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范文大全#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继续阅读,了解“自由落体运动课件”的源起和演变历程。对于新的教师来说,教案课件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但是教案课件的内容一定要充实。如果老师能够编写出优秀的教学计划,那么这一定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感谢你的阅读,也希望你能够收藏下这篇文章。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篇1

一、教学任务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中的一个具体应用。重点放在科学探究过程的实践、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上,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本节内容所需准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有:(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2)会用dis实验测量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将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学生分组,并认领探究的课题。

通过子课题1引出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无关,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通过子课题2和专题3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重力加速度。

通过实例分析,掌握自由落体的规律,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

本节内容采用学习包的形式编写,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做到“资料自己找,实验自己做,问题自己答,小结自己写,效果自己评”,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感悟科学方法的应用和科学态度对探究的成功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际意义。

(4)知道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单位以及不同地点重力加速度略有不同。

(5)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用规律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获取、搜集、处理、表达信息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在运用网络、多媒体和dis等手段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对探究活动的支撑作用。

(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实际意义的分析,认识理想模型这一科学方法。

(4)通过用频闪照片研究落体运动的性质、实验测量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以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的比较等过程,经历动手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分析等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落体运动快慢争论的物理学史介绍,领略伽利略对科学严谨执着的态度和敢于对前人,尤其是权威大胆质疑的精神,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通过对伽利略落体运动研究过程的物理学史介绍,体验和学习“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感悟科学方法在人类认识自然和应用中的作用。

(3)通过小组成员间根据子课题研究内容,明确各自担任的角色和任务,在探究的过程,体验具体分工、合作的愉悦和经验,增强责任感,乐于与人合作,并善于与人合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g 。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四、教学资源

1、器材:五分硬币和纸片、钱毛管和抽气机、频闪照片、dis多种传感器、书签、反应时间尺、计算器、其他器材等。

2、internet 网络、图书资料等。

3、自制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二是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三是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四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学生组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总课题自由落体运动提出系列性问题或子课题,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交流讨论、探究实验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小结、交流和评价。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g 。

方法是:通过专题1,纸片和硬币实验、钱毛管实验、月球实验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关于落体运动快慢的争论的介绍,引出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无关;通过专题2和专题3,让学生通过初步观察、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等过程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g 。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方法是:通过制作反应时间尺测量反应时间和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等实例分析,掌握用规律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

本设计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形成过程的科学方法和物理学史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获取、搜集、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以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完成本设计的教学任务需2~3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实验和设问

通过演示实验,以“马路边夹钱骗术”创设情景,指出落体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动,提出“落体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和规律”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i和活动ii学生分组和探索研究

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子课题及研究内容、明确角色和任务分工。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和书籍资料,自主研究、制定课题计划书和进度表,并将搜集到的资料汇总、分析、整合,初步做成ppt 、网页、作品等形式。然后,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和观看成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课件或作品。

活动iii子课题展示

通过学生分组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运动性质和重力加速度,引入理想模型、“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等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

活动iv师生评价

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课题评审团,一方面对学生开题研究方案进行评审,另一方面以投票方式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根据成果交流情况评出创意奖、特别奖等各奖项,进行表彰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评奖面可适当大一些,主要起鼓励作用。

活动v 、活动vi和活动vii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通过“大家谈”的方式,让学生小结自由落体规律。然后,教师通过实例1和实例2的分析,进一步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问题设计方案

通过设置课后思考题,鼓励学生制作反应尺测量反应时间,测量不同人群的反应时间(性别,年龄,职业等),研究采集到的数据,总结反应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实现“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教学设计意图。

七、教学案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方面所做的准备

学生分组:以自愿结合为原则,每4~6人分为一组。

角色和任务分工:根据自身的特点,学生自主选择和承担对应子课题的各项任务。每组可设资料搜集员,整理员、展示员,实验员、制作发明员、组长(兼)等。

课题选题:包括教师指定选题和学生自主选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可以提供一系列可操作的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能操作的课题,然后填写选题意向表。“

其他课题:需由指导老师主持开题评审会对学生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评审。

2、教师方面所做的准备

创设学习的情境:从本节课的生活背景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兴趣。

编写课前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应考虑时间的合理性,高中生课后作业较多,为了让学生有宽裕的课前自主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根据具体要求,编写了“课前导学”,在“课前导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学法指导,针对所学内容,提供一些相关的学习方法(尽量实用、丰富些)让学生参考,重在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思考,发现疑点,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搜集选题意向表:按照学生的意向分组,最后宣布分组名单。

各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和别人交流讨论,并认真填写研究过程的记录表格。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等辅助手段去解决问题(学会搜集信息,与人的终身学习休戚相关)。实再解决不了的(包括学生课前自学时发现的其它问题),由每组的组长把问题反馈给教师,然后汇总给课代表(作简单统计),再反馈给任科老师。通过反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畅所欲言,尊重其权利。

成立课题评审团:由每个课题组的一名代表和指导老师组成评审团,一方面对学生开题研究方案进行评审,另一方面以投票方式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根据成果交流情况评出创意奖、特别奖等各奖项,进行表彰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评奖面可适当大一些,主要起鼓励作用。

(二)主要教学过程

1、学生分组交流各自专题的研究结果(以下课题供参考)

子课题1:关于落体运动快慢的争论

问题: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吗?

实验:

a.纸片和硬币。

b.纸片揉成团和硬币。

c.钱毛管实验。

d.月球实验介绍。

e.物理学史: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和伽利略的巧妙反驳。

小结: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本身所受重力大小无关,从而得出自由落体的定义。

教师进一步指出:

(1)自由的含义:不受空气阻力的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初速为0(从静止开始下落),只受重力作用。

(3)实际意义: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果落体运动的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与所受的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则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这种为了突出问题的本质,采取抓住事物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方法成为理想模型法。

子课题2: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研究

初步观察落体运动的特点:得出其是初速为0的加速运动。

提出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吗?

设计方案。

实验验证。

展示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介绍研究方法。

物理学史:介绍伽利略对落体运动性质的研究过程(提出假设-数学推理-斜面实验)。

小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

子课题3: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1)重力加速度的定义:教师可指出当我们学完牛顿第二定律后,再回过头来推导为什么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g 。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设计方案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物体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例如称重法,滴水法,dis实验(光电门,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等。

(4)通过表格比较不同地方的重力加速度,找出规律,指出标准值的含义。

(其他子课题)略

2、师生评价

对学生开题研究方案进行评审,并以投票方式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根据成果交流情况评出创意奖、特别奖等各奖项,进行表彰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评奖面可适当大一些,主要起鼓励作用。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其运用

(1)学生小结自由落体的规律,得出计算公式。

(2)实例1分析:破解“夹钱”骗术。

模拟实验:夹书签。教师指出这个实验可以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引出反应时间概念。

教师拿出一根神秘的尺子检测学生,直接得出反应时间,让学生猜一猜这把尺子的奥秘。引导学生分析测量方法,布置课后继续研究工作。

(3)实例2分析: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我们先在水龙头下放一个盘子,调节水龙头阀

门,使第一个水滴到盆子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阀门处开始下落(边听水滴碰盘子的响声边注视阀门处的水滴),问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就可以测出重力加速度,并写出计算公式。

4、课后研究

制作反应尺,测量反应时间:测量不同人群的反应时间(性别,年龄,职业等),研究采集到的数据,总结反应时间根哪些因素有关?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章教材简析

本章讲述运动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动力学知识和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的基础。

2、自由落体这一节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动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落体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简单基本的运动形式,这一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可强化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认识;启下,为以后学习抛体运动(例如上抛运动、平抛运动等)打下基础。

教材先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现象提出落体运动的运动情况,然后通过实验对现象进行定量探究分析,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二)、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

目标要求:

1、认知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概括问题,分析问题及推理归纳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

掊养学会认识事物时善于抓主要矛盾,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物理发展史,学习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加强师生互动和培养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规律

2、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把握和规律的得出

二、说教法

1、关于教学方法

鉴于当前教学现状,很多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只注重知识本身,而忽视主动探求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我将采用实验启法式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来实现各项教学目标,可采用“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分析讨论 理论推导 归纳概括”的教学思路。

2、关于演示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伽利略关于落体运动的正确观点,而实际实验时有很多实验现象符合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这些实验要做,不能回避,因为真理是不怕考验的,这样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一定要全面,抓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培养归纳总结科学规律的能力。

三、学法

这一节就知识本身而言很简单,学生易掌握,我觉得这一节最重要的是在对各种情况的落体运动过程表现出不同现象的研究中掌握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列举几个常见落体运动的生活实例,并介绍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和伽利略(1564~1642)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落体运动的不同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第二步:实验验证,观察现象

[演示1] 一张纸片和一小硬币从同一高度落地,硬币先落地

说明亚里士多的观点也是有实验基础的,并非凭空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演示2] 一张纸片和一张同样的纸片拧城的纸团从同一高度落地,纸团先落地

[演示3] 把上面第二个实验中,纸片拧成的纸团,再与硬币做实验,发现两物基本同时下落。

说明物体重量不变或变小有时下落会变快,亚里士多德观点出现破绽,培养学生探研问题的兴趣和决心。

[演示4]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下落运动和玻璃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综上分析,定性、粗略实验有时不能说明和解决实质问题,须有精确定量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全面归纳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要全面,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并养成勤思考,好探索的习惯。

第三步: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利用打点计时器做纸带实验,让学生根据以前做过的“研究物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分组定量测定,分析出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四步: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初速度为零 (2)只受重力

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的特点:在同一地点g的.值不变;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

第五步: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题目略)

第六步:学以致用,深化主题

课外实验:1、一个秒表、一个小球,并且知道本地的重力加速度是9.8m/s2, 用以上器材测量教学楼1-3楼的高度。

2、P 48测量反应时间。

第七步:本节小结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是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5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编排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之后,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这种常见的特殊的运动的研究,即能复习和巩固前面的知识,加强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能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至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我主要把它作为以后要考虑的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落体运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就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种前概念对于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难点(2)、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探究过程难点在于,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要确保实验能够成功,能让学生在对实验数据处理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启发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而且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导课

先通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从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的树叶能一起同时下落吗?”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然后通过演示1:硬币和纸袋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从表面上看得到结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继续演示2:将等大的正方形纸片,一张揉成纸团,让纸团与纸张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对得到的不同结果,让学生讨论,提出猜想:物体下落的快慢除了跟重力有关外,还与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有关。

演示3:展示和介绍牛顿管,说明里面装有金属片和羽毛两个物体,已经抽掉了空气,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问:谁下落得快呢?

演示4:在上面那只牛顿管中放入空气,再做以上实验。问:谁下落得快呢?(现象明显,引导学生总结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在这里着重突出科学探究的两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物理问题和从物理学角度明确表述问题的能力。在猜想与假设环节的实施中,应该让学生反复经历假定和解释这两个过程,这是一个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反复交替的过程,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阅读课文,再进入新课的教学。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篇4

《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本节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得到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基于教材特点,本教案设计“以人为本”,突出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体现物理教育在个性品质、好奇求知、质疑创新等方面的价值导向。

本课总体设计思想是:课堂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寻找论据,经历交流实验结果和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体会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通过“牛顿管”实验,打点计时器实验研究规律,在科学过程展示中推出学科知识,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探究及教师解说,着力于撼动青年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弘扬浓厚的物理课程文化。

三、教具1、 硬币、与硬币等大的纸片、正方形等大的纸片和薄纸板、抽气机、牛顿管2、 多媒体教学软件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知识那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应遵循哪些规律呢?

1、 规律:

Vt=V0+at

S=V0t+1/2 at2

2、 推论:

(1) Vt2-V02=2aS

(2) V0=0

S1: S2: S3 …… =1:4:9 …… S Ⅰ : S Ⅱ : S Ⅲ …… =1:3:5 …… (3)Sn-Sn-1= Δ S=at2 ?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方法之一

(二)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一种非常常见的运动

(板书)1、物体的下落运动

举例:粉笔头下落、树上苹果下落等等

问:从运动轨迹看,落体运动有什么特点呢?

生:都是沿直线竖直下落,

(板书)(1)沿直线竖直下落的运动

问:受力有什么特点?

生:受重力作用,同时受空气阻力作用。

(板书)(2)受重力作用,同时受空气阻力作用。

问:(1)不同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是重的物体下落快呢,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2)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通过实验设疑)

[演示1]:现在我取一枚硬币和一张与硬币等大的纸片,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硬币先于纸片落地。

师:由于硬币比纸片来得重,能不能由此得出结论:

(板书)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生甲:重的物体下落快。

生乙:不一定。

[演示2]取一大一小纸片各一张,把小纸片揉成团,让两者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纸团比纸片先落地

师:现在纸团比纸片先落地,能不能由此得出结论:

(板书)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快?

(矛盾的结论使学生陷入了沉思,让学生思考议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总结)

生:物体下落过程中有时是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是轻的物体下落快,说明物体下落的快慢除了跟重力有关外,还跟其它因素有关。

师:到底还有什么因素在影响着物体下落的快慢呢?我们取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它们的重力是相同的,这样重力对下落的作用是一样的。再把其中的一张捏成纸团,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纸团先于纸片落地。

师:重力相同的物体有时也不能同时落地,为什么呢?

(学生议论发言)

生:这些实验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空气阻力影响了物体的下落运动。

师:对,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正确的,空气阻力的影响使问题变得复杂化了,现在,我们尽量减小空气阻力对物体的影响,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演示3]把演示1实验中的纸片捏成一团让它跟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现象:纸团和硬币几乎同时落地 师:现在,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几乎同时落地了,如果我们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设法让物体在真空中,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演示4]取长约1.5米,上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玻璃筒,里面装有金属片、羽毛等,先抽光空气,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金属片和羽毛同时落时。

师:总结以上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生: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板书)(3)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教师用科学实验进一步说明此结论的正确性)

实例:(1)1971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在月球表面上让一把锤子和一根羽毛同时下落,观察到它们同时落到月球表面上。

(2)1993年4月8日上午,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学家用精密的自动投卸仪器把乌檀木、塑料、铝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小球,从比萨斜塔塔身44米处投下,用精密电子仪器和摄像仪纪录,结果所有小球以同一速度落地。

师: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沿直线下落的运动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一类运动

(板书)2、自由落体运动

(1)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1。初速度为零。

2、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作了许多研究工作,他用简单明了的科学推理,巧妙地揭露了亚里士多德学说内部的矛盾,并推断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运动。

(用多媒体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

伽利略所处的年代还没有钟表,计时仪器也较差,自由落体运动又很快,伽利略为了研究落体的运动,利用当时的实验条件做了在斜面上从静止下滑的直线运动,证明了从静止下滑的情况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逻辑推理外推到斜面倾角增大到90 ° 的情况,小球将自由下落,他认为这时小球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构思相当之巧妙。 今天,距离伽利略的时代已经有三百多年了,伽利略当时无法实验证实的结论,我们已经可以用实验来证实了。

[多媒体演示]:让小球从一定高度下落,利用闪光照相技术拍照。把闪光照片放大,让学观察。

(教师简述研究方法)

师:照片上相邻的像是相隔同样的时间拍摄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在相等时间间隔内,小球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表明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快,表明物体做得是加速运动。那如何判断小球做的是匀加速运动呢?

(教师提示从 Δ S=at2分析,让学生自己根据数据计算相同时间间隔内相邻位移之间的差值 Δ S,找出规律来,最后教师总结。)

师: Δ S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都是恒量,所以可判断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度运动 —— 证实伽利略的推断是正确的。(板书)结论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那它在运动时应遵循哪些规律呢?

(板书)规律 :

Vt= at

S= at2/2 师:这个加速度对所有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都相同吗?

