻名"、"终于"等词,会用"终于"造句。

3、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学生从小苦练基本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终于",会用"终于"造句。

难点理解"眼睛会说话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鸽子和小鱼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点击播放:梅兰芳的剧照]这张剧照是谁扮演的?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他,读一读梅兰芳苦练眼神的故事。

2.检查预习:读课文填空①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 ②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

二.精读课文

1.京剧大师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一定夸奖他了吧?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读第一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和梅兰芳小时候的照片。请小朋友来读一读。找出师傅的话。

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3.你读懂师傅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吗?[屏显第一句]

(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就是说他不具备唱戏的好条件,根本不适合学好唱戏。)指导学生说话:因为梅兰芳小时侯眼睛没有(),所以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是因为梅兰芳眼睛()。

4.假如你是梅兰芳,听了师傅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动摇了吗?[点击出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赛读。[指导:有决心!不动摇!]

5.光有决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做。读读书,看看梅兰芳是如何去做的。 [点击出示: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6.这句话中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你能找出来吗?[点击变红:紧盯和注视]

现在小朋友就在紧盯着老师,注视着老师。那梅兰芳呢?有什么不同?

(1.紧盯的是飞翔的鸽子,注视的是游动的鱼儿,眼睛要能跟上不容易。)

(2.小朋友们学习真认真,连小鸽子、小鱼儿都l来和我们一起学习,让我们也来学学梅兰芳练练眼神。师生合作理解紧盯和注视,体会梅兰芳练眼神不容易。

想想看,梅兰芳会是不是也像小朋友们一样,就练一次呢?你是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学生不难说出常常。

引读理解:

梅兰芳找机会练,练得脖子酸痛,他没有停下,还是--生读: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练得眼睛红了,流出了泪水,他没有去休息,还是--生读: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7.这样的辛苦练习,就叫勤学苦练.

8.因为勤学苦练,引读:[点击出示: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

日子一长,你知道他练了多长时间吗?几天、几月、几年,引导学生猜猜梅兰芳练习时间。老师总结:整整十年,每天早晨起来放飞鸽子,目光紧盯鸽子渐渐远去,十年间从没停止过。

9.因为勤学苦练,[点击出示: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小朋友们,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问:眼睛怎么会说话呢?

小朋友,瞧,老师的眼睛也会说话,你从老师的眼睛看到老师心里怎么样(老师笑眯眯地看着学生)?指名学生说出老师很高兴。教师总结,老师心里想说的话,用老师的眼睛告诉小朋友啦!其实小朋友的眼睛也会说话,请你用你的眼睛告诉你的同桌,你在专心读书,请你用你的眼睛告诉你的同桌你在观察他,请你用你的眼睛告诉你的同桌你在四处张望……现在的梅兰芳在表演时心里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眼睛表达出来,就像会说话一样,所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这句话其实是人们对梅兰芳的赞美,赞美他的表演技术高超,更赞美他的苦练精神,懂吗?《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评优课实录《妈妈,不要送伞来》《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迷人的夏天》教学设计《一件好事》教学设计《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文白意丰启迪深深——童话故事《小马过河》之解读《数星星的孩子》教案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10.出示梅兰芳小时侯的照片,青年时候的照片,两张照片比较,引领学生赞美梅兰芳:看到了梅兰芳的变化,你们想说什么,就说吧![点击出示:梅兰芳先生,我想对您说]引领学生把赞美的感情送进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1、引领学生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背诵课文:梅兰芳学艺的决心()。他常常紧盯(),或者注视()。日子一长,他的双眼()。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然后再直接背诵课文。

12.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读[点击出示: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怎样才算得上世界闻名呢?[显红"世界闻名"]

你们想了解梅兰芳的名气有多大吗?让我们走近梅兰芳。[点击播放:大师,教师相机解说。在国内,以梅兰芳命名的公园,大剧院;发行的金币、邮票、磁卡上也能见到梅兰芳;在国外巡回演出,吸引外国人学京剧]

13.像这样盛名享誉全世界,就是世界闻名,明白了吗?理解了相信你会读得更精彩。点击出示: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14、像梅兰芳这样世界闻名的人很多,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世界冠军皱凯、马林、仲满(江苏人)等照片,进一步引领学生体会世界闻名,并引领学生说出他们成为世界闻名的人非常不容易。

15评读"终于"

(1.小朋友,梅兰芳和他们能世界闻名非常的不容易,你从哪个词感受到梅兰芳的不容易?并指导学生读好终于这个词,读慢一点。

(2.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该高兴吗?终于这个词应该读得再响亮点。)

16.那你能不能用终于说一句话呢?请你说一说。

[点击出示:1、皱凯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世界自由体操冠军。

2、二(2)班的钱栋梁小朋友经过勤学苦练,学习终于进步啦!

3、()终于()。]

15.总结引背课文:勤学苦练,助人成功。

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生背: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开始了勤学苦练。--生背: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评优课实录《妈妈,不要送伞来》《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迷人的夏天》教学设计《一件好事》教学设计《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文白意丰启迪深深——童话故事《小马过河》之解读《数星星的孩子》教案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三.课后练习。

1.梅兰芳学艺的故事告诉我们[屏显: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这几个成语很好地将这个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概括出来了。[点击出示:四个成语]

四、课堂检测

补充习题第四题

五、预习作业

读课文《大禹治水》

1、标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打上"?"。查查字典或资料。

2、标出自然段序号,熟读课文。

3、自学生字,完成课后描红。

板书设计:

14梅兰芳学艺

不是"料子" →勤学苦练→京剧大师

《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评优课实录《妈妈,不要送伞来》《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迷人的夏天》教学设计《一件好事》教学设计《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文白意丰启迪深深——童话故事《小马过河》之解读《数星星的孩子》教案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梅兰芳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梅兰芳联眼神的刻苦、辛苦。

3、指导朗读重点句子,从而学习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句子: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与会说话了是关系。

体会终于和世界闻名的联系。

教学准备: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一段京剧。

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板书,指导读好兰。书空注意是上下结构。

2、简介梅兰芳:梅兰芳是我们江苏人,他在舞台上表演了很多优美的角色,特别是他男扮女装的表演人们最喜欢。他的唱腔非常特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流派,人们称之为梅派。

3、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梅兰芳小时侯是怎么学艺的(板书:学艺)?你们知道他学的是什么吗?(京剧)那么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呢?(梅兰芳学唱京剧)谁会读题呢?(指导读题)

4、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可能情况:为什么要学唱京戏?

怎么学的?

学的怎样?

二、初读课文

过渡:这些问题都藏在课文中,学习了课文后大家都会知道的。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的同学给课文标好小节

3、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小朋友来当小评委。听仔细了哦!

4、检查自学:现在请三位小朋友来读读课文。

5、小评委,你们感觉他们读得怎样啊!(学表生自评,表现好的小朋友奖红苹果。)

三、学习第一小节

1、那么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时遇到了什么困难?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第一小节。

2、学生自由学习。同桌交流。

3、出示: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指导朗读神儿)

4、你知道什么是眼睛没有神儿呢?(眼睛不灵活)

5、就因为这个,师傅说他___________。(不是唱戏的料子)这是什么意思呢?(不具备唱戏的好的条件,不可能学好唱戏)[

6、说话练习: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或:因为梅兰芳________________,所以师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讲述:小朋友们说的很好,梅兰芳的师傅是一个唱戏的行家,他告诉梅兰芳要当好京剧演员,不光嗓子好、身体棒、眼睛还要有神,因为舞台上的演员常常要通过眼神来告诉观众他是高兴了、生气了、还是难过。可是现在师傅却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具备唱戏的条件,所以认为他不是唱戏的料。

7、下面,谁来读这一小节呢?(指明朗读第一小节)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傅这么一说,梅兰芳是不是就放弃了呢?(不是)

是呀!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下定决心要克服自身的缺点,好好学唱戏。

2、出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来读好这句话。

(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梅兰芳学好京戏的决心读出来了。真棒!还有哪位小朋友也想?来读的?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3、指导看图:

那么梅兰芳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图,梅兰芳在干什么?(鸽子)怎么看的?(眼睛睁的大大的,一眨不眨,但是眼珠子要不听的转动,鸽子飞到哪儿,他的眼睛就转到哪儿。)

4、书上是怎么说的?再读一读,根据回答出示;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指名读句子)

4、齐读这句话。

5、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梅兰芳在认真看鸽子呢?(紧盯,指导朗读)那么你能给这个词语找个好朋友吗?(注视)他为什么要紧盯着空中飞翔的鸽子,水底游动的鱼儿呢?(为了练眼神。)

谁来读这句话?