教师提示:要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同时到达地面,根据S= at2/2可知,它们的加速度必定相同。

(板书)结论2: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所以这个加速度可称为

(板书)结论3:重力加速度(g)(自由落体加速度)

A. 数值和单位

a. g的变化规律 :

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g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b. 标准值:g=9.8m/s2,初中g=9.8N/Kg.粗略计算g=10m/s2

B. 方向:竖直向下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应遵循哪些规律呢?

(板书)3、自由落体运动运动学规律

①   Vt=gt

②   s= 1/2gt2

③   V2t=2gs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一般取9.8 g/m.s2

(板书)4、应用

例1:钢珠从17.7米高的地方落下,落下的时间是1.90秒,求重力加速度.

课堂小结:

1、自由落体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运动形式,日常生活中许多物 体的下落运动都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研究自由落体具有普遍的意义。

2、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我们采用了一种理想化的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入手,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由浅及深的推入,从而得出了一种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这种理想化的方式,在以后我们学习物理时经常要用到。

3、测定匀变速度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a=(Sn-Sn-1)/t2= Δ S/ t2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直线运动

第八节 自由落体运动

1、物体的下落运动

(1)沿直线竖直下落的运动

(2)受重力作用,同时受空气阻力作用。

问题:(1)不同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是重的物体下落快呢,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2)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快?

(3)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1。初速度为零。

2、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学规律

结论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规律 :

Vt= at

S= at2/2

结论2: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结论3:重力加速度(g)(自由落体加速度)

A. 数值和单位

a. g的变化规律 :

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g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b. 标准值:g=9.8m/s2,初中g=9.8N/Kg.粗略计算g=10m/s2

B. 方向:竖直向下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Vt=gt

h= 1/2gt2

V2t=2gh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一般取9.8 g/m.s2

4、应用

5、作业: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现象,了解分析物理规律的方法。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器材及方法】:

1、器材:两张大小不同的小纸片;粉笔头;乒乓球;一个小钩码;牛顿管

2、方法:通过小实验和逻辑推理启发式教学。

【重点与难点】:

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如图:一个物体离地h高处,当把细绳剪断,物体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这种运动即为自由落体。问题: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呢?

实验讨论1、一张小纸片和一支粉笔头同时从同高处下落,哪个先落地?(动手做)

现象:粉笔先落地。感觉:重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讨论2、一个乒乓球和一个钩码同时从同高处下落,谁先落地?

现象:钩码先落地。感觉:重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讨论3、把小纸片揉成团再重做实验讨论2。

现象:两者差不多同时落地。

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由物体的重量有关?

首先我们来用一种巧妙的推理方法来进行推理:(讨论)

1、假设一块大石头的下落比一块小石头下落快。

2、而两块石头的总重量最大,它们整体下落的速度与大石头、小石头下落的速度相比应如何?(答:整体下落速度最快)。

3、而如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如何?(答:两块石头的整体下落的速度应小于大石头的速度,而大于小石头的速度。)

4、这与重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矛盾。实验:用牛顿管做实验,大家看到:真空管内的形状质量都不同的金属片、小张片当管直立过来时,它们同时到过管底。

结论:说明它们下落的一样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它的重量无关!我们不能仅用生活中的感知去推究物理规律,而应深刻分析,抓隹矛盾的主要方面,由实验总结出本质的东西,得出物理规律。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我们来看看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

①、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②、从静止开始下落。

2、运动性质:它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速直线运动。

3、运动规律:因为物体只受重力,据有:如果在相同地区,不同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则它们的运动速度和从同高度下落至地面的时间都相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那么,不同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是否相同呢?

三、重力加速度。

1、重力加速度: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2、实验: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课本第51页图2—24中是一个小球从某高度自由下落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相同时间照一张相片)从小球正面拍摄的,图中的多个小球是同一个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叠加的结果,从图中可读出相邻的时间里小球发生的位移。根据(T为频闪照相机的拍摄时间),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

3、根据用不同的小球重复实验表明:同一地区,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相同。

4、不同地区(纬度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略有不同。从书中表中可知:

①同一纬度地区重力加速度相同。

②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

③通常计算中,重力加速度取,粗略计算中取。

四、总结。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在同地区相同,不同地区重力加速度与纬度有关。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凡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也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练习:

1、想测出一幢楼的高度,你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

2、一个物体从塔顶自由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秒内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

3、求一个物体自由下落,从下落时起,第隔1秒钟物体下落的高度之比。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篇6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与调整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 教学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研究匀变速运动规律而展开。而“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匀变速运动,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学习伽利略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提高认识层次的目的。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探究,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情况及学习方法的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处理方法,可以说理论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 ,但是暗示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经验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体落的快这个问题既是难点也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思维碰撞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3、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通过学习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性质,了解研究过程与方法。

2)学习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4、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认识。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多媒体最大程度的呈现物理情景,应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有目的的引领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课堂中所有的设计与安排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接下来我将具体谈一谈我是如何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的。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拿一张新的100元钱,如果谁能按老师的要求抓住下落的钱,老师就把钱给他。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下落物体的运动

教师说明这是个骗局,由此激发学生探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来揭示骗局的本质。

目的: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探落体运动

创设情景:让羽毛和小铁片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 重的物体落得快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得出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有关,越重的物体下落的越快这个结论。

创设情景:小贴片和一团棉花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轻的物体先落地。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疑问:到底是什么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是空气阻力的作用。预见:没有空气会如何用牛顿管实验,把管内抽成真空时比较羽毛和铁块下落的快慢,播放:美国宇航员斯科特的月球实验。验证猜想。

讲述小故事:纪伽利略通过抽象思维加科学实验的方法才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目的:形成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三.深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问题:重锤的下落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可以近似看成

一、提出问题:重锤下落时自由落体运动,它下落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运动规律。

二、学生猜想提出假设: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制定计划应用打点计时器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给与鼓励和肯定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和教师提供的仪器,设计不同的实验和验证方法:

1.如果△s=aT2为一恒量,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利用,如果s和t2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3.利用v=at,如果v和t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4.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比为1:3:5:(这个方案最开始普遍被学生认可,但实际操作误差是教大的)但教师开始不要点破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做实验,收集数据,老师要及时知道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五:分析与论证合作交流:并分析数据,得到结论,每个小组间交流,补充。老师给与正确的评价。

目的: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验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难点问题。

四、扩展探究:

能不能利用以上的实验方案求解重力产生的加速度。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s=aT2。

阅读课本,教师说明:国际上取北纬45°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为标准值,g=9.80665 m/s2。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 m/s2。

呼应开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开始提到的那个老师的骗局。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最后:和同学小结结束课程

在板书上的设计:

尽可能的通过板书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同时突出重点内容,尽量让学生在看到板书时能体会到清晰的课堂思路。

设置作业超市 (ABC)三个难度的试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同时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共同探究题目,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钻研。

三、课堂教学反馈及调整策略;

1、这里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先开打点计时器后放手,但是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如果测量△s=aT2,那么就不涉及这个问题,而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够想到原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的知道,必要时要停下来讲解或讨论。

2、计算重力加速度时,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做一次实验,只要采用一组学生的纸带大家分析一下即可,毕竟结果已经有学生计算出来了。

3、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尽量通过一些恰当的语言和问题灵活的串接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觉,也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的部分环节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自由落体运动重难点的一点尝试和想法,有不妥当的地方还恳请各位评委多多批评指正!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篇7

1. 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

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

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 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

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 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

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 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

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 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说教学方法

(1) 实验观察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 实验研究 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讲练结合式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 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 说教学程序

(1) 复习提问:

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ΔS=aT2

(2) 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 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

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 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

(3) 推导

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习(1)(2)(3)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篇8

所谓创新模仿式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上老师采取一种指导学生通过创新模仿方式尝试寻找、发现、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是在学生事先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讲解或讨论,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这个专题是一个尝试,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动脑,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由此学习和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创新模仿式的学习方法,关键在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和资料)的感悟和创新,运用模拟、转换、理想化方法等思想,通过积极的知识迁移和启发联想来实现创造性学习,抓住学习的本质。

本文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一课题为例,试着对创新模仿式教学进行阐述。在组织创新模仿式教学时,建立在生活事实、演示实验和学科历史等三个基础的创新模仿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尤其表现在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上。我们先来谈谈创新模仿教学活动的三个基础——

一、生活事实

生活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物理规律正是由生活现象中来的,抽象出来的规律具有本质的普遍意义,它反复出现在许多物理现象中。中学物理教材的各章节的知识性内容几乎都采取了例证的方法,用具体、形象化的例子说明问题让学生感到真实。

既然物理概念和规律源于例子又回到例子上,学习时就要运用典型的例子帮助验证、学习和理解它们。我们可以从生活现象出发,融入学习内容,或者由学习内容联想生活。这样可以化陌生为熟悉,由熟悉推出未知,而且要学会举一反三。想不通的道理,看看生活现象,平时注意积累典型例子加深理解,提高全面认识的能力。

例一

创新模仿基础之生活事实:用绳子悬挂着的物体,如果绳子断了,物体会掉下来;树上的果实,成熟后会掉下来;手里捏着的粉笔,松开手后会掉下来。

问题导学: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研究方法:观察与分析

分析:物体的下落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学生熟知,但很少有人去注意它。通过细心的观察,综合分析众多的实例。师生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物体之所以会下落,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从观察生活现象事实到得出结论的过程就运用了创新模仿。

二、演示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很重要。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善于应用学到的理论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善于“动手”,通过实践去检验真理,双向联系,看一看感性认识是不是正确,在实践和应用中学习概念。课堂上,学生关注实验结果反映了什么样的物理规律,也可以从其中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

例二

创新模仿基础之演示实验:取一截粉笔和一张小纸片(粉笔比纸片重),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

问题导学:什么样的物体下落得更快?物体下落快慢是不是跟重力有关?什么原因导致它们先后落地?

分析:通过观察和体验,由演示实验可见:粉笔比纸下落快粉笔先落地。师生讨论:为什么呢?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还可以思考得出: 如果设法消除空气阻力,会怎样?当阻力很小,可以忽略时,物体下落是不是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通过演示实验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用实验、观察、推理、极端外推、悖论等研究方法创新模仿,加深了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感性认识,加深了他们对这类问题的理解。

三、学科历史

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对学主进行培养和训练科研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教学和学科历史结合,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学生推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思想作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的突破性步骤,从而把这些关键的步骤联系起来。

例三

创新模仿基础之学科历史:教材P70页阅读材料《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问题导学:伽利略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分析:这部分内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适当引导。关于落体运动的规律,历史曾经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阐明:历史上,伽利略首先通过落体佯谬的思想进行实验,否定亚里斯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最后将斜面实验推广,得出结论。伽利略开创的研究方法是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这种方法对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是重要科研方法之一。今天我们就是要踏着历史发展的脚印,研究一下落体运动究竟是什么运动,遵循什么规律,使教和学的思路去尽量接近科学家认识的思路。通过对学科历史的创新模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也是物理教学实质性改革的途径和方向,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组织创新模仿式教学时,应将基于上述三个基础的创新模仿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尤其表现在以下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中——

一、新课导入

例四

目的: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分析

创新模仿基础之演示实验:取大小不同的两张纸,将小纸片揉成一团,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

问题导学:究竟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呢?

分析:实验现象表明小纸团先落地,这说明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快。通过简单的小实验使学生认识到:通常看到的下落有快有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自由落体运动在地球大气层里是一种理想运动,但掌握了这种理想运动的规律,也就为研究实际运动打下了基础。

问题导学:如果完全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或者空气阻力不太大,与重力相比较可以忽略时,实际的落体运动可以近似地当作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猜想一下,那时,轻、重物体谁下落得快呢?

创新模仿基础之演示实验:牛顿管实验

分析:用牛顿管演示不同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下的下落情况。强调管内空气已被抽得很稀薄,空气阻力的影响非常小。可见: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这些实验现象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阻力的存在掩盖了自由下落的物体的规律,需要排除空气阻力的影响才能发现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规律,很自然的引出了理想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并为下面的研究做好铺垫。这种创新模仿建立概念的程序,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二、知识讲解

例五

目的:科学方法教育

创新模仿基础之演示实验:取大小不同的两张纸,将小纸片揉成一团,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

问题导学:实际的落体运动可以近似地当作自由落体运动,这种理想运动忽略哪些次要因素?

分析: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常常采取忽略一些次要因素,从最简的问题入手的方法。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明显地比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大,所以纸片下落较慢。排除空气阻力的影响才能发现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规律,在落体运动中,先排除空气阻力,研究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条件下的运动,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知识扩展:科学方法的教学是本节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对理想化方法的创新模仿,学习分析和处理表面现象,发现其掩盖下的规律,再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物理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可将自由落体运动扩展到别的星球,还可引伸到竖直上抛,为学生活用知识奠定基础,还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能力。

三、误区排解

同学们经常和物理现象打交道,在学习掌握其规律之前,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果能够正确理解,那对学习物理将十分有利。遗憾的'是,这些感性认识往往会掩盖住事物的内在实质,而给人以错觉。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在学习物理概念时,要了解哪些日常观念是不科学的,通过多个例子去证明它是错误的,从而排除干扰,正确理解物理概念。要特别注意的是曾经犯过错误的典型例子,往往可以警示自己,碰到类似问题时不再或少犯同样的错误。

例六

目的:排除认识上的误区

创新模仿基础之生活事实:我们平时常见的现象是,重的物体下落快。

问题导学:我们是不是由日常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

分析: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物体的坠落普遍存在重快轻慢的错误认识。要消除学生的从生活中得来的错误观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认识观,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之一,关键在于说明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由于对日常经验印象很深,所以做好演示实验十分重要。除了牛顿管的实验之外,还可以做许多简单易行的小实验,使学生明确认识,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空气阻力的影响的缘故。引导学生建立正确观念:任何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都是完全相同的,即无论何种物体、是轻是重,它们下落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四、习题检测

要真正理解掌握概念,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才能实现。

规律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直接模仿运用,

我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观察分析现象、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上,要养成定向思维的习惯。所谓科学的思维方法,浅显地说,就是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出发点,经过观察分析、对比鉴别,利用综合归纳或演绎推理,得出对事物规律的理解。

例七

目的: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题

创新模仿基础之生活事实: 前面学习过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Vt=V0+at;S=V0t+0.5at2;Vt2 – V02=2as

问题导学: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否可以直接创新模仿?