6、那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练习,师出示一实物。要求:眼睛不能眨,紧跟着老师的手。

7、现在你有什么感觉呢?(学生自由发挥)

8、那么梅兰芳是不是就练了一天、两天呢?(不是的)从哪儿知道的呀?(常常)小朋友只坚持了一会就感到眼睛特别酸、累,想冒眼泪。他天天这样练习是多么辛苦呀!谁来用的朗读来告诉大家呢?指导朗读(注意紧盯、注视常常)

8、经过苦练,他的眼睛渐渐(灵活)起来。灵活的好象心里想说的或可以从眼睛里看出来。所以人们怎么说?(出示: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

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指导朗读)小朋友你们会用眼睛说话吗?(不会)老师也不会,但是谁会的?(梅兰芳)梅兰芳真了不起![

9、除了要练眼神之外,还要练什么呢?

五、学习第三段

1、就这样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出示)请大家好好的读读这句话,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他成了有名的京剧大师(什么是大师?就是在一个方面很有本事的人。)他怎会成为大师的?主要靠什么?(勤学苦练)最后他终于(强调)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所以他成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3、指导朗读(注意终于)

4、梅兰芳女扮男装的风格和表演艺术打动许多人,不仅我们中国人民喜欢他,连很多外国人都喜欢他。大家请看(出示图片)所以呀,成了世界上非常有名的艺术家。

5、总结

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爱学习,坚持不懈、有决心)梅兰芳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由发挥)对呀,只要肯吃苦、肯努力,即使你不是很聪明也能有大的本事。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他尊敬再来读读课文。(齐读)

六、书写指导:

1、出示:或、底

2、指导认识新的偏旁。戈

3、说说应该注意什么?怎样记住它们。

4、指导书写,师范写,生临摹。

梅兰芳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学生从小苦练基本功。

3、会用“终于”说一句话。

教学重点:

1、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读课题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梅兰芳是一位——(引读)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3、理解“京剧大师”、“世界闻名”

4、师:梅兰芳就是这样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可你们知道吗,他在小时候拜师学艺时,却遇到了困难。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二、精读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小时候,梅兰芳去学艺,遇到了什么困难?(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3、理解“料子”一词。

4、那师傅为什么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不是唱戏的人才呢?

(出示)

因为_____,所以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

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是因为_____。(指名说)

5、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齐读。

(二)第二自然段

1、眼睛没有神儿,就不是唱戏的料子。那想唱好戏,就得需要怎样的眼睛?

2、眼睛还会说话呀?那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京剧片段,看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观察演员的眼睛,看看聪明的你能从他的眼睛中读明白什么?

生欣赏,交流,师总结。

3、同学们,如果是你的眼睛存在这样的问题,师傅说你不适合唱戏。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生交流

5、那梅兰芳有没有被这样的困难吓倒,就不学了呢?(生:没有)对,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师:谁来读出他的决心?指名读,齐读。

6、那梅兰芳又是怎么练习眼神,来克服这个困难的呢?同学们读一读第二小节就知道了。

7、生读第二自然段

8、交流:梅兰芳是怎么练习眼神的?指名回答。

“他常常紧盯着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9、理解“紧盯”、“注视”,指导读好词语,读好句子。

10、师:梅兰芳“紧盯”的是——(引读)空中飞翔的鸽子,梅兰芳“注视”的是水底游动的鱼儿。他为什么要看鸽子和鱼儿呢?这对眼睛有什么好处呢?

12、师:现在就让我们当一回小梅兰芳,来体验一下练习眼神的方法,相信体验完之后,你们一定会理解得更深入。

13、生体验

14、师问感受,生交流,交流后再指导读好句子。

15、就这样,梅兰芳是一有时间就练呀,日子一长,他的双眼——(引读)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引读)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板书:会说话了)

17、同学们,学到这,你想对梅兰芳先生说什么呢,老师给你开个头——“梅兰芳先生,我想对您说——”请你们自己先轻声说一说,准备准备,等会我们一起再来交流。

学生交流

18、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第三自然段

1、梅兰芳开始学唱京剧时,眼睛没有神,这是先天的不足,但他通过后天的努力,经过——(引读)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这就叫“勤能补拙”。 (板书:勤能补拙)也许我们一开始有些地方不如别人,但只要下定决心,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就一定能练出过硬的本领,取得成功。

齐读最后一段话。

2、用“终于”造句。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紧、灵”,齐读

2、生交流字的结构和书写的注意点,师相机教新部首。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写习字册

5、用投影评析。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读了梅兰芳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京剧大师的故事。其实,这样故事还有很多,如一年级学习的《怀素写字》、以及《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今天,老师再向同学们推荐一个这样的故事:凿壁偷光。

五:板书设计

14、梅兰芳学艺

勤能补拙

没有神儿——会说话了

梅兰芳课件 篇5

一、教材简析:

《梅兰芳学艺》是一篇名人故事,语言通俗易懂。讲述了梅兰芳面对自身天资不足,勇于练习,最终战胜自己,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梅兰芳如何练习,战胜自己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效仿梅兰芳,刻苦学习是本课教学的人文性要求。

二、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凭借教材,透过文字,感悟字里行间的情,明白其中的理,是阅读的基本规律。评词析句,感悟诵读,以教材之情激发学生之情,是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悟梅兰芳学艺之苦,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路,由果溯因,激发学生探求梅兰芳成功之因。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京剧大师(梅兰芳)他是如何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读一读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③、句式训练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 ),是因为( )

过渡:师傅可是个唱戏的行家,他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看来梅兰芳得改行了,那么梅兰芳后来怎样了呢?我们来看最后一自然段。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②师问: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相机理解“闻名”“大师”

③师:刚才师傅还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他的眼睛没神。现在却变成大师了,到这儿为止,你有问题要提吗?

④学生自由提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

⑤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归纳出如下问题:

(a)梅兰芳怎么会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呢?

(b)梅兰芳的眼睛怎么变得有神呢?

过渡: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读书来解决,下面我们回过头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评词析句,诵读感悟,揭开梅兰芳成功之谜。

1 、四人合作:四人一小组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什么?也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 、汇报自读情况

(1)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2)梅兰芳练眼神了

(3)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3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读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或看文中插图)

4 、出示句子: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1)提问:这一句话中,哪几个词是说梅兰芳看鸽子,看小鱼,看得非常认真?找一找,用“——”画下。

(2)看挂图,梅兰芳在看什么?怎么看的?你们看他的眼睛一不眨。这就叫“紧盯、注视” 板书:紧盯 注视

(3)梅兰芳为什么要紧盯鸽子,注视鱼儿?(训练眼神)

(4)做游戏

规则:老师用一根小棒,棒上吊着一只纸做的鸽子,上下左右不停地飞舞,要求学生眼睛紧盯着纸鸽子,头尽量不动, 1-2 分钟后游戏结束。

①师:同学们想不想学一学梅兰芳,练一练自己的眼力呢?

②师生共同游戏。

③学生谈游戏的感受(眼睛发涩、难受……)

(5)师:梅兰芳练眼神,是不是像我们练一会儿?练一天,练两天。他练的时间是(很长很长) 板书:常常

是啊!梅兰芳就是这样练呀练呀,练了一天又一天,练了一年又一年,不怕苦、不怕累,日子一长,他的眼睛渐渐地灵活起来。后来凡是看过梅兰芳戏的人,都说梅兰芳眼睛会——说话了。 板书:会说话了

5 、总结:梅兰芳的这项本领是怎样来的?(勤学苦练)

(三)、明理升华,情境渲染,激起学生效仿梅兰芳之情。

1 、导读:一个被师傅认为不是唱戏的料子的人,能走到这一步容易吗?(不容易)所以说……

①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②出示:终于

③练习说话:经过 ,我终于 。

2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是的,任何成绩的取得,高超的技艺都不是天生的,都是苦练出来的,此时此刻,你想对梅兰芳说什么呢?

梅兰芳课件 篇6

一、参与游戏,体验感悟。

1、现在,老师就和大家做一个游戏,来练一练自己的眼神。

2、(屏幕上打出飞翔的鸽子。)请你盯住其中一只,目光随着他移动。(屏幕上出现游动的鱼。)请小朋友注视水中游动的鱼,眼睛不能眨哟!

游戏结束了,现在有什么感受?

二、设置情境,扩展想象。

1、教师设疑引思: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2、同座合作表演“梅兰芳二次拜师学艺”。

3、分别请几组同学戴上梅兰芳和师傅的头饰上台表演。

4、评选“最佳演员”和“最佳观众”。

三、指导书写,重点“决、成”。

1、你会写哪些字,是怎么记的?

2、田字格出示“决、成”,教师范写。(认识“冫”“戈”,“决”左窄右宽,“活、说、话”和它结构一样;“成”字要写好横折钩和斜钩,注意书写顺序。)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4、书写本课生字。

梅兰芳课件 篇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认识课文中的二会字,会写四会字以及理解部分重要的四字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欣赏《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

师述:这套邮票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为了缅怀他卓越的艺术成就,邮电部发行了这套邮票。

2、课件出示句子“茫茫青史,为了爱国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师述:梅兰芳不仅技艺精湛,更有高尚的情操。著名画家丰子恺就曾经这样评价过他——(出示句子)(1)指名读。(2)齐读。

3、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中有哪些事例可以看出他“为了爱国摔破饭碗”?(拒绝播音拒绝演出)

4、揭示本节课学习任务:继续学习5—13自然段,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二、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一)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5—13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梅兰芳“为了爱国摔破饭碗”的事例。

(3)、从讲述事例的自然段中找出体现爱国情怀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4)、有感情读读找出来的句子。

2、学生根据要求勾画圈点,加深自己的感悟。

(二)汇报交流。

1、指名汇报:从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2、结合具体的句子,谈理解,带着体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A、学习梅兰芳在“避港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提问: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梅兰芳选择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哪些词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2、梅兰芳原本可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课件出示句子“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唾手可得。”)

(1)、理解“唾手可得”。

(2)、想象:“奢华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3)、体会日本侵略者“粉饰”的是什么?

3、师生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合作读句子。(小结:对比写法更显强烈的爱国情怀)

4、理解句子: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课件出示)

a、体会出梅兰芳爱戏曲艺术,更爱中华民族,更爱自己的祖国,他视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b、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

5、教师小结:这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这是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他的良知和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B、学习梅兰芳在蓄须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图文结合,深入理解。

a、学生汇报:“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

b、教师出示蓄须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理解为什么蓄须之后梅兰芳就不能登台了?。

2、读句理解,深刻感悟。

a、“梅兰芳还是一副得意的样子”,“幽默地答道”可以看出什么?

b、从哪些句子还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极度痛苦呢?(11自然段)

c、教师引导学生读文11自然段深入理解。(分析出为了国家作出了巨大牺牲。)

d、小结:是啊!对于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创作不能演出,这是何等的痛苦!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理解体会。

3、再读文本,体会人物。

学生自然体会出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祖国的尊严,民族气节比事业,比理想更重要。

教师引读课文11自然段,达到师生共鸣。

C、学习梅兰芳在自伤身体中爱国情怀的表现。

1、学生默读13自然段

2、a、“他一方面……差点失去性命”让你有怎样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b、“面对这些劝诱甚至威胁……斩钉截铁……”这让你想到什么?抓住重点词语“斩钉截铁”进行理解。

c、“梅兰芳的良苦用心,终于击碎了日伪的痴心妄想”

教师抓住“良苦用心”提出:他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

3、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斩钉截铁,读出人物的良苦用心)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三)、学习最后一个自然节。

1、齐读14自然段

2、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理解:“年复一年”指的是哪些年?梅兰芳“始终坚持”的又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八年?

3、指导朗读这句话。

4、小结:整整八年,……人的一生有几个青春的八年,然而,梅兰芳却这么坚决,这么毫不犹豫,这么义无反顾地在这八年里与侵略者进行精神与肉体的殊死搏斗。这是何等伟大的爱国之情!板书:浓浓爱国情

四、升华情感,直抒胸臆

1、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难怪著名画家丰子恺曾慨叹:“茫茫青史,为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让我们齐诵一首小诗来表达我们的敬意。

2、课件出示小诗: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

海扬。

2、茫茫青史写春秋,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挺直了脊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高尚的情操令人钦佩与敬仰。同学们,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观看一段电影视频,再一次真切的感受他浓浓的爱国情怀。

五、布置作业。

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建议学生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做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梅兰芳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梅兰芳勤学苦练战胜自我的精神。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学苦练能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学生从小练好基本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下面考考大家谁读得最准,谁的小耳朵最尖。

出示词语。

(1)指名读。每人读一行,其余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

(2)齐读。

二、导入

1.小朋友词语读得真好,谁能用上刚才的几个词来介绍一下梅兰芳?

下面老师就让大家看看京剧大师梅兰芳在舞台上表演的京剧。

(课件播放梅兰芳《贵妃醉酒》片段,并播放梅兰芳的精美剧照)

2.(师述)听,梅兰芳的唱腔多么婉转圆润;看,他的剧照,扮相多么俊美秀丽。梅兰芳8岁学艺,11岁登台,在舞台上表演了五十多年,塑造了无数优美的艺术形象,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可是,你们知道吗,梅兰芳这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在小时候去拜师学艺时,可遇到不少困难呢!自由轻声读一读第一小节,想想梅兰芳小时候去学艺遇到了什么困难?

三、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梅兰芳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呢?

(出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3、什么是“没有神儿”?

(出示梅兰芳小时候的照片)你们看,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有点下垂,眼珠转动不大灵活,所以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

4、“料子”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料子”的意思。

这件衣服的料子很好,所以价格不便宜。(指衣料等材料。)

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适合做某事的人才。)

5、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句式训练:因为, 所以_________。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述:梅兰芳的师傅是个唱京剧的行家,他告诉梅兰芳要当好京剧演员,不光嗓子要好,身体要棒,眼睛还要有神,因为演员在舞台上要靠眼神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可是小梅兰芳缺少这一天赋。梅兰芳有没有放弃学艺?

2.自由轻声读一读第二小节,引出句子: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3、指导朗读:你读出了梅兰芳决心的坚定,你的决心很大,不轻言放弃。

4、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根据学生地回答出示: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地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5.这句话中有一对近义词,找一找。(紧盯注视)

这两个词都有有看的意思,能不能换成“看”?

这两个词都表示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目光集中到一点上。说明梅兰芳练得刻苦、认真。

6.让我们也来学一学梅兰芳,来练练眼神吧!

(学生表演)小朋友练眼神的感觉怎么样呢?(很累)

7.是呀,我们练了一会就叫累了,梅兰芳呢他也是只练了一会儿吗?你从哪看出来的?(常常日子一长)

8.是呀,他早晨练,中午练,晚上还是练,练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就叫做——勤学苦练。(出示)

9.引读: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了。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10.看图:什么是“会说话”?能不能换个词?(很有神)

你看,现在梅兰芳的眼睛多灵活,她在表演时能自如地把人物的情感用眼神表达出来,这时多么高超的技艺啊!所以,人们都说——梅兰芳地眼睛会说话了。这是人们对梅兰芳高超表演技艺的赞美,更是对他勤学苦练的精神赞美!

11.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正是凭着勤学苦练的精神,梅兰芳的眼睛从没有神儿到会说话了,从不是学京戏的料子到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2.指名读第三小节。理解“终于”的意思。

3.你能换个词吗?(总算)就是很难很难的意思。从“勤学苦练”看出来。

4.指导用“终于”说话。

(课件出示句式)( ),终于( )。

5.什么叫“大师”?师讲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侵占了东北和华北,梅兰芳移居上海,创作演出了《抗金兵》和《生死恨》,来表达他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对激发人民的抗日情绪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在抗战期间,他隐居8年,不肯为日寇和卖国贼演戏。直到日本投降后,他才重新登台演出。梅兰芳师著名的演员,演技非常高超,曾到美国、日本等国去演出,轰动世界,受到高度评价,这样表演技艺高超,品德高尚,热爱祖国的人就叫“大师”。带着崇敬读一读第三小节。

6.读到这儿,你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

7.从老师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到通过自己地勤学苦练,成为世界闻名大门京剧大师,小朋友,从梅兰芳地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呢?