分析:直接创新模仿导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Vt=gt;h=0.5gt2;Vt2 =2gh

知识扩展:自由落体运动在地球大气层里是一种理想运动,掌握了这种理想运动的规律,也就为研究实际运动打下了基础。当空气阻力不太大,与重力相比较可以忽略时,实际的落体运动可以近似地当作自由落体运动。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运用理想化方法,通过比较重力与空气阻力的大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自由落体问题。老师可以举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例如:通过石子下落测量井口到水面的深度;宇航员也可用此法,测算星球上一个深洞的深度。通过对例题的进一步讨论,把学生的认识引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更深层次,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

如上所述,本节课具有下述特点:

1、本堂课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分析问题的困难,提出研究问题的方法是:让学生结合实际更好地理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理解自由落体的条件、空气阻力的影响。整节课从实践到理论分析,再到实践,将实践、实验和历史与课程很好的融为一体,体现了科学研究问题的全过程,逻辑推理清晰,步步深入。先让学生观察实验,认识到是空气阻力造成问题复杂的原因。演示实验和伽利略的巧妙推理的介绍,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创造条件,真实、直观、生动、形象,抓住了关键,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本节课采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设计,利用了创新模仿方式进行教学,充实了内容,腾出了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积极思维,能较好体现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课堂创新氛围浓郁,抓住教学的某些环节,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学生相互探讨、交流、学习,思维活跃,体验研究问题、寻求规律的科学研究过程,抓住课堂教学的制试点,启发学生创造性运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在用创新模仿启发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如何更好地引导、启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总之,希望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更好的教法和学法创造出来。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篇9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是司南版必修1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章从最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入手,讲述运动学的重要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科学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2.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理想化方法比较重力与空气阻力的大小,识别自由落体运动。

2.通过探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一样。

4.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5.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对理论的推导普遍感到困惑;并且严重受(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前概念的影响。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教学的难点是: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无关。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示实验和科学的辨析,认识自由落体的规律,通过对其研究,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实验观察法+合理推理+实验验证+归纳、总结的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轻、重的物体,哪个下落的快?)、引导学生思考、勤于动手,引导学生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识——巩固深化”的学法。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提出问题(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物体下落的快慢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可能回答:重的物体下落的快;体积小的物体下落的快等)。

2.新课教学:(大约35分钟的时间)

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下落的快的印象很深,为了克服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创设物理情景,通过演示实验(比较硬币与纸团的下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用牛顿管实验进一步探究,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如果处于真空环境,物体就会同时落地。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教师提出新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并引导学生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速度公式

平均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位移速度关系

推论

同时给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让学生阅读教材47页的信息窗,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同。培养学生推导能力。最后,教师让学生阅读49-51页;通过伽利略的悖论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逐步体会伽利略的“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篇10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

一、首先是:说教材:

1、分析教材:《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粤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如位移、时间、速度、匀速运动、加速度等)知识后编排的。

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科学家研究过落体运动,其中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通过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将从特殊到普通,推广到探究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运动规律。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通过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去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为研究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是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在知识方面,学生有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2、教学目标: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方面:(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然后是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实验探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的欲望。

(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重点、难点: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是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及产生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实质。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用实验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落体运动的兴趣,且是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都能体验实验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会详细提及。

二、然后是教法、学法:

基于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而在知识方面,学生有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启发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而且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历史上有3个改变世界的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开启了人们的欲望与智慧的大门,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握在乔布斯手中。苹果的下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可是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飘荡在空中?它在下落过程中是怎样运动的?我们在这一节课讲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学习。

(二)进行新课

1、录像演示:

a.石头从空中落下

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

c.树叶从树上竖直飘落

教师引问:观察并指出以上物理情景中物体相似的运动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总结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总结:画面中的物体都是从高处落到地处,这类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落体运动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设计说明:从生活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知识的好习惯。

2、关于落体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A.提出问题

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可以用观看赛跑的生活情景来说明我们研究物体运动往往首先关心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直接引入该问题)

(1)提示学生想象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落体运动(或具体举例)。

提出疑问:以经验来看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

(2)直接经验:重的物体下落快——也是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认可的观点(简介亚里士多德)。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对落体运动快慢的经验感受。设计说明:此环节将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落实在其运动的快慢上,直接问“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是为了更易进入主题

B.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矛盾。

(1.观点——物体从空中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有关。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2.结论

【结论1】如果把石头和树叶捆在一起,其下落的速度应该比其中任一物体下落的速度快。

【结论2】如果把石头和树叶捆在一起,独自下落较慢的树叶就会拖慢独自下落较快的石头,最终其下落的速度应该比石头独自下落的速度慢。

显然,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设计说明:相互矛盾的结论既是对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的'震撼,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可相互讨论,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其余倾听、思考。逻辑推理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C.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用一枚硬币(一元的效果不错)、两枚和硬币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一枚粘有硬纸片的硬币、一粒小塑料球,一团棉花(质量要比小塑料球的大)来比较轻重不同或相同的物体下落快慢。

①.一枚硬币与一枚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②.一枚硬币与一枚粘有面积相同的纸片的硬币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③.将一枚硬纸片团成团,与另一枚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④.一粒小塑料球与一大团棉花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设计说明: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各个小组间巡视,收集学生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如何创设实验条件(如怎样保证等高同时释放等);启发学生注意总结实验现象中两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进行关联比较。学生准备材料:硬币、纸片。课前要求学生准备材料时并没有告知学生具体用途,学生对此充满好奇,这也从一个侧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进行实验与探究,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结论一般有三种情况:

a.重的物体下落快;b.轻重不同而下落快慢相同;c.轻重相同而下落快慢不同。

考虑到如果能有与直觉经验完全相反的现象出现,学生的认识会更明确,故增加了“一粒小塑料球与一大团棉花下落快慢比较”的实验设计,体现“轻的物体可以比重的物体下落快”。

(3)分析小节

(a)选小组代表描述所观察的实验情景及小组的讨论。

(b)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结果显示出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设计说明:教学的重心应放在精心准备的语言讲解上,归纳、认识、分析、发现。作出科学猜想,然后验证猜想,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强化学生对自行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解。此处由学生做结论时可以的,但学生的结论不应是最后结论,最后结论应是教师给出的,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4.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1)引问:既然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从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可以猜想到是空气阻力影响。

(2)猜想: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吗?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猜想:毛钱管实验。(可考虑用电脑课件,老师同步讲解。)

(3)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猜想、观察、思考、理解、体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过程中运动快慢与质量无关。

通过毛钱管实验使学生认识:

(1)探究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必须考虑或排除外界因素干扰。

(2)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

5.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1).概念引入

引问:由于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影响,要想研究落体运动就必须排除空气阻力,那么,如果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物体的受力有什么特征。

学生以原有的力学基础可以很快答出:忽略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即初速度为零)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思考,联想,答问。概念认识强调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运动,实际生活中物体受到空气阻力,但一般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6.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自由落体

(1).引问:若要研究某种运动规律,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和器材?

学会回顾前面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体验,可想到:利用打点计时器采用示踪(轨迹记录)法研究。

(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纸带记录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A.轨迹——直线方向——竖直向下

B.变速——速度越来越大——比较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

小组实验、操作、记录、思考、交流讨论,

(可提醒学生课前复习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重点强调任意两个相邻点(无论匀速或变速)的等时性。)

7.引导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研究运动规律的方法之一为寻找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故可以想到做s-t图象,分析推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基于本实验的特点,不容易确定起始点,故不方便准确测出s,从而给s-t图象的得出带来一定难度,这一点可在下一节课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解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设计说明: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亚里士多德: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2.伽利略: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

二.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三.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速度方向不变,有加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新课教学:

让学生先自学后提出问题

1. 人们通常是怎样看待自由落体运动的?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的大小决定,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可以通过演示纸片和粉笔头来加以说明)。

这种看法正确么?错在什么地方?(轻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大,重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小上述说法不正确)。

2.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空间物体下落的快慢如何呢?

演示:

⑴.粉笔头和小纸团下落

⑵.牛顿管(也叫钱毛管)

实验说明了什么?(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结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强调:

⑴.这种运动发生在真空中。

⑵.若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时,也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怎样判断一个运动是否是匀变速运动呢?(△S=常数)

下面分析课本上的闪光照片

⑴.测出小球的位置坐标X

⑵.计算出相邻两个小球间的距离S

⑶.计算出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比较各个△S可见都接近于2,若忽略误差,可见△S相等,等于常数.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运动.

由于初速度为零,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方向。

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同时到达地面。由S=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大小:不同地方数值不同。如课本表格所示,由表中可见,重力加速度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通常计算时:g=9.8m/s2

粗略计算时:g=10m/s2

5.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其规律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就是把a变成g,其公式如下:

Vt=gt

S=Vt2=2gs

练习:一个物体从h高处自由下落,经过最后196m所用的时间是4秒,若不计空气阻力,求物体下落的总时间和下落的高度h.

解法一:由A到C自由落体运动h= (1)

由A到B也是自由落体 h-h'= g(t-t')2 (2)

(1)-(2)式得

h'=gtt'-

t= = =7(s)

h= = =240(m)

解法二:v =v 设总时间为t

可求得t-2秒时的速度

v=g(t-2)=

t= +2= +2=7(s)

h= = =240(m)

作业:

练习八 1-4题.

第一册自由落体运动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第一册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篇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实验探究,从探究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的关系开始,接着探究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和加速度,直到最后利用自由落体规律探究生活中一些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1、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善于进行观察,并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牛顿管、小纸片、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质量不同的重物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内容

1、知识概要

2、师生活动

3、设计意图

4、教学反思

七、课前准备

按课本图2、4-1要求,提供打点计时器等器材,让学生于课前先行探究重物自由下落时的运动规律。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组长,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探究重物做自由落体时的运动规律。

要求学生记录相关实验实据,以便课上进行交流。

提示学生:

1、若重物做的是匀变速运动,请测出重物的加速度;

2、请思考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来减少误差?

这节课要求学生探究的实验较多,如果都在课上完成,只花1课时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把这个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则效果将大打折扣,学生很难亲身体验到“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不利。

学生在课前完成该实验,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研究该实验所用的方法,在前几课中已很好地学过。所以,为了突出“探究”,课前让学生做一做,非常必要。

八、新课内容

1、小实验引入新课:观察硬币和纸片的下落快慢。

2、回顾历史,进一步引发学生猜想。录像短片:比萨斜塔实验。

3、“牛顿管”实验。

4、月球上的实验。

用这个小实验激励学生猜想:物体下落快慢是不是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大小?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借助实验事实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并做出初步的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小编推荐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 完善的教案和课件能促进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1)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

一、首先是:说教材:

1、分析教材:《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粤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如位移、时间、速度、匀速运动、加速度等)知识后编排的。

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科学家研究过落体运动,其中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通过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将从特殊到普通,推广到探究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运动规律。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通过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去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为研究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是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在知识方面,学生有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2、教学目标: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方面:(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然后是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实验探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的欲望。

(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重点、难点: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是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及产生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实质。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用实验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落体运动的兴趣,且是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都能体验实验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会详细提及。

二、然后是教法、学法:

基于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而在知识方面,学生有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启发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而且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历史上有3个改变世界的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开启了人们的欲望与智慧的大门,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握在乔布斯手中。苹果的下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可是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飘荡在空中?它在下落过程中是怎样运动的?我们在这一节课讲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学习。

(二)进行新课

1、录像演示:

a.石头从空中落下

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

c.树叶从树上竖直飘落

教师引问:观察并指出以上物理情景中物体相似的运动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总结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总结:画面中的物体都是从高处落到地处,这类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落体运动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设计说明:从生活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知识的好习惯。

2、关于落体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A.提出问题

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可以用观看赛跑的生活情景来说明我们研究物体运动往往首先关心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直接引入该问题)

(1)提示学生想象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落体运动(或具体举例)。

提出疑问:以经验来看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

(2)直接经验:重的物体下落快——也是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认可的观点(简介亚里士多德)。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对落体运动快慢的经验感受。设计说明:此环节将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落实在其运动的快慢上,直接问“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是为了更易进入主题

B.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矛盾。

(1.观点——物体从空中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有关。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2.结论

【结论1】如果把石头和树叶捆在一起,其下落的速度应该比其中任一物体下落的速度快。

【结论2】如果把石头和树叶捆在一起,独自下落较慢的树叶就会拖慢独自下落较快的石头,最终其下落的速度应该比石头独自下落的速度慢。

显然,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设计说明:相互矛盾的结论既是对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的'震撼,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可相互讨论,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其余倾听、思考。逻辑推理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C.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用一枚硬币(一元的效果不错)、两枚和硬币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一枚粘有硬纸片的硬币、一粒小塑料球,一团棉花(质量要比小塑料球的大)来比较轻重不同或相同的物体下落快慢。

①.一枚硬币与一枚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②.一枚硬币与一枚粘有面积相同的纸片的硬币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③.将一枚硬纸片团成团,与另一枚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④.一粒小塑料球与一大团棉花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设计说明: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各个小组间巡视,收集学生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如何创设实验条件(如怎样保证等高同时释放等);启发学生注意总结实验现象中两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进行关联比较。学生准备材料:硬币、纸片。课前要求学生准备材料时并没有告知学生具体用途,学生对此充满好奇,这也从一个侧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进行实验与探究,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结论一般有三种情况:

a.重的物体下落快;b.轻重不同而下落快慢相同;c.轻重相同而下落快慢不同。

考虑到如果能有与直觉经验完全相反的现象出现,学生的认识会更明确,故增加了“一粒小塑料球与一大团棉花下落快慢比较”的实验设计,体现“轻的物体可以比重的物体下落快”。

(3)分析小节

(a)选小组代表描述所观察的实验情景及小组的讨论。

(b)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结果显示出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设计说明:教学的重心应放在精心准备的语言讲解上,归纳、认识、分析、发现。作出科学猜想,然后验证猜想,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强化学生对自行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解。此处由学生做结论时可以的,但学生的结论不应是最后结论,最后结论应是教师给出的,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4.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1)引问:既然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从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可以猜想到是空气阻力影响。

(2)猜想: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吗?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猜想:毛钱管实验。(可考虑用电脑课件,老师同步讲解。)

(3)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猜想、观察、思考、理解、体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过程中运动快慢与质量无关。

通过毛钱管实验使学生认识:

(1)探究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必须考虑或排除外界因素干扰。

(2)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

5.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1).概念引入

引问:由于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影响,要想研究落体运动就必须排除空气阻力,那么,如果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物体的受力有什么特征。

学生以原有的力学基础可以很快答出:忽略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即初速度为零)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思考,联想,答问。概念认识强调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运动,实际生活中物体受到空气阻力,但一般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6.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自由落体

(1).引问:若要研究某种运动规律,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和器材?

学会回顾前面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体验,可想到:利用打点计时器采用示踪(轨迹记录)法研究。

(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纸带记录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A.轨迹——直线方向——竖直向下

B.变速——速度越来越大——比较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

小组实验、操作、记录、思考、交流讨论,

(可提醒学生课前复习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重点强调任意两个相邻点(无论匀速或变速)的等时性。)

7.引导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研究运动规律的方法之一为寻找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故可以想到做s-t图象,分析推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基于本实验的特点,不容易确定起始点,故不方便准确测出s,从而给s-t图象的得出带来一定难度,这一点可在下一节课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解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设计说明: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亚里士多德: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2.伽利略: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

二.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三.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速度方向不变,有加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是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5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编排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之后,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这种常见的特殊的运动的研究,即能复习和巩固前面的知识,加强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能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至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我主要把它作为以后要考虑的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落体运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就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种前概念对于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难点(2)、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探究过程难点在于,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要确保实验能够成功,能让学生在对实验数据处理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启发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而且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导课

先通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从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的树叶能一起同时下落吗?”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然后通过演示1:硬币和纸袋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从表面上看得到结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继续演示2:将等大的正方形纸片,一张揉成纸团,让纸团与纸张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对得到的不同结果,让学生讨论,提出猜想:物体下落的快慢除了跟重力有关外,还与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有关。

演示3:展示和介绍牛顿管,说明里面装有金属片和羽毛两个物体,已经抽掉了空气,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问:谁下落得快呢?

演示4:在上面那只牛顿管中放入空气,再做以上实验。问:谁下落得快呢?(现象明显,引导学生总结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在这里着重突出科学探究的两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物理问题和从物理学角度明确表述问题的能力。在猜想与假设环节的实施中,应该让学生反复经历假定和解释这两个过程,这是一个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反复交替的过程,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阅读课文,再进入新课的教学。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选自高一《物理》第二章“直线运动”的第八节,在学生认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之后,课本把该节放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结构,避免死记公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说明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印象很深,所以做好演示实验十分重要,除了牛顿管的实验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小实验,使学生明白,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的缘故,对“如果物体只受到重力,不同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有深刻的印象。

【教学设想】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整节课的--围绕“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展开:

→科学的抽象、推测(真空中,如何?)→实验验证(牛顿管演示)

→得出结论(自由落体定义)→问题提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如何?)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开始的小实验很重要,是科学探究的入口处,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演示的技巧,然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

【教学准备】

小钢球、牛顿管、纸片、铁架台、电火花计时器、重物、纸带、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其规律可由三个公式体现出来(投影)。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自由落体运动。

师:同学们对“自由落体运动”其实并不陌生。

(演示实验:将小钢球由高处静止释放,指出小钢球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那么除了小钢球的下落外,还有哪些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实验:让一张纸片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

生:钢球落得快。

师: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似乎很容易得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结论,这也是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使人们在错误的结论下走了二千多年,距今三百多年前,伽利略为证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做了大量的实验。他拿了一个质量是另一个质量10倍的铁球站在比萨斜塔上,使两球由静止同时下落,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球应该先落地,但实际上两球同时落地。

师:请再看演示实验,把刚才的纸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落下,同学们再观察。

生:几乎同时落地。

师:同一张纸,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生:这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把纸揉成团,所受的空气阻力要比纸片所受的空气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师:如果把质量、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中,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现象如何呢?让我们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我这里有一个长约1米,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的玻璃管(牛顿管),把形状和质量不同的小金属片、小羽毛等,放在玻璃管里。)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现象,了解分析物理规律的方法。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器材及方法】:

1、器材:两张大小不同的小纸片;粉笔头;乒乓球;一个小钩码;牛顿管

2、方法:通过小实验和逻辑推理启发式教学。

【重点与难点】:

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如图:一个物体离地h高处,当把细绳剪断,物体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这种运动即为自由落体。问题: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呢?