(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不足。)

8、名言擂台,出示三句名言

四、写字指导

1.出示:紧、视

2、讲解

3.师范写

4、生临写。

板书设计:

14 梅兰芳学艺

不是唱戏的料子——勤学苦练——京剧大师《梅兰芳学艺》

2023纳米课件(合集8篇)


纳米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文中的科技术语读正确。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说出来并和同学交流,尝试解决。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相关知识。探究“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新奇”的具体体现。

4、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新奇”的具体体现;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1、课件展示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的图片。

2、这些机器人长约3毫米,它们能自我复制,能消灭人体内的有害病毒。这样微小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是应用纳米材料并使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纳米技术,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力量!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说说对作者的认识,教师补充介绍。(课件出示)

2、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出示课文中含有科技术语的词语,先在组内相互听读纠正,然后全班交流。

纳米涂层碳纳米管纳米吸波材料纳米检测技术纳米缓释技术

4、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无能为力:没有能力去做或力量达不到。本文指普通的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

新奇:指新鲜特别。

三、出示学习要求,整体感知课文

1、带着问题速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纳米技术),以及它在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

2、结合中心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纳米技术是高新技术。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什么是纳米技术?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第五部分(第5自然段):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2、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这节课我们细致分析文章的内容,具体感受身边的纳米技术的神奇。

二、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一)学生活动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看看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自主思考,班内自由展示学习的收获。

3、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进行知识补充。

(1)引导学生解读句子“如果说20世纪是微米的世纪,21世纪必将是纳米的世纪”中“必将”的含义及作用。

(2)师补充小资料,了解纳米、微米的小常识,便于学生了解纳米单位之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生活动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看看自己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2、课件出示要求:先自主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无法解决的难题班内讨论。

3、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针对性地归纳。并补充学生没能提出的重点问题。

补充问题:找出文中说明纳米是一种很小的长度计量单位的句子,并指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列数字,介绍更直观、具体)

(2)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作比较,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

(三)学生活动三:学习第3、4自然段。

1、大声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

2、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合作交流共同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整理好以后在班内交流。

3、班内交流疑难问题,共同探究。

4、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且针对性地归纳这两段的知识点。

(1)点拨:第3自然段

①筛选信息,(填写表格)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②出示文中介绍的每个纳米技术的相关句子,并配以相应的图片,便于学生对“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有深刻的感受。

(2)点拨:第4自然段

①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纳米探测技术、纳米缓释技术)

②说明方法总结: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中,大量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告诉我们纳米技术的作用之大!

5、随堂练习,巩固所学。

(1)请同学们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围绕一个中心句,介绍你身边熟悉的一种事物的特点。

(2)学生展示,师点评指导、举例。

(四)学生活动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大声朗读第5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深刻的”说明纳米技术将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衣食住行”说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2、“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结合课文和查找的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1)听说过EPS吗?就是汽车的汽油燃烧装置。它是应用纳米技术将汽油分子分割成纳米为单位的质子,保证充分燃烧。气体燃烧完全,有助于动力提升,节约了能源,改善了环境。

(2)纳米陶瓷粉末涂料在高温环境下具有优异的隔热保温效果,不脱落、不燃烧,耐水、防潮、无毒,对环境没有污染。测验证明,将几厘米厚的纳米陶瓷粉末涂料涂在热力管道外,就能有效防止热力向外扩散。

三、插上理想的翅膀

1、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希望把它运用到生活的哪些地方?

(1)请学生按小组充分交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加以充分肯定。

(2)补充几个例子。

2、讨论延伸:《纳米神兵》是一部关于一个普通男孩如何用自己的善良和热忱感化了原本企图侵略地球的外星族群,并带领他们一同对抗其他邪恶的外星人,由此一步步成长为拯救地球和人类的英雄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纳米技术,以及纳米技术在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

[教学板书]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纳米技术应用

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反思]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内容新奇,思路清晰,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注重逐段分析,并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并自主解决。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教师归纳总结时,学生会的我就少说,疑难问题多引导,并注重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同时还及时设计针对性的巩固训练。不足之处:学生的课外积累稍有欠缺,思维还不够活跃和开阔,需要大力培养。

纳米课件 篇2

课时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自主、合作探究纳米技术的奥秘。

2.有科学依据地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

二、学习课文,了解纳米技术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什么是纳米技术?请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句子。

2.读了这一段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

3.纳米究竟有多小?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课件出示:

①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比较句子,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非常非常小。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第二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纳米的大小。)

②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直观形象)

4.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呢?(约60万纳米)

5.这种小小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这真的是太神奇了!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使用了纳米技术。

课件出示:

①冰箱里面用到一种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食物保质期和蔬菜保鲜期更长。

②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③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④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⑤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2.在介绍这些纳米技术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3.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何感受?(纳米技术的使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方便……)

4.出示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学生欣赏。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纳米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纳米技术正在逐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

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

“在不远的将来”说明了什么?(纳米技术发展很快)

“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纳米技术的影响。)

3.这段话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

三、拓展延伸

1.把你收集到的运用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提到的纳米技术的应用和你课后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大胆想象,小组合作,运用纳米技术来尝试进行发明创造,并把你们的发明思路介绍给大家。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四、谈收获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等科学知识;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让我们对纳米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对纳米技术进行进一步了解。

2.请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利用纳米技术构想的创造发明。

纳米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科普文特点,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

3.探索认识文物的规律,树立科学的探索观。[教学重点]抓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及内容。

[教学难点]一懂得认识事物都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再指导现实的过程。

[教学安排]

1.两课时完成,课前由学生收集有关蚜虫的资料,以备交流。

2.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用抓重点句的方法进行。

3.初步懂得科普文的语言特点。

4.课内课外相结合,扩展开拓学生的视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仇春霖,当代作家,教授。(笔名舸夫等,1930年生,江苏省盐城人。5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既写杂文、寓言,也写科学小品文和文艺理论。出版的寓言集有《无花果》、《猴子刺虎》、《帆和舵》等,一些作品被改编,制成动画片。)

二.题目解说:“甘露”本是一种蚜虫排泄出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份的排泄物,并不稀罕。而“秘密”则给“甘露”批上了神秘的面纱。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揭示事理。有谁知道古代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除了炼制丹药之外,还有那些方法?[请学生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应从认识事物的规律入手,科学而灵活地引导]

三、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抓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②交流合作: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发言中极易找到第4自然段这句话:“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而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进行整合,最后概括得出:甘露是一种蚜虫排泄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

③本文分几个层次来介绍关于“甘露”的知识?

[本题目在于训练学生把握本文结构的能力,本文按照关键句“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的出现可判定l至3为一部分,同时又按照讲述蚜虫和蚂蚁的关系可把9至ll放在一块,于是文章按以上标准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讲古代人的对“甘露”的迷信程度;第二部分(4-8)揭示“甘露”的秘密;第三部分(9一ll)进一步揭示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四、讨论、探究

①“古人”为什么对“甘露”如此神化?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文字依据:因为“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是那些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②既然已经交代了“甘露”是蚜虫的排泄物,为什么还要介绍蚜虫的其他有关知识呢?

[本题要求学生了解,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道“所以然”。本文介绍了蚜虫的数量、种类、生活习性及其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科学地说明了蚜虫的排泄物的成分,证实了其营养成分,回应了“古人”的“神化”,其“神化”还是有道理的。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③蚂蚁和蚜虫是怎样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关系与“甘露的秘密”有何联系?

[蚂蚁与蚜虫关系非常亲密,充当蚜虫的卫士、管家、保姆、搬运工等,进一步写蚂蚁与蚜虫的关系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有关蚜虫的知识,为“甘露”的形成揭密,更讽刺了古代帝王造“承露盘”的可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生物链的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

五、交流信息

①分组讨论:通过了解课文,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蚜虫的信息,我们上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有关蚜虫的信息,那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信息,获得更多的有关蚜虫的知识。

②学生交流课前准备材料,要求其整合资料,以备下一步的交流

六、教师小结

①先请学生按小组上交结论,全班交流。

②教师适当小结:a.关于蚜虫分类;b.关于蚜虫形态及生活习性。

②同时整理有关蚂蚁的相关知识。

[选择与蚜虫有关的资料交流]

一、分组探究

①我们学习本文,学到了大量有关蚜虫的信息,而作者是以揭密“甘露”人手的,我们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②本文写到蚂蚁和蚜虫关系如此亲密,而蚜虫是害虫,这样一来,我们该如何对待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保持大自然生物链不断,保持生态平衡。]

二、本文作为说明文,语言上有许多特点,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找词语、句子,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得到:①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②用词准确;③富有情感。然后结合以上特点,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三、小结、扩展

①教师小结学习本文的心得;

②以作业扩展学生视野:课后一、三。

纳米课件 篇4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纳米、纳米技术的文章。作者以大胆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展示了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美妙前景。文章除了向我们介绍“纳米”等科学术语外.在内容上更突出介绍纳米的神奇,对此作家将纳米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大批的举例使枯燥的科学变得生动起来,让我们看到了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前景。

文章虽是通过想象来表达,但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理论是否正确。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有严密的理论探讨,要为想象找科学依据,想象才能变成现实。在科学探索中,还需要有打破定势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探求科学的品质也是义章要表达的又一重点。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对纳米神奇的介绍,还传达出先进的科学思想。此文难度不大,力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把握文章的说明重点,体会文中的科学精神。然后借助网络丰富对“纳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3.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说明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纳米”,是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兴起的一个名词。“纳米技术”是继互联网、基因之后人们关注的又一大热点。那么,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好处?要想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何佳写的《神奇的纳米》这篇文章吧。

二、朗读课文,弄懂几个新概念。

1.全班朗读课题,谈谈你读过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设计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题目了解文章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内容:什么是“纳米”?“纳米”神奇在哪里?教师可将这样的问题板书出来,以便于提醒学生在朗读时关注这样的问题。)

2.学生带着板书出来的问题朗读全文。

3.学生自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纳米”?(2)什么是“纳米机器人”?(3)什么是“纳米技术”?(4)“纳米”神奇在哪里?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l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纳米机器人: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机器人。纳米技术:在0.I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加工的技术。纳米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医学上,外科手术不用手术刀,而用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清除病灶,不流血,病人无痛苦;在日常生活上,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沙窗会自动送入新鲜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计算机能力已精确到原子水平;在航空方面,用纳米制造卫星可以将数百万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设计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能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阅读能力。对于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对传统外科手术切除脑垂体和用纳米技术切除脑垂体作了比较说明,可教学生用表格(见附录)方式筛选复杂的信息,轻松掌握重点。而且,这一细节让学生对抽象的纳米技术有了形象的概念,为后面体会文章技巧作了铺垫。

三、再读文章,品文章技巧

这篇短小的科技说明文将“纳米”、“纳米技术”这样一些专业术语以及蕴藏其中的深奥抽象的理论说得浅显易懂,连我们这些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能饶有兴趣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你们说说作家用了什么妙招?并依靠文本作出说明。

1.减少专业术语的出现。

2.借助大量的事例和形象深入浅出的阐述抽象的理论。

3.多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认识科普读物深人浅出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其中要对学生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写作科普文章语言除了生动、活泼外,准确是必须做到的。

四、仔细思考,讨论几个关于“科学”问题

1.科学研究是为了探求事物的真相、规律,它要求我们必须有严谨求实的态度,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像作者这样的想象合适吗?

2.你认为科学研究需要哪些精神?

(这一环节可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设计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思想,即: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理论是否正确。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有严密的理论探讨,要为想象找科学依据,想象才能变成现实。在科学探索中,还需要有打破定势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

走出课本,多一些了解。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互联网,找更多关于“纳米”的新信息,办一期“纳米情报站”的班报。

(设计此环节旨在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一切资源学习语文,巩固筛选信息的方法,培养探求科学的.精神。)

【教学后记】

十二三岁的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新鲜名词都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而“纳米’’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近几年由于科学家的不断研制,纳米技术才将这一概念慢慢变成了现实,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渗透在衣、食、住、行等领域,这使得学生对“纳米”并不感到陌生;但纳米技术可使许多传统产品神奇般的“旧貌换新颜”,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妙而多彩,这又给,“纳米”增添了浓郁的神秘色彩,使得学生对它有了较高的了解欲望。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这篇文章调动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这虽然是一篇介绍高科技的说明文,但由于作者没有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没有进行深奥抽象的理论阐述,而是用生动的语言通过大量的事例和形象来解释“纳米”。如:在医学上,外科手术不用手术刀,而用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清除病灶,不流血,病人无痛苦;在日常生活上,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沙窗会自动送入新鲜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计算机能力已精确到原子水平;在航空方面,用纳米制造卫星可以将数百万颗微小卫星送人太空。

这样的写法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学生的阅读兴趣极大加强,他们完全被纳米的神奇所吸引,对纳米世界产生了无限的神往。可是,学生通读一遍后除了兴奋外,对“纳米”、“纳米技术”这些基本概念却非常模糊。我知道这是因为学生还不太懂得如何掌握文章的重点。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步骤,在读过题目后再次阅读全文,这次的阅读效率提高了很多。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教学效果也非常的好。

当然,最让我满意的还是他们群策群力创办的“纳米情报站”。对于课文的学习虽已结束,但学生对“纳米”的探求却刚刚开始,他们翻阅图书,进人网络,请教家长……他们乐此不疲,成果也很斐然:新加坡合成了世界首例纳米碳“墙”,我国研制出“纳米自洁净玻璃”,碳纳米管是贵比黄金、细赛人发的“超级纤维”……资料倒是找了不少,可学生却只想着粘贴,版面不够就加大,再加大。这时,我启发他们用课堂上学的找关键语句提炼重点信息的方法。

他们再次归纳内容,剪辑材料,其中,关于纳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版就分成了纳米让家居更清洁、纳米让生活更便利,纳米让我们更健康三小块。和以前比较,内容更丰富,板块更明晰。他们还特别做了一个“纳米幻想”板块。这一版块让我惊讶于学生的想象和对科学、对生活的热爱。

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在兴奋的学习过程中。反思起来,引起兴奋的因子是好的文本。如果文章陈旧,严重滞后于时代,学生既不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的知识,又不能产生心灵的顿悟,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文章太难,较多的高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他们的阅读信心就会受挫,这样也会使他们丧失对兴趣。没有了兴趣,阅读方法无从谈起:没有了兴趣,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无从谈起;没有了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无从谈起:没有了兴趣,提升语文素养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寻找、筛选好的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切实抓住这一点不放,语文课堂才能真正的鲜活起来,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纳米课件 篇5

《新奇的纳米技术》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以及介绍了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写出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

[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多媒体出示标题,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什么叫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可以为人类做哪些事情?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研究的对象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小小物质,这些小小物质具有新奇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以上三个问题,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

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小小物质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图片2:中国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的“纳米战袍”……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纳米课件 篇6

[教学理念]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能力,了解纳米的有关知识和应用前景。

3.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大胆想象的科学精神。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板书课题)。

2.以前听说过“纳米技术”吗?你了解纳米技术吗?是怎么了解到的?

预设:我通过预习课文了解到“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小小物质新奇特性的一门学问。

预设:我是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的。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课文朗读。

出示课文中的科技术语和句子。先组内相互听读纠正,然后全班交流。

词语:除臭技术 纳米缓释技术 长度单位 纳米涂层 碳纳米管 纳米吸波材料 探测雷达波。

句子: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新学问。

2.自由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自学了课文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三、研读课文,筛选信息。

[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要突出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重点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筛选信息。要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找寻信息点,学会提取和概括,力求准确、全面。把相关信息制作成读书卡。]

1.教师导学,展示读书卡的制作要求:卡片体例要一致;出处时间要清楚;规格大小要适当;抄写剪贴可灵活。

2.根据下列提示,学生筛选信息,制作读书卡。

A、什么是纳米?

B、什么是纳米技术?

C、什么是纳米机器人?

D、纳米神奇在哪些方面?

E、纳米技术对于人类的发展前景如何?

3.展示读书卡。

4.师小结。本文的信息量相当大,有的是明示信息,有的是隐含信息。明示信息容易筛选,隐含信息则有一定难度,但仍能从课文内容看出纳米是神奇的,即:纳米本身的微小,纳米技术本身微观和精确,纳米技术未来应用前景广阔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和思想。

四、借助网络,想象探究。

[对于纳米技术的应用问题,除了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外,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讨论交流。老师要积极给予评价,提醒学生想象与科学依据相符,也可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纳米的阅读材料。文中纳米技术应用创造的奇迹都是科技工作者大胆想象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

1.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纳米时代的产品。

①提示,课文中说隐形战机利用纳米吸波材料把探测雷达波吸掉,使雷达根本看不见它。想象一下,利用纳米吸波材料还会带来哪些变化?