实验讨论1、一张小纸片和一支粉笔头同时从同高处下落,哪个先落地?(动手做)

现象:粉笔先落地。感觉:重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讨论2、一个乒乓球和一个钩码同时从同高处下落,谁先落地?

现象:钩码先落地。感觉:重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讨论3、把小纸片揉成团再重做实验讨论2。

现象:两者差不多同时落地。

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由物体的重量有关?

首先我们来用一种巧妙的推理方法来进行推理:(讨论)

1、假设一块大石头的下落比一块小石头下落快。

2、而两块石头的总重量最大,它们整体下落的速度与大石头、小石头下落的速度相比应如何?(答:整体下落速度最快)。

3、而如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如何?(答:两块石头的整体下落的速度应小于大石头的速度,而大于小石头的速度。)

4、这与重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矛盾。实验:用牛顿管做实验,大家看到:真空管内的形状质量都不同的金属片、小张片当管直立过来时,它们同时到过管底。

结论:说明它们下落的一样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它的重量无关!我们不能仅用生活中的感知去推究物理规律,而应深刻分析,抓隹矛盾的主要方面,由实验总结出本质的东西,得出物理规律。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我们来看看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

①、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②、从静止开始下落。

2、运动性质:它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速直线运动。

3、运动规律:因为物体只受重力,据有:如果在相同地区,不同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则它们的运动速度和从同高度下落至地面的时间都相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那么,不同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是否相同呢?

三、重力加速度。

1、重力加速度: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2、实验: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课本第51页图2—24中是一个小球从某高度自由下落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相同时间照一张相片)从小球正面拍摄的,图中的多个小球是同一个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叠加的结果,从图中可读出相邻的时间里小球发生的位移。根据(T为频闪照相机的拍摄时间),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

3、根据用不同的小球重复实验表明:同一地区,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相同。

4、不同地区(纬度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略有不同。从书中表中可知:

①同一纬度地区重力加速度相同。

②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

③通常计算中,重力加速度取,粗略计算中取。

四、总结。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在同地区相同,不同地区重力加速度与纬度有关。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凡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也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练习:

1、想测出一幢楼的高度,你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

2、一个物体从塔顶自由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秒内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

3、求一个物体自由下落,从下落时起,第隔1秒钟物体下落的高度之比。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新课教学:

让学生先自学后提出问题

1. 人们通常是怎样看待自由落体运动的?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的大小决定,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可以通过演示纸片和粉笔头来加以说明)。

这种看法正确么?错在什么地方?(轻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大,重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小上述说法不正确)。

2.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空间物体下落的快慢如何呢?

演示:

⑴.粉笔头和小纸团下落

⑵.牛顿管(也叫钱毛管)

实验说明了什么?(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结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强调:

⑴.这种运动发生在真空中。

⑵.若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时,也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怎样判断一个运动是否是匀变速运动呢?(△S=常数)

下面分析课本上的闪光照片

⑴.测出小球的位置坐标X

⑵.计算出相邻两个小球间的距离S

⑶.计算出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比较各个△S可见都接近于2,若忽略误差,可见△S相等,等于常数.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运动.

由于初速度为零,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方向。

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同时到达地面。由S=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大小:不同地方数值不同。如课本表格所示,由表中可见,重力加速度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通常计算时:g=9.8m/s2

粗略计算时:g=10m/s2

5.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其规律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就是把a变成g,其公式如下:

Vt=gt

S=Vt2=2gs

练习:一个物体从h高处自由下落,经过最后196m所用的时间是4秒,若不计空气阻力,求物体下落的总时间和下落的高度h.

解法一:由A到C自由落体运动h= (1)

由A到B也是自由落体 h-h'= g(t-t')2 (2)

(1)-(2)式得

h'=gtt'-

t= = =7(s)

h= = =240(m)

解法二:v =v 设总时间为t

可求得t-2秒时的速度

v=g(t-2)=

t= +2= +2=7(s)

h= = =240(m)

作业:

练习八 1-4题.

第一册自由落体运动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第一册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二、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有共同加速度g、做好实验

难点:斜面实验设计的巧妙性、实验过程中科学猜想、数学推导、合理外推的体现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有过思考,接触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但未曾接触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理想实验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牛顿管、抽气机;

2、10套:纸片、铁架台、铁螺丝、铁夹、铁横杆、纸带夹、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长刻度尺。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7)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自由落体运动。

首先是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科学家研究过落体运动,其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收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巩固前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重力是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因此本节课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说重点、难点

1、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至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我主要把它作为以后要考虑的重点。

2、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落体运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就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种前概念对于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准备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把后一节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研究的部分内容放在这里介绍。然后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迪卡尔的观点,以及伽利略的观点同时列出,进行对比,然后介绍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推理,再通过实验设计,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由落体概念。同时向学生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在物理学当中的研究价值。

难点(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探究过程难点在于,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要确保实验能够成功,能让学生在对实验数据处理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突破这个难点我准备这样设计教学:首先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落体运动的兴趣,启发学生回忆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迁移。注意指导学生控制实验条件,减小实验误差。我准备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都能体验实验过程,获得成功体验。

第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会应用相应的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简单问题。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8)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本节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得到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基于教材特点,本教案设计“以人为本”,突出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体现物理教育在个性品质、好奇求知、质疑创新等方面的价值导向。

本课总体设计思想是:课堂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寻找论据,经历交流实验结果和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体会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通过“牛顿管”实验,打点计时器实验研究规律,在科学过程展示中推出学科知识,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探究及教师解说,着力于撼动青年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弘扬浓厚的物理课程文化。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这一环节采用游戏导入,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有刻度的一面标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

师:一般情况下,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

生:测量物体长度的!

师:大家看到我手里的这把尺子了没有?我这把尺子跟普通尺子是不一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测量出你的反应时间。不信?我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

找几名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可通过比比谁的反应时间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人的反应时间呢?是根据什么原理呢?我可以告诉大家,尺子测时间的原理就是利用尺子下落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制成的。而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就是尺子下落这样的运动。

师:像尺子下落这样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挂在线上的重物,如果把线剪断,它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在重力的作用下也沿着竖直方向下落。

师: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呢?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哪些量决定?请大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生:不同物体下落快慢应该是不一样的,下落快慢应该是由质量决定,质量大的下落快,质量小的下落快慢。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呢?大家看我来做几个实验。

演示实验

(1)将一张纸和一张金属片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结果金属片先着地。教师不发表意见,继续做实验。分别将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2)将刚才的纸片紧紧捏成一团,再次与硬币同时释放,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地。

(3)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纸片,一个捏成团,一个平展,则纸团下落快。

师:物体下落快慢是由质量决定吗?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第2个实验和第三实验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特别是第3个问题,质量一样却下落有快慢之分。

师:那你现在觉得物体下落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生:我想应该是空气阻力。

猜想

师:如果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那么在没有空气阻力,物体的下落快慢应该是一样的,这种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验证—牛顿管实验

师:刚才的实验现象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在没有空气阻力即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由静止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

师: 1971年美国阿波罗15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将锤子和羽毛同时释放,它们同时落在月球表面,这是通过电视转播过的。

2、新授环节

(1)自由落体运动

师:物体若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由静止下落,它的受力情况有什么特点?

生:没有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

师:很好!物理学中把这种只受重力作用,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在只受重力的情况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落体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比如开始测反应时间的尺子的下落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

生:肯定不是,因为在地球表面大气层内,没有空气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师:说得很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下,自由落体运动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理想运动模型。但利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空气阻力影响不大的落体运动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什么样才叫做阻力影响不大,就是阻力跟重力相比可以忽略。

近似条件:一般情况下,密度较大实心物体的下落都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师: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呢?速度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位移随时间又是如何变化的,我们该如何来研究它的运动规律呢?

生:利用打点计时器。先选择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必须密度大,实心,体积不要太大,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这个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接着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师: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将纸带的处理结果告诉我。

学生设计、操作并处理实验结果

总结分析运动规律

师:实验结论是什么?

生: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如何得出这个结论?

生:根据实验得到的纸带,我猜想它是匀加速运动。于是我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来验证纸带,结果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个结论我们要牢记。

师:那再计算一下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

生:我所算得的结果在9.4左右,方向是竖直向下,因为物体是竖直向下匀加速的,所以加速度方向应该与速度方向相同,竖直向下。

师:其他同学的结果呢?

生:我的也差不多。

关键点提问

师:大家用的是质量不同的重锤做的实验,为什么求出来的加速度结果差不多呢?

生:虽然重锤质量不同,但由于空气阻力影响较小,均可以近似成自由落体运动,而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情况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测出来的结果差不多是符合事实的。

总结归纳重力加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测量计算出来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做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精确的实验发现,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1、纬度越高,g越来越大;2、同一纬度,高度越大,g越小。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9.8m/s2或10m/s2,如果没有特殊说明,都按9.8m/s2计算。

3、巩固练习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 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B.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因为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所以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 g是标量,有大小无方向。

B. 地面不同地方g不同,但相差不大。

C.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

D. 在地面同一地方,高度越高,g越小。

例3、AB两物体质量之比是1:2,体积之比是4:1,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求下落的时间之比,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之比。

解:因为都是自由落体运动,高度一样,所以下落时间一样,1:1;下落过程加速度也一样都是g,1:1

例4、质量为2kg的小球从离地面80m空中自由落下,g=10m/s2,求

1、经过多长时间落地?

2、第一秒和最后一秒的位移。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编辑精心整理为大家带来最新的“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请将此页收藏以便您下次访问。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支撑。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自古以来许多人都研究过,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意义巨大。本节教材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对于物体的运动快慢,教材通过演示牛顿管实验进行证实,进而最后抽象出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运动模型。这样的编写层次分明,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学生不难建立自由落体运动这一模型。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教材中通过实验方法:利用打点计时器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探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一样。

3.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到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       掌握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科学方法。

2.       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思路和方法,学习其科学探索精神。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回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公式)

v t= v 0+at

s= v 0 t+ at2

vt 2- v 02 =2as

新课导入:

实验一:一手拿小纸片,另一手拿粉笔,双手举高相同的高度,然后同时松手,看看纸片与粉笔,谁先落地?

实验二:把实验一中的纸片捏成团,结果又如何呢?

实验三:毛钱管中的纸片和粉笔的下落情况。

那么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得到一条结论:受空气阻力的影响,我们实验一中的纸片比粉笔晚着地。在没有空气的阻力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条件: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

3.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例】下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b、c

a.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在空气阻力远小于物体的重力时,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d.只要有空气阻力的存在,所有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1.重力加速度:

(1)大小:9.8m/s2, 方向:竖直向下

(2)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即在赤道最小,两极最大),并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例】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a.同一地点,轻、重物体的g值一样大

b.北京地面的g值比上海地面的g值略大

c.g值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都一样

d.g值在赤道处大于在南北两极处

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加速直线运的规律均适用。

3.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将a=g,v0=0代入)

推导: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vt =g t     h=  g t2      vt 2=2gh

【例】雨滴通常从490m 左右的高度落下,如果没有空气阻力,问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它落到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解:如果没有空气阻力,雨滴下落的运动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由公式  h=  g t2

得雨滴落地时的速度为

讨论:实际上雨滴落到地面的速度不超过8 m/s,说明物体从很高的地方下落时,空气阻力是不可忽略的,有时空气阻力可以大到等于物体的重力。

4.应用:

(1):测量反应时间

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所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

由h=  g t2       得 t=

(2):测量高度

h=  g t2

三、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

1.亚里士多德: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2.伽利略:

(1)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的错误论断。

(2)科学假说与理想斜面实验: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课本本节课后作业2.3.4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2

所谓创新模仿式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上老师采取一种指导学生通过创新模仿方式尝试寻找、发现、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是在学生事先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讲解或讨论,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这个专题是一个尝试,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动脑,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由此学习和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创新模仿式的学习方法,关键在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和资料)的感悟和创新,运用模拟、转换、理想化方法等思想,通过积极的知识迁移和启发联想来实现创造性学习,抓住学习的本质。

本文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一课题为例,试着对创新模仿式教学进行阐述。在组织创新模仿式教学时,建立在生活事实、演示实验和学科历史等三个基础的创新模仿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尤其表现在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上。我们先来谈谈创新模仿教学活动的三个基础——

一、生活事实

生活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物理规律正是由生活现象中来的,抽象出来的规律具有本质的普遍意义,它反复出现在许多物理现象中。中学物理教材的各章节的知识性内容几乎都采取了例证的方法,用具体、形象化的例子说明问题让学生感到真实。

既然物理概念和规律源于例子又回到例子上,学习时就要运用典型的例子帮助验证、学习和理解它们。我们可以从生活现象出发,融入学习内容,或者由学习内容联想生活。这样可以化陌生为熟悉,由熟悉推出未知,而且要学会举一反三。想不通的道理,看看生活现象,平时注意积累典型例子加深理解,提高全面认识的能力。

例一

创新模仿基础之生活事实:用绳子悬挂着的物体,如果绳子断了,物体会掉下来;树上的果实,成熟后会掉下来;手里捏着的粉笔,松开手后会掉下来。

问题导学: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研究方法:观察与分析

分析:物体的下落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学生熟知,但很少有人去注意它。通过细心的观察,综合分析众多的实例。师生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物体之所以会下落,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从观察生活现象事实到得出结论的过程就运用了创新模仿。

二、演示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很重要。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善于应用学到的理论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善于“动手”,通过实践去检验真理,双向联系,看一看感性认识是不是正确,在实践和应用中学习概念。课堂上,学生关注实验结果反映了什么样的物理规律,也可以从其中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

例二

创新模仿基础之演示实验:取一截粉笔和一张小纸片(粉笔比纸片重),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

问题导学:什么样的物体下落得更快?物体下落快慢是不是跟重力有关?什么原因导致它们先后落地?

分析:通过观察和体验,由演示实验可见:粉笔比纸下落快粉笔先落地。师生讨论:为什么呢?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还可以思考得出: 如果设法消除空气阻力,会怎样?当阻力很小,可以忽略时,物体下落是不是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通过演示实验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用实验、观察、推理、极端外推、悖论等研究方法创新模仿,加深了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感性认识,加深了他们对这类问题的理解。

三、学科历史

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对学主进行培养和训练科研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教学和学科历史结合,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学生推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思想作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的突破性步骤,从而把这些关键的步骤联系起来。

例三

创新模仿基础之学科历史:教材P70页阅读材料《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问题导学:伽利略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分析:这部分内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适当引导。关于落体运动的规律,历史曾经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阐明:历史上,伽利略首先通过落体佯谬的思想进行实验,否定亚里斯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最后将斜面实验推广,得出结论。伽利略开创的研究方法是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这种方法对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是重要科研方法之一。今天我们就是要踏着历史发展的脚印,研究一下落体运动究竟是什么运动,遵循什么规律,使教和学的思路去尽量接近科学家认识的思路。通过对学科历史的创新模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也是物理教学实质性改革的途径和方向,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组织创新模仿式教学时,应将基于上述三个基础的创新模仿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尤其表现在以下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中——

一、新课导入

例四

目的: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分析

创新模仿基础之演示实验:取大小不同的两张纸,将小纸片揉成一团,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

问题导学:究竟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呢?