②讨论交流,学生互评。

2.利用网络,收集资料。

①教师导学:资料的积累和使用一般有这样的过程,收集筛选贮存编序提取。

②展示收集的信息。(用我了解到,我查到了的句式说话。)

3.拟定课题,筛选信息。(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筛选相关信息)

参考课题:

A、纳米技术的前景。

B、纳米产品奇妙的特点。

C、纳米技术发展的报道。

参考资料:①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自行车,重量只有几公斤;将防水防油的纳米材料涂在大楼表面或窗玻璃上,大楼不会沾油污,玻璃也会永远透亮。用防污的纳米材料织成的免洗涤衣物。纳米技术用于制药,可以制成导弹型药物,循着导引的方面直达病灶部位,疗效大大提高。

②由碳纳米管制作的纳米齿轮模型。纳米齿轮上的原子清晰可见。最异想天开的用途莫过于将碳纳米管做成太空升降机的缆绳。由于碳纳米管的强度高、重量轻,如果把它做成缆绳,即使缆绳的长度是从太空下垂到地面的距离,它也完全可以经得住自身的重量。到那个时候,人类到外太空旅行将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纳米课件 篇7

教学要求

1、会认“乒、乓”等11个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15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把科技术语读正确。

3、能结合查找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领会纳米技术的神奇所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重点

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有关纳米技术的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新奇”的具体体现。

3、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

课时2课时

1、会认“乒、乓”等11个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15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科技术语读正确,弄清文章结构。

多媒体。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大家还记得在科幻世界里那些随意变化的人吗?还记得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吗?现在这一切不是发生在疯狂的科幻世界里,也不是发生在神奇的神话故事里,而是发生在离我们也许只有几年之遥的纳米时代!那么,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又是什么呢?大家想不想了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呢?(出示有关纳米技术的图片)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科学小品文就向我们简单而准确地介绍了纳米和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展示了纳米技术广阔的前景。(板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画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指导。

(1)检查并纠正读音。(出示多媒体)

乒乓球拥有杀菌除臭蔬菜碳元素癌症死亡率疾病

病灶纳米冰箱钢铁隐形健康细胞预防需

①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注意读准平舌音“灶”,翘舌音“臭、疏”。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臭、蔬、健、康”的书写)

“臭”:上下结构。上部是“自”,下部是“犬”,“犬”撇、捺要舒展,托住上部。

“蔬”:上下结构。下部是“疏”,注意不要少写了撇折后的一点。

“健”:左窄右宽,注意中间是“廴”。

“康”:半包围结构。“隶”最后四笔分别是点、提、撇、捺。

(3)理解词语。(出示多媒体)

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周上的线段叫作圆的直径;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叫作球的直径。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雷达: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

病灶:机体上发生病变的部分。

三再读感知,弄清脉络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纳米技术?(含义、运用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列举了哪些具体的例子?(改善生活,医疗制药)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在旁边作批注。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拨。

3、再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从生活和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纳米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前景。

4、介绍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多媒体)

衣:在纺织和化纤制品中添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化纤布虽然结实,但会产生静电现象,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粒就可以消除静电。

食: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面世。利用纳米粉末,废水可以彻底变清水,完全达到饮用标准。纳米食品色香味俱全,有益健康。

1、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凸显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课文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随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去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有关纳米技术的知识。

2、结合查找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领会纳米技术的神奇所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多媒体。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字词。

2、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纳米技术的新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纳米技术的奥秘。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齐读第1、2自然段,思考: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

(1)理解什么是纳米,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①指名回答,区分下面的两句话。(出示多媒体)

1纳米长度十分小。

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学生:第二句话用具体的数字写出了纳米的长度。

教师:十亿分之一米等于百万分之一毫米,拿出尺子,看看一毫米有多长,想一想它的百万分之一又有多长。(板书:长度单位十亿分之一米)

教师:“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1纳米非常小。

(2)什么是纳米技术?

学生1: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

学生2: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纳米的特性造福人类的一门学问。

(3)齐读第1、2自然段,感受纳米的新奇。

2、了解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

现在我们都是纳米技术的研究人员,一起去研究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自由分为两组:第一组——纳米生活研究小组,第二组——纳米医学研究小组。

(1)教师提出问题。

①在生活中,课文第3自然段列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纳米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在健康问题上,课文第4自然段列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纳米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健康?

(2)小组讨论,汇报研究结果。

①第一组汇报。

a、冰箱使用一种纳米涂层就可以抗菌: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蔬菜保鲜期更长。

b、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c、隐形战机利用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使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板书:冰箱使用纳米涂层可以杀菌、除臭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吸收雷达波)

②第二组汇报。

a、利用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

b、纳米机器人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c、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可以使药物的效用时间更长。

(板书:纳米检测技术纳米机器人纳米缓释技术)

(3)过渡:作者通过举例子告诉我们纳米技术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其实,在其他领域也有纳米技术的踪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神奇的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吧。

(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出示多媒体)

①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自行车重量只有几公斤;将防水、防油的纳米材料涂在大楼表面或门窗的玻璃上,大楼不会沾上污渍,玻璃也会永远透亮;用防污的纳米材料可以织成免洗涤衣物。纳米技术用于制药,可以制成导弹型药物,循着导引的方向直达病灶,大大提高疗效。

②由碳纳米管制作的纳米齿轮模型,齿轮上的原子清晰可见。最异想天开的用途莫过于将碳纳米管做成太空升降机的缆绳。由于碳纳米管的强度高、重量轻,如果把它做成缆绳,即使缆绳的长度是从太空下垂到地面的距离,它也完全可以经得住自身的重量。到那个时候,人类到外太空旅行将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3、总结。

(1)齐声朗读第5自然段。

(2)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纳米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深刻)

(3)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这种变化。(巨大、翻天覆地、历史性)

三、拓展延伸,读写迁移

同学们,你们最想应用纳米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呢?说说你们的想法,并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的写法,按先总述再举例说明的方法有条理地写下来。

1、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学生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探索能力。

2、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放手,给学生更大的自学空间,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提高创造力。

纳米课件 篇8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自主、合作探究纳米技术的奥秘。

2、有科学依据地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1、指名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什么是纳米技术?请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句子。

3、纳米究竟有多小?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课件出示:

①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比较句子,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非常非常小。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第二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纳米的大小。)

②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4、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呢?(约60万纳米)

5、这种小小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这真的是太神奇了!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使用了纳米技术。

课件出示:

①冰箱里面用到一种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食物保质期和蔬菜保鲜期更长。

②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③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④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⑤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2、在介绍这些纳米技术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3、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何感受?(纳米技术的使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方便……)

4、出示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学生欣赏。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纳米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纳米技术正在逐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

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

“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纳米技术的影响。)

1、把你收集到的运用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提到的纳米技术的应用和你课后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大胆想象,小组合作,运用纳米技术来尝试进行发明创造,并把你们的发明思路介绍给大家。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等科学知识;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让我们对纳米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对纳米技术进行进一步了解。

2、请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利用纳米技术构想的创造发明。

评课课件(锦集8篇)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回顾教案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给大家分享一篇网络上非常优秀的“评课课件”文章,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评课课件 篇1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有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语文。本课中,教者用他的智慧、才情和对新课程的深切感悟,诠释出的语文具有典型的个性。

一、人性的语文心理相容

语文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这是不争的事实。应浸润人性的色彩,负载精神的使命,流溢生命的动感。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这堂课中说的是我和舅舅赶海的趣事,说的是我的童真、童心,说的是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些,无一不是美好情感在文本中的体现。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创设唤醒学生、感染学生的课堂氛围,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课程中蕴涵的情感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时,才能实现其陶冶、熏陶的价值。上课伊始,教师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动情地谈到:这是一曲《大海啊,故乡》,小时侯,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首歌,就想起我的童年生活。跟我一起写:赶海教者做的,就是一种唤醒的工作,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景,产生阅读期待。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用教者自身的美好人性去关怀学生、滋润学生。当学生用洪亮的声音向老师问好后,教者赞道:好,多有精气神;当学生划出了表现赶海之趣的语句时,教者欣喜地说:和我想得一样,很会读书;当学生的朗读出现问题时,教者则摸了摸该学生的头,微笑着提醒道:对不起,打断一下,读慢些,这里是远景,是整体描写。在这堂课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真诚地敞开心扉,彼此欣赏,相互悦纳;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自由、尊重和理解,同时受到关爱、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人文关怀使课堂处处充盈着奔涌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这堂课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

二、对话的语文情趣彰显

对话的语文,就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交流沟通的过程。对话的语文,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也是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

对话的语文,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上课之初,教者说:赶海有趣吗?趣在哪里,哪里有趣呢?并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文章写得有趣的地方。第二次读是教师引导学生放声朗读2、3节:怎样才能读得有趣?边读边思,读慢些给自己想象的空间。第三次读是指名学生个别读、教师指导读、全班读相结合,读出了赶海的情和趣。这种以主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采用了多层次、多方式、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得以实现。[

对话的语文,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形,而且还要让他们触摸到语文的情与神。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本堂课中,教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将好的朗读体现在声音、表情、动作上。如教者说:摸得很小心,再听听,为什么要这么慢这么小心?学生回答:因为螃蟹不容易捉到不能把它吓跑。又如:这只小螃蟹被我捉住了应笑着读;读捏时作出动作等等。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被声音、表情、动作激活了,课堂中充满着语文的情趣。