分析:实验现象表明小纸团先落地,这说明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快。通过简单的小实验使学生认识到:通常看到的下落有快有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自由落体运动在地球大气层里是一种理想运动,但掌握了这种理想运动的规律,也就为研究实际运动打下了基础。

问题导学:如果完全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或者空气阻力不太大,与重力相比较可以忽略时,实际的落体运动可以近似地当作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猜想一下,那时,轻、重物体谁下落得快呢?

创新模仿基础之演示实验:牛顿管实验

分析:用牛顿管演示不同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下的下落情况。强调管内空气已被抽得很稀薄,空气阻力的影响非常小。可见: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这些实验现象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阻力的存在掩盖了自由下落的物体的规律,需要排除空气阻力的影响才能发现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规律,很自然的引出了理想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并为下面的研究做好铺垫。这种创新模仿建立概念的程序,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二、知识讲解

例五

目的:科学方法教育

创新模仿基础之演示实验:取大小不同的两张纸,将小纸片揉成一团,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

问题导学:实际的落体运动可以近似地当作自由落体运动,这种理想运动忽略哪些次要因素?

分析: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常常采取忽略一些次要因素,从最简的问题入手的方法。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明显地比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大,所以纸片下落较慢。排除空气阻力的影响才能发现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规律,在落体运动中,先排除空气阻力,研究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条件下的运动,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知识扩展:科学方法的教学是本节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对理想化方法的创新模仿,学习分析和处理表面现象,发现其掩盖下的规律,再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物理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可将自由落体运动扩展到别的星球,还可引伸到竖直上抛,为学生活用知识奠定基础,还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能力。

三、误区排解

同学们经常和物理现象打交道,在学习掌握其规律之前,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果能够正确理解,那对学习物理将十分有利。遗憾的是,这些感性认识往往会掩盖住事物的内在实质,而给人以错觉。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在学习物理概念时,要了解哪些日常观念是不科学的,通过多个例子去证明它是错误的,从而排除干扰,正确理解物理概念。要特别注意的是曾经犯过错误的典型例子,往往可以警示自己,碰到类似问题时不再或少犯同样的错误。

例六

目的:排除认识上的误区

创新模仿基础之生活事实:我们平时常见的现象是,重的物体下落快。

问题导学:我们是不是由日常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

分析: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物体的坠落普遍存在重快轻慢的错误认识。要消除学生的从生活中得来的错误观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认识观,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之一,关键在于说明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由于对日常经验印象很深,所以做好演示实验十分重要。除了牛顿管的实验之外,还可以做许多简单易行的小实验,使学生明确认识,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空气阻力的影响的缘故。引导学生建立正确观念:任何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都是完全相同的,即无论何种物体、是轻是重,它们下落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四、习题检测

要真正理解掌握概念,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才能实现。

规律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直接模仿运用,

我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观察分析现象、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上,要养成定向思维的习惯。所谓科学的思维方法,浅显地说,就是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出发点,经过观察分析、对比鉴别,利用综合归纳或演绎推理,得出对事物规律的理解。

例七

目的: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题

创新模仿基础之生活事实: 前面学习过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Vt=V0+at;S=V0t+0.5at2;Vt2 – V02=2as

问题导学: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否可以直接创新模仿?

分析:直接创新模仿导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Vt=gt;h=0.5gt2;Vt2 =2gh

知识扩展:自由落体运动在地球大气层里是一种理想运动,掌握了这种理想运动的规律,也就为研究实际运动打下了基础。当空气阻力不太大,与重力相比较可以忽略时,实际的落体运动可以近似地当作自由落体运动。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运用理想化方法,通过比较重力与空气阻力的大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自由落体问题。老师可以举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例如:通过石子下落测量井口到水面的深度;宇航员也可用此法,测算星球上一个深洞的深度。通过对例题的进一步讨论,把学生的认识引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更深层次,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

如上所述,本节课具有下述特点:

1、本堂课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分析问题的困难,提出研究问题的方法是:让学生结合实际更好地理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理解自由落体的条件、空气阻力的影响。整节课从实践到理论分析,再到实践,将实践、实验和历史与课程很好的融为一体,体现了科学研究问题的全过程,逻辑推理清晰,步步深入。先让学生观察实验,认识到是空气阻力造成问题复杂的原因。演示实验和伽利略的巧妙推理的介绍,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创造条件,真实、直观、生动、形象,抓住了关键,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本节课采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设计,利用了创新模仿方式进行教学,充实了内容,腾出了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积极思维,能较好体现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课堂创新氛围浓郁,抓住教学的某些环节,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学生相互探讨、交流、学习,思维活跃,体验研究问题、寻求规律的科学研究过程,抓住课堂教学的制试点,启发学生创造性运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在用创新模仿启发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如何更好地引导、启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总之,希望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更好的教法和学法创造出来。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3

自由落体运动设计教案

引言:

自由落体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也是中学物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重力的概念,熟悉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自由落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本篇文章将详细阐述一个针对中学二年级学生的自由落体运动设计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和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原理和公式,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能够使用自由落体公式解决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2. 学会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

3. 培养实验思维,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自由落体公式计算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2. 学会设计并进行自由落体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 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 理论授课:

a. 引导学生回顾加速度的概念,并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b. 讲解自由落体公式和相关运动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c.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澄清他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困惑。

2. 实验设计:

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张大约1米高的白纸、一支笔、一个计时器。

b. 为了保证安全,选择一个开阔的场地进行实验。确保实验区域周围没有杂物,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c. 设计实验: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个高度合适的位置,在纸上绘制一根垂直直线,作为落体物体的参考线。小组成员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持一颗小石头并将其自由落下。同时,计时器开始计时。当石头碰到地面时,立即停止计时。记录下每个小组成员的实验结果。

d. 每个小组完成实验后,进行结果汇总和数据分析。计算不同高度位置的物体自由落体的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 结果分析:

a. 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不同高度位置的物体自由落体的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b. 引导学生发现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与高度无关,自由落体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 帮助学生理解自由落体物体的加速度在各个高度位置上都是相同的,并进一步推导出自由落体公式:s = 1/2 * g * t²,其中s为位移,g为重力加速度,t为时间。

4. 拓展应用:

a. 引导学生应用自由落体公式解决其他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问题,比如计算自由落体物体从某一高度下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和速度。

b.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现象,如雨滴下落、树叶飘落等,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

四、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请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设计、过程、结果和结论等。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评价各自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提出问题并相互解答。

3.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写下对这次实验的感想和收获,思考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和问题,以及如何提高。

结语:

通过设计本教案,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原理和公式,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讨论,学生也将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加深对物理学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希望本教案能够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4

《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本节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得到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基于教材特点,本教案设计“以人为本”,突出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体现物理教育在个性品质、好奇求知、质疑创新等方面的价值导向。

本课总体设计思想是:课堂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寻找论据,经历交流实验结果和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体会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通过“牛顿管”实验,打点计时器实验研究规律,在科学过程展示中推出学科知识,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探究及教师解说,着力于撼动青年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弘扬浓厚的物理课程文化。

三、教具1、 硬币、与硬币等大的纸片、正方形等大的纸片和薄纸板、抽气机、牛顿管2、 多媒体教学软件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知识那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应遵循哪些规律呢?

1、 规律:

Vt=V0+at

S=V0t+1/2 at2

2、 推论:

(1) Vt2-V02=2aS

(2) V0=0

S1: S2: S3 …… =1:4:9 …… S Ⅰ : S Ⅱ : S Ⅲ …… =1:3:5 …… (3)Sn-Sn-1= Δ S=at2 ?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方法之一

(二)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一种非常常见的运动

(板书)1、物体的下落运动

举例:粉笔头下落、树上苹果下落等等

问:从运动轨迹看,落体运动有什么特点呢?

生:都是沿直线竖直下落,

(板书)(1)沿直线竖直下落的运动

问:受力有什么特点?

生:受重力作用,同时受空气阻力作用。

(板书)(2)受重力作用,同时受空气阻力作用。

问:(1)不同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是重的物体下落快呢,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2)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通过实验设疑)

[演示1]:现在我取一枚硬币和一张与硬币等大的纸片,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硬币先于纸片落地。

师:由于硬币比纸片来得重,能不能由此得出结论:

(板书)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生甲:重的物体下落快。

生乙:不一定。

[演示2]取一大一小纸片各一张,把小纸片揉成团,让两者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纸团比纸片先落地

师:现在纸团比纸片先落地,能不能由此得出结论:

(板书)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快?

(矛盾的结论使学生陷入了沉思,让学生思考议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总结)

生:物体下落过程中有时是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是轻的物体下落快,说明物体下落的快慢除了跟重力有关外,还跟其它因素有关。

师:到底还有什么因素在影响着物体下落的快慢呢?我们取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它们的重力是相同的,这样重力对下落的作用是一样的。再把其中的一张捏成纸团,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纸团先于纸片落地。

师:重力相同的物体有时也不能同时落地,为什么呢?

(学生议论发言)

生:这些实验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空气阻力影响了物体的下落运动。

师:对,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正确的,空气阻力的影响使问题变得复杂化了,现在,我们尽量减小空气阻力对物体的影响,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演示3]把演示1实验中的纸片捏成一团让它跟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现象:纸团和硬币几乎同时落地 师:现在,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几乎同时落地了,如果我们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设法让物体在真空中,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演示4]取长约1.5米,上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玻璃筒,里面装有金属片、羽毛等,先抽光空气,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金属片和羽毛同时落时。

师:总结以上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生: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板书)(3)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教师用科学实验进一步说明此结论的正确性)

实例:(1)1971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在月球表面上让一把锤子和一根羽毛同时下落,观察到它们同时落到月球表面上。

(2)1993年4月8日上午,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学家用精密的自动投卸仪器把乌檀木、塑料、铝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小球,从比萨斜塔塔身44米处投下,用精密电子仪器和摄像仪纪录,结果所有小球以同一速度落地。

师: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沿直线下落的运动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一类运动

(板书)2、自由落体运动

(1)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1。初速度为零。

2、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作了许多研究工作,他用简单明了的科学推理,巧妙地揭露了亚里士多德学说内部的矛盾,并推断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运动。

(用多媒体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

伽利略所处的年代还没有钟表,计时仪器也较差,自由落体运动又很快,伽利略为了研究落体的运动,利用当时的实验条件做了在斜面上从静止下滑的直线运动,证明了从静止下滑的情况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逻辑推理外推到斜面倾角增大到90 ° 的情况,小球将自由下落,他认为这时小球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构思相当之巧妙。 今天,距离伽利略的时代已经有三百多年了,伽利略当时无法实验证实的结论,我们已经可以用实验来证实了。

[多媒体演示]:让小球从一定高度下落,利用闪光照相技术拍照。把闪光照片放大,让学观察。

(教师简述研究方法)

师:照片上相邻的像是相隔同样的时间拍摄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在相等时间间隔内,小球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表明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快,表明物体做得是加速运动。那如何判断小球做的是匀加速运动呢?

(教师提示从 Δ S=at2分析,让学生自己根据数据计算相同时间间隔内相邻位移之间的差值 Δ S,找出规律来,最后教师总结。)

师: Δ S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都是恒量,所以可判断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度运动 —— 证实伽利略的推断是正确的。(板书)结论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那它在运动时应遵循哪些规律呢?

(板书)规律 :

Vt= at

S= at2/2 师:这个加速度对所有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都相同吗?

教师提示:要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同时到达地面,根据S= at2/2可知,它们的加速度必定相同。

(板书)结论2: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所以这个加速度可称为

(板书)结论3:重力加速度(g)(自由落体加速度)

A. 数值和单位

a. g的变化规律 :

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g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b. 标准值:g=9.8m/s2,初中g=9.8N/Kg.粗略计算g=10m/s2

B. 方向:竖直向下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应遵循哪些规律呢?

(板书)3、自由落体运动运动学规律

①   Vt=gt

②   s= 1/2gt2

③   V2t=2gs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一般取9.8 g/m.s2

(板书)4、应用

例1:钢珠从17.7米高的地方落下,落下的时间是1.90秒,求重力加速度.

课堂小结:

1、自由落体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运动形式,日常生活中许多物 体的下落运动都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研究自由落体具有普遍的意义。

2、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我们采用了一种理想化的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入手,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由浅及深的推入,从而得出了一种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这种理想化的方式,在以后我们学习物理时经常要用到。

3、测定匀变速度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a=(Sn-Sn-1)/t2= Δ S/ t2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直线运动

第八节 自由落体运动

1、物体的下落运动

(1)沿直线竖直下落的运动

(2)受重力作用,同时受空气阻力作用。

问题:(1)不同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是重的物体下落快呢,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2)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快?

(3)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1。初速度为零。

2、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学规律

结论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规律 :

Vt= at

S= at2/2

结论2: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结论3:重力加速度(g)(自由落体加速度)

A. 数值和单位

a. g的变化规律 :

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g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b. 标准值:g=9.8m/s2,初中g=9.8N/Kg.粗略计算g=10m/s2

B. 方向:竖直向下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Vt=gt

h= 1/2gt2

V2t=2gh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一般取9.8 g/m.s2

4、应用

5、作业: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5

课标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5节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内容。内容标准中这节有关的条目是: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分成两节来讲授。本节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下一节按照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科学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分析

有利条件: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不利条件:对“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有根深蒂固的感性认识。

学生特点:基础比较差但有好奇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自由落体的概念和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确立依据:自由落体运动概念需要学生准确掌握。而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设计,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

3、情感与价值观:

(1) 调动学生积极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2) 渗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3)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牛顿管、硬币、天平、小纸片、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铁架台、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等。

二、教学方法

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自古以来有很多人研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意义重大。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科书的表达分为两节。本节课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实验过程”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比一比看谁反应快”。两个同学上讲台,同学甲用右手捏住直尺的上端,同学乙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开,放在直尺的正下方,当同学甲放开直尺后,同学乙立刻去用手指夹直尺。然后甲、乙同学互换,看谁反应快,能夹住直尺。

设计意图:①、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切入点,展开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索。

2、录像演示:

a.石头从空中落下;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c.树叶从树上竖直飘落

提出问题:“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分析问题,体会物理模型来源与生活。

3、学生自主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1)提出假设: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

(2)学生动手实验(分组):小段粉笔下落、纸片下落、纸片揉成纸团下落。

(3)让学生思考、讨论、“说一说”,“说一说”是开放性的,鼓励学生参与,不过分看重结果。

(4)学生独立完成教材实验(学生独立完成,本章第1节为:实验“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然后交流、讨论得到结论:在空气阻力、摩擦力可忽略的情况下: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不同重量的物体加速度相同;③加速度的大小为 (学生由实验中测量的值)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更有说服力。并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4、教师演示:牛顿管。在无空气阻力的条件下不同下落的快慢。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自由下落运动升华为自由落体运动,强调物理条件的重要性

5、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设计意图:概念的强调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6、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纸带)。方法:Δs= aT2、V—t图像法。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约等于9.8m/s2 。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师生共同提炼教学内容要点,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7、引出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

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的反复实验表明,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

学生阅读:P44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归纳及表达能力。

8、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及应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迁移到“自由落体运动”。

V=gt h=gt2/2 V2=2gh

9、例题分析、课堂练习

10、思考与讨论:解释如何测反应时间。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首尾呼应

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

一、概念:只受重力作用, 三、重力加速度 四、运动规律

从静止自由下落

1、大小 V= g t

二、特点:初速度为0,加 2、方向 h = gt2/2

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不同纬度的变化 V2=2gh

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提出问题,不断引发矛盾,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13篇


我为您准备的“自由落体运动教案”一定会完美符合您的要求。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分享是一种关爱它传达着你的心意!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现象+合力推理+实验验证

教学用具

用薄纸糊一纸袋、两小钢球、抽气机、牛顿管、有关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分别是什么?