三、生活的语文灵性涌动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生带着自己生活的知识经验、兴致灵感、思考需求参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生成语文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的语文就是儿童的语文,就是基于儿童体验的语文。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的。本课中,教师坐在台前演舅舅,学生演小外甥或小外甥女,共同来表现闹的场景。学生有的甜甜地、撒娇地哀求舅舅,有的则用双手拽住舅舅,嘴里嚷嚷着就要今天去,就要今天去。这就是儿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闹字进行的理解和对语文进行的解读。

生活的语文,就是能用之于学生生活的语文。下课前,教师让学生再看看课文,不懂之处可以再提出来。学生问道退潮时为什么有很多人?教师将这个问题转给其他学生,并提出下课后再继续交流问题。在这样的上,学生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主动建构语文;又将语文拓展到生活、拓展到课外,将语文的外延扩展到整个生活。语文课程的意义在学生的建构中得到了重新发掘,这一发掘,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使学生的积累和潜能得到了喷发和涌动。[

在整堂课中,还有两点有待斟酌改进:

1、课堂中的生生对话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多元理解。

2、教师多次打断学生的朗读,使文本显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的内在联系。

在课堂上,师生对话得很充分,但教师导得太多,引得太多,使得生生之间的对话显得较为苍白。在指名学生朗读第3小节时,教师为了指导学生理解和朗读,多次打断学生,以自己的思想代替了学生的个性感悟,也使得整段文字被割裂、被肢解,显得支离破碎。

我认为在学生自由朗读2、3小节后,教师在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阅读交流。让不同的学生展示其多元理解和个性化朗读。学生读完之后,可以让其他同学评价: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趣味来?加入表情和动作是不是会更好些?,通过生生对话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的效果。此时教师则从旁适时地点拨、引导,体现出平等中的首席。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个性的张扬,使语文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平行对话过程。

评课课件 篇2

导读:《狼大叔的红焖鸡》这个故事从文本和图画来看都非常具有趣味性,也有一定的悬念。

《狼大叔的红焖鸡》是金苗老师执教的一节大班绘本教学活动。金老师的整个活动过程非常清晰,主要采用了ppt的展示方式,从故事的封面导入,然后根据画面内容一边讲述,一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同时猜测故事的发展。幼儿在活动中始终能随着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的观察、想象、讨论、表述,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活动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孩子的兴趣入手,选择既有趣味性又不失教育性的绘本。

《狼大叔的红焖鸡》这个故事从文本和图画来看都非常具有趣味性,也有一定的悬念。文本突破了传统观念里大灰狼的形象,从想吃红焖鸡到最后没有吃到红焖鸡反而要给小鸡们做好吃的这一个违反常规的转变过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狼大叔的善良,体会到了爱的力量可以将大坏蛋变成大好人,从而让孩子从中领悟爱的感化。

二、注重孩子的主体性,过程既合理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整个活动过程清晰,安排合理。教师从观察封面导入,借助提问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让他们从狼大叔的眼神、动作、神情中去捕捉它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不时变化的心情、心理。并采用多种手段引领幼儿阅读,猜测除了吃再没有别的爱好的狼大叔在发现一只母鸡时的激动和窃喜以及心理变化;体会当狼大叔改变主意想把母鸡养肥了再吃的时的沾沾自喜;体会大灰狼天天偷偷给母鸡送美味佳肴时的满怀希望;感受大灰狼以为时机成熟,准备捉母鸡下锅时的急切以及在门外偷窥却被母鸡称为亲爱的狼大叔当作恩人被热情迎进门时的尴尬,哭笑不得;感悟大灰狼被母鸡的孩子亲了100口时无奈和甜蜜以及在吃了母鸡招待它的丰盛晚餐之后,打算着再给小鸡们送100个小饼干时的娇憨可爱。这一部分金老师不仅注重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积极与幼儿互动,边讲边提问,引导幼儿边听边思考,促进幼儿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效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金老师的引导既能关注到全体,又能兼顾到个别,由浅入深,有效激发幼儿思考,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显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体会到讲述的快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强化幼儿的阅读习惯,突出绘本活动的特点,提炼、丰富幼儿的词汇。

在本次活动中,金老师将故事书制作成了ppt,将声音、图画相结合,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感性经验,非常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在活动过程中金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强化幼儿正确的阅读习惯看书要先看封面。还注意到了让幼儿学习狼大叔说的话,及时捕捉故事文本中的词语,如蹑手蹑脚,孩子很快就说出词语的意思是:狼大叔走路很轻很轻,怕被母鸡发现,也能用很形象的动作来表演出来

的确,在这个绘本活动中,金老师充分挖掘绘本的利用价值,激发了幼儿阅读、观察的兴趣,让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去感受爱,学习爱,体验被感化的爱,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真正做到想说、敢说、会说、乐说,在说的过程中获得文学阅读能力。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用心去引领,会让阅读走进孩子们的心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评课课件 篇3

个学期快结束了,与汪闻慧老师也接触了不少时日。我知道汪老师一直为上课提前了五分钟而懊恼不已,也知道她为了没能给听课的老师上一堂出色而完美的课在伤心。因为我明白她是一个用心的人,认真的人,对教育工作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年轻人。我在这里想对她说:其实你的努力,我们都看见。一堂诊断课不能说明什么,我只需在失败的基石上找到点什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我有信心,希望汪老师更应有信心。何况,你上的是一堂并不失败的课。

(一)优在其中,不能不说。

1、引题导入相当成功。制造了一种氛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送给你们,如果觉得精彩的话,请用掌声来表示。朗诵结束之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带生入情,学前悟情。多么令人神往的课堂,我想在座的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们也被你深深地吸引了。

2、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很多时候,我们听青年教师上课,有了精彩的开头,结尾只是泛泛而过。汪老师在课结束之前,又运用了课前自己朗诵的诗歌,让学生再次领悟掌声的内涵。螺旋上升,回旋有力,此时的学生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抒发自身情感。如喷涌的泉水,一触即发。

3、整堂课对文本的体验,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角色体验,互动。换位思考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的学习要在情节中体验,在换位思考中他们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情感。

4、注重细节。尤其是教学一摇一晃的时候,更是恰到好处,颇有成效。

(二)失败是成功的基石,有了他们才有了进步。

1、可能是新教师的一个惯病,怕学生说错,教师总是在不停引领着,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丢失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逐步改进。

2、教案设计的时候,我认为线索过于复杂。如果选择其中的一条作为主线展开教学,脉络会更加清晰,教学效果会更加出色。

3、抓到了文本的重点词,但没有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感觉是蜻蜓点水。此时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却白白地流失了。

4、语言训练基本上比较少,还应更好设计设计。

评课课件 篇4

首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董老师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利用收集到的各式各样的图片所带来的美感,让学生从中领略船与海的天然一体,从而产生自己做画的热情。

董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完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说一说:通过让学生描绘他们印象中的船,说一说他们心中的船的结构和特征。

二、观看图片,谈一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式各样的船,丰富学生的视觉,明晰学生的对船的印象,并让学生谈一谈这些船的外形特点和基本结构。

三、示范分析,想一想:教师选择一艘舰船模型重点示范描画,让学生想一想,怎么去画一艘自己喜欢的船,怎么才能刻画好船的局部结构。

四、提供模型,做一做:根据前面提供的图画,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画一艘船,并且能和小组成员共同组成一只船队。

五、展示作品,评一评:让学生把做好的船贴在纸上形成一个船队,配上海水、海浪等细致描绘,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各个小组的船队加以评价。

整节课上,董老师以自己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人感到自然、亲切,整节课体现了重主体、重合作、重创新的新课程要求,让人感受耳目一新。

当然,由于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赏析这堂课上,我认为其教学上还有一些缺憾:

第一、作为和科学一样,对动手要求极强的学科,教师的示范教学是指导学生理解制作方法,掌握学习技能的重要环节,仅仅依靠几张图片和学生满无目的的讨论,还不能让学生形成有效的绘画和制作技能。韦老师并没有向学生提供自己对船、对船队的作品,而选择用几位印象派大师的船画,显然有些欠托。

第二、教学中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建造一支船队,其目的和意义显而易见。但是,许多小组在小组合作中并没有体现出良好的小组合作技巧,显得杂乱无章,可见学生并没有养成小组团队配合的习惯,教师应平常教学中贯彻这种思想,逐渐养成学生密切配合,团体合作的习惯。

第三、时间把握能力的不足,这也是我们每个新教师需要努力改善的地方,只有精细准备,合理引导和安排,才能驾御课堂,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董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很多美术教学新的方式,也给我更多启示和自我反醒的机会,对我改善今后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促动。

评课课件 篇5

近日,听了邵珊瑚老师的《天火之谜》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的进行。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邵老师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邵老师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实验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在教学中,邵老师的教学主要侧重于这几方面:

一、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邵老师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使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实现自主建构性学习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疑。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课题后,就让学生质疑引起认知冲突:天火之谜指什么?这个谜解开了吗?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然后通过自读课文,使学生很快解决了前三个问题,把学习目标定位于最后一个问题。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学目标定位后,老师没有指定阅读的内容,而把球再次踢给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读课文的哪一部分呢?学生很容易确定为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在学习风筝实验时,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捕捉天火。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实验过程。接着让学生围绕风筝实验自己来设计问题相互考一考,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提议到课后去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最后把问题定位在三个上:1、实验这天,天气如何?(这是实验的条件)2、这次实验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东西?(实验器具)3、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实验经过)

3、设计一些对学生有问题启示作用的范例,再生疑。如她设计在富兰克林怀疑雷暴是天火的时候,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富兰克林想_______。而在富兰克林揭开雷暴只不过是普通的放电现象的时候,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富兰克林想_______。前后两个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富兰克林的勇气和智慧。又如在教学完风筝实验后,她又创设情境小结延伸:是呀,在这样电闪雷鸣的天气里,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学到这,你又有什么新疑问吗?这时,学生问:难道富兰克林不害怕?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个实验呢?从而使学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突出朗读和复述的教学要求,并通过实验更直观直接地表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是课后的要求。教学中邵老师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并重点指导了两处感叹句的朗读,体会第一句中那惊奇发现的心情,还有最后三个感叹句体现的那分成功的喜悦。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内容比较难懂,在课内并没有安排全文的复述,而是突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在学习中,通过比较富兰克林的风筝和普通风筝的不同,理解懂得各试验品的用途和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四、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课上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并且还要是自身阅读的需要。最后的作业设计:拓展作业:(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评课课件 篇6

在市小学数学评优课活动中,有幸聆听了魏芳老师《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魏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角的大小和角的特征时,魏老师通过调动学生观察、动手制作角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等这些结论。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思维方法,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魏老师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画。开始,学生出现了各种画法,有的没顶点。有的边不直……,最后教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三、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魏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出示了各种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魏老师让学生到教室周围去找角,学生兴致勃勃地抢着去找每一个角,有的甚至找到了老师穿的衣服上。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教师在让学生制作角时,给的材料太多,学生为了全部能用上,摆弄了好一会儿才制作出角。学生在这点上花费时间较多,并且做的角也不是一目了然。教师对于学生选择材料的指向可否具体些,清楚些。如就一个图钉,两根纸条,让学生制作角,这样学生会很快、很准确地制作出一个角。

评课课件 篇7

有幸聆听了顾老师教学的《少年王冕》一课,收获良多。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顾老师将课文分成了两个个相关的故事《王冕孝母》、《王冕学画》。

在《王冕孝母》的故事中,顾老师由点到面,从王冕的那句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到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以及两个舍不得让学生联系实际深切地体会到了王冕对母亲的孝顺,同时也不忘学习的精神。最后,请学生用讲故事的方法将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

第二个故事《王冕学画》中,那一段雨后美景图初看在课文当中显得有些突兀,是否和课文主题脱离呢?我去年在教五年级的时候就有这个困惑。作者写这干什么呢?一个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和性格互相作用决定的。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爱美,追求美,在美的事物的刺激下去绘画美,记录美,有了这周边环境的引发,人物的行为才变得真实。课文写的是少年王冕的成长史。从七岁到十七岁,这个少年知识越来越丰富,品德修养越来越高,生活能力越来越强,承担责任的能力越来越强,有一条没有变: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爱美,追求美,为美好的生活不断努力的生活态度。那么这个环境描写仅仅只是写了他学画的契机吗?顾老师是如何巧妙地处理的呢?

实录:

1.课文中除了写了很多的王冕孝敬母亲的故事之外,还写到哪些事例?读书、学画。

2.课文中王冕学画这个事例写到非常具体,如果我们把跟学画有关的内容单独提取出来,也可以变成一个独立的故事。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个《王冕学画》的故事。其他同学跟着默读。读完了,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你。

3.读后讨论:

(1)为什么这个故事开头要写大段的美景?(交代起因)

没有这场雨,王冕无法发现这么美的景色,也不可能走出学画的第一步。

这段美景既然这么重要,那就让我们赶紧读一读,把它记在心里吧。

王冕是个懂事,同时又是一个细心的孩子,如果没有这种美德,他就无法发现雨后的美景,也无法开始作画。在这里,学生明白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王冕通过他的勤奋好学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让学生体会王冕和他母亲过着温馨而幸福的日子,这都是王冕的勤奋好学的结果,其实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是告诉学生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整节课就在王冕和他母亲过着幸福的日子中结束,学生的反映也不错。所以我觉得顾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是有所收获的。

评课课件 篇8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现在,就我听《桂花雨》一课的粗浅感受,向大家作以汇报,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她的这篇文章非常优美,使人读后真的象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不读就无法理解其中丰富的意蕴,不读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浓浓的情感。因此,项老师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

一、抓文本用心读

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提高读的质量很重要。读得再多,没有质量的保证,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

1、第一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用心去读;

2、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读;

3、第三选好读的重点,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项老师注重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默读、自由读、引读、范读、配乐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在课堂上,要想吸收和积累生动的语言,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味来。

1、

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一、二段,从中找出重点的语句:桂花树不象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教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体会桂花姿态的特点:笨笨拙拙。香气迷人的特点:香飘十里、浸等。在对浸字的理解上,先让学生说出浸有浸泡、沉浸的意思,接着教者用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的香气: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它的香味,房前、屋后;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香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学生通过再次读文,从文句中品味出:桂花树笨笨拙拙的,桂花很平凡也很朴素,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不仅作者喜爱桂花,就连古人也很喜欢桂花呢!教师出示古人描写桂花的诗句: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高一流。诗句对桂花的形态、特点进行了恰当的描绘和解读。学生通过与文中的语句进行进一步的对照,既理解了诗意,又把作者对桂花与众不同特点的喜爱之情体会的更深刻。这样再回头去读课文,读的更加有味了。

2、课文三节第一句: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读文后,师问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然后;老师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接着指名学生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比较到位。教师接着让学生想象自己迫切要求妈妈同意自己做某件事时的心情,然后再练读,再指名读,这时把作者当时的心情已经淋漓尽致地读出来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落实了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这一训练要求。

三、在感悟中读美

1、

课文的第三小节,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自己盼望已久的事情发生了,应当是怎样的心情呢?教师让学生带这乐的心情读文,学生乐的心情体现的不充分,从使劲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让学生读,再读。

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师:落下的桂花象什么?

生:象......象......象......

教师用柔美的语调描绘美丽的雨景,在再现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充满诗意的想象,引起心灵和感情的共鸣。

师: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老师再让学生读句子,然后结合文字的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让学生想象雨飘落在头发、脖颈的情景。

师:现在是有着浓郁香气的桂花也在飘落,落在发梢,落在脖颈,这雨是怎样的雨?

生:好香的雨、金色的雨、快乐的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带着这种感情,教师又让学生深入读文,喊出快乐,喊出桂花的香

(教师这样处理就较好的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课本里翱翔,文本语言就活了起来。)

纷纷扬扬飘落的桂花雨,具有诗情画意。接着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呢?

生:高兴、快乐、大声、兴奋......

教师再让学生回到文本,自读自悟享受桂花的芬芳,感受作者摇桂花的欢乐和兴奋,觉得很是开心,和作者同摇同乐。教师更深一步问

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生:三个!

学生再回到课文时,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这个火把已经被老师点燃,最后连老师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再让学生整段朗读,整体感悟。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和感悟。只有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感,才能言为心声而发,也才能最终打动人心。由读美而到美读。[

语文教材中集纳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名篇美文,要想让这些文章打动孩子们的心,就须先打动教师自己的心,与作者同悲同喜,这就靠教师感激昂得导读或使学生精神振奋;或使学生悄然泪下。

2、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老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荨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感人心者,莫善于情(白居易语)

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以及5、6段自然会带着深深地情感。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还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这一教学理念,尤其可贵的是,教者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适时点拨,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如今,我们的课堂越来越重视朗读,但课堂上反反复复机械式的朗读,往往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从而产生厌倦情绪。如何牢牢地抓住读这个根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项老师的这节课,使我受益非浅。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4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