2、导入:同学们,我们通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物体下落的速度到底与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让一个纸袋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钢球落得快。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公元前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使人们在错误的结论下走的多年。同学们听说过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吗?伽利略做过大量的由静止下落的实验,并且还用归谬法、数学图利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同学下去看课后阅读材料,伽利略为了证明亚里斯多德观点的错误,他就拿了一个质量是另一个质量10倍的铁球站在比萨斜塔上,使两铁球同时下落,结果两铁球几乎同时落地。

且再看实验:把刚才的纸袋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同时下落,同学再观察:

学生:几乎同时落地。

师:同一个纸袋,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学生:这是因为空气的阻力的影响。把纸袋揉成团,所受空气的阻力要比纸袋所受空气的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老师:如果真的把质量、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中,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和伽利略的结论一样吗?

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气相当稀薄)的牛顿管拿出来,让牛顿管中的硬币、鸡毛、纸片、粉笔头从静止一起下落。

学生:同时落下。

演示:把小钢球装进纸袋,与另一个小钢球同时下落。

现象:同时落地。

老师: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些过程、结论,给其下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

在真空中物体只受重力,或者在空气中,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很小,和物体重力相比可忽略的条件下,物体从静止竖直下落。

1、自由落体运动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距我们三百多年前的伽利略经过大量的实验、严密的数学推理、得出:自由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后来人们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测得: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同学们请阅读材料p37页内容,能得到什么知识?

总结:地球上不同的纬度、g值不同。其方向为竖直向下。通常的计算,g值取9.8m/s2,粗略计算:g=10m/s2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推出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以及位移——速度公式。

学生推导得出:

(1)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2倍,甲从h米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米高处与甲同时自由下落,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b:下落过程中,下落1s末时,它们速度相同。

c:下落过程中,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第n秒通过的位移比第1秒内通过的位移多少米?g=10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出了运动规律的三个公式,要求学生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灵活地运用。

四、作业

1、p38 3、4 p43 10

五、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2)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本节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得到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基于教材特点,本教案设计“以人为本”,突出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体现物理教育在个性品质、好奇求知、质疑创新等方面的价值导向。

本课总体设计思想是:课堂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寻找论据,经历交流实验结果和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体会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通过“牛顿管”实验,打点计时器实验研究规律,在科学过程展示中推出学科知识,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探究及教师解说,着力于撼动青年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弘扬浓厚的物理课程文化。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现象,了解分析物理规律的方法。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器材及方法】:

1、器材:两张大小不同的小纸片;粉笔头;乒乓球;一个小钩码;牛顿管

2、方法:通过小实验和逻辑推理启发式教学。

【重点与难点】:

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如图:一个物体离地h高处,当把细绳剪断,物体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这种运动即为自由落体。问题: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呢?

实验讨论1、一张小纸片和一支粉笔头同时从同高处下落,哪个先落地?(动手做)

现象:粉笔先落地。感觉:重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讨论2、一个乒乓球和一个钩码同时从同高处下落,谁先落地?

现象:钩码先落地。感觉:重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讨论3、把小纸片揉成团再重做实验讨论2。

现象:两者差不多同时落地。

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由物体的重量有关?

首先我们来用一种巧妙的推理方法来进行推理:(讨论)

1、假设一块大石头的下落比一块小石头下落快。

2、而两块石头的总重量最大,它们整体下落的速度与大石头、小石头下落的速度相比应如何?(答:整体下落速度最快)。

3、而如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如何?(答:两块石头的整体下落的速度应小于大石头的速度,而大于小石头的速度。)

4、这与重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矛盾。实验:用牛顿管做实验,大家看到:真空管内的形状质量都不同的金属片、小张片当管直立过来时,它们同时到过管底。

结论:说明它们下落的一样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它的重量无关!我们不能仅用生活中的感知去推究物理规律,而应深刻分析,抓隹矛盾的主要方面,由实验总结出本质的东西,得出物理规律。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我们来看看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

①、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②、从静止开始下落。

2、运动性质:它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速直线运动。

3、运动规律:因为物体只受重力,据有:如果在相同地区,不同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则它们的运动速度和从同高度下落至地面的时间都相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那么,不同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是否相同呢?

三、重力加速度。

1、重力加速度: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2、实验: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课本第51页图2—24中是一个小球从某高度自由下落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相同时间照一张相片)从小球正面拍摄的,图中的多个小球是同一个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叠加的结果,从图中可读出相邻的时间里小球发生的位移。根据(T为频闪照相机的拍摄时间),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

3、根据用不同的小球重复实验表明:同一地区,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相同。

4、不同地区(纬度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略有不同。从书中表中可知:

①同一纬度地区重力加速度相同。

②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

③通常计算中,重力加速度取,粗略计算中取。

四、总结。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在同地区相同,不同地区重力加速度与纬度有关。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凡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也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练习:

1、想测出一幢楼的高度,你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

2、一个物体从塔顶自由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秒内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

3、求一个物体自由下落,从下落时起,第隔1秒钟物体下落的高度之比。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能力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把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的公式,这体现了物理学从简单问题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研究时,给出了频闪照相机的照片,但没有作定量的详细分析,只要求从图上看出物体越落越快,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可.教材为了简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直接给出了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讲述,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实验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做好实验和推理分析.

教法建议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实验,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认识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的问题.

教学难点: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

主要设计:

一、

[方案一]

1、思考与讨论:

(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团棉花和一块石头下落的现象)

(3)请举出一轻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小粒石子和一大张纸片下落情况)

2、分析引导:

(1)上述实验现象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教师指出)

(2)演示:把纸片团成一个小纸团,再让它和小石子同时下落的现象.

(3)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4)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

3、分析与小结:

(1)分析“牛顿管”实验的特点,引出的定义.

(2)展示课件“的频闪效果”

(3)分析频闪效果,分析出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案二]

1、教师提出我们要研究一种见得非常多的物体运动,即物体下落的运动,问学生: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的快?

2、启发学生回想所见过物体的下落运动,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物体下落现象总结为“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配合演示)

3、提问:怎样从理论上说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让学生看教材30页有关伽利略的推理,认识到从“重的物体下落快”会导出矛盾的结论.

4、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可通过前面的演示启发学生想到:空气阻力的作用使得物体下落问题变得复杂.

5、教师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引导学生想到研究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因此应首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指出可根据实验来研究.

6、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7、教师小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叫,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下落快慢相同.

8、展示课件“的频闪效果”,总结特点: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分析引导: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下落到同一位置时(这个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时间总是相同的.可知:这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里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让学生看书,记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3、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的公式:

若学生基础较好,可根据自由落体频闪照片,用分析纸带的方法粗算一下自由落体加速度.

探究活动

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在其正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时后一滴恰好离开水龙头,测出几滴水落到盘中的总时间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h,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请思考:为什么不只测出一滴水下落的时间即开始计算?按前面给的方法测出一个水滴下落时间还是?为什么?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是什么?实际做一做,计算一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是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5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编排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之后,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这种常见的特殊的运动的研究,即能复习和巩固前面的知识,加强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能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至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我主要把它作为以后要考虑的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落体运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就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种前概念对于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难点(2)、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探究过程难点在于,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要确保实验能够成功,能让学生在对实验数据处理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启发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而且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导课

先通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从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的树叶能一起同时下落吗?”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然后通过演示1:硬币和纸袋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从表面上看得到结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继续演示2:将等大的正方形纸片,一张揉成纸团,让纸团与纸张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对得到的不同结果,让学生讨论,提出猜想:物体下落的快慢除了跟重力有关外,还与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有关。

演示3:展示和介绍牛顿管,说明里面装有金属片和羽毛两个物体,已经抽掉了空气,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问:谁下落得快呢?

演示4:在上面那只牛顿管中放入空气,再做以上实验。问:谁下落得快呢?(现象明显,引导学生总结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在这里着重突出科学探究的两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物理问题和从物理学角度明确表述问题的能力。在猜想与假设环节的实施中,应该让学生反复经历假定和解释这两个过程,这是一个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反复交替的过程,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阅读课文,再进入新课的教学。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6)

课标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5节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内容。内容标准中这节有关的条目是: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分成两节来讲授。本节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下一节按照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科学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分析

有利条件: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不利条件:对“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有根深蒂固的感性认识。

学生特点:基础比较差但有好奇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自由落体的概念和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确立依据:自由落体运动概念需要学生准确掌握。而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设计,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

3、情感与价值观:

(1) 调动学生积极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2) 渗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3)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牛顿管、硬币、天平、小纸片、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铁架台、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等。

二、教学方法

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自古以来有很多人研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意义重大。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科书的表达分为两节。本节课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实验过程”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比一比看谁反应快”。两个同学上讲台,同学甲用右手捏住直尺的上端,同学乙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开,放在直尺的正下方,当同学甲放开直尺后,同学乙立刻去用手指夹直尺。然后甲、乙同学互换,看谁反应快,能夹住直尺。

设计意图:①、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切入点,展开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索。

2、录像演示:

a.石头从空中落下;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c.树叶从树上竖直飘落

提出问题:“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分析问题,体会物理模型来源与生活。

3、学生自主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1)提出假设: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

(2)学生动手实验(分组):小段粉笔下落、纸片下落、纸片揉成纸团下落。

(3)让学生思考、讨论、“说一说”,“说一说”是开放性的,鼓励学生参与,不过分看重结果。

(4)学生独立完成教材实验(学生独立完成,本章第1节为:实验“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然后交流、讨论得到结论:在空气阻力、摩擦力可忽略的情况下: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不同重量的物体加速度相同;③加速度的大小为 (学生由实验中测量的值)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更有说服力。并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4、教师演示:牛顿管。在无空气阻力的条件下不同下落的快慢。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自由下落运动升华为自由落体运动,强调物理条件的重要性

5、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设计意图:概念的强调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6、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纸带)。方法:Δs= aT2、V—t图像法。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约等于9.8m/s2 。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师生共同提炼教学内容要点,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7、引出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

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的反复实验表明,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

学生阅读:P44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归纳及表达能力。

8、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及应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迁移到“自由落体运动”。

V=gt h=gt2/2 V2=2gh

9、例题分析、课堂练习

10、思考与讨论:解释如何测反应时间。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首尾呼应

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

一、概念:只受重力作用, 三、重力加速度 四、运动规律

从静止自由下落

1、大小 V= g t

二、特点:初速度为0,加 2、方向 h = gt2/2

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不同纬度的变化 V2=2gh

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提出问题,不断引发矛盾,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7)

整体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知识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在整个必修一教学的安排上,匀变速运动的教学重点在于规律的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新课教学则要向学生介绍用现代先进教学仪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特征,有利于学生站在一个现代新科技的角度观望历史人物对自由落体的研究,体会近代物理的先驱伽利略是如何进行研究的——这是向高中学生首次介绍伽利略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它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引入课题和分析论证课题;二是介绍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用打点计时器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这两个问题是统一的,前者是教学的组织,即课程进展的形式;后者是课题内容本身,这两者的结合便是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性质,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和课本中的小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疑、解疑、探求规律,做到师生默契配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2.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介绍伽利略上百次的对落体运动本质规律的探索研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挖掘德育教育的素材.

课前准备

木架、小球、细线、牛顿管、硬币、羽毛、纸片(多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教师两手分别拿一小球和纸片,从相同的高度释放两物体.提出问题:小球和纸片谁先落地呢?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是不是说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地比较快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故事导入

一位普通的妈妈,身体纤弱,轻声细语,几乎不爱好任何的体育运动.

一天,她出门去买东西,孩子和保姆留在家里.保姆拉过一张桌子放在窗户前,让孩子自己趴在桌子上玩,自顾自地做其他事情去了.

当妈妈的身影在远方出现的时候,孩子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他伸出小手想去拥抱那个熟悉的身影,大半个身体顿时悬在半空中.

孩子不会理解自己身处的险境,希望妈妈立刻把他抱进怀里.于是,五楼的窗口上,小男孩变得像小鸟一样轻盈,他张着翅膀向着妈妈飞过去.周围的人们都目睹了这一幕:远处的妈妈只感觉自己变成了一支箭飞快地奔向一栋大楼,然后准确地接住了从楼上掉下来的一个小男孩.

闻讯赶来的消防队员对这一幕的发生简直难以置信,按照他们的计算,用那么短的时间从女人当时所处的位置跑到楼下是不可思议的,连最优秀的消防员也无法达到那样的速度.

你能根据当时的情景测出这位伟大母亲的奔跑速度吗?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呢?

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推论①vt2=v02+2as;② = = ;③v0=0

s1∶s2∶s3=1∶4∶9 sⅠ∶sⅡ∶sⅢ=1∶3∶5

我们今天应用这些知识研究一种常见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硬币和纸片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从表面上看得到结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这样吗?

推进新课

一、自由落体运动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从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的树叶能一起同时下落吗?

教师设疑: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猜想: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大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质量小的┛炻穑开

合作探究

取两枚相同的硬币和两张与硬币表面面积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在下述几种情况下,都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下落快慢情况.

1.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一个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可以看到硬币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质量大的下落得快.

2.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将其中一张卷紧后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到卷紧的纸团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下落得快.

3.将一枚硬币与已经粘贴了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到一样快,说明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时下落一样快.

4.一块面积较大的硬纸板、一个小软木塞,分别放到已调平的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可以看出纸板比软木塞重,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软木塞比纸板下落得快,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会比质量大的物体还快.

结论:物体下落过程的快慢与物体质量(轻重)无关.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8)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是司南版必修1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章从最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入手,讲述运动学的重要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科学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2.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理想化方法比较重力与空气阻力的大小,识别自由落体运动。

2.通过探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一样。

4.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5.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对理论的推导普遍感到困惑;并且严重受(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前概念的影响。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教学的难点是: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无关。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示实验和科学的辨析,认识自由落体的规律,通过对其研究,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实验观察法+合理推理+实验验证+归纳、总结的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轻、重的物体,哪个下落的快?)、引导学生思考、勤于动手,引导学生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识——巩固深化”的学法。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提出问题(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物体下落的快慢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可能回答:重的物体下落的快;体积小的物体下落的快等)。

2.新课教学:(大约35分钟的时间)

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下落的快的印象很深,为了克服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创设物理情景,通过演示实验(比较硬币与纸团的下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用牛顿管实验进一步探究,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如果处于真空环境,物体就会同时落地。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教师提出新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并引导学生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速度公式

平均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位移速度关系

推论

同时给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让学生阅读教材47页的信息窗,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同。培养学生推导能力。最后,教师让学生阅读49-51页;通过伽利略的悖论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逐步体会伽利略的“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9)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

一、首先是:说教材:

1、分析教材:《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粤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如位移、时间、速度、匀速运动、加速度等)知识后编排的。

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科学家研究过落体运动,其中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通过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将从特殊到普通,推广到探究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运动规律。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通过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去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为研究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是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在知识方面,学生有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2、教学目标: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方面:(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然后是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实验探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的欲望。

(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重点、难点: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是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及产生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实质。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用实验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落体运动的兴趣,且是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都能体验实验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会详细提及。

二、然后是教法、学法:

基于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而在知识方面,学生有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启发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而且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历史上有3个改变世界的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开启了人们的欲望与智慧的大门,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握在乔布斯手中。苹果的下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可是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飘荡在空中?它在下落过程中是怎样运动的?我们在这一节课讲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学习。

(二)进行新课

1、录像演示:

a.石头从空中落下

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

c.树叶从树上竖直飘落

教师引问:观察并指出以上物理情景中物体相似的运动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总结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总结:画面中的物体都是从高处落到地处,这类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落体运动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设计说明:从生活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知识的好习惯。

2、关于落体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A.提出问题

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可以用观看赛跑的生活情景来说明我们研究物体运动往往首先关心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直接引入该问题)

(1)提示学生想象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落体运动(或具体举例)。

提出疑问:以经验来看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

(2)直接经验:重的物体下落快——也是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认可的观点(简介亚里士多德)。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对落体运动快慢的经验感受。设计说明:此环节将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落实在其运动的快慢上,直接问“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是为了更易进入主题

B.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矛盾。

(1.观点——物体从空中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有关。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2.结论

【结论1】如果把石头和树叶捆在一起,其下落的速度应该比其中任一物体下落的速度快。

【结论2】如果把石头和树叶捆在一起,独自下落较慢的树叶就会拖慢独自下落较快的石头,最终其下落的速度应该比石头独自下落的速度慢。

显然,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设计说明:相互矛盾的结论既是对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的'震撼,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可相互讨论,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其余倾听、思考。逻辑推理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C.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用一枚硬币(一元的效果不错)、两枚和硬币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一枚粘有硬纸片的硬币、一粒小塑料球,一团棉花(质量要比小塑料球的大)来比较轻重不同或相同的物体下落快慢。

①.一枚硬币与一枚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②.一枚硬币与一枚粘有面积相同的纸片的硬币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③.将一枚硬纸片团成团,与另一枚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④.一粒小塑料球与一大团棉花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设计说明: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各个小组间巡视,收集学生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如何创设实验条件(如怎样保证等高同时释放等);启发学生注意总结实验现象中两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进行关联比较。学生准备材料:硬币、纸片。课前要求学生准备材料时并没有告知学生具体用途,学生对此充满好奇,这也从一个侧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进行实验与探究,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结论一般有三种情况:

a.重的物体下落快;b.轻重不同而下落快慢相同;c.轻重相同而下落快慢不同。

考虑到如果能有与直觉经验完全相反的现象出现,学生的认识会更明确,故增加了“一粒小塑料球与一大团棉花下落快慢比较”的实验设计,体现“轻的物体可以比重的物体下落快”。

(3)分析小节

(a)选小组代表描述所观察的实验情景及小组的讨论。

(b)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结果显示出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设计说明:教学的重心应放在精心准备的语言讲解上,归纳、认识、分析、发现。作出科学猜想,然后验证猜想,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强化学生对自行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解。此处由学生做结论时可以的,但学生的结论不应是最后结论,最后结论应是教师给出的,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4.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1)引问:既然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从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可以猜想到是空气阻力影响。

(2)猜想: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吗?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猜想:毛钱管实验。(可考虑用电脑课件,老师同步讲解。)

(3)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猜想、观察、思考、理解、体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过程中运动快慢与质量无关。

通过毛钱管实验使学生认识:

(1)探究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必须考虑或排除外界因素干扰。

(2)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

5.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1).概念引入

引问:由于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影响,要想研究落体运动就必须排除空气阻力,那么,如果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物体的受力有什么特征。

学生以原有的力学基础可以很快答出:忽略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即初速度为零)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思考,联想,答问。概念认识强调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运动,实际生活中物体受到空气阻力,但一般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6.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自由落体

(1).引问:若要研究某种运动规律,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和器材?

学会回顾前面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体验,可想到:利用打点计时器采用示踪(轨迹记录)法研究。

(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纸带记录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A.轨迹——直线方向——竖直向下

B.变速——速度越来越大——比较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

小组实验、操作、记录、思考、交流讨论,

(可提醒学生课前复习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重点强调任意两个相邻点(无论匀速或变速)的等时性。)

7.引导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研究运动规律的方法之一为寻找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故可以想到做s-t图象,分析推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基于本实验的特点,不容易确定起始点,故不方便准确测出s,从而给s-t图象的得出带来一定难度,这一点可在下一节课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解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设计说明: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亚里士多德: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2.伽利略: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

二.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三.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速度方向不变,有加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10)

1. 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

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

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 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

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 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

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 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

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 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说教学方法

(1) 实验观察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 实验研究 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讲练结合式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 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 说教学程序

(1) 复习提问:

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ΔS=aT2

(2) 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 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

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 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

(3) 推导

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习(1)(2)(3)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11)

一、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中专物理教材(高教版)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巩固前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它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精神。因此,教学要从科学结论的学习上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物理方法和思想的学习中,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懂得认知未知事物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2)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能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通过实验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及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及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说重点和难点:

1.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重力加速度。

2.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纸带的处理。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回忆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类比迁移。我安排学生分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探究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求出自由落体加速度,在前面已经给学生介绍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和怎样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重点给学生讲解了纸带的处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并让学生通过动手计算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让体会到成功的体验。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动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但毕竟是农村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由于是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为了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前我作了必要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介绍了怎样用打点计时器计算加速度,着重给学生讲解了纸带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讲授、实验演示、探究式教学法。人们在自然界看到的落体运动都是重的物体下降快,轻的物体下落慢。为了帮助学生消除错误观念,树立正确观念。通过纸团和纸片下落演示实验和牛顿管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物体下落的快慢跟物体的质量无关,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一样快。为了让学生亲眼“看到”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且加速度的大小为g,在此采取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分析纸带上的点迹,自己动手算出:自由落体运动确实是一种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计算得出:加速度的大小与纸带下悬挂重物的质量无关,说明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降的速度一样。

对学生来说,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并积极思考,得出准确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通过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自由落体加速度。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列举自由落体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演示:质量相等的纸团和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一样?

结论:下落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

此时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问题: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结果会如何?

演示:牛顿管实验

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情况与重力大小无关。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终于使问题真相大白,从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给学生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对实际落体运动进行理想化处理得出的一种理想模型(跟前面学习的匀速、匀变速运动一样。相机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忽略次要因素,凸显物理现象的本质。)

让学生动手探究重物自由落体运动,感悟运动特点。

问题1:自由落体运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启发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提供相应的器材:打点计时器、重物等):分组实验、处理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论。

师生归纳、总结出:自由下落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分组实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这部分大约需要15分钟)

问题2: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否相同?

根据前面的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相同。

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说明其方向。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上各地重力加速度的表格,能否发现一定的规律。

结论:纬度越大的地点,重力加速度越大(原因待以后进一步学习)

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三)例题巩固:

例题:一个物体从19.6m高的地方自由下落,问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它落到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简单应用,熟悉公式,巩固知识。

(四)学生练习

完成《学生工作页》

(五)巩固新课

(1)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六)布置作业

1.在练习3.5中任选两题上作业本

2.阅读教材65页《伽利略及其科学贡献》

3.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看看伽利略是用什么方法推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的。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位同学都会做作业,让每位同学都有收获;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学习的能力。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12)

《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本节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得到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基于教材特点,本教案设计“以人为本”,突出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体现物理教育在个性品质、好奇求知、质疑创新等方面的价值导向。

本课总体设计思想是:课堂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寻找论据,经历交流实验结果和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体会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通过“牛顿管”实验,打点计时器实验研究规律,在科学过程展示中推出学科知识,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探究及教师解说,着力于撼动青年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弘扬浓厚的物理课程文化。

三、教具1、 硬币、与硬币等大的纸片、正方形等大的纸片和薄纸板、抽气机、牛顿管2、 多媒体教学软件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知识那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应遵循哪些规律呢?

1、 规律:

Vt=V0+at

S=V0t+1/2 at2

2、 推论:

(1) Vt2-V02=2aS

(2) V0=0

S1: S2: S3 …… =1:4:9 …… S Ⅰ : S Ⅱ : S Ⅲ …… =1:3:5 …… (3)Sn-Sn-1= Δ S=at2 ?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方法之一

(二)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一种非常常见的运动

(板书)1、物体的下落运动

举例:粉笔头下落、树上苹果下落等等

问:从运动轨迹看,落体运动有什么特点呢?

生:都是沿直线竖直下落,

(板书)(1)沿直线竖直下落的运动

问:受力有什么特点?

生:受重力作用,同时受空气阻力作用。

(板书)(2)受重力作用,同时受空气阻力作用。

问:(1)不同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是重的物体下落快呢,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2)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通过实验设疑)

[演示1]:现在我取一枚硬币和一张与硬币等大的纸片,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硬币先于纸片落地。

师:由于硬币比纸片来得重,能不能由此得出结论:

(板书)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生甲:重的物体下落快。

生乙:不一定。

[演示2]取一大一小纸片各一张,把小纸片揉成团,让两者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纸团比纸片先落地

师:现在纸团比纸片先落地,能不能由此得出结论:

(板书)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快?

(矛盾的结论使学生陷入了沉思,让学生思考议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总结)

生:物体下落过程中有时是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是轻的物体下落快,说明物体下落的快慢除了跟重力有关外,还跟其它因素有关。

师:到底还有什么因素在影响着物体下落的快慢呢?我们取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它们的重力是相同的,这样重力对下落的作用是一样的。再把其中的一张捏成纸团,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纸团先于纸片落地。

师:重力相同的物体有时也不能同时落地,为什么呢?

(学生议论发言)

生:这些实验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空气阻力影响了物体的下落运动。

师:对,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正确的,空气阻力的影响使问题变得复杂化了,现在,我们尽量减小空气阻力对物体的影响,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演示3]把演示1实验中的纸片捏成一团让它跟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现象:纸团和硬币几乎同时落地 师:现在,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几乎同时落地了,如果我们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设法让物体在真空中,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演示4]取长约1.5米,上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玻璃筒,里面装有金属片、羽毛等,先抽光空气,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金属片和羽毛同时落时。

师:总结以上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生: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板书)(3)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教师用科学实验进一步说明此结论的正确性)

实例:(1)1971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在月球表面上让一把锤子和一根羽毛同时下落,观察到它们同时落到月球表面上。

(2)1993年4月8日上午,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学家用精密的自动投卸仪器把乌檀木、塑料、铝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小球,从比萨斜塔塔身44米处投下,用精密电子仪器和摄像仪纪录,结果所有小球以同一速度落地。

师: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沿直线下落的运动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一类运动

(板书)2、自由落体运动

(1)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1。初速度为零。

2、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作了许多研究工作,他用简单明了的科学推理,巧妙地揭露了亚里士多德学说内部的矛盾,并推断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运动。

(用多媒体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

伽利略所处的年代还没有钟表,计时仪器也较差,自由落体运动又很快,伽利略为了研究落体的运动,利用当时的实验条件做了在斜面上从静止下滑的直线运动,证明了从静止下滑的情况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逻辑推理外推到斜面倾角增大到90 ° 的情况,小球将自由下落,他认为这时小球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构思相当之巧妙。 今天,距离伽利略的时代已经有三百多年了,伽利略当时无法实验证实的结论,我们已经可以用实验来证实了。

[多媒体演示]:让小球从一定高度下落,利用闪光照相技术拍照。把闪光照片放大,让学观察。

(教师简述研究方法)

师:照片上相邻的像是相隔同样的时间拍摄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在相等时间间隔内,小球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表明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快,表明物体做得是加速运动。那如何判断小球做的是匀加速运动呢?

(教师提示从 Δ S=at2分析,让学生自己根据数据计算相同时间间隔内相邻位移之间的差值 Δ S,找出规律来,最后教师总结。)

师: Δ S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都是恒量,所以可判断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度运动 —— 证实伽利略的推断是正确的。(板书)结论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那它在运动时应遵循哪些规律呢?

(板书)规律 :

Vt= at

S= at2/2 师:这个加速度对所有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都相同吗?

教师提示:要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同时到达地面,根据S= at2/2可知,它们的加速度必定相同。

(板书)结论2: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所以这个加速度可称为

(板书)结论3:重力加速度(g)(自由落体加速度)

A. 数值和单位

a. g的变化规律 :

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g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b. 标准值:g=9.8m/s2,初中g=9.8N/Kg.粗略计算g=10m/s2

B. 方向:竖直向下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应遵循哪些规律呢?

(板书)3、自由落体运动运动学规律

①   Vt=gt

②   s= 1/2gt2

③   V2t=2gs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一般取9.8 g/m.s2

(板书)4、应用

例1:钢珠从17.7米高的地方落下,落下的时间是1.90秒,求重力加速度.

课堂小结:

1、自由落体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运动形式,日常生活中许多物 体的下落运动都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研究自由落体具有普遍的意义。

2、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我们采用了一种理想化的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入手,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由浅及深的推入,从而得出了一种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这种理想化的方式,在以后我们学习物理时经常要用到。

3、测定匀变速度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a=(Sn-Sn-1)/t2= Δ S/ t2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直线运动

第八节 自由落体运动

1、物体的下落运动

(1)沿直线竖直下落的运动

(2)受重力作用,同时受空气阻力作用。

问题:(1)不同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是重的物体下落快呢,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2)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快?

(3)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1。初速度为零。

2、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学规律

结论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规律 :

Vt= at

S= at2/2

结论2: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结论3:重力加速度(g)(自由落体加速度)

A. 数值和单位

a. g的变化规律 :

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g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b. 标准值:g=9.8m/s2,初中g=9.8N/Kg.粗略计算g=10m/s2

B. 方向:竖直向下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Vt=gt

h= 1/2gt2

V2t=2gh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一般取9.8 g/m.s2

4、应用

5、作业: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13)

1.说课标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经历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说教材

本节课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教科书已安排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内容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有关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和纸带的处理方法,因此自由落体运动可以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具体实例来进行讲解。因此,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习到的知识的回顾与应用,同时也为日后学习平抛运动等复杂运动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组织同学们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探究规律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本节课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实验,通过实验起到培养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方法的作用。

3.说学生

(1)有利条件: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不利条件:对“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有根深蒂固的感性认识。

(3)我校学生特点:基础比较差但有好奇心。

4.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说教法

本节课教学过程为:提出问题→设疑→实验探究→科学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探究、讨论、讲授等方法。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物体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6.教学中使用的仪器

(1)演示实验器材:牛顿管、抽气泵、橡皮管。

(2)分组实验器材(两人一套):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直尺、两张白纸、纸带若干条、钩码、铁夹、铁架台支架等。

7.说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②.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建立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通常情况下g取9.8m/s。

③.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设计,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③.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

(3)情感目标

①.调动学生积极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②.渗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③.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

8.说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以比一比看看谁反映得更快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①.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切入点,展开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索。录像演示:

a.石头从空中落下

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

c.树叶从树上竖直飘落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运动快慢情况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设计意图】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分析问题,体会物理模型来源与生活。

(2)实验探究、答疑解惑同学们做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1:将一张白纸和一块橡皮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学生:橡皮先着地,白纸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实验2:将半张白纸揉成的纸团与一张白纸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学生:纸团先着地,白纸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提问:质量相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吗?

实验3:将一张白纸和一张白纸揉成的纸团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学生:纸团先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更有说服力。并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演示实验:用牛顿管演示猜想。牛顿管就是一个玻璃管,其一端装有阀门,里面有金属片、羽毛等物品,开始牛顿管里面充满空气。用抽气泵将里面的空气抽出,把橡皮管插好,开始抽气,把手放在出气口,感觉到有气体出来,感觉不到气体时,几乎就抽完了。这个实验由学生进行,分做三次让牛顿管内部物体进行下落实验,里面的空气逐渐减少,让学生体验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过程的影响。学生观察实验,得出认识: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落地,说明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就是空气阻力。

教师归纳: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当空气的阻力比物体的重力小很多,对物体的下落过程影响很小时,我们就近似认为它的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

【设计意图】

把生活中的自由下落运动升华为自由落体运动,强调物理条件的重要性。

(3)科学猜想、实验探究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变速。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根据:saT

教师提问:我们怎样去验证猜想?

利用现有实验器材学生分组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操作,打好纸带后进行分析、计算,教师在旁边巡视、指导。之后,让各小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交流各自的探究方案。

方案示例

方案1: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纸带竖直穿过限位孔,用绳子挂住钩码,再用铁夹夹在纸带下端,用手捏住纸带的上端,保持纸带竖直,放手让纸带自由下落。

打下两条纸带,发现Δs=s2-s1=s4-s3=s6-s5=aT

方案2: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和方案1相同,只是在处理实验数据上采用图象法,先算出各点的速度,然后作图。

方案3: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和方案1相同,只是在处理实验数据上采用观察法,发现物体下落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笔、专注的良好探究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知道科学来源于实验与探究。

(4)小组交流、得出规律

请学生将各自得到的结果交流,看有何规律。

提示:在误差范围内,他们得到的加速度大小相同,为9.8m/s。教师指点:课本中还为我们提供了一幅闪光照片,是每隔相等的时间用闪光照相机拍下来的,请同学们测量、计算一下,看看它们的Δs是否相等,并计算出加速度。学生进行测量、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得出结论: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

实验由学生设计、数据由学生分析、规律由学生总结,其目的是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

(5)归纳总结、深化理解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规律:位移公式为h212gt;速度公式为vgt。教师归纳: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用g来表示,通常取g9.8m/s,粗略计算时可取g10m/s。请同学们观察表格数据,说明重力加速度g和纬度之间的关系。(6)规律应用、巩固提高例题讲解,布置课后思考题。

【设计意图】设计两个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实例,让学生设计方法,应用规律求解,使学生体验到规律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为现实生活服务。

(7)课后作业:课后习题2、3、4

板书设计:

第3节自由落体运动

1、物体的下落运动

(1)沿直线竖直下落。

(2)受重力作用,同时受空气阻力作用。

(3)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自由”的含义:

(1)初速度为零。

(2)只受重力作用。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力加速度g=9.8m/s,方向:竖直向下

(3)公式:vgth

【教学效果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学生则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习惯,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方法。

2.本节课教学过程独辟蹊径,有以下创新亮点:演示实验,发人深思,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体验,掌握第一手资料,使学生打消自己原来“重物体下落得快,轻物体下落得慢”的错误经验,起克服难点的作用;学生探究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推理、设计创新等能力,同时结论的得出是直接的,避免了烦琐难懂的理论推导,降低了难度,起了巩固重点又克服难点的教学效果;规律应用的教学体现讲练结合的教法,巩固了新学知识;测量学生反应时间的实验趣味性强,操作简单,达到了激发兴趣又练习了知识的效果;语言丰富时尚,如在总结空气中的羽毛下落慢的原因时“都是阻力惹的祸”。

3.教学须注意,演示实验的成败是关键,但实验操作难度较大,教师须提前反复练习,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整节课,内容丰富,时间较紧,要注意节约时间,如抽成真空以及打点记时器实验设备的组装都要在课前备好。

动物的运动课件


动物的运动课件【篇1】

【教材分析】

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的幼儿由于胆小,经验不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遇到困难总是逃避。因此,《勇敢的小蝌蚪》

【活动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害怕的事情,懂得遇到问题要勇敢面对。

2.能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积极想出解决的办法。

3.敢于挑战自我,萌发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勇气。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交流自己感到害怕的事情。

2.物质准备:课件(《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图片、与孩子有关让大人害怕的事情视频;歌曲《不怕不怕》。

【活动过程】

1.通过师幼谈话,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感到害怕的东西。

(1)谈话引出活动,说说自己感到害怕的事情。

提问:每一天我们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事情,有的让我们开心、有的让我们生气、有的让我们哭泣、有的让我们害怕,小朋友你有害怕的事情吗?

(2)引导幼儿用动作和表情表现自己遇到的害怕的事情。2.观看视频,知道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害怕的事情。提问:你们觉得大人有没有害怕的事情呢?

小结:大人也有害怕的事情,其中大部分都和小朋友有关,如害怕你们生病、受伤,所以小朋友要学会保护自己。

3.播放课件,通过欣赏绘本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学习一些面对害怕、解决困难的方法。

(1)教师讲述故事,树立小蝌蚪战胜害怕,最后找到妈妈的心理变化。提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它是怎么样克服困难的?

(1)引导幼儿结合小蝌蚪的经历进行思考,了解一些克服害怕心理的方法。

小结:给自己心里暗示,告诉自己我很勇敢;多去尝试自己不敢的事情,勇敢一次。

4.演唱歌曲,感受克服困难的多样方法,增强战胜害怕的信心。提问:当你独自一个人时,还可以怎样做能让自己勇敢起来?

小结:原来把你害怕的事情说出来也是战胜害怕的一个方法,我们赶紧和小朋友们交流一下吧!

动物的运动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快速侧步步行,动作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可以大胆而积极地选择玩小动物,互相配合完成游戏。

教学准备:

1.橡皮筋,垫子,平衡木和沙袋。

2、螃蟹**。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

听**做热身运动或动物模拟练习。

二、学习动作:

1游戏:“1,2,3”看谁反应快:听到1到左边,听到2到右边,听到3停止。游戏2---3遍。

2、学习侧步走。

(1)提问:请幼儿说一说,什么小动物爱侧步走?请幼儿模仿"螃蟹侧行",其他幼儿观察。

(2)请幼儿说一说动作的要领,边做边说儿歌:小螃蟹向右走,走走走,走走走;小螃蟹向左走,走走走,走走走。

(3)游戏练习:螃蟹1、2、3。

三、小动物运动会

1、师:小动物在森林里要举行"运粮"比赛的运动会,螃蟹、小兔、小猴、小狗他们都一起来参加,他们要爬过草地,走过独木桥,钻过山洞,最后将粮食运到目的地。你们想去参加吗?

请幼儿自由选择扮演的动物。

2、交待游戏规则:

(1)提醒每个小朋友要学会自己扮演的小动物的走路的样子,螃蟹侧步走,小兔是跳,小猴是脚着地爬,小狗是跑。

(2)将粮食运到目的地后,跑回来拍第二个小朋友的手,第二个小朋友再出发。

3、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

四、放松评价。

小结:今天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一起将粮食运到了相应的地方,而且还学会了侧步行走,有的小朋友走的很稳,有的走的很快,有的小朋友还想玩这个游戏,我们下次活动中再让小朋友们玩。

动物的运动课件【篇3】

活动设计背景

20xx年元旦悄然来临,庆祝新年搞什么样的活动呢?举办晚会吧,天气太冷,孩子们穿得越来越多,手脚活动太不方便;讲故事比赛吧,太单调孩子们没兴趣,肯定坐不住。大家一致提议,举行一次幼儿运动会,这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热闹气氛,孩子们一定会兴趣盎然。但这毕竟是三至六岁的孩子,不同于中小学的体育运动会,选择比赛项目一定要慎重。为了给运动会确定合适的比赛项目做个参考,我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增强体育竞争意识。

2.使幼儿学会按动物特征进行分类,体会比赛的合理公平。

3.按数字编号进行排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增强体育竞争意识

难点是:幼儿学会按动物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号码牌和奖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个好消息,你们想知道吗?森林里要开运动会啦!你们愿意参加吗?请小朋友们带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站在这里。小动物们你们介绍自己让大家都认识你们好吗?嗨!可爱的小动物们,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做出你代表的小动物的动作走进运动场吧!(运动员进行曲)

二热身准备

1教师宣布本次运动会比赛的项目有赛跑,游泳,飞行,跨障碍物跑,谁能告诉老师你想参加那些项目?

2师生做热身运动。

三.幼儿实际体验,明白按类分组比赛,比赛才合理公平

1、愿意参加赛跑的运动员站在起点线上。(强调要用上你代表的小动物的动作)

提出问题:

(1)小动物们这样比赛合理吗?

(2)谁有办法让我们的比赛更合理更公平?(分组,比自己最强的本领)

2.你觉得你代表的动物用自己最强的本领可以参加哪一项比赛,请站到对应的分类集合圈内。

3.师发号码牌,告诉幼儿号码牌的作用。

4.每组小队长带领组员做赛前练习。

四.宣布运动会开始,并宣布比赛注意事项。

五.颁奖仪式:请冠军上台领奖。(运动员进行曲)

动物的运动课件【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本单元主要讲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而动物的作用和人类的关系与动物本身具有运动和行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对动物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的运动方式有许多感性认识,对肌肉、骨骼和关节等结构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动物完成运动的各结构的协调配合及完成运动过程中各系统的协调配合认识不深。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的时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很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通过解剖及观察活动,提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列为本节重点内容。但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比较难理解,因此是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运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用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展示:各种动物运动的图片。设置疑问:“动物”从名称上体现了人们对它的最初的认识——能“动”。但动物的运动时如何实现的呢?播放视频:蛇追兔子。并提问:运动是通过身体的哪个系统实现的?通过情境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2.新课展开

本环节包含两个知识点的讲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运动系统的组成

教师分别展示家兔的骨骼图片和标本、关节的组成图片、鸡翅的实物,提出如下问题:

家兔的前肢和后肢,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骨组成的?关节的组成?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

通过家兔的观察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哺乳动物骨骼的组成。通过关节图片的观察,请学生用双手模拟关节的结构,亲自感知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进一步掌握关节的组成。紧接着让学生动手解剖鸡翅,依次拉动每一组肌肉,引导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

再用解剖刀除去肌肉,引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的联系,理解关节与骨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活动的基础上,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

接着引导学生完成屈肘、伸肘动作,感受运动的形成。通过观察与思考、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和动作的感受,让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首先,请学生做屈肘、伸肘运动,边做边思考:这一运动的完成需要哪些结构的配合?

其次,利用模型或教具,教师解释屈肘和伸肘运动中,骨、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之间的关系。

然后,利用已学过的反射弧知识,提出问题:

(1)反射弧都包括哪些部分?

(2)结合反射弧的知识,想一想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3)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系统的参与呢?

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运动不仅只靠运动系统完成,还需要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协调配合。

最后,结合本节所学,思考问题: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补充总结,掌握运动的形成原理以及运动对动物的意义。在本环节,通过实际感受运动和图片视频观察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运动的产生过程,以降低理解的难度。

接下来让同学一边做伸肘屈肘动作,一边描述动作形成的原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同时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3.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安排课后任务:课下尝试用硬纸板、松紧带和工字钉制作演示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将问题延伸扩展,真正让学生发散思维,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拉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动物的运动课件【篇5】

一、导入动物运动会情节,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教师:今天这里要开小动物运动会,请你们来做小裁判,好吗?(教师边演示图片边导入小动物进行跑步比赛的情节)

(1)教师出示跑道:你们看,这时什么?跑道上的数字代表什么?(第一跑道等)

(2)教师:小动物从哪里开始起跑?又跑到哪里?(幼儿指出)

(3)教师出示小动物图片,并开始比赛,比赛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比赛结果:比赛结束,小动物们发生了争执,有人说不公平,你觉得呢?

(4)幼儿自己选择,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各条跑道的长度不一样长。

二、幼儿自己动手测量,感知弯道不同的长度

(1)教师:各条跑道的长度是否一样呢?我们可以有什么办法知道每条跑道的长度呢?(量一量)用什么量呢?

(2)教师出示测量工具围棋子,介绍记录表,提出操作要求

(3)幼儿测量跑道,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三、讨论测量结果

(1)教师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发现新的问题,并展示幼儿的记录表,幼儿个别讲述。

(2)教师小结:现在经过用围棋子测量后发现比赛不公平,因为四条弯道跑道不一样长。

四、找各跑道不同的起点,巩固测量方法

(1)教师:既然四条跑道的长度不一样长,说明刚才的比赛不公平,既然比赛不公平,就要重新比赛,那么才算是公平的比赛呢?(引导幼儿说出“要跑一样长的距离)

(2)教师:经过商量,小动物们决定都跑13个围棋子的长度,不过他们有个要求,终点不变,请你们帮小动物们找出起点,怎么找呢?幼儿讨论

(3)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找起点的方法,引导幼儿可以从终点往回摆棋子找不同的起点

(4)幼儿操作,找起点、教师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

五、展示操作结果,评价幼儿的操作

(1)请个别幼儿介绍。

(2)播放课件,观看运动员跑步比赛起跑的图片,进一步感知运动会上弯道跑道的不同起点。

动物的运动课件【篇6】

教学PPT、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玩具珠子、穿珠绳、《运动员进行曲》、多媒体电脑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师: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了,场面一定非常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打开准备好的教学PPT)二、观看比赛场地,找规律教师:小朋友们看,这是小动物们已经准备好的比赛场地,这块比赛场地里的每条赛道摆放都与我们平时的不一样,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呢?

垫子:红色、黄色、蓝色…… 椅子:红色、黄色、蓝色……矮方凳:红色、黄色、蓝色……1.幼儿观察后交流发现的规律:赛道1上所摆放的物品是按照红色、黄色、蓝色的颜色规律摆放的;赛道2上所摆放的物品是按照蓝色、红色、黄色的颜色规律摆放的;赛道3上所摆放的物品是按照黄色、蓝色、红色的颜色规律摆放的。

2.请幼儿尝试将每条赛道按规律加长。

三、观赏开幕式场地的布置,找规律教师:观看完了比赛场地,我们再一起去看看主会场吧,也就是开幕式的地方看看吧!(教师接着放映教学PPT)1.观察会场的布置教师:小朋友们看,小动物们已经把会场打扮好了,多漂亮啊!咦,它们的会场上有没有像赛场一样按规律摆放的地方呢?仔细找找。

幼儿观察并交流,请幼儿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彩旗按图形排列,灯笼按大小排列,气球按颜色、大小两种规律排列,花按三种颜色排列。)2.观看小动物入场教师: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方阵准备入场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参赛的小动物吧!(放映PPT)(1)首先入场的是第一方阵的小动物,它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了,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排队的?(一只兔、一只狗、一只兔……)后面又来了几只小动物应怎么样排呢?(幼儿回答,并出示正确的列队。)(2)接下来出场的是第二方阵(一只猫、两只猴、一只猫……)摄影师刚想照张照片,有的小动物被几只气球挡住了,猜猜气球遮住的是谁?(请幼儿猜测后揭开气球验证答案。)(3)同样办法出示第三方阵(一只羊、两头牛、三只小鸭)后面排的是小老虎,应该排几只?(幼儿回答后,出示四只小老虎的图片。)3.小朋友入场教师:小动物们都已经排着整齐的方阵入场了,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是我们,该如何有规律的进入运动会场呢?

(1)引导幼儿说出不同的按规律排队的方法(如按男女排队,1男1女;按照男和女拍成两队列队……)(2) 教师统一意见后,若干幼儿按规律排队绕课室走一圈,同时播放《运动员进行曲》,列队幼儿向其他幼儿挥手致意。

四、制作奖品教师:比赛很快就要结束了,该给获胜的小动物颁发奖品了,可是小动物们准备的奖品还不够,怎么办?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好吗?

1.师介绍奖品的种类及做法:

第一类:用不同形状的珠子串成冠军项链(可按形状、数量排列)第二类:用不同颜色的珠子串成冠军项链(可按颜色、数量排列)第三类: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珠子串成冠军项链(可按数量、形状、颜色排列)2.幼儿分自由选择操作材料,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按规律进行制作。

3.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制作的。

五、活动延伸:,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按照规律摆放的,并尝试将身边的物品按规律排序。

活动反思:

该活动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体现了《纲要》中 "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的精神,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经常自发地将活动室、游戏区里的物品按规律排序,作为执教老师,反思该活动,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整合了健康、科学方面的内容,教育组织动静结合,为幼儿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2.在活动中,我采用了身边一些常见的物品做为教具,如垫子、椅子、串珠等,省时又省力,可操作性非常强。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变。

3.注重创设轻松自然的教学情境,引导幼儿在情境中自主地探究,教学难度层层递进,让幼儿始终保持良好的探索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动物的运动课件【篇7】

老师们,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节小班语言活动《动物运动会》。

健康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为了全面发展幼儿体能和增强幼儿体质,预防秋季流感的传播,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符合小班幼儿年龄及特点抓住幼儿喜爱小动物特点我设计了本次语言活动《小小运动会》,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并能根据动作创编儿歌,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这也是本次活动的目标。学习日常生活中常用动词如:飞、跑、爬、游、跳、走并根据词语做相应动作,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本次活动我分3个阶段进行,一、情境环境的创设,加上有趣的律动《我爱蹦蹦跳跳》的导入积极的调动了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二、观看小小运动会课件,出示教学图片,启发幼儿完成问题,并归纳小结创编儿歌做相应动作,在律动《动物模仿操》体验运动的快乐。三、互动教学,我来做你来说,我来说你来做,达到教学互动的高潮。最后为了提高幼儿自信心并大胆的表演,我们以律动操《我真的很棒》当中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的教学是否能达到预设的目标还有待教学的实践,请各位老师点评指导,谢谢。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41672.